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庀的读音中医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3收藏

白庀的读音中医,第1张

中医中白庀的读音:bái pǐ。

白疕,中医皮肤病名。相当于西医的银屑病,其特点是:在红斑上有松散的银白色鳞屑,抓之有薄膜及露水珠样出血点。中医古称之为“白疕”,古医籍亦有称之为松皮癣。西医称为银屑病,俗称牛皮癣。

特征是出现大小不等的丘疹,红斑,表面覆盖着银白色鳞屑,边界清楚,好发于头皮、四肢伸侧及背部。男性多于女性。春冬季节容易复发或加重,而夏秋季多缓解。牛皮癣病变虽颜色发红、皮肤增厚、病程较长,是一种慢性炎症性皮肤病。

牛皮癣的这种炎症并不是由传染性致病因子,如细菌、真菌或寄生虫等直接引起的。现代医学检验手段已达相当高水平,但至今仍未能证明牛皮癣有传染性致病因子。临床实践中观察牛皮癣也不存在传染的问题,种种迹象都表明,牛皮癣是不传染的。

白疕病的病因及发病机理尚未完全清楚,国际国内比较公认的是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即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受多种因素诱发所致,1984年全国白疕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显示,有家族遗传史者占32%,其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其外显率占20%。

症状

白疕病皮损的不同形态。不仅能反应出病情所处的阶段,还能反应出病程的长短,以及即往的治疗情况,如红斑之间散在有片片白色或褐色斑,表示患者不是第一次发病,皮损长年累月不消退时,单个皮损的面积常常比较大或发生许多皮损相互融合,而且皮损常肥厚高起形成斑块。

发生于头皮者常在疾病早期出现,常生于发际,呈带状,有时融合成片,布满头皮,鳞屑很厚,皮损处毛发与厚积的鳞屑干燥紧缩而成束状,状如毛笔头,有时损害可扩展至前发际处,侵及前额数厘米,全身皮损严重时,颜面也可出现皮损,大多呈点滴状或指甲大小的红色丘疹。

白疕病皮损的不同形态。不仅能反应出病情所处的阶段,还能发应出病程的长短,以及即往的治疗情况,如红斑之间散在有片片白色或褐色斑,表示患者不是第一次发病,皮损长年累月不消退时,单个皮损的面积常常比较大或发生许多皮损相互融合,而且皮损常肥厚高起形成斑块。

发生于头皮者常在疾病早期出现,常生于发际,呈带状,有时融合成片,布满头皮,鳞屑很厚,皮损处毛发与厚积的鳞屑干燥紧缩而成束状,状如毛笔头,有时损害可扩展至前发际处,侵及前额数厘米,在急性进行期,全身皮损严重时,颜面也可出现皮损,大多呈点滴状或指甲大小的红色丘疹。

白疕病最常见的类型就是寻常型白疕病,其特征是在红斑上反复出现多层银白色干燥鳞屑。其特征是出现大小不等的丘疹,红斑,表面覆盖着银白色鳞屑,边界清楚,好发于头皮、四肢伸侧及背部。男性多于女性。

寻常型白疕病根据皮损的形态,可分为点滴状、钱币状、地图状、蛎壳状。同是寻常型白疕病,不同的患者皮损形态可以有所不同,就是同一个患者,皮损的形态在病程中也常会表现不同。皮损呈点滴状散在身体各处时,称为点滴状白疕病,常见于儿童,特别是扁桃体急性炎症后发病者;称为钱币状白疕病,如皮损继续扩大,相邻的皮损相互融合,形成大片不规则地图状,称为地图状白疕病,少数患者皮损有糜烂渗出,干燥后形成污褐色鳞屑痂,状如牡蛎壳,称为蛎壳状白疕病。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摄领疮的病因病机 5 摄领疮的症状 6 摄领疮的诊断 7 需要与摄领疮相鉴别的疾病 71 慢性湿疮 72 皮肤淀粉样变 73 白疕 8 摄领疮的治疗 81 辨证治疗 811 肝郁化火 8111 症状 8112 辨证分析 8113 治法 8114 方药治疗 812 风湿蕴肤 8121 症状 8122 辨证分析 8123 治法 8124 方药治疗 813 血虚风燥 8131 症状 8132 辨证分析 8133 治法 8134 方药治疗 82 外治法 83 针灸治疗 831 体针 8311 方一 8312 方二 832 皮肤针 8321 方一 8322 方二 833 耳针 9 摄领疮患者日常保健 10 参考资料 附: 1 摄领疮相关药物 2 古籍中的摄领疮 3 治疗摄领疮的穴位 4 治疗摄领疮的方剂 5 治疗摄领疮的中成药 1 拼音

