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馆阁体和台阁体?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8浏览:4收藏

什么是馆阁体和台阁体?,第1张

馆阁体,一般是指明、清两代,对科举选拔人才考试所要求的书写体。在这里,馆阁体的内涵,包含着明代的“台阁体”。这不同的叫法,有不同的含义,但,都属于官方推崇的书法体例,大体风格相似,而被当代学人统称“馆阁体”。

在明朝,洪武年间以及永乐初期,科举考试,并没有统一的书写要求,但楷书的优势已渐渐显出来了。自从书法家沈度、沈粲将楷书写得圆熟、平正,越来越受到明成祖赏识之后,他的书体渐渐受到了较高的关注,朱棣赞赏他为“我朝的王羲之”。从此后,他的书法被以“台阁体”的名义广泛宣传,追随者很多。这时,“台阁体”的主要风格是秀媚、圆整,号称“博大昌明之体”。台阁体盛行了许多年。有名的《永乐大典》,就是在朱棣的建议下,由40名专业的学子以台阁体的方式书写而成的。

由于“台阁体”书法对统一、规范的要求较高,束缚了书法艺术的发展,在近百年后,也渐渐衰落了。

大清初期,明末的大多数书法家,不满异族统治,多隐居不当官。清初的帝王,所追捧的书法家各有不同。如,顺治皇帝喜欢欧阳询书法,他的作品多以欧体流传!

康熙皇帝早年喜爱的是王羲之书法,后效法董其昌,书法面目略有不同。与前几位不同的是,乾隆皇帝,最喜爱赵孟頫书法。

正是由于乾隆皇帝的大力提倡,王公大臣,纷纷模仿学习,在这时“黑、大、圆、光”的评价标准,最终导致“馆阁体”定型。

一种书法,一旦僵化,束缚了人的个性,就渐渐不为世人所喜好。这种千人一面的书法,负面影响渐渐显出来。因此,导致“馆阁体”选拔人才有数百年历史,但真正,为现在人所了解的名家却很少!

从另一个角度分析,虽然,“馆阁体”有这样那样的不足,但毕竟,在推广书法学习的作用上,是贡献很大的。也因此,保存好了许多手写书法古籍。

算来算去,馆阁体在古代,几百年间,虽然名气大,也只是一种书写流派,许多通过科举的、在书法上有一定创举的书法家,也大都流传下了与“馆阁体”很不相同的书体作品,如刘墉、姚鼐、王文治等,皆是如此。

练好的方法见下面:

要提高书法的功力,首先要有书法艺术的鉴赏能力,能辨别哪一种书法是好作品,其次,才能按照书法的基本要领有针对性地练习。书法笔力的形成需要长时间的历练和提升,才能形成自己的书法笔力风格。

好的书法,与作者的运笔能力密不可分,从笔画的筋骨和气势,可以看出“练家子”的功底。

书法家欧阳询的作品如下:

代表作包括:楷书《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碑》;行书《仲尼梦奠帖》《行书千字文》。对书法有其独到的见解,有书法论著《八诀》、《传授诀》《用笔论》《三十六法》。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

欧阳询(557—641年),字信本,潭州临湘县(今湖南省长沙市)人。唐朝大臣、书法家,南朝陈黄门侍郎欧阳纥之子。

隋炀帝时,欧阳询出任太常博士。武德三年(620年),投靠夏王窦建德,授太常卿一职。武德五年(622年),归顺唐高祖李渊,授侍中,累迁银青光禄大夫、给事中、太子率更令、弘文馆学士,受封渤海县男,主持编撰《艺文类聚》。贞观十五年去世,时年八十五岁。

主要成就

应召修书

高祖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欧阳询应诏与人主持编撰《艺文类聚》。七年书成,询撰序言。全书凡100卷,分48部。此书征引古籍达1400余种,这些古籍后来大多散佚。赖《艺文类聚》保存诸书许多重要内容。

书法成就

欧阳询不仅是一代书法大家,而且是一位书法理论家,他在长期的书法实践中总结出练书习字的八法,欧阳询所撰《传授诀》《用笔论》《八诀》《三十六法》等都是他自己学书的经验总结,比较具体地总结了书法用笔、结体、章法等书法形式技巧和美学要求,是中国书法理论的珍贵遗产。

