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训诂和训诂学?
训诂,为解释古代汉语典籍中的字句。就是解释的意思。
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研究古书词义的学科,是中国传统的语文学——小学的一个分支。训诂学在译解古代词义的同时,也分析古代书籍中的语法、修辞现象。从语言的角度研究古代文献,帮助人们阅读古典文献。
训诂学可以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训诂学包括音韵学和文字学,狭义的训诂学只是小学中与音韵、文字相对的学科,也有人将训诂学分为新旧两种。
扩展资料
训诂研究方法有:
1、互训,用同义词互相解释,如“老,考也”;“考,老也”。
2、声训,用声音相似意义相同的字解释,如“衣,依也”,说明这个“衣”在古书中是当作“依”的意思。
3、形训,用字形说明其来源和意义,如“小土为尘”,说明“尘”字的意思是“小土”,这个简体字也是由此产生。
4、义训,用当代的词义解释古词的意义,如“明明、斤斤,察也”,是说“明明”、“斤斤”的意思是“察”。
5、反训,古代有的词和现代意义相反,需要用反义词注释,如“乱而敬,乱,治也”,说明这个“乱”字,在此处作“治”的意思。
6、递训,用几个词连续解释,如“庸也者,用也;用也者,通也;通也者,得也”,说明这个“庸”字用声训是从“用”字来的,但意思实际是“得”的意思。
-训诂
训诂学是一门多数人很陌生、听起来很高深莫测的学科,可实际上它离我们并不遥远。唐代训诂学家孔颖达说,“诂训者,通古今之异辞,辨物之形貌,则解释之义尽归于此”。“诂”是解释“异言”,也就是解释那些因为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等原因,同一个事物的称呼发生变化的情况。“训”是“道形貌”,就是描绘、说明文献语言的具体含义。所以,训诂学就是帮助人们正确理解古代文献里语言文字的一门学问。简单地讲,就是解释古文。
近几年,传统文化类节目很受欢迎,古代诗词歌赋、古典文学作品、传统文化知识,都是人们茶余饭后的热门谈资。可是古文中很多字句的意思,却不那么好懂。一句古诗怎么理解、一个古代物件具体是怎么回事儿、一个特殊的字到底是什么意思……每当我们讨论这些问题或者节目中的老师详细讲解的时候,都可能运用到了训诂学的方法。所以,“训诂”其实就在我们身边。
训诂学既然形成了一门学科,自然就有一定的研究范畴和方法。“章黄学派”训诂学家陆宗达在《训诂简论》中从什么是训诂、训诂的内容、训诂的方法和训诂的运用四方面,介绍了训诂学的基本内容。这本《训诂简论》正是致力于推广和介绍训诂学的国学知识普及读物。
要正确解释古文,一定要有理有据,不能只按照现代语言的意思凭空推测,那样很容易“望文生义”得出牵强附会的结果,甚至闹笑话。古人也有“望文生义”理解错误的时候。比如《庄子·逍遥游》中有一句“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晋人司马彪注释,“野马,天地间气。如野马之驰”,这句解释就是错误的。庄子这句话中的“马”,实际上是个通假字,通“塺”,即尘土,所以这个“野马”就是“尘埃”的同义词。
对于训诂的方法,陆宗达先生介绍了以形说义、因声求义、核证文献语言、考察古代社会几种,还提倡要综合运用多种方法。也就是说,根据字形、音韵、参考核对古籍并且依托于古代社会背景,得出合情合理的解释。
在书中,陆宗达列举了大量的例子来解释训诂的内容和方法。这些例子,不仅能展示陆宗达在解释古文时所做的严谨分析和考据过程,还帮助读者增长了传统文化的小知识,甚至可能纠正了历史故事中带来的一些错误认识。
比如历史故事里讲到,晋文公重耳流亡过程中,向一个农民讨饭吃,农民给了他一块泥土,狐偃把这件事解释为上天赐给他土地,是他将拥有领土、成为一国之主的征兆。好一个“天命所归”的帝王故事。
那史书上是怎么写的呢?《左传·僖公二十三年》记载:“(重耳)过卫,卫文公不礼焉。出于五鹿,乞食于野人。野人与之块。公子怒,欲鞭之。”
