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家父说:家里祖上是武状元,只知道姓汪,谁能提供一下清朝武状元名单,谢谢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1收藏

听家父说:家里祖上是武状元,只知道姓汪,谁能提供一下清朝武状元名单,谢谢,第1张

清代武状元名单

朱彭寿〈旧典备征》对清代武鼎甲姓氏作了汇考,现据他的记载,将清代武科状元的科分、姓氏、籍贯、胪列于下:

顺治朝 (7人)

顺治三年丙戌科(1646年) 郭士衡 山东章邱。

顺治六年己丑科(1649年) 金抱一

顺治九年壬辰科(1652年) 王玉玺 浙江仁和。

顺治十二年乙未科(1655年) 于国柱

顺治十五年戊戌科(1658年) 刘 炎 浙江山阴。

顺治十七年庚子补行已亥科(1660年)林本直 江苏上元

顺治十八年辛丑科(1661年) 霍维鼐 山东济宁。

康熙朝 (21人)

康熙三年甲辰科(1664年) 吴三畏

康熙六年丁未科(1667年) 秦藩信 顺天宛平.

康熙九年庚戌科(1670年) 张英奇 直隶深州。

康熙十二年癸丑科(1673年) 郎天诈 浙江山阴。

康熙十五年丙辰科(1676年) 荀国梁

康熙十八年己未科(1679年) 罗 琪 浙江会稽。

康熙二十一年壬戌科(1682年) 王继先

康熙二十四年乙丑科(1685年) 徐宪武 直隶。

康熙二十七年戊辰科(1688年) 王应统

康熙三十年辛未科(1691年) 张文焕 甘肃宁夏。

康熙三十三年甲戌科(1694年) 曹日纬 京卫。

康熙三十六:年丁丑科(1679年) 缴煜章 京卫。

康熙三十九年庚辰科(1700年) 马会伯 甘肃宁夏。

康熙四十二年癸未科(1703年) 曹维城

康熙四十五年丙戊科(1706年) 杨 谦 江苏仪征。

康熙四十八年己丑科(1709年) 田 唆 直隶献县。

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科(1712年) 李显光

康熙五十三年癸巳科(1713年) 李如柏 甘肃宁夏。

康熙五十四年乙未科(1715年) 赛 都 汉军正红。

康熙五十七年戊戌科(1718鳞 封荣九

康熙六十年辛丑科(1721年) 林德镛

雍正朝(5人)

雍正元年癸卯科(1723年) 李 埃

雍正二年甲辰科(1724年) 曹国琼 汉军镶白。

雍正五年丁未科(1727年) 王元浩 山东胶州。

雍正八年庚戌科(1730年) 齐大勇 直隶昌黎。

雍正十一年癸丑科(1733年) 孙宗夏 陕西镇安。

乾隆朝 (27人)

乾隆元年丙辰科(1736年) 马负书 汉军镶黄。

乾隆二年丁已科(1737年) 哈攀龙 直隶任邱。

乾隆四年己未科(1739年) 朱秋魁 浙江金华。

乾隆七年主戊科(1742年) 贾廷诏

乾隆十年乙丑科(1745年) 董 孟 汉军正黄。

乾隆十三年戊辰科(1748年) 张兆潘 江苏泰兴。

乾隆十六年辛未科(1751年) 张大经 山西风台。

乾隆十七年壬申科(1752年) 哈廷梁 直隶献县。

乾隆十九年甲戊科(1754年) 顾 麟

乾隆二十二年]‘丑科(1757年) 李国梁 直隶丰润。

乾隆二十五年庚辰科(1760年) 马 全 山西阳曲。壬中科时已取中探花,名马琼,此科更名再中。

乾隆二十六年辛巳科(1761年) 段飞龙 直隶永年。

乾隆二十八年癸未科(1763年) 德 灏 满洲正黄

乾隆三十—年丙戌科(1766年) 白成龙

乾隆三十四年己丑科(1769年) 钱治平 顺天霸州。

乾隆三十六年辛卯科(1771年) 林大彪 浙江江山。

乾隆三十七年壬辰科(1772年) 李威光 广东长乐。

乾隆四十年乙未科(1775年) 玉懋赏 山东福山。

乾隆四十三年戊戌科(1778年) 邢敦行 直隶定州。

乾隆四十五年庚子科(1780年) 黄 瑞 浙江江山。

乾隆四十六年辛丑科(1781年) 刘 双 顺天大兴。

乾险四十九年甲辰科(1784年) 刘荣庆 江苏泰州。

乾险五十二年丁未科(1787年) 马兆瑞 山东临清。

乾险五十四年己酉科(1789年) 刘国庆 江苏泰州。

乾隆五十五年庚戊科(1790年) 玉 福 汉军镶黄。

乾隆五十八年癸丑科(1793年) 徐殿飙 山东掖县,

乾隆六十年乙卯科(1795年) 邸飞虎

嘉庆朝 (12人)

嘉庆元年丙辰科(1796年)黄仁勇 广东海阳.

嘉庆四年己未科(1799年)李云龙 直隶阜城。

嘉庆六年辛酉科(1801年)姚大宁 广东南海。

嘉庆七年壬成科(1802年)李白玉 直隶蔓城。

嘉庆十年乙丑科(1805年)张联元 直隶献县。

嘉庆十三年戊辰科(1808年) 徐华清 山承临润。

嘉庆十四年己已科(1809年) 汪道诚 江西乐平.

