舒筋活络膏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21 方名 22 组成 23 功效 24 主治 25 舒筋活络膏的用法用量 26 制备方法 3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 31 方名 32 组成 33 功效 34 主治 35 舒筋活络膏的用法用量 36 制备方法 37 用药禁忌 附: 1 古籍中的舒筋活络膏 1 拼音
shū jīn huó luò gāo
2 《慈禧光绪医方选议》 21 方名舒筋活络膏
22 组成当归尾5钱,赤芍4钱,木瓜6钱,夏枯草6钱,草河车5钱,乳香4钱,金果榄5钱,生南星4钱,淮牛膝6钱,红花4钱,僵蚕4钱,川羌活5钱,片姜黄4钱,桂枝6钱,山甲4钱,麝香1钱。
23 功效活血定风通络。
24 主治面风。
25 舒筋活络膏的用法用量
摊贴患处。
26 制备方法用麻油4斤收药炸枯,去滓,熬至滴水成珠,兑黄丹20两收膏,老嫩合宜,俟凉后再入麝香搅匀。
3 《全国中药成药处方集》(天津方) 31 方名舒筋活络膏
32 组成生虎骨2两4钱,防风9钱,红花6钱,木瓜9钱,老鹳草9钱,怀牛膝6钱,骨碎补9钱,青风藤9钱,海风藤9钱,功劳叶6钱,当归9钱,麻黄3钱。
33 功效散风活血,化瘀止痛。
34 主治筋骨疼痛,手足麻木,及跌打损伤,疮疡红肿。
35 舒筋活络膏的用法用量贴于患处。
36 制备方法上药用香油15斤炸枯去渣滤净,炼至滴水成珠,再入章丹90两搅匀成膏,每膏药油15斤兑乳香面9钱,没药面9钱,麝香1钱2分搅匀,每大张净油1两,小张净油5钱。
37 用药禁忌孕妇忌贴腹部。
古籍中的舒筋活络膏 《症因脉治》:[卷三痿症论]内伤痿症二两)黄柏(二上以天冬、生地二味,煎三四次,收为膏,以归、芍、知、柏四味为细末,打为丸。《症因脉治
《滇南本草》:[第二卷]石筋草治风寒湿痹,筋骨疼痛,痰火痿软,手足麻木。此药舒筋活络,药酒方中,用之良效。──务本卷三《滇南本草》
《医宗金鉴》:[外科卷下头面部]囟骨1]定痛散 治一切打扑损伤,定痛消肿,舒筋和络。 当归 川芎 白芍官桂各一钱 三奈三
《正骨心法要旨》:[卷二头面部]囟骨,产口外者佳。定痛散治一切打仆风伤,定痛消肿,舒筋和络。当归川芎白芍官桂(各一钱)三柰(三钱)麝香(
《要药分剂》:[卷一宣剂上]络石目录 1 拼音 2 《辞典》:管仲 21 出处 22 拼音名 23 管仲的别名 24 来源 25 原形态 26 生境分布 27 性味 28 功能主治 29 管仲的用法用量 210 附方 211 摘录 附: 1 用到中药管仲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管仲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管仲 1 拼音
guǎn zhòng
2 《辞典》:管仲21 出处
《滇南本草》
22 拼音名Guǎn Zhònɡ
23 管仲的别名番白叶(《滇南本草》),翻白地榆、槟榔仁(《滇南本草》)整理本),翻背白草、白头翁、涩疙瘩(《贵州民间药物》),地管子(《云南思茅中草药选》),地摈榔、白地榆(《云南中草药选》)。
24 来源
为蔷薇科植物亮叶委陵菜的根或带根全草。
25 原形态多年生草本。根肥大,圆锥形或不规则圆柱形,紫棕色。茎直立,表面密被黄白色绵毛。单数羽状复叶,基生;叶柄长24~35厘米,表面被白色绵毛;顶端小叶最大,大的小叶片之间,常隔2~4对小的小叶片,小时片倒卵形至阔椭圆形,先端 ,基部阔楔形。边缘有尖锯齿,上面浓绿色,下面白色,均被绵毛。聚牵花序顶生;花**,直径约2厘米;萼绿色,5裂,裂片倒卵圆形至椭圆形,副萼片较小,5裂。卵状披钟形,两面均被黄白色绵毛;花瓣5枚,阔倒卵形;雄、雌蕊多数,聚生在白色花托上。瘦果细小,多数,淡褐色,为宿萼所包围。花期夏秋。
26 生境分布生于山坡、路边。分布云南、贵州、四川、西藏。
27 性味①《滇南本草》:"性寒,味苦涩。"
②《云南思茅中草药选》:"苦涩,平。"
28 功能主治清热消炎,凉血止血。治赤白痢疾,肠炎,胃痛,肺结核咯血,鼻衄,便血,血崩,外伤出血,疔疮。
