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五辛简介,有什么功效?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3收藏

古籍中的五辛简介,有什么功效?,第1张

五辛在古籍中通常指一系列具有辛辣味道的蔬菜。这些蔬菜被认为具有散寒、行气、助阳等功效。

具体来说,五辛通常包括大葱、韭菜、蒜、藠头、香菜这五种味辛的蔬菜。这些食物都能升发人体阳气,加快人体气血运行,具有一定的散寒功效。适量食用五辛有助于增进食欲、提升阳气、抵御外邪,对身体有一定裨益。然而,对于素体火旺的人群,再食用五辛容易诱发火热之证,出现口舌生疮、皮肤疮疡、尿赤便秘等症状。同时,已受火热之邪,或阴虚火旺,或存在外伤的患者,再食用五辛也容易导致病情加重,不利于疾病痊愈。

另外,有些古籍中也将洋葱、各种蒜(包括蒜苗)、韭菜、藠头、兴渠等作为五辛的代表。这些食物同样具有一定的辛辣味道和特定的药用价值。例如,大蒜被认为具有刺激性气味,可以食用或作为调味品,同时也被用于一些药物配方中。韭菜则被认为具有健胃、提神、止汗固涩、补肾助阳、固精等功效。藠头则被认为具有散结止痛的功效。

总的来说,五辛在古籍中通常指的是一些具有辛辣味道的蔬菜,这些蔬菜在中医理论中被认为具有一定的药用功效。然而,需要注意的是,不同的人体质和状况不同,对于这些食物的接受程度和使用方式也会有所不同。在饮食方面,还是需要根据个人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食物和进食方式。

目录 1 拼音 2 《全国中草药汇编》:香茶菜 21 拼音名 22 香茶菜的别名 23 来源 24 性味 25 功能主治 26 香茶菜的用法用量 27 摘录 3 《中华本草》:香茶菜 31 出处 32 拼音名 33 英文名 34 香茶菜的别名 35 来源 36 原形态 37 生境分布 38 性状 39 化学成份 310 香茶菜的药理作用 311 鉴别 312 性味 313 归经 314 功能主治 315 香茶菜的用法用量 316 注意 317 各家论述 318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香茶菜的方剂 2 用到中药香茶菜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香茶菜 香茶菜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xiāng chá cài

2 《全国中草药汇编》:香茶菜

21 拼音名

Xiānɡ Chá Cài

22 香茶菜的别名

蛇总管[广西]、蛇通管、小叶蛇总管、母猪花头、铁棱角[浙江]、铁角棱、棱角三七、铁钉角、铁秤锤、铁生姜、盘龙七[云南]

23 来源

唇形科香茶菜属植物香茶菜Rabdosia amethystoides (Benth)Hara,以全草或根入药。秋季开花时割取地上部分或秋后挖根,鲜用或晒干。

24 性味

辛、苦,凉。

25 功能主治

清热解毒,散瘀消肿。用于毒蛇咬伤,跌打肿痛,筋骨酸痛,疮疡。

26 香茶菜的用法用量

05~1两,水煎服或水煎冲黄酒服;外用适量,鲜品捣烂敷患处。

27 摘录

《全国中草药汇编》

3 《中华本草》:香茶菜

31 出处

出自《宁夏中草药手册》

32 拼音名

Xiānɡ Chá Cài

33 英文名

allgrass of Bluecalyx Japanese Rabdosia

34 香茶菜的别名

蛇总管,山薄荷,蛇通管,小叶蛇总管,母猪花头,盘龙七

35 来源

药材基源:为唇形科植物香茶菜的地上部分。

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Rabdosia amethystoides (Benth) Hara [Plectranthus amethystoides Benth; Isodon amethystoides (Benth) C Y Wu et Hsuan]

采收和储藏:610月开花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或随采随用。

36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0315m。根茎肥大,疙瘩状,木质。茎直立,四棱形,被倒向柔毛。叶对生;叶柄长0225cm;叶片卵状圆形、卵形或披针形,长0811cm,宽0735cm,先端渐尖,急尖或钝,基部楔形下延于叶柄,边缘基部以上具圆齿,两面被短柔毛,有时近无毛,均具腺点。二歧聚伞花序多花,组成顶生疏散的圆锥花序;苞片卵形或针状,小,但较显著;花萼钟形,长约25mm,外面被极短硬毛或近无毛,并具腺点,萼齿5,三角形,近相等,花冠白,蓝白或紫色,长约7mm,外面被短柔毛,内面无毛,上唇外反,先端4圆裂,下唇阔圆形,内凹呈舟表;雄蕊4,二强,内藏;子房4裂,花柱与雄蕊等长,柱头2浅裂;花盘杯状。小坚果卵形,褐色。花期610月,果期711月。

