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湖半,趵突泉旁,故居在垂柳深处:蔌玉几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是歌颂哪个名人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1收藏

大明湖半,趵突泉旁,故居在垂柳深处:蔌玉几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是歌颂哪个名人,第1张

李清照

李清照 (1084-1155) 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享有崇高声誉

李清照她出生于一个爱好文学艺术的士大夫家庭,与太学生赵明诚结婚后一同研究金石书画,过着幸福美好的生活。靖康之变后,她与赵明诚避乱江南,丧失了珍藏的大部分文物。后来赵明诚病死,她独自漂流在杭州、越州、金华一带,在凄苦孤寂中度过了晚年。她是一位在诗、词、文、赋都有成就的作家,但最擅长、最有名的是词。她早年曾做《词论》,主张「词,别是一家」。注重词体协音律、重铺叙、有情致的特点,并批评了从柳永、苏轼到秦观、黄庭坚等词家的不足。

最有才华的女人,生于名宦之家,幼时过目不忘,出语惊人,博览群书。齐鲁壮丽的山川涵育了清照的创作灵性,少女时代即名噪一时,崭露峥嵘。

婚后,清照与丈夫情投意合,如胶似漆,"夫如擅朋友之胜"。然而好景不长,朝中新旧党争愈演愈烈,一对鸳鸯被活活拆散,赵李隔河相望,饱尝相思之苦。

后来金人铁蹄南下,南宋王朝腐败无能,自毁长城。赵明诚空怀满腔热血,可惜出师未捷身先死。目睹国破家亡,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

清照文词绝妙,鬼斧神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被尊为婉约宗主,是中华精神文明史上的一座丰碑。

2. D比:及,等到。

3、C

4.(9分)

(1)极力追寻遥远偏僻的地方(的古玩),搜尽天下各种用古文、奇字记载的文献。(穷,尽,志各1分)

(2)只是那些宗庙器具,必须背着抱着,与自身共存亡,别忘了!”(独;负;“与身俱存亡,勿忘之”的语气及“之”是音节助词,不译;各1分)

(3)难道人性之所专注的东西,能够逾越生死而念念不忘吗?或者天意认为我资质菲薄,不足以享有这些珍奇的物件吗?(岂、著、尤、各1分)

2. D比:及,等到。(与《项脊轩志》的“比去,以手阖门”的“比”同。)

3、C“必不得已,先去辎重,次衣被,次书册卷轴”意思是“实在万不得已,先丢掉包裹箱笼,再丢掉衣服被褥,再丢掉书册卷轴,再丢掉古董”,是说危急时刻如何保护金石书画等,不是谈搜集整理。

4.(9分)见译文。

译文:

徽宗建中靖国元年,我嫁给赵氏。当时先父在做礼部员外郎,丞相公公在做礼部侍郎,我夫明诚年方二十一岁,正在太学做学生。赵、李两家本是寒族,向来清贫俭朴。每月初一、十五,明诚都请假出去,把衣服押在当铺里,取五百铜钱,走进大相国寺,购买碑文和果实。回到家中,我们面对面地坐着,一边展玩碑文,一边咀嚼果实,自己觉得很像远古时代葛天氏的臣民那样自由和快乐。后 二年,明诚出仕做官,便即使节衣缩食,极力追寻遥远偏僻的地方(的古玩),搜尽天下各种用古文、奇字记载的文献。日积月累,资料越积越多。丞相在政府工作,亲戚故旧中也有人在秘书省的,常常有《诗经》以外的佚诗、正史以外的逸史,以及从鲁国孔子旧壁中、汲郡魏安釐王墓中发掘出来的古文经传和竹简文字,于是就尽力抄写,渐渐感到趣味无穷,以至欲罢不能。后来偶而看到古今名人的书画和夏、商、周三代的奇器,也还是脱下衣服把它买下来。曾记得崇宁年间,有一个人拿来一幅南唐徐熙所画的《牡丹图》,要二十万钱才肯卖。当时就是贵家子弟,要筹备二十万铜钱,谈何容易啊!我们把它留了两夜,终于因为想不出法子而还给了他。我们夫妇俩为此惋惜怅惘了好几天。

