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各种生僻词,医学化学物理书名中医什么的都行,出自古籍的要多点。起码要500个,好的再加分。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8浏览:4收藏

求各种生僻词,医学化学物理书名中医什么的都行,出自古籍的要多点。起码要500个,好的再加分。,第1张

黄仁、神水、瞳神、胞生痰核、漏睛、暴风客热、金疳、胬肉攀睛、椒疮、火疳、聚星障、凝脂翳、肝虚雀目、云雾移睛、视瞻昏渺、中血堂、耳郭痰包、耳郭流痰、旋耳疮、耳疖、耳疮、耵耳、风聋、脓耳、耳疳、鼻窒、鼻槁、鼻鼽、鼻渊、喉痹、乳蛾、喉痈、梅核气、急喉风、急喉喑、喉菌、牙痈、《诸病源候论》、劳瘵、传尸、《丹溪心法》、《景岳全书》、痰湿壅遏、痞满、纳差、《兰室密藏》、《三因极一病证方论》、濡泻、洞泻、消渴、溏糜、飧泻、鹜溏、《难经》、钠呆、《济生方》、《沈氏尊生书》

-----------------好多生僻字,不想打了,你看着给吧,500个,太多了!!!!-----------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拉丁名 5 英文名 6 辛夷的别名 7 来源 8 原植物形态 9 产地 10 采收与初加工 11 生药性状 12 性味归经 13 功效与主治 14 辛夷的用法用量 15 化学成分 16 辛夷的药理作用 17 辛夷的药典标准 171 品名 172 来源 173 性状 1731 望春花 1732 玉兰 1733 武当玉兰 174 鉴别 175 检查 176 含量测定 1761 挥发油 1762 木兰脂素 177 性味与归经 178 功能与主治 179 用法与用量 1710 贮藏 1711 出处 18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辛夷的方剂 2 用到中药辛夷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辛夷 辛夷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xīn yí

2 英文参考

flos magnoliae liliflorae [朗道汉英字典]

Magnolia liliflora [朗道汉英字典]

biond magnolia flower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Flos Magnoliae(拉)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iond magnolia flowerbud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辛夷

辛夷为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为木兰科植物望春花Magnolia biondii Pamp、玉兰Magnolia denudata Desr 或武当玉兰Magnolia sprengeri Pamp 的干燥花蕾[1]。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拉丁名

Flos Magnoliae(拉)(《中医药学名词(2004)》)

5 英文名

biond magnolia flowerbud(《中医药学名词(2004)》)

Yulan Magnolia Flower Bud

6 辛夷的别名

木笔花、望春花、玉兰花。

迎春、木笔花、姜朴花[2]。

7 来源

辛夷为木兰科植物望春花Magnoliabiondii Pamp玉兰M denudata Desr或武当玉兰M sprengeri Pamp等的花蕾[2]。

辛夷为木兰科植物望春花Magnolia biondii Pamp、玉兰Magnolia denudata Desr 或武当玉兰Magnolia sprengeri Pamp 的干燥花蕾[1]。

8 原植物形态

落叶乔木,高达15m。嫩枝有毛,冬芽密生灰绿色长绒毛。叶互生,倒卵形至倒卵状矩圆形,长10~18cm,宽6~10cm,先端阔而突尖,基部渐狭,全缘,上面有光泽,下面被柔毛。花大,钟形,先叶开放;花被片9,3轮,白色,矩圆状倒卵形;雄蕊、心皮多数,分别螺旋状排列于伸长的花托上,骨朵果顶端圆形,多数,聚合成圆筒形。花期2~3月。果期6~7月。

9 产地

辛夷主产河南、四川、安徽、浙江等地[2]。

除低温地区外,全国各地有栽培。

10 采收与初加工

1~2月,花未开放时采收,除去枝梗,阴干。

11 生药性状

花蕾呈笔头状或长卵形,长15~38cm,直径1~18cm,基部有木质短梗。苞片2~3层,每层2~3片,外表面密被灰白色或灰绿色茸毛,长3~45mm,内表面棕紫色,质厚而脆,内层苞片较薄。花被片9,大小近似,棕紫色,层层紧密相抱。气清香,味微苦辛。

12 性味归经

辛夷味辛,性温;入肺、胃经[2]。

13 功效与主治

辛夷具有散风寒,通鼻窍的功效。治鼻渊,风寒感冒之头痛、鼻塞、流涕[2]。

14 辛夷的用法用量

煎服:3~9克[2]。

外用:适量,研末㗜鼻;或以其蒸馏水滴鼻[2]。

15 化学成分

辛夷含挥发油,主要为桉油精(cineole)、α蒎烯(αpinene)、丁香油酚(eugenol)、胡椒酚甲醚(chavicol methylether)、桧烯(sabinene)、α松油醇(αterpineol)、枸橼醛等。鲜花含微量芸香甙。

玉兰花蕾含挥发油,中含柠檬醛、丁香油酚,18桉叶素、茴香醚等[2]。

辛夷花中含挥发油,主为丁香油酚、黄樟醚(Safrole)、柠檬醛、茴香醚(Ahole)、黄酮苷,花色苷[2]。

16 药理作用

辛夷的挥发油有收缩鼻黏膜血管、健胃作用,煎剂给麻醉兔、猫、狗静脉注射,有降压作用,但挥发油无降压作用;对动物在体、离体子宫呈兴奋作用;体外对真菌、细菌、昆虫有抑制作用[2]。

17 辛夷的药典标准 171 品名

辛夷

Xinyi

MAGNOLIAE FLOS

172 来源

本品为木兰科植物望春花MagnoLia biondii Pamp、玉兰Magnolia denudata Desr或武当玉兰Magnolia sprengeriPamp的于燥花蕾。冬末春初花未开放时采收,除去枝梗,阴干。

173 性状 1731 望春花

呈长卵形,似毛笔头,长12~25cm,直径08~15cm。基部常具短梗,长约5mm,梗上有类白色点状皮孔。苞片2~3层,每层2片,两层苞片间有小鳞芽,苞片外表面密被灰白色或灰绿色茸毛,内表面类棕色,无毛。花被片9,棕色,外轮花被片3,条形,约为内两轮长的1/4,呈萼片状,内两轮花被片6,每轮3,轮状排列。雄蕊和雌蕊多数,螺旋状排列。体轻,质脆。气芳香,味辛凉而稍苦。