嘉庆十六年辛未科(18U年) 马殿甲 河南邓州。

嘉庆十九年甲戌科(1814年) 丁殿宁 山东益都。

嘉庆二十二年丁丑科(1817年) 武凤来

嘉庆二十四年己卯科(1819年) 徐开业 以传胪未到除名,以榜眼秦钟英推升状元,陕西神木。

嘉庆二十五年庚辰科(1820年) 昌伊苏 满洲正黄。

道光朝 (15人)

道光二年壬午科(1822年) 张云亭 直隶清丰。

道光三年癸末科(1823年) 张从龙 山西临县。

道光六年丙戊科(1826年) 李相清 山西阳曲。

道光九年己丑科(1829年) 吴 钺 山东蓬莱。

道光十二年壬辰科(1832年) 李广金 山西灵邱。

道光十三年癸已科(1833年) 牛凤山 河南沿县。

道光十五年乙末科(1835年) 波启善 满洲正红。

道光十六年丙申科(1836年) 王 瑞 宜隶安肃。

道光十八年戊戌科(1838年) 郝光甲 宜隶任邱。

道光二十年庚子科(1840年) 赵云鹏 河南汝阳。

道光二十一年辛丑科(1841年)德庆 汉军镶白。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科(1844年)张殿华 直隶枣强。

道光二十五年乙巳科(1845年)吴德新 直隶东明。

道光二十七年丁末科(1847年)李信直 直隶晋州。

道光三十年庚戊科(1850年)彭阳春 四川华阳。

咸丰朝 (5人)

咸丰三年王子科(1852年) 田在田 山东锯野。

咸丰三年癸丑科(1853年) 温常勇 直隶天津。

咸丰六年丙辰科(1856年) 王世清 直隶南和.

咸丰九年己未科(1859年) 韩金甲 山东历城。

咸丰十年庚申科(1860年) 马鸿图 直隶抚宁。

同治朝 (6人)

同治元年壬戌科(1862年) 史天样 直隶邯郸。

同治二年癸亥科(1863年) 黄大元 直隶怀安。

同治四年乙丑科(1865年) 张蜀锦 宜隶广平。

同治七年戊辰科(1868年) 陈桂芬 浙江天台。

同治十年辛末科(1871年) 丁锦堂 福建上杭。

同治十三年甲戌科(1874年) 张风鸣 河南西平。

光绪朝 (11人)

光绪二年丙子科(1876年) 宋鸿图 福建侯官。

光绪三年丁丑科(1877年) 佟在棠 直隶天津。

光绪六年庚辰科(1880年) 黄培松 福建龙泉。

光绪九年癸未科(1883年) 杨廷弼 河南祥符。

光绪十二年丙戌科(1886年) 宋占魁 山东昌邑。

光绪十五年己丑科(1889年) 李梦说 山东阳谷。

光绪十六年庚寅科(1890年) 张宪周 山东珲城。

光绪十八年壬辰科(1892年) 卞 赓 江苏海州。

光绪二十年甲午科(1894年) 张鸿翥 江西鄱阳。

光结二十一年乙未科(1895年) 武国栋 直隶天津。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1899年) 张三甲 直隶开州。

以上从顺治三年至光绪二十四年共取中武状元109人。 赞同0| 评论 2012-10-17 20:38 天道潜形

| 三级 代武状元名单

武科会试之后,没有“进土题名碑”及“馆选录”之类传世,官私史籍对这方面的记载也极少。不过一代抡才大典,文武并重,也不应完全忽略。朱彭寿〈旧典备征》对清代武鼎甲姓氏作了汇考,现据他的记载,将清代武科状元的科分、姓氏、籍贯、胪列于下:

顺治朝 (7人)

顺治三年丙戌科(1646年) 郭士衡 山东章邱。

顺治六年己丑科(1649年) 金抱一

顺治九年壬辰科(1652年) 王玉玺 浙江仁和。

顺治十二年乙未科(1655年) 于国柱

顺治十五年戊戌科(1658年) 刘 炎 浙江山阴。

顺治十七年庚子补行已亥科(1660年)林本直 江苏上元

顺治十八年辛丑科(1661年) 霍维鼐 山东济宁。

康熙朝 (21人)

康熙三年甲辰科(1664年) 吴三畏

康熙六年丁未科(1667年) 秦藩信 顺天宛平.

康熙九年庚戌科(1670年) 张英奇 直隶深州。

康熙十二年癸丑科(1673年) 郎天诈 浙江山阴。

康熙十五年丙辰科(1676年) 荀国梁

康熙十八年己未科(1679年) 罗 琪 浙江会稽。

康熙二十一年壬戌科(1682年) 王继先

康熙二十四年乙丑科(1685年) 徐宪武 直隶。

康熙二十七年戊辰科(1688年) 王应统

康熙三十年辛未科(1691年) 张文焕 甘肃宁夏。

康熙三十三年甲戌科(1694年) 曹日纬 京卫。

康熙三十六:年丁丑科(1679年) 缴煜章 京卫。

康熙三十九年庚辰科(1700年) 马会伯 甘肃宁夏。

康熙四十二年癸未科(1703年) 曹维城

康熙四十五年丙戊科(1706年) 杨 谦 江苏仪征。

康熙四十八年己丑科(1709年) 田 唆 直隶献县。

康熙五十一年壬辰科(1712年) 李显光

康熙五十三年癸巳科(1713年) 李如柏 甘肃宁夏。

康熙五十四年乙未科(1715年) 赛 都 汉军正红。

康熙五十七年戊戌科(1718鳞 封荣九

康熙六十年辛丑科(1721年) 林德镛

雍正朝(5人)

雍正元年癸卯科(1723年) 李 埃

雍正二年甲辰科(1724年) 曹国琼 汉军镶白。

雍正五年丁未科(1727年) 王元浩 山东胶州。

雍正八年庚戌科(1730年) 齐大勇 直隶昌黎。

雍正十一年癸丑科(1733年) 孙宗夏 陕西镇安。

乾隆朝 (27人)