高宗建炎夏五月,皇帝有旨任命他任湖州太守,需上殿朝见。挑起行李,舍舟登岸。他穿着一身夏布衣服,翻起覆在前额的头巾,坐在岸上,精神如虎,明亮的目光直向人射来,向船上告别。此刻我的情绪很不好,大喊道:“假如听说城里局势紧急,怎么办呀?”他伸出两个手指,远远地答应道:“跟随众人吧。实在万不得已,先丢掉包裹箱笼,再丢掉衣服被褥,再丢掉书册卷轴,再丢掉古董,只是那些宗庙器具,必须抱着背着,与自身共存亡,别忘了!”说罢策马而去。一路上不停地奔驰,冒着炎暑,感染成疾。我又惊又怕,想到明诚向来性子很急,有时发烧后,他一定会服凉药,病就令人担忧了。于是我乘船东下,一昼夜赶了三百里。到达以后,方知他果然服了大量的柴胡、黄芩等凉药,疟疾加上痢疾,病入膏肓,危在旦夕。我不禁悲伤地流泪,匆忙中哪里忍心问及后事。八月十八日,他便不再起来,取笔做诗,绝笔而终,此外更没有“分香卖屦”之类的遗嘱。

今天无意之中翻阅这本《金石录》,好像见到了死去的亲人。悲伤啊!从前梁元帝萧绎当都城江陵陷落的时候,他不去痛惜国家的灭亡,而去焚毁十四万册图书;隋炀帝杨广在江都遭到覆灭,不以身死为可悲,反而在死后把唐人载去的图书重新夺回来。难道人性之所专注的东西,能够逾越生死而念念不忘吗?或者天意认为我资质菲薄,不足以享有这些珍奇的物件吗?抑或明诚死而有知,对这些东西犹斤斤爱惜,不肯留在人间吗?为什么得来非常艰难而失去又是如此容易啊!唉!在这三十四年之间,忧患得失,何其多啊!然而有有必有无,有聚必有散,这是人间的常理。有人丢了弓,总有人得到弓,又何必计较。因此我以区区之心记述这本书的始末,也想为后世好古博雅之士留下一点鉴戒。

上引李清照的这篇书序,与赵明诚的自序和刘跂作《后序》大不相同。后二者系就书论书,只谈与《金石录》直接相关的事,文字虽简洁平实,但缺乏文采。李清照此作却是一篇匠心独运的文学散文,在剪裁、叙事、抒情等方面迥别于一般书序,有着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文章的重点是放在叙述金石书画的“得之艰而失之易”上,所以笔者也将从这里入手介绍清照的这篇带有自传性的重要文章。

(一)“愍悼旧物之不存”——《后序》的叙事指归

为一本书作序,首先就要将这本书的最大特点昭告于人。《后序》以“右《金石录》三十卷者何”至“可谓多矣”,仅以九十二个字交代《金石录》的作者、卷数、内容和对它的必要评价,可谓惜墨如金。接下去又仅用三十七个字,叙述了四个典故的要义:唐文宗时的宰相王涯,酷爱收藏书画,后在廷争中被杀,人们只撷取其金玉财宝,弃书画于路旁惨遭践踏。唐代宗时的宰相元载,在他被杀抄家时,抄出胡椒竟达八百石之多,晋代的和峤爱钱成癖,而杜预则酷爱《左传》。清照以此说明她和丈夫就像王涯爱书画、元载爱胡椒、和峤爱钱、杜预爱《左传》那样,酷爱文物书籍。这一段很要紧,它是洋洋二千言《后序》的叙事、抒情的基调,正如洪迈所说:“其妻易安居士,平生与之同志,赵殁后,愍悼旧物之不存,乃作后序,极道遭罹变故本末”。由于《后序》做到了叙事、抒情的完美统一,表现了作者很高的学养和才华,博得了历代的好评:“才高学博,近代鲜伦”。“有此文才,有此智识,亦闺阁之杰也”。“其文淋漓曲折,笔墨不减乃翁”。诸如此类的评价对《后序》来说,绝非虚誉,这从以下的精湛笔墨中,可以得到具有充分说服力的印证。

