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做菜时的调料从何而来?扒扒古代的调味品演变史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8浏览:4收藏

古人做菜时的调料从何而来?扒扒古代的调味品演变史,第1张

中国有句老话,叫“民以食为天”。在这片华夏大地上,吃,总是排在第一位的大事,来不得半点儿马虎。

古往今来,人们对吃的要求,没有最高,只有更高。除了要吃饱,还要吃好。

只见炊烟起,火正旺。刀起刀落,内功尽显。色,香,味,俱全,才能算一顿满意的饭食。

大多数 美食 ,少了调料,就像少了灵魂。我们调料大家族,在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 历史 上,通过自身的努力,书写出了不一样的故事。

古人有关调味的讨论,在三千多年前就有记载了。翻开古籍,发现“调味”,总是与“和”这个语汇一起出现,比如枚乘的《七发》里就说:“伊尹煎熬,易牙调和。”

这里面提到了一个人,叫伊尹。这个人可不得了,是商朝初期的大臣,也是厨子们的祖师爷,人称烹饪之圣。他是古代一名非常出色的食品研究专家,擅长烹饪还有调味。

在司马迁《史记》中记载着一个故事,说伊尹非常想接近成汤,帮助他成就大业,却苦于没有门路。后来成汤娶了有莘氏的女儿,伊尹作为陪嫁佣人,顺利成为了成汤的奴隶,在厨房里帮忙。

有一天,他背着一个砧板和一口大锅来见成汤,还呈上了提前做好的一份天鹅羹,结果大受欢迎。见成汤享用美味很高兴,伊尹趁热打铁,借烹饪的事情讲了一大通治国的道理,说治理国家和做菜一样,只有恰到好处,才能把事情办好。成汤听完惊讶地发现,这个厨子很不简单,就解除了伊尹的奴隶身份,封他为宰相。

厨子一跃成为了宰相,原来的业务能力就丢弃了吗?并没有。在《吕氏春秋·本味篇》里,记载了伊尹有关调味的论断。

伊尹认为,烹调首先要认识原料的天然属性,水产动物、食肉动物和食草动物,是美味的主要来源;烹饪的火候要适度,要注意鼎中的变化;最后的美味应该达到这样的要求:“久而不弊,熟而不烂,甘而不哝,酸而不酷,咸而不减,辛而不烈,淡而不薄,肥而不腻。”

这样一系列理论成果,使得伊尹成为了中国调味的创始人,《吕氏春秋·本味篇》也成为了世界上第一篇烹饪理论名著。

我们调料家族最先出现的三个成员,是盐、梅、酒。

先说盐,它是家族里的老大哥。早在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就开始在海水里提炼盐了。盐既能增加食物的味道,又能制作腌制品。

继海盐之后,历代还出现了池盐、井盐、岩盐等等。西周时期,山西运城的池盐非常有名。战国时期,秦国的李冰开始提倡使用井盐。岩盐在新疆、云南、西藏这些西部地区,产量最为丰富。

虽然盐的种类看似多种多样,但是受限于当时的提炼技术,最终的成品都透着一股难以形容的怪味,穷苦人家只能皱着眉头下咽,只有富贵人家才能吃到相对新鲜一点的产品。

咸、苦、酸、辛、甘“五味”,咸排在了首位。对于盐这个老大哥,就多介绍几句。

由于盐的地位无可替代,在汉武帝以后,都是由政府直接控制食盐,贩卖私盐是重罪。

一方面,食盐是国家的战略物资,军人需要食盐才有力气作战,所以通过管控食盐,可以维护统治。

另一方面,食盐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之一,由于政府垄断买卖,老百姓又不得不买,因此利润空间巨大。在唐宋时期,食盐占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到了元代,更是占到了十分之八。

那么,遇到贩卖私盐的,该怎么打击呢?

