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清楚“三教”的名称、在中国出现的时间、涉及到的人物或教义以及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7收藏

介绍清楚“三教”的名称、在中国出现的时间、涉及到的人物或教义以及在中国的发展情况。,第1张

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儒教:或称孔教、名教、礼教或先王之教。儒教是以孔子为先师,圣人神道设教,「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倡导王道德治、尊王攘夷和上下秩序的国家宗教。儒教以十三经为宗教经典,以古代官僚机构为宗教组织,以天坛、宗庙、孔庙、泰山为宗教场所,以郊祀、祀祖、祭社稷、雩祀、释奠礼、五祀为宗教仪式。而狭义上则是指民国初年以来康有为等人的孔教运动。儒教是中国传统的国家宗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神经和灵魂。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五千年未曾中断,儒教在数千年的演变和发展中也未曾中断。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中国的传统宗教,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得道成仙、救济世人并以老子的《道德经》等为主要经典。不仅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而且对现代世界也有着一定影响性。道家虽然从战国时代即为诸子百家之一,但直到汉朝之后才有教团产生,其个别派系为奉老子为道德天尊,把原为道德哲学家神化了。至南北朝时道教宗教形式逐渐完善。 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包括道家、术士等)被认为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寻求有关实践练成神仙的方法。 道教成仙或成神的主要方法大致可以归纳为五种,服食仙药,外丹等,炼气与导引,内丹修炼,并借由道教科仪与本身法术修为等仪式来功德成仙,常见后来的神仙多为内丹修炼和功德成神者与道术的修练者。

佛教:明帝永平十年(67年)明帝夜梦金人飞行殿庭,明晨问于群臣。太史傅毅答说:西方大圣人,其名曰佛;陛下所梦恐怕就是他。帝就派遣中郎将蔡愔等十八人去西域,访求佛道。蔡愔等于西域遇竺法兰,摄摩腾两人,并得佛像经卷,用白马驮着共还洛阳。帝特为建立精舍给他们居住,称做白马寺。于是摩腾与竺法兰在寺里译出《四十二章经》。这几乎是汉地佛教初传的普遍说法,也为我国历史教科书所采用。  佛教传入中国之后,到了后汉末叶桓灵二帝的时代(147—189年),记载才逐渐翔实,史料也逐渐丰富。其时西域的佛教学者相继来到中国,如安世高、安玄从安息来,支娄迦谶、支曜从月氏来,竺佛朔从天竺来,康孟详从康居来。由此译事渐盛,法事也渐兴。

据墨子的说法,儒这种术士,是操办红白喜事的专家:“富人有丧,乃大喜曰:‘此衣食之端也!’”历史学家冯友兰的说法较温和:“儒家与儒两名,并不是同一的意义,儒指以教书和相礼等为职业之一种人。儒家指先秦诸子中的一个学派。儒为儒家所自出,儒家之人或亦仍操儒之职业,但两者不是一回事”,“孔子不是儒之创始者,但乃是儒家的创始者。” 孔子自称“吾少也贱”,“贱”是出身低贱,因为孔子是父亲叔粱纥与颜氏少女“野合而生”的私生子。孔子出身没落的贵族,春秋时贵族才有姓,“百姓”为贵族,并非平民。孔子二十岁当上了鲁国大夫季氏的家臣,担任管理仓库、牛羊的差使。孔子受到良好的教育,精通礼、乐、射、御、书、数六艺。孔子曾担任过鲁国的官职,司空(掌管工程),司冠(掌管刑狱),但任职时间很短。孔子三十岁就招收学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孔子十分热衷于政治,总想当官,他周游列国,希望得到各国国君的赏识,然而他的政治主张不合时宜。怀才不遇,于是,他把郁积在心中的政见通过讲学的办法抒发出来,他的学生们把它记录成书,这就是影响中国两千年的《论语》。 孔子的思想核心是“仁”,“仁者爱人”。“克己复礼为仁”是他的政治主张。孔子十分崇拜西周建立起来的礼乐文明,对社会秩序被打乱的“礼崩乐坏”现像十分不满,当齐景公问他治国之道,他回答:“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孔子强调的是维持贵族贵贱尊卑等级制度的“礼”。晋国铸造刑鼎、依法治国,在孔子眼里是“贵贱无序”。鲁国大夫季氏使用周天子的乐舞,孔子也认为是“僭越”。季氏征收土地税,孔子认为违反了“周公之典”,因为井田制是“籍而不税”。孔子这种捍卫周朝礼乐文明的复古主义政治观点知思想方法,成为后世儒家坚信不移的教条。 “礼之用,和为贵”。孔子认为,礼法的运用,贵在恰当。为和而和,没有礼法制约,是行不通的。现代某些传统文化人认为,孔子的“和”,就是“和谐”,是中华传统文化之精髓。然而,孔子的“和”或“和谐”思想,是为了维护等级森严的社会制度,与追求人人平等的现代和谐理念存在着巨大的差异。 “有教无类”。现代学者胡适认为,“孔子是了不得的教育家”,“他提的教育哲学可以说是民主、自由的教育哲学,将人看作是平等的”。其实,“类”很有限,庶民是没有受教育机会的。而教育的目的,正如后世儒家所说,是从“士”中培养选拔“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材。 孔子“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他整理的《诗》、《书》、《礼》、《乐》、《易》、《春秋》等古籍,即《六经》,成为儒家经典。孔子整理这些古籍,为传承古代文化做出了贡献。然而,孔子整理古籍,根据自己的喜好有所选择,据《史记》,“古者《诗》有三千馀篇”,经孔子之手只保留了305篇。“至于《春秋》,笔则笔,削则削,子夏子徒不能赞一辞”,因此孔子曰:“后世知丘者《春秋》,而罪丘者亦以《春秋》。” 孟子是孔子弟子子思的再传弟子,被后人尊为“亚圣”。与孔子一样,孟子主张效法先王,实行王道--仁政。当齐宣王听了他的“仁术”,先是和颜悦色,后是勃然变色:“王顾左右而言他”。他劝说滕文公“仁政必自经界始”,仁政必须恢复井田制。然而时代变了,孟子兜售的这套仁政,是徒劳的。 孔孟之道当时并不时兴,没有成为官方钦定的御用学说,直到孔子死后500年,这种情况才发生变化。