37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生于海拔200920m的林下或草丛中的湿润处。

资源分布:分布于灌输、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广东、广西、贵州等地。

38 性状

性状鉴别 茎呈方柱形,上部多分枝,长2050cm,直径约2mm;表面灰绿色或灰棕色,四面凹下成纵沟,密被倒向的柔毛;质脆易折断,断面木部窄,黄棕色,髓部大,白色。叶对生,类绿色,多皱缩,破碎,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卵形,卵状披针形,长37cm,宽154cm,边缘具粗锯齿,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两面有柔毛;叶柄长0225cm。气微,味苦。

显微鉴别 吉表面观:①非腺毛较多,细长,完整者(2)410细胞,长1096801270μm,直径3080μm,表面有疣状突起,顶端尖或稍弯,有的细胞缢缩。②腺磷头部扁球形,24细胞,直径3654μm。③小腺毛头部类圆形,12细胞,直径2034μm;柄1(2)细胞。

39 化学成份

茎叶含熊果酸(ursol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硬脂酸(steraic acid),香茶菜甲素(amethylstoien A)[1],香茶菜醛(amethystonal),香茶菜酸(amethylstonal acid)[2],14乙酰基耐阴午茶菜素(14acetylumbrosin),B,耐阴香茶菜素(umbrosin)A、B,棕榈酸(palmitic acid)[3],氢化兰萼甲素又名王枣子皿素(hydroglaucocalyxin A),兰萼甲素、乙素(glaucocalyxinA、B)[4]。

310 药理作用

日本香茶菜〔Isodon glaucocalyx varjaponicus(Maxim.) Kudo〕中提出之延命草素(Enmein)有抗肿瘤作用,能延长小鼠接种艾氏腹水癌后之生命,二乙基延命草素效力更强。此外,还能抑制革兰氏阳性球菌之生长。印度产香茶菜(Plectranthus incanus Link)的叶、花中含挥发油、血压上升,收缩大鼠下肢血管,扩张支气管(离体豚鼠肺灌流);对平滑肌(兔、大鼠离体十二指肠)有直接松弛作用,并能降低蛇腹直肌的收缩。

311 鉴别

理化鉴别 取本品粗粉1g,加丙酮25ml,冷浸过夜,滤过。滤液加少量活性炭,回流脱色1h,趁热滤过,滤液蒸发至干,加醋酐1ml溶解,加硫酸1滴,显红色至绿色。(检查三萜酸类)

312 性味

味辛;苦;性凉

313 归经

归肝;肾经

314 功能主治

清热利湿;活血散瘀;解毒消肿。主湿热黄疸;淋证;水肿;咽喉肿痛;关节痹痛;闭经;乳痈;痔疮;发背;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315 香茶菜的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015g。外用:适量,鲜叶捣敷;或煎水洗。