1732 玉兰

长15~3cm,直径1~15cm。基部枝梗较粗壮,皮孔浅棕色。苞片外表面密被灰白色或灰绿色茸毛。花被片9,内外轮同型。

1733 武当玉兰

长2~4cm,直径1~2cm。基部枝梗粗壮,皮孔红棕色。苞片外表面密被淡**或淡黄绿色茸毛,有的最外层苞片茸毛已脱落而呈黑褐色。花被片10~12(15),内外轮无显著差异。

174 鉴别

(1)本品粉末灰绿色或淡黄绿色。非腺毛甚多,散在,多碎断;完整者2~4细胞,亦有单细胞,壁厚4~13μm,基部细胞短粗膨大,细胞壁极度增厚似石细胞。石细胞多成群,呈椭圆形、不规则形或分枝状,壁厚4~20μm,孔沟不甚明显,胞腔中可见棕**分泌物。油细胞较多,类圆形,有的可见微小油滴。苞片表皮细胞扁方形,垂周壁连珠状。

(2)取本品粗粉1g,加三氯甲烷10ml,密塞,超声处理30分钟,滤过,滤液蒸于,残渣加三氯甲烷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木兰脂素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附录ⅥB)试验,吸取上述两种溶液各2~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H薄层板上,以三氯甲烷乙醚(5: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0%硫酸乙醇溶液,在90℃加热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的紫红色斑点。

175 检查

水分不得过180%(附录ⅨH 第四法)。

176 含量测定 1761 挥发油

照挥发油测定法(附录X D)测定。

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10%(ml/g)。

1762 木兰脂素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附录ⅥD)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辛基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一四氢呋喃一水(35:1:64)为流动相;检测波长为278nm。理论板数按木兰脂素峰计算应不低于900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木兰脂素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木兰脂素01m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粗粉约1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乙酸乙酯20ml,称定重量,浸泡30分钟,超声处理(功率250W,频率33kHz)3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精密量取续滤液3ml,加在中性氧化铝柱(100~200目,2g,内径为9mm,湿法装柱,用乙酸乙酯5ml预洗)上,用甲醇15ml洗脱,收集洗脱液,置25ml量瓶中,加甲醇至刻度,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4~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木兰脂素(C23H2807)不得少于040%,

177 性味与归经

辛,温。归肺、胃经。

178 功能与主治

散风寒,通鼻窍。用于风寒头痛,鼻塞流涕,鼻鼽,鼻渊。

179 用法与用量

3~10g,包煎。外用适量。

1710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1711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8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细辛的别名 5 来源 6 产地 7 性味归经 8 细辛的功效与主治 9 使用禁忌 10 配伍禁忌 11 细辛的化学成分 12 细辛的药理作用 13 组方精选 14 服用细辛期间饮食禁忌 15 细辛中毒 151 不良反应机制 152 细辛中毒的症状 153 治疗 16 细辛的药典标准 161 品名 162 来源 163 性状 1631 北细辛 1632 汉城细辛 1633 华细辛 164 鉴别 165 检查 1651 水分 1652 总灰分 1653 酸不溶性灰分 1654 马兜铃酸I 1654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1654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654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6544 测定法 166 浸出物 167 含量测定 1671 挥发油 1672 细辛脂素 1672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167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167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16724 测定法 168 细辛饮片 1681 炮制 1682 检查 16821 总灰分 1683 鉴别 1684 检查 1685 浸出物 、含量测定 1686 性味与归经 1687 功能与主治 1688 用法与用量 1689 注意 16810 贮藏 169 出处 17 参考资料 附: 1 用到中药细辛的方剂 2 用到中药细辛的中成药 3 古籍中的细辛 细辛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xì xīn

2 英文参考

Asarum sieboldi Mig, herba asari cum radice [朗道汉英字典]

asari radix,asiasari radix,asiasarum,manchurian wildginger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细辛

细辛为中药名,出《神农本草经》。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Fr Schmidt var mandshuricum (Maxim) Kitag、汉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 f seoulense (Nak) CY Cheng et CS Yang 或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 的干燥全草[1]。

细辛属辛温解表药。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记载有此中药的药典标准。

4 细辛的别名

小辛、少辛。

细草、小辛、金盆草、玉香丝、细参、玉番丝、独叶草等。

小辛、少辛、独叶草、金盆草、北细辛[2]。

细草、小辛、金盆草、玉香丝、细参、玉番丝、独叶草[3]。

5 来源

细辛为马兜铃科植物辽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F.Schm varmandshuricum (Maxim) Kitag 或华细辛A.sieboldii Miq.汉城细辛Asieboldii Miq.varseoulense Nakai的全草[2]。

6 产地

细辛主产东北及陜西等地[2]。

7 性味归经

细辛味辛,性温,有毒;入肺、肾经[2]。

8 细辛的功效与主治

李明珍说:辛、温能散,所以各种风寒、风湿、头痛、痰饮、胸中带气、惊等症,可用本品治疗。口疮喉痹等用它,是因它能散浮热。辛能泄肺,所以风寒咳嗽等症可用它;辛能补肝,所以胆气不足、惊、眼目等症可用它;辛能润燥,所以耳闭、便涩者可用它。

细辛具有祛风散寒,止痛,温肺化饮,宣通鼻窍的功效[2]:

细辛治感冒风寒,头痛,鼻塞,风寒湿痹,寒饮喘咳,鼻渊:煎服,15~3g[2]。

细辛煎水含漱治齿痛[2]。

细辛研末醋调敷脐部,治口疮糜烂[2]。

细辛为眼科常用祛风散寒药,具有祛风,散寒止痛,宣通目窍的功效:

(1)用于风寒犯目所致目赤肿痛,白睛紫赤,黑睛翳膜等。常与麻茸、藁本等配伍,如四味大发散。

(2)用于绿风内障、青盲等。本品性善走窜,能开日窍,通玄府,用治绿风内障,常于平肝熄风药中加入本品以开通玄府,如绿风羚羊饮;用治青盲,常于补益肝肾方药中加入本品,以宣通目窍,如用驻景丸加减方中加入细辛、猪脊髓,治疗青盲有较好疗效。