①《滇南本草》:"治血崩,白带,大肠下血,用新瓦焙;治面寒疼,烧酒为引。"
②《贵州民间药物》:"治痢疾,疔疮,风湿。"
③《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清热止血,消炎收敛。治痢疾,肠炎,胃痛,咯血,吐血,外伤出血,痛经。"
④《云南中草药选》:"凉血止血,收敛止泻。治肺结核咯血,吐血,鼻衄,消化不良,贫血,赤白痢疾。"
29 管仲的用法用量内服:煎汤,05~1两;研末,3~5分;或浸酒。外用:捣敷或研末撒。
210 附方①治痢疾:鲜翻背白草一两。加水煎好。将适量红糖放于锅中,加酒二两,点燃烧过,再兑入已煎好的药水,然后服用。
②治疔疮:鲜翻背白草,捣烂敷患处,留头,干则换之。
③治风湿痛:翻背白草根三两。泡酒服。(①方以下出《贵州民间药物》)
④治外伤出血:翻白叶根,研粉撒。(《云南思茅中草药选》)
211 摘录《辞典》
用到中药管仲的方剂 散寒止痛汤
桂1钱,白术3钱,甘草1钱,草乌1钱,苍术3钱,管仲3钱。主治:寒气侵心而痛,手足反温。用法用量:水
管仲散òngsǎn《御药院方》卷七:管仲散:别名:贯众散处方:黄连3钱,管仲3钱,甘草3钱,骆驼蓬5钱。
神效退管丸炒)2两,珍珠(煅)1钱2分,象牙屑(煅)1两,管仲(炒)2两,蝉退8个(去足翅),良姜1两。主治:
管仲黄连散guǎnzhònghuángliánsǎn处方:管仲、黄连、板兰根、山豆根各等分。制法:上为粗末。功
逐魑丹2两,干姜3钱,良姜2钱,茯苓1两,甘草1钱,肉桂1钱,管仲3钱。主治:寒湿泄泻。用法用量:水煎服。
更多用到中药管仲的方剂用到中药管仲的中成药 红玉膏
六方之红玉膏:处方:麻油2两5钱,柏油2两5钱,管仲3钱,象皮(切片)5分,血余1大团,朱砂5分,儿
香叶醇拼音:xiāngyèchún英文:Geraniol香叶醇说明书:药品名称:香叶醇英文名称:Geran
气管炎咳嗽痰喘丸拼音:qìguǎnyánkésòutánchuǎnwán英文:气管炎咳嗽痰喘丸说明书:药品名称:气管
贝羚散稍有光泽,均匀分布裂缝状或长圆形孔隙。具缘纹孔导管,内含淡**或黄棕色树脂状物。(2)取本品约15
外感风痧颗粒酸溶液5ml使溶解,滤过,滤液分置三支试管中,一管加碘化汞钾试液1~2滴;一管加硅钨酸试液1~2滴
更多用到中药管仲的中成药古籍中的管仲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九十八]通用诸方补遗
用,终日不消。欲作兽形,任意为之。湘子煮袍鞋茯苓管仲天仙子野狼毒五灵脂草乌白矾(各一两)上为末,水一
《侣山堂类辩》:[卷上]望色论卢不远先生曰∶尝读桓公合诸侯卫人后至,公朝而与管仲谋伐卫,退朝而入,卫姬望见公,下堂再拜,请卫君之罪
《普济方》:[卷二百九十七痔漏门]痔漏)上细研令匀。每日三五度。半钱敷管仲散(出御药院方)治肠风痔漏。管仲红藤(各四两上等好者)上为粗末
《是斋百一选方》:[卷之十第十三门]治骨鲠不效,或者令服此药,连进三剂,至夜一咯而出。戏云管仲之力也贯众不以多少,煎浓汁一盏半,分三服并进;贯
《外科正宗》:[卷之二上部疽毒门]时毒论第二十二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五行 5 表里经脉 6 足厥阴肝经属络的脏腑 7 足厥阴肝经联络的器官 8 足厥阴肝经循行路径 81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82 《脉书·十一脉》 83 《中医大辞典》 84 《中国针灸学词典》 85 《中医药学名词(2004)》 9 足厥阴肝经腧穴 91 本经腧穴 92 特定穴 921 原穴 922 络穴 923 郄穴 924 募穴 925 五输穴 926 交会穴 927 八会穴 93 本 94 标 95 根(井穴) 96 结 10 足厥阴肝经经脉病 101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102 《脉书·十一脉》 103 《中医大辞典》 104 《中国针灸学词典》 11 足厥阴肝经腧穴主治病证 111 主治对比 12 经文互参 13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足厥阴肝经 1 拼音
