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器物?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2收藏

这是什么器物?,第1张

半璧曰璜。佩上有衡,下有二璜,作牙形於其中,以前冲之,使关而相击也。璜为佩下之饰,有穿孔罥系之处。周礼·春官·大宗伯以䣥璜礼北方。

璜形的来源不是把一个璧一分为二,因为新石器时代出土的璜没有一件够得上"半璧"的。根据那志良先生的意见,"璜之形,是模仿"虹"的。古人对于天上各种形象,感觉兴趣。雨过天晴,彩虹又出来了,五光十色,更引起他们的兴趣,于是用玉或石,模仿彩虹之形,这便是"璜"。那先生还引用了古籍中的"虹饮"之说,认为"常见的璜,两端多雕作龙首或兽首纹,也是与"虹饮"之说有关的"。这种说法现已为大多数人所认同。璜的用途,一是前引《周礼》中所说的,"以玄璜礼北方",即用来祭祀北方之神玄武。玄武是一种龟蛇相缠之形的神,璜的形状似也是将其高度抽象化后的结果。璜的更广泛的用途是作佩饰之用,这从古代遗址和墓葬出土的文物中可以得到证明,而这种用途的璜已从礼仪玉器演变成装饰玉了。一般说来,大型璜作礼仪玉,中小型璜为佩饰玉。 璜的纹饰,一般两端各雕成兽头形,以龙头、虎头为多;也有一端为头、一端为尾的,有龙形、鱼形等。璜的表面则有雕成鳞纹、云纹、鸟纹、三角纹等。没有纹饰的璜也不少,从出土实物来看,新石器时代和西周时代的璜较多没有纹饰,但也不是绝对的。

因为锡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1871约等于119,而铜是635约等于64根据物质的量来算鼎是919%,鉴是788%,削是823%。所以这样看来是鼎。但如果从用途上来说"鉴"是水盆,在现在看来,其中的铜的含量太高了,这样一来让容器太重,又会因为微量铜离子溶于水中,对人体有影响。所以鉴的铜偏高了

分别是:镶金兽首玛瑙杯、旟鼎、五祀卫鼎、多友鼎、皇后之玺、鎏金银竹节熏炉、鎏金舞马衔杯纹银壶、 客使图、阙楼仪仗图。

马球图、宫女图、鸳鸯莲瓣纹金碗、鎏金鹦鹉纹提梁壶、三彩载乐驼、青釉提梁倒注瓷壶、黑釉油滴碗、狩猎出行图、鸳鸯莲瓣纹金碗有两件,所以共计18件。

1、黑釉油滴碗

黒釉碗大口小足,胎质灰白,通体施黑釉。油层表面布满了大小不一,称金属光泽的小圆点,这些圆点就像浮在水面上的油滴一样,因此被成为”油滴釉“。油滴釉是黒釉中一个特殊的种类,属于结晶釉。这件是迄今所见同类器物中体量最大的一件。

古籍记载黑釉油滴碗“盛茶闪金光,盛水闪迄今所见银光。映日透视,光彩夺目。

2、青釉提梁倒注提壶

青釉提梁倒注瓷壶,高183厘米,腹径143厘米。1968年陕西彬县出土。这件造型独特、构思巧妙的倒灌壶,壶身呈圆形,盖、梁、身连为一体。

象征性的壶盖为柿蒂形,提梁是一只伏卧着、圆眼短嘴的凤凰。壶嘴为一张口侧卧的母狮,一只幼狮正在腹下吮吸乳汁,非常生动,活泼可爱。

壶身一周饰有凸雕的缠枝牡丹花,下饰一周仰莲瓣,纹饰简洁明快。因为凤凰、狮子和牡丹分别为百鸟之王,百兽之王和百花之王,这件壶也被称作“三王壶”。

3、唐鸳鸯莲瓣纹金碗

唐鸳鸯莲瓣纹金碗共出土两件。一件高55厘米,口径137厘米,足径68厘米,重392克;另一件高56厘米,口径135厘米,足径68厘米,重391克。

两碗造型、纹饰均相同。纯金质,锤碟成形,錾刻为纹,造型饱满庄重。侈口,弧腹,圜底,喇叭形圈足。器壁捶作出上下两层向外凸鼓的莲花瓣纹,每层十片,上下轮廓相合。每一个莲瓣单元里都錾刻有装饰图案,上层主题是动物纹,有鸳鸯、野鸭、鹦鹉、狐狸等。