《左传》原文是“野人与之块”,很多人直接把“块”解释为“土块”,就演绎出了上面的故事。陆宗达认为,这个“块”通“蒉”,《礼运》注就有“蒉读为块”一句,应该解释为粗草编制的一种类似筐的器具,并赞同了《史记·晋世家》的说法,“饥而从野人乞食,野人盛土器中进之”,意思是说用盛土的工具把食物端上来,所以重耳认为对他不敬。这个解释有古籍的依据,又能同司马迁的说法一致,比较合乎情理。
这只是书中的一个例子。另外还有好多实例的解释,比如对《论语》中前三句的解释,也都让人耳目一新,增长见识。
陆宗达正是不厌其烦地通过这些实例,展现训诂研究的正确方法,综合运用不同方法进行的解释过程,得出查之有据、令人信服的结果,为读者做出训诂研究的表率。
20190726雾凇
训诂即用当代通行或通俗的话来解释古书中的字义。
“训诂”是汉语语言学用语,指对古代文献中的词语、句子及篇章进行解释、注释、研究的学问。
它主要针对的是汉字文化圈中的经典和典籍,例如《论语》、《孟子》、《诗经》等。训诂在汉语语言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不仅涉及到语言、文化、历史等多个领域,而且对于汉语的研究和教育也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训诂对于汉语语言学的研究有着重要的贡献。在古代文献中,往往存在着许多不规范、不规则的用法,训诂学者可以通过对这些用法进行研究、比较、总结,得到一些语言规律和语法结构的模式,从而对汉语语言学的理论研究提供帮助。
同时,训诂学者通过对古代文献的研究,可以揭示出不同历史时期汉语的变化和演变,为汉语语言学的历史研究提供参考。
其次,训诂对于汉语的教育也具有重要意义。许多经典和典籍中的词语和句子对于现代人来说很难理解,训诂学者通过对这些词语和句子的注释和解释,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古代文化和思想。在汉语教育中,训诂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对汉语经典和典籍的训诂,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汉语的语言规律和文化内涵,提高语文素养和文化修养。
最后,训诂在汉字文化圈的文化传承和发展中也具有重要作用。汉语经典和典籍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训诂学者通过对这些文献的研究和传承,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文化的精神和思想。同时,训诂也为汉字文化圈的文化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和资源。
综上所述,“训诂”是汉语语言学中非常重要的一个学问,它涉及到汉语的语言学、历史研究、语言教育和文化传承等多个领域,对于汉语的研究和教育、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不知道为什么楼主所了解的都是国外汉学家对汉字和中国文化的一些研究。汉字是我们汉族人的骄傲,咱们自己的研究当然绝不输给国外的汉学家啦~瑞典那位是林西莉吗?写《汉字王国》的那位。“白川的字结”?这个,请恕我孤陋寡闻,真没听说过……
汉字学的书籍,较早的著作有唐兰先生的《中国文字学》,而比较经典权威的当然要属裘锡圭先生的《汉字学概要》,王凤阳先生的《汉字学》则有更多新颖的观点和视角,系统性也比较强。这些都是汉字学通论性质的书籍,专门对某一时期汉字情况考察的著作也有很多,尤以北师大的汉字构形学系列论文为最。
训诂学大家,当然还是少不了北师大的诸位名师。陆宗达先生的《训诂简论》深入浅出,读来兴味盎然。王宁先生的《训诂学原理》则是训诂学入门和提高的不二之选。王宁先生还有不少著作,都是十分值得参考的。当然啦,如果再往上推,就到了章黄等民国大师。要是继续上溯的话,清儒们的著作也是可以参看的。