从“余建中辛巳,始归赵氏”至“乐在声色狗马之上”,约六百多字,作者以热情洋溢的笔触,缕述其夫妇为之迷醉的金石书画得之如何艰难,和既得之后如何为之陶醉的一幕幕动人情景。其中关于靠典当衣物和节衣缩食购置文物的记载尤为感人:“赵、李族寒,素贫俭。每朔望谒告出,质衣,取半千钱,步入相国寺,市碑文果实,归,相对展玩咀嚼,自谓葛天氏之民也”。“食去重肉,衣去重采,首无明珠翠羽之饰,室无涂金、刺绣之具”,由此可见作者夫妇志向何等高洁,在“贵家子弟”中尤为难得。

“至靖康丙午岁”到“犹复爱惜如护头目,何愚也耶”,约一千余字,作者以无比沉痛的心情,详尽地记述了其收藏丧失的经过:第一次损失是因建炎元年(1127)十二月的兵变,使其青州故居的“十余屋”“书册什物”“皆为煨烬”;第二次是在次年“冬十二月金寇陷洪州”,使她寄存在明诚妹婿处的“连舻渡江之书,又散为云烟矣”;第三次大约是在建炎三、四年,于转徙途中,听到“玉壶颁金”的谣言,作者十分惊恐,拿了家中所有铜器等物,“欲赴外庭投进”,以明心迹。因为没有追赶上皇帝,这些铜器不敢留在家里,与手抄本一起寄存在剡县。后来官军平定叛乱的士卒时,全部被拿走,听说都到了原来的李将军的家里,“所谓岿然独存者,无虑十去五六矣”;第四次是绍兴元年(1131),在会稽,房东姓钟。有一夜,被穴壁盗去了放在卧榻之下的五竹筐书画砚墨。于十分悲恸中,重立赏收赎,钟复皓拿了十八轴书画求赏。后来得知其余都被吴说运使低价买去了。“所谓岿然独存者,乃十去其七八”。至此,《后序》的叙事指归已完成。由于文章写得深情投入,也使读者感到,就像自己失去了最心爱的东西一样痛心疾首。

(二)“不胜死生新旧之感”——《后序》的“情怀”抒发

如果说李清照在句式凝炼的诗词中,把对赵明诚的爱心浓缩为“情怀”二字,尚使人不易体会其具体所指的话,那么在《后序》中,却自始至终存在着一条浓重的感情贯穿线,这条线就是“情怀”二字的运动轨迹,也是赵、李为后世所留下的人生足迹,所以《后序》也被当作一篇夫妇合传:

此文详记夫妇两人早年之生活嗜好,及后遭逢离乱,金石书画由聚而散之情形,不胜死生新旧之感。一文情并茂之佳作也。赵、李事迹,宋史失之简略,赖此文而传,可以当一篇合传读。故此文体例虽属于序跋类,以内容而论,亦同自叙文。清照本长于四六,此文却用散笔,自叙经历,随笔提写。其晚景凄苦郁闷,非为文而造情者,故不求其工而文自工也。