下层是单一的忍冬花装饰图案。莲瓣上空白处装饰飞禽和云纹。鱼子纹底。两碗内壁分别墨书“九两半”、“九两三”,应是碗的重量。墨书标重显示两碗重量略有差异,但天平实测重量相同。

4、唐舞马衔杯纹银壶

壶的造型采用的是我国北方游牧民族皮囊的形状,壶身为扁圆形,一端开有竖筒状的小口,上面置有覆莲瓣式的壶盖,壶顶有银链和弓形的壶柄相连,这种形制,既便于外出骑猎携带,又便于日常生活使用,表现了唐代工匠在设计上的独具匠心。

银壶的两侧采用凸纹工艺各塑造出一匹奋首鼓尾、跃然起舞的骏马。壶上的骏马就是唐代有名的舞马形象,《明皇杂录》记载,玄宗曾在宫中驯养舞马400匹,每年8月初,玄宗生日时,则给这些舞马披上锦绣衣服。

按着“倾杯乐”的节拍,跳舞祝寿,高潮时,舞马跃上三层高的板床旋转如飞,有时还让壮士把床举起,让马在床上表演,而少年乐工则站在周围为马伴奏。

亦有诗描写舞马完成表演后的神态:“更有衔杯终宴曲,垂头棹尾醉如泥。”此壶的舞马形象正好与书中记载相互印证,是十分难得的文物珍品。

5、唐兽首玛瑙杯

唐兽首玛瑙杯长156厘米,口径59厘米。选材精良,巧妙利用玉料的俏色纹理雕琢而成。杯体为角状兽首形,兽双角为杯柄。嘴部镶金帽,眼、耳、鼻皆刻画细微精确,是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产物。

唐兽首玛瑙杯上口近圆形,下部为兽首形,兽头圆瞪着大眼,目视前方,似乎在寻找和窥探着什么,兽头上有两只弯曲的羚羊角,而面部却似牛,所以不能认为造型完全出自写实的手法。

但看上去安详典雅,并无造作感。兽首的口鼻部有类似笼嘴状的金冒,能够卸下,突出了兽首的色彩和造型美。

-陕西历史博物馆

殷商晚期,生产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人们逐渐掌握了冶炼铸造等技术,于是,产生了黄金、铁、锡、铜等金属器物,其中以青铜器最为著名。青铜器不但是当时珍贵的器皿,而且还被用来记载文字,流传后世。因此,青铜器也是古代最重要的历史典籍之一。

青铜器的种类很多,按其底部形状可分为圆底、平底、觚形底,底部用三四足支撑。这些器皿都由两部分构成,由圆形、方形或长方形配上造型的柄、足、盖等。以其用途来分,可分为彝器、乐器、兵器、度量衡、镜、钱币、印章等。文字常刻铸于这些器物之上,被称为“金文”,也叫“钟鼎文”,统称为“铭文”。

铭文有的通过铸造,有的则是雕刻而成。商代和西周时期的铭文一般是铸于器皿上,较晚的铭文也有雕刻而成的。铭文不断演变成各种形体,通称“钟鼎文字”,在汉字书体上叫做“籀文”、“古文”或“大篆”。

铜器铭文字数多寡不一,多者可达三四百个。一般来讲,商代铭文简单,西周时期铭文繁多,而至春秋战国时期又趋于简单,至秦汉时期则很少发现载长篇铭文的青铜器了。

周王朝初年所用的金文从笔画到结构都跟殷商甲骨文非常相似。周昭王以后,西周金文日渐成熟。代表作有周昭王时的《宗周钟》、周恭王时的《墙盘》等。此时金文书法的主要特点是:笔画由蝌蚪尾巴形状渐变圆润,起笔、转换、收笔也多为圆笔;结体比周初金文更平正、更紧密、更稳定,也更有规律。章法方面开始注意到纵横的字距和行距,带界格的铭文章法更为严整,而字距、行距较大的则显得十分疏朗开阔。目前所见铭文最长者要属西周晚期周宣王时期的《毛公鼎》,载字497个,它的篇幅相当于《尚书》一篇,被誉为“抵得一篇尚书”。