316 注意

孕妇慎服。

317 各家论述

1《吉林中草药》:健胃整肠。治食欲不振,消化不良。

2《宁夏中草药手册》:清热解毒,健脾,活血。治胃炎,肝炎初起,感冒发热,经闭,跌打损伤,乳腺炎,关节痛,蛇虫咬伤。

318 摘录

《中华本草》

用到中药香茶菜的方剂 香茶散

音:xiāngchásǎn《鸡峰》卷十八:方名:香茶散组成:细辛1分,草乌头1分,陈茶牙2钱,麝香少

香茶

拼音:xiāngchá《串雅外编》卷三:方名:香茶组成:芽茶2两,麝香1分,硼砂5分,儿茶末1两,子

香茶饼

xiāngchábǐng《古今医鉴》卷九:方名:香茶饼组成:孩儿茶4两,桂花1两,南薄荷叶1两,硼砂

抗癌平丸

498处方:珍珠菜1340g藤梨根1340g香茶菜1340g肿节风1340g蛇莓720g半枝莲1

清燥生津饮

3钱,花粉2钱,麦冬2钱,莲子心2钱,川连1钱,香茶2分,生栀1钱半,元参1钱半。功效:保津液,清燥

更多用到中药香茶菜的方剂

用到中药香茶菜的中成药 胃复春片

WeifuchunPian处方:红参131g、香茶菜2500g、麸炒枳壳250g制法:以上三味,红

抗癌平丸

498处方:珍珠菜1340g藤梨根1340g香茶菜1340g肿节风1340g蛇莓720g半枝莲1

神农药酒

g三七17g莲逢草8g八角莲17g八棱麻29g香茶荣28g虎杖29g金荞麦21g拳参12g山姜29

更多用到中药香茶菜的中成药

古籍中的香茶菜 《奇方类编》:[卷下疮毒门]治诸毒不收口

生铅三分,敲成薄片,煎如香茶样,分三服。每日用铅一分,拌核桃肉细嚼,好酒送下,三日服完。大便出毒物即

《瑞竹堂经验方》:[一、诸风门]如神散

证。真皂角(去皮弦,八两)海亦儿(半两,即合孩儿香茶者是)北枣(四两)先将皂角熬成清汁,滤去滓,将枣

《本草纲目拾遗》:[卷四草部中]水杨梅

目有水杨梅,云其实类叶点牙痛,取叶捣汁点眼角,饮香茶一钟,闭目少顷,牙疼即止。《本草纲目拾遗》清赵学

《验方新编》:[卷十七口舌部]口臭

硼砂、薄荷叶各五钱,甘草熬膏作饼,含口中噙化,名香茶饼。《验方新编》清鲍相璈公元16441911年

《景岳全书》:[卷之十三性集·杂证谟瘟疫]避疫法(共二条)

酸菜是我国北方人喜食的经发酵变酸的白菜,源于北京。

白菜古名菘,原产南方,唐宋后传入北京。《菽园杂记》载,明朝初期已“盛生于燕”。当时,“京师每秋末,比屋腌藏以御冬”。“腌藏”的方法,是用盐撒在白菜上,把它码放整齐,再压紧了,几天后捞出来晒干,可久放不坏,称冬菜。由于腌干菜不如鲜菜好吃,到了清朝,这种腌菜逐渐发展成为酸菜。

从中国的春秋战国时代说起,到清朝为止,中国人的主食从小麦逐渐变成了大米和小麦混合食用的过程,而其中如黄瓜,辣椒等等食物是从汉到魏晋时期才开始引进的。

在夏商周这些时期,中国还处于奴隶社会,从发掘的青铜器和食器来看,中国在这些朝代时期都是以蔬菜,肉类为食,而他们的烹饪方法,则是将食材放在青铜器里烹煮。这一时期的粮食主要有五谷,也就是稻子,稷,麦,豆,等谷物,而肉类以猪,牛,羊,鸡,犬等为主,羊是主要的食用肉类。其他几类动物要么不舍得吃,要么就是数量太少,没有养殖技巧,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和秦朝时期,水稻开始种植,但是还是相当少,所以仍是以粟为主食。

转变是从汉武帝时期开始的,汉武帝派遣张骞出使西域以后,葡萄,核桃,石榴,芝麻,蚕豆,黄瓜,大蒜,胡萝卜,苜蓿,香菜等开始传入中国,中国人的食谱一下子增加了许多的水果和蔬菜。到了南北朝时期和隋唐时期,中国的航海实力和国家实力变强,中国开始出现了海芋,海棠等。唐朝时期,印度香料已经很盛行了。到了宋元明时期,明朝的郑和下西洋又给中国人带回了番薯,番茄,花生,向日葵等,而主食水稻的发展在宋朝也到达了巅峰,中国人的食物开始定形。清朝以后,番薯和西餐传入中国。

中国人的食物刚开始主要是以原汁原味为主,直到南方逐渐开始兴起,南北方逐渐开始形成独特的风格,所以才会形成现代中国的四大菜系。

中国的地大物博,在不同的地区可以根据当地的气候条件,地理环境等特点,发展出特色地方文化,在中国东北古城沈阳以饮食为主,这里的人们由于气候的影响,以沈阳文化为代表的饮食反应着东北地方文化。

白肉血肠,是从古代帝王及族长祭祀所用祭品演变而来,清代辽宁沈阳和吉林开设的白肉馆,都兼营血肠,“白肉血肠”也成为辽宁和吉林两省特有的满族传统名菜。它的特点是:肉香满口,鲜而不腻,红白相间,色彩艳丽。

沈阳老边饺子历史悠久,老边饺子制作精细、造型别致、皮薄肚饱、馅鲜味好。同时,按季节变化和人们口味爱好,配入应时蔬菜制成菜馅。剂皮和制:用精粉掺入适量熟猪油开水烫拌和制。这样能使剂皮柔软、筋道、透明。老边饺子除蒸煮外,还可烘烤、煎炸。