把《后序》作为“合传读”很有必要。文章叙事从“始归赵氏”起,每逢关节之处,总是一笔两到:“建中辛巳”“余”十八岁,“侯(对士大夫的尊称,这里指赵明诚)年二十一”;“时先君(作者之父)作礼部员外郎,丞相(作者翁舅)时作吏部侍郎”。言外之意,她和丈夫年龄般配,门当户对,是多么幸福的一对!新婚时,明诚虽“在太学作学生”,但他每半个月就请假到相国寺去一次,在购置“碑文”同时,还购置“果实”。后者显然是为了犒劳喜欢吃零食的爱妻的。对于明诚亲自买回来的“碑文果实”,二人总是亲昵地“相对展玩咀嚼”。通过这类看来极小的细节多么传神地写出了其新婚生活的美满幸福,那时明诚对妻子的爱是多么的无微不至,二人又是生活得多么的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简直是过着神仙般的日子。后来,即使因拿不出“二十万钱”,不得不将已带回家的“徐熙牡丹图”归还人家,也是“夫妇相向惋怅者数日”。不论古今中外,在和谐的夫妻生活中,不难得到这样的体验,即在爱情的天平上,福履由两人共享,其福倍增,“惋怅”由两人分担,其愁减半,所以那种“惋怅”本身也是一种幸福,也很值得乐道,以致几十年之后还记忆犹新。然而《后序》中更令人难忘的莫过于这样两段感情落差悬殊的,“不胜死生新旧之感”的“文情并茂”的文字:

每获一书,即同共勘校,整集签题;得书画彝鼎,亦摩玩舒卷,指摘疵病,夜尽一烛为率。故能纸札精致,字画完整,冠诸收书家。余性偶强记,每饭罢,坐归来堂烹茶,指堆积书史,言某事在某书某卷第几叶第几行,以中否角胜负,为饮茶先后。中,即举杯大笑,至茶倾覆怀中,反不得饮而起。甘心老是乡矣!故虽处忧患困穷,而志不屈……

今日忽阅此书,如见故人。因忆侯在东莱静治堂,装卷初就,芸签缥带,束十卷作一帙。每日晚吏散,辄校勘二卷,跋题一卷。此二千卷,有题跋者五百二卷耳。今手泽如新,而墓木已拱,悲夫!

在这里,叙事时饱和着真情实感;抒情时紧紧扣住其“死生不能忘之”的珍贵文物,既把“何得之艰而失之易”的过程叙述得条分缕析,也使人看到了作者的那颗忠于爱情,重于然诺的赤诚的心。丈夫死后,她在转徙流亡中始终不忘他关于“与身俱存亡”的叮嘱,对文物的爱惜就像爱惜自己的头目一样。作为未亡人,她为了保护丈夫的毕生收藏,做到了她所能做到的一切,又以其富有才华的笔触真实地记载了这一切!所以这篇《后序》,人们不把它作为一篇书序来读,也不只是一篇“文情并茂”的美文,它对后世曾产生过出人意料的深刻影响。这里仅以张居正为例,看看他从《后序》中读出了什么:

张居正是明朝人,离李清照写《后序》的时代已相距四、五百年,万历年间当过十年的首辅。有一天,他听到部吏中有一姓钟的操浙江口音,便问道:“你是会稽人吗?”答曰:“是的”。张居正马上变了脸色,怒气久久不消。这个部吏解释说:“我是新近从湖广一带迁到会稽的。”即使这样,张居正还是把他开除了。《玉茗琐谈》解释此事说:“张居正之所以黜退钟姓部吏,是因为他与盗窃讹诈李清照卧榻之下文物的钟复皓同乡、同姓的缘故。时人不明白张居正因读了《后序》受到强烈感染,从而为李清照打抱不平的良苦用心,以为他对部下很粗暴,这实在是对他的天大误解”。不言而喻的是,这里并不是在肯定,更不是赞扬这种类似于小说家言的记载本身,而是借以说明《后序》的深远影响。一篇文章,时隔数百年,其中的一个细节竟能使一个大政治家为之动容,这不是一件平常的事情。作品能够产生这么独特的影响,大概只有柳永的《望海潮》与其有某种相似之处。