中广国旅《大足宝顶石刻》研学

BUS《大足石刻》导游词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来宾 大家好!

感谢各位的光临!这里,我谨代表重庆中广国际旅行社,对各位的到来表示最热烈的欢迎!欢迎大家来到我们大足,游览精湛神美的大足石刻。

我叫杨琳,大家叫我小杨就可以了。本次大家在大足的旅游将由我为大家讲解服务,我希望并相信我的讲解服务能使大家在短暂的大足旅游中,有所收获,记忆难忘。

现在我们的大巴正行驶在通往大足石刻景区的途中,借此机会小杨就为大家简单的介绍一下我们即将游览的“大足石刻”。

大家都知道?古印度的石窟艺术是公元3世纪传入中国,并分别于5世纪和7世纪前后在我国的北方形成了两次造像高峰,直至公元8世纪中叶才走向衰落。不过,此时位于长江流域的大足县境内,摩崖造像却异军突起,从9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就建成了以“五山”摩崖造像为代表的大足石刻,形成了我国石窟艺术史上的第3次造像高峰,从而把中国石窟艺术史向后延续了整整400多年。至此,我国各地再也没有开凿过新的大型石窟,大足石刻也就像那绚丽的夕照“余辉灿烂”,贵为了我国晚期石窟艺术的绝世珍宝。

大足石刻,始建于公元650年(唐永徽元年)历经五代,兴盛两宋,余绪延至明清,前后绵延1200多年。其造像主要由宝顶山、北山、南山、石篆山、石门山“五山”构成。五万余尊造像,分布于全县近百处。以:规模宏大,雕刻精美,题材多样,内涵丰富,保存完整而著称于世;集:佛教、道教、儒家 “三教”造像之大成而异于前期石窟;用:鲜明的民族化、世俗化特色,在我 国石窟艺术中独树一帜。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它就是东方的那烂陀”!

1999年12月1日,“大足石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其准入标准就是:第一,大足石刻是天才的艺术杰作,具有极高的艺术、历史及科学价值。第二,佛教、道教、儒教造像能真实地反映当时中国社会的哲学思想和风土人情。第三,大足石刻的造型艺术和宗教哲学思想对后世产生了重大影响。

纵览大足石刻,最具代表意义的当属宝顶山“大佛湾”的摩岩造像。它绝美的构思构图、简洁的佛理演化、精湛的布局雕造,堪称大足石刻艺术精华。经历年考证,它开创于公元1174年-1252年(南宋淳熙至淳祐年间),是南宋一代高僧赵智凤弘扬佛法,教化众生,尽毕生之力,惨淡经营七十余年所营建而成的,我国唯一的一处大型密宗道场 (东方的那烂陀)。