zú jué yīn gān jīng
2 英文参考liver channel of footJueyin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The Liver Channel of FootJueyi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liver meridia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meridian of foot jueyi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Jueyin Liver Channel of Foot
Jueyin Liver Meridian of Foot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足厥阴肝经为十二经脉之一[1]。代号LR[2]。与足少阳胆经相为表里[1]。五行属木[1]。《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过阴器,抵小腹,夹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本经从足大趾背毫毛处的大敦开始,向上沿着足背内侧,到内踝前1寸的中封,上沿小腿内侧,在离内踝8寸处交于足太阴脾经之后,再沿膝关节和大腿内侧中线上行,进入 中,环绕阴器,到达小腹部,挟胃旁边,属肝,络胆,向上贯穿膈肌,分布在胁肋部,沿着喉咙的后边,上行到鼻咽部,联系目系(眼与脑相连的组织),上出于额部,与督脉交会于头顶;它的支脉,从目系下行到面颊里边,环绕唇内;它的另一支脉,从肝分出,贯穿膈肌向上流注于肺,经气由此处与手太阴肺经相接[3][1]。
足厥阴肝经一侧有14个穴位(左右两侧共28穴),其中12穴分布于腹部和胸部,12穴在下肢部。原穴为太冲穴,络穴为足少阳胆经之光明穴。首穴大敦,末穴期门。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膝关、曲泉、阴包、足五里、阴廉、急脉、章门、期门[1]。
足厥阴肝经以里症虚症为主。足厥阴肝经发病主要表现为泌尿生殖系统疾患、消化系统疾患、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及其他疾患[4]。如:呕吐、泄泻、遗尿或癃闭、小便色黄、腰痛、胁肋胀满疼痛、疝气、小腹肿、咽部干、面色灰黯、头痛、眩晕[4]。经脉所过处疼痛、麻木、厥冷[4]。
足厥阴肝经以腧穴主治肝胆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眼科疾病和本经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如:胸胁痛、少腹痛、疝气、遗尿、小便不利、遗精、月经不调、头痛目眩,下肢痹痛等症。
4 五行足厥阴肝经五行属木[1]。
5 表里经脉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为表里[1]。
6 足厥阴肝经属络的脏腑属肝,络胆,挟胃,注肺[5]
7 足厥阴肝经联络的器官过阴器,连目系,环唇内[5]
8 足厥阴肝经循行路径81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
肝足厥阴之脉:起于大指丛毛之际,上循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八寸,交出太阴之后,上腘内廉,循股阴,入毛中,环阴器,抵小腹,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循喉咙之后,上入颃颡,连目系,上出额,与督脉会于巅。
其支者:从目系下颊里,环唇内。