shè lǐng chuāng

2 英文参考

nape sore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neurodermatiti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摄领疮(nape sores neurodermatitis[1])为病名[2]。又称“牛皮癣”[1]。

牛皮癣(cattleskin lichen neurodermatitis)为病名,见《世医得效方》卷十九。在中医文献中,因其好发于颈项部,故称为摄领疮;因其缠绵顽固,故亦称为顽癣。是指常发于颈项、肘部等处,以状如牛皮,顽硬且坚为主要表现的慢性瘙痒性皮肤疾病[3]。因患处皮肤厚而且坚,如牛领之皮,故名[4]。为风、湿、热之邪蕴于肌肤或日久血虚生风生燥,肌肤失养而成(由风湿热毒蕴郁肌肤所致;或因营血不足,血虚风燥,肌肤失养而成;与情志失调亦有一定关系[4])[5]。本病以皮肤局限性苔藓样变,伴剧烈瘙痒为临床特征。好发于青壮年。慢性经过,时轻时重,多在夏季加剧,冬季缓解。

《诸病源候论·摄领疮候》:“摄领疮,如癣之类,生于项上痒痛,衣领拂著即剧,是衣领揩所作,故名摄领疮也。”

《外科正宗·顽癣》云:“牛皮癣如牛项之皮,顽硬且坚.抓之如朽木。”

摄领疮相当于西医的神经性皮炎[3]、慢性湿疹[5]。

4 摄领疮的病因病机

摄领疮为风、湿、热之邪蕴于肌肤或日久血虚生风生燥,肌肤失养而成(由风湿热毒蕴郁肌肤所致;或因营血不足,血虚风燥,肌肤失养而成;与情志失调亦有一定关系[4])[5]。

情志内伤、风邪侵袭是牛皮癣发病的诱发因素,营血失和、经脉失疏、气血凝滞则为其病机:

初起多为风湿热之邪阻滞肌肤,或颈项多汗,硬领摩擦等所致;

病久耗伤阴液,营血不足,血虚生风生燥,肌肤失养而成;

血虚肝旺,情志不遂,郁闷不舒,或紧张劳累,心火上炎,以致气血运行失职,凝滞肌肤,每易成诱发的重要因素,且致病情反复发作。

5 摄领疮的症状

摄领疮好发于项部,其次是肘膝弯、上眼睑及大腿内侧(大多发于颈项处,亦可发生在肘窝、腘窝、上眼睑、会阴、大腿内侧等处[4])[5]。病初皮肤瘙痒,局部出现扁平丘疹,融合成片,日久皮损则增厚、干燥、脱屑;阵发性奇痒,入夜及郁闷烦躁时尤甚[5]。病程较长,易反复发作[5]。

6 摄领疮的诊断

摄领疮好发于颈部、肘部、骶部及小腿伸侧等处。常呈对称性分布,亦可沿皮神经分布呈线状排列。

皮损初起为有聚集倾向的多角形扁平丘疹,皮色正常或略潮红,表面光泽或覆有菲薄的糠皮状鳞屑,以后由于不断地搔抓或摩擦,丘疹逐渐扩大,互相融合成片,继之则局部皮肤增厚,纹理加深,互相交错,表面干燥粗糙,并有少许灰白色鳞屑,而呈苔藓样变,皮肤损害可呈圆形或不规则形斑片,边界清楚,触之粗糙。由于搔抓,患部及其周围可伴有抓痕、出血点或血痂,其附近也可有新的扁平小丘疹出现。