乾隆元年丙辰科(1736年) 马负书 汉军镶黄。

乾隆二年丁已科(1737年) 哈攀龙 直隶任邱。

乾隆四年己未科(1739年) 朱秋魁 浙江金华。

乾隆七年主戊科(1742年) 贾廷诏

乾隆十年乙丑科(1745年) 董 孟 汉军正黄。

乾隆十三年戊辰科(1748年) 张兆潘 江苏泰兴。

乾隆十六年辛未科(1751年) 张大经 山西风台。

乾隆十七年壬申科(1752年) 哈廷梁 直隶献县。

乾隆十九年甲戊科(1754年) 顾 麟

乾隆二十二年]‘丑科(1757年) 李国梁 直隶丰润。

乾隆二十五年庚辰科(1760年) 马 全 山西阳曲。壬中科时已取中探花,名马琼,此科更名再中。

乾隆二十六年辛巳科(1761年) 段飞龙 直隶永年。

乾隆二十八年癸未科(1763年) 德 灏 满洲正黄

乾隆三十—年丙戌科(1766年) 白成龙

乾隆三十四年己丑科(1769年) 钱治平 顺天霸州。

乾隆三十六年辛卯科(1771年) 林大彪 浙江江山。

乾隆三十七年壬辰科(1772年) 李威光 广东长乐。

乾隆四十年乙未科(1775年) 玉懋赏 山东福山。

乾隆四十三年戊戌科(1778年) 邢敦行 直隶定州。

乾隆四十五年庚子科(1780年) 黄 瑞 浙江江山。

乾隆四十六年辛丑科(1781年) 刘 双 顺天大兴。

乾险四十九年甲辰科(1784年) 刘荣庆 江苏泰州。

乾险五十二年丁未科(1787年) 马兆瑞 山东临清。

乾险五十四年己酉科(1789年) 刘国庆 江苏泰州。

乾隆五十五年庚戊科(1790年) 玉 福 汉军镶黄。

乾隆五十八年癸丑科(1793年) 徐殿飙 山东掖县,

乾隆六十年乙卯科(1795年) 邸飞虎

嘉庆朝 (12人)

嘉庆元年丙辰科(1796年)黄仁勇 广东海阳.

嘉庆四年己未科(1799年)李云龙 直隶阜城。

嘉庆六年辛酉科(1801年)姚大宁 广东南海。

嘉庆七年壬成科(1802年)李白玉 直隶蔓城。

嘉庆十年乙丑科(1805年)张联元 直隶献县。

嘉庆十三年戊辰科(1808年) 徐华清 山承临润。

嘉庆十四年己已科(1809年) 汪道诚 江西乐平.

嘉庆十六年辛未科(18U年) 马殿甲 河南邓州。

嘉庆十九年甲戌科(1814年) 丁殿宁 山东益都。

嘉庆二十二年丁丑科(1817年) 武凤来

嘉庆二十四年己卯科(1819年) 徐开业 以传胪未到除名,以榜眼秦钟英推升状元,陕西神木。

嘉庆二十五年庚辰科(1820年) 昌伊苏 满洲正黄。

道光朝 (15人)

道光二年壬午科(1822年) 张云亭 直隶清丰。

道光三年癸末科(1823年) 张从龙 山西临县。

道光六年丙戊科(1826年) 李相清 山西阳曲。

道光九年己丑科(1829年) 吴 钺 山东蓬莱。

道光十二年壬辰科(1832年) 李广金 山西灵邱。

道光十三年癸已科(1833年) 牛凤山 河南沿县。

道光十五年乙末科(1835年) 波启善 满洲正红。

道光十六年丙申科(1836年) 王 瑞 宜隶安肃。

道光十八年戊戌科(1838年) 郝光甲 宜隶任邱。

道光二十年庚子科(1840年) 赵云鹏 河南汝阳。

道光二十一年辛丑科(1841年)德庆 汉军镶白。

道光二十四年甲辰科(1844年)张殿华 直隶枣强。

道光二十五年乙巳科(1845年)吴德新 直隶东明。

道光二十七年丁末科(1847年)李信直 直隶晋州。

道光三十年庚戊科(1850年)彭阳春 四川华阳。

咸丰朝 (5人)

咸丰三年王子科(1852年) 田在田 山东锯野。

咸丰三年癸丑科(1853年) 温常勇 直隶天津。

咸丰六年丙辰科(1856年) 王世清 直隶南和.

咸丰九年己未科(1859年) 韩金甲 山东历城。

咸丰十年庚申科(1860年) 马鸿图 直隶抚宁。

同治朝 (6人)

同治元年壬戌科(1862年) 史天样 直隶邯郸。

同治二年癸亥科(1863年) 黄大元 直隶怀安。

同治四年乙丑科(1865年) 张蜀锦 宜隶广平。

同治七年戊辰科(1868年) 陈桂芬 浙江天台。

同治十年辛末科(1871年) 丁锦堂 福建上杭。

同治十三年甲戌科(1874年) 张风鸣 河南西平。

光绪朝 (11人)

光绪二年丙子科(1876年) 宋鸿图 福建侯官。

光绪三年丁丑科(1877年) 佟在棠 直隶天津。

光绪六年庚辰科(1880年) 黄培松 福建龙泉。

光绪九年癸未科(1883年) 杨廷弼 河南祥符。

光绪十二年丙戌科(1886年) 宋占魁 山东昌邑。

光绪十五年己丑科(1889年) 李梦说 山东阳谷。

光绪十六年庚寅科(1890年) 张宪周 山东珲城。

光绪十八年壬辰科(1892年) 卞 赓 江苏海州。

光绪二十年甲午科(1894年) 张鸿翥 江西鄱阳。

光结二十一年乙未科(1895年) 武国栋 直隶天津。

光绪二十四年戊戌科(1899年) 张三甲 直隶开州。

以上从顺治三年至光绪二十四年共取中武状元109人。 汪道诚

类 别:武状元 朝 代:清

曾用名:无 生卒年:1783~1865

字:勉旃 号:砺轩

籍贯(古称):饶州乐平乐境乡里汪村 籍贯(今称):江西乐平市

及第时间(中历):清嘉庆十四年 及第时间(西历):1809

科 别:己巳恩科 名 次:武进士第一人

授 官:云南鹤丽镇任总兵官 谥 号:勤果

著 作:著有《六合长矛阵》,《拾枪演炮图说》等。

这应该就是了。

你知道中国古代有多少军民状元吗?接下来我就用小编来解释一下。

科举制度始于隋朝。在中国古代科举史上,有上百万的进士,有十几万的进士。然而,在这个庞大的知识分子群体的顶峰,只有少数“顶尖学者”。据考证,从武德五年第一个科举状元孙,到清光绪三十年最后一个科举状元,1283年,科举人数为745人,共诞生状元592人。再加上其他短命政权选拔的状元,以及历代吴状元,可以拥有中国历史上的考试总数。

