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睢阳学舍书怀》如何赏析?
《睢阳学舍书怀》
作者:范仲淹
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箫。
多难未应歌凤鸟,薄才犹可赋鹪鹩。
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君恨即销。
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
白云无赖帝乡遥,汉苑谁人奏洞箫。
译文:在睢阳学舍,作者望着天空中“无赖”的流云,思绪万千,飘渺不可期的“帝乡”、“汉苑”让作者神往不已。究竟谁人才能在那里奏洞箫之声,是自己吗?
多难未应歌凤鸟,薄才犹可赋鹪鹩。
译文:凤鸟的引用《论语》中的典故。“楚狂接舆歌而过孔子曰:“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已而已而!今之从政者殆而!”孔子下,欲与之言。趋而辟之,不得与之言。”楚狂接舆讥孔子不能隐,栖栖皇皇,热心于用世。对于青年时期的作者来说,无论世路多么艰难,也绝不会心生遁世归隐之念的。
更何况,作者对自己的才华高度自信,赋鹪鹩引用《晋书·张华传》中的典故,书中记载:(张华)初未知名,著《鹪鹩赋》以自寄。陈留阮籍见之,叹曰:“王佐之才也!”由是声名始著。由此可见,求学时期的作者,入仕之心就特别强烈!
瓢思颜子心还乐,琴遇钟君恨即销。
译文:上半句使用 颜子的典故。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颜子如此贫穷,都能处之泰然,不因为贫穷而改变自己的志向与乐趣,而本诗作者离开家乡在睢阳学舍求学,生活也是非常清贫,但不论物质生活多么清苦,他也要如颜渊那样自有心中之乐。
在勤奋苦读之余,他还在渴望知音,渴望高山流水得遇知己,就像伯牙和子期那般。如果能够得此知音,也不辜负自己的辛苦求学,遗憾消解,就是人生一件快事。
但使斯文天未丧,涧松何必怨山苗。
译文:上半句说的是孔子的典故。孔子周游列国途中,在匡地,因貌若恶人阳虎而被乡人围困,孔子说 :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意为:“周文王死了以后,周代的礼乐文化不都体现在我的身上吗上天如果想要消灭这种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这种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灭这种文化,那么匡人又能把我怎么样呢”
这充分体现了孔子的巨大自信和强烈的神圣的使命感。有这样的自信,与下半句作者发出的“涧松何必怨山苗”的呼应。“涧底松”:比喻才高位卑的寒士。“山苗”喻指世袭高位的庸才。这是说才高位卑的寒士不需要去妒忌、怨恨世袭高位的庸才。
读《论语》时,时刻都能感受到孔子的“天命在我”的一种自信与积极进取的精神。孔子周游列国时,曾被围困于匡这个地方,生命受到威胁,当时孔子说了这样一句话:“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意思就是说,周文王死后,“斯文”不再。若天欲丧“斯文”,就是说孔子我死了,那么后来之人就不能享有“斯文”之制;若天不欲丧“斯文”,匡人是不能把我怎样的。文王是周天子,受天命而有天下,孔子自承受天命而担荷“斯文”。这里,天命的内容与意义都发生了变化,天命的内容不再是有天下,而是行“斯文”之道,孔子有时又用“道之将行……”来表述它;天命的意义也不再是宗教神学意义上的天发布命令,而是儒者的神圣的使命感。所谓“斯文”之道,它的核心内容就是“礼”,包括先朝遗留下来的礼乐、典籍、制度等等。孔子一生都在为行此道而努力奔忙,推行此道的手段不外乎作官、从事教育、整理古籍等,这也是孔子终其一生所忙碌的事情。
孔子作为儒学创始人的意义,他所规定的儒学的人文精神之方向,一方面,要有担荷“斯文”之道、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感;另一方面,落实此道在于道德人格--“仁”德的自我完成。这就是儒学人文精神的内在本质,后世儒者就是在此精神方向的指引下前行。用张载的话说,此人文精神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书经》有云,“克昌厥后,斯文在兹”
