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门派的诸真宗派系谱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3收藏

道教门派的诸真宗派系谱,第1张

第一、混元派:

混元乾坤祖 天地日月星 三教诸经师 金木水火土

浑合本空洞 朝谒上玉京 虚无生一气 良久归太清

第二、混元派:

一永通玄宗 道高本常清 德祥恭敬泰 义久复圆明

混元三教主天地君亲师日月星斗真 金木水火土

尹喜真人尹喜派;又鲁山、文始、楼观三派字洞。

第三、尹喜派:

道德清高上 云呈守炼丹 九重天外子 方知妙中玄

心静自然体 发白面童颜 袖吞乾坤大 阴阳造化先

五祖派东华帝君,姓王名玄辅,号少阳,降生於战国。得老子寝中於终南山,梦传《黄庭经》,所得著世。二月初六圣诞,系山东青州府人。留传:

第四、少阳派:

弘宣无极道 习学理自明 有个长生路 飞升上云程

钟离帝君,姓钟离,名权,字云房,号正阳。汉时将军。系陕西西安府咸阳县仙籍。得东华帝君秘诀,授道於终南山。四月望曰圣诞。留传:

第五、正阳派:

阴阳生造化 动静合本元 自得神仙指 方知妙中玄

纯阳帝君,姓吕名岩,字洞宾,道号纯阳(居彝圣宫,即元始台)。山西蒲州县仙籍。四月十四日圣诞。唐天宝进士。有日月当空之祸,隐於终南。受正阳祖师大道。四门人(梅、柳、林、磐)。留传瀛州龙沙派,即今:

第六、纯阳派:

寂然无一物 妙合于先天 元阳复本位 独步玉京山

海蟾祖师,姓刘名操,字宗成。系燕山人。六月初十日圣诞。受道於钟离帝君。

第七、海蟾刘祖派:省悟自归隐 修养本之神 散淡蓬莱客 逍遥阎苑人

重阳祖师,姓王名允卿。生於宋徽宗时。系咸阳县大魏村人,十二月二十二日圣诞。留传;

第八、重阳派

自己有真宝 何须向外寻 一旦成功满 飞升大罗天

七真派:长春祖师,姓邱名处机,字通密,号长春。系山东登州府栖霞县滨都人。正月十九日圣诞。七月初九日飞升。元世祖敕封“长春演道主教真人”。元武宗封“长春全道神化明应真君。”留传:

第九、龙门派:

道德通玄静 真常守太清 一阳来复本 合教永圆明

至理宗诚信 崇高嗣法兴 世景荣惟懋 希微衍自宁

未修正仁义 超升云会登 大妙中黄贵 圣体全用功

虚空乾坤秀 金木性相逢 山海龙虎交 莲开现宝新

行满丹书诏 月盈祥光生 万古续仙号 三界都是宝

长生真人,姓刘名处玄,字通妙,号长生。系山东莱州府掖县武官庄人。生於金熙宗丁卯岁二月初六日圣诞。七月二十日飞升。元世祖敕封“长生辅化明德真人”。元武宗加封“长生辅化宗玄明德真人。”留传:

第十、随山派:

思道明仁往 全真性复常 景高和礼义 嗣信守忠良

裕谦贤旅泰 宗友茂惟祥 盛益希诚朴 玄元世永昌

金木万古续 智慧保宁光 圣体通三界 广大演自清

志虚空教化 月盈妙中黄 用功悟仙号 丹书现荣阳

行满乾坤秀 圆融衍相逢 莲开龙虎诏 超升崇利享

长真祖师,姓潭名处端,字长真。系山东登州府宁海州人。生於金太宗天会元年三月初一日圣诞。四月初一日飞升。元世祖敕封“长真云水蕴德真人”。留传:

第十一、南无派:

道本崇真理 玄微至妙仙 立在云霄上 功成必有名

大教明清静 宏演德惟良 悟元光体性 一志复圆融

冲寿通旅泰 了然衍望兴 中和宗正巧 智慧化全家

新友圣书诏 炼就宝金丹 裕谦常礼义 慈行满乾坤

龙虎广修理 模照永遐龄 山川千古秀 盛希守忠贤

长生真人,姓马名处钰,字通宝,号丹阳。系山东登州府宁海州人。生於金太宗天会元年五月二十日圣诞。十二月二十二日飞升。元世祖敕封“丹阳抱一无为真人”。留传:

第十二、遇山派:

自元来正志 冲寿成仙丹 忠靖得礼义 了然见朝天

致虚端笃悟 本理淳全玄清微通大化 真常合妙言

崇教和法本 守仁有功夫 恭敬明智慧 圣体立遐龄

宏应演音信 高复现祥光 诚慈惟黄贵 全木会王逢

云升龙虎交 嗣希直用行荣茂乾坤秀 莲开衍宝兴

广宁祖师,姓郝名大通,字太古,号广宁。系山东登州府文登县人。生於金熙宗天眷庚申岁。幼壮卜筮授教。正月初三日圣诞。十二月三十日飞升。元世祖敕封“广宁通玄太古真人”。元武宗加封“广宁通玄太古真君”。留传:

第十三、华山派:

至一无上道 崇教演全真 冲和德正本仁义礼智信

嘉祥宗泰宇 万里复元亨 清静通玄化 体性悟诚明

养素守坚志 虚灵慧业生希贤遵秘法 慎修保纯真

敬谨规良善 默功毓秀英 勤能扶世运 积久大丹成

永建根基厚 仙瀛书盛名 圆满光华照 云天庆上升

玉阳真人,姓王名处一,字精通,号玉阳。系山东登州府文登县人。生於金熙宗二年三月十六日圣诞。四月二十三日飞升。元世祖敕封“玉阳体玄广慈普度真人”。元武宗加封“玉阳体玄广慈普度真君”留传:

第十四、嵛山派:

清静无为道 至诚有姐名 金玉功知巧 通此加地仙

玄冲宗义德 茂演教宏元 中和真法永 智慧保神全

恭敬成希盛 璞福世康宁 莲开丹书鉴 广大复圆融

旅泰万古续 常义现荣阳 洁渊威锦量 行满卯惟祥

未修空妙瑞 阐言守忠良 虞悟客一回 朴极献崶馥

清静散人,仙姑姓孙名不二,号清静散人。系山东登州府宁海州人。生於宋徽宗宣和己亥岁正月初五日圣诞。十二月二十九日飞升。元世祖敕封“清静渊真玄虚顺化元君”。留传:

第十五、清静派:

全真通玄理 大道德无为 性合灰尸解 只此百功夫

虚静明常应宏仁守至诚 嗣教宗元化 悟本自遐龄

保命登华会 妙中演洞清 超升广智慧 三界永康宁

长存修万古 行满法光明 勤用生利益 金木续乾坤

丹书祥速现 普照瑞龙麟高上神霄太 炼成运相逢

邱祖岔派,玄字分支。玄静祖师,姓孙名玄静,字元玉,号金山。系山东莱州府即墨县崂山人。明嘉靖敕封“护国天师”。留传:

第十六、金山派:

玄至一无上 天元妙理生 体性浮空坐 自然是全真

常怀清静意 合目得金丹 道高扶社稷 留名万古传

宏扬开大化 正法度贤宗温良恭俭让宽仁慈善容

潜心存本位 密念守规中 勤修延寿命 内息润黄庭

安义黍珠成 凝照慧光灵 冲举云霄外 永与太虚同

邱祖本字岔派分支。齐真人名本守,字金辉。留传:

第十七、金辉派:

本合教中理 智时悟我机 远近从和起 阳子结金辉

超元守静致 同法会真人 诠义功斯尚 观文象乃纯

邱祖复字岔派分支。茅山乾元观。

第十八、阎祖派:

复本合教永 圆明寄象先 修成龙绪业 历代嗣宗传

第十九、崂山派:

复驾云龙去 至教延七真 中元通玄理 福泽自德春

马处钰祖师岔派分支。遇山派(此派原本二十字,於同治十二年有房山县城隍庙来观,同众公议,重续八十字)。

第二十、清微派:

守德崇用福 一清季祖真 永高常正静 圆通宗本恒

金鼎结大丹 长生造化中 与天同无极 法嗣继犹龙

赤明阳和日 太焕碧玉宫 华夏兆臻弼 彦度紫垣东

云衢听仙韵芝裔实蔚丛 千代归黄道 诚维求元动

遇缘蓬莱会 山人智慧兴 续传奥妙理 支演万古风

第廿一、清微派

善道崇真祖 正元直德高 守清希大用 玄教延明朝

国阜世安静 何泰荣继诏 龙庆天长卯 岛融如舜尧

二茅真君,名固。陕西人。更名。留传:

第廿二、清微派:

崇虚与道 富德仁从 世理真常 可思教本

克成大正 璧定文昌 一字增崇 计少玄祖

性如日月 体似玉银 合朝无上 万古留名

第廿三、又二茅派:

复虚与道 富德仁从 世理真常 可思教本

克成大正 毕定永昌

三茅真君,名衷。系陕西咸阳人。留传:

第廿四、清微派:

混靖希景 守汝玄志 宗道大天 得性自尊

克崇祖德 光绍真应 师宝友嗣 永仁世昌

恭存依敬 伦思继本 丹贯以丞 灏演精信

念爱明持 载启先觉云章揖业 珠进遥芝

三茅真人,红刘名熹,字世伦,号大元。留传:

第廿五、静一派:

混靖希景 守汝玄志 宗道大天 德性同尊

克崇祖德 光绍直应 师宝友嗣 永世仁昌

以存恭敬 有自必丞 能思继本 端拱一诚

第廿六、张玉皇高上派:

道德功行成 清静保全真 黄庭聚万象辅护自元君

第廿七、清微派:

思道景守以自清 德振绍顺继敏宗 志启弘宸拱先智

慧显祝延永成功 合荣圣教证玄琮 义理开明万法通

至静常存真一处 虚心怡朗性圆融

第廿八、清微派:

思道文德时自奇 守真存正继雍熙

从演妙法承宗惠 百世调理嗣汉技

第廿九、清微派:

思道文德时自奇 守真存正继雍熙

玉兴智慧延广衍 培祝隆新锡佑之

第三十、清微派:

思道大应久悟 日仕普济真元

玄良宜崇文智 明镜广报宏思

第卅一、龙虎山正乙门下天师清微派:

冲汉通玄蕴 高宏鼎大罗 仙源愈兴振 福海启洪波

天师张虚静真人,系江西庞虎山信州人。留传天师,宣统元年仲春,重续二十字。

第卅二、正乙派:

远近资元运 久长保巨浮 道惟诚可宝 德用信为珍

秉教宏丹籙 葆真启世人 鸿图辇景祚圣泽振昌辰

玉局受经后 贵永传灵根 青城垂氏派 妙法继洪钧

第卅三、天师正乙派:

一德守真元 清扬印本玄 静明存正道 太素永通宣

蜀都降龙虎 所悟乾坤全 教法无中有 丹书古今传

第卅四、张真人正乙派:

一元义道至 真全守太清 照应通玄理 惟希最有成

第卅五、正乙派:

永志玄守道 正乙继元宗 真常明悟性 宏教演法通

星月皎天汉 清静点行功 抱一无量念 机理至仁中

第卅六、正乙派:

一渊以道始 国祚永安宁 往通常玄理 惟希狩景成

万源从始玉 朗然烟洞明 真法达自性 超宗义越亭

第卅七、天师张真人正乙派:

守道明仁德 全真复太和 志诚宣玉典 忠正演金科

冲汉通玄蕴 高宏鼎大罗 三山扬妙法 四海涌洪波

第卅八、正乙派:此派自光绪八年八月,系通州里二四佑民观继起

从守真正元 道往体崇安 清静功成满 玄妙步云仙

金光冲霄汉 超然玉京山 圆通大智慧 万古永留传

第卅九、正乙派:(后门火神庙)

思道应云正乙 终成万世圆通 是法先贤有德 端然永选仙功

民国八年二月初一续:

存心现理养性 守本诚和沦静 智慧犹惜上远 得诠复还安定

第四十、天师张道陵真人正乙派:

正乙守道 修往延洪 鼎元时兆 秉法钦崇

福善永寿 明智昌隆 熙朝嘉绍 静演真宗

光大恒起 广运会通 乾坤清泰 万事成功

第四十一、正乙派:

怀玄抱真 道合无为 养素守默

保光图和 致虚冲阳 承化弘先

第四十二、天师分支尹喜派:

化弘元密 道德真常 灵源镇远 天蓬维黄

五登水参 二桂恒昌 清承祖印 奕世绍芳

第四十三、真武玄武派:

宣渊一道志 求德振常存 照应通玄理微希太景成

第四十四、吕祖天仙派:

妙玄合道法 阴阳在乾坤 志心归命礼 万古永长春

清静无为宗 临通大洞金 暂状师得位 辉腾谒太空

第四十五、天仙派:

崇高容文德 永远坚立经 遵尊万化体 守养一炁成

第四十六、天仙派:

灵宝无二法 真一启玄宗 清静妙难思 祯界叙太空

第四十七、吕祖蓬莱派:

圆通智毓用 始清重密真 丹体赴蓬莱 宝鼎炼成金

云霞生造化 光明妙元根 道德福田本 万古永长春

第四十八、葛真君天台派:

混元分太清 玄微自古今 释儒悉皈依 三教合元君

第四十九、许真君净明派(系江西人)

天德高无量 照明自古今 玄元闻见处 总合圣贤心

道德宏清静 法源广大成 东汉有章数 功果保忠祯

第五十、果老祖师云阳派:

崇静真阳复至坚守太守 智礼清白信 存义法明长

道贵诚正理 德尚实和行 参赞乾坤机 变运造化功

第五十一、铁拐祖师云虚派:(七月初十日圣诞)

太玄了清辉 鹤然谢瑞徵 功高身心贵 妙诀合天心

第五十二、何仙姑云霞派:

高居三界外 回首盼世尘 谁是女丈夫 请来同修真

第五十三、曹国舅金丹派:

芝田白鹤栖 丹物炼药丸 遍体是纯阳 飞身入云汉

第五十四、曹仙姑清静派:

发个冲天志 修行有何难 太阳炼形去 妙理至奥玄

第五十五、樵阳真人玉线派:

无恒常自在 静慧一真如 性定心空寂 玄元道法兴

陈搏老祖系四川夔州府人,留传:

第五十七、周祖灵宝派:

思道洞本重 明香克理忠洪良居士显 一嗣永承宗

德大传家久 清修福泽长 世肇因衍庆 慈风蓬业祥

第五十八、周祖铁冠派:

思道大应恒吾 月仕普济真元 崇文智明镜广

心传崧岱显杨 静默中存志诚 寿永泰运亨昌

第五十九、徐复阳祖师鹤山派:

复驾云坎至 崇教道九真 种正通玄理 福泽自得春

第六十、鹤山派:

重临修仙侣 光华常延增 乾坤均相配龙虎交黄庭

秉剑立善法 逍遥遇遐龄智慧明日月 还升太和宫

第六十一、自然派:

玄云曲端静 清虚色自轻 月圆皈命礼 抱意管丹诚

元玄明至本 大详理幽微 参透无中有 方可达希夷

第六十二、三丰祖师自然派:

惟道然之本 若守可以隆 功德归盛泰万世礼仙真

本静从玄教 福寿永长兴 合清仁志点 秉义复元登

第六十三、三丰派:

道德杓宏容 真正守长清 万强工夫首 宗来教方春

星月皎天汉 守静默行动一德无量念 玄理至仁忠

第六十四、三丰派:

玄云通道居端静 白鹤乘虚各自清 师资月圆皈志礼

身中抱一管丹成 太上渊微入妙元 凌云星朗贮壶天

功侯到日方许就 始悟真言信可传

第六十五、三丰派:

大道英勇德 真正守常存 万疆共福寿 宗脉教芳春

第六十六、三丰祖师日新派:

大道应永得 守教志常真一阳来复本 同静德玄风

第六十七、日新派:(此派系光绪八年七月二十日续起)

冲和天根定 涵养易书深 宝元得正体 归吉万年身

第六十八、三丰祖师蓬莱派:

圆通智敏用 是清修觅真 丹体蓬莱会 保定炼成金

萨真君,名守坚,号紫云。系四川云宁府云宁县人。生於炎汉宁帝八年七月二十六日圣诞。五月五日飞升。留传:

第六十九、天仙派:

孤肩担日月 老鼎铸乾坤 玉豆黄庭跃 金光紫气悬

群仙还大药 古塔露穴烟 三宝钟千幻 九重法一传

神钦飞锡客 鹤听点花禅 万象归元始 同生极乐天

熙和登福宁 清静远尘缘 瑞自芝兰霭 祥从云汉迁

志诚思济普 功久德思全 若悟虚无学 常参妙与玄

第七十、萨真君西河派:

守道明仁德 全真复太和 志诚宣玉典 中正演金科

冲汉通圆满 高宗居大罗 武当兴法派 福海起洪波

第七十一、萨祖派:(系宣统元年三月二十六日,由陕西汉中府固县平浪宫带来四十字。邓道友)

道德广正化 全真冲本城 清静机玄妙 无为从复融

体仁宏正化 悟性显智宁 溪惟通莲合 世金永发兴

郝二祖在山东济南府长清县东南十里五峰山留传:

第七十二、龙门华山派:

通玄全真冲和德 正本恒成位尚仙 仁能贞心传义起

世见生前洁太元 子阳遍转归至道 盈宿守静保丹田

情高悟开复天理 自然长颜如松年

第七十三、邱祖又派:

道守悟玄微 清静本希夷 无为自然妙 又继龙门裔

真常德正止 重开凤唱奇 功成超紫府 丹诏赴瑶池

第七十四、郝祖岔派:(在武当山,开基於明朝。留下此派,即名郝祖岔派)

道铃治明惠建贞一亨嘉 莫哔纯翠景 兆裔永流传

至虚无上理 澄清定宁基 冲和德正本仁义礼智信

第七十五、王祖岔支仑山派:

宏运庆万礼 大用守真源 忠信怀仁德 礼义学道先

吕祖门人李清庵真人留传:

第七十六、先天派:

自一无上道永忠太夫人 礼高重进本 可得万代清

志诚和妙有 炼性合融明 澄湛通玄化 无罡温玉京

第七十七、本山派:

碧山传日月 守道合自然 性理通玄得清微古太元

真静常悠久宗教福寿长 庆云冲霄汉 永远大吉昌

第七十八、陈、赵二师留传栖安派:(此派系自光绪元年春月续)

教垂万古 淡泊家风 栖安同德 宏演三乘

凝清高洁 吉庵圆通 混合为一 道继犹龙

张紫阳真人,於雍熙年间 在台州府天台县崇道观。留传:

第七十九、紫阳派:

陵源觉海静 宝月性天明 随景无华谷 得符瑞泰清

参悟名真理 修为筑到基 完全成圣果 自在乐希夷

灵素中常妙 葆光翠太空 道高超极则 德懋证玄通

邱祖宗字分支岔派。云樵真人姓张名宗囗,字耕云。系山东登州府福山县人。由光绪甲申秋间,重赴白云观传法。门下弟子等,因徒众人繁,叩请原遵“宗”字为第一代号。

第八十﹑霍山派:

宗诚信崇绪 修善法欤超 囗慧传千士 智慧贯天高

耕兴龙门教 静参玄中妙 云度众生戒 万载尊师道

第八十一﹑御制九宫山派:(姓张名道清)