中国古代社会,从普通百姓到官员权贵,都坚信“书有其颜如玉,书有其千粟,书有其金屋”。读书的直接功利目的是做官。自孔子以来,“学而优则仕”就成为知识分子的永恒目标。所以,经过几十年的努力,为了第一,为了文学,为了做官,为了做官,为了光宗祭祖。状元不仅是天下文人的毕生追求,更是人们心中的一大荣誉:“天下只有一个圆,天下之名皆可查”。一旦科举得了第一,马上就被任命为吏部考试的官员,或者翰林院的编辑,或者秘书,或者掌管国史的皇帝,或者教师。从此,他进入了一个危险而艰难的职业生涯,开始了漫长的职业生涯。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用了一生的时间,终于走到了显赫的位置。比如唐代,真正的状元有147人,政绩可考的有29人,其中宰相5人,大臣8人。清代114名状元中,有20人累到了“当好学士”的程度。可以说,在官场,努力升官,成为状元,实现了人生价值的最高追求。

成为一名学者并不容易。经过乡试、国考,全国无数秀才在朝廷考试中夺冠,竞争之激烈可想而知。宋代大文学家苏洵曾表达过“学而优则仕,难于上青天”的思想。尤其是到了清朝,很多人还是白发苍苍的“少年”。人们不认为他是一个四五十岁的学者。“太宗真善谋略,使英雄老去”正是这一历史文化现象的生动写照。以宋朝为例。据《中国状元全传》年记载,宋代共有状元118人,其中生卒年可考51人,其中20-30岁状元37人,占72%。5%,最小的18岁,还有两个50岁以上的尖子生。清代状元114人,其中生卒年可考者54人,其中20-30岁状元19人,占35%,最年轻者21岁。50岁以上的尖子生有5个,年龄最大的62岁。状元之路,巴蜀不易。

吴鸿,浙江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字颉云,号云岩。生于清雍正三年(1725),卒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

秦大士,江苏江宁人。字鲁一,号涧泉。生于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卒于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

张,浙江人,嘉、万之际著名的理学家、教育家、学者。张出生于一个官宦家庭。其父张天福,嘉靖二十六年进士。曾任云南省官员、中举司助、甘肃太仆寺秘书。写了皇舆考、鸣玉堂稿等多本书。是研究明代地理的重要工具书。据史书记载,张生来就有着高大英俊的相貌,并且酷爱读书。他的母亲看到他工作太努力,警告他不要学习太努力。为了不打动母亲,张只能偷偷看书。每当他妈妈睡着的时候,他就会点亮窗帘,晚上看书,这样他妈妈就赢了我不知道。过一段时间,我会下大力气,为国家大事负责。我的父亲张天府,经常在座位前聊天,评论政务得失和人才优劣。他的父亲张天福为了挫败他的能力,往往不置可否。

张他的科举之路并不平坦。嘉靖三十七年21岁中科举。之后,他参加了几次考试,都失败了。直到隆庆他是第五年成为第一个学者的。他初中举人已经十三年了。三十四岁的时候,他已经不是小三了。明代杂书记载状元之前的神迹,如陈明诗苑卷皇舆考卷34云梦林玄解:

,本名,阳和,浙江山阴人。在五年时间里,隆庆赢得了他不是第一个参加审判的人,他的父亲回来做了太普寺的秘书。与罗住在同一条巷子里,我品尝了我的梦想,并把它们平放在家里。当我尝试的时候,我的祖先发出了声音。第三天,我看到了金枝的六个茎。是刘珂留与罗毅说的。这第二套衣服已经被先拿走了。三十四岁就让张打头阵。

如明顾祖训编卷梦徵云:

陈年那年,听说绍兴状元报,因为我说:来绍兴的状元一定姓张,要再离开绍兴。外星人予言,也就是不懂占卜的人,是先知吗?玉洁说:成化这两年的状元罗公伦,第五年的张工,都是江西人。他们的运气好了一阵子,所以他们知道。客人笑了起来。吴公宽成化八年生于吴,而成化八年生于吴,所以他一定是吴人。这种说法不可信。余杰说,我不我不认识他孟珙春明状元图考。在北京见到熊,知道北京火了好几天,果然发生了。同行怎么知道?他:读馀冬录,绍兴熊进京,火了好几天。单词熊可以生火。对等服从。什么更多,它这仍然是对阅读问题的一种回应,但它只有三年成功,还有没有任何犯罪记录?客人也辞职了,但没接。辛维克听到这个消息后,就开始拿予言开刀。

这里所说的罗,本名,康州人,也是绍兴人。是二年的状元,比张早一科。两个老乡考了两科第一,无疑是绍兴科举史上最大的荣耀,这也是中国科举史上的一个异数。所以古人通过做梦和预言来渲染这种偶然事件也就不足为奇了。

张为人孝顺,自然受人景仰。在他考中进士之前,他的父亲张天府是被诬告的。张天福任云南副使时,曾协助巡抚卢广逊平定武定地方官季风祖的叛乱。他得罪了云南贵州的穆时公。木石指示朝廷官员弹劾他,于是张天富被捕入狱。张心疼父亲,陪他走了几千里,送丁

张媛媛的官场生活并不明显。隆庆是五年状元,按例,他被授予翰林院修书。不久,丁福担心离职。服务阙,并命令在图书馆教书。宣奉命管理圣旨,直奔聚珠阁。之后,丁她的母亲担心离开她的岗位。侍奉阙后,开始仕途,辗转左春芳、左毓德、翰林院读书,清理糊黄,求满讲堂。张做官后,一直想为父亲平反,多次为父亲诉苦,甚至索要朝廷赐给父亲的王冠和荣誉,但朝廷一直禁止。为此,张很郁闷,说,我能我不去见我父亲。武定之战,家父俯首披甲斩千人,名声在那里。今天,它认识主是一件幸事,但我不能。不要洗我的父亲的冤屈,而我可以我不能忍受我的亲戚太久。为什么是后来?另外,我年轻的时候因为父亲的缘故,在万里身边跑来跑去的不公,而我也筋疲力尽,于是病死了。张的官方立场在他的一生中并不明显的是,他出道晚,永远的死了。如果他能在年关成功,凭借状元的资格和在翰林院的地位,他可能会成为一名官员,翰林院被视为一个储存的地方。

