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出自哪本古籍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4收藏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出自哪本古籍,第1张

“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瘥后防复”是后人根据《内经》“治未病”的思想总结而来,并非《内经》原文。

《内经》对“治未病”的观点有:“阴平阳秘精神乃至”“正气存内邪不可干”“精神内守,真气从之,病安从来”“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上工治未病”等等。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是中国最早的医学典籍,对后世中医学理论的奠定有深远的影响。

它成书约于战国至秦汉时期,在东汉至隋唐时期仍继续修订和补充,包括《素问》和《灵枢》两部分,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

名称由来:《汉书·艺文志·方技略》载有“医经”、“经方”、“神仙”和“房中”四种中医典籍,《黄帝内经》被收录于“医经”中。

黄帝内经:所谓“医经”,就是阐发人体生理、病理、诊断、治疗和预防等医学理论之著作。之所以称之为“经”,是因为其重要性。古人把具有一定法则、一般必须学习的重要书籍称之“经”,如儒家“六经”,老子的“道德经”以及浅显的“三字经”等。

之所以称“内经”,并非像吴昆《素问注》、王九达《内经合类》所称“五内阴阳之谓内”,也不是张介宾《类经》所说“内者,生命之道”,而仅仅是与“外”相对为言。

这和“韩诗内传”、“韩诗外传”,“春秋内传”、“春秋外传”,《庄子》的《内篇》、《外篇》,《韩非子》的《内储》、《外储》之意相同,只是《黄帝外经》及扁鹊、白氏诸经均已散佚不传。

中医著名古籍《黄帝内经》约成书于什么时期?

A春秋战国时期

B魏晋时期

C唐宋时期

正确答案:A

明代·张景岳《类经》序原文:

《内经》者,三坟之一。盖自轩辕帝同岐伯、鬼臾区等六臣互相讨论,发明至理,以遗教后世。其文义高古渊微,上极天文,下穷地纪,中悉人事。

大而阴阳变化,小而草木昆虫,音律象数之肇端,藏府经络之曲折,靡不缕指而胪列焉。大哉至哉!垂不朽之仁慈,开生民之寿域。其为德也,与天地同,与日月并,岂直规规治疾方术已哉?

按晋皇甫士安《甲乙经·序》曰:“《黄帝内经》十八卷。今《针经》九卷,《素问》九卷,即《内经》也。”而或者谓《素问》、《针经》、《明堂》三书,非黄帝书,似出于战国。夫战国之文能是乎?宋臣高保衡等敍,业已辟之。

此其臆度无稽,固不足深辨。而又有目医为小道,并是书且弁髦置之者。是岂巨慧明眼人欤?观坡仙《(楞伽经)跋》云:“经之有《难经》,句句皆理,字字皆法。”亦岂知《难经》出自《内经》,而仅得其什一!《难经》而然,《内经》可知矣。

夫《内经》之生全民命,岂杀于《十三经》之启植民心?故玄晏先生曰:人受先人之体,有八尺之躯,而不知医事,此所谓游魂耳!难有忠孝之心,慈惠之性,君父危困,赤子涂地,无以济之。

此圣贤所以精思极论尽其理也。繇此言之,儒其可不尽心是书乎?奈何今之业医者,亦置《灵》、《素》于罔闻,昧性命之玄要,盛盛虚虚,而遗人夭殃,致邪失正,而绝人长命。

所谓业擅专门者,如是哉!此其故,正以经文奥衍,研阅诚难。其于至道未明,而欲冀夫通神运微,仰大圣上智于千古之邈,断乎不能矣。

白话释义:

《内经》是上古伏羲、神农、黄帝三代的古籍之一。原为轩辕黄帝同岐伯、鬼臾区等六位臣子互相探讨商议,阐明高深的医理,以传授给后代的。它的文辞义理高深古奥广博精微,上以探究天文,下以穷尽地理,中以深悉人事。

大至阴阳变化的规律,小至草木昆虫的生态,以及音律象数之学的起源开端,藏府经络的原委本末,没有不详细指出并一一陈述的。真是博大至极啊!给后世垂布不朽的仁慈恩惠,开拓人们达到长寿的境遇。它造就的功德,跟天地相同,与日月并存,怎麽仅是小小的治病方技呢?