自觉阵发性奇痒,被衣摩擦与汗渍时更剧,入夜尤甚,搔之不知痛楚。情绪波动时,瘙痒也随之加剧。因瘙痒可影响工作和休息,患者常伴有失眠、头昏、烦躁症状。

牛皮癣病程缓慢,常数年不愈,反复发作。

临床上按其发病部位、皮损多少分为泛发型和局限型两种。局限型,皮损仅见于颈项等局部,为少数境界清楚的苔藓样肥厚斑片;泛发型,分布较广泛,好发于头、四肢、肩腰部等处,甚至泛发全身各处,皮损特点与局限型相同。

7 需要与摄领疮相鉴别的疾病 71 慢性湿疮

慢性湿疮多有皮肤潮红、丘疹、水疱、糜烂、渗出等急性湿疮的发病过程,皮损以肥厚粗糙为主,伴有出疹、水疱、糜烂、渗出,边界欠清,病变多在四肢屈侧。

72 皮肤淀粉样变

皮肤淀粉样变多发在背部和小腿伸侧,皮肤为高粱米大小的圆顶丘疹,色紫褐,质较硬,密集成群,角化粗糙。

73 白疕

白疕皮损基底呈淡红色,上覆以银白色糠秕状鳞屑,剥去后有薄膜现象和点状出血。

8 摄领疮的治疗

摄领疮治宜活血疏风,清热祛湿[4]。可内服当归饮子[4]。外用疯油膏、黑豆馏油制剂,亦可选用熏药疗法及梅花针疗法[4]。

81 辨证治疗 811 肝郁化火

牛皮癣·肝郁化火证(cattleskin lichen with pattern of liver depression transforming into fire)是指肝郁化火,外灼肌肤,以皮损色红,心烦易怒,失眠多梦,眩晕,心悸,口苦咽干,舌边尖红,脉弦数为常见症的牛皮癣证候[3]。

8111 症状

皮损色红,伴心烦易怒,失眠多梦,眩晕心悸,口苦咽干;舌边尖红,脉弦数。

8112 辨证分析

情志内伤,肝郁气滞;,郁久化火,肝胆火盛,熏蒸肌肤,故见皮损色红;火热内扰则心悸,心烦易怒,失眠多梦;胆气循经上溢则口苦;津为火灼则咽干;舌红、脉弦数为肝经化火之象。

8113 治法

清肝泻火。

8114 方药治疗

龙胆泻肝汤加减。

812 风湿蕴肤

牛皮癣·风湿蕴肤证(cattleskin lichen with pattern of winddampness amassing in skin)是指风湿蕴肤,以皮损呈淡褐色片状苔藓样斑块,粗糙肥厚,剧痒时作,夜间尤甚,舌苔薄或白腻,脉濡而缓为常见症的牛皮癣证候[3]。

8121 症状

皮损呈淡褐色片状,粗糙肥厚,剧痒时作,夜间尤甚;苔薄白或白腻,脉濡而缓。

8122 辨证分析

风湿之邪蕴结于肌肤,经络失疏,局部气血凝滞,肌肤失养,故皮损呈淡褐色片状,粗糙肥厚;风盛则痒;扰于阴分则夜间尤甚;苔薄白或白腻、脉濡而缓为风湿蕴肤之象。

8123 治法

疏风利湿。

8124 方药治疗

消风散加减。

813 血虚风燥

牛皮癣·血虚风燥证(cattleskin lichen with pattern of winddryness due to blood deficiency)是指血虚风燥,以皮损灰白,肥厚粗糙似牛皮,抓如枯木,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女子月经不调,舌质淡,脉沉细为常见症的牛皮癣证候[3]。

8131 症状

皮损灰白,抓如枯木,肥厚粗糙似牛皮;伴心悸怔仲,失眠健忘,女子月经不调;舌淡,脉沉细。

8132 辨证分析

血虚生风化燥,肌肤失养,故皮损灰白,抓如枯木,肥厚粗糙似牛皮;血虚,心神失养,故心悸怔仲,失眠健忘;女子以血为用,血虚经血乏源,故月经不调;舌淡、脉沉细为血虚之象。

