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是什么?
人类历史上最早记录日食的是咱们中国人,证据呢?最早的证据就在甲骨文上。19世纪末到上世纪初科学家在河南安阳发现了甲骨文,于是科学家开始了对这种来自殷商时代古老文字的研究。有一位叫董作宾科学家,他专门研究甲骨文里关于历法的问题,他写了一本巨著《殷历谱》。董作宾先生在研究甲骨文的时候发现了人类最早关于日食的记录,我们可以在这本书里读到。
这是老多书房里的藏书《殷历谱》
《殷历谱》里董作宾先生画的,甲骨文里关于日食的记录
甲骨文关于日食的卜辞
另外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历史书里也记载了很多日食,其中最早的历史书大概就是孔子整理过的《春秋》,除了《春秋》还有一本《竹书纪年》。这本书很有意思,它是从西晋时代一帮盗墓贼在一座战国墓里发现的大批竹简里整理出来的史书。因为没有书名,于是学者就给这本用竹简整理出来的史书起名叫《竹书纪年》了。这本书记录的是从黄帝(年代不详)到战国魏国的魏惠成王去世(公元前319年)大约两三千年的历史,其中也有大量关于日食的记载。
《竹书纪年》里关于夏懿王元年发生的,可能是日食的记载,天再旦的意思的早上天又亮了一次。日食确实经常在早上发生。
这是《竹书纪年》里周朝帝仲康元年日食的记载
现在有个问题来了,古埃及和古巴比伦都有比中国更早的文字,他们在比中国更早的时候就发现了很多科学问题,但是为什么他们关于日食的记载却没有中国早呢?
要想了解这件事儿得从咱们中国人为啥会在那么古老的时代就记录日食等天文现象说起(中国不但最早记录了日食,还最早记录了月食,彗星,新星爆发等等天文事件)。中国之所以会在那么古老的时代记录日食,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有一种观念,“天人合一”。什么叫天人合一呢?天人合一就是认为天上和人间是有联系的,天上发生的事情会预示人间要发生的事情。
住着玉皇大帝的天庭,还有王母娘娘的蟠桃园等神话故事,都是出于天人合一的观念。因为中这种观念,所以观察天上星星的情况就成了中国宫廷里非常重要的事情。彗星是皇帝最害怕的星星,这个灾星一来,估计皇帝小命就难保了。古代像司马迁、张衡、一行,他们的官职叫太史令,这个官职就是皇帝身边的天官,要时刻为皇帝观察星星的动向。后来这种官职改名叫钦天监。钦天监最重要的任务就是计算历法和计算发生日食的时间。
中国古代很早就有历法,最早的历法就是董作宾先生研究的殷历,而且中国很早也已经知道日食是因为月亮的影子挡住了太阳。月亮的阴晴圆缺是有规律的,所以月亮的运行周期是可以计算的,那么日食发生的时间也就可以通过计算事先知道了。计算历法和日食肯定需要数学,而月亮的运动是圆周运动,计算圆周运动得用球面三角函数,但是球面三角函数中国一直没有人知道,也没人会玩。球面三角函数这种数学方法是公元1世纪一位叫门纳劳斯的希腊人发明的。门纳劳斯是一位天文学家,他在计算天体运动时发现了这个数学方法
没有球面几何中国人怎么计算历法和日食呢?中国用的方法是三角计算法,也就是勾股定理。用勾股定理计算出来的历法和日食精确性就差远了,所以中国的历法一般过两三百年就要修改一次,不然就不准了。而欧洲从公元1世纪开始使用儒略历,一直到1522年做了一次修改成为格里高利历法以后,再用几百万年也不需要修改了。那中国的历法不修改会怎么不准呢?比如春分那一天,无论哪一年太阳在这一天都是直射赤道,不准的话照的就不是直射赤道了,于是二十四节气就全乱了。据说在明朝后期,春分的时间比正确的时间延后了很多。
计算日食也是同样的道理,由于计算方法不精确,所以中国的钦天监经常会把日食发生的时间算错,或者算出来的时间根本没有日食。算错了日食,钦天监是要被杀头的,于是钦天监利用迷信蒙皇帝。他们说之所以算错或者没有日食,是因为皇帝治理国家治理的好,老天爷都改主意了。皇帝听信了钦天监的谎话,高兴的直蹦高儿,于是钦天监的脑袋保住了。这样的荒唐事儿中国历史上不知上演过多少次。到了17世纪,这出戏不好演了,为啥呢?