其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肺。
[本经穴] 大敦(井),行间(荥),太冲(输、原),中封(经),蠡沟(络),中都(郄),膝关,曲泉(合),阴包,五里,阴廉,急脉,章门(脾募),期门(肝募)。
[交会穴] 三阴交,冲门,府舍(足太阴);曲骨,中极,关元(任脉)。
语译
足厥阴肝经:①从大趾背毫毛部开始(大敦),向上沿着足背内侧(行间、太冲),离内踝一寸(中封),上行小腿内侧(会三阴交;经蠡沟、中都、膝关),离内踝八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②上膝腘内侧(曲泉),沿着大腿内侧(阴包、足五里、阴廉),③进入 中,环绕 ,④至小腹(急脉;会冲门、府舍。曲骨、中极、关元),夹胃旁边,属于肝,络于胆(章门、期门);⑤向上通过膈肌,分布胁肋部,⑥沿气管之后,向上进入颃颡(鼻咽部),连接目系(眼与脑的联系),⑦上行出于额部,与督脉交会于头顶。
目部支脉:⑧从“目系”下向颊里,环绕唇内。
肝部支脉:⑨从肝分出,通过膈肌,向上流注于肺,接手太阴肺经。
(1)足厥阴肝经部分:起自足大趾丛毛际之大敦、行间穴,从行间上循足跗上廉太冲穴,从太冲去踝一寸至中封穴,循内踝五寸入蠡沟穴,上踝七寸为中都穴,上内踝八寸,交出于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踝内廉膝关之曲泉穴,从曲泉循股内经阴包、五里穴,入于毛之阴廉穴,过阴器,入抵小腹,上行于章门穴,从章门穴循行期门穴,从期门穴内行,挟胃、属肝、络胆,上贯膈、布胁肋,散布于脏腑,循喉咙之后,上颃颡(额头)连目系,与督脉会于颠顶。
(2)足厥阴肝经部分:其有一支者,不会于颠顶,但从目下面颊里环唇内。
(3)手太阴肺经部分:又一支者,复从肝别贯膈,上注于肺,以交于手太阴肺经。
82 《脉书·十一脉》[足臂本] 足厥阴脉: 循大指间,以上出腘内廉,上八寸,交泰阴脉,囗股内,上入脞间。
[阴阳本] 足厥阴脉: 系于足大指丛毛之上,乘足跗上廉,去内踝一寸,上踝五寸,而出大(太)阴之后,上出鱼股内廉,触少腹,大渍旁。
循行路线:起于大趾丛毛之际
上足跗
循股内
过阴器
抵小腹
循胁肋
挟胃(入体内)
属肝络胆
贯膈循喉咙
上过目系
与督脉会于颠顶
足厥阴肝经经别循行路径图
足厥阴肝经 83 《中医大辞典》
足厥阴肝经自足大趾背侧外际(大敦)起始,向上沿着足背内侧到达内踝前一寸(中封)的部位,再向上在三阴交穴处与足太阴脾经和足少阴肾经相会,在内踝上八寸处交叉到足太阴脾经的后面,上至胭窝内缘(曲泉)沿着大腿内侧,分布于 部位,绕过阴器(外生殖器),到达小腹,夹着胃的旁边,属于肝脏,联络胆腑,向上贯穿膈肌,分布在胁肋部,沿着喉咙的后边,向上进入鼻咽部,联系目系(眼与脑相连的组织),上出额部,与督脉会于巅顶。它的支脉,从目系下行到口颊里边,环绕唇内。它的另一条支脉从肝分出,贯穿膈肌,进入肺中。经气由此回复到手太阴肺经。
84 《中国针灸学词典》足厥阴肝经从足大趾背毫毛处的大敦开始,向上沿着足背内侧,到内踝前1寸的中封,上沿小腿内侧,在离内踝8寸处交于足太阴之后,再沿膝关节和大腿内侧上行,进入 中,环绕阴器,到达小腹部,挟胃旁边,属于肝脏,联络胆,向上贯穿膈肌,分布在胁肋部,沿着喉咙的后边,上行到鼻咽部,联系目系(眼与脑相连的组织),上出于额部,与督脉交会于头顶;它的支脉,从目系下行到面颊里边,环绕唇内;它的另一支脉,从肝分出,贯穿膈肌向上流注于肺。交于手太阴肺经[1]。
[1]
85 《中医药学名词(2004)》足厥阴肝经起于足大趾爪甲后丛毛处,向上沿足背至内踝前1寸处,向上沿胫骨内缘,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足太阴脾经之后,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中线进入 中,绕阴器,至小腹,夹胃两旁,属肝,络胆,向上穿过膈肌,分布于胁肋部。沿喉咙的后边,向上进入鼻咽部,上行连接目系,出于额,上行与督脉会于头顶部。其分支从肝分出,穿过膈肌,向上注入肺,经气由此处与手太阴肺经相接。[3]