8133 治法

养血祛风润燥。

8134 方药治疗

四物消风饮或当归饮于加减。

82 外治法

牛皮癣外治以止痒为原则:

皮损较薄者,外涂2号癣药水、斑蝥醋、百部酊、川槿皮酊等,每天数次。

皮损较厚者,外涂润肤膏、黑油膏、藜芦膏等,每天数次。

83 针灸治疗 831 体针 8311 方一

取曲池、风池、天井、血海、三阴交、外关、阿是穴等穴为主[5]。针阿是穴时须从皮损周围沿皮下向病灶基底部横刺数针,针后可加用艾条熏灸20分钟左右[5]。项部皮损者加合谷、列缺;肘弯皮损者加郄门、劳宫;胭窝皮损者加浮郄、殷门;上眼睑皮损者加头维、百会;大腿内侧皮损者加三阴交;属血燥生风者加膈俞、大都;属风湿化热者加阴陵泉、风池;日久难愈者可于耳后静脉放血数滴[5]。

8312 方二

取穴曲池、血海;备用穴为合谷、三阴交。中强 ,每天1次,留针15~30分。

832 皮肤针 8321 方一

由外围向中心重叩病变局部并加拔火罐,每日1次[5]。

8322 方二

苔藓样变明显者,可用梅花针叩击皮损,以少量渗血为度,每天1次。

833 耳针

取肺、神门、下屏尖、肝、脑等穴,中等 ,留针1小时[5]。注意治疗期间应避免搽用 性物品,避免搔抓及热水烫洗[5]。

9 摄领疮患者日常保健

1.忌食烟、酒、辣椒等 性食物,禁用手搔抓及热水烫洗。

2.内衣宜穿棉布制品,不宜穿过硬的衣服,以免 皮肤。

3.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 。

10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面游风的病因病机 5 面游风的症状 6 面游风的诊断 7 需要与面游风相鉴别的疾病 71 慢性湿疮 72 白疕 73 白秃疮 8 面游风的治疗 81 辨证治疗 811 风热血燥 8111 症状 8112 治法 8113 方药治疗 812 脾胃湿热 8121 症状 8122 治法 8123 方药治疗 813 肺胃热盛 8131 症状 8132 辨证分析 8133 治法 8134 方药治疗 814 脾虚湿困 8141 症状 8142 辨证分析 8143 治法 8144 方药治疗 815 血虚风燥 8151 症状 8152 辨证分析 8153 治法 8154 方药治疗 82 外治法 9 面游风患者日常保健 10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面游风的穴位 2 治疗面游风的方剂 3 治疗面游风的中成药 4 面游风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面游风 1 拼音

miàn yóu fēng

2 英文参考

facial wandering wind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seborrheic dermatiti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facial wandering wind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facial seborrheic dermatitis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概述

面游风(facial wandering wind;facial seborrheic dermatitis)为病名[1]。见《疡科选粹》卷三。又名白屑风,钮扣风。是指多发生于面部,以皮肤油腻或干燥,红斑上结黄痂或起白屑,瘙痒为主要表现的皮肤疾病[2]。是因皮脂分泌过多引起的慢性、亚急性炎性皮肤病[3]。因其多发于面部,表现为皮肤瘙痒、脱屑,故称之为面游风。以皮肤鲜红色或**斑片、表面覆以油腻性鳞屑或痂皮、常有不同程度的瘙痒为临床特征。多见于青壮年或婴儿,男性多于女性。好发于皮脂腺较多的部位。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面游风》:“此证生于面上,初发面目浮肿,痒若虫行,肌肤干燥,时起白屑。次后极痒,抓破,热湿盛者津黄水,风燥盛者津血水,痛楚难堪。由平素血燥,过食辛辣厚味,以致阳明胃经湿热受风而成。痒甚者,宜服消风散;痛甚者,宜服黄连消毒饮,外抹摩风膏缓缓取效。”