当然得练,首先,写字是人特有的功能,是大脑思维的延伸和表述,练字 能锻炼大脑,第二,写一手好字是一种艺术,字的艺术也是人类特有的,尤其是中国的汉字书法艺术!电脑的出现,为写字创造出一种新的表现形式,打字和写字是截然不同的表现,打字不能有自己字体的个性表现,电脑也不只有打字功能,再者说,没有电的情况下电脑也无用武之地,让电脑发挥它更先进的功能不是更好吗?祝你写一手漂亮的好字!也祝你用好电脑,发挥出你的能力,为社会造福!!!! 古今书法家多长寿,如久负盛名的颜、柳、欧、赵四大家,其中三位都年逾古稀。

颜真卿寿至76岁,柳公权87岁,欧阳询84岁,明代书法家文徵明寿至89岁,清代书法家梁同书寿至92岁,现代书法家孙墨佛寿至100岁,舒同93岁,苏局仙110岁,董寿平94岁。 缘何书法家长寿因为书法是一门艺术,也是一种养生之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调节情绪 中医学认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七情太过可使脏气失调。书法可调节心态,使情绪稳定。狂喜之时,习书能凝神静气,精神集中;暴怒之时,能抑郁肝火,心平气和;忧悲之时,能散胸中之郁,精神愉悦;过思之时,能转移情绪,抒发情感;惊恐之时,能神态安稳,宁神定志。

可见,书法能调节情绪,促进人的身心健康。可以说书法是防治心身疾病的非药物疗法。 陶冶情操 汉文化源远流长。古籍记载仓颉造字,虽是传说,但字与书体的形态反映了造字者对事物的艺术构思和精神情感的寄托。唐·虞世南《书髓》说:“禀阴阳而动静,体万物而成形。

”篆书形态古雅、质朴;隶书圆浑、秀美;楷书严谨、鲜明;行书洒脱、烂漫;草书飘逸、奔放。它们尽管风格各异,但都表现出节奏化了的自然美。其正如《淮南子》中说的“佳人不同体,美人不同面,而皆悦于目”,都使人感到美的享受。言为心声,书为心画,练习书法无疑能陶冶人的情操,赋予生命积极向上的活力,使人在艺术、眼界、胸襟、修养、气质上都得到升华。

当你书写时产生的快感、创作时产生的欢愉、作品发表或展出时得到的回报,种种美的信息,会刺激大脑分泌良性物质,对提高人体的免疫力、抗病能力有很好的帮助。 形神共养 书法体现了形神共养的统一性。“形为神之宅”。形体的养护在于动,动以养形。执笔时,指实、掌虚、腕平的姿势;书写中悬腕、悬肘,不断前落后顾、左撇右捺、上折下弯的运动,不但调节了手臂的肌肉和神经,而且使指、臂、肩、背、腰、腿部也得到运动,而这种运动是舒缓的、非剧烈的;是适度的,非超常的。

书法体现的这种适度运动,贯穿了“摇筋骨、动肢节”的导引内涵。 “神为形之主”,清代养生家曹庭栋主张:“养静为摄生首务”。静以养神,养神则保形。习书法时全神贯注,人的思想纯静、恬淡、少欲,心神不被外界事物所扰动,在追名逐利的风潮面前,甘于清贫,恪守寂寞,使体内阴阳平衡,保证人体内环境的稳定状态,延缓细胞的分裂周期,体内气血在最低限度内变化,代谢相对缓慢。

书法能养神,养神能练意,有效地减少或避免心理对于生理的干扰,使一切杂念全抛之九霄云外,这种全身心的投入,其作用不亚于练气功、打太极拳。练习书法,形神共养,使书家形神一体,心身统一,从而健康长寿。