张本质上是一个纯粹的学者,他对义的兴趣似乎超过了对仕途升迁的兴趣:

既然遇到了启蒙,释放了第一,期得自树。在官方的保护下,日本钢笔被罗进奎贤殿研究。林字如此明了,且首恩以文墨为据,略涉其事,不得不代人以解。它he’他是一个孤独的人,强调世界事务的才能,牢记事实,总是充满户外活动。表现出他的学习兴趣。书院的丰富藏书和同僚间的讨论,使张元济沉浸在学术的海洋中,无暇讨论仕途升迁。因此,谭谦称之为苍茫而冷漠和渴望进步,但这不是一句空话。单身汉朱庚这样评价这位学者老乡:贾逵是皇族的称号,荣辱与共,不计自身功过。他在全世界都很有名,因为他不是中国医生。他死后仍被一块表盖着,被称为罗公伦、资溪的舒公芬、年的罗宫鸿仙安。3绅士所谓名副其实的学名,是他的清,还是他的相?我不我不知道子曰创造的结局,但我想要同样的儒家,同样的诚信,同样的官员但同样的五品。谁知道以后还会不会有章章跟着三位先生的脚步?虽然有张在言论上未能取得很高地位的遗憾,但与当时社会公认的地位较低、影响较广的、淑芬、罗洪宪等前辈相比,他又隐隐地为有这样一位同道中人而自豪。

张远出生在耿介,他鄙视他的财富。他的老师是世界第一记录的力量。作为张的状元,这陶接近和迎合张只是时间问题。不过,张的态度对张是冷淡和不卑不亢的,有时他甚至不同意张的操作:

他不喜欢别人,但他也不想乱来。盖初,你出入江陵门。当它很热,卑微的附在蚂蚁身上,高大的尖叫着,却没有不要一个人跟着热闹走,这样他们才能保持自己的自制力。品尝同一扇门,说,有些人要用简单的事情对待别人,但是万一丢了或者病了就求助,那就死定了。广西道刺史胡,因与张的政治观点。为了公众利益,张元福为自己辩护,并毫不犹豫地提出

张也是一个纯粹的理学家。年轻时,他对王阳明百依百顺论心性,尝过诸子歌的智慧的信,反映了一下,变得可疑。有,闻王文成的良心,但洒然有悟,自然在此学心。他是浙中王绩学派的弟子。他在学术上以心本体论思想为基础,认为一切从心开始,主张万物应是万物的统一体,主张开悟世界。他还把朱和张载所论的太极目的归于心性,可以说是完全继承了王他认为心灵就是理性。但是,张没有不要完全照搬王雪,他也没有别跟着王吉学得一点不错。相反,他对王绩乃至王阳明的一些观点和思想表示怀疑甚至批判。王雪好争辩,到了万历年间,王雪的最后一股水流已经陷入了空谈和误解国家的泥潭。张媛媛非常讨厌这一点,他总是想着纠正它。他是文学大师,但在每个病态的世界里学习文学的人都是健谈的。他特别努力去纠正。他说,知善知恶是良心,作恶为善是标准的东西。这就是良心的目的。在他的眼里,良心和尊严并不是一个神秘莫测的东西,其本质体现在实践中。他认为王陆学习和朱学习。朱鹭学同源,后人分见解于不同门户,滋生异议。相反,他们把朱的诗和文章,并与文成结合,做成一本书,名为长沙府岳麓志。出本书而又有异同说的桓然易。他强调儒生的道德修养,要求对儒家经典通史的学习和实际运用。事实上,他想谈谈朱的无根之弊这是他最后一次去王耀。因此,黄宗羲认为张谈文成研究一文并非出自朱之口,他的话是中肯的。

张他在岳麓书院讲学时最清楚地表达了他的伦理主张。万历十年,皇帝长子出生,奉命宣楚第六族。受军事预备路李天之邀,在岳麓和尹喜书院讲学。他把朱子摘编所阐述的伦理教育思想带到了岳麓书院,这是他本人于1578年奉命在内书店讲授的,从他的明儒学案、内馆训言、大成殿、岳麓自勉、朱张祠等诗作中可以看出。除了常规课,余还特别策划了惜阴篇,说:忠、诚、诚、慎、善、俭、谦、和,都是以诗为基础的。他还挑了史传里那个贤臣的故事,叫荀介,每天拿一个,这样两个就老了。读两遍,让童站直了听。张的本性是忠孝,所以他对忠义的解释很深刻,忠信诚意的关系是前所未有的。他说,让谈如何忠诚,只为一心一意为朝廷服务,不为一自己的私利。大臣要想对你忠诚,就必须对自己诚实,成败在此一举。世上没有贪得无厌的人,行事以诚为本。如果他想做出伟大的成就,他将从真诚开始。如果他不真诚,他就一点都不好。即使他使用他的诡计,他能他不是一个好人,但他可以不做大事。也就是说,忠诚的关键是诚实。忠诚是做人的目的,诚实是忠诚的保证。诚实是做人的基础。没有它,忠诚和诚实会不要讨论。显然,张元济想用真诚的修养方法来拯救人民他的伦理主张不再为王雪所接受。这与湖湘学派非常一致先观察知识再修身养性的培养方法。因此,自张赴岳麓山讲学以来,湖湘讲学之风再度兴起