毛公鼎是西周晚期周王室嫡裔毛公所铸青铜器,清代道光末年出土于陕西岐山,即现在的宝鸡市岐山县。圆形,两个立耳,深腹外鼓,三蹄足,口沿饰环带状的重环纹,造型端庄稳重。

鼎内铭文记载了毛公衷心向周宣王为国献策之事。其书法乃成熟的西周时期金文风格,奇逸飞动,气象浑穆,笔意圆劲茂隽,结体方长。

在所有青铜器中,彝器的铭文最多。彝器又称“礼器”,它的盛名与当时社会的礼乐制度休戚相关。礼器用来祭天拜祖、宴请宾客、赏赐功臣、记功颂德、死后随葬。在青铜礼器中,鼎最为重要。它不仅是一种祭祀器具,而且是江山社稷的象征。

当时的治国者凡遇重大事情,必铸造铜器一件,并把那桩盛事记于青铜器上,其目的是长久保存。据《礼记·祭统》记载:夫鼎有铭,铭者自名也。自名,以称扬其先祖之美,而明著之后世者也。

周代的铭文脱胎于甲骨文,但字体较甲骨文定型,而且逐渐走向规范。铭文可以灵活自如地表达思想、描绘事物,其笔画形状也发生了变化,线条不似甲骨文的瘦硬,尽是直笔,出现了圆笔,字体刀称,大小整齐划一,标志着一字一音的符号性质取代一形多义的图画性质的汉字新时代的到来。

从青铜考古实物来看,铭文的内容极为丰富,涉及当时战争、盟约、条例、任命、赏赐、典礼、奴隶等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西周初年的一件礼器,内底有铭文4行32字,是记载周初周武王伐商的唯一记录。再如,西周中期铜器《盠方尊》铭文,记载周懿王命盠不但要统帅护卫王室的“西六师”,而且还要兼管镇抚东夷和统治东方的“殷八师”或称“周王八师”。这些记录与禹鼎、大克鼎、勿目壶相同。

青铜器上的花纹、浮雕、半浮雕等各种装饰,具备了那个特有的历史面貌和时代风格。因此,这些饰纹同样是青铜书的重要组成部分。青铜器的艺术装饰大多采用动物的形象,自然界中的动物,其中有许多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极为密切,如:鱼、蛙、龟、蚕、羊、牛、象、鸟等。在各种动物纹样中,最具特色的是兽面纹,流行于商代及西周早期。

兽面纹所表现的动物其重要特点是:眼睛巨大,凝视,大嘴咧开,口中有獠牙或锯齿形牙,额上有一对立耳或大犄角,并有一对锋利爪子。这种形象以表现动物的头部特征为主。这类饰纹被后来宋代学者称为饕餮纹。

据古代神话传说,饕餮是神人缙云氏的一个“不才子”。它非常贪吃人类,吃到把人塞在口中,但无法咽下去,终于害了自己,变成了有头无躯的怪物。古代儒生认为,西周鼎中有这种饰纹,其目的是让人们知道因果报应的道理。

在各种饰纹中,龙和凤常出现在青铜器的表面。龙的古老神话传说和“大禹治水”的故事有较密切的关系。禹是当时的半人半神的治水英雄,这种虚构的龙的传说,乃是古人对克服水灾的幻想的形象化。

在远古时代,治水是农业生产的一大问题,而当时人们屈服于自然的压力,只能借助想象的神物来制服洪水。后来,龙被当做水神来崇拜,象征水。《考工记·画缋之事》谈到衣上的绘画时说:“水以龙。”龙的传说影响深远,至今不衰。

凤在青铜器中的表现为华丽的鸷鸟,也是虚构之物,商代人认为玄鸟是自己的始祖,所谓“天命玄鸟,降而生商”,这充分表明了商代以玄鸟为图腾,而玄鸟就是凤。凤鸟又是风神,农作物的生长与风有关,所以对凤的崇拜就是对风这一自然力的崇拜。

青铜器上的纹物除以上述及外,还有几何纹、有关人物活动的饰纹,如有关宴乐、舞蹈、狩猎、攻战、采桑等。人物画像反映了当时贵族社会的生活,开了后来秦汉时期画像石和画像砖的先河。