9 足厥阴肝经腧穴 91 本经腧穴足厥阴肝经一侧有14个穴位(左右两侧共28穴),其中12穴分布于腹部和胸部,12穴在下肢部。原穴为太冲穴,络穴为足少阳胆经之光明穴。首穴大敦,末穴期门。据《针灸甲乙经》及《医宗金鉴》等书载,计有:大敦、行间、太冲、中封、蠡沟、中都、膝关、曲泉、阴包、足五里、阴廉、急脉、章门、期门[1]。
足厥阴肝经腧穴总图
起自足大趾末节甲根后丛毛中之大敦穴(井穴),由大趾、次趾岐骨缝间动脉应手陷中为行间穴(疗穴),再上行至第二跖骨前凹陷中之太冲穴(原穴)。由太冲穴沿足背上至内踝横前一寸之中封穴(经穴),上行内踝五寸蠡沟穴,再上行二寸为中都穴,上行至犊鼻下二寸旁陷者为膝关穴,上行膝内辅骨下屈膝内侧纹头之曲泉穴(合穴),上行膝上四寸股内廉两筋间为阴包穴,再上行至股内侧足少阴肾经内股鼠蹊气冲穴下三寸为五里穴,气冲穴下二寸抵耻骨尽处之阴廉穴(鼠蹊穴),过阴器(又名宗筋)至厥阴之大络、睾之系为急脉穴,由腹部斜外上行,至第十一肋骨与腋中线处(腹外侧凹陷处)之章门穴(脏会穴、脾功穴),由章门穴再斜内中上行至乳下一寸半(七、八肋间)之期门穴(肝功穴)。
足厥阴肝经经筋图
92 特定穴 921 原穴太冲
922 络穴蠡沟
923 郄穴中都
924 募穴脾募穴:章门
肝募穴:期门
925 五输穴井穴(木):大敦
荥穴(火):行间
输穴(土):太冲
经穴(金):中封
合穴(水):曲泉
926 交会穴足厥阴肝经交会穴表(●所属经 √交会经)
经名
穴名
足厥阴肝经
足太阴脾经
足少阴肾经
任脉
阴维脉
足少阳胆经
关元
√
√
√
●
中极
√
√
√
●
曲骨
√
●
三阴交
√
●
√
冲门
√
●
府舍
√
●
√
章门
●
√
期门
●
√
√
927 八会穴
脏会:章门
93 本部位:行间上5寸[6]
腧穴:中封[6]
94 标部位:背俞[6]
腧穴:肝俞[6]
95 根(井穴)大敦[6]
96 结玉英、膻中[6]
10 足厥阴肝经经脉病足厥阴肝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腰痛,疝气,妇人少腹肿,咽干,面色灰暗,胸满,呕逆,飧泄,遗尿,癃闭等。
足厥阴肝经主要病候为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肿等症[7]。
足厥阴肝经与胆经相表里,以里症虚症为主。
患足厥阴肝经疾病者,主要反应在生殖器为主,其次是泌尿与肠部疾患,并主胸痛,有下列病候:腰痛不能俯仰、女小腹肿、喉干、面尘脱色、胸中满闷、呕吐气逆、水泻完榖不化、遗尿或小便不通、崩漏、子宫下垂。
101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是动则病:腰痛不可以俯仰,丈夫疝,妇人少腹肿,甚则嗌干,面尘脱色。
是主肝所生病者,胸满,呕逆,飧泄,狐疝,遗溺、闭癃。
语译
本经有了异常就表现为下列的病症:腰痛得不好前俯后仰,男人可出现小肠疝气,女人可出现小腹部肿胀,严重的见咽喉干,面部像有灰尘,脱了血色。
本经穴能主治有关肝方面所发生的病症:如胸闷,恶心呕吐,大便溏泄,疝气,遗尿或癃闭。
102 《脉书·十一脉》[足臂本]其病: 病脞瘦,多溺,嗜饮,足跗肿疾,痹。诸病此物者,灸厥阴脉。
[阴阳本]是动则病: 丈夫颓疝,妇人则少腹肿,腰痛不可以仰,甚则嗌干,面疵。
是厥阴脉主治其所产病:热中,癃、颓、偏疝,为五病。
103 《中医大辞典》足厥阴肝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腰痛,疝气,妇人少腹肿,咽干,面色灰暗,胸满,呕逆,飧泄,遗尿,癃闭等。[2]
104 《中国针灸学词典》足厥阴肝经发病主要表现为泌尿生殖系统疾患、消化系统疾患、经脉所过部位的疾患及其他疾患。如:呕吐、泄泻、遗尿或癃闭、小便色黄、腰痛、胁肋胀满疼痛、疝气、小腹肿、咽部干、面色灰黯、头痛、眩晕。经脉所过处疼痛、麻木、厥冷。[4]
11 足厥阴肝经腧穴主治病证足厥阴肝经以腧穴主治肝胆病症、泌尿生殖系统、神经系统、眼科疾病和本经经脉所过部位的疾病。如:胸胁痛、少腹痛、疝气、遗尿、小便不利、遗精、月经不调、头痛目眩,下肢痹痛等症。
足厥阴肝经腧穴主治肝病、妇科病、前阴病和经脉循行部位的其他病证[8]。
