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仙 等级划分
辈分如下:
鸿钧老祖
原始天尊 太上老君 通天 接引道人(如来佛)
赤精子 惧留孙 金毛犼(观音坐骑) 太乙真人 等
哪吒 杨戬 (二郎神) 雷震子 等
看过封神演义,基本就知道这些辈分了,孙悟空师傅目测是原始天尊那一辈的,因此猴子比哪吒之流高一辈,打败他们不足为奇,小辈里估计杨戬最强吧。西游记里,观音曾说没有那个铃铛,一百个孙悟空也斗不过 金毛犼,可见孙悟空在他那一辈是一般水平,甚至比较弱。
至于神君帝君一般都是在天庭里挂职的,类似公务员。上仙,真人,散人一般都是散仙,类似古代的隐士。
打字不易,望采纳。
1
元精: “元精”一名始见干丹书。又称“二五之精”,指由阴阳二气交感而成的先天之精。精为形之基,是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是生命的本源物质,并具有调节与主宰生殖、生民发育的作用。
《古文参同契》说:“元气之积厚而精英者,称为元精”。《内经》中虽无“元精”一词,但《灵枢•本神》“生之米,谓之精”、《灵枢•决气〉“两神相搏,合而成形,常先身生,是谓精”,以及《灵枢•经脉》“人始生,先成精”之“精”,皆是指元精而言。张伯端《悟真篇•金丹四百字序》明确肯定此精“非*佚所感之精”,秦汉及以后的道家多论元精,多指“气之精者”。如《淮南子•精神训》:“烦气为虫,精气为人。”王充《论衡•超奇》:“天禀元气,人受元精”,而道教学者则肯定元精不仅仅是气之精,而且能生元神,即精中含神识种子。《老子想而注》:“所以精者,道之别气也”,“精结为神,欲令神不死,当结精自守。”张伯端《青华秘文》:“元神见而元气生,元气生而元精产”。柳华阳《金仙证论•正道浅说》:“精者乃是人死入生之关锁,其名虽然称之曰精,其里本自无形,因静中而动,言之曰元精矣”。又补注:“此精当未动之先,里本虚无,有何精可名?因人静极,阳炁从静而发动,故名之曰元精矣。”李涵虚《道窍谈•先天直指》:“以言其精,为二五之精……二五之精,即与阴阳之气共生成。”李涵虚还把元精称为至精,以与后天交感之精区分开来。这与陈致虚《金丹大要》中的解释相同。
2
元神:常常与“元性”、“先天之性”混称。意即父母媾精结胎成形之后,此神为出生前尚未被后天所染之神。不是思虑之神(即意念活动),故表现如婴儿不识不知而又具备感觉、灵动的状态。气功态下,人处于恬淡虚无的境界,此时呼吸绵绵,若存若亡,无思无虑,飘飘欲仙,恍恍惚惚,这一状态即乃元神所现。其实,《老子》所言“载营魄抱一能无离,专气致柔能婴儿,涤除玄览能无疵,爱民治国能无为,天门开阖能无雌,明白四达能无知,”正是描述元神所主宰的出命活动状态。
《黄庭外景经》石和阳注:“元神者,心中之意,不动不静之中活活泼泼时是也。”《脉望》说:“内念不萌,外想不入,独我自主,谓之元神。”〈武术汇宗》说:“此神亦谓之本性,亦谓之真意,其心必要清清朗朗,浑浑沦沦,无一毫念虑,无一毫觉知,则空洞之中,恍惚似见元神悬照于内,斯时殊觉五蕴皆空,四体皆假,而我有真我也。”正如《性命圭旨全书》所说:“父母媾精之后,一点灵光……元从太虚中来者,我之元神也。” 。《灵枢•本神》说:“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灵枢•天年》又说:“血气已和,荣卫已通,五脏已成。神气舍心,魂魄毕具,乃成为人。”
3,
元性:元性指作为具有神识的人所不同与其他生命的“道性”,元性可以说就是一种自在真常之道占主导位置的本性。换言之即人心的自然清虚之本性。唐初著名道教学者成玄英指出:“命者,真性惠命也。既屏息嚣尘,心神凝寂,故复于真性,反于惠命。”这里的“命”,就是真性,即元性。《经》又云:‘以辅万物之自然。’物之自然,即物之道性也。”在《道教义枢•道性义》看来,它“冥寂一源”,但又不是空无一物,即真实空,非空不空,亦非不空,众生皆与自然同也。也就是说元性是关于众生皆有的和合于天地自然的不为尘俗所动的宁静本性。