9 使用禁忌

血虚头痛、肺热咳喘、阴虚干咳等忌服细辛[2]。

10 配伍禁忌

细辛反藜芦[2]。

11 细辛的化学成分

细辛含有细辛醚、甲基丁香酚等挥发油。

汉城细辛全草含挥发油,主要成分有:甲基丁香油酚、黄樟醚、细辛醚等[2]。

辽细辛挥发油有蒎烯、樟烯、细辛脑等[2]。

根含左旋细辛脂素、卡枯醇等[2]。

华细辛挥发油含α侧柏烯、月桂烯、α松油醇等[2]。

辽细辛还另含消旋去甲基乌药堿[2]。

12 细辛的药理作用

细辛的药理作用有解热,镇痛,抗炎,镇静,抗惊厥,免疫抑制,增加冠脉流量,抗氧化,抗缺氧,抗细菌真菌,松弛支气管平滑肌。

细辛的挥发油对兔有解热、镇痛作用,并可使人舌的黏膜麻醉,对豚鼠有局麻作用[2]。

细辛挥发油可降压,并拮抗家兔心肌急性缺血[2]。

细辛挥发油可使动物先兴奋,而后抑制,最后呼吸麻痹而死[2]。

细辛醇浸液在体外对金**葡萄球菌,枯草、痢疾及伤寒杆菌有抑制作用[2]。

细辛醇提物对心血管系统有兴奋肾上腺素能β受体的广泛作用[2]。

甲基丁香油酚对动物静脉注射有麻醉作用,能直接松弛气管平滑肌,能镇咳细辛还有抗炎、抗过敏作用[2]。

细辛油有免疫抑制作用[2]。

细辛中含抗癌活性成分[2]。

13 组方精选

1、中风(突然倒下,不省人事)。用细辛末吹入鼻中。

2、虚寒呕哕,饮食不下。用细辛(去叶)半两、丁香二钱半,共研为末。每服一钱,柿蒂汤送下。

3、小儿客忤(按:本病症状是:面青,惊痛,不能说话;或颈项强硬,出现险象;或在夜中忽然惊啼不止)。用细辛、桂心,等分为末,每服少许放入小儿口中。

4、口舌生疮。用细辛、黄连,等分为末,搽患处,漱去涎汁。治小儿口疮,可用醋调细辛末贴敷脐上。

5、牙齿肿痛。口中溃烂,用细辛煎成浓汁,多次漱口,热含冷吐。

6、鼻中息肉。用细辛末时时吹入。

7、耳聋。用细辛末溶在黄蜡中,团成小丸。每棉裹一丸。塞耳中。此方名“聪耳丸”。

14 服用细辛期间饮食禁忌

服用细辛忌吃貍肉和生菜[4]。

15 细辛中毒

细辛属辛温解表药[3]。含有细辛醚、甲基丁香酚等挥发油[3]。药理作用有解热,镇痛,抗炎,镇静,抗惊厥,免疫抑制,增加冠脉流量,抗氧化,抗缺氧,抗细菌真菌,松弛支气管平滑肌[3]。

服用生细辛及煎煮时间过短都易引起中毒。

151 不良反应机制

细辛的挥发油中的有毒成分,能够先兴奋后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最后导致呼吸麻痹致死。服用生细辛及煎煮时间过短都易引起中毒。[3]

152 细辛中毒的症状

细辛中毒症状明显,表现为头痛、恶心、呕吐、呼吸急促、烦躁不安、瞳孔散大、面色潮红、口渴、脉速、血压升高、颈强直、肌肉震颤,如不及时治疗会出现牙关紧闭、角弓反张、四肢抽搐、意识不清、昏迷,最后因呼吸肌麻痹致死。[3]

153 治疗

细辛中毒的治疗要点为[5]:

1催吐、洗胃、导泻等促进毒物排出

用1:4000的高锰酸钾液洗胃;可服用蛋清,乳汁或通用解毒剂;也可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1500~2000ml,加入3g维生素C静脉滴入。

2对症治疗

制止惊厥,静脉给苯巴比妥钠03~05g,2~3/d,10%水和氯醛 ,或地西泮10~20mg肌注,还可给安定和安官牛黄丸;尿闭时,导尿或口服氢氯噻嗪50mg,3/d。

16 细辛的药典标准 161 品名

细辛

Xixin

ASARI RADIX ET RHIZOMA

162 来源

本品为马兜铃科植物北细辛Asarum heterotropoides FrSchmidt val.Mandshuricum(Maxim.)Kitag.、汉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var.seoulense Nakai或华细辛Asarum sieboldii Miq.的干燥根和根茎。前二种习称“辽细辛”。夏季果熟期或初秋采挖,除净地上部分和泥沙,阴干。

163 性状 1631 北细辛

常卷曲成团。根茎横生呈不规则圆柱状,具短分枝,长1~10cm,直径02~04cm;表面灰棕色,粗糙,有环形的节,节间长02~03cm,分枝顶端有碗状的茎痕。根细长,密生节上,长10~20cm,直径01cm;表面灰**,平滑或具纵皱纹;有须根和须根痕;质脆,易折断,断面平坦,黄白色或白色。气辛香,味辛辣、麻舌。

1632 汉城细辛

根茎直径01~05cm,节间长01~1cm。

1633 华细辛

根茎长5~20cm,直径01~02cm,节间长02~lcm。气味较弱。

164 鉴别

(1)根横切面:表皮细胞1列,部分残存。皮层宽,有众多油细胞散在;外皮层细胞1列,类长方形,木栓化并微木化;内皮层明显,可见凯氏点。中柱鞘细胞1~2层,初生木质部2~4原型。韧皮部束中央可见1~3个明显较其周围韧皮部细胞大的薄壁细胞,但其长径显著小于最大导管直径,或者韧皮部中无明显的大型薄壁细胞。薄壁细胞含淀粉粒。

(2)取本品粉末05g,加甲醇20ml,超声处理45分钟,滤过,滤液蒸干,残渣加甲醇2ml使溶解,作为供试品溶液,另取细辛对照药材05g,同法制成对照药材溶液。再取细辛脂素对照品,加甲醇制成每1ml含1m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溶液。照薄层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VI B)试验,吸取上述三种溶液各10μl,分别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石油醚(60~90℃)乙酸乙酯(3: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喷以1%香草醛硫酸溶液,热风吹至斑点显色清晰。供试品色谱中,在与对照药材色谱和对照品色谱相应的位置上,显相同颜色的斑点。

165 检查 1651 水分

不得过10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H  第三法)。

1652 总灰分

不得过12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K)。

1653 酸不溶性灰分

不得过50%(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Ⅸ K)。

1654 马兜铃酸I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VI D)测定。

1654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为流动相A,以005%磷酸溶液为流动相B,按下表中的规定进行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60nm。理论板数按马兜铃酸I峰计算应不低于5000。