道宗元太希 惟天可守之 以智绍弥祖 端显应良师

公子茂中景 叔孙克世时 孟仲季若善 居处自然熙

增广承嘉祉 融逍得静机 万年类永锡 佐国瑞云奇

第八十二﹑彭祖真空派:(此派自民国二年戒期,汤静谦由江西带来)

普圆溥照觉性 应度慈光黄庭 正达道耘源通谱愿成善果

真常智慧全 证盟功德海 修悟定超元虚静和仁义

清微志妙先 嘉祥尊大极 万里总同原有时参厥旨

随在契天机 若能归一贯 平易亦神奇

章祖名哲。道号广慧祖。居江西南昌府武宁县三十五都顺义乡,石门仙潭人。宋理宗景定二年二月十九日降生。自幼好道,二十七岁结庵丝罗山,即今太平山也。年五十三诊,端坐而逝。留传:

第八十三﹑广慧派:(此派系民国五年丙辰八月初八日,由江西南昌府武宁县太平山万寿宫穆善清带来六十字。)

广德通玄净 壶空悟乾坤 清守炼金意 矩本一中稀

定祥元贞吉 虚明幻化期 实承符法理 万古太平春

至善宜知止 纯修在返真 丹成能见性 证果有良因

第八十四﹑华山派:此派光绪元年自南方带来。又有人云是华山后续:

自求精微妙 洪昌圣贤心 昆仑阐大法 咸登谒玉京

三界十方内 遍地黄芽生 龙虎盘坎离 五气华池中

了然永腱脱 逍遥斗牛宫 位列诸胜景 光照满乾坤

第八十五﹑华山派(南方后续)

自求靖末朴 宏常盛有恩 昆仑重大华 戚珂何封增

三界千古秀 极锦丹桂兴 山海龙虎交 阐彪现遐龄

了然端敬建 新友广浩勤 裕谦渊斌馥 普照满乾坤

第八十六、老华山派(陈抟老祖传陈氏堪舆派)

明天太仁易 露梦风品道 禅添归德非 宏帅贤智法  诚孝传忠列 虚门永护长 妙方福海在 乾坤皆益存  青龙会日月 白虎神仙华 朱雀开名堂 玄武守宝山  金木运文章 水火绶恪之 十二星君到 万类归土祖

第八十七﹑尹喜派:(尹喜真人尹喜派,此乃南方带来)

道德清高上 云呈守炼丹 九重天外子 方知妙中玄

清静自然体 发白面童颜 神吞乾坤大 阴阳造化先

悟本以正礼 冲和养太元 轻寂全术柄 一定龙虎盘

慧法祥光现 莲开宝林宣 身应归根穷 气住复命关

三千功圆满 异姓合宝仙 逍遥蓬莱路 今朝玉京贤

第八十八﹑三山滴血派辈运玄根长:(明末清初 华山﹑龙虎山﹑茅山等三派合一)

守道明仁德 全真复太和 至诚宣玉典 忠正演金科

冲汉通元蕴 高弘鼎大罗 三山愈兴振 福海涌洪波

结语:

道教之分宗派,实始自宋﹑金之间。一支道派,实际上便是以宗教为联系纽带的一个大家族,有共同崇尊的祖师,有共同遵循的代代相嗣的系谱,有共同的祖庭。在本道派内丛林财产公有。比如北京白云观为全真龙门派的祖庭,该观常住道众则大多为龙门派弟子,这里的住持,则必须是全真派的高功,他代表全真龙门派祖庭的道统,称之为一代宗师。

《诸真宗派总簿》所列道派,截止於清溥仪宣统年间(西元1010~1911年)虽说列有八十六派,实际上只有八十支派,有些是系谱的续字,不是独立一派。就现在来说,道教已经不存在这么许多纷岐错杂的道派,过去的小支派,不入於全真,便是附於正乙。故现在道教基本是全真与正乙两大道派。宗派之间,均能互相尊重,共同弘教。发扬道家光辉

科仪,道教术语,指道教道场法事。科,科可解做动作。《说文》科有程、条、本、品等义。《说文》“程”有法则义,荀卿曰:“程者物之准也”。《玉律》科亦作程解,故科即程式。俗话说“照本宣科”,即是本着一定程式敷演如仪。仪,仪为典章制度的礼节程式、法式、礼式、仪式登,如常说的“行礼如仪”。