司马承祯的《坐忘论》虽然专论道教的修炼方法,其中说道:“至道之中,寂无所有,神用无方,心体亦然。原其心体,以道为本。但为心神被染,蒙蔽渐深,流浪日久,遂与道隔。若净除心垢,开识神本,名曰修道。无复流浪,与道冥合,安在道中,名曰归根。”刚也就是说,人的心性以道为本,清静自然,但由于人心的欲望而被污染,被蒙蔽,背离了道,所以要“净除心垢”,回到道性之本体。回归“元性”也就是修炼的目的。
4,
元情:它属于“义”,指人秉承善之本性,自由发展的感性的具体表现。肯定人们的自主意识,强调个体性与平常心。强调“自得、自成、自道、不倚师友载籍。”也就是说这种元情是无情之情,即不为物所累而善待于物之情,主张超越一切功利的追求,荣辱的考虑、出处随顺自然,以求得个体生命的保全和自由发展,“达于情而遂于命”,反对违反自然本性的欲求。
可以说“上义”就是道情,它具有济安扶危、助人为乐、处善聚缘、助弱扶危、果断有力、利生舍己、排忧解难、扶生万物等的一些表现。这些表现都是明显地超出了内环境之外的具体实施和作为,而不单单只是一个思想和观念,可以说它就是行道的一种表现,是行德的一种表现。由于有这些特点和特性,老子才在这里说“上义为之而有以为”。这个“有以为”就是在实践过程中虽然具备了上乘的义德,但是这些义德的表现,还必须在后天的有为状态中去进行实践,产生的能量又反馈到无为之中。“为而不为,为而有为”,两者是一个有机的结合。先天占主导地位、后天占辅导地位的仁德以及义德,这两者之间相比较,就有一种自然的差异性,把握好了这个差异性对我们修养自己的道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元情的重要特点就是善待万物,我们都能善待万物了吗?义是否表现在我们的行为之中?如果没有这些表现,那么你的义德就是空的。所以透发于内的仁德,行之于外的义德,两者之间是一个相辅相成的过程,要整体把握住,结合我们身边的点点滴滴,结合自己内环境的点点滴滴,进行综合性的分析,看看你的五德只是意识上的缺德,还是实质上的缺德?如果只是意识上的提升,那就还需要行道、修德,通过行德来进行改变和再造。
5,元气:人身元气又你“原气”、“真气”,是存在于体内惟动生命活动的本原物质。气功学中所言元气,多指先天之“炁”。此“炁”形成于受胎之先,先天细细蕴蕴,生于无形,又谓“原始祖炁”,是推动胎儿内呼吸(潜气内转)的循环动力;在人出生后,即“炁落丹田”,成为启动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原动力。并司理后天呼吸之气、水谷之气、营卫之气、脏腑之气、经脉之气等。气功学中所指先天之“炁”是潜藏的内气,而后天之“气”则着重指形于呼吸之气(外呼吸),《难经•八难》说:“气者,人之根本也,根绝则茎叶枯矣”,此即指元气而言,故元气广义义简称为“气”。《灵枢•刺节真邪》说:“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允身者也”,此气源于先天而养于后天,但狭义又专指禀受父母的先天之气。在古典气功文献中,常把此“气”字写作“炁”,以示与后天之“气”的区别。
元气论认为,元气是人的生命与天地自然统一的物质基础,“大人生厂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素问•宝命全形论》);元气也是生命之源泉,“人之生,气之聚也,聚则为生,散则为死”(《庄子•知北游》);生命活动过程,即是元气的消长变化及升降出入运动。“人之生此由乎气”(景岳全书》),“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素问•六微旨大论》)。人体通过元气的调控作用,以维持内环境及内外环境间的阴阳平衡:有人从“场”论角度,认为元气是一种“动态的生物场”,这种“场”非常活跃,虽看不见、摸不到,但其可产生感觉,能联系调节机体内外环境,以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协调。