熘肝尖是一道汉族名菜,咸鲜可口,味美下酒。由新鲜的肝一叶、黑木耳、黄花菜、青椒、葱姜蒜、生抽、黄酒、白糖、淀粉、盐、醋等烹饪而成。猪肝是常见的补血食物之一。它含有丰富的铁、锌、硒、叶酸、烟酸和维生素A、B2、B6等营养素,还可提供血红素铁(每100克猪肝中其含量高达226毫克)和促进铁吸收的半胱氨酸。

熘腰花此菜历史悠久,古籍中记载:“将猪腰切开,剔去白膜,筋丝,背面刀界花儿,落滚水微悼,漉起,人油锅一炒,加小料葱花、芫荽、蒜片、椒、姜、酱汁、酒、醋、一烹即成”。后经不断完善,成为现在的“熘腰花”。

熘黄菜此菜是传统北方菜,菜名还保留着古老饮食习俗,如北方人不称“蛋”字,所以鸡蛋菜称为“木樨”、“黄菜”。此菜制作难度较大,主要是将鸡蛋搅炒成豆腐脑状。成熟后软嫩似豆腐脑,能够自然颤动,鲜香味美。

很多做饭。

豆芽也称豆芽苗,是各种谷类、豆类、树类的种子培育出可以食用的“芽菜”,也称“活体蔬菜”。常见的芽苗菜有:香椿芽苗菜、荞麦芽苗菜、苜蓿芽苗菜、花椒芽苗菜、绿色黑豆芽苗菜、相思豆芽苗菜、葵花籽芽苗菜、萝卜芽苗菜、龙须豆芽苗菜、花生芽苗菜、蚕豆芽苗菜等30多个品种。品种丰富,营养全面,是常见的蔬菜。食用的主要部分为下胚轴。

豆芽,又名巧芽、豆芽菜、如意菜、掐菜、银芽、银针、银苗、芽心、大豆芽、清水豆芽。豆芽也称芽苗菜,是各种谷类、豆类、树类的种子培育出可以食用的“芽菜”,也称“活体蔬菜”。上火爆的芽苗菜有:香椿芽苗菜、荞麦芽苗菜、苜蓿芽苗菜、花椒芽苗菜、绿色黑豆芽苗菜、相思豆芽苗菜、葵花籽芽苗菜、萝卜芽苗菜、龙须豆芽苗菜、花生芽苗菜、蚕豆芽苗菜等30多个品种。

大白菜,又称为“结球白菜”、“黄芽菜”或“窝心白菜”等,是我国的原产和特产蔬菜,全国各地普遍栽培,以华北地区为主要产区。大白菜以其细嫩甘脆、汁白如乳的品质,易种植、耐储藏的特性,在我国的蔬菜生产和消费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是人们秋冬季节餐桌上的美味佳蔬。在北方,大白菜被称为“当家菜”、“半年菜”,现已先后引种世界各地。在日本,大白菜叫做“唐人菜”、“山东菜”;在欧美,有人把大白菜叫做“中国甘蓝”。

大白菜虽然起源于我国,但它既不象韭、姜、蒜等蔬菜,在古典文献上可以找到悠久确实的记录,也不象有些原产于中国的蔬菜,在山川野间仍有原始的野生种类可寻。遍览古籍,元代以前并无关于大白菜记载的典籍。根据考证,我国大白菜的历史较短,自元代以后历经明清两朝,迄今约七、八百年,农学家对大白菜深入研究的结论是:它是由南方的小白菜和北方的芜菁天然杂交演化而来的。因此,要探究大白菜的来历,必须从小白菜和芜菁的源头说起。

小白菜,又名青菜、油菜、普通白菜等,古时称“菘”。原产于中国南方。最早的历史记载从西晋开始;芜菁,又称蔓菁,是一种根用芥菜,俗称“辣疙瘩”,原产我国,以西北、华北为主产区。芜菁在我国的栽培年代较久,在先秦文献《诗经》中已被记载,称为“葑菁”,西汉《范胜之书》的蔬菜专篇中亦有“芜菁”的收录。东汉已普遍栽培,桓帝时曾有“横水为灾,五谷不登,令所伤郡国,皆种蔓菁以充饥”的记述。