总之,青铜器的铭文记载了许多古代文献,而青铜器上的饰纹也反映了当时的许多信息。由于铭文和饰纹在我国古籍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影响深远,故被后人称之为“青铜器的书”。

有的人说,世界上伟大的发明家们其实都是懒鬼,因为懒,所以发明创造了许多便于日常使用的东西。从古至今,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发明创造。世界各国都有伟大的发明家。在中国的古代春秋战国时期,鲁班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有不少新奇的发明,其中就包括可以连飞三天而不落地的木鹊。

一、交通工具的发明

古代人使用车马提升速度,现代人科技不断地发展,飞机、汽车等不断地更新换代,人们的出行也变得越来越方便。每个地区的人们在过去的时候都从未停止过对于新物件的发明与探索。就拿飞机来说,作为最安全的交通工具,它可以最大化缩短人们出行的时间。

人们去到很远的地方时,都会选择搭乘飞机,飞机不会像火车客车那样子绕路行驶,快速便捷。不过飞机也有弊端,那就是机场不会像车站那样多,不是每个地方都会有飞机场。众所周知,飞机是美国莱德发明的。不过这并不代表世界各国没有别的人为了这一项发明而付出过努力。

二、鲁班发明的木鹊

在这个世界上,很多的东西在正式发明之前,都会有很多人为之做过设想,有的人甚至做出过实际行动。不过过去每个地方的技术都是有限的,人们会将自己脑子中天马行空的想象付出行动,虽然最后没有得到理想的结果。但是这些理念都是可以为后面的发明者提供依据的。

飞机真是美国发明的?前面讲到,中国古代的鲁班曾经发明过连飞三天而不落地的木鹊。既是如此,那古籍记载的战国“木鹊”,该如何解释?当时为了劝谏楚王不要去攻打大宋,墨子去到了楚国,刚好遇到了正在制造器械的鲁班。

那时候鲁班拿出了自己制作的木鹊,他告诉墨子这个东西可以连续飞三天而不落地。但是当时墨子很瞧不上这件东西,他觉得这玩意还赶不上普通木匠制作的车辖。有车辖在人们搬运东西就非常省力。他认为鲁班制造的这件东西要是不能对人们有帮助的话将毫无意义。

《墨子鲁问》记载中提及,“公输子削竹木以为鹊,成而飞之,三日不下。”

三、那么飞机算谁发明的

飞机当然是美国莱德发明的。鲁班的木鹊虽然可以连飞三天而不掉落,但是历史毕竟非常的遥远了,也没有具体的实物遗留下来。就算当时真的成功飞起,这个是故事也更像是一个民间传说。

每个国家都对每个领域有过尝试,这些就像是人们常说的前车之鉴,虽然没有最终获得成功,但是也为这一样东西之后的诞生打下了基础,古代的很多发明只能说是现代的器物的前身,并不能代表是他们发明的。除此,类似的还有发明火箭的人。明朝第一个飞上天的是万户,但不能说他发明了火箭。而是说在现代发明之前,很多古人也做过类似尝试。

科学是严谨的,要是只凭借过去人们留下来的没有关键性证据的传说,就断定一件东西的前世今生,太过于牵强了。而且科学的角度出发,鲁班也是不可能造出来飞机的,或许他只是找到了一些可以使物品飞翔的原理。但是只依靠这个并不能带人飞翔。

结语

人们从来没有停止过发明,有的发明确实有助于人们的生活。比如飞机、高铁、轮船、自行车、手机等,但是有的发明确实弊大于利的,就比如塑料袋、一次性筷子、吸管等。可以便于人们并且不会造成任何污染损害的发明才是最好的。

解决方案1:

文物的史料作用 可证实文献之记载,校正文献之谬误,补充文献记载之缺佚。

对无文字记载的史前社会,文物则是研究、恢复其社会面貌的实物史料。

文物的证史作用 中国古代文献是中国的文化宝库。

而丰富多彩的文物,对古文献记载的证实,不仅增加了文献记载的真实性、可靠性与珍贵性,而且又增加了实物资料,成为文献记载的真实见证。

从另一个角度讲,文物可以证明文献记载的历史将文献和文物密切结合,相互印证,对社会历史各个方面进行深入的研究,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文物与文献相互印证,相吻合者已不乏其例。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了商代的世系。