查考皇甫谧在《甲乙经·序》中就说:“《黄帝内经》十八卷,现今的《针经》九卷和《素问》九卷,即为《内经》。”

可是有人认为《素问》、《针经》、《明堂》这三部书,不是黄帝时的著作,似乎产生于战国。战国时代的著作能这样吗?宋代高保衡等在《素问》叙文中,已经驳斥其说。这大概是主观臆测没有根据,本不值得深辩。

可是还有视医学为小道,连《内经》也被当做弁髦等无用之物而弃置的,这难道是有大智大慧具有眼力的人吗?我阅读到苏东坡的《楞伽经,跋》中就:“(医)经中有《难经》,每句都有深理,每字都是规则。”

哪里晓得《难经》出自《内经》,而且只辑得其中十分之一的内容哩!《难经》已如此重要,《内经》就可想而知了。

《内经》使人民生命得以生存保全,难道会比《十三经》启发培育民心的作用差少?所以皇甫谧说:人们禀承父母之体,具有八尺高大的身躯,而不知道医事,这就是所谓游魂罢了!

即使他有忠孝之心,仁爱之性,一旦君父危困,百姓处于泥潭炭火之中,却没有什么办法来救助他们。这就是前代圣贤精心思考深入探究以穷尽医理的原因啊。

由此说来,知书识礼的儒者难道可以不尽心学习此书吗?无奈现今从事医学的人,也把《灵枢》、《素问》弃置于一旁不闻不问,不明了生命科学的深奥要理,诊治疾病使盛者更盛虚者更虚,给人留下夭殃之祸,招引病邪丧失正气,使人断送寿命。

那些所谓在医学上擅长专门的人,竟是这样的啊!此中的原因,正是由于《内经》文义深奥繁多,研读确实不易。至如对深刻的医理未能明白,却想要通达神明运用入微,进而仰慕并赶上大圣上智,是断然不可能的了。

扩展资料

写作背景:

张景岳非常重视《内经》,对《素问》、《灵枢》进行了30多年研究,根据个人体会,以类分门,撰成《类经》32卷。

后又以图解形式阐述《内经》中运气学说,编成《类经图翼》11卷,阐发“医易同源”原理写成《类经附翼》4卷。

张氏中年以后著书立说,著作首推《类经》,其编撰“凡历岁者三旬,易稿者数四,方就其业。”成书于天启四年(1624)。

张景岳对《内经》研习近三十年,认为《内经》是医学至高经典,学医者必应学习。但当时一般人“目医为小道",视《内经》为无用之物,甚至从医的人,也置《灵》、《素》为罔闻。

张景岳认为,这种情况是严重的,发展下去势必导致盛盛虚虚,而遗人夭殃,致邪失正,而绝人长命(《类经》自序)。造成这种情况,其中一个原因是经文奥衍,研阅较难。

就是说《内经》的文字深奥,内容庞杂,读起来非常难懂,确有注释的必要。虽然《内经》自唐以来注述甚丰,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注》为最有影响的大家,但是,遗漏处也不少。例如,有避难不注的;有注释与原义不符的;有注释不便检阅的。

何况《灵枢》尚未注释,使人无不感到遗憾。而各家注本颇多阐发未尽之处后来,不少医家注释《内经》也只是顺文敷演,难懂之处仍不能明断,精要之处仍得不到阐发。张景岳认为这样的注释没有什么益处。于是他专心致志研究《素问》、《灵枢》两书。

开始他是把《内经》中的重要章句摘录下来,作为个人学习之用。日子久了,摘录多了,反而觉得《内经》中所言是金石,字字有珠玑,结果,竟不知哪句可摘,哪句不可摘。

因而他奋起鼓念,决定自己来整理、注释《内经》,以便发隐就明,转难为易,尽启其秘,使学者了然,一见便得趣,从而对研究《内经》能提高一步,深进一层,真正熟悉本原,不至于误己误人,使之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这就是张景岳汇编注释《内经》的目的。

景岳思路开阔,对《内经》精研深刻,各家著作浏览甚广。《类经》集前人注家的精要,加以自己的见解,敢于破前人之说,理论上有创见,注释上有新鲜,编次上有特色,是学习《内经》重要的参考书。

经过长期的实践及摸索,张景岳打乱《内经》原来的体例,按性质将经文分类,然后加以注解。往往以《灵枢》启《素问》之微;以《素问》发《灵枢》之秘,相为表里,互通精义。

同时,综核百家,剖析幽隐,把经文分成摄生、阴阳、藏象、脉色、经络、标本、气味、论治、疾病、针刺、运气、会通十二类,共三百九十条,汇分三十二卷。

此外,还附有《类经·图翼》十五卷,以佐诠释。此书由于把《素问》和《灵枢》两经“合而为一",并分类编注,所以叫《类经》。张景岳认为这样类编,可以条理分,纲目举,晦者明,隐者见,一展卷而重门洞开,秋毫在目。

