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扫盲:什么叫朱文印,什么叫白文印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1收藏

印章扫盲:什么叫朱文印,什么叫白文印,第1张

朱文印的印面上的文字凸起,又称阳文;白文印指印面上的文字凹入,又称阴文。

明代杨慎 《升庵诗话·石碣阳镌额》记载:“三代钟鼎文有款识,隐起而凸曰款,以象阳;中陷而凹曰识,以象阴,刻之印章,则阳文曰朱文,阴文曰白文。”说的就是:钟鼎文上有款识,雕刻品上凸起的文字叫款,代表阳,表面凹下的文字叫识,代表阴,刻在印章上,阳文叫朱文,阴文叫白文。

在朱文印中,线条是朱文的,“实”的,留空是是空白的,“虚”的;在白文印中,线条是白的,留空(也即留红)是朱的,“白”就是“虚”,不同的是,白文印的线条又正是内容所在,因此,白文印的线条从某种意义上又是“实”的(因为他是内容)。

扩展资料

白文印“留朱”与朱文印“留红”的视觉效果影响

白文印的留朱,因为色彩是红的,视觉上“留红”同样是“实”的,也是视觉重点,其视觉效果不亚于白文文字线条;

朱文印的“留白”,是实实在在的“虚”,因此,朱文印的视觉重点在文字线条上,“留白”的形状对视觉影响较小。

-朱文

-阴文

为什么古代帝王的印章称为“玺”?

 印章是中国的一项传统文化艺术,历史悠久,集实用与玩赏于一身。早在殷商时期就已存在,方寸间充分体现了古人超凡的智慧、精湛的雕刻技巧。

 那么,为什么古代帝王的印章称为“玺”呢?

 印章,又称为图章,古人称“玺”。如《小尔雅》上载︰“玺谓之印。”及东汉蔡邕《独断》曰︰“玺者,印也。”秦朝前,无论尊卑印章都泛称为“玺”。秦统一六国后,规定皇帝的印章专称为“玺”,臣民只能称“印”。

 清康熙御用碧玉玺“康熙御笔之宝”(网络)

 此外,据考证古代用玉作印始于战国时代。秦时,皇帝用印多为美玉刻成,并饰以龙纹及虎形印纽,故又称为“玉玺”。如蔡邕《独断》中载︰“天子玺以玉螭虎纽。古者尊卑共之……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也。”及《说文解字》︰“玺,王者印也。”

 另据《后汉书‧徐璆传‧章怀太子‧注引卫宏》上记载,秦始皇获蓝田玉雕为印信,其印纽上盘有五龙,正面刻有李斯所写篆文“受命于天,既寿永昌”八字,称为“秦玺”。

 虫鸟篆字所刻的“秦玺”。(网络)

 到秦王子婴降汉时献出了“秦玺”,汉高祖即位后就佩带此印,世世相传,称“汉传国玺”。后来,唐朝时改称为“传国玺”。历代帝王都以得到此“传国玺”为符瑞,视为“君权神授”的正统象征。然而历经多次改朝换代使“传国玺”屡易其主,也因而辗转流失,实令人惋惜。

 据专家考证,印章出现始于商朝后期或商周之间,在战国时代逐渐盛行,而完备于汉朝。印章可分为官印、私印,各代表了官府及私人的往来凭证。印章随着朝代不同,也有多种不同名称。

 先秦前,官、私印都称“玺”,是印章最早的名称。“印”,最早出现于秦官印中,而汉朝有官印制度,诸侯王用印称为“玺”,列侯、御史、中二千石官吏称“章”,千石至四百石官吏则称“印”。

 汉朝的将军用印,一般都不称“印”而叫“章”,故汉印中比较特别的是“将军印”。将军印往往于军事行动中因需要而临时任命将军,并以刀在印面仓促凿成印章,故称之。唐朝时,以印的大小来区分官位高低。武则天篡位后,认为玺与死近音,故改玺为“宝”。唐以后,玺、宝并用,官、私用印又有记、押、关防等名称。

 古籍《释名》曰︰“印,信也。所以封物为信验也。”另东汉蔡邕《独断》云︰“玺者印也,印者信也。”及《说文》上载︰“印,执政所持信也。”所以传国要玉玺印,皇帝诏策、官爵任免、命令发布、通关边防都要用印,私人交易往来合契、书画落款也要用印。

 由此可知,印的内涵就是“信”,即昭诚信,代表本人,也是中华传统道德文化中重要的一环。

  鉴定古籍版本对收藏者的意义重大,版本学是从书籍的字体、纸张、版式、刀法、墨色、刻印、题跋、批稿、印章等方面来研究图书版本的,在鉴定一部比较完整的古籍(即全文、序跋、版式、刻工姓名等都具备)的情况下,所审阅、考察和判断的古籍版本不仅是文献,也是文物。鉴定版本是一项实践性、经验性较强的技术工作,其实质就是要熟悉旧书,熟悉版本,从而能举一反三。学习版本鉴定方法最好是多看、多比较、多实践,俗语说“百闻不如一见”,纸上谈兵是永远行不通的。还要懂一些金石学、印章、目录学的知识,笔者对古籍版本研究已有10多年了,收藏各种宋、元、明、清、民国版本达500多册。

  在长期实践中,笔者逐步掌握了鉴定古籍版本的一般规律,形成一套鉴定的程式,每当鉴定一种版本,我首先要揭开卷首看一看,从字体、版式、纸张的特点来判断一下,是何朝何时所刻,也可以从书名、编著者、校订人的姓名来作参考,心中有了底,再考证真伪,详看序跋、目录、卷末、书尾,查找有无牌记、封面、刊工姓名等。我的鉴定经验是:

  字体鉴定。不同年代、不同地区刻本字体都有不同,如北宋早期多用欧体,瘦劲清秀,丰厚淳朴。南宋刻字多用柳体,工整有力。金代多用柳体。元代初期似宋,后仿赵孟兆页体,流利活泼,柔软圆润,官家刻本不惜重金,故字体工整漂亮,而书坊以刻书营利为目的,贪多求快,字体多恶劣粗俗。明刻本保留元末遗风,自嘉靖年起变化成一种横平竖直、横细竖粗、直挺整齐严谨的长方形字体,清刻本多为仿宋体,尤显柔美、秀丽,令人耳目一新,但以后字体变得呆板,字行密集如涂鸦一片,很不雅观。

  版式。北宋早期多白口,后期左右栏,版心为刻工姓名和字数,南宋四周双栏,元代也是如此,只是鱼尾多,行间更窄,书口更阔,明初刻本多承元刻版式,内府刻本字大行疏,独具一格。正德以后仿宋版格式,并且出现毛氏汲古阁刻本的名家雕刻版本,清武英殿刻本最好辨认。

  印纸。书坊刻本大多用价格低廉的劣质纸印书,官家刻本纸张要好一些,宫廷刻本印纸更好,要分清竹纸、棉纸、麻纸、皮纸的不同,宋刻本主要用麻纸和竹纸,白棉纸印本是嘉靖刻本的特点,万历多用竹纸、黄棉纸,清代刻本印纸繁多。

  墨色、刀法。宋代刻印书籍,用墨比较讲究,墨色浓厚似漆,字黑纸白,十分显眼,宋版刻工刀法较精细认真,笔划不苟。元版墨色较混,刀法生硬而无力,明代一些仿宋刻本,形似原版,细加比较,差强人意。

  装帧。宋代书籍主要是蝴蝶装,少有施用装,南宋出现色背装,流行于明嘉靖、隆庆时,至万历开始广泛用线装形式。

  序跋、版记、避讳字。看序跋作者查年代,看版记知坊刻本、官刻本、私刻本,各个朝代的皇帝姓名都有避讳。

  题跋。藏书印章,题跋内容较广,清代很多藏书家,精于版本鉴定,经验丰富,见多识广,他们的题跋多有百年之论,可供后人参考,藏书印章是藏书家钤印在藏本上表示所有权和鉴定意见的信物,以及藏书印章。

  行款字数。伪本的鉴定,如宋嘉定刻本为半页7行,行15字,小字双行,宋代黄善夫刻本为半页10行,行18字,注文双字,行24字,四周双边,左有耳,耳记篇名。

  综上所述,古版本的鉴定较为复杂,以上只是笔者收藏古籍版本的一些初浅体会,供藏友参考

印章在历史上的名称很多,主要有:玺、宝、图章、图书、图记、钤记、钤印、记、戳记等等。

资料链接:

1、先秦印章的通称为“古鉩”或“古玺”,臣民的称“印”。

2、汉代就开始有了“印章”、“章”、“印信”、 “信印”的叫法。一些诸侯王和王太后承袭秦朝规定也把印章叫做“玺”。而“章”一般为军队的将军使用。

  

3、唐朝:“宝”。

4、宋金时候:印章又叫“记”、“朱记”“图章”、“图书”、“合同”。

5、元朝的时候,印章被叫成“押”、“花押”。

6、明代的时候印章叫“图记”、“契”、“符”、“信”、“图书”、“图记”、“条记”和“关防”。

7、清沿明制,正规官员使用正方形官印称“印”,皇帝之印还称“玺”或“宝”,亲王曰“宝”,郡王以下官员曰“印”,秩卑者叫“钤记”或“图记”,钦差曰“关防”,私人曰“图章”、“私印”或“小印”等。

  

8、现在的印章当然称“印”和“章”“图章”为普遍了,也有叫“戳子”的,中国邮政用的“邮戳”就是。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书画艺术一直被视为高雅艺术的代表。而一些书画作品上加盖有“中华国礼”的印章更是备受关注。那么这些印章到底代表什么意思?它们是否值得收藏呢?下面就让我们来一起探讨。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中华国礼”是指代表中国政府向外赠送给外国元首或政府机构的礼品。因此,在书画作品上加盖有“中华国礼”印章,意味着该作品曾经被中国政府选定并赠送给外方,以展示中国文化和艺术水平。

其次,在书画收藏市场上,“中华国礼”印章也具有一定的价值。由于这些作品背后有着历史和文化的内涵,因此成为了很多收藏家追逐的对象。同时,由于数量较少,也使得这些作品的市场价值相对较高。

然而,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加盖有“中华国礼”印章的书画作品都具有收藏价值。除了印章本身的含义外,还需要考虑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作者等因素。因此,在购买这类作品时,需要慎重考虑。

综上所述,“中华国礼”印章在书画收藏中具有一定的价值,但并非所有带有该印章的作品都值得收藏。在购买时,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并寻求专业人士的意见。最重要的是欣赏其中蕴含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才能真正领略到这些书画作品所代表的意义。

印章扫盲:什么叫朱文印,什么叫白文印

朱文印的印面上的文字凸起,又称阳文;白文印指印面上的文字凹入,又称阴文。明代杨慎 《升庵诗话·石碣阳镌额》记载:“三代钟鼎文有款识...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