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修复的成就
古籍修复各派绝技
1:蜀派有绝技“借尸还魂”,可以把整个旧书纸更换,让原来的墨迹附着在新的纸张上。可以大大延长书的寿命,但是因为不符合现代修复要求修旧如旧,所以这项绝技已经随蜀派的消失而消失。
2:京派绝技“珠联璧合”,把纸放在锅里和天然碱性溶剂混合,加入颜色后熬成粥状,修补虫蛀的书籍没有任何痕迹,被行业里面成为珠联璧合,此项技艺随着纸浆修补书机的发明。已经继承和代替了古代技艺。是现在最流行的修复方法。
3:津派的绝技是“千波刀”,名如其艺,可以将纸随意劈成需要数量,而且保证原来的墨色、纸质。劈开后还能保证原来纸张厚度,即便是被劈开一千次依然可以如原来,不损伤纸张元气,犹如复制古书。在历史长河中因为此项技艺曾经多次险些外流,所以竹影法师弃艺后,因担心被书画作假人利用,将劈画工具、药物配方等都焚烧。因此津派随千波刀的消失而彻底消亡。现在有些书画修复师傅也会使用劈画,但是最多只能劈开2到5次,劈开后纸会薄,可以利用第2次托表弥补厚度,因为劈开后损伤书画严重,现在用的人也很少。与当年津派1千次都可以保证原来厚度和品质不可同日而语。根据现在书画界的研究,津派可能因为灵活掌握了“借尸还魂”和“珠联璧合”其中的奥妙所以创立了“千波刀”达到津派辉煌的顶峰。
4:杨派、苏派,两者相似度很高,但是在修复过程有明显的不同还是被分成不同的派别。其技艺的代表手法就是“浴火重生”,其手法与修复古画反铅,用白酒烧画方法相似。不同的是古籍修复是为了让纸章修旧如新。彻底消除霉菌而危害书籍的各种生物因素。
古籍修复浆糊
古籍修复里面浆糊被认为是首要机密。各门派不同配方比例不同。修复师傅很忌讳被问到浆糊如何调配。津派的竹影法师在06年时曾专门为北京年轻的古籍修复员,讲解过浆糊的使用。根据当时的场记配方如下。1:明矾,明矾的作用是防止墨迹晕染古代有些书籍印刷时油墨里面添加了面粉,而且明矾本身可以防止霉病。缺点是明矾可以让纸酸化脆弱。
2:蜂蜜:蜂蜜作用是为了降低纸张的膨胀系数,对于点镶、和补虫眼很有作用。也有防止油墨晕染的作用。缺点是延长浆糊风干时间、而且容易招虫子。
3:花椒、桂皮:作用是可以驱虫缺点是容易改变纸张颜色
4:白芨:这个增加粘性,缺点是以后再有人修复时不容易揭裱、北方天气干燥。加多后容易皱缩。天津艺术博物馆基本90%的画都是杨派修复,就有大量皱缩、崩裂等情况因为是按照南方浆糊配方加入过多白芨。所以在北方存放画面无法平整。
台北故宫博物院办过一次 “宋代花笺特展”,展出了二十多件宋代笺纸。让世人领略到,信笺除了内容,其形式,也有着遗世独立的审美。
如果把宋徽宗《池塘秋晚图》局部放大, 笺纸花押处,可见若隐若现的卷草纹饰,还细细涂上云母状发光物质,随着角度不同也有着缤纷色彩,典雅华贵。除了为人熟知的霸气花押 “天下一人”,这张砑花笺纸,也是帝王的专用物品,代表着宋代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
1️⃣
笺,是古代对精美加工纸的统称。供写信或题诗等用的小幅笺纸,称为信笺,也称诗笺。
花笺,又称“彩笺”,纹样与颜色各异。一般尺幅较小。后世把带有纹饰的大幅纸张,如对联纸,也归入花笺之列。有染色、加蜡、砑光、洒金、描金、泥金、彩绘和雕印等工艺。精美典雅的木版水印花笺,为明清以降的文人墨客所珍爱,但其发端,在早远的东晋。