张也是一位优秀的史学家。在翰林院任职期间,利用翰林院丰富的文献资料,编纂了10卷。该书至今保存完整,是研究明初至郑德时期亭台制度的第一手资料。他在史学上最大的贡献是参与了地方志的编纂。万历三年,其父忧家,与徐渭合编馆阁漫录十六卷。这是一部广受好评的县志。志向以地、治、户、礼四书为基础,分为以下几项:沿革、山川、风俗、官、师。其中,地书3卷,记载沿革、地界、形制、山川、风俗、物产;书1,记载官员和城市的建立;四卷书,记载户籍、纳税、水利、灾害;第八册;卷,记录官员,官员,选举,人物,神社,纪念碑,寺庙。同时,还有4篇总论和19篇分论。四总论是地方本总论、行政本总论、户部本总论、礼部本总论。有19个子论,即进化论、边界论、形胜论、山川论、风俗论、财产论、官制论、造城论、户籍论、纳税论、水利论、灾异论、官师论、官迹论、人物论、选举论、祠祀论、史迹论、庙观论。四篇总论和19篇分论对全书起到了重要的勾勒作用。置书论在旧志乃至新志中都不多见,可以说是该志在体例上的创新。同时,该书以地、治、户、礼四书为纲,还具有突出重点、明眼人的功能。所以后人评价这个志向:四本书和工具,不过是对城市之道的一点准备,让在这个城市生活过的人观察地理适宜性,促进治理,引导他们依其人而受益。万历十三年,母亲为丁担忧的,受绍兴知府之邀,与知名学者编中国地方志。也是一部结构良好的地方志,以体例严谨、考证清晰、图文并茂著称。在庞杂的明史中鹤立鸡群。史家称之为绍兴府志,绍兴府志,称之为忠信史。编纂志书的关键在于体例,体例反映了编纂者的素质历史知识。万历两浙名贤录和万历会稽县志之所以能在后世家喻户晓,重要原因是其风格精准。地方志家李泰在绍兴府志一书中强调了地方志的编纂体例。在他看来,风格之于地方志,比如柱子之于房屋。柱子倒了房子怎么稳?可见,足体在地方志编纂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评价这款云芝:分为18款云芝,每一款都列在书的后面,比其他云芝更容易理解,风格也挺好的。这是编年史的最后一卷。绍兴编年史所有的书,从方志学到四库全书总目提要,一一考其源流得失,也是一种创造。也就是说,着重指出了这种记录的风格的完善。很多学者都评论过万历越绝书的优点,不赘述。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万历吴越春秋五十卷并非张一人所编,全书体例是张与孙商定的。除绍兴府志15卷为张所撰外,其余均为所撰。根据孙氏万里绍兴府志云:刚开始的时候,我想让它是草根,但我想给儿子打磨。萧工,谁能t打得不好,是担心他赢tdie,但他属于玉子这个人物,专攻地理。可以看出,它本来是打算由一个人写的,张修改润饰了一下。梁肖担心会有麻烦

张媛媛是明代绍兴地区学术成就最高、对中国文化贡献最大、影响最大的状元。明清以来,状元很多,但真正对中国文化有贡献的却很少。因为状元只是科举制度中最高的名望,并不代表能力或学识。打个不恰当的比方,状元不过是今天所谓的高考状元。高考状元要想成功,还得经过长时间的各方面的磨练。不是每个高考状元都能成功,科举史上的状元也是如此。所以中国历史上很多状元都是默默无闻,在政治、军事、文化、经济等方面都没有什么成就和影响力。但是,张就不同了。虽然官职不明显,但至少在理学教育和地方志编纂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他的历史著作人物志绍兴府志序志等,也为我们研究明朝历史提供了宝贵的资源。因此,张元济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当之无愧的人物。

中国历代状元之最转贴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状元,是唐武德五年壬午科状元孙伏伽。

○历代状元中,最为后世钦敬的民族英雄,是南宋宝四年(1256年) 丙辰科状元文天祥。他以崇高的爱国精神和民族气节,被誉为“状元中的状元”。

○ 历代状元中,对中国政治局势起过重大影响和作用的,是清咸丰六年(1856 年) 丙辰科状元翁同龠禾。他一生两为帝师,在晚清帝、后两党之争中为帝党首领。甲午中日战争后,积极支持康有为变法主张,并密荐之于光绪皇帝,最终促成“戊戌变法”, 使当时政局发生重大变化。

○历代状元中,唯一由状元而成为皇帝的,是西夏天庆十年(1203年) 癸亥科状元李遵顼。他是夏宗室齐王李彦宗之子, 于天庆十年(1203 年) 参加西夏科举考试,廷试得中第一,成为状元。袭封齐王,又擢升大都督府主。后于西夏皇建二年(1211 年) 发动宫廷政变,废夏襄宗自立,成为皇帝,是为夏神宗。

○历代状元中,有据可考最早在科举考试中连中“三元”的状元,是唐建中二年(781 年) 辛酉科状元崔元翰。他先后考中京兆府解头(解元) 、进士状头(状元) 、博学宏词科敕头、制科三等敕头。

○历代状元中,唯一由武状元而位至宰相者,是唐代开元初年武举高等(状元) 郭子仪。他一生历仕玄宗、肃宗、代宗、德宗四朝,曾两度担任宰相。同时,他也是历代武状元中军功最为显著者。

○历代科举考试中, 考中“三元”人数最多的是北宋,共有孙何、王曾、宋广羊、杨真宀 、冯京、王岩叟等6人。

○历代状元中,官至宰相(含相当宰相的官职,如内阁首辅、大学士等) 人数最多的是明朝,共有胡广、商辂等17 人。

○历代状元中,诗、画成就最高的,是唐开元十九年(731 年) 辛未科状元王维。他是盛唐山水田园诗派杰出代表之一,其诗歌艺术被认为“自李(白) 杜(甫) 而下,当为第一”。其绘画被推为“南宗绘画之祖”,古代文人画亦自他而始。

○历代状元中,词作成就最高的,是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 年)甲戌科状元张孝祥。其词追踪苏轼,气概凌云,具有深厚的爱国主义色彩,与张元干并称南宋初期词坛双璧,是伟大的爱国词人辛弃疾的先行者。

○历代状元中,书法成就最高的,是唐元和三年(808 年) 戊子科状元柳公权。他精于楷书,也擅长行草书,和唐代另一大书法家颜真卿并称“颜柳”; 历史上还把他和唐代欧阳询、颜真卿、元代赵孟兆页合称为我国“楷书四大家”。