时间(分钟) 流动相A(%) 流动相B(%) 0~10 30~34 70~66 10~18 34~35 66~65 18~20 35~45 65~55 20~30 45 55 30~31 45~53 55~47 31~35 53 47 35~40 53~100 47~ 0 1654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马兜铃酸I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02μg的溶液,即得。

1654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中粉约05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70%甲醇25ml,密塞,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500W,频率40kHz)40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70%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1654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马兜铃酸I(C17H11NO7)不得过0001%[6]。

166 浸出物

照醇溶性浸出物测定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Ⅹ A)项下的热浸法测定,用乙醇作溶剂,不得少于90%。

167 含量测定 1671 挥发油

照挥发油测定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ⅩD)测定。

本品含挥发油不得少于20%(ml/g)。

1672 细辛脂素

照高效液相色谱法(2010年版药典一部附录VID)测定。

16721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十八烷基硅烷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为流动相A,以水为流动相B,按下表中的规定进行梯度洗脱;柱温40℃,检测波长为287nm。理论板数按细辛脂素峰计算应不低于10000。

时间(分钟) 流动相A(%) 流动相B(%) 0~20 50 50 20~26 50→100 50→0 16722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取细辛脂素对照品适量,精密称定,加甲醇制成每1ml含50μg的溶液,即得。

16723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本品粉末(过三号筛)约05g,精密称定,置具塞锥形瓶中,精密加入甲醇15ml,密塞,称定重量,超声处理(功率500W,频率40kHz)45分钟,放冷,再称定重量,用甲醇补足减失的重量,摇匀,滤过,取续滤液,即得。

16724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本品按干燥品计算,含细辛脂素(C17H11O7)不得少于0050%。

168 细辛饮片 1681 炮制

除去杂质,喷淋清水,稍润,切段,阴干。

本品呈不规则的段。根茎呈不规则圆形,外表皮灰棕色,有时可见环形的节。根细,表面灰**,平滑或具纵皱纹。切面黄白色或白色。气辛香,味辛辣、麻舌。

1682 检查 16821 总灰分

同药材,不得过80%。

1683 鉴别

(除根横切面外) 同药材。

1684 检查

(马兜铃酸I )同药材。

1685 浸出物 、含量测定

同药材。

1686 性味与归经

辛,温。归心、肺、肾经。

1687 功能与主治

解表散寒[7],祛风止痛,通窍,温肺化饮。用于风寒感冒,头痛,牙痛,鼻塞流涕,鼻鼽,鼻渊,风湿痹痛,痰饮喘咳。

1688 用法与用量

1~3g。散剂每次服05~1g。外用适量。

1689 注意

不宜与藜芦同用。

16810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169 出处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2010年版

17

白芷:味香色白,为古老的美容中药之一,市场上以其为原料的化妆品和美容品层出不穷,而纯正的白芷,其美容效果更为显著:白芷对美白祛斑有显著的作用,并可改善微循环,促进皮肤的新陈代谢,延缓皮肤衰老。让肌肤润泽光滑,滋润的容颜呈现出水一样的灵气。 控油、祛痘面膜 材料:绿豆粉2茶匙、白芷粉1茶匙、蜂蜜(牛奶)适量 做法:将绿豆粉与白芷粉混合,再混入牛奶或蜂蜜适量,用纯净水拌匀,敷于面上约15分钟后清水洗净便可。 每周可做2—3次。美丽秘诀:这种面膜最适合油脂分泌过多或暗疮肌肤使用,因为该面膜具有消炎抗菌及深度清洁的功能。 美白、祛斑面膜 材料:薏仁粉2茶匙、白芷粉1茶匙、蜂蜜(牛奶)适量 做法:将薏仁粉与白芷粉混合,再混入牛奶或蜂蜜适量,用纯净水拌匀。敷于面上约15分钟后清水洗净便可。 每周可做2—3次。美丽秘诀:这种面膜适合脸色偏暗、毛孔粗大、面部有色斑、豆印者使用。 它是中药,当然是可以吃的了,但一般还是外用,吃的话还是吃薏仁粉比较好。

$#$#$

白芷属于伞形科当归属,为伞形科植物兴安白芷、川白芷、杭白芷或云南牛防风的根。具有祛风散寒,通窍止痛,消肿排脓,燥湿止带的功效。[化学成分]本品含挥发油,香豆素及其衍生物,如当归素、白当归醚、欧前胡乙素、白芷毒素等。还含有挥发油,油中有3-亚甲基-6-环己烯、十一炭烯-4、榄香烯、十六烷酸、壬烯醇等。[临床应用]1 用于感冒风寒,头痛,鼻塞。常配伍防风、羌活等。 2 用于头痛、齿痛、鼻渊、风湿痹痛者。治疗阳明头痛、眉棱骨痛,头风痛等,外感风寒者,配伍荆芥、防风、川芎;外感风热者,配伍薄荷、菊花、蔓荆子。治疗齿痛,属风火者,配石膏、黄连。治鼻渊头痛、与苍耳子、辛夷、薄荷同用。治风湿寒痹、腰背疼痛,与羌活、独活、威灵仙同用。 3 用于疮疡肿痛。如乳痈初起可配蒲公英、瓜蒌同用;脓出不畅配金银花、天花粉同用。 4 用于带下过多。属寒湿带下,与鹿角霜、白术、炮姜等配伍;属湿热带下,配伍车前子、黄柏等

第一章 概述

第一节 头痛源流与命名

一、头痛源流

二、古籍中常见头痛分类

三、头痛古名解

第二节 现代医学头痛概况

一、头痛的发病状况

二、头痛治疗

第二章 中医对头痛的认识

第一节 头痛的病因病机

一、外感

二、内伤

第二节 头痛的辨证

一、辨经脉

二、辨外感内伤

三、辨疼痛性质

四、辨病程新久

第三节 头痛的针灸治疗原则

一、选穴原则

二、辨证配穴

三、治疗其他相关因素

第四节 头痛常用经络腧穴

一、手太阴肺经

二、手阳明大肠经

三、足阳明胃经

四、足太阴脾经

五、手少阴心经

六、手太阳小肠经

七、足太阳膀胱经

八、足少阴肾经

九、手厥阴心包经

十、手少阳三焦经

十一、足少阳胆经

十二、足厥阴肝经

十三、任脉

十四、督脉

十五、阳维脉

十六、阴跻脉

十七、阳跻脉

十八、常用奇穴

附:常用腧穴图

第三章 头痛的现代医学认识

第一节 头痛的解剖生理基础

一、头痛的解剖基础

二、头痛原因

三、头痛的相关因素

四、发病机制

第二节 头痛的常见类型

一、血管性头痛

二、颅内压变化引起的头痛

三、脑膜炎症的头痛

四、头部损伤的头痛

五、癫痫性头痛

六、面部疾病的扩散性头痛

七、颈椎与颞颌关节疾病的头痛

八、紧张性头痛

九、中毒性、代谢性以及血液病等原因引起的头痛

十、精神性头痛

第三节 头痛的诊断步骤

附:国际头痛分类第2版(ICHD-Ⅱ)