面游风相当于西医的面部脂溢性皮炎[2],或脂溢性湿疹[1]。

4 面游风的病因病机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此证生于面上,初起面目浮肿,痒若虫行,肌肤干燥,时起白屑。项后极痒,热湿甚者津黄水,风燥盛者津血,痛楚难堪。由平素血燥,过食辛辣厚味,以致阳明胃经湿热,受风而成。”

面游风多由平素血燥,过食辛辣厚味,胃蕴湿热,外受风邪所致[1]。

平素血燥之体,复感风热,郁久转而化燥,肌肤失去濡养;甚或风邪郁久,耗血伤阴,血虚阴伤,肌肤失于濡养则生风化燥。两者互为因果,以致皮肤粗糙,表现以干燥型者为多。或过食辛辣、肥甘、酒类,以致脾胃运化失常,生湿生热,湿热蕴积肌肤而成,表现以湿性皮损为主。

5 面游风的症状

初起面目浮肿或发红,痒如虫行[1]。风甚者肌肤干燥,时起白屑;湿甚者破流脂水,瘙痒难忍[1]。

6 面游风的诊断

面游风多发生在皮脂腺丰富的头皮、脸面、眉弓、鼻唇沟、耳前后、腋窝等处。并自头皮开始,向下蔓延,严重者泛发全身。

皮损形态多样,有干、湿两个类型。干性者为大小不一的斑片,基底微红,上覆以糠秕状或油腻性鳞屑,在头皮部可堆集很厚,梳发或搔抓时鳞屑易于脱落,而白屑纷飞,且毛发干枯,伴有脱发。湿性者多皮脂腺分泌旺盛,皮肤异常油腻,多为红斑、糜烂、流滋,有油腻性的脱屑和结痂,常有臭味,在耳后和鼻部可有皲裂,眉毛往往因搔抓折断而稀疏,严重者皮损泛发全身,或为湿疹样皮损。

自觉程度不同的瘙痒。病程缓慢,常有急性发作。

7 需要与面游风相鉴别的疾病 71 慢性湿疮

慢性湿疮有一定好发部位,无油腻性鳞屑及痂皮,皮肤肥厚粗糙,伴苔藓样变,色素沉着。

72 白疕

白疕皮损为红色斑块,上覆以多层银白色云母状鳞屑,无油腻性,刮去鳞屑有薄膜现象,筛状出血点,头发粘连呈束状,无脱发,大多冬重夏轻。

73 白秃疮

白秃疮多见于儿童,有长短不齐的断发,发易拨脱,发根部有白色鞘膜,真菌检查阳性。

8 面游风的治疗 81 辨证治疗

阴伤血燥者宜滋阴除湿,方选滋阴除湿汤;

日久不愈可服祛风换肌丸。

811 风热血燥

面游风·风热血燥证(facial wandering wind with pattern of windheat and blood dryness)是指风热血燥,以淡红色斑片,干燥、脱屑、瘙痒,受风加重,或头皮瘙痒,头屑多,毛发干燥脱落,伴口干口渴,大便干燥,舌质偏红,舌苔薄白,脉细数为常见症的面游风证候[2]。

8111 症状

淡红色斑片,干燥、脱屑、瘙痒,受风加重,或头皮瘙痒,头屑多,毛发干燥脱落,伴口干口渴,大便干燥,舌质偏红,舌苔薄白,脉细数。

8112 治法

宜凉血清热消风

8113 方药治疗

方选消风散加减,或防风通圣丸。

服消风散(《医宗金鉴》)[1]。

812 脾胃湿热

面游风·脾胃湿热证(facial wanderingwind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in stomach and spleen)是指脾胃湿热,蕴于头面,以皮损为潮红斑片,有油腻性痂屑,甚至糜烂、渗出,伴口苦,口黏,脘腹痞满,小便短赤,大便臭秽,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为常见症的面游风证候[2]。

8121 症状

皮损为潮红斑片,有油腻性痂屑,甚至糜烂、渗出,伴口苦,口黏,脘腹痞满,小便短赤,大便臭秽,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滑数。

8122 治法

利湿清热

8123 方药治疗

方选龙胆泻肝汤加减,或龙胆泻肝丸;