简体字源话短长 程荣  汉字古今传承,历史悠久,承载着华夏文明几千年,这是中国人的骄傲。近年来关于汉字简繁问题的话题,再次升温,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是好事。而其中简体字只有几十年的说法,似与史实差距较大。 查看现有的历史资料,无论是出土文献还是影印典籍,都能清楚地表明,简体字的历史不是几十年,而是几千年,简体字古已有之。例如,从商代甲骨文开始就能见到当今简化字“从”的身影:两个人一前一后,表示跟从的意思;而繁体的“从”出现的时间相对较晚(大约在西周)。又如,商代甲骨文里就有象形的“网”字;在东汉的《说文解字》中以“网”为正体。又如,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都有“虫”的字形,地下出土的西汉马王堆汉墓帛书、银雀山汉墓竹简以及东汉的许多碑刻,昆虫的“虫”大都写作“虫”。其他像“电、云”等简化字,其源头也都见于甲骨文、金文。 汉字发展的史料足以证明,自从有了汉字,就有了简体,而简体与繁体的并存从汉字产生就是客观存在。例如,“众”和“众”出现的历史都能追溯到商代的甲骨文,都是会意字,“众”的写法是:三“人”并列;“众”的写法是:“日(周代讹为‘目’)”下三“人”。经过后代的字形演变,“众”已经完全看不出是“日”下三“人”了,“众”由并排的三“人”写成上边一“人”下边两“人”,“人三为众”,会意犹存。笼统地说,简体字的历史跟繁体字一样长。 汉字经过从甲骨文、金文到隶书、楷书的演变,记写汉语的功能在提高。简体字只是汉字的另一种写法,在汉字发展演变中陆续形成,在长期使用中优胜劣汰,逐渐定型化。现行的简化字表更多地体现为对历代简体字的一种归纳整理和筛选确认,其中绝大多数来源于历代的“俗字”和“手头字”,即历代简体字,不少字早已进入古代字书。例如:“麦”字见于战国末至秦代抄写的睡虎地秦简及汉代的居延简和碑刻中,被收入南朝的《玉篇》;“礼”字在汉碑中常见,被作为战国古文收入《说文解字》;“尘”字最早见于唐代的敦煌变文写本,“笔”字最早见于北齐的隽敬碑和房周陀墓志,这两个字均被收入北宋的《集韵》;“籴(买进粮食)”和“粜(卖出粮食)”,被收入唐代的《干禄字书》;“粮”字见于《墨子·鲁问》等先秦古籍,在东汉碑文中也多见,被收入《玉篇》;“递”字也被收入《玉篇》;“犹”字见于唐代敦煌变文和元代抄本《京本通俗小说》,后被明代字书《正字通》收入;“迁”字最早见于宋代刊行的《古列女传》,后来也被《正字通》收入;“战”字见于明末的官府文书档案《兵科抄出》和清初的《目连记弹词》,1932年的《国音常用字汇》收入其中。 不少简化字源于草书的楷化。例如:“娄”字来源于汉代草书,历代书法家笔下多有与“娄”相似的草书写法,楷化后的字形最早见于宋刊《古列女传》,后来收入《国音常用字汇》;“长”字也源于草书,最早见于汉代史游书写的《急就章》和居延汉简、敦煌汉简;“梦”字也源于草书,可见于北宋蔡襄、明代李卓吾等人的书法作品,又见于元代刊本《朝野新声太平乐府》,后来被《康熙字典》收入。其他像“时、东、乐、夹、书、学、觉、为、孙、废、尽、层、办、搀、导、邓、凤、坏、联、邻、伤、实、执、树、应”等等也都是在历史上草书楷化的字。 《宋元以来俗字谱》中汇集了很多简体字,写法跟现代的简化字相同或相近的约有一半以上,如:“实、宝、礼、声、会、怜、怀、搀、罗、听、万、庄、梦、阳、虽、医、凤、义、乱、皱、台、办、战、归、党、辞、断”等;清代雍正皇帝在批对曹雪芹祖父抄家的公文里还曾使用“礼、尔、乱”等简体字;太平天国政府机构也曾采用唐宋以来有生命力的简体字,如“虫、国、饥、弥、为”等;1935年钱玄同的《简体字谱》收有2400多字,1936年容庚的《简体字典》收有4445字;陈光尧的《常用简字表》收有3150字;1937年前北平研究院字体研究会发表《简体字表·第一表》,约1700字,大多采自宋元以来戏曲小说刻本上的字形。新中国成立以后由国务院批准公布使用的简化字是在千百年来形成的简体字的基础上产生的,历史渊源悠久,承继脉络清晰。在应用中出现的少量问题可以用多种办法加以解决,不会影响其正常发挥记写汉语的功用。 汉字逐渐由图形化、线条化走向笔画化,经隶变后很多字已成为不象形的象形字、难以会意的会意字;由于古今音的变化,有些字已由原来的谐声变为不谐声或不大谐声,这种变化并非始于当代简化字。例如:“龙”与“龙”,在小篆里就已分成左右两部分,看不出是龙的象形,繁体的“龙”和简化的“龙”都成为不象形的象形字;无论是繁体的“为”还是简化的“为”从篆书开始就很难看出是“人手牵象”的会意字了;“递”是形声字,其声旁在现代已很难发挥标音作用,简化的“递”其声旁与现代读音反而吻合;“燕”和“焦”都是传承字,不存在简繁问题,但由于字形的演变,二者下边的四个点由原本不同变为相同,前者的四个点原本是形象的燕尾,而后者的四个点代表的是“火”。诸如此类都跟是否简化无关。

什么是馆阁体和台阁体?

馆阁体,一般是指明、清两代,对科举选拔人才考试所要求的书写体。在这里,馆阁体的内涵,包含着明代的“台阁体”。这不同的叫法,有不同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