这个道场经赵智凤及团队按《大轮五部咒》真言周密构思设计,以先雕凿出一个小佛湾作为蓝本,然后再在三山石岩相连,形似马蹄形的大佛湾,沿:“道场法界,本尊法身、三坛修为、因果业报、圆觉无我”五部内涵演化;遵:寅卯辰己午未申酉戌亥子丑12时位分组排列;再按“身、色、位、数、语、意”6要素构图;19图造像(遁1图)严格按佛理造像的原则,以山形取势,巨龛相连,石刻长廊达五百余米;把当时人们对“儒为皮毛,道为血肉、佛为骨髓”的哲学理念,在这里展现得淋漓至尽,进一步彰显了《密部五咒。随念成坛》的密意。

走进宝顶石刻:大佛湾第一尊雕像“寅虎入门”(坐东南朝西北)就一展此道场的开篇:看那虎张开大嘴,吼声如雷(按密部五咒的密意、口为咒:其型在这代表密咒,虎[合牛] 的组合字“吽“,又有的说是那个唵。吽字,形为阿閦,心作僧坛 ,又是金刚部,成心金刚) 还有其咒在此教义为:“出生”义,什么都可以从这个吽字生出。“维护义,念这个字那护法善神就来维护你了;“消灾”义,你有什么灾难,诵这个字就能消了。“成就”义,你无论求什么,都可得成就。“故有曰:“寅时东方天蒙亮,阴阳交合一线上、鬼门生门均一念、寅虎护咒吼雷天;飞盘布局九护神、白虎消灾遁甲寅、佛外众生多迷者、坛内五部迷化悟”。

我们从这尊雕像的位置、朝向及寓意,不难看出大轮五部咒 及宋代建寅历法(夏历)对赵智凤建坛的影响 ,使其在布局第一神龛时,自然会以寅时之始、人鬼(黑白)之界、兽性未除、孽根求戒为佛化的前题,重点突出九大出世间护法的职能,以示大众:“虽然法界森严、但诸神均除恶扬善,众生皆有自己护法”的理体。同时寅虎紧靠龛边陪衬,看似一龛。十分巧妙的达到了遁甲(寅)的效果及“无始终、无内外、强立名、为法界的佛理”。

沿着赵智凤的思路我们来看“九大护法神” (坐东朝西)。此龛教义应是:“众生护法、守位九州、脚踏七情、左右六通、求拜护法、认清事相、领悟理体、遵法归宗”。也就是说,大众属相不同,但都有自己的护法,求拜时要认清自己的护法(金刚),有的放矢的从其身、语、意中得以感悟,产生执念而遵循天道。

接下我们到第二龛“六道轮回”(坐东南朝西北)。它是简述佛教的“法界”,它用“事像”和“理体”来展现密宗的人生观和世界观;以因果业报,转世轮回、12因缘来说明:苦海无边,人生无常,迷者佛是众生,悟者众生可佛的道理,到时我会重点讲解。

以上“寅虎入门”、“九大护法神、“六道轮回”等造像,构成了我们宝顶密宗道场的第一篇《净法界真言》部分,它向众生展示了道场森严的法界 在本道场地支时位中占”寅、卯、晨”位。

紧接看第二,开宗明意显法身。《毘卢遮那佛金刚界真言》部分。依次是:唐密三大陀罗尼神咒龛(广大宝楼阁图、舍利塔)主显-弘扬修行之果,指明解脱之道的陀罗尼咒(占“己位”);2、千手观音、究竟涅槃(九龙浴太子)、孔雀明王;主显-观音救苦救难智慧法力无边,释迦来去生最高境界、明王诸毒不浸禳灾去祸(占“午位”);3、毗卢道场,主显-大日如来说法《华严万行万德》(占“未位”)。这几组造像是向众生展示“法界性、即法身” 是密教彰显本尊的重要课堂及“那烂陀”中心,属本尊法理法身及智慧部分,同时在道场地支中 ,毗卢舍那佛洞窟独居于“道场”的“未”位,这也正好符合密宗法坛本尊智慧中心位的彰显方式、达到五部密咒中毗卢舍那佛金刚界真言本坛核心的目的。

然后看第三部《三坛真言》部分,“空色现、情器分,三世间,从此生”,次第演绎:

1、药师佛-《父母恩重经变像》 以七佛见证“育子10像图”逐一叙说父母养育恩重、人生要知恩图报、以七佛之对应, 见证七佛的44愿,,进而七佛合一,彰显“心坛”。

2、如来佛-《大方便佛报恩经变像》以佛祖所为彰显“轮回”之身,印证“百善孝为先”佛身就是善、从而彰显“身坛”。

3、阿弥托佛-《观无量寿佛经变相》以西方净土变,体现修为的归属、秀莲花之生、诱人天堂之乐。进而彰显“语坛”。

再下就是第四部《地神持次第真言》部分 以《地狱变相》 展”骇人以地狱之苦;同时图中天堂与地狱之间插入“六耗图”,以示天堂-地狱仅一念之差。

接着,“迷则凡、悟则圣、真如体、须亲证, 以“柳本尊10炼图”突出本尊“身、口、意的合一,觉己、觉他、无我”的修炼、得道、立宗过程。

以上这几组造像是该坛对众生实行佛学的“戒定慧行”、“因果业报”、“修行得道”的规范教育,在地支中分别为申、酉、戌位。属佛法的 三坛真言及地神持次第真言(插图)部分。

往下,我们来看第五部--印现坛仪真言部分:

在西南面石岩上的“亥位”,雕琢出“正觉像”表示柳本尊修行正觉于法;在临近的“子位”又开出“圆觉道场”彰显修得菩萨之果的本尊-万法归宗(有关圆觉道场十二圆觉菩萨的详细内容到时小杨将潜心为大家具体讲解)

说到圆觉道场,特别要提的就是在圆觉洞口外侧伏卧的一尊神兽狮王,这狮王为大日如来的坐骑 , 也是佛教的九大护法佛兵之一。传说,当年佛祖弘扬佛理,传播广义,善众日多,招致当时古印度婆罗门教宗的不满,召集百万信徒,邀佛祖论道于波罗们祭台—迦叶城。但佛理博大精深,教宗和佛祖舌战三日三夜,百口莫辨,百万信徒深受感化,诚心向佛。波罗门的千年护法神兽白狮王,灵性有加,也深被佛法感染,落泪驯服。然教宗恼羞成怒,以法器迷心尺施咒惑众,令信徒迷失于三界六道中,沦为鬼魅,试图力挽狂澜。佛祖见教宗执迷不悟,无奈叹息,手结佛印唱出浩瀚梵音。梵音清心寡欲,化戾气为祥和,破除魔音迷惑。教宗无计可施,以欲迷心尺劈杀佛祖。白狮王明辨善恶,为救佛祖不惜犯杀戒,将主人和迷心尺一起吞噬。事后白狮王念及主人的百年恩情,仰天惨号,音域广传千里,蕴含梵音意境。佛祖伴颂引导,白狮王大彻大悟,得道升天。狮身遗骸与迷心尺融为一体,合成护法佛兵雷音尺。 此佛兵见证“善不善法,从心化法”的大道真理,代表心之“始觉” 代表勇猛释师(狮)子,同时也喻菩萨十善法。

现它守护在圆觉洞口不知见证了多少从始觉到圆觉的觉者及转世轮回的菩萨、本尊等来圆觉洞求获“无上正等正觉” ······我在想它对圆觉的总结应是:“统众德而大备,烁群昏而独照,称之为圆觉。 终日圆觉而未尝圆觉者为凡夫;欲证圆觉而未极圆觉者为菩萨;具足圆觉而住持圆觉者才为如来!”

最后我们看到的是赵智凤团队在道场地支的“丑位”以“重九尺度”之玄机,精心雕琢的“牧牛图”。这图分12部,是让人们领会修行就是:调伏心意、戒定生慧、顺应自然、天人合一。也正如三重修行之说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 最终:“人之初、性本善”自然本为“清净”,“回归”才是天道。

以上在地支中位居亥、子、丑位的3组造像告诉众生修持得道就是觉己-觉他-无我、万法归宗而天人合一。属佛法觉悟之最高-圆觉无我 。

这样以5部主题演化,12地支布局、接地气的6要素造像就以牧牛图而达到佛道的最高意境。的确,如人所说:大佛湾就如同一部气势连贯、图文并茂的佛、道、儒学教科书。它自然的将中国儒、道文化与外来佛教文化兼容并蓄、和谐相融,发扬光大,几乎将一代大教收罗毕尽。

再有,大佛湾造像题材不重复,表现手法朴实无华,自然生动,将深奥的佛教义理通过活生生的艺术形象和风俗情节体现出来。让观看之人不仅可以从中阅读到佛教教义,还能在里面领略到宋代的各种世俗风貌。