纸张出现之前,中国人主要的书写材料是简牍,即竹简和木牍。书写后束绳封泥盖印,完成一“封”信,也是“尺牍”一词的由来。
东汉蔡伦造纸,但尺牍的称呼沿用下来,不过笺纸还要稍晚。直到雕版印刷术出现,以枣木或梨木反字刻版,刷墨印纸,从而形成书页。成语“付之梨枣”,就是指书稿雕版印行;我们把稿件交付刊印雅称“付梓”,也是历史承袭,在木板上刻字叫“梓”。
花笺有了新的发展。
唐笺香艳,五色相争;有才女薛涛裁纸为笺,以适应绝句的四言篇幅。采芙蓉红花为染,压平阴干,将花瓣洒于笺上,是为薛涛笺,也称桃花笺、浣花笺、红笺。
宋笺清雅,素纹暗涌;最爱砑花笺的苏轼,《久留帖》中,花卉纹样依稀可辨;《屏事帖》,几何图案排列有序;而《获见帖》更是布满牡丹草纹,凤鸟穿梭,奢华而低调。
明代发展了彩色的套版印刷,第一块木板印出线条,第二次印红色,第三次印绿色部分…,称为饾(dou)版套印,更出现了图案凸起的拱花。有了批量印刷的技术,文人的审美情趣勃发。除了尺牍,花笺书信涌现出更多美轮美奂的称呼:尺素、雁书、鱼书、鱼素、朵云……
因为文人雅士往往自己设计制作花笺,高雅不入俗流。不仅用来书写绘画,也是传统艺术的载体。
郑振铎先生的描绘:“浅深浓淡之间,毋苟毋忽,虽一丝一叶之微,罔不目注手追,惟恐失样,用力之重轻,点色之缓急,意匠经营,有逾画家。” 是在民国二十三年,重镌付印《十竹斋笺谱》时,对于古人苦心经营,留下的感慨。他还和鲁迅先生辑印了《北平笺谱》,亦是精益求精。
2️⃣
一、要谈花笺,还得先说说纸。
作为四大发明之一,东汉出现以树皮、旧麻布和旧鱼网为原料的“蔡侯纸”,以蔡伦名世。之后皮、竹、草等均用以造纸。根据原料的不同,大致将古籍花笺用纸分为三类:
麻料纸,麻料纸的原料有苎麻、大麻、亚麻等,统称麻纸。始于西汉,盛于隋唐,衰于宋元,绝于明清。麻纸面无光,纤维束较多,易着墨,纸质韧性强,抗老化亦强。
皮料纸,原料主要楮是树皮、桑树皮、青檀皮等。始于东汉,逐渐取代麻纸,产自浙江、安徽、河北等地。纸质较细、制作精良者为绵纸或宣纸。而纸质稍粗,纤维束较多者为皮纸。
竹料纸,始于宋代,南方竹料是其主要原料。因为成本低,一经出现即取代皮纸。竹纸纸薄适中,有黄白两种,以淡**居多。面平滑,背稍涩,夹有沙粒和草棍,韧性差而脆,帘纹宽窄都有,随年代变化为二指至一指左右。
二、历史上比较著名和常见的纸张:
薛涛笺,相传为唐代才女薛涛设计,是一种便于写诗,长宽适度的花笺。原用作写诗,后亦为信纸,甚至官方国札也用,流传至今。
澄心堂纸,相传为南唐后主李煜制,蔡襄有著名的《澄心堂纸帖》,梅尧臣也赞之“滑如春冰密如茧”,可见在文人心中的地位。
金粟纸,始于唐代,采用黄蘖染色,两面加腊砑光而成,是专门用来摹写佛经的名纸。宋时演变成一面加腊砑光的金粟山藏经纸,源于印经盛行,为满足需要,在歙州专制“硬黄纸”。而因海盐金粟寺抄经极多,“金粟笺”便沿袭下来。质地硬密,光亮呈半透明,有浓淡斑点。防蛀抗水,虽历千年,犹如新制。
谢公笺,宋初谢景初创制,是经过加工的染色纸。谢氏受薛涛笺启发,在益州制造“十样蛮笺”,即十种色彩的书信纸。色彩艳丽,雅致有趣,有深红,粉红,杏红,明黄,深青,浅青,深绿,浅绿,铜绿,浅云十种,与薛涛笺齐名。
高丽纸,又名韩纸,古高丽国所产之纸。以棉茧造成,色白如绫,坚韧如帛,用以书写,发墨可爱。多为粗条帘纹,纸纹大,厚于白皮纸。我国书写高丽纸,大部分是桑皮纸,清乾隆时有仿制的高丽纸。