五行 五元 五常 五脏 五方
木 元性 仁 肝 东
火 元神 礼 心 南
土 元气 信 脾 中
金 元情 义 肺 西
水 元精 智 肾 北
研究五行性理,为养生成道的要素。人的肝脏属木,甲为阳木,乙为阴木。阳木性人,仁德、正直、有担当力。阴木性人好抗上、不服人、说酸话,作事不许人辩驳,多不孝,一生多难。好生怒气,怒气伤肝,头迷眼花,两臂麻木,四肢无力,胸膈不舒,耳呜牙痛。若想病好,必须拨阴取阳,问主意。以仁德存心,爱人爱物,戒杀。德能养性,行持日久,元性复初。 心脏属火,丙为阳火,丁为阴人。阳火性火,温柔谦让、明礼、止合度。阴火性人,急躁、好争理、喜夸张、好虚荣、贪而无厌,作事有头无尾。有一分阴火,就多一分遮障,一生多苦。好恨人,恨人伤心,心热心跳,失眠狂,音哑疔疮。要想病好,问明礼。拨阴取阳,以礼存心,戒邪*。礼能养心,行持日久,元神复初。 脾脏属土,戊土为阳土,己土为阴土。阳土性人,信实、忠厚、宽大,勤俭朴素,笃行道德。阴土性人,固执死板、心量狭窄,蠢笨蛮横。好怨人,怨人伤脾,膨闷胀饱,腹疼吐泻,气虚气短,面黄懒惰。若想病好,问信实。拨阴取阳,抱住信实,认因果,戒妄语。行持日久,元气复初。 肺脏属金,庚金为阳金,辛金为阴金。阳金性人,豪爽活泼,善交际、有义气,敏捷果断。阴金性人,残忍嫉,虚假好辩,谄谀轻佻。阴金性人多命薄,好恼人。恼人伤肺,气喘、咳嗽、有各种肺病。若想病好,问响亮。拨阴取阳,要有义气,找人好处,戒爱小(盗)。行持日久,元情复初。 肾脏属水,壬水是阳水,癸水是阴水。阳水性人有智慧,性柔和,心灵手巧,擅精艺术,肯低矮就下。阴水性人,愚鲁、迟钝、遇事退缩,多忧多虑,好烦人。烦人伤肾,腰腿酸痛,遗精淋症,虚癌瘫痿,疝气郁结。若想病好,问柔和。拨阴取阳,认不是,生智慧水,戒酒,行持日久,元精复初。 佛教戒杀,就是孔子讲的仁字,仁是德,德能养性,是阳木。木性人能立,是德的根,有主意,能忍辱,能受气,不动性(不发脾气),立万物。行持久了,自然养足元性。 佛教戒*,儒家守礼,礼能养心,神足,是阳火。火性人能容,是神的根,明礼达时,聪明过人,能化万物。行持久了,自然养足元神。 佛教戒妄,儒教讲信,信是万善功德母,长养一切诸善根。信能保气,是阳土。土性人能容能化,是成道的根,知因果,了循环,能生万物。行持日久,自然积足元气。 佛教戒盗,孟子讲义,大义参天,情理足,是阳金。金性人果断,是成仙的根。知人好处,有义气,缘大,遇事迎刃而解。行持久了,自然积足元情。 佛教戒酒,儒家讲智,智能养肾,是阳水。水性人柔和,是成圣的根。能认不是,认不是生智慧,能养万物,行持久了,自然积足元精。 若想成佛,得严守戒律,存佛心、说佛话、行佛事,当体成,就是佛了。若想成仙,五气朝元,得照五行性理,拨阴取阳,实作实行,才能得道。孟子曾说:“君子所性,仁义礼智根于心,其生色也,睟然见于面,盎于背,施于四体,四体不言而喻。”不明道的人,说信道是迷信,做道德那有迷信呢?全要躬行实践,才能得。 一一、五行性识别法 一个人是什么性,可以从形状、面色、声音、行态(、形、色、声音、行)几方面来分辨。 木性人:身高、肩平、长脸上宽不窄、瘦而露背;走路高压有声;说话的声音,直而短,齿音;生气时,青筋暴露,面色青而带杀气。 火性人:身材圆胖,肩圆,枣核形脸上尖中宽;行动急速,走路上身摇摆;说话声音尖高而破、舌音;赤红脸;肉多横纹,一生气,面红耳赤。 土性人:背隆腰厚,圆脸、蒜头鼻子、多肉。土性人有三厚;背厚、唇厚、手背厚。行动沉重踏实;说话鼻音重,好生闷气,生气时面色焦黄。 