服龙胆泻肝汤[1]。

813 肺胃热盛 8131 症状

急性发病,皮损色红,并有渗出、糜烂、结痂、痒剧;伴心烦,口渴,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

8132 辨证分析

肺胃热盛,熏蒸肌肤,故急性发病,皮损色红,并有渗出、糜烂、结痂、痒剧;热扰心神则心烦;肺气不宣,肠腑不通则大便秘结;津液不布则口渴;舌红、苔黄、脉滑数为肺胃热盛之象。

8133 治法

清热止痒。

8134 方药治疗

枇杷清肺饮酌加知母、苦参片、徐长卿、天花粉等。

814 脾虚湿困 8141 症状

发病较缓,皮损淡红或黄,有灰白色鳞屑;伴有便溏;舌淡红,苔白腻,脉滑。

8142 辨证分析

脾虚运化失职。生化之源不足,可致阴血亏虚,肌肤失养,故皮损淡红或黄,有灰白色鳞屑;脾壶水湿不运,流注肠腑则大便溏泄;舌淡红、苔薄白、脉弦为脾虚湿困之象。

8143 治法

健脾渗湿。

8144 方药治疗

参苓白术散加减。

815 血虚风燥 8151 症状

皮肤干燥,有糠秕状鳞屑,瘙痒,头发干燥无光,常伴有脱发;舌红,苔薄白,脉弦。

8152 辨证分析

血虚生风化燥,肌肤失养,故见皮肤干燥,有糠秕状鳞屑;风盛则痒;发为血之余,血虚发失所养,故头发干燥无光,常伴有脱发;舌红、苔薄白、脉弦为风燥之象。

8153 治法

养血润燥。

8154 方药治疗

当归饮子加减。

82 外治法

外治可选:翠云散、玉肌散、冰硫散。外搽摩风膏[1]。

(一)干性型发于头皮部者,用白屑风酊或侧柏叶酊外搽,每天3次。

(二)干性型发于面部者,以痤疮洗剂或颠倒散洗剂外搽,每天2次。

(三)湿性型,用青黛膏搽后,扑三石散;或用脂溢洗方(苍耳子30g,苦参15g,王不留行30g,明矾9g,煎水)洗头。

9 面游风患者日常保健

1.忌食辛辣,少吃油腻甘甜食品,少饮浓茶,忌烟酒。多食水果、蔬菜,保持大便通畅。

2.不要用 性强的肥皂洗浴。

3.保持心情舒畅,精神愉快,避免情志内伤。

10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凉血活血汤 1 拼音

liáng xuè huó xuè tāng

2 处方

槐花、紫草根、赤芍、白茅根、生地、丹参、鸡血藤。

3 功能主治

清营凉血活血。主心肝二经蕴热郁于血分,蒸灼肌肤所致血热白疕,皮肤起红斑,基底红较明显,表面银白色鳞屑多,剥离后有出血点,发病迅速。

4 摘录

《中医症状鉴别诊断学》

古籍中的凉血活血汤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六十一眼科]病机

两睑涩赤,多眵如脓,或眼皮翻出,角不开。宜服凉血活血汤,外用消风汤洗。胞肉凝脂(三十七)此因脾胃伏

《喉科秘诀》:[卷上]附积热喉辨方

,空心服。令泻为度。若无泻,再进一服,后服清膈活血汤。(炳章按∶此证多得心经实热与时气风火为症,升

《外科理例》:[卷六]杖疮血热作痛一百二十七

或腰背反张者。以玉真散治之。并效。杖疮热血作痛。凉血去瘀血为先。须下鸡鸣散之类。黄柏生地黄紫金皮皆要

《喉科秘诀》:[卷上]附风热喉辨方

通圣散一剂,以泻为度。如不泻,连进几次,用消风活血汤数剂,若泻后,对时不宽,急用三棱针刺去鹅顶毒血

《妇科秘书》:行经三忌

白庀的读音中医

中医中白庀的读音:bái pǐ。白疕,中医皮肤病名。相当于西医的银屑病,其特点是:在红斑上有松散的银白色鳞屑,抓之有薄膜及露水珠样出...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