因为李清照的词名很高,所以她的本来思想艺术水平很高的诗文之名,就被有意无意地掩盖住了。其实她的这篇《后序》在整个散文史上,也是为数不多的出类拔萃的篇目之一。这就有必要顺便澄清一下,以往对此文的一些似是而非的评价,诸如:“易安此序,委曲有情致,殊不似妇女口中语”。“夫女子,微也,有识如此,丈夫独无所见哉”。这是些什么话!在这两位“大男子”看来,只有他们能够“咳唾成珠玉,挥袂出风云”,“妇女”都是天生的拙讷难化者,“口中”自无妙语可言,其手更写不出“委曲有情致”的好文章。殊不知,只有像李清照这样的“妇女”,只有有她那样的饱尝人间甘苦经历的人,才能写出像《后序》那样的“非为文而造情”、“不求其工而文自工”的好文章。像以上所引的这类似是而非的评价,不只是低估了李清照,而且在文学中宣扬性别歧视论。在以往持类似论调的大有人在:“阅赵明诚《金石录》,其首有李易安《后序》一篇,叙致错综,笔墨疏秀,萧然出町畦之外,予向爱诵之,谓宋以后闺阁之文,此为观止”。乍一看“此为观止”,好像对《后序》评价很高,但前面用“宋以后闺阁之文”一限制,仍带有一定的性别偏见。这种偏见不只是表现在对《后序》的评论中,对整个李清照乃至整个女性文学的研究,都应该坚决排除这种偏见,从而对女性作家作出公正全面的评价。

那个时代的婚姻不能自主,像这样一位才情俱佳的女子要能通过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找到一位如意郎君实非易事。也许是上天的怜悯,竟然为李清照安排了一段美满的姻缘。李清照的如意郎君就是太学生、丞相赵挺之子赵明诚。李清照18岁时,在汴京与他结婚。她与赵明诚,是封建婚姻制度下最幸福的一对,他们伉俪庸深,琴瑟和谐,彼此都懂得欣赏对方,理解对方,支持对方,两人情趣相投,常投诗报词,恩爱非常。

她的丈夫赵明诚也是个官家子弟,夫妻俩志同道合,除都能诗善文外,还有一个共同的爱好,就是收藏金石(古代铜器和石碑上镌刻的文字书画)。这些文物既是我国古代的精湛艺术,又保存着丰富的历史材料。赵明诚在幼年拜读了欧阳修的《集古蜀录》,感触颇深。成年后,他感到《集古录》尚不完备,编撰体例不合理,就决心穷其一生去搜集,写一部完备的《金石录》。

那时候,赵明诚还在京城太学里读书。赵、李两家虽然都担任不小的官职,但不是富豪人家,没有多余的钱让他们购买文物。这并不影响他们对金石的追求。每逢初一月半,赵明诚便请假回家,拿些衣服到当铺里去押半吊钱,然后到大相国寺去。

大相国寺是东京最大的佛寺,那里经常举行庙会,在庙会上,摆满了各种商品,也有出售书籍、古玩和碑帖字画的。赵明诚在那里,看到中意的碑文字画,就买下来。李清照自幼饱读诗书,完全理解丈夫的抱负,赵明诚每当回到家里,便和李清照一起细细整理、欣赏。夫妻俩把这件事当做他们生活上的最大乐趣。

过了两年,赵明诚当了官,他把所得的官俸几乎全花在购买金石图书上,他的父亲有一些亲戚朋友在朝廷的藏书阁里工作,那里有许多外面没有流传的古书刻本,赵明诚通过这些亲友,于方百计把它们借来摹写。这样日积月累,他们家收藏的金石书画越来越多。李清照建立了书库大橱,编好目录,发现有一点污损,一定及时整理好。经过将近20年的努力,赵明诚终于完成了这部记载古代历史文物的著作——《金石录》。

收藏手记·名人字画篇·学养——高层次收藏的本钱

梁启超在饮冰室写作

从某种意义上讲,玩收藏就是玩文化。字画里的学问博大精深,玩字画尤其得具备一定的知识素养和传统文化意识,并以文化人的眼光购存那些既有深刻文化内涵又体现中国传统精神的艺术品,只有学养深厚的人才能真正进入高层次的艺术收藏。