意思就是:后世子孙兴旺发达,文化知识在自己手里。“斯”只是一个助词。
详细释义
词目:斯
读音:sī
(1)(会意。字从斤,从其,其亦声。“其”意为“一系列等距排列的直线条”。“斤”指斧子。“其”与“斤”联合起来表示“按照事先画好的等距离墨线解析木材”。本义:均匀地解析木材)
(2)同本义 [split]
斯,析也。――《说文》
墓门有棘,斧以斯之。――《诗·陈风·墓门》
有斯明享。――《书·酒诰》。郑注:“析也。”
厮(斯)舆之卒。――《汉书·严助传》。注:“析薪者也。”
(3)扯裂 [tear]
斯,裂也。――《广雅》。王念孙疏证:“今俗语犹呼手裂为斯。”
(4)分开 [divide]
斯而析之,精至于无伦,大至于不可围。――《庄子》
(5)距离;离开 [leave]
华胥氏之国…不知斯齐国几千万里。――《列子·黄帝》
斯
(6)一种宝石。《藏汉大辞典》中释“斯”为:“亚玛瑙,猫睛石。一种宝石,俗称九眼珠。宝石纹理有‘无睛’、‘长条’及‘有睛’三类。入药能治脑溢血。”这时汉文释辞,藏文释文与此略有不同:“#”查汉文《辞海》,不见有亚玛瑙辞条,只有“玛瑙”(不写为玛脑),而玛瑙与猫睛石不是一类。斯与我们通常可见的做成手饰的“猫睛石”(绿色而具光彩变化如猫睛)又有区别,因此,对“斯”尚缺乏科学的鉴定及归类。“斯”的种类据说有红、白、黄、花、灰几种,其中“红色”尤为罕见,为稀世之珍,较多的是黑白相间色。
藏医认为“斯”入药能治脑溢血病,而脑溢血藏族传认为是凶曜罗睺罗散布的病。凶曜罗睺罗自然也可归到理应避开的“妖魔”之类,而佩带“斯”也有避邪防病的含义。
此外,玛瑙、翡翠、松耳石、金、银、红蓝宝石等皆被赋予避邪的功用。
sī
(1)“斯”假借为“此”,这,这个 [this]
斯,此也。――《尔雅·释诂》
斯言之玷。――《诗·大雅·抑》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宋·范仲淹《岳阳楼记》[3]
朝于斯夕于斯,岁时伏腊祭(袁可立)于斯。——明 陈继儒《大司马节寰袁公家庙记》
而毅宗之语公主,亦曰:“若何为生我家”痛哉斯言。――清·黄宗羲《原君》
(2)又如:斯世(此世,今世);斯人(此人);生于斯,长于斯
斯
sī
则。就 [then]――表示承接上文,得出结论。
人之性,心有忧丧则悲,悲则哀,哀斯愤,愤斯怒,怒斯动,动则手足不静。――《淮南子》
斯
sī
(1)通“厮”。古时干粗杂活的奴隶或仆役。引申为卑贱 [humble;low]
旅琐琐,斯其所取灾。――《易·旅》
乡官部吏,职斯禄薄。――《后汉书·左雄传》上疏
(2)又如:斯役(厮役。指干杂事的劳役);斯养(即厮养。奴仆)
(3)白色 [white]
有兔斯首,炮之燔之。――《诗·小雅·瓠叶》
斯
sī
(1)表示结构,相当于“之”、“的” [of]
秩秩斯干,幽幽南山。――《诗·小雅·斯干》
(2)用在倒装宾语和动词之间,以确指行为的对象,相当于“是” [be]
笃公刘,于京斯依。――《诗·大雅·公刘》
(3)用在形容词之后,相当于“然” [function word]
王赫斯怒,爰整其旅。――《诗·大雅》
斯堪的纳维亚半岛
sīkāndìnàwéiyà bàndǎo
[Scandinavian Peninsula] 北欧大半岛。包括挪威、瑞典两国国土。
《子罕篇》 第5 至第 9章 ,谈孔子的天命观与使命感。
第五章 ,子畏于匡,曰:“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天之将丧斯文也,后死者不得与于斯文也;天之未丧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孔子生活在这样的时代,对于道德不行,对于天下无道,对于礼坏乐崩的现实,他有深切体认。在生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还有“斯文在兹”的使命担当,就像王充说“文王之文在孔子,孔子之文在仲舒”。孔子为什么要宪章文武?到了孔子时,周公创制的礼乐文明出现了崩坏的趋势,孔子要重整礼乐。虽然大厦将倾,但是孔子还是将礼乐文明继承下来,后来董仲舒才能继承并发展。孔子敬畏天命,为什么说颜回去世时孔子说“天丧予”?颜回在孔子弟子中太重要了,孔子把颜回视为传人,结果传人早夭,所以他慨叹“天丧予”。在这样的背景下,“天生德于予”,孔子知天命,希望大家敬畏天命。其实,这种使命感贯穿了孔子的一生,孔子很早“志于学”,他的使命是他人生的起点,使命也是他人生的终点;使命是路径,也是方法。孔子的使命感就是不忘初心,这种使命鼓舞了他的一生,他一生都在追寻大道。