河南省安阳殷墟出土的大批甲骨文中对商王世系的记载,经考证与《史记》记载基本相符《史记·孙武吴起列传》中,记载了孙武仕吴孙膑仕齐并各有兵法传世的史实,《汉书·艺文志》中也作了著录。

此后,《孙子兵法》不传,众说不一。

山东省临沂县银雀山汉墓中同时出土《孙子兵法》和《孙膑兵法》竹简,从而证明《史记》和《汉书》记载的正确,使自隋代以来的疑问和误传得以澄清。

《后汉书·礼仪志》 中记载的玉柙 (玉衣)葬制,也由河北、江苏、安徽、山东、陕西、河南、广东、北京等地出土的完整玉衣或玉衣上的玉片及所使用的金缕、银缕、铜缕等得到证实。

文物的正史作用 在古代,有些史籍在传抄过程中出现错误,有些在流传中缺佚,有些被统治阶级删改等,这就使文物的正史作用有了极其珍贵的价值。

它的表现是校正古籍记载之谬误,订正史传,纠正错讹。

在古代,金石学家以金石文字正诸史之谬误,取得了很大成绩。

但只限于金石,现在可利用各类文物中的资料订正文献记载。

这就使文物的作用在更大的范围内得以发挥。

在地方志中对一些古迹的记载,由于时代的限制,缺乏资料,又未实地调查,往往以一些传说为据,使记载失实。

随着文物考古工作的深入开展,不少已得以澄清,如河北省磁县许多古,在地方志等古籍中称为“曹操七十二疑”,但经文物调查和考古发掘所获得的文物资料(包括墓志)证明并非曹操七十二疑,而是北朝墓群,是东魏、北齐的皇室及王公贵族墓地。

在古文献中,往往记载一些生产和生活器物的状况,这些记载又往往被认为是它们产生的时间,以导致错误。

《韩非子》、《周礼》中,有关于髹漆的记载,有人据此认为薄板胎漆器出现于战国中期。

实际上中国漆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在浙江省余姚县河姆渡遗址即出土有漆器,商代遗址和墓葬中更有多处发现。

这些出土文物,都校正了《韩非子》和《周礼》的记载。

文物的补史作用 对无文字可考的历史提供实物资料,以研究和恢复其历史面貌;对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则补文字记载的缺佚,以提供比文字记载更丰富多彩的资料。

中国的各种古籍,是研究不同时期历史的宝贵资料。

但不可忽视的是正史和其他古籍,受阶级局限和当时条件的限制,有大量史实,特别是关于劳动生产者的史实并未被记载,使为数众多的史实失传,还有不少史籍在历史上散失不传,许多史实被湮没。

同时,人类社会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整体,文献记载的史实,年代愈早的文献,记载的史实愈简略,甚或不予记载,这就使许许多多能说明社会各个方面的史实缺载。

各个历史时期丰富多彩的文物,完全可以弥补文献记载的不足。

文物本身储存的信息,可以为研究不同问题提供真实可靠的资料。

而有文字的文物,如甲骨文金文、竹木简牍、帛书、古写本、古印本、石刻等,更是直接记载了历史的不同方面,保存了大量历史资料,从而使人们得以了解某些方面的真实情况。

湖北省云梦睡虎地秦墓出土的 5种秦法律文书竹简,其内容远远超过了李悝《法经》的范畴,已具备刑法、 诉讼法、 民法、军法、行政法、经济法等方面的内容。

湖南省长沙马王堆3号汉墓中出土的帛书中,有5种医书,成书年代都早于《黄帝内经》,在内容上没有五行学说的痕迹,填补了中国早期医学史上的空白。

文物的史料功能 文物作为实物史料,其证史、正史、补史的作用是开展科学研究,发挥文物作用的第一步。

在完成第一步工作之后,还要运用这些可信而翔实的资料,研究历史,促进科学文化艺术的发展和经济建设。

文物史料对专门史的研究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农业史、畜牧业史、 纺织史、 陶瓷史、冶金史、建筑史、交通史、天文史、雕塑史、医药史等专业史的研究,都离不开文物史料,特别是原始社会无文字记载,只有依靠文物史料。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对文物的物质成分和所储存的信息了解的越来越清楚,可为专门史的研究和撰写提供更加详细和精确的资料。