关于收藏与学养的相互作用,我这里仅举一个梁启超藏画的例子。

众所周知,梁启超博学多才,贯通古今,他不仅通达于经世文章,而且究心于金石书画。藏画、赏画、题画是伴其一生的雅好。作为学术大师,梁先生藏画有他独特的视角,这种视角出自文化人对艺术敏锐的灵感和超凡脱俗的欣赏趣味。

梁启超推崇的绘画作品,既有出自古代名家的古画,也有当时一些丹青里手的新作。他珍藏字画向无名利之心,不管作者名气大小,不管日后的市场价格能不能飙升,吸引他的只是字画本身。而他以文眼识得的东西必是品位不凡的佳构。说来您可能不一定相信,梁启超先生藏画竟以与其过从最密的余绍宋的作品为最丰。

余绍宋(1882—1949),字越园,号寒柯,浙江龙游人。生于广州。中年服官北京,晚年筑室杭州。工书,尤擅写山水、松竹,寻丈巨幅,大气磅礴,且有著述数种,是位学者型的书画家。余在杭州曾主编《东南日报》副刊《金石书画》,笔者有其合订本,读余绍宋撰写的《金石书画发刊词》,有“吾国欲跻于真正文明之域,自非阐扬国有之文艺为功”之言,深知余先生乃爱国艺术家。余先生虽不属中国大师级人物,但他的作品品位甚高。

梁启超与余绍宋早有交往。他们曾在司法储才馆一起工作。梁还曾为余主纂的《龙游县志》撰序。1927 年夏,余与梁同居津门,闲暇之时,余常来饮冰室与梁启超聊天。两人闲谈不久,余便开始作画,一般是画小幅的,如扇面、小条幅等。此时,梁启超总是把思达等人喊来,看着余绍宋作画,并请余给孩子们讲述国画技法,将余的小幅作品奖给大家收藏。其间,余还专门为在国外的思顺、思成、思永、思忠、思庄各画一幅扇面,作为赠给他们的纪念品。

这年农历八月间,应梁启超之邀,余绍宋在饮冰室内画了一幅巨大的《双松图》。为画此画,余一共来了三次,全画方大功告成。余绍宋离去后,梁启超立即在画面的空白处,书写了一首很长的题画诗。全诗通过盛赞松树之刚直独立, 道出为人处事要正直不阿、不畏 。诗中“群卉迭新故”,暗指康有为、王国维相继去世,“神理忽森著”,形容事物的神理突出,双松同社会风云连在一起,更体现了梁启超的独到见解。

梁启超在《题越园画双松》诗后写有附记。其中提到:“儿曹学画者(指其子女),环立如鹄。一幅就、则欢噪争持去,独此双松,用贻老夫,莫敢夺也。”这天真稚朴的语言流露出他对绘画艺术的挚爱和对书画作者的真诚。此画现已不存,由当代画家贾宝珉先生补画一幅,今悬挂在修复后的梁启超饮冰室内。

苍松图 余绍宋

作为艺术行家,梁启超深谙画理及作品文化内涵。他不仅收藏品位高,而且凭借他对历史文化独到深刻的理解,透过画面本身,探作品的艺术本源和人文价值。他常作题画诗。他的题画诗面对的是画,却往往超越时空地表达一种目力所不及的理念,生发出一种强烈跳动的情感。

作于 1915 年的《题袁海观尚书所藏冬心画梅》是梁启超题画诗中最具代表性的一首。冬心,即金农,是清代著名的书画家。冬心画梅,大多枝繁花茂。上顶天,下立地,占满画面的“天地头”。以往咏冬心画梅者,不是言其傲干奇崛,就是写其迎寒独俏。梁启超题冬心画梅却从那疏影横斜、幽香远播中,用“云阶月地梦迢迢,长怪东风管寂寥,曾是空寒生纸帐,天涯霜雪到今宵”引发出一种寂静与空虚。他是以古梅的清冷喻其内心的幽独,是以题梅作自我独白,这确是梁启超题画诗的高明处。