同年,景岳再编《类经图翼》和《<类经附翼》,对《类经》一书中意义较深言不尽意之处,加图详解,再附翼说。《类经图翼》十一卷:对运气、阴阳五行、经络经穴、针灸操作等作图解说,讨论系统。

《类经附翼》四卷,为探讨易理、古代音律与医理的关系,也有阐述其温补的学术思想之作,如《附翼·大宝论》《附翼·真阴论》等重要论文,也有部分针灸歌赋。

张景岳编写《类经》,据说是四易其稿,历时三十年而成。

  冬病夏治出自《黄帝内经》。原义是冬病夏治是我国传统中医药疗法中的特色疗法,延申义是做事要懂得逆向思维。

  冬为阴,夏为阳,“冬病”是指某些好发于冬季或在冬季易加重的虚寒性疾病,由于机体素来阳气不足,又值冬季外界气候阴盛阳衰,以致正气不能祛邪于外,或重感阴寒之邪,造成一些慢性疾病如慢性咳嗽,哮症、喘症、慢性泄泻、关节冷痛、怕冷、体虚易感等反复发作或加重。“夏治”是指在夏季三伏时令,自然界和机体阳气最旺之时,通过温补阳气,散寒驱邪,活血通络等治疗措施,一方面能增强机体抵抗病邪能力,另一方面又有助于祛除阴寒之病邪,从而达到治疗或预防上述冬季易发生或加重的疾病的目的。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它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国学# 在这个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时代,高房价、高生活成本、造成人们普遍压力山大。重压之下,身体就容易抑郁、容易进入亚 健康 状态。为每个人的心中植入一个疗愈花园,是我们的宏愿。中医又被称为岐黄之术。岐黄就是指的歧伯与黄帝。由此可见,《黄帝内经》在中医界的地位。“皇帝内经”提出的“上医治未病”,即医术最高明的人,能够预防疾病。因此,从今天开始,我们也来凑凑热闹,说一说中国传统 养生 的瑰宝《黄帝内经》。经是好经呀!就怕轩辕黄帝跳出来笑掉大牙。通过解读《黄帝内经》的方式,为我们减压,并传播 健康 的 养生 方法、安排好我们的生活节奏、自然而然的预防疾病,帮助我们度过生命中的美丽每一天。黄帝,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因为居住在轩辕之丘,因此以“轩辕氏”为号,人们称他为轩辕。也有说因为他发明了轩辕,就是一种古老的车,所以人们称他为轩辕。据记载,黄帝即位的那一天,天空出现了“五星联珠”的现象。就是太阳系八大行星中的金星、木星、水星、火星和土星,五星联珠就是指这5颗星在一条直线上。所以,道历就将其作为起算点。因为这一天也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黄帝即位的时刻,这一天天成为了中华民族历法的开端。道历,道家专用的历法。我们现在俗称的黄历、农历、阴历等,都是它的别名。另外,我会把道家的一些道家修真、 养生 、生活保健等方面的方式、方法穿插在解读的过程中。以便大家能够全面的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解读的《黄帝内经》版本为:唐代王冰(启玄子)撰写的初刻宋版以及隋朝杨上善撰写的《黄帝内经太素》。同时,参考了《太乙版皇帝内经》。言归正传,黄帝内经第一篇,上古天真论篇第一。(原文:昔在皇帝,生而神灵,弱而能言,幼而徇齐,长而敦敏,成而登天。)此六句经多方考证,疑似唐朝王冰(启玄子)个人所作,故置而不译。(乃问于天师曰:余闻上古之人,春秋皆度百岁,而动作不衰;今时之人,年半白而动作皆衰者,时世异耶,人将失之耶?)本篇多有“上古”字,天者,自然无上之谓也。上古即为伏羲以前,以神农以下为后世。为今时者,黄帝时也。(岐伯对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 今时之人不然也,以酒为浆,以妄为常,醉以入房,以欲竭其精,以耗散其真,不知持满,不时御神,务快其心,逆于生乐,起居无节,故半百而衰也。)读中国古书,认中国字一定要注意中国文字的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另外,涉及到《老子》、《黄帝内经》、《周易》、《九真要》、《九常记》等中国传统文化金字塔顶端的古籍时,要求的更多了。甲骨文、金文、以及道家修真学异构象形表意汉字,都要了解。以《老子》一书,举例:马王堆帛书甲本保留着道家修真学藏诀于字、藏诀于句的重要学术传统特点。