有一位德国传教士,他的名字叫汤若望,他1611年来的澳门,不久来到还是明朝的北京。当时由于中国人使用的历法已经越来越不准(明朝时使用的历法应该是元朝修改的历法《授时历》传下来的),于是朝廷召集学者修改历法。
汤若望
徐光启与利玛窦
由于汤若望的学识,他被邀请一起参加修改历法。当时主持修改历法的是明朝著名的具有科学思想的徐光启先生,他是中国最早接受西方科学知识的学者之一。他最著名的是与另一外传教士利玛窦一起翻译《几何原本》的故事。
新的历法就是他和汤若望以及其他中国学者一起,在1634年完成的,这部历法名字叫《崇祯历书》。在这部历法里汤若望明确引入了“地球”的概念,在计算方法上,介绍了球面和平面三角学,在坐标系方面介绍了黄道坐标系。但是《崇祯历》没有马上颁布。不久(1644年)明朝灭亡,清朝建立。汤若望把新的历书交给了清朝皇帝顺治,顺治皇帝把历书改名为《西洋新法历书》,后来又改为《时宪历》颁布,在全中国使用。《时宪历》一直使用到1911年辛亥革命。辛亥革命以后又经过我国早期著名天文学家,中国现代天文学的奠基人高鲁先生修订,并与西方格里高利历结合,在中国颁布了阳历农历并存的新型日历,这部历法和格里高利历一样,可以用五百万年不需要修改了。
由此可见,最早记录日食是在中国的甲骨文上。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观测日食的国家之一。天文史资料记载显示,中国观测日食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而且我国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最丰富的日食记录。
在公元前2300多年前,我们的先人就建成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天文观象台。在不包括甲骨文在内的史书记载中,也早已有了大量的日食记录,将近1000多次。
我国最早的日食记录是“仲康日食”,它是历史文献中记载最早的日食,即《书经》的《胤征》篇所载“惟仲康肇位四海……乃季秋月朔”。它也是目前为止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发生于公元前21世纪的夏王朝仲康年间,关于这次日食的情况有过这样的记载。
说是在夏朝第四位君王仲康时代,国势刚从前朝太康时代的动乱中恢复过来,朝廷内外开始有一些新兴的气象。这年的金秋季节,天气晴朗,农民们正在田里收获一年的劳动果实,到了中午时分,人们突然发现,原本高挂天空明媚的太阳光线好像在一点点减弱,仿佛有个黑黑的怪物正在一点点地把太阳吞吃掉——这就是我们传说的“天狗吃太阳”!但是当时的百姓们面对这种突然而至的天象,把它当成了凶险天象,个个惊慌失措,急忙聚集起来敲锣打鼓,按当时的经验,据说这样就可以把天狗吓走。
这份记载虽然没有“日食”二字,但这则故事很明显描述的就是日食现象,它被公认为是一次日食记录。
另外,由于《书经》在后来的流传过程中很复杂,所以也有人认为今天的《尚书》是后人伪造的。所以它的日食记录在天文界还有些争议,但一般把它作为最早的日食记录。其实,在甲骨文中亦有商代日食记事。所以许多人认为最早的可靠文献应该是出土的甲骨文记录。因此,只能说不包括甲骨文在内的文献记载中,“仲康日食”被认为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
中国可能在2700多年前就有了人类最早的日食记录,也较早推测出日食基本原理,但真正理解这种纯自然的罕见天象还是最近100多年的事。
上海天文台前台长赵君亮研究员认为,较可靠的最早日食记录见于《诗经·小雅》:“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这一事件发生于周幽王六年十月初一(公元前776年9月6日)。
在国外,古巴比伦人拥有最早的日食记录,发生在公元前763年6月15日,比上述记载晚13年。
有人根据《尚书》记载,认为中国最早的日食记录可溯至公元前1948年或更早,但赵君亮表示这并不可靠,因为经现代考证所得的日食日期与之相差200多年。
据不完全统计,从春秋时期到清代,我国日食观测记录达1000多次。
但由于古人科学认知力的局限,日食这种异象总被误认为不祥之兆。
“天子救日,置五麾,陈五兵五鼓;诸侯置三麾,陈三兵三鼓;大夫击门;士击柝,充其阳也”,从这段记载可知,当时古人敲门击鼓祈求太阳快快复圆。
上海交大科学史专家江晓原教授说,就古人理解,日食之所以发生,乃上天意志干预人间、警示君王,而“日不食、星不悖”才是“太平盛世”。
不过,最晚至汉代,一些古代学者已基本推测出日食成因。
西汉刘向、东汉王充等人均有记述说,“日蚀者,月往蔽之”、“日食者,月掩之也”,张衡还进而推断了月食规律。
江晓原表示,中国较早开始利用日、月食的发生时刻,来检验天文历算的准确性,这种数值模型有时仅误差半小时到1小时。