○ 历代状元中,史学成就最高的,是五代时后汉乾二年(949 年)己酉科状元王溥。他在唐代苏冕始创会要体的基础上,据苏冕所编唐九朝《会要》及杨绍复等续修之书,重加整理, 撰成《唐会要》一百卷。后又据五代历朝实录撰成《五代会要》三十卷。不仅史料丰富翔实,而且正式建立了会要体分类编纂的体例方法,为后世所仿效。这一贡献被《四库提要》称为“厥功甚伟”。

○历代状元中,著述最丰的,是明代正德六年(1511 年) 辛未科状元杨慎。他不仅工诗,而且能文、词和曲,并重视民间文学,是颇有成就的文学家和著名学者。其平生著述达四百余种,虽多散佚,仍留存一百多种;现存诗作二千三百首左右,著述之丰,明时推为第一

○ 历代状元中,植物学成就最高的,是清代嘉庆二十年(1817 年)丁丑科状元吴其氵睿。他一生历任多省巡抚,所至注意各地丰瘠与民生的关系,依据耳闻目见,绘图列说,并辑录古籍中有关植物文献,成《植物名实图考长编》二十二卷、《植物名实图考》三十八卷,是我国19 世纪一部重要的植物学专著。

○历代状元中,最著名的思想家是南宋绍熙四年 (1193 年) 癸丑科状元陈亮。他提倡注重事业功利有补国计民生的“事功之学”。提出“盈宇宙者无非物, 日用之间无非事”的命题, 和朱熹多次进行过义利、王霸关系的辩论。其学说独具体系,为永康学派的创始人。同时又是著名的文学家。

○历代状元中,最嗜饮茶并对我国茶道研究作出贡献的是唐代元和九年(814 年) 甲午科状元张又新。他所撰《煎茶水记》一卷,评论各种泉水煎茶之优劣,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我国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

○历代状元中,唯一出使过东欧国家的外交使臣,是清同治七年(1868 年) 戊辰科状元洪钧。他于光绪十三年(1887 年) 奉命出使俄、德、荷、奥诸国,任外交使臣三年。他利用西方资料撰著的《元史译文证补》,开创了利用西方著作、资料研究元史的新纪元。

○历代状元中,有据可考唯一被皇帝招为驸马的,是唐会昌二年(842 年) 壬戌科状元郑颢。他状元及第后七年,即大中三年(849 年) ,被宰相白敏中作为驸马人选推荐给唐宣宗,尚宣宗之女万寿公主。

○历代状元中,唯一在刚刚及第后即被皇帝下令处死的,是明洪武三十年(1397 年) 丁丑科南榜(或称春榜) 状元陈安阝。因该科殿试录取的都是南方士人,遭到北方士人不满。明太祖朱元璋疑录取有私,大为震怒,竟下令将主考官及陈安阝等人一并处死。

○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状元,是太平天国癸好三年(清咸丰三年癸丑,1853 年) 女科状元傅善祥。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以少数民族文字参加科举考试得中状元的,是金世宗大定十三年(1173 年) 癸巳女真进士科(又称策论进士) 状元徒单镒,为女真族人。他参加科举考试是用女真文字。

○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状元,是清光绪三十年(1904 年) 甲辰科状元刘春霖。他状元及第次年,即光绪三十一年(1905 年) ,慈禧太后即下诏停止科举,他也因此成为中国历史上的末科状元。

○历代状元人数最多的是唐朝。自高祖武德五年(622 年) 壬午科,至哀帝(907 年) 丁卯科,285 年间,科举考试几乎每年一次,约产生状元270 人。在《登科记考》、《玉芝堂谈荟》等古籍中有名可考者,有140 余人。

○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省,是清代的江苏省。从顺治四年(1647 年) 丁亥科武进籍状元吕宫,到光绪二十年(1894年) 甲午科南通籍状元张謇,247 年间,共产生状元49 人。

○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府,是清代的苏州府,共有状元24 人。

○中国历史上,一朝之中在较短时间内产生状元人数最多的县,是南宋时期的永福县( 今福建永泰) 。自乾道二年(1166 年) 丙戌科,至乾道八年(1172 年)辰科,七年之间,连续产生萧国梁、郑侨、黄定3名状元。

○历史上产生兄弟状元人数最多的朝代是唐朝,共有张式(兄) 、张正甫(弟) 等兄弟状元19 人。

○历史上产生父子状元人数最多的朝代是北宋,共有张去华(父) 、张师德(子) 等父子状元6 人。

○历代兄弟状元中,其及第时间相距最短的, 是唐咸通十四年(873 年) 癸巳科状元孔纟熏(兄) 和唐乾符三年(876 年) 丙申科状元(弟)孔缄。兄弟二人状元及第的时间仅相隔三年。

○历代父子状元中,其及第时间相距最短的, 是北宋开宝二年(969 年) 已巳科状元安德裕(父) 和北宋开宝五年(972 年) 壬申科状元安守亮(子) 。父子二个状元及第的时间仅相隔三年。

○历代状元中,最早开始从事实业活动并取得巨大成就的,是清光绪二十年(1894 年) 甲午科状元张謇。他于及第后次年(1895 年) 即从事实业活动,先后办起数十个企业及大批社会事业,影响遍及全国,被誉为“中国之大教育家、大实业家”。

○历代武状元中,唯一参加过两科考试,先中探花后又考中状元的, 是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 年) 庚辰武科状元马全。马全初名为马王泉,于乾隆十七年(1752 年) 曾参加一次武科进士考试,并在殿试中得中一甲三名(探花) 。后因在任职期间与同僚发生矛盾, 被削夺官职。为洗刷耻辱,他更名为全,决意再次夺取功名,终于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 在武科进士殿试中得中状元。

历史上“连中三元”的状元确切人数应是18位:

一、唐代3名

崔元翰(729-795年),博陵安平(今河北定州)人。名鹏,字以行。唐德宗建中二年(781)辛酉科状元及第。该科进士及第十七人。考官:礼部侍郎于邵。试题《白云起封中赋》等。崔元翰是中国第一个“连中三元”的人,《全唐诗》存其诗七首。

武翊黄,字坤舆,官大理卿。府选为解头,及第为状头,宏词为敕头,时号武氏三头,生卒不详。唐官方正史记录其人其事甚少,吾在这里为其扶位正名。

张又新,字孔昭,工部侍郎张荐之子,深州陆泽(河北深县)人,元和九年(814年) 状元及第。生卒不详,流传诗作17首,所撰《煎茶水记》一卷,是继陆羽《茶经》之后我国又一部重要的茶道研究著作。

有资料记载唐后期宰相白敏中(白居易堂弟)也是“连中三元”的,此属误传,白敏中虽然状元及第,但乡试时却并非第一。

二、宋代六名

孙何(961-1004年),蔡州汝阳(今河南汝南)人,字汉公。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壬辰科状元。英年早逝。著有《驳史通》十余篇,文集四十卷传世。

王曾(978-1038年),青州益都(今山东益都)人,字孝先,谥号文正。宋真宗咸平五年(1002)壬寅科状元。官至宰相,无较大政绩,著有《王文正公笔录》传世。

宋庠(996-1066年),开封雍丘(今河南杞县)人,字公序,初名郊。宋仁宗天圣二年(1024)甲子科状元。曾因弹劾范仲淹,被贬扬州。一生久居相位,终无建树。

杨寊(1014-1044年),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人,字审贤。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壬午科状元。中状元后,授将作监丞,通判颍州,因母亲病逝,未及赴任。丧事办完不久,杨寊亦一病不起,日渐羸弱,终于撒手人寰,年仅三十岁。

冯京(1021-1094年),鄂州江夏(今湖北武昌)人,字当世。宋仁宗皇佑元年(1049)己丑科状元。与王安石政见不合,多次被贬,后为司马光所看重。一生政绩平平。

王岩叟(约1043—1093),字彦霖,宋代大名清平(今临清杜洼村)人。。《宋史"王岩叟传》载:“岩叟十八、乡举、省试、廷对皆第一。”性格耿直,刚正不阿,官至丞相。

有人认为陈尧叟、彭汝砺两位状元郎亦曾“连中三元”,余细心考证后,毅然把二者排除。

三、辽代一名

王棠(?-1094年),涿州新城(河北涿县一带)人,字号不详。辽兴宗重熙十五年(1046)丙戌科状元。官拜南府宰相,后病逝于任上。在任期间,法度修明,较有政绩。宋、辽官方很少记载此案,余在此修订补上。

四、金朝一名

孟宋献,生卒年不详。开封(今属河南)人,字友之,号虚静居士。辽世宗大定三年(1163)癸未科状元。高中后不久,因母亲病逝,哀伤过度,在服丧期间病逝于家。

五、元代一名

王崇哲,生卒年不详。中山无极(今河北无极)人,字元举。元至正八年(1348)左榜(即汉人、南人榜,考题较难)状元。在历史上无甚功勋。

六、明代两名

黄观(1361—1402),字澜伯,又字尚宾,安徽省贵池县清江人。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殿试策论中主张“屯兵塞上,且耕且守,来则拒之,去则防之,则可中国元扰,边境元虞”,取殿试一甲第一名,至此六次考试(县考、府考、院考、乡试、会试、殿试)均获第一名,时人称“三元天下有,六首世间无。”后燕王朱棣“靖难”,攻破南京,正在长江上游督促各地赴援的黄观,得悉惠帝已死,自知大势己去,投江自尽。黄观在好多官方古本上连状元的记载都没有,余认真查解,确系“连中三元”,特此增订。

商辂(1414-1486),浙江淳安人,字弘载,号素庵,谥号文毅。1435年乡试第一,之后屡试不中,10年后会试第一,继而殿试第一,为明英宗正统十年乙丑科状元。严格地说商辂不能称之为“连中三元”,而应该叫做“独中三元”。他为人直言持正,刚正不阿,与于谦同朝为臣。官至吏部尚书,世人盛赞“一代贤相”。著有《商文毅疏稿略》、《商文毅公集》、《蔗山笔尘》,以及所纂《宋元通鉴纲目》、《寰宇通志》等书。

有人把明代状元杨守勤划入“连中三元”的行列里,其实他在乡试时只取得了第三名,所以不能入围,特在这里澄清。

七、清代两名

钱棨(1734-1799年),江南长洲(今江苏苏州)人。字振威,号湘舲。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辛丑科状元,同榜进士有陈万青和汪学金等。一生建树不多。

陈继昌(1791-1840年),广西临桂人。原名守睿,字哲臣,号莲史。清嘉庆二十五年(1820)庚辰科状元。同榜进士有徐乃普和陈銮等,官至江苏巡抚。著有《如话斋诗存》、《殿试策》。 八、连中三元的武状元历史上仅有两名

王名世,字、号、生卒年均不详,浙江永嘉英桥(今龙湾)人,明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丁酉科武举顺天乡试解元,万历二十六年(1598)戊戌科武举会元、状元。因明崇祯四年前武举没有殿试,故会元即可称状元。王名世勉强可以算做“连中三元”。

王玉壁(1617一1706年),字楚珩,浙江富阳人,十三岁开始向外祖父学习武艺。臂力过人,能开强弓,作左右射,明崇祯九年(公元1636年),他二十岁,参加浙江乡试,中武解元(第一名)。清顺治八年(1651年)再应浙江乡试武科,中解元。次年,进京会试,中会元;殿试钦点一甲一名武状元。官至总兵,律己甚严,双锏终日不离身,治军颇有成效。1706年无疾而终,享年89岁。

听家父说:家里祖上是武状元,只知道姓汪,谁能提供一下清朝武状元名单,谢谢

清代武状元名单 朱彭寿〈旧典备征》对清代武鼎甲姓氏作了汇考,现据他的记载,将清代武科状元的科分、姓氏、籍贯、胪列于下: 顺治朝 (7...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