基本介绍 中文名 :科仪,斋醮,道场,仪轨,法事 类别 :道教术语 含义 :道教道场法事 所属宗教 :道教 记载史料 :《礼记》、《易经》、《史记》等 开始时期 :上古时期 道教术语,科仪内涵,科仪发展,科仪组成, 道教术语 指道教道场法事。 科,科可解做动作。《说文》科有程、条、本、品等义。《说文》“程”有法则义,荀卿曰:“程者物之准也”。《玉律》科亦作程解,故科即程式。俗话说“照本宣科”,即是本着一定程式敷演如仪。 科仪留念 仪,仪为典章制度的礼节程式、法式、礼式、仪式登,如常说的“行礼如仪”。 道教徒做道场法事的规矩程式,依不同法事定的不同形式,按一定法事形式准则做道场叫“依科阐事”。俗话说的“照本宣科”,就是这一同义语。道教徒把这种“底本”叫做“科仪本”,把做某种法事的“底本”叫做“某某科仪”。如开坛法事的“底本”叫“开坛科仪”,荡秽叫“荡秽科仪”,简称叫:开坛科,荡秽科。 科仪内涵 在道教官观内,人们常常可以看到道士们身着金丝银线的道袍,手持各异的法器,吟唱着古老的曲调,在坛场里翩翩起舞,犹如演出一场折子戏,这就是道教的斋醮科仪。俗称“道场”,谓之“依科演教”,简称“科教”,也就是法事。下面分六个部分加以介绍: 科仪现场 “斋”的原意指齐和净,后为斋戒、洁净之意,指在祭祀前,必须沐浴更衣,不食荤酒,不居内寝,以示祭者庄诚。道收此礼,祈禳之初,素食清心,沐浴洁身,谓之“修斋”的初为“积德解愆”,再则“和神保寿”,后为“专道”、“乐道”、“合道”,即为“修道”,此为修斋的最高境界。因此道教,重视修斋,并制定了一整套斋法。按照它的规模和作可以分为: (一)内斋(极道):包括心斋、坐忘、存思等等(见《洞神经》)。 (二)外斋(济度):包括三箓七品,三箓指金箓斋、玉箓斋、黄箓斋;七品指三皇斋、自然斋、上清斋、指教斋、涂炭斋、明真斋、三元斋(见《洞玄灵宝玄门大义》)。 各种斋法有着不同的意义,如金箓斋“上消天灾,保镇帝王,玉箓斋“救度人民,请福谢过”,黄箓斋“下拔地狱九幽之苦”等等。 全真派道士,至今仍保持食素。正一派道观在初一、十五或其它宗教节日,均要素食,等等。都是在持斋以奉道。 “醮”的原意是祭,为古代礼仪。《说文》曰其一为冠娶二为祭祀。道教继承并发展了醮的祭祀一面,借此法以与神灵相交感。 “醮”亦有“醮法”。所谓“醮法”,指斋醮法事的程式、礼仪等规矩。 “醮”的名目很多,大凡世人有所需就会有相应的建醮名目,如祈雨九龙醮、正一传度醮、罗天大醮等等。斋法与醮法本不一样,后来相互融合,至隋唐以后,“斋醮”合称,流传至今,成为道教科仪的代名词。 “斋醮科仪”指醮祷活动所依据的一定法规。一般有阳事与阴事之分,也就是有清醮与幽醮之分。 清醮有祈福谢恩,却病延寿,祝国迎祥,祈晴祷雨,解厄禳灾,祝寿庆贺等,属于太平醮之类的法事。 幽醮有摄召亡魂,沐浴度桥,破狱破湖,炼度施食等,属于济幽度亡斋醮之类的法事。 宫观道众每逢朔、望日,重要节日,祖师圣诞,都要举行祝寿、庆贺等典礼,这些常行的仪规统属斋醮科仪。 科仪发展 斋醮祈祷,古即有之。早在东汉以前,就有“斋戒”、“醮”、“坛”等的说法,这在《礼记》、《易经》、《高唐赋》、《史记》等书文中均有记载,说明道教斋醮科仪源于中国古代的祈祷仪式。 科仪坛场 东汉时期,道教诞生之前,汉明帝永平八年(65),朝廷曾下诏给楚王英,命其诵黄老之微言-,尚浮屠之仁祠,洁斋三月,与神为誓,道教诞生后,汉桓帝又亲祠老子于濯龙,文厨为坛,饰淳金扣器,设华盖之座,用郊天乐(见《后汉书》)。可见此时的斋醮祈祷不仅有了坛和供器,而且有了音乐——郊天乐。 东汉时,太平道已有向天祈祷和称谢等仪式;五斗米道亦有“涂炭斋”、“指(或作旨)教斋”等斋仪,祈祷者“黄土涂面,反缚悬头”,仪式简单。 另外,五斗米道还有为病人请祈的“三官手书”,具体做法是:“书病人姓字,锐服罪之意。作三通,其一上之山,著山上,其一埋之地,其一沉之水。”(见《三国志·张鲁传》)此种科仪虽然十分简朴,但已具备了斋醮科仪中表章的雏形。 据《魏书·释老志》记载,张道陵创教之初,因传授《天宫章本》中的某些斋祠醮法,使弟子“各成道法”,于是,其事大行”。《天宫章本》可谓最早的科:醮书。 总而言之,这一时期是道教科仪的开创阶段,所以科仪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十分简单,但不可否认的是,斋醮科仪产生了。 东晋、南北朝时,斋醮科仪经上清派、灵宝派道士推演,逐渐形成整套的仪范和程式。东晋哀帝兴宁二年(364),魏夫人的弟子杨羲、许谧在茅山创建“上清法坛”,用“九老仙都君”印。东晋安帝隆安年间(397—401),葛洪族孙葛巢甫撰著《灵宝经》30余卷,至南朝陆修静再加增修,大行于世,在合皂山建立“灵宝玄坛”,用“元始宗坛”印和“元始万神”铜印。 北魏时期,道士寇谦之率先改革北方天师道,提倡礼度,改诵经“直诵”为“音诵”,从此斋醮诵经有了音乐的内容。寇谦之著《云中音诵新科之诫》和《箓图·真经》,使科仪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继寇谦之后,南朝刘宋灵宝派道士陆修静亦改革南方天师道,他在撰写三洞经典的基础上,修整了斋醮科仪。他曾撰著斋醮科仪百余卷,有关灵宝六斋、九斋、十二斋等不同斋仪及《升玄步虚章》等斋醮乐章多种。 经寇谦之和陆修静整编修订以后,斋醮科仪逐渐定型并走向完善。到隋朝时,基本上停滞不前,但仍受重视。 斋醮科仪历经唐、宋、元各代,随着道教的发展而盛行。 唐玄宗于开元十年(722)及二十九年(741),诏两京及诸州各置玄元皇帝庙二所,每年依道法斋醮。此间他还“于道场内亲教道士步虚声韵”,并诏道士司马承祯、李含光等作《玄真道曲》、《大罗天曲》等。 唐武宗即位(841),召道士赵归真等八十一人人禁中,于三殿修金箓道场。帝幸三殿,于九天坛亲受法箓。 唐末五代道士杜光庭是道教斋醮科仪的集大成看,他蒐集、整理、编纂、删定了南北朝以来的各种科仪。在此基础上又新修了《太上正一阅篆仪》、《洞神三皇七十二君斋方忏仪》、《道门科范大全集》等科醮书多种,影响十分深远。 北宋太宗、真宗、神宗、哲宗、徽宗各朝,宫中设醮,史不绝书: 真宗于大中祥符二年(1009),令太常礼院详定天庆道场醮仪,颁诸州。 徽宗于大观二年(1108),颁金篆灵宝道场仪范于天下,令道士依法奉行。 金元之际,京中宫观、大邑名山(如龙虎山、闷皂山、茅山等)均有设醮者。不仅正一派道士,而且全真派丘处机、王处一,太一道萧志冲、萧居寿等,亦皆先后承金、元皇帝之旨而主醮事,斋醮遂为各派所习。 明代以后,道教转衰,但斋醮科仪仍流传于民间。此阶段出租了许多民间宗教,流传十分广泛,许多斋醮科仪被民间宗教所吸收。同时有许多大型的斋醮科仪因无力承办而失传,小型的斋醮科仪因进一步简化而更适合一般民众的需要;故一直流传至今。 清代龙虎山上清官提点娄近垣,整编斋醮科仪12卷,辑集成《黄箓科仪》,成为近现代科仪的典范。 科仪组成 举行一项斋醮科仪,往往要通过建坛、设定用品、涌经拜忏、踏罡步斗、掐诀念咒等来共同完成,这其中人(道士)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因为所有的这些都是由他们(道教称酸坛执事)来完成的,这一切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斋醮科仪。 科仪教学 醮坛。建醮必先设坛,称为“醮坛”,又称“法坛”。“坛”则指在乎坦的土地上,用土筑的高台,用以祭祀天神和祖先。 据《道书授神契》记载:“古者祭皆有坛,后世州郡有社稷坛。记曰:坛而不屋,古醮坛在野。今于屋下,从简也。”