金性人:眉清目秀,唇薄齿白,颧骨高,脸形长方,身段不高,体材单薄;行动敏捷,说话声音响亮,唇音;好恼人,生气时面色煞白,恼在心里笑在面上。 水性人:肚子脸;重下颏,多肥胖,粗眉大眼,毛发深黑,行动缓慢,坐立时均好扶倚;说话声音,慢长而低,喉音;面色淡黑,生气时好哭。 把各种性情人的“形、色、声音、行”记清楚,自能见人之性。 一二、心界五行 人心本是至明的,本性也是至灵的, 心生邪念,立迷惑本性,则惛暗矣。心正神足,光明觉照,洞彻十方。 心界的阳木,正直、有良心;阴木性,抗上不服人。心界的阳火,谦虚、明礼;阴火,争理、贪名、好高爱利。心界的阳土,诚实、信人、心大意大,能容能化;阴土,多疑、心小量窄、好怨人。心界的阳金,会找人好处,人情圆到;阴金,好分辩、嫉心重、好恼人。心界的阳水,清静、平和;阴水、忧虑、好烦人。 心界的阴阳,像太极的阴阳鱼似的,互为消长。心念邪正,立印在性海脑膜上。愚人以为有秘密,那是自欺的想法。人一动念,自性知道就是天知道,自心知道就是地知道,“诚于中,形于外。”“人之视己,如见其肺肝然!”,这就是说人人都知道。人心一念之微,天地人三界全知道,所以说,意念一动,浪传十方。况且人存什么心,作什么事,就成为什么性。作善事,就长善性。
元性:人生下来就附带着其本身的性格,即本性,是先天的,无法改变。
元神:即魂魄,人都有的,当没有时精神就崩溃了,那是行尸走肉
元气:出自腹中,气不续,人亡
元情:即最本生的感情,包括七情六欲
元精:就是元阳,现代称荷尔蒙
中华传统文化——气功,是一门古老而又新兴的学科,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去实践、去研究、去揭秘。我们先天混元气功门派,自从鹤翔庄气功问世以来,随着普及深度和广度以及时间的延续,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不断前进和提高。进入9O年代以来,我把研究的重点转向了更为简便而神效的气功密码疗法。所谓气功密码速效疗法,是指练功者通过诵读数字密码即可达到治病健身、开智增慧的效果。它从形式上属于气功传统的吐音法,而它的内里又蕴含着奥妙的宇宙信息和能量。
首先,我们介绍一下气功中的吐音法。人体内,心、肝、脾、肺、肾等五脏的有序协调和稳态是健康的根本保证。人体一旦气机失调就可能导致脏腑功能的异常而发生病变。因此,调节人体气机的运动便成为保健养生、治病防病的主要手段之一。宇宙大自然中的万物,包括各种生命体内的细胞、分子都在不停地振动和波动。也可以这样说,没有它们的振动和波动及其振波的传导作用,就没有气的运动。声波能够以一种物理能量的方式直接影响人体内部的气机运动。因此,以适当的声波作用于人体,自然也可以起到促进气血循环和养生治病的作用。
其实,在生活中一首优美动听的歌曲也能达到调理脏腑功能和防病治病的目的,其中的道理是一样的。根据中医阴阳五行学说认为,音乐发声可以使脏腑进行某种振动和自我蠕动,所以人们选用五音乐曲来抒发情感,宽胸理气。《黄帝内经·阴阳应象大论》中说:“肝,在音为‘角’,在声为‘呼’;心,在音为‘徴’,在声为‘笑’;脾,在音为‘宫’,在声为‘歌’;肺,在音为‘商’,在声为‘哭’;肾,在音为‘羽’,在声为‘呻’”这就说明了五脏与五音的对应关系。因为人体的五脏与五行之间的生克制化有着密切联系,所以直接诵读五行字音(即金、木、水、火、土)亦可对五脏功能进行调整。
诵读“金”——金在五脏属肺,诵读“金”音,可以补肺气,调治肺脏的各种疾病,并且对于气管炎、哮喘,都有益处。(示范录音:rm格式,mp3格式)
诵读“木”——木在五脏属肝,诵读“木”音,可以疏泄肝气,肝以泄为补。肝主血,主全身之筋,其华在指爪。肝气疏泄条达,人就满面红光,弹跳力好,指甲光滑坚韧,这也是健康的一大象征。(示范录音:rm格式,mp3格式)