首先讲一下,为什么会出现私盐。因为官盐虽然很贵,但是质量根本配不上它的价格,掺杂了很多的泥沙,垄断产品的客户意识都差。

但是私盐不同,完全以满足客户需求为导向,经过了精心提炼,纯净度高,加之少了税收这道环节以后,价格也降低了不少。

虽然比官盐便宜,但私盐还是很赚钱。因为食盐的制作成本太低了,利润极其可观,有人专门计算过,倒卖一次的利润,可以达到1000两白银。这么暴利的行业,想发财的人自然就铤而走险了。

面对这些情况,政府规定,食盐不得跨境贩卖。因为各个地方的食盐品种特征不同,很容易就能发觉是不是私盐。

从唐代开始,在各个产盐的地方设置了府衙,专门监管食盐的生产和买卖。如果越境贩卖私盐,判处死刑。如此严厉的刑罚,一直延续到宋代。到了明清时期,则改成了通通打100杖,充军三年。

说完盐,再来说梅,它是家族里的二姐。注意,此梅非彼梅,它不是“岁寒三友”的梅花,它是梅子,称呼它“酸友”倒是更合适。人们看中的,主要也是它的酸味。

在曾侯乙墓中,曾经出土过一条鱼骨,缝隙里面发现了一颗梅子。这里的梅子显然是调味用的,最合理的解释是为了去除鱼的腥味。

因为遇到腥膻味的食材,盐似乎起不了多大作用,这时候梅的“酸”就体现出了独特的价值。毕竟在食用醋出现之前,梅确实是一种很好的代替品。

在秦朝,“酸味”是当时最流行的口味,梅成了一种网红调味品。《尚书》中武丁曾说:如果想做肉羹,就选盐和梅子。此外,秦人还特别喜欢喝酸酸的汤水。

酒,是家族里的老三。在安阳郭家庄一座殷墓里考古发现,夏商时期已经开始用酒来做菜了。

最早的酒,是用谷物自然发酵的。《世本》里记载:夏朝人仪狄,酿出了酒,作为调味品,于是他就被称为“酿酒第一人”。

到了商代,人们不仅掌握了谷物发酵技术,还用桃、李、枣这些食材来酿制果酒。后来甚至出现了浓香型白酒,和食物一起混合烹饪,用来提鲜。

其实盐、梅、酒,只是古代三种最基础的调味品,家族里除了它们,还有很多其他优秀成员。

糖,家族里的老四,诞生在先秦时期。那时的人们有一种观念,认为“甜味”是五味中最美的。

最早的一种糖是蜜,来自大自然的纯天然原料。在周代,人们用蜜来泡水果吃,贵族之间将蜜作为礼物互相赠送。到了东汉,开始人工养殖蜜蜂。

魏晋南北朝时期,发明了蜜饯。宋代以后,做菜、做糕点,都喜欢使用蜂蜜。在黄州,还曾经用蜜来酿酒。

后来出现的第一种人工糖,是麦芽糖。它有块状的,叫作“场”;还有稀状的,叫作“怡”。只要含有淀粉的粮食,都可以作为原料,只是因为从大麦芽里提炼出来的最多,味道最好,所以称作了“麦芽糖”。

在西周时期,麦芽糖已经成为了宫廷中常见的调味品。《诗经》里甚至夸张地提到,土地肥沃的地方,苦菜都长得像麦芽糖一样甜。

为了更好地调味,厨师们还想办法利用蜜枣、栗子和甘蔗来做菜。《楚辞》里有记载,说在做鳖肉和烤羊肉食物时,用浓缩的甘蔗浆刷在上面,可以调味和上色。

当古人从甘蔗里面提取了白糖以后,普通百姓终于能吃上甜食了。唐代鉴真和尚东渡日本时,带去了二斤多的蔗糖,同时把制糖的方法传给了当地。在宋元时期,有了专门生产蔗糖的工厂。江浙地区的人们做菜,最喜欢放糖,就是那时候形成的。

还有一个地方的人们,起初最爱的菜也是甜味的,那就是四川。魏文帝曹丕在《与朝臣诏》里说过,四川人嫌鸡和猪的味道太寡淡,在烹饪时喜欢用糖来调味。西晋左思在《蜀都赋》中也夸赞,蜀地漫山遍野都是采蜜的蜂箱。