说明古代醮坛,原为露天,后改在殿内。 不同形式的斋醮,往往建有不同规模的坛。大型斋醮活动,通常筑有若于个坛,其中一个是主坛,叫做“都坛”,其余的坛,叫做“分坛”。如1993年9月,在北京白云观举行的“罗天大醮”。供奉一千二百诸神牌位,分设都坛、皇坛、度人坛、三官坛、报恩坛、救苦坛、济幽坛、青玄坛等,诵经拜忏,日夜供奉香灯。 全真派醮坛,称为“混元宗坛”,用“道经师宝”印。方丈传戒的戒坛,称为“玄都律坛”。正一派醮坛,称为“万法宗坛”,用天师之印,为“阳平治都功”印,沿袭至今。 在斋醮仪式中,各有一定称谓和职守的道士,统称为执事,即醮坛执事。据《金篆大斋补职说成仪》,执事主要有: 高功:位居各执事之首。担任者必须“道德内充,威仪外备,天人归向,鬼神具瞻”;在仪式中要“蹑景飞晨,承颜宣德,惠周三界,礼越众官”。 监斋:位仅次于高功。其职守,一为“总握宪章,典领科禁,纠正坛职,振肃朝纲”;二为“周密察非,从容授简,有严有翼,毋滥毋堕”。即主管科仪典法,为高功的副手。 都讲:与高功、监斋合称“三法师”。担任者必须“洞辅该通,法度明练,赞唱仪钜,领袖班联”;“玄坛步趋,升座讲说。昭符人望,默契人心”。即主管唱赞导引,亦为高功的副手。 以上三职,正一派称为“三法师”,全真派仅称“高功”,无“法师”之称。但三者在斋醮科仪中各有明确职能,相辅相成,共同发挥对科仪的主导作用。其它执事,亦各有其职: 侍经:负责陈列、布置和收藏经卷的道士,为诵经作好定音、调音和仪表的准备工作。 侍香:负责清洁香炉和香案的道士,在仪式中保持焚香不断。 侍灯:负责整理和清洁点灯用具的道士,在仪式中保持灯烛辉照不致中断。 知磬和知钟:负责击磬和击钟的道士。磬钟之声直接规定了诵唱经文和仪式进行的节奏。 此外,据《太清玉册》拳四,醮坛执事还有: 炼师:“其职也,内外贞白,心若太虚;德体好生,诚推恻隐。致坎离之妙用,合造化之元功;炼质升真,超凡人圣。” 摄科:“其职也,严格威仪,宣扬玄范,端临几度,密迩道前。音传金玉之声,问答琳琅之韵,必敬必戒,以谢以祈。” 正仪:“其职也,通贯科仪,整肃玄纲,务在老诚之士,方严中正之规。” 监坛:“其职也,激浊扬清,摄邪辅正,升坛隶事,先须严洁之功;通真达灵,必假监临之力。事须处恪,好令差迟。” 清道:“其职也,肃清云路,荡涤尘氛。” 知炉:“其职也,玄教威仪,仙班领袖。” 词忏:“其职也,吟咏洞章,歌扬玄范。” 表白:“其职也,奏陈虔格,注念精专。” 道教醮坛之上,讲究一定规矩,谓之威仪。因斋醮人神交接,怠慢不得,故立下清规,目的是“戒其惰慢,检其愆违,察其行藏,观其诚志,若有过失,随事纠举。” 《天皇至道太清玉册》载有《醮坛清规》,所列凡三十五条,可见醮坛之上,纪律严明。 醮坛上有必要的设定和用品,主要有: 供器:香炉、烛台、花瓶、香筒等。 供养:如香、花、灯、水、果五种供奉。 法器:道教通用的法器有两类:一类为仰启神仙、朝观祖师以及为了驱恶镇邪的器物,如朝简(圭简)、如意、玉册、玉印、宝剑(法剑)、令旗、令箭、令牌(召遣神将之牌)、天蓬尺(法尺,为桃木长尺)、镇坛木等;一类为各种打击乐器,如铙、铛、镲、铃、鼓、钟、螺、磬等。 幢幡:幢之制其上有宝盖,并有执杆,以为手持。幡则无盖,多为悬挂之用。 符简:即黄表纸符。 章表:即表文。 法水:净坛用水。 手炉:即有柄之香炉,以为手执。 在醮坛科仪中,有其独特运作,形。式,主要有外在的咒诀罡步,香赞礼表等方法和内在的存想运讳、叩齿集神等修功。现择要而述之: 咒:指通于神灵的用语。古代“咒”通“祝”,一般以“急急如律令”结尾。持咒可以请神、驱邪、保命、护身等。 诀:手指按一定的方法盘结捏掐而成的形状叫做诀,其过程叫做掐诀。掐诀可以通真制邪,役将治事。不同的神明有不同的诀法,如灵官诀、斗姆诀等。 步:指踏罡步斗。相传创自夏禹,故又称“禹步”。“罡”指天罡,“斗”指北斗。高功在坛场上,假方丈之地,以为九重天,按照星辰斗宿之方位,用步踏之,即可神驰九霄,启奏上天。罡有多种,如三宝罡、二十八宿罡、交泰罡等,各有用法。 灯:指醮坛上燃点坛.场灯烛的常用仪式元,最初是独立的仪式体,后来被包含在别的仪式中。其作用是上照天庭、下彻地狱、拔度亡灵,故人逝后必“法天象地,燃灯告符”,以期达到“超出良难”。 礼拜:道教醮坛中最普遍最常见的一种仪式元。俗称“叩头”、“作揖”,无论是道士,还是信众,在道教官观内外,面对神像,都要礼拜,这是人道信教的首要和根本。初人道者,必先学礼拜,称之为“过叩头关”。其做法有四,即稽首、作礼、遵作和心礼。 诵经:道教醮坛中最常见最普遍的一种仪式元,指诵念经文。初习仪式必先学诵经。诵时有一人独诵,亦有众人合诵;有一经诵一遍,亦有一经诵多遍。其方式亦有多种,主要有心诵、形诵、神诵、心祝、密祝、微祝等。通过诵经最终达到上消天灾,保镇帝王;下禳毒害,以度兆民,生死受赖,其福难胜。 步虚:指醮坛上讽诵词章采用的曲调行腔,相传其旋律宛如众仙飘渺步行虚空,故又名“步虚声”。依据步虚音乐填写的字词,称为“步虚词”。步虚声吟唱起来乐章优美,有深刻的艺术内涵,大诗人杜甫赞曰:“此曲本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度闻。” 存想:一名“存思”,简称“存”。要求闭合双眼或微闭,存想内观某一事物或神真的形貌、活动状态等,以期达到集中思想,去除杂念,进人人神交接境界。道教认为,建醮不懂存想,无法沟通人神世界,斋醮即失去意义。存想的对象十分广泛,包括存想天象(日、月、星辰、云雾等)、景物(气、炎火)、人体(五脏、丹田)及神真(身内神、身外神)等,多为师徒秘密传授。 叩齿:即上齿与下齿相叩,以集神驱邪。一般分为鸣天鼓(左叩)、击天磬(右叩)、鸣法鼓(当门齿上四千四共八龄相叩)。左叩以击幼天门而应神羔,右叩凡制伏驱降用之,鸣法鼓以通真格上帝,凡朝奏用之(见《天皇至道太清玉册》)。 进表:指道士将表文(青词表章)上奏天庭的仪式,又称“上表”。其程式为启坛、请圣、拜表。其用法因神位高低而定,对道教最高神呈进称为“上大表”,一般神则称为“上疏”。最后将表文焚化,称为“化表”,以期送达天庭,祭告上苍,众圣光临坛场,赐福延龄,先灵受度。 炼度:即用符法度化鬼神,使得超度。炼指用真水和真火交炼亡者灵魂;度指修斋行道,拔度幽魂。其功用为“生人服之(符法),可以恢神。而鬼神得之;亦可度化”(见《上清灵宝大法·水火炼度品》)。 施食:道教科仪的一项仪式元,也叫“斛食”或“赈济”,俗称“焰口”,即设斋食以超度鬼魂。早期道教并无施食,但在南朝刘宋时已有雏形,唐朝时就有了相当的影响和规模。宋元之际,以米饭盛于斛内施食,称为“斛食”。直到解放前,有些宫观还保存著这一做法。施食时要用“祭炼”之法,即高功存想,以神度鬼,使其早升天界,脱离鬼道。 散花:醮坛仪式组成中常用的仪式元。通过想像中的神仙銮驾,把醮坛幻化为神仙居处的瑶坛,存想自身为神仙临坛弘道,故以散花作为颂赞神仙和幻化醮坛的仪式内容之一。与佛教不同的是,道教“散花”,并非实地抛散鲜花,而是诵唱,因此又有多种的散花词,多为五言、七言、词曲等。 解冤释结:所谓冤结,主要指世间种种人际怨怼,引起了阴讼牵连、人鬼连牵飞阴鬼受难、阳世受报等,认为须用科仪和符文,解冤释结,以求阴鬼升仙,阳世平安。 化坛卷帘:化坛指将坛场幻化为瑶坛仙境、神仙世界;卷帘如同人间君王临朝听政,卷帘听取高功面陈奏疏。这种仪式多以化符、唱赞、存想等完成,经韵中有“倒卷帘”。 启师谢师:即礼三师。三师指度师、籍师和经师。凡大型道场,皆设有祖师坛。开坛之初,高功恭对师坛,启奏三师,请赐保佑,谓之启师。下坛时,必要礼谢三师,以志不忘师恩,谓之谢师。 以上各种仪式元,便构成了大大小小的斋醮场面。