诵读“水”——水在五脏属肾,诵读“水”音,可以感到从命门开始发热,逐渐向四周扩散,以至热到全身,甚至周身冒汗。水是补肾阴的,增强了真阴,就可排出邪阴。读的时候一般以浑身发热为度,以不出汗为宜。(示范录音:rm格式,mp3格式)
诵读“火”——火在五脏属心,诵读“火”音,可以调整心脏功能。读火音,就等于对心火上加温。根据物极必反的道理,读火音可以使体内温度升高,开始感到发热,以后会逐渐感到身体发凉,甚至发冷,以致冷得难受和浑身发抖。因此,在读的时候以全身发热为度,不要感到太冷了才停止,否则会伤气。长期坚持与“水”配合诵读,就可以收到坎离交媾、心肾相交的效果。(示范录音:rm格式,mp3格式)
诵读“土”——土在五脏属脾,诵读“土”音,可以培补中气,畅通中焦的脾胃之气,改善中焦的脾胃功能。(示范录音:rm格式,mp3格式)
总之,通过五行发音,由于声波共振,可以使内脏产生自动的用气按摩,其效果往往是通常的体表按摩所达不到的。
在古代气功典籍中也多有对吐音法的记述。如道家《云笈七签》卷三十二中说:“吐气六者,谓吹、呼、唏、呵、嘘、呬,皆出气也……吹以去热,呼以去风,唏以去烦,呵以下气,嘘以散滞,呬以解极”(即肝嘘、肺呬、心呵、肾吹、脾呼、三焦唏也)。华佗在《服气吐纳六气篇》中讲道:“呬字:呬主肺,肺连五脏,受风即鼻塞,有疾作呬,吐纳治之。呵字:呵主心,心连舌、五脏,心热舌干,有疾作呵,吐纳治之。呼字:呼主脾,脾连唇,论云脾唇焦,有疾作呼,吐纳治之。嘘字:嘘主肝,肝连目,论云肝盛则目赤,有疾作嘘,吐纳治之。吹字:吹主肾,肾连耳,论云肾虚即耳聋,有疾作吹,吐纳治之。嘻字:嘻主三焦,有疾作嘻,吐纳治之。”此外,在《养性延命录·服气疗病篇》、《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素问玄机原病式》、《寿亲养老新书·太和玉轴六字气诀》、《寿世保元·六字气诀》等许多古籍中均有对前述六字功能及吐法的介绍。在佛家多有咒语和真言。如:观音菩萨六字大明咒(又称六字真言),即唵(weng)么(ma)呢(ni)叭(bai)咪(mei)吽(hong);文殊菩萨真言,即嗡(weng)啊(a)(曰阿)(ra)巴(ba)杂(za)那(na)的(di)。这些实际上都是练功的吐音法。例如文殊菩萨真言即对练通中脉很有帮助,这几个字诵读起来,可以使气从百会沿中脉降到会阴。最后的“的”字读法是连续快读,如发电报时那种“的的的”的声音一样,一口气读到最后,即可感到会阴穴气的跳动。
我们鹤翔庄气功的带功歌(SCQ带功歌)就是以歌声产生声波共振把大家带入美妙的境界,进入较强的能场;如果用心体会,可以感到歌唱时身上有一种气浪(能量流、信息波)在微微吹拂;我们对症治疗功中的吐音法,即是利用特定的发声治疗某种特定疾病的功法;自在气功中的心法六字诀,更是练功的真言:嘿(hei)哈(ha)哼(heng)好(hao)了(liao)明(ming)。诵“嘿”音,使真元之籽化为真气,沿中脉沉入下丹田。诵“哈”音,下丹田之气上溢,沿中脉贯入中丹田。诵“哼”音,中丹田之气充盈,沿中脉冲向上丹田。诵“好、了”二音,使气沿任、督二脉周天运行。诵“明”音,即三华聚顶,五气朝元,具有开项作用。诵此六音,可以强化能量,净化能场,洗炼身心,开智生慧。
此外,不少学员在练站桩功时出现的自发发音呼喊的现象,其实也是利用吐音自我治疗。但这些吐音现象只停留在自发状态。而我们的功法中的吐音,是经过科学的整理和编排,其中体现着自然的规律,蕴藏着有序的能量。因为混元气可以通达宇宙、包罗天地、生化万物、养育群生,其变化无穷。混元气就是混沌一团、混元归一。“一”是最高级的。一之为静,混沌元气,无始无终,精充天地而不竭,神覆宇宙而无形,故莫知其始,未知其门,无知其端,非知其源。混元气有规律的动、静、聚、散等相对运动,使事物生生化化,变化万干。一旦我们掌握了它的规律与实质,就会变成无穷的力量和智慧,用其造福于人类。