到了唐代,印度制糖技术传入我国以后,大面积的甘蔗种植园在四川内江出现,内江也被称为了“甜城”。而四川人不再独爱甜味,已经是宋代以后的事情了。

家族里的老五,是酱。《礼记·曲礼》里记载,在周朝时期,已经把酱当作调味品了。有经验的吃货,只要看到端上来的是什么酱,就能猜到会吃什么食物。

那时,“酱”是“醢”和“醯”的总称,前者指用鱼、肉制成的酱,后者指带酸味的酱和酱汁。后来,除了用鱼、肉,还用水果和蔬菜制酱。

到了汉代,“醯”独立出来,专指醋。那时,人们研究出了制作豆腐的工艺,酱大军也进一步扩员,把豆类原料招纳了进来,发明了人工调味品:酱油和豆豉。一直到明代,豆酱的应用更加普遍,而鱼、肉酱就慢慢被淘汰掉了。

中国酱香,是古人钟爱的调味方式,餐桌上的灵魂滋味之一。以前难以下咽的食物,一旦和这种神奇的调味品结合,比如蘸着酱吃,或者浇上酱汁,口感立马大幅度改善,颜值也瞬间提升档次,真正实现了色、香、味俱全。

在所有调味品中间,最让人过瘾的是辣。辣这一味,和孙悟空一样,有很多的分身,既包括带“椒”字的花椒、胡椒、辣椒,又包括不带“椒”字的茱萸、姜。

先说花椒,这是一种很古老的辛辣味调料,为“三香”之首。其实“椒”这个字,最早就是专指花椒。

花椒出现在商代,在《诗经》里多次提到过它。在战国时期,花椒用来增加肉类的美味,楚人还用它来泡酒。古人在煮茶的时候,也和现代人不一样,一定要加入花椒和肉桂。

在北魏时期,人们开始大量使用花椒。到了唐代,花椒在菜谱上的占比,已经达到了五分之二。宋人做鱼做肉的时候,特别喜欢用川椒。元代宫廷的羊肚羮,也喜欢用川椒,甚至专门发明出了椒面羹。

即便是明代,花椒在菜谱上的占比,也能达到三分之一。当时宫廷从四川采办花椒,一年就能达到8000斤,可见其受欢迎程度。

“三香”的另一个成员是茱萸,它的 历史 也很悠久,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尤其是四川人,特别喜欢用它。西汉时期的川菜里,开始出现茱萸。平时腌鱼,同样要用到茱萸。

到了明代,茱萸已经成为川菜调味的主力军。《本草纲目》里记载,四川人经常吃的油辣子,就是用茱萸做的。具体做法是:用一升茱萸同十升猪油,一起煎成辣油。

“三香”的第三个成员是姜,传说神农发现了它,因为他姓姜,就把这种植物取名为“姜”。

先秦人吃饭,离不开姜。春秋战国时期,人们开始用姜对饭菜进行调味。《吕氏春秋》中说,调味最好的,是产自阳朴,也就是巴蜀地区的姜。后来同样出色的姜,来自长江流域的湖北、江苏、浙江等地。

古人在食肉时,也会放一些生姜。比如东汉的张衡曾经提到,汉代人做肉菜就特别喜欢用姜。另外,姜也是制作肉干的重要材料,将姜、桂切成碎末,洒在肉上,不停地捶打,使肉质紧实,然后浸上盐,自然风干,是广受欢迎的美味。

姜的实力不容小觑,它是“三香”中最强的一位。当另外两个成员被其他材料取代以后,姜依然流行到现在屹立不倒。

那么,取代花椒和茱萸的又是什么呢?是辣椒。辣椒是一个混血儿,祖籍在中南美洲热带地区,它来到中国,和丝绸之路有关,从中亚和南亚进口。

最早关于辣椒的记载,出现在明代高濂编撰的《遵生八笺》里面,介绍它是作为观赏花卉被引入中国的。

到了清代,人们才开始把辣椒作为调味品。康熙年间《花镜》记载,民间一些地区已经食用辣椒了,但是还不普遍。直到光绪时期,川菜的菜谱里大量出现了辣椒。紧接着,四川人更是脑洞大开,利用辣椒发明了豆瓣酱。

胡椒也是重要的辣味来源,原产于缅甸和印度,魏晋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但是对于普通老百姓来说,它是一种罕见食材,相当贵重。平时舍不得吃,只有在招待贵客时,才会往汤碗里放上几粒。