第四章 头痛的针灸治疗

第一节 头痛辨经论治

一、头痛部位分经辨证

二、头痛按部辨经论治

三、辨经论治特殊用法

第二节 头痛辨证论治

一、外感头痛

二、内伤头痛

第三节 头痛辨病论治

一、固定穴方

二、特殊针法

第五章 头痛相关疾病治疗

第一节 内科疾病

中风

感冒

附:空调病

中暑

面瘫

眩晕

附:高血压

郁证

不寐

面痛

功能性胃肠病

消渴

第二节 妇儿科疾病

经行头痛

崩漏

痛经

闭经

绝经前后诸证

小儿食积

第三节 外科疾病

蛇串疮

痄腮

颈椎病

第四节 耳鼻喉科疾病

暴聋

脓耳

鼻渊

鼻鼽

咽喉肿痛

第五节 眼科疾病

目赤肿痛

屈光不正

电脑视频终端综合征

青光眼

暴盲

第六节 口腔疾病

牙痛

第七节 其他疾病

戒断综合征

慢性疲劳综合征

腰麻后头痛

第六章 头痛的现代研究

第一节 头痛临床研究

第二节 针刺机制研究

编后语

主要参考文献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经脉名·督脉 41 督脉循行分布 411 《黄帝内经灵枢·营气》 412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 413 《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 414 《难经·二十八难》 415 《中医大辞典》 416 《中国针灸学词典》 417 《中医药学名词(2004)》 418 《奇经八脉考》 42 督脉腧穴 421 本经腧穴 422 特定穴 4221 络穴 4222 交会穴 43 督脉经脉病 44 督脉腧穴主治病证 5 经穴别名·督脉 51 神庭穴的别名 52 出处 53 穴名解 54 特异性 55 所属部位 56 神庭穴的定位 57 神庭穴的取法 58 神庭穴穴位解剖 581 层次解剖 582 穴区神经、血管 59 神庭穴的功效与作用 510 神庭穴主治病证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5112 灸法 512 神庭穴的配伍 513 文献摘要 514 神庭穴研究进展 5141 对中风患者微循环及痛阈的影响 6 经外奇穴名·督脉 61 督脉穴的定位 62 督脉穴主治病证 63 刺灸法 7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督脉 1 拼音

dū mài

2 英文参考

Governor Channel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overnor Vessel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governor channel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governor vessel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Du channel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DU meridian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governor vessel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GV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督脉:1经脉名;2经穴别名;3经外奇穴名。

4 经脉名·督脉

督脉(governor channel[1][2]、governor vessel[1][2])为经脉名[3]。奇经八脉之一[3]。代号DU[4]。出《黄帝内经素问·骨空沦》。

督脉分布在腰、背、头面正中,总督六阳经,调节全身阳经经气,故称“阳脉之海”[5]。督脉前后与任脉、冲脉相通,与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相合,联系心、肾、脑。督脉在背后中脊,总制诸阳,故谓之曰督,督者都纲也。其循背脊上行,犹如裘之背缝也。

督脉起于胞中,上行入脑,并主一身之阳经,下出会阴,沿脊柱里边直向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上行颠顶,沿前额正中,鼻柱正中,至上唇系带处[1][2]。(本经起于小腹内,出于会 ,沿脊柱内上行,到项后风府穴处进入脑内,络于脑,再回出上行至头顶正中的百会,循前额正中线到鼻柱下方的水沟穴,止于上牙龈部的龈交。手太阳小肠经的后溪穴与本脉脉气相通[3]。)

督脉共有28穴。分布于人体后正中线,起于长强,止于龈交。据《针灸甲乙经》等载,计有:长强、腰俞、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素髎、水沟、兑端、龈交等[6]。本经腧穴主治骶、背、头项、局部病症及相应的内脏疾病、神志病。有少数腧穴有泻热作用。

41 督脉循行分布

督脉循行路径

411 《黄帝内经灵枢·营气》

足厥阴……上循喉咙,入颃颡之窍,究于畜门;其支别者,上额,循巅,下项中,循脊,入骶,是督脉也。

语译:

足厥阴肝经……上行沿着喉咙进入喉头鼻咽部,到达鼻后孔;另一支上向额部(神庭),沿头顶正中(百会),下向后顶中(风府),沿着脊柱(大椎)进入骶部(长强),这就是督脉。

412 《黄帝内经灵枢·本输》

颈中央之脉,督脉也,名曰风府。

语译:

颈中央的脉是督脉。其穴名风府。

413 《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

督脉者,起于少腹,以下骨中央,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络循阴器,合纂间,绕纂后,别绕臀,至少阴,与巨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后廉。贯脊属肾。与太阳起于目内眦,上额交巅上,入络脑,还出别下项,循肩膊内,侠脊抵腰中,入循膂络肾。其男子循茎下至纂,与女子等。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

语译:

督脉起源于小腹部,下向骨盆的中央,在女子,入内联系 的“廷孔"——当尿道口外端。由此分出络脉,分布于 ,会合于 之间(会阴),绕向 之后,分支别行绕臀部到足少阴(长强),与足太阳经的分支相合(会阳)。足少阴经从股内后缘上行,贯通脊柱(长强),而连属肾脏。督脉又与足太阳经起于目内眦(睛明),上行至额,交会于巅顶(百会),入络于脑;又退出下项,循行肩胛内侧,挟脊柱(风门),抵达腰中,入循脊里,络于肾脏(肾俞)。在男子,则沿 下至 ,与女子相仿。督脉另一支从小腹直上(同任脉),穿过肚脐中央,向上通过心脏,入于喉咙,上至下颌部环绕唇口,向上联络两目之下的中央(承泣)。