还有,参观时我们还能看到古代艺术家们在造像施工的过程中,顺其自然·充分利用岩石、水源等条件,因地、因材施艺,巧妙揉进力学、光学、透视学等科学原理,超人的智慧和巧夺天工的技艺,使这些珍贵的宗教文化遗产,历经八百多年,仍闪烁着我国古代精神智慧与物质文明的光芒。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宝顶石刻宏伟的的大门就在我们的眼前,小杨以上的讲述一会儿就会得到印证,到时,请大家一定要跟着我,仔细聆听小杨我每龛潜心的讲解、同时也希望大家能在我们大足石刻游览中有所感受,有所提升,有所收获,以心许之,求到自己理想的护身佛,

谢谢大家!

注:本人就以上导游词再补充几点:

1、《毘卢遮那佛金刚界真言》部分:

导游词中的《唐密三大陀罗尼神咒龛 》 也就是目前大家解读的《华严三圣》、细看陀罗尼咒:观手印、辩法器、看仪轨。该三佛都应是:法咒、语咒、心咒的佛身 --即药师佛,大日如来,阿弥陀佛,也就是三世佛三咒合一的表述才对。而并非是目前沿用称谓的《华严三圣》之解读

人们的误区一般容易出在 1、认为阿弥托佛手持器物应是持莲花器,接引西方莲花重生,而不是舍利佛塔其实这都是不了解密法所至,极乐世界“生由莲来去从塔走,生死一念”故持舍利塔;琉璃世界,界主这里是显法故不持药钵,手持七宝塔,三界“要旨”均在陀罗尼中,需要融入细品。2、头戴佛冠应是菩萨而不是佛 其实密教佛菩都有戴冠,不信你到圆觉洞中拜会大日如来,看看他戴的什么?还有药师佛的宝冠上有七佛,阿弥托佛的头上宝冠是5佛,还不明白?如还不解、可细读《陀罗尼咒》。

《三坛真言》部分的七佛见证《父母恩重经变像》不应是过去七佛,而应该是药师七佛合为一佛的解读 ,大凡了解三坛真言佛理,都应知道那是七佛合一的变相表述。沿用称谓之误应是将最后一位佛的手印视为释迦牟尼,而没有深究密宗佛理及药师手印所误读。

3、《印现坛仪真言》部分,圆觉洞内的三尊佛是三世佛,而不是三身佛,因为大佛湾弘扬的就是密法五部,无论从佛像手印到仪轨都能看出代表的是俺、哑、吽(身语意),即是:阿閦、毗卢舍那、阿弥陀佛三世佛,其排列仪轨(方位)、手印也是严格按密宗的佛理彰显“佛法三宝”无误。

另:原解读洞内三世佛左侍立赵智凤、右侍立柳本尊也不对。应该是:左侍立为大迦叶(见手印,代表佛的传承者)、右侍立为功德官(有说赵太守或史官)即代表信仰佛法、支持造像的官方及贵人是也。

注:我想圆觉洞原解读者应是照搬了以下禅宗《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才将后来密宗《圆觉经》认知的三世佛解读为了禅宗认知的三身佛。

附:《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 唐代罽宾沙门佛陀多罗 于693年 (长寿二年) 译于洛阳白马寺。 《圆觉经》是唐、宋以来天台宗、贤首宗、禅宗等盛行讲习的经典。最早提倡此经的是华严宗五祖圭峰宗密,他为此经作了七部注解,著名的有《圆觉经大疏释义钞》、《圆觉经略疏》、《圆觉经略疏钞》。

3、其它对现有之解读不认可的有:九大护法神龛,释迦涅槃图,柳本尊十炼图 我已写有专门的解读。

九大护法神龛(1935年摄? )

释迦涅槃图(1935年摄)

柳本尊十炼图

宗教是文化而不是真理,万物相对而难有永恒;文化是多元的,要换位多维认知,文明是一元的,要因时因地遵循,科学就是认知规律,规律就得遵循时空;世间正确谬误,全在时空维度。众当潜心领悟,身语意助开悟!

ZHANG CE

中广国旅研学初稿

2021年12月15日

介绍清楚“三教”的名称、在中国出现的时间、涉及到的人物或教义以及在中国的发展情况。

三教:儒教,道教,佛教。儒教:或称孔教、名教、礼教或先王之教。儒教是以孔子为先师,圣人神道设教,「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倡导王道德...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