第六章 “大宰问于子贡曰:‘ 夫子圣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 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子闻之,曰:‘ 太宰知我乎?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君子多乎哉?不多也。’”环境、时代造就了孔子,他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他要了解人心,了解社会,了解时代,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这样的时代认知。一个人一直顺风顺水,可能不一定完全是好事。一个人少年生活艰辛,让他心存感恩,学习父母的善良,学习父母的辛苦,就会有坚韧,有对世界、对人心的深刻体认。一个人的成长少不了历练。孔子“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这相当于格物致知,格物致知就是在事上磨。在事上磨才是格物,才能致知,才能致良知,这是对世界的认知,是境界的提升。
[if !supportLists]第七章,[endif]“牢曰:‘子云 :‘吾不试,故艺。’’”客观原因、主观原因综合成就了孔子,孔子“不试”,所以多才多艺,所以无事不宜。
[if !supportLists]第八章,[endif]“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这讲的是格物,格物要从具体的事物入手,切磋琢磨,反思事物处理的最佳状态。如果处理矛盾双方的关系,就要多换位思考,立己达人,忠恕仁爱。做到“叩其两端用其中”“切问而近思”,切事而思,格物致知。
阁下你好!请看此夫子庙对联。“安富尊荣公府第 ,文章礼名圣人家。”意思是,上联写孔子府第安富尊荣,富荣同国盛大,气魄非凡。下联赞美孔子的文章流传千古,与天齐老。
希望我的解答对你有所帮助,望采纳!谢谢!
中国国家版本馆正式开馆,通过如下的展览见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
一、中国邮票展中国国家版本馆推出了中国邮票专题展览,从1878年中国首套大龙邮票开始,到纪念中国成立一百周年、北京举办的北京冬奥会等重大历史事件的邮票都一一出现在本次的展览中。本次中国国家版本馆的中国邮票展览,展出了二千一百多件藏品,将中国古代邮局的发展史一一展现。
二、中国货币展中国货币展全面地展现了中国货币的历史演变过程。从中国早期的贝币,到秦始皇统一中国以后的“半两钱”再到唐代的“开元通宝”,中国第一张最早使用的纸币“交子”,这些货币都见证了这个国家的兴衰和历史演变。中华人民共和国纸币的发展与演进史,展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70余年间五套人民币的历史。
以及随着数字技术与移动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最终形成了中国新的数字人民币。在中国货币发展中,货币再次成为了一个记录共和国历史的媒介。
三、“斯文在兹”展“斯文在兹”是《论语》中的一句话。本次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心馆专门设立了“中华古文明”展览,并将其命名为“斯文在兹”。“斯文在兹”基本陈列荟萃中华文明起源、政治、经济、哲学、地理、文学、史学、艺术等十三个方面的版本瑰宝,呈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渊源、发展脉络、基本走向。
“斯文在兹”展揭示中华古代文明蕴含的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价值规范。其中,《西楼苏帖》、《明状元赵秉忠殿试卷》、“杜虎符”等绝世版本珍宝也在本次展览上进行了展出。
《睢阳学舍书怀》如何赏析?
本文2023-10-07 20:53:4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86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