唐代有一个巨贪宰相元载,他被抄家时,人们就从赃物中发现了八百石胡椒,超过了六十吨。原来,元载囤积这些胡椒,是为了卖出更高的价钱,可见当时胡椒之珍贵。

一直到明代,胡椒的价格才降下来。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记载,此时的胡椒,已经成为遍布全国的日常调味品了。

原先并不起眼的辣味,尤其是在辣椒传入以后,短短一二百年的时间,中国人已经无辣不成席了。

还有一些成员,即便不像上述大哥大姐那么有存在感,甚至拥有移民身份,也是家族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像先秦时期出现的葱、芥、韭,都是地道的原住民。而汉代张骞出使西域后,带回来了蒜和香菜。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唐代,蒜被当作了荤菜,出家人是不允许食用的。

从明代开始,人们研制出了芝麻油、芝麻酱和腐乳。晚清时期,外国殖民者又带来了各自国家的调味品,比如咖喱、沙司等等。19世纪初期,日本人发明的味精开始风靡中国。

南北朝时期,曾经非常流行一种复合型调料,叫八和齑。据说这是一道非常浓郁的调味品,制作工艺极其复杂。它的配方和具体制作方法,被北魏农学家贾思勰写进了《齐民要术》中。

数千年来,博大精深的中国 美食 文化,从寡淡走向丰富,发展到现在,俘获了世界各国人民的心,这其中,我们调料家族功不可没。

烹饪技术在不断进步,调味品类也在不断更新。无论是食物本身的味道,还是五味杂陈的调和,背后都蕴藏着中国人的无穷智慧。那是兼容并包,那是和而不同。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筱弓

参考资料:

《调味品演变及其发展趋势》、《我国古代的调味品》、《“炎黄子孙”称谓因盐而起,古代“得盐者得天下”》

目录 1 拼音 2 《御药院方》卷六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乌银丸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附: 1 古籍中的乌银丸 1 拼音

wū yín wán

2 《御药院方》卷六 21 方名

乌银丸

22 组成

吴白芷半两,甘菊花半两,旋覆花半两,桂心半两,巨胜子半两,白茯苓半两,荜澄茄半两,牛膝(去梢)半两,覆盆子半两,莲子草2两。

23 主治

白发,并一切诸风。

24 乌银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空心温酒送下,更吃12盏动药力。

2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好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古籍中的乌银丸 《普济方》:[卷二百二十六诸虚门]补益诸虚

本草)以麋角刮取屑熬香。酒服之。苣KT丸(一名乌银丸出御药院方)治男子筋痿。小腹不利。小便频数。腰

《奇效良方》:[卷之二十一诸虚门(附论)]诸虚通治方

晚食前再服二十丸,饮少酒引药力。兼治风疾,一名乌银丸,用酒煮面糊和丸。《奇效良方》明·成化六年董宿

《本草蒙筌》:[卷之八石部]银屑

物也。)乃无稽谬言;(既堪作器,则非瑞物可知。)乌银用硫黄烟熏,故变为黑色。银膏合炼有法,(白锡、银

《本草纲目拾遗》:[卷二金部]银铕

,急用黄泥水服二茶盏即可解。或每日用饴糖四两作小丸,不时以芝麻油吞下,俱可泻其毒出,须服至百日外无

《本草纲目》:[金石部第八卷金石之一]银

大蒜中含有多种化学成分,主要包括含硫有机化合物和皂苷类,其中含硫有机化合物是其重要的活性物质,主要包括蒜氨酸和蒜酶。蒜氨酸和蒜酶本来是互不打扰,在大蒜里各自待着的,但如果将大蒜捣碎,使他们互相接触后,就能在空气中形成一种神奇的物质——大蒜素。

大蒜素可以抑制痢疾杆菌、伤寒杆菌的繁殖,对多种致病菌如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链球菌及结核杆菌和霍乱弧菌等都有一定的抑制或杀灭作用。大蒜的抑菌作用使其成为绿色天然的生物防腐剂,广泛运用于食品防腐,被誉为“地里长出来的抗生素”。

除此之外,大蒜中还含有维生素C和一些微量元素,这些元素对抗衰老、保护肝功能具有一定作用。综上所述,古籍中记载的,或是现代医学的食物推荐语说,大蒜有杀菌消毒的效果,应该说,这些都是正确的。