但古代科学并不能改变当时社会条件下形成的宇宙观,国外也是如此。
据说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预测出一次日全食,但为了制止小亚细亚地区已历时5年的部族战争,他编造了善意的谎言:上帝对这场战争极为恼怒,将用日食发出警告。
结果太阳果真被月球遮去,交战双方极度恐慌,立即休战,重归于好。
至400年前,伽利略开始将望远镜用于天文观测,此后日食等天象得到了越来越多实证。
1873年上海徐家汇观象台创建,成为国内最早的现代天文观象站点。
上海天文台佘山站站长林清表示,19世纪末到上个世纪初,随着现代科学知识普及,日食现象褪去了封建迷信色彩,公众开始普遍理解日食并非超自然力所致,完全符合客观的自然规律。
我国《尚书》中所记载的“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是指约四千年前发生的日食。这是世界最早的日食记录。
在出土的商代甲骨卜辞中,被认定的日食纪事有5次。这是发生在公元前14世纪至12世纪之间的日食纪事。
在古书《诗经·小雅》中,也有日食纪事:"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据考证,这次日食发生在周幽王六年,即公元前776年9月6日。
最早的日食记录是刻在一片甲骨上的。公元前1217年5月26日,当时居住在我国河南省安阳的人们,正在从事着各种各样的正常活动,偶尔有人仰望天空,只见光芒四射的太阳,突然间发生缺口,光色也暗淡下来。但是,在缺了很大一部分之后,却又开始复圆了。于是刻在了甲骨上,成为人类历史上关于日食的最早的一次可靠记录。
我国古代对日食的观察,保持了记录的连续性。例如在《春秋》这本编年史中就记载了由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476年的244年中的37次日食。公元3世纪开始对于日食的记录,更是一直继续到近代,长达一千六七百年之久。
对于日食的成因和周期性,我国古代科学家也作了不少研究,并很早就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如成书于公元前100年左右的《史记》已经有了日食周期的记载。到西汉末年,刘歆又总结出一种周期,即135月有23次日食。对交食的正确认识和交食周期的发现,对于预报日(月)食有重要意义。我国古代在日(月)食预报方面有较高的水平,日(月)食预报历来是我国历法的一项重要内容。大约从公元3世纪起我国就能预报日食初亏和复圆的方向,到了唐代对于交食的预报已经比较完全。
我国古代通过对日食和月食的研究,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方法和理论,提出了很好的数据,能准确地预报日(月)食,这也是我国天文学上的一项重要成就。为后来天文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中国在公元前2300多年前就有了
日食
当时最先进的天文观象台。中国历来重视日食的预报,据说夏代一位天文官因沉湎酒色,漏报日食,被砍首以警示玩忽职守者。中国有世界上最早、最完整、最丰富的日食记录。光是古书(至清代)的 史料(不包括甲骨文),就有1000多次日食记录。最早是《尚书》记载的发生在公元前1948年的一次日食。《诗经》中更是详细记载了发生在公元前776年9月6日的日食:“十月之交,朔日辛卯,日有食之。”世界天文学家普遍承认中国古代日食记录的可信程度最高,为世人留下了珍贵的科学文化遗产。中国古代夏、商、周时期因历史久远,缺乏精确的文字记录,因此难以精确地断代,而日食天象就像是一座相当精确的历史时钟,可以帮助确定一些历史事件的时间。
我国商代最早的日食记录和月食记录 。
我国《尚书》中所记载:乃季秋月朔,辰弗集于房,是指约四千年前发生的日食。这是世界最早的日食记录。我国《诗经》中所记载的:彼月而食,则维其常,是指发生在公元前776年的月食,这是世界最早的月食记录。
中国人很早就注意观察天象,古书上关于夏朝时流星雨和日食的记载,就是世界天文史上最早的记录
春秋战国时期,天文学已经取得了相当高的成就鲁国的天文学家在对天象的观测中,观测到37次日食,其中33次已经被证明是可靠的现在世人通称的哈雷彗星,早在公元前613年就被载入鲁国的史书《春秋》中,这是世界上关于哈雷彗星最早的记录而西方一直到1682年才由哈雷发现,比中国晚了两千多年
世界上最早的日食记录是什么?
本文2023-10-08 00:09:5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90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