414 《难经·二十八难》

督脉者,起于下极之俞,并于脊里,上至风府,入属于脑。

语译:

督脉,起始于躯干最下部的长强穴,并行脊柱里面,上行到风府穴,进入脑部(上至巅顶,沿额下行到鼻柱)。

415 《中医大辞典》

(按:《难经·二十八难》原文无后三句)督脉自小腹内起始,下出于会 ,向后沿脊柱里边直上,至风府穴处进入脑部,上行巅顶,沿着前额正中,到鼻柱下方。[4]

416 《中国针灸学词典》

督脉起于小腹内,出于会 ,沿脊柱内上行,到项后风府穴处进入脑内,络于脑,再回出上行至头顶正中的百会,循前额正中线到鼻柱下方的水沟穴,止于上牙龈部的龈交。手太阳小肠经的后溪穴与本脉脉气相通。[3]

417 《中医药学名词(2004)》

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沿脊柱里边直向上行,至项后风府穴处进入颅内,络脑,并由项沿头部正中线,上行颠顶,沿前额正中,鼻柱正中,至上唇系带处。[7]

418 《奇经八脉考》

其脉起于肾下胞中,至于少腹,乃下行于腰横骨围之中央,系溺孔之端。男子循茎下至篡,女子络阴器,合篡间,具绕篡后屏翳,别绕臀,至少阴与太阳中络者合少阴上股内廉,由会阳贯脊,会于长强穴。在骶骨端与少阴会,并脊里上行,历腰俞、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与手足三阳会合;上哑门,会阳维;入系舌本,上至风府,会足太阳阳维,同入脑中;循脑户、强间、后顶、上巅,历百会、前顶、囟会、上星、至神庭,为足太阳督脉之会;循额中,至鼻柱,经素髎、水沟,会手足阳明;至兑端,入龈交,与任脉足阳明交会而终。凡三十一穴。

据以上有关记载,督脉的路线,以行于脑脊正中者为主干,旁行者为分支。脉气起于小腹内(肾下、胞中),与冲脉、任脉同源,出于会 。督脉从尾骶沿脊内上行,到项后风府穴进入脑内,联络脑,其外从头顶正中经前额到鼻柱下端,至龈交穴止。这一主干,在营气运行时从上而下,即由足厥阴肝经分支上头顶接通督脉,沿脑脊下行,后接任脉。

督脉旁支,上部与足太阳膀胱经同行,从目内眦上行,交巅顶,络脑,下项,挟脊,于腰中络肾;下部与足少阴肾经同行,以 后尾骶部贯脊属肾。

督脉在 散络阴器或 ,下合于 ,在 后尾骶部与足太阳、足少阴会合。

前行者与任脉相同,从少腹直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

其络脉,从长强挟脊上项,散布头上,背部分支走向足太阳。--可知督脉与足太阳关系最为密切,即一在正中,一在两旁,同联系肾与脑。其次为与足少阴和任脉相联系,一主后,一主前,同在 、胞宫、肾、心相关联。

从督脉的循行分布部位认识其功能,首先是“总督诸阳”,或称为“阳脉之海”和“阳脉之都纲”。诸阳经通过阳维会合于督脉,在督脉上有受各阳经所会的穴,又入会于足太阳经的穴,均说明这种关系。其次是沟通阴阳、总摄诸经,或称“督领经脉之海”。督脉旁通足太阳、足少阴,与冲、任同起于胞中,并前通任脉,即说明这种关系。对此,滑伯仁曾说:“夫人身之有任、督,犹天地之有子、午,可以分,可以合。分之以见阴阳之不离,合之以见浑沦之无间,一而二,二而一者也”。督脉作为“阳脉之海”和“督领经脉之海”以见其功能之大,从“四海”的划分又归属于“脑为髓海”。

督脉 循行路线:

起于肾中

下至胞中

下行络阴器行二阴之间

至尻

贯脊上脑后

交颠

至囟会

入鼻柱

终于人中与任脉交

奇经督脉经别循行路径图

42 督脉腧穴 421 本经腧穴

督脉腧穴总图

督脉共有28穴(有将印堂归入者计29穴)。分布于人体后正中线,起于长强,止于龈交。据《针灸甲乙经》等载,计有:长强、腰俞、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印堂[8][9](《中国针灸学辞典》、《中国针灸全书》列入督脉)、素髎、水沟、兑端、龈交等[6]。

督脉二十八穴始于尾闾骨端之长强穴,腰俞(功穴)、阳关入命门(功穴),上行悬枢、脊中、至中枢,筋缩、至阳归灵台,神道、身柱(功穴)、陶道开,大椎、哑门连风府,脑户(功穴)、强间、后顶排,百会、前顶通囟会(功穴),上星、神庭、素髎(功穴)对,水沟、兑端在唇上,龈交上齿 间。

奇经督脉经筋图

长强(络,足少阴会),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台,神道,身柱,陶道(足太阳会),大椎(手足三阳会),哑门(阳维会),风府(阳维会),脑户(足太阳会),强间,后顶,百会(足太阳会或说足三阳会),前顶,囟会,上星,神庭(足太阳,阳明会),素髎,水沟(手、足阳明会),兑端,龈交(一说任脉会)。

422 特定穴 4221 络穴

长强

4222 交会穴

会阴(会任脉、冲脉),会阳(会足太阳),风门(会足太阳)。此外, 手太阳小肠经之输穴后溪通于督脉。

督脉交会穴表(●本经穴 √交会穴)

经名

穴名

督脉

任脉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冲脉

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

阳维脉

足少阳胆经

手太阳小肠经

承浆

阴交

会阴

横骨

大赫

气穴

四满

中注

肓俞

商曲

石关

阴都

神庭

水沟

百会

脑户

风府

哑门

大椎

陶道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长强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

风门

会阳

√(《中国针灸学辞典》)

后溪

43 督脉经脉病

督脉主要病候为脊柱强痛、角弓反张等症[10]。

督脉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脊柱强直、角弓反张、头重痛、项强、眩晕、癫痫、癃闭、遗溺、痔疾、妇女不孕等。