关于小白菜和芜菁这两种蔬菜的地域特点及演变,西晋稽含所著的《南方草木状》在“芜菁附菘”一节中是这样写的:“芜菁岭峤以南俱无之,偶有,士人因官携种,就彼种之,出地则变为芥,亦橘种江北为枳之义也。至曲江方有菘,彼人谓之秦菘。”南朝萧子显的《南齐书》载:南方有小白菜栽培,称为“菘”。唐苏恭著《唐本草》载有:“蔓菁与菘,产地各异。”宋代陆佃所著《埤雅》一书上说:“菘菜北种,初年半为芜菁,二年菘种都绝。芜菁南种也然。”南宋陈敷在《陈敷农书》也记载:“七月种萝卜、青菜。”青菜即指小白菜。

从以上史料可以看出,小白菜和芜菁的产地不同,且在南北引种过程中有发生性状变异的情况,但鉴于当时科技尚不发达,因此人们也就无从知晓小白菜和芜菁的变异是由什么因素所引起的了。史至元代,才有大白菜的出现。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上第一次将所谓的“菘”直接叫做白菜,并精细绘制成图,从他所描绘的白菜形态来看,已经不再是塌地而生的小白菜了,而是外叶向上拢起,其抱合状态已经进化为结球的大白菜类型了。但不能割裂和漠视的是,从晋到元这漫长的历史,是大白菜在进化过程中经历的从内因到外因、从量变到质变、从偶然到必然引发突变的重要阶段。同时,这一时期的战乱动荡,人民迁徙,南北文化交流,农作物的交互种植,对大白菜的演化起到了促进作用。元朝以后,记述大白菜的典籍渐多,明王世懋著《广百川学海》在“果蔬疏”一节介绍了大白菜的定义和产地,并推荐“燕地黄芽菜”是著名品种。清弘书等所著《授时通考》中赞美大白菜“脆美无滓”,还确切指出:黄芽菜是白菜的别种,决不能与小白菜混为一谈。丁宜曾在《农圃便览》中对大白菜作了较明确的论述,他把大白菜称之为“窝心大白菜”。他介绍了山东地区立秋种小雪收的栽培经验,还介绍霜降后可用草绳将外叶捆起以保护球叶的方法。现代农业科技证明,小白菜和芜菁均属十字花科芸薹属的不同亚种,而十字花科蔬菜最易天然杂交,尤其小白菜和芜菁的亲缘关系最近,基本染色体组相同,彼此间天然杂交可育率达百分之百,其亲本后代也能正常生长和繁殖,而且,大白菜的生物特征又介于小白菜和芜菁之间。

蔬菜专家对这两种蔬菜进行人工杂交的结果,也佐证了大白菜是小白菜和芜菁杂交的产物。农学家的进一步推论是:一则由于小白菜和芜菁南北相互引种,两种蔬菜又是同期开花,其亲缘关系又极为密切,在天然受粉的情况下,完全可能天然杂交,出现杂交后代。二则这种杂交后代,属半耐寒性蔬菜,它既要求气候凉爽湿润、昼夜温差适宜,又不遭受冻害,日照、雨量等均符合结球的外界环境条件。而华北的秋季气候、温度和弱碱性土壤特性正符合这些要求,而且又经近千年的进化和培育,才终于出现了结球结实的大白菜。在此需要申明的是,笔者以为,今人称大白菜为“菘”或“菘菜”是一种误称,应该予以澄清改正。

综上所述,我们现在所食用的大白菜的高级变种——结球大白菜,是经历无数次演化和历代人民在长期的劳动实践中辛勤培育的结果。当代的大白菜已形成一个庞大的家族,可谓五彩纷呈,今非昔比。它的品系已发展到四个变种和结球变种三个生态型的一千余个品种。大白菜的适应性更强,成为祖国大江南北举国种植的“国菜”。更令人感到振奋的是,随着农业科技的日新月异,反季节的耐热大白菜和彩色大白菜也相继问世了。

大白菜个大体壮、物美价廉、营养丰富,令人久吃不厌。它一经问世,备受人们喜爱。元代忽思慧在《饮膳正要》中写到:“白菜,味甘,温,无毒。主通肠利胃,除胸中烦,解酒毒。”明朝王世懋对大白菜很赏识,认为是蔬菜中的神品。清朝吴其睿说北方大白菜运到南方之后:“竞相争购、味胜于肉,不胫而走。”王士雄在《随息居饮食谱》中记载品评吃大白菜的好处说:“甘平养胃,荤素皆宜,味胜珍馐。”清史学家柯劭

古籍中的五辛简介,有什么功效?

五辛在古籍中通常指一系列具有辛辣味道的蔬菜。这些蔬菜被认为具有散寒、行气、助阳等功效。具体来说,五辛通常包括大葱、韭菜、蒜、藠头、...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