整部帛书甲本就隐藏着百余之字与句的口诀方法,是一部揭秘道家修真学的全书。《老子》帛书乙本就流失了很多,但仍有一些修真学法诀的参考价值。而到了《老子》通行本则基本常道、常态化,已经与原著面目全非了。只剩下道家修真学理论价值。我们在阅读时要高度重视这些特点。例《老子》帛书甲本第六章:“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致坚。无有入於无闲,五是以知无为之有益。”这里的五,道家修真学与吾通假。攒簇五行(金木水火土)、五德(仁义礼智信)归一(德),方能体会“吾”无口止语的不同。帛书乙本和通行本《老子》都作吾,就丢失了修真学的诀义。而读《黄帝内经》就一定要把握“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理念。就是宇宙万物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共生关系。岐伯:岐是山名。伯是尊称。《轩辕黄帝传》云:时有仙伯出于岐山下。号岐伯。好说草木之药性味,为大医。上古之人,其知道者,知的是什么道?今天我们就说道说道。“道”字,甲骨文象意为人首与天相连《天人合一》而四达无碍。金文小篆:头顶与天相连《天人合一》而行动。道的象意为0,为无。即数的0“道”是宇宙形成之前就存在的。不可名状的物质、能量和环境。道虽然虚无。却生万有。以道路之道命名,意义在于让人们能够遵守。虚无的道生一(德。德是最初始的有),一生二(阴阳)、二生三(三乃一气含三,即德、阴、阳)、三生万物。它生成并养育着宇宙万物(包括人),贯穿于万事万物,万物皆含有道性的物质。万物及人的生与死是自然界的客观规律。在一定的阶段上是平衡的。有生就有死。有死才有新生。生死互为因果。当离开道之(0),失德之(1),就陷入(2)的阴阳因果变数之中。当天下都知道美是美的时候,那么,恶就已经很严重了。都知道善是衡量不善的尺度时,不善就已经很普遍了。修真者,就要修到无善亦无恶之境。也就是复归于德(1)。抱一不散于二(阴阳)的修为境界中。道生一、一生二、从此阴阳分判。善恶同生,厉害并存。法于阴阳,就是要把握德一之(有),与道(无)相生之理。居无用一而不二。不陷入阴阳内的难易、长短、高下、先后之中。因为这些都是阴阳二的一体两面。陷入了就因果难解。要想长生,就要效法天地不自生也。反方向、反有相物质的常道运动规律而行持,就是进道的开始。返朴归真。回归德道是追本溯源的修心明德归道。顺常道私心、贪欲而行成为庶人逆反常道一般规律而动。则归道而成圣人。小说《射雕英雄传》里有个全真七子,里面有位女道姑叫清净散人孙不二。名字就是取“居无用一而不二”。 历史 上确有孙不二这个人。她是清净派的祖师。儒家之教,教人顺性命以还造化,其道公。禅宗之教,教人幻性命以超大觉,其义高。道家之教,教人修性命而得长生,其旨切。人生在世,没有什么比性命再大的事。儒释道三家,同是一母生,何须争高下。一母者乃先天一点灵火之光,性也!儒家:存心养性。道家:修心炼形。释家:明心见性。什么是性呢?元始真如,一灵炯炯是也。什么是命?先天至精,一气氤氲是也。《黄帝内经》曰:“人之一身精华上注于目。”龙门派丘处机祖师曰:“人,先生双目,死,先死双目。一目之中,元精、元气、元神。皆在内也。”住眼于心神,二目之光,乃是元神真意之体,即真性也。千佛万祖皆不肯说破此光是真性,是因为泄天机难免会遭天谴。道家修真心法全在其中了。释家经典《心经》曰:“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密时”的“观自”二字是练功之法门。《坛经》五祖诗偈“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亦是不二练功法门。道家作偈二首壹混沌之先一点无,有了一点生万物。日藏月内丹作母,目隐身中体为始。贰巽风吹到水面上,海底常送无油灯。千言万语难说尽,一字道破定南针。天年是多少年?天年即先天赋予的寿命限度。根据 养生 方面论述,一般认为天年是120岁。《尚书》曰:“百二十为寿。”# 养生 # #疗愈# #疗愈花园# @师卓子

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出自哪本古籍

“未病先防 既病防变 瘥后防复”是后人根据《内经》“治未病”的思想总结而来,并非《内经》原文。《内经》对“治未病”的观点有:“阴平...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