患督脉疾病者,有下列病候:腰痛、遗精、白带、气喘、癫痫、聋哑、头痛、脊柱强直、角弓反张。

《黄帝内经灵枢·海论》: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懈怠,安卧。

《黄帝内经灵枢·经脉》:实则脊强,虚则头重,高摇之(络脉病)。

《黄帝内经素问·骨空论》:督脉为病,脊强反折。

《黄帝内经素问·风论》:风气循风府而上,则为头风,风入系头,则为目风、眼寒。

《难经·二十九难》:督之为病,脊强而厥。

《脉经》:腰脊强痛,不得俯仰,大人癫疾,小人风痫疾。

《中医大辞典》:本脉发生病变,主要表现为脊柱强直,角弓反张,头重痛,项强,眩晕,癫痫,癃闭,遗溺,痔疾,妇女不育等。

据以上记载,督脉的病候,主要是关于头脑、五官、脊髓及四肢的见症,如头风、头痛、项强、头重、脑转、耳鸣、眩晕、眼花、嗜睡、癫狂、痫疾、腰脊强痛、俯仰不利、肢体酸软,后人所载还有手足拘挛、震颤、抽搐、麻木及中风不语等。

44 督脉腧穴主治病证

督脉腧穴主治神志病、热病和腰骶、背、头项局部病证,以及相应的内脏疾病[10]。

督脉腧穴主治骶、背、头项、局部病症及相应的内脏疾病、神志病。有少数腧穴有泻热作用。

督脉腧穴分部主治提要表

穴名

部位

主治

长强

尾端

便血、痔疾、癫狂痫

腰俞

骶骨

月经不调、腰脊强痛

腰阳关

腰椎

月经不调、遗精、腰骶痛、下肢痿痹

命门

腰椎

阳痿、遗精、带下、腰痛、泄泻、月经不调

尾端~14椎:神志病、妇科病、前阴病、肠癌

悬枢

腰椎

泄泻、腰脊强痛

脊中

胸椎

泄泻、黄疸、癫痫

中枢

胸椎

黄疸、呕吐、腰脊强痛

筋缩

胸椎

胃痛、脊强、癫痫

13~9椎:神志病、肠胃病

至阳

胸椎

黄疸、咳喘、脊强、背痛

灵台

胸椎

咳嗽、气喘、疔疮

神道

胸椎

眩嗽、心悸、健忘

身柱

胸椎

咳嗽、气喘、癫痫、脊强、背痛

陶道

胸椎

头痛,疟疾,热病

大椎

颈胸椎

咳嗽、气喘、头痛、项强、热病、疟疾、癫痫

7~1椎:神志病、心肺疾患、热病

哑门

颈椎

暴喑、舌强不语、癫狂痫

风府

后头

头痛、项强、眩晕、咽喉肿痛、癫狂

项部:神志病、头项病

脑户

后头

头晕、项强、癫痫

强间

后头

头痛、目眩、癫病

后顶

后头

头痛、眩晕、癫狂痫

百会

头顶

头痛、眩晕、中风、癫狂、脱肛、阴挺

前顶

前头

头痛、鼻渊、癫痫

囟会

前头

头痛、眩晕、鼻渊、癫痫

穴名

部位

主治

上星

前头

头痛、鼻渊、鼻衄、癫狂

神庭

前头

头痛、眩晕、癫痫

头部:神志病,头面五官病

素髎

鼻尖

鼻疾患、惊厥、昏迷

水沟

人中

口眼㖞斜、癫狂痫、小儿惊风、昏迷、腰脊强痛

兑端

上唇

日㖞、齿龈肿痛、癫狂

龈交

齿龈

齿龈肿痛、癫狂

口鼻部:神志病、鼻、口、齿病

5 经穴别名·督脉

督脉为经穴别名[3]。见《备急千金要方》。即神庭[3]。

穴位 神庭 汉语拼音 Shenting 罗马拼音 Shenting 美国英译名 God's Courtyard 各

号 中国 GV24 日本 24 法

国 莫兰特氏 VG23 富耶氏 德国 LG23 英国 Gv24 美国 Go24

神庭为经穴名(Shéntíng GV24,DU24)[11]。出《针灸甲乙经》。别名发际(《本事方》),天庭(《针灸杂志》),督脉(《备急千金要方》)。属督脉[11]。神庭是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督脉的交会穴[11][12]。神即神明,庭即前庭,“脑为元神之府”,神在此指脑,此穴在前额部,如脑室之前庭,故名神庭[11]。神庭穴主要用于头面五官及神志等疾患:如头痛,耳源性眩晕,目赤肿痛,急性结膜炎,泪囊炎,鼻渊,鼻衄,惊悸,失眠,癫痫,精神分裂症,高血压,疟疾,眩晕,耳聋,迎风流泪,目翳,癫狂,痫证,中风,喘渴,烦满,角弓反张,心腹胀满,头晕目眩,鼻鼽,流泪,雀目,吐舌,结膜炎,鼻炎,神经官能症,记忆力减退,精神分裂症等。

51 神庭穴的别名

发际(《本事方》),天庭(《针灸杂志》),督脉(《备急千金要方》)。

52 出处

《针灸甲乙经》:神庭,在发际,直鼻,督脉、足太阳、足阳明之会。

53 穴名解

神即神明,庭即前庭,“脑为元神之府”,神在此指脑,此穴在前额部,如脑室之前庭,故名神庭[11]。

神,指脑之元神。庭,宫庭,庭堂。本穴居头颅之上,脑在其中,而脑为元神之府,为人的精神智能生发之处,故名之。意为此乃脑神所居之高贵处也。道经中有三丹田之说。《中黄经》以脑宫为上丹田,心宫为中丹田,腹胃为下丹田,也称上中下三庭。《黄庭中景经》注:“面有神庭。”《黄庭内景经》注:“神处其中则灵,灵则应,应则保身。”故神庭者脑神之宅,保身之堂也。此穴在前发际正中直上5分处,正当脑海前庭,为神居之所,神识所在,且居面之上部。《续博物志》云:“面者,神之庭也。”《淮南子》云:“神者,智之渊也。”主治烦闷恍惚,癫疾风痫诸疾,《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有:“治癫疾风痫……悸惊不安寐。”因名神庭。[13]

54 特异性

神庭是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督脉的交会穴[11][12]。

55 所属部位

前头[14]

56 神庭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神庭穴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7]。

神庭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处。正坐仰靠取穴[11]。

神庭穴位于头正中线,入前发际05寸(《外台秘要》)[12]。一说:“在发际,直鼻”(《针灸甲乙经》)。

神庭穴在督脉的位置

神庭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神庭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神庭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神庭穴在前头部的位置