法本fǎ běn

释义:佛教语。犹法性。以“法性”为诸法之本,故名。

词语解释

佛教语。犹法性。以“法性”为诸法之本,故名。 南朝 齐 王屮 《头陀寺碑文》:“法本不然,今则无灭。” 明 徐渭 《翠乡梦》第二折:“一花五叶总犯虚脾,百媚千娇无非法本。”

相关例句

我已加以审订并给了一个档名,以便其他的弟子们也可采用或稍加修改成为自用的法本。

词语分解

法 

(一)、体现统治阶段的意志,国家制定和颁布的公民必须遵守的行为规则:法办。法典。法官。法规。法律。法令。法定。法场。法理。法纪。法盲。法人(“自然人”的对称。指依法成立并能以自己的名义独立参与民事活动,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法律义务的社会组织)。法制。法治。犯法。守法。合法。宪法(国家的根本大法)。政法。奉公守法。逍遥法外。

(二)、处理事物的手段:办法。设法。手法。写法。

(三)、仿效:效法。

(四)、标准,规范,可仿效的:法式。法帖。

(五)、佛家的道理:佛法。法号。法轮。法像。法门。

(六)、道家佛家的所谓拿妖捉怪的技术:法师。法器。法事。

(七)、指“法国”:法文。法式大菜。

(八)、姓。

本 

(一)、草木的根:本草(泛指中药)。无本之木。

(二)、事物的根源,与“末”相对:本末(头尾;始终)。根本(根源;彻底;本质上)。

(三)、草的茎,树的干:草本植物。

(四)、中心的,主要的:本部。本体。

(五)、原来:本来。本领。

(六)、自己这方面的:本国。本身。本位。本分( fèn )。

清代将《西游记》称为证道书,《西游记》所证的道是佛教的道。因为清朝政府是相信佛教的,所以褒奖佛教的小说会被称之为证道之书。我们都知道在整个西游记的故事过程之中,一直在贬低道教,还一直在提升佛教的地位。虽然很客观的将佛教说成低于道教1个档次的教派。但是,在整个故事的过程当中,佛教一直在对抗着道教,并且最终在这次对抗当中获得了胜利。作为一个崇尚佛教的政权,肯定是希望崇尚佛教的小说得到广泛的流传,所以《西游记》才有称为证道书的机会。接下来我们就注意分析一下,《西游记》被清代称为证道书的原因。

一、《西游记》是讲佛道两家教派的故事

《西游记》是讲佛道两家教派的故事,其中刚开始的时候,道教在这个故事是占主导地位的。但是在主线任务开始之后,道教的和东西就开始变的模糊,甚至开始融入佛教文化,比如说取经路上的这5个人妖仙的组合。其中有三个是道教的(悟空、天蓬、白龙),只有两个是佛教的(金蝉子、沙和尚),但是最终都皈依了佛门。

二、《西游记》隐喻了当时明朝的一些腐败

《西游记》通过对道教政权的贬低来隐喻讽刺明朝当时的政府。因为道教天庭是整个西游社会最高的管理层,而《西游记》中路上遇到的很多妖怪,都是出自于道教中的神仙。

三、《西游记》妖魔鬼怪这一套对政权没影响

我国有四大名著,其中的《红楼梦》被清政府列为禁书,《三国演义》是说的政权混乱的故事,《水浒传》又是说的农民起义的事情,只有《西游记》和当时的政权没有太大的冲突,并且还都是信奉佛教的。