《题姚广孝为中山王画山水卷》寓意更深。姚广孝,即明初僧人道衍。道衍为燕王朱棣谋士,他助燕王以靖难为名夺得帝位。燕王当上皇帝,论功道衍为第一,故授僧录司左善世。中山王,即徐达,是明朝的开国功臣。梁启超题道衍为徐达所画山水,洋洋洒洒,不下三百言,然而他没有就画论画,而是驰骋想象,隐去身世,以“子房(张良)文若(荀 )尚黄土,忘机如师胡自苦?靖难功罪今谁论?画情霏作南湖雨”隐含自身的遭遇,道出出尘之慨。这首题画诗,气势博大,融会贯通,既蕴涵着深厚的学问功底,又渗透着作者个人深切感受,非一般人可比肩。

此外,清乾隆时代广东画家甘白石的画轴、清末民初京剧名家谭鑫培自作的渔翁图、江苏武进籍书画家庄蕴宽所绘《扶桑濯足图》以及周肇祥所绘《篝灯纺读图》等,均由梁启超作过题跋。观画读诗,人们无不为梁先生的学养和眼界所折服。

学识是收藏者的本钱,高层次的收藏和鉴赏必以学问作铺垫。而没有文化的收藏则是低层次收藏、盲目的收藏、愚昧的收藏——这正是梁启超给我们的启示。

铸在金属器物或是雕刻在砖石上的字画。

金石,汉语词汇,拼音是jīn shí,意思是常用以比喻事物的坚固、刚强,心志的坚定、忠贞。

释义:

1、金和美石之属。

2、常用以比喻事物的坚固、刚强,心志的坚定、忠贞。

3、指古代镌刻文字、颂功纪事的钟鼎碑碣之属。

金石文字

金石文字,大体上是指铸在金属器物或是雕刻在砖石上的文字。这些文字与流传至今的文献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研究历史弥足珍贵的史料,但它又不同于纯粹的历史文学作品。

由于有些金属物品锈迹斑斑,有的碑刻严重风化,以至无法辨认,还有一些被人为损坏,只留下了拓片,或是为前代学者所征引而得以保存下来。但大部分金石是实物,是有形的,因而兼具考古材料的性质。

正是因为金石文字的这种特殊性,随着考古工作的进展,古代的金石将会源源不断地被发掘出来,被埋在地下的文字就能成为学术研究的新史料。

以时间顺序为标准。每一目下注明碑文的撰写和书写人的姓名,以及立石的年月。后二十卷为辨证古器物二碑刻所撰,共计跋尾五百零二篇,汇集了作者多年研究的看法和心得。其价值和成就在于补正前贤的阙失,对成书于北宋中叶的《先秦古器图》、《考古图》和《集古录》的错误,包括年月、铭文内容,都一一作了考辨。尤其对欧阳修的《集古录》补正为最大。不仅如此,且“以器物碑铭验证前史”,考订典籍的讹舛之处6由于“史牒出於后人之手,不能无失,而刻词当时所立,可信不疑”,所以历代史书有关人物的岁月、理、官爵、世系等,其十有三四与金石相抵牾。此书则予以订正。

同时,还录存了不少重要的不见于史书的重要史料。主要有历代碑铭墓志所载人物的生平、履历、氏族世系,以及宋以前存世的古籍的摘引。 南宋孝宗淳熙(1174——1189年)年间,《金石录》已有刻本行世,书末附有李清照《后序》。到明代已很少见。清人所知的宋刊本只有残存的十卷本。清顺治年间济南谢世箕刻本、乾隆年间卢见曾刻雅雨堂丛书本,都以明抄本为底本。1950年在南京发现三十卷宋刊本,行款版式与残存的十卷本全同,被认为即宋龙舒郡斋初刊本,为目前最好的本子。今藏北京博物馆。

大明湖半,趵突泉旁,故居在垂柳深处:蔌玉几中,金石录里,文采有后主遗风是歌颂哪个名人

李清照李清照 (1084-1155) 号易安居士,南宋杰出女文学家,章丘明水(今属济南)人。以词著名,兼工诗文,并著有词论,在中国文学史上...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