大蒜是一种可以推荐的好食材,但什么样的食物都有需要注意的地方,大蒜更是如此。有的人就最好别吃大蒜了,如视力不好的人群就不要吃,大蒜属于辛辣性的食物,在切的过程当中很容易刺激到眼睛,引发一些眼疾。除了大蒜以外,大葱也最好要注意。

如经常腹泻的人群就不要吃,对于肠胃健康的人群可以接受大蒜的刺激,可对于肠胃健康本身就处在异常状态,再加上大蒜是刺激性的食物,更会有加重病情的危险。

有一些人觉得食物好,就会增大食用量, 认为吃得越多才是越好的。事实上,对于日常生活中所有的食物都是适量吃才是健康的方式,多吃总会影响其他食物的摄入,而健康的准则是食物多样均衡。

大蒜亦是如此,同时世界卫生组织也给了我们食用大蒜的建议,建议我们每天每人食用2-5g的大蒜,在这个范围内是有一定保障的。当然,如果你从来都不喜欢食用大蒜的味道,也没有必要因为大蒜的营养而食用,这样的事反而会逼迫自己了,按照自己的意愿即可。

一:棉籽油: 棉籽油是以棉籽制浸的油,可用于烹调食用,亦可用于工业生产作原料。 棉籽油中含有大量的必需脂肪酸,其中亚油酸的含量最高,可达440-550%, 亚油酸能抑制人体血液中的胆固醇,有利于保护人体健康。此外,棉籽油中还含有216%-248%的棕榈酸、19-24%的硬脂酸,18%-307%的油酸,0-01%的花生酸,人体对棉油的消化吸收率为98%。

二: 大豆油: 大豆油取自大豆种子,大豆油是世界上产量最多的油脂。 大豆毛油的颜色因大豆种皮及大豆的品种不同而异。一般为淡黄、略绿、深褐色等。精炼过的大豆油为淡**。 大豆油中含有大量的亚油酸。亚油酸是人体必需的脂肪酸,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幼儿缺乏亚油酸,皮肤变得干燥,鳞屑增厚,发育生长迟缓;老年人缺乏亚油酸,会引起白内障及 心脑血管病变。 大豆毛油有腥味,精炼后可去除,但储藏过程中有回味倾向。豆腥味由于含亚麻酸、异亚油酸所引起,用选择氢化的方法将亚麻酸含量降至最小,同时避免异亚油酸的生成,则可基 本消除大豆油的”回味”现象。

三:菜籽油: 菜籽油是以油菜籽经过制浸而成的油,又称“菜油”, 是我国食用油品种之一。 菜籽油呈深黄略带绿色,具有令人不愉快的气味和辣味一般需经碱、脱色、脱臭等处理方可食用。菜籽油的粘度大,皂化值在半干性油中为最小、芥酸含量高,以此可以来鉴别菜籽油。 菜籽油具有一定的经济价值,作为食用油,它的消化利用率可达99%。除此之外,工业上还可以作为润滑油、卒火用油、金属防腐剂以及轻化工业的重要原料。

四: 椰子油: 椰子油得自椰子肉(干),为白色或淡**脂肪。椰子肉(干)含油65%-74%、水分4%-7%。 椰子油中含饱和脂肪酸高达90%以上,同时可挥发性的脂肪酸含量力15%-20%(其中水溶性脂肪酸占2%。椰子油是香皂皂基的主要配方之-,它的中等长度碳链的脂肪酸含量是制造航海用皂的主要原料。

五:调和油: 调和油一般选用精炼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葵花籽油、棉籽油等为主要原料,还可配有精炼过的米糠油、玉米胚油、油茶籽油、红花籽油、小麦胚油等特种油酯。

今后,调和油的发展前景是好的,它将成为消费者喜爱的油品 有以下几种类型:

1)营养调和油(或称亚油酸调和油),一般以向日葵油为主,配以大豆油、玉米胚油和棉籽油,调至亚油酸含量60%左右、油酸含量约30%、软脂含量约10%。

2)经济调和油,以菜籽油为主,配以一定比例的大豆油,其价格比较低廉。

3)风味调和油,就是将菜籽油油、棉籽油、米糠油与香味浓厚的花生油按一定比例调配成“轻味花生油”,或将前三种油与芝麻油以适当比例调和成“轻味芝麻油”