研究文字训诂,必然绕不开的一本书就是《说文解字》。要读好这本书,段玉裁的《说文解字注》也是少不了的(其他三大家的注解当然也很有价值)。现代人的著作,则陆宗达先生的《说文解字通论》最要研读。
至于其他参考书,则《古文字诂林》《甲骨文字诂林》和《金文诂林》算是齐备了,专业性和广泛性都足够了。在古文字考释方面,这些书所集成的各家之说和古文字字形,足以为我们提供几乎所有需要的材料。当然,这只是字形和各种训释材料,如果要掌握甲金文的文字材料,则《甲骨文合集释文》等释文材料也是必备的。这些书籍的专业性都很强,不是专门进行文字研究的人没必要去看的~
这些书网上都有得下载,还有问题请补充。
啊啊,前辈不敢当。这才看到楼主的补充,不好意思。
如果是为了提高文言文功力的话,倒是没必要一上来就看文字学和训诂学的书籍。其实,没有一定的文言文功底,就算看那些书也未必能懂的,毕竟文字训诂都是建立在丰富的语料上的。
学文言文,其实就和学外语是一样的。大量的阅读和一定的背诵是十分重要的。需要阅读的材料当然以先秦典籍为首选。《左传》《庄子》《孟子》《韩非子》《荀子》《战国策》《史记》这些书都可以涉猎。真要扎扎实实锻炼基本功,当然是都通读下来最好了。之所以没有列出《诗经》《老子》《论语》,因为这些典籍的语言比较片段零散,不大适合用来锻炼语感。这些书都有“选读”“选注”之类的选本,可以参考。不过,读这些典籍不仅要参考现代人的注释,更应该读古注。如果愿意的话,十三经注疏都可以翻一翻。呃,不过这个其实已经是非常专业的要求了~
不知道楼主的功底如何,如果已经有一定的积累了,可以尝试先通读一本古籍,以《左传》为佳。就用十三经注疏的本子就很好。其他参考书,杨伯峻先生的《春秋左传注》很值得参考。如果真要深入研究,则不仅要通读,更要仔细打通《左传》每个字句。这时,历代对《左传》的研究就都要好好读一读了。王引之的《经义述闻》,洪亮吉的《春秋左传诂》,刘文淇《春秋左传旧疏疏证》(可惜没写完~),竹添光鸿《左传会笺》等等,都是极好的参考。
要学好文言文,字典等工具书也是十分重要的。《古代汉语常用字字典》是最基本的,其实对于真正有心致力于此的人而言并不够用。《汉语大字典》《汉语大词典》《故训汇纂》这三本书最为有用,是研习古籍的必备工具书。
当然啦,阅读古书是一件非常非常痛苦煎熬的事情~而且对于很多刚入门的人来说,经常有读着读者就满头雾水分不清东西南北的情况。这是正常的,慢慢来就好了。还有个小细节,阅读古书,会碰上古代很多礼仪制度那些东西搞不明白可以放过,无伤大雅。咱们并不是为了研究那些而读古书的。另外就是,楼主如果真的阅读古注的话,就必须了解古注的体例。王力先生的《古代汉语》第一二册的通论对这些知识有介绍,建议楼主先看看。对了,读古书的时候难免会牵扯到一些音韵学方面的知识。文字训诂的问题倒还好办,毕竟大家都会写汉字,而且从古到今虽然汉语有变化,但是在语法上也不是彻头彻尾变了。可是,语音则不一样,这家伙真是从古到今变得面目全非了。所以对古人的反切、声训等内容,暂时可以跳过。等日后功力长进,再慢慢咀嚼不迟。
在有一定的语感和语料积累的情况下,再去读文字训诂的书籍,这样才能找到方向,才能用自己已经把握的材料去印证书上所说的理论。否则只能是空谈理论,很难真正理解。
任何问题,欢迎直接Hi潇雪。楼主在这边补充,潇雪不一定能看到呢~
汉代是训诂学蓬勃发展的时期。由于秦末社会的动荡,语言起了很大变化,先秦古籍多凭口耳传受,用隶书写出,世称为"今文经"。而从汉武帝以后前代的“古文经”出现日多,其中多古字古义,不尽为人所识,因此就有训诂学家为之注释。但在西汉时期,今文经盛行时,注释五经的人已经很多。以《诗经》而论,就有齐、鲁、韩三家,文字颇有不同。其他各经也有章句训释之类。汉代的训诂学就是依靠经学而发展起来的,而且汉代已有专门解释词语的训诂书。主要的训诂书有《尔雅》、《方言》、《说文解字》、《释名》4种。这4种书各有特点,是中国训诂学的基石。
什么叫训诂和训诂学?
本文2023-10-08 00:23:1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90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