中国最著名的大型古籍是《永乐大典》。大礼编于明朝永乐年间,初名《文献大成》。该书目录60卷,正文22877卷。它被打包成11095卷,约37亿字。这是一本中国百科全书。

是收藏了七八千种古今图书。因为历史浩劫,大多死于战乱,现存不到800卷。

和姚是主持编纂《永乐大典》的两位大功臣。解缙生于明朝洪武二年。他的才华深受明太祖朱棣赏识,被任命主持《永乐大典》和《太祖实录》的编纂工作。姚生于元朝第三年,比大34岁。14岁出家,名字叫道衍。因为编的《列女传》要遵循道统,明太祖就请姚主持《永乐大典》的编纂工作。

的第一次编纂始于明成祖永乐元年。由解缙、胡光、胡琰、杨土琦等人负责,次年召集147人完成编纂。然而,这部书当时并没有接受佛教和道教,所以在永乐三年(1405年,明太祖下令姚、等人重新编写。这次选书很多,参加的朝臣、文士、老学者达2169人。公元《永乐大典》年明朝建成后,在各地招募了两大群书法家,画柱、清抄、画点。

的规模远超前代编纂的所有书籍,保存了14世纪以前中国的历史地理、文学艺术、哲学宗教和百科全书式的文学。是中国最著名的大型古籍。

据统计,《永乐大典》年收集保存的古籍典籍多达七八千种,数量是前代书籍的五六倍,如《永乐大典》、《永乐大典》,也就是清代编纂的大型丛书《永乐大典》,仅收藏了3000余种。

与法国狄德罗编纂的百科全书和英国《艺文类聚》相比,早了300多年,堪称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

阅读:原永乐大典下落之谜

泰山上的一位道士从修行方式上来说道教主要分为二个派别--符箓派和丹鼎派。前者主张以符咒等方术治病驱鬼;后者主张炼金丹求仙,分外丹与内丹二脉;另外还有二者兼备的妙真道;冲虚派重清修与技艺;黄老道,是最久远的宗派,是所有流派基本思想的创建者,是道教的活化石。

道教的分派,一般认为是开始于宋、元。道教历史上比较有影响的有6个大派:

正一道:下面又分有灵宝派、正一派、净明派、清隐派、茅山派等。

全真道:又有南宗和北宗之分。支派也有很多,如龙门派,遇仙派,南无派,随山派,嵛山派,华山派,清静派等。

真大道教:金朝时创立,元朝以后逐渐衰微。

太一道:金朝时创立,元末以后逐渐衰微。

净明道:南宋时创建,明朝以后衰微。

明朝以后,道教分为正一道和全真道两大派别,其他宗派全部归纳到这两个宗派之下。北京的白云观藏有《诸真宗派总簿》,所列道派共有86家,实际上只有80家。

正一道:正一道即东汉末年的五斗米道,后更名为天师道,正一道。其道士可以在家修行,不戒荤腥,可婚娶生子。其道观,一般被称作为“子孙庙”。

全真道:全真道兴盛于金元时代,是宋元新道派中最大也是最重要的一派。代表人物王重阳,丘处机。全真道讲求清修,其道士必须出家、吃素。其道观,一般被称作为“十方丛林”。

修真门派

修真又分现实修真及小说修真。小说修真的名词和境界不具备任何可行性,仅为小说家言,供人娱乐。

通过烧炼金丹,服食来达到长生的外丹术已逐渐没落。现修真界主要以金丹大道的内丹学,即丹道为主流,讲究修炼神气。

老子道德经曾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丹道即三返二、二返一、一合于道。其名词为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后又增添炼虚合道、虚空粉碎一说)即精气神的返还过程。又因人精气不足,又创出补足精气的练精化气,使人从后天补亏达到先天,以便开始修炼。

唐末五代以来,以内丹说理解《参同契》的流派逐步压倒外丹派,成为仙学的主流。著名内丹学家钟离权、吕洞宾、崔希范、陈朴、陈抟、施肩吾、刘玄英、张伯端等以内丹仙学度人,奉《周易参同契》为丹经之祖,《参同契》作为仙家修炼秘典的价值被社会所公认。当时内丹仙学已发展到炉火纯青的境界,开始形成一些各具特色的门派。这些内丹门派皆远溯黄帝、彭祖、王乔、赤松,依托老子。

一派自称传自关尹子(唐代封文始真人),故称文始派。另一派自称传自东华紫府少阳帝君王玄甫(汉代人),故称少阳派。文始派以虚无为本,以养性为宗,法本《老子》、《庄子》、《文始真经》,属最上一乘虚无大道,虚极静笃,大彻大悟,盗天地虚无之真机,顿超直入,齐是非,同人我,进入无天无地的混沌境界,修性而兼修命。少阳派主张性命双修炼养阴阳,以有为法而至于无为法,分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诸步骤,次第分明,门派繁衍甚广。

自唐末五代以来,少阳派有钟离权、吕洞宾、陈抟、麻衣道者、火龙真人、刘操、张伯端等大开法门,历经宋、金、元、明、清几个朝代,逐渐形成南宗、北宗、中派、东派、西派、青城派、伍柳派等门派。因而内丹仙学中有以文始派最高,以少阳派最大的说法。另有元、明间张三丰真人,综合了文始派和少阳派之所长,创三丰派(又称隐仙派),既不执于有为,又不执于无为,于阴阳栽接中创一清净法门,兼具南宗和北宗的特点。

这些众多的门派,从功法上讲,略分三类,其一是阴阳双修的栽接法门,其二是清净孤修的静坐法门,其三是阴阳栽接派和清净孤修派的结合体。

根据门派不同,所持论调各不相同,每个人的情况又不同,功法亦千变万化。

世俗修真门派以东派、西派、南派、北派、中派]划分,隐世门派为古仙派。(古仙亦有分别,此处不便多述)简而言之,修真方法无人引路不可私自修习,否则后患无穷,如今慕仙之士也要防止上当受骗。

活动

道教的活动主要在宫观内进行。宫观可以分为两种:

子孙庙:庙产由庙主私有,师徒相传,一般规模不大。

十方丛林:庙产属于道教徒或者某个道派公有,凡是道教徒都可以在这里通过一定的手续挂单居留。一般规模较大。十方丛林可以传戒,但是不能收徒弟。

另外还有一种比较特殊的“子孙丛林”,是两者的混合物。一般都是从子孙庙发展过来的。

此外正一道的宫观和全真道的宫观在制度和日常活动上也是不一样的,二者一般不混杂。

道教门派的诸真宗派系谱

第一、混元派:混元乾坤祖 天地日月星 三教诸经师 金木水火土浑合本空洞 朝谒上玉京 虚无生一气 良久归太清第二、混元派:一永通玄宗...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