4)煎炸调和油,用棉籽油、菜籽油、和棕榈油按一定比例调配,制成含芥酸低、脂肪酸组成平衡、起酥性能好、烟点高的煎炸调和油。上述调和油所用的各种油脂,除芝麻油、花生油、棕榈油外,均为全炼色拉油。

六:玉米油: 玉米油又称玉蜀黍油,是从玉米胚中提取的油。 玉米胚中脂肪一 般在17%~45%之间,大约占玉米脂肪总含量80%以上,所以,玉米胚是一种很好的资源丰富的制油原料。玉米油是一种高品质的食用植物油,它含有86%的不饱和脂肪酸,其中56% 是亚油酸,人体吸收率可达97%以上;它含有丰富的维生素e,而维 生素e是一种天然抗氧化剂,在很多含油食品中为了防止氧化需专门 加入维生素e。维生素e对人体细胞分裂、延缓衰老有一定作用。

七:茶仔油: 茶油取自油茶籽(含油58%-60%),是我国特产油脂之一。 精炼后的茶油是良好的食用油脂。它的化学组成和物理、化学常数与橄榄油相近,油酸的含量在80%以上,亚油酸,饱和脂肪酸的含量较少。 除食用外,茶油可作制造发油及皂类的原料。

八:芝麻油(麻油,香油) 芝麻油取自芝麻的种子(含油约50%,并含有约25%的蛋白质)。用常规方法制取的芝麻油(称“大槽油”)呈淡**,香味较淡。经直接火焙炒后用水代法或压榨法制取的芝麻油(又名“香油”、“小麻油”或“小磨香油”)呈红棕色,有令人喜爱的特殊香味,是我国人民膳食中上等的凉拌油脂。它的营养价值高,在东方被称为“油脂国王”;在西方则为“油科作物皇后”,足见人们对芝麻及其油脂的厚爱。

九:米糠油: 米糠的化学成分以糖、脂肪和蛋白质为主,此外还含有较多的灰分和维生素。其中油脂含量因品种不同而有差异,通常在12%-20%。籼稻米糠的含油率比粳稻米糠高。

十:橄榄油: 橄榄油是一种优良的不干性油脂。是世界上最重要、最古老的油脂之一。地中海沿岸国家的人们广泛食用这种油脂。 橄榄油取自常绿橄榄树的果实。整粒果实含油35%-70%(干基),其果肉含油75%以上。

总结武汉有什么特产

一、湖北武汉特产?

湖北武汉的特产有热干面、鸭脖、面窝等。

1热干面

它是中国十大面条之一,热干面,湖北武汉最著名的小吃之一。做这件事有许多方法。通常以油、盐、芝麻酱、色拉油、芝麻油、香葱、大蒜籽、萝卜丁、卤水汁、酱油为辅料。其色黄油润,味道鲜美。由于热量高,还可以作为主食,营养早餐,补充人体所需的能量。

2面部窝

面条,武汉的小吃之一,也是武汉特有的。通常只在早餐时间供应。因为四周厚中间薄,所以干脆就变成了一个小洞,是凹进去的。武汉人不习惯称之为脸凹,但是面窝。棉窝创建于清朝光绪年间。还有一些小酒窝,用的铁勺里面比较小。

3鸭脖

武汉鸭脖享誉全球,最著名的品牌有两个,分别是吴京鸭脖和周黑鸭。吴京鸭脖是武汉最有名的小吃。它以起源于汉口的吴京路命名。吴京鸭脖是在川味卤鸭脖的基础上改良而成,具有川味麻辣、清香、刺激、美味的特点。1997年,周福宇开发了周黑鸭他自己,很快周黑鸭以其独特的入口微甜微辣,食后回味悠长。

4武昌鱼

武昌鱼肉质细嫩洁白,富含蛋白质和脂肪。因为毛泽东的短语只喝长江水,吃武昌鱼,武昌鱼比较有名。烹饪方法多种多样,最著名的是清蒸武昌鱼。一般以一公斤左右的鲜樊口鲭鱼为主料,辅以火腿、香菇、冬笋、鸡汤等十余种食材。它们被放在笼子里蒸,温度被严格控制以使其恰到好处。蒸好后,用红、绿、黄三色的菜丝点缀鱼肉,使之变得五彩缤纷,香、嫩、美。除了清蒸,还有油煎、红烧、花酿等30多种鱼料理。