文物作为有形的物体,在绘画、雕塑等一些专门史的研究中,是十分形象生动的实物史料。

它比文献资料有更加特殊的价值。

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形式方面,文物同样具有特殊价值。

在研究中只依靠文献资料,只作文字描述,不易给人一个形象概念,若增加文物史料,插图与文字配合,人们一看就清楚了。

人们从古建筑、绘画、雕塑等形式上,就比较容易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民族形式。

古代文物可为发展中国科学技术和物质文明建设提供有益的借鉴。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分析研究古代文物所储存的科技信息,是借鉴的重要内容。

对古代文物所具有的物质形式,可在研究其科学性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中国古代有许多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在历史长河中被湮没。

但运用这些技术所创造的物质财富有些在考古工作中被发现,其中有的经整理研究,用现代科学技术分析检测,已获得了储存在文物中的科技信息,成为发展今日科学技术的借鉴,或为经济建设提供了科学依据。

中国文物中有大量文物本身就是当时科学技术发展的成果,蕴藏着当时的科学信息。

对这一类文物的深入研究,特别是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分析研究,会为发展今天的科学技术提供信息和资料。

古代的天文文物和冶金、水利、建筑等方面的文物都程度不同的包含了古代的科学信息。

在战国时期使用失蜡法铸造铜器,汉代使用土法生产球墨铸铁等,都属于这一类。

借鉴与促进艺术发展 文化艺术的发展离不开借鉴。

任何时代、任何地域的文化艺术都是在学习前人积累的知识和文化艺术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如书法、绘画艺术,就是在学习前人作品(许多已成为文物)、借鉴前人优点的基础上,创作出具有时代风格和个人艺术风格的。

书法、绘画艺术的发展是这样,其他文化艺术也莫不如此。

解决方案2:

提供佐证,文献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解决方案3:

没有文献,哪来的历史

目前常用的古籍分类法为四部分类法。以《中国古籍善本书目》分类为例,主要类目如下:

1. 经部

总类

易类

书类

诗类

礼类

周礼 仪礼 礼记 三礼总义 通礼 杂礼书

乐类

春秋类

汇编 左传 公羊传 谷梁传 春秋总义

孝经类

四书类

论语 孟子 大学 中庸 四书总义

群经总义类、小学类

汇编 训诂 字书 韵书

2. 史部:

纪传类

汇编 通代 断代

编年类

通代 断代

纪事本末类

通代 断代

杂史类

诏令奏议类

诏令 奏议

传记类

总传 别传 年谱 日记 家传 宗谱 杂录 贡举 职官录

史抄类

时令类

地理类

总志 方志 杂志 山水志 专志 游记 外纪

职官类

官制 官箴 政纪

政书类

通制 典礼 邦计 军政 法令 邦交 考工 科举 公牍 档册 杂录

目录类

汇编 公藏 家藏 知见 地方艺文 杂录

金石类

总类 金类 石类 玉类 陶类 钱币 玺印

史评类

3.子部

总类

儒家类

兵家类

法家类

农家类(附兽医)

医家类

丛编 医经 本草 诊法 方论 针灸 养生 史传

天文算法类

天文 历法 算书

术数类

数学 占候 相宅相墓 占卜 命书相书 阴阳五行 杂术

艺术类

书画 画谱 篆刻 乐谱 棋谱 杂技

谱录类

丛编 器物 食谱 花草树木 鸟兽虫鱼

杂家类

杂学杂说 杂考 杂记 杂品 杂纂

小说类

笔记 短篇 长篇

类书类

释家类

大藏 译经 撰疏

道家类

4.集部:

楚辞类

汉魏六朝别集类

唐五代别集类

宋别集类

金别集类

元别集类

明别集类

清别集类

总集类

丛编、通代、断代、地方艺文、家集

诗文评类

词类

丛编、别集、总集、词话、词谱、词韵

曲类

诸宫调、杂剧、传奇、散曲、俗曲、弹词、宝卷、曲选、曲谱、曲律、曲韵、曲评、曲话、曲目

5丛部

汇编丛书

地方丛书

家集丛书

自著丛书

这是什么器物?

璜半璧曰璜。佩上有衡,下有二璜,作牙形於其中,以前冲之,使关而相击也。璜为佩下之饰,有穿孔罥系之处。周礼·春官·大宗伯以䣥璜礼北方...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