足厥阴肝经腧穴分部主治提要表(为常用穴)
穴名
部位
主治
大敦
大趾端
疝气、遗尿、崩漏、阴挺、癫痫
行间
趾间
崩漏、小便不利、头痛、目赤肿痛、口呙、胁痛、癫痫
太冲
跗
崩漏、遗尿、疝气、头痛、眩晕、口呙、胁痛、癫痫
中封
踝
疝气、遗精、小便不利
蠡沟
小腿
月经不调、带下,小便不利
中都
小腿
疝气、崩漏、腹痛
膝关
小腿
膝部疼痛
曲泉
膝
腹痛、小便不利、疝气、遗精
阴包
股
遗尿、小便不利、月经不调
足五里
股
小便不通
阴廉
股
月经不调
下肢部:妇科、前阴病为主,肠疾患次之
急脉
腹
疝气、小腹痛
章门
季肋
腹胀、泄泻、胁痛
期门
胸
胸胁胀痛、呕吐
胁腹部:胃肠疾患为主,妇科疾患次之
111 主治对比
本表据《针灸甲乙经》而列。
本经病候以“疝”为重点。疝有小肠突出、腹痛、 痛的多种含义。女子“阴挺出”也属于此。本经腧穴主治中的“女子疝瘕”、“少腹肿”、“少腹尤大”、“女子少腹大”等小腹部病症,在经脉病候中只称“女子少腹肿”。
小便症候分为“遗溺”、“闭癃”,在主治症中亦多见。因本经“环阴器。抵小腹”,故以上泌尿 生殖系统的病变是其所主病症的重点。
经脉病候中的“飧泄”,腧穴主治症中有称“肠澼”、“霍乱”、“注泄”,这是足三阴经均主泄泻病症的又一证明。即《黄帝内经灵枢·九针十二原》所说“飧泄取三阴”的依据。
12 经文互参《黄帝内经灵枢·本神》:肝藏血,血舍魂,肝气虚则恐,实则怒。(按:本篇分述五脏所藏及其虚实见症。)
《黄帝内经灵枢·五邪》: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寒中,恶血在内,胻善掣节时,取之行间,以引胁下,补三里,以温胃中,取血脉,以散恶血,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按:次篇论邪在五脏及其治法。)
《黄帝内经灵枢·胀论》:肝胀者,胁下满而痛引小腹。(按:此篇论五脏六腑胀证。)
《黄帝内经素问·刺热》:肝热病者,小便先黄,腹痛,多卧,身热。热争则狂言及惊,胁满痛,手足躁,不得安卧……刺足厥阴、少阳。(按:此篇论五脏热及其治法。)
《黄帝内经素问·热论》:伤寒……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按:此篇论六经热病。)
《黄帝内经素问·刺疟》:足厥阴之疟,令人腰痛,少腹痛,小便不利,如癃状,非癃也,数便,意恐惧,气不足,腹中悒悒。
《黄帝内经素问·刺疟》:肝疟者,令人色苍苍然,太息,其状若死者。(按:此篇论足六经及五脏疟。)
《黄帝内经素问·风论》:肝风之状,多汗恶风,善悲,色微苍,嗌干善怒,时憎女子。诊在目下,其色青。(按:此篇论五脏风证。)
《黄帝内经素问·藏气法时》: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令人善怒;虚则目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怒,如人将捕之。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按:此篇论五脏病虚实。)
《黄帝内经素问·厥论》:厥阴之厥,则少腹肿痛,腹胀,泾溲不利,好卧屈膝,阴缩肿,内热,厥阴厥逆,挛腰痛,虚满前闭,谵言。(按:此篇论手足六经厥及厥逆。)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足厥阴气绝则筋绝,厥阴者,肝脉也,肝者,筋之合也,筋者,聚于阴气而脉络于舌本也,故脉弗荣则筋急,筋急则引舌与卵,故唇青舌卷,卵缩则筋先死。……五阴气俱绝则目系转,转则目运,目运者为志先死,志先死则远一日半死矣。六阳气绝则阴与阳相离,离则腠理发泄,绝汗乃出,故旦占夕死,夕占旦死。(按:此篇论阴阳经气绝。)
舒筋活络膏简介
本文2023-10-07 23:47:3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90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