57 神庭穴的取法

正坐或仰靠,在头部中线入前发际05寸处取穴。

神庭穴位于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处。正坐仰靠取穴[11]。

正坐或仰靠位,于前发际中点直上05寸处取穴;若无前发际时,可先取百会,向前45寸取穴[15]。

58 神庭穴穴位解剖

神庭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左、右枕额肌额腹之间、腱膜下疏松组织。布有额神经的滑车上神经和额动、静脉的分支或属支。

58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左、右枕额肌额腹之间→腱膜下疏松组织[11]。

皮肤→皮下组织→枕额肌额腹[16]。

58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滑车上神经分布;深层有面神经颞支和眶上动脉分布[16]。

布有额神经分支和额动、静脉分支[12]。

59 神庭穴的功效与作用

神庭穴具有宁神醒脑、降逆平喘的功效。

神庭穴有清头明目、宁心安神作用[11]。

神庭穴系督脉、胃经和膀胱经之会穴,有清头宁神之功,主治癫狂风痫,惊悸不安[13]。

510 神庭穴主治病证

神庭穴主要用于头面五官及神志等疾患:如头痛,耳源性眩晕,目赤肿痛,急性结膜炎,泪囊炎,鼻渊,鼻衄,惊悸,失眠,癫痫,精神分裂症,高血压,疟疾,眩晕,耳聋,迎风流泪,目翳,癫狂,痫证,中风,喘渴,烦满,角弓反张,心腹胀满,头晕目眩,鼻鼽,流泪,雀目,吐舌,结膜炎,鼻炎,神经官能症,记忆力减退,精神分裂症等。

神庭穴主要用于头面五官及神志等疾患:如头痛、耳源性眩晕、目赤肿痛、急性结膜炎、泪囊炎、鼻渊、鼻衄、惊悸、失眠、癫痫、精神分裂症及高血压、疟疾等[11]。

神庭穴主治头痛,眩晕,惊悸,失眠,鼻渊,癫痫等[12]。

神庭穴主治头痛,眩晕,鼻渊,鼻衄,耳聋,目赤肿痛,迎风流泪,目翳;癫狂,痫证,失眠;中风,喘渴烦满,角弓反张,心腹胀满[15]。

神庭穴主治头痛、眩晕、失眠、鼻渊、癫痫[17]。

头晕目眩,鼻渊,鼻鼽,流泪,目赤肿痛,目翳,雀目,吐舌,角弓反张,癫狂,痫症,惊悸,失眠,泪囊炎,结膜炎,鼻炎,神经官能症,记忆力减退,精神分裂症。

511 刺灸法 5111 刺法

一般沿皮刺03~05寸[11]。

平刺03~05寸,局部酸胀[15]。

沿皮刺05~08寸[12]。

平刺05~08寸[18]

5112 灸法

可灸[11][15][18]。

艾条灸5~10分钟[12]。

512 神庭穴的配伍

神庭穴配列缺治头痛[11]。

神庭穴配上星、睛明、前顶、太阳治目赤肿痛[11]。

神庭穴配三阴交、神门治失眠[11]。

神庭配上星、肝俞、肾俞、百会,有补益肝肾,滋阴明目的作用,主治雀目,目翳。

神庭配攒竹、迎香、风门、合谷、至阴、通谷,有宣肺利窍,疏风清热的作用,主治鼻鼽清涕出。

神庭配兑端、承浆、有醒脑开窍,调阴和阳的作用,主治癫疾呕沫。

神庭配上星、睛明、前顶、太阳,治头痛目疾[15]。

神庭配印堂、神门、内关、三阴交,治失眠[15]。

神庭配本神、百会、后顶、玉枕、天冲、大杼、曲骨、尺泽,治癫疾[15]。

神庭配风池、合谷、太冲,治小儿惊风[15]。

神庭配攒竹、迎香、风门、合谷、至阴、足通谷,治鼻鼽、清涕出[15]。

人体体表面积计算器 BMI指数计算及评价 女性安全期计算器 预产期计算器 孕期体重增长正常值 孕期用药安全性分级(FDA) 五行八字 成人血压评价 体温水平评价 糖尿病饮食建议 临床生化常用单位换算 基础代谢率计算 补钠计算器 补铁计算器 处方常用拉丁文缩写速查 药代动力学常用符号速查 有效血浆渗透压计算器 乙醇摄入量计算器

医学百科,马上计算!

513 文献摘要

《针灸甲乙经》:督脉、足太阳、阳明之会。

《针灸甲乙经》:头脑中寒,鼻衄,目泣出,神庭主之。痎疟,神庭、百会主之。寒热头痛,喘喝,目不能视,神庭主之。风眩,善呕,烦满,神庭主之。癫疾呕沫,神庭及兑端、承浆主之。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癫疾风痫,戴目上不识人,头风目眩,鼻出清涕不止,目泪出,惊悸不得安寝。

《针灸大成》:主登高而歌,弃衣而走,角弓反张,吐舌,癫疾,风痫,目上视不识人,头风目眩,鼻出清涕不止,目泪出,惊悸不得安寝,呕吐烦满,寒热头痛,喘渴。

《普济》:歧伯曰:凡欲疗风,勿令灸多,缘风性轻,多则伤,宜灸七壮至二十壮;禁针,针即发狂。

《类经图翼》:灸三壮,禁刺,刺之令人癫狂目失明。

514 神庭穴研究进展 5141 对中风患者微循环及痛阈的影响

针刺、艾灸神庭观察,发现针灸后患者的微循环障碍均有不同程度改善,痛阈也有不同程度提高。针、灸两组相比,血流速度、痛阈均无显著差异,证明针、灸均能使中风患者的微循环改善,并在病理条件下调节患侧肢体的感觉系统。

6 经外奇穴名·督脉

督脉为经外奇穴名[3]。出《备急千金要方》。

61 督脉穴的定位

经外奇穴督脉位于前发际中点入发际02寸处[3]。

62 督脉穴主治病证

经外奇穴督脉主治卒癫、小儿暴痫、小儿身强、角弓反张等[3]。

63 刺灸法

求各种生僻词,医学化学物理书名中医什么的都行,出自古籍的要多点。起码要500个,好的再加分。

黄仁、神水、瞳神、胞生痰核、漏睛、暴风客热、金疳、胬肉攀睛、椒疮、火疳、聚星障、凝脂翳、肝虚雀目、云雾移睛、视瞻昏渺、中血堂、耳郭...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