水纹纸,又名“砑花纸”。迎光能显出帘纹以外的发亮的线纹或图案。制法有二:一为在纸帘上用线编成纹理或图案,凸起于帘面,抄纸时此处浆薄,故纹理发亮而呈现于纸上。其二为将雕图案的木模,用力压于纸面呈现。现代带水纹的证券纸和货币纸,多据此制成。
开化纸,又名桃花纸,因产于浙江省开化县得名。虽薄而韧性强,有帘纹而不明显。始于明代,大量应用于清初至乾隆年间,列为名贵纸品,专供清内府、武英殿及扬州书局印书。
连史纸,是明清著名一时的精良竹纸,以嫩竹为料,又称竹料连四纸。产于福建和江西两省,色洁白,面光滑,背稍涩,没有草棍和毛屑粘附,帘纹约一指。多见于乾隆以后的书籍,为现代古籍修复的必备纸。
3️⃣
文房用纸之精品,笺纸也,其最妙者,为花笺也。独具一番情调,常用于赋诗唱和、鱼雁往来。
花笺的使用在晚清民国达到巅峰。这组翁同龢尺牍,色彩斑斓,美不胜收,令人神往。
晚明之后的花笺,多集结成册为笺谱,融书画、篆刻和印刷为一体。便于笺扇庄售卖时展示。以《萝轩变古笺谱》、《十竹斋笺谱》和文美斋《百花诗笺谱》最为著名:
《萝轩变古笺》,明代吴发祥刻印于天启六年(1626年),是目前传世笺谱中早的一部,堪称古代拱花笺谱之首,是中国早期木版彩印精品。
笺谱由明代颜继祖辑稿,吴发祥刻版,上、下册。上册有颜氏自撰小引三页、列画诗、筠蓝、飞白、博物、折赠、琱玉、闘草、杂稿共八目;下册八目,分别为选石、遗赠、仙灵、代步、搜奇、龙种、择栖、杂稿。
《十竹斋笺谱》,明代胡正言刻印于崇祯十七年(1644),是中国水印木刻的巅峰之作,运用饾版”和“拱花”,成为世界印刷史的亮点,被视作“彩色套印版画的开端”。内有“清供”“华石”“博古”“画诗”等,近三百种图样,蔚为大观。鲁迅先生称之为“士大夫清玩文化之最高成就”,也对日本浮世绘,乃至近代西方艺术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百花诗笺谱》,套装2册。光绪壬辰(1892)年,天津纸局文美斋延请张兆祥,绘制《百花诗笺谱》画稿,刊布发行,成为我国古笺谱的代表作之一。每幅绘有各种花卉,姹紫嫣红,绚丽多姿。
上世纪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鲁迅和郑振铎在琉璃厂,遍求花笺三百余种,1934年合编《北平笺谱》。线装一函六册,沈兼士题签,鲁迅作序,印二百套。
每一张花笺,都是一枚精湛的艺术拓片,浓墨染玉笺,是道不尽的情愫与情怀。旧时文人的雅趣,心向往之。不过笺纸之美,随着笔墨的远去,也渐如紧锁深闺,令人唏嘘。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全文完,谢谢大家!
中国有一些传统工艺失传了,主要原因还是缺乏传承人,缺乏对这些传统工艺感兴趣的年轻人。有些传统工艺虽然时间悠久,工艺独特,承载着深厚的文化,但是对于学习的人,要以此为生,却非常困难。年轻人更愿意去打工挣钱,去找高收入的工作,而不愿意学习这些传统工艺。由此导致这些传统工艺逐渐失去了年轻人的青睐,没有传承人,传统工艺也就失传了。
古籍修复的成就
本文2023-10-07 23:59:5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90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