根据以上原理动静为用,总结阴阳辩证之关系,用于各种声波共振之效用,作用于人身,治病防病,益寿延年。我们总结其动静规律如下:
阳主动,阴主静;
动生火,静生水;
动兴奋,静抑制;
动强壮,静长寿。
平上去入,各有其韵;
上声为动,下声为静;
重声为动,轻声为静;
动则为泄,静则为补;
补泄相兼,阴平阳秘;
充气于脐,寿长体壮。
《山海经》对神仙居住地有大量的描绘,但这些神仙胜境与后世道教的仙境相比显得相对原始、朴实和粗犷。
道教中的仙境是指神仙居住的胜地。道教把仙境纳为自己神仙理论的核心内容,将其作为人们终极追求的理想境界。但在道教产生之前,仙境这一观念就已存在。仙境源于上古神话,作为先秦古籍中保存神话最丰富的《山海经》,对神仙居住地有大量的记载。
《山海经》中描绘的仙境、仙物、神仙,体现了中华民族先民集体意识中对安乐、和谐的理想生活环境的憧憬向往以及对大自然的畏惧和崇拜。
一、仙境
《山海经》对仙境的描述充满了神秘性。
首先,《山海经》所记载的神山大都是在当时人们遥不可及的异地他乡。
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惟帝之下都,神陆吾司之。
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洞庭之山……是多怪神,状如人而载蛇,左右手操蛇。多怪鸟。
又东南三百里,曰丰山。……神耕父处之,常游清泠之渊,出入有光,见则其国为败。
又西二百九十里,曰泑山,神蓐收居之。其上多婴短之玉,其阳多瑾瑜之玉,其阴多青雄黄。
从这些神山的地理位置可以看出,仙境离当时人们居住的地方十分遥远,人们想要到达仙境、探访神仙的可能性微乎其微。但因远距离产生的美感,让仙境显得十分神秘,使人们充满了无限的憧憬和向往。
其次,《山海经》中仙境充满了恐怖神秘氛围。
又西一百九十里,曰騩山,其上多玉而无石。神耆童居之,其音常如钟磬。其下多积蛇。
海内昆仑之墟,在西北,帝之下都。昆仑之墟,方八百里,高万仞。上有木禾,长五寻,大五围。面有九井,以玉为槛。面有九门,门有开明兽守之,百神之所在。在八隅之岩,赤水之际,非仁、羿莫能上冈之岩。
其下有弱水之渊环之,其外有炎火之山,投物辄然。
《山海经》对神仙居住环境描述篇幅最多的是对昆仑仙境的描述:昆仑山山顶四周围绕着玉石栏杆,每面都有九口井、九扇门,每扇门都有一个开明兽蹲守。在昆仑山的下面,有弱水之渊环绕,在它的四周又包围着炎火之山。熊熊烈火照耀得昆仑之巅分外的神圣和庄严。
神仙居住的地方不仅有令人畏惧的蛇、兽把守,还有超出了凡人的生理条件所能忍受的恶劣环境。这说明在先民的意识中,仙境是神秘而又神圣庄严的,让人心生敬畏且可望却不可及。总之,若非仁、羿之辈莫能至也。
二、仙物
奇花、异草、神树,《山海经》里记载了大量神奇的树木和花草,据说只要人们服食或者是佩戴它们,就会有神奇的功
问了一下系里面的老师。这个主要是后人根据史料推测的,同时,部分著名地震会采用钻芯的方式,抽取岩石。
我们知道,地震不同于瘟疫之类的生物灾害,他的地址破坏是永久的或者说相对长时间可以保留遗迹,地质构造的错动是导致地震的原因。通过地址错动的大小,同时比对现有的一直地震量级,就可以大概推出。
譬如你说的1624年扬州60,就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普查长江中下游地址断裂地带时候推测的数据,加上古代史书上可感知地震的范围,就可以推测出来(可干地震大于3集)
至于楼上几位所说的地动仪。当时只可以测定方向,并不能测定大小。
神仙 等级划分
本文2023-10-08 00:11:1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90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