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经络理论与五行学说的有关十二经脉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7浏览:3收藏

中医经络理论与五行学说的有关十二经脉,第1张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也称为“正经”。

两手上举,手心相对站立时,阴经分布在四肢的内侧,循行方向均是由下向上行,通过胸腹直达两手指尖;阳经由手指尖开始下行,通过胸腹、后背直达脚趾尖。

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是: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六阳经分布于是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

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是:三阴经上肢分别为手太阴肺经在前、手厥阴心包经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太阴脾经在前、足厥阴肝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三阳经上肢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前、手少阳三焦经在中、手太阳小肠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阳明胃经在前、足少阳胆经在中、足太阳膀胱经在后。

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分布是:足少阴肾经在胸中线旁开2寸,腹中线旁开0。5寸处;足太阴脾经行于胸中线旁开6寸,腹中线旁开4寸处;足厥阴经循行规律性不强。足阳明胃经分布于胸中线旁开4寸,腹中线旁开2寸;足太阳经行于背部,分别于背正中线旁开1。5寸和3寸;足少胆经颁布于身之侧面。

十二经脉表里属络关系是: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相连属,其中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阴,形成了脏腑阴阳表里属络关系。即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足太阴脾经与足阳明经相表里,足厥阴肝经与足少阳胆经相表里,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在病理上相互影响,在治疗时相互为用。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是:阴经与阳经(互为表里)在手足末端相交,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在头面部相交,阴经与阴经在胸部相交。

十二经脉的流注顺序是:十二经脉的流注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阴阳相贯,首尾相接,逐经相传,到肝经为止,从而构成了周而复始,如环无休的流注系统。将气血周流全身,起到濡养的作用。

募穴,或称腹募,指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一些特定穴位。

天枢穴正是大肠经的募穴。

五脏、心包络及六腑各有募穴一个,如肺为中府,心为巨阙,肝为期门,脾为章门,肾为京门,心包为膻中,胃为中脘,胆为日月,大肠为天枢,膀胱为中极,小肠为关元,三焦为石门穴等。募穴多用以诊断和治疗本脏腑病证。《素问·奇病论》:“胆虚气上溢而口为之苦,治之以胆募俞。”又《太平圣惠方》:“募中府隐隐而痛者,肺疸也;上肉微起者,肺痈也。”临床上募穴可与背俞穴配合应用,称“俞募配穴”。

绝阳为经穴别名。出《针灸甲乙经》。即商阳。

商阳为经穴名( Shāngyáng LIl)。出《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别名绝阳、而明。属手阳明大肠经。商阳为手阳明大肠经五输穴的井穴,五行属金。商即金声,大肠属金,阳即阳经,商阳为手阳明大肠经(金)穴,故名。主治咽喉肿痛,耳呜耳聋,中风昏迷,热病,发热,高热,中暑,无汗,齿痛,下齿痛,青盲,颔肿,胸满,胸中烦闷,喘咳,手指麻木,食指麻木,口干,咽炎,扁桃体炎,腮腺炎,喉痹,疟疾,高热不退,缺盆痛、肩痛、臂肿痛,肩痛引缺盆,急性胃肠炎,急性腹泻,脑出血等。

详见百科词条:绝阳 [ 最后修订于2016/5/9 10:54:39 共2536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经络名·二阳 41 手阳明大肠经 42 足阳明胃经 5 经外奇穴名·二阳 51 标准定位 52 主治病症 53 刺灸法 6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二阳 1 拼音

èr yáng

2 英文参考

YANG MING

the stomach and large intestine and their meridian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二阳:1经络名。2经外奇穴名。

4 经络名·二阳

二阳指阳明[1]。《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类论》:“所谓二阳者,阳明也。”《素问·阴阳别论》:“二阳之病发心脾。”王冰注:“二阳谓阳明大肠及胃之脉也。”包括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阳明与太阴经互为表里[2]。阳明经是多气多血的经脉,阳气最盛,是在太阳和少阳两经阳气基础上的发展,针刺治疗,可以出血出气[2][3]。阳明位于太阳和少阳之里,故有“阳明为阖”之说[3]。

41 手阳明大肠经

手阳明大肠经代号LI[4]。与手太阴肺经相为表里[5]。五行属金[5]。

手阳明大肠经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穴),经过手背行于上肢伸侧前缘,上肩,至肩关节前缘,向后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再向前下行入锁骨上窝(缺盆),进入胸腔络肺,通过膈肌下行,入属大肠[6]。

其分支从锁骨上窝上行,经颈部至面颊,入下齿中,回出夹口两旁,左右交叉于人中,至对侧鼻翼旁,经气于迎香穴处与足阳明胃经相接[6]。

手阳明大肠经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齿痛,颈肿,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臂疼痛,食指不用和经脉过处灼热肿胀或寒栗不复等症[4]。

42 足阳明胃经

足阳明胃经代号ST[7]。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8]。五行属土[8]。

足阳明胃经起于鼻翼两旁迎香穴,夹鼻上行,至鼻根部,与足太阳膀胱经相交于目内眦,向下沿鼻柱外侧,入上齿中,还出,环绕嘴唇,在颏唇沟承浆穴处左右相交,退回沿下颌骨后下缘经下颌角上行过耳前,沿发际,到额前神庭穴[6]。

其下行支脉沿喉咙向下后行,左右交会并与督脉在大椎穴处相会,折向前行,入缺盆,深入体腔,下行穿过膈肌,属胃,络脾[6]。

其直行主干从缺盆出体表,沿乳中线下行,夹脐两旁旁开2寸,下行至腹股沟处的气街穴,沿大腿前侧,至膝膑,沿下肢胫骨前缘下行至足背,入足第二趾外侧端厉兑穴[6]。

另一分支从足背上冲阳穴分出,前行入足大趾内侧端,经气于隐白穴与足太阴脾经相接[6]。

5 经外奇穴名·二阳

二阳为经外奇穴名[9]。出《辽宁医学杂志》。

51 标准定位

二阳穴位于腰部,第四、第五腰椎棘突之间,旁开07寸处,左右计2穴[9]。

52 主治病症

二阳穴主治痔核[9]。

53 刺灸法

中医经络理论与五行学说的有关十二经脉

十二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体,具有表里经脉相合,与相应脏腑络属的主要特征。包括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手三阳...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