5豆皮

豆皮是黄陂s地方风味小吃,它是将绿豆和大米混合,磨成浆,在锅里摊成薄皮,填充熟糯米和肉丁,在油里炸制而成。桐城香喷喷的豆皮,皮脆糯糯,令人垂涎三尺。老桐城创建于1931年,被称为豆皮大王并接待了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众多中外政要。生产各种小吃,其中以三鲜豆皮最为著名。外皮金黄,糯米香软,馅料丰富。

6蔡甸莲藕

蔡甸莲藕是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的特产,品质独特。它不仅外表长而肥,质细而嫩,藕长,而且味甜、脆、营养丰富。药食两用。

二、除了周黑鸭,武汉还有什么比较好带的特产啊?

,武汉特色小吃有热干面、三县豆皮、面窝、年糕、豆丝、欢喜坨、鸭脖、武昌鱼、排骨莲藕汤、洪山花菜炒腊肉、巴赞等

其他:武汉木雕船、绿松石、黑木耳、银耳、胡莎咸蛋、荆州糖醋蒜、毛坝漆、淡水贝雕、宜红茶、砖茶、咸宁竹器、咸宁桂花露、江陵仿古漆器、洪湖羽扇和纸折扇、孝感麻糖、芝麻烧饼等

武汉特产热干面鸭脖面窝武昌鱼豆皮蔡甸莲藕年糕欢喜坨豆丝红山菜梗炒腊肉麻饼武汉木雕船梁子湖河蟹黄陂京密黄鹤楼酒江夏明茶绿松石银耳武汉木雕船黑木耳胡莎咸蛋荆州糖醋蒜毛坝漆淡水贝雕咸宁桂花露咸宁竹砖茶江陵仿古漆器洪湖羽扇孝感麻糖以上为部分特产,仅供参考。

三、去武汉有什么特产可以带回来?

武汉有很多特产,但是很多都可以不会被带回来。可以带的有:小武鸭脖,黄石港饼,青山麻烧饼,武昌鱼,也是真空包装的。不过味道太差,不新鲜,建议不要买。还有黄鹤楼和红金龙香烟(如果你不我没有。如果你住的地方不远,你仍然可以拥有它们。红山紫苔是常见的蔬菜,就像青菜一样。如果路程要一天,那就噎死了~其他的东西不好带~这些东西在钟白各大超市都有卖~或者去家乐福,那里有专门的特产货架~

:四、武汉水果特产?

1蔡甸西瓜

蔡甸区西瓜产业发展至今已有14年。全区西瓜栽培面积48万亩,占武汉早瓜市场的70%。蔡甸西甜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西瓜是超甜小西瓜和厚皮甜瓜的统称。当时蔡甸区从日本和韩国引进了这两个品种。为了便于传播,在全国率先称之为西甜瓜,成为武汉的特色品种。

2拜泉柑橘

拜泉柑橘种植于1963年,由华中农业大学精心培育。主要生长在拜泉玉屏山独特的土壤气候环境中,色泽金黄,皮薄无籽,酸甜适中,口味独特。拜泉柑橘面积1500亩,年产量320万斤。

五、武汉的特产是什么

蔡甸莲藕,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特产,品质独特。它不仅外表长而肥,质细而嫩,而且有一根长长的莲藕。口感甜脆,营养丰富,药食两用。

蔡甸城镇建于金代,莲花湖环绕古镇。湖水清澈,湖泥肥沃。因为汉江多次改道,洪水泛滥和矿物质沉积为蔡甸莲藕的生长提供了物质基础。

蔡甸莲藕历史悠久。隋唐时期,莲藕作为栽培传播开来,传入蔡甸,开始了人工栽培。良种和沃土相得益彰,越长越好,宋朝在京都名声大噪。蔡甸莲花湖的藕每年进贡北京,夏冬两季水陆定期进京。明清时期,莲藕被大规模种植。清代诗人乔大洪在他的诗夜渡南湖那当造币厂在十英里内耗尽时,南湖消失了,人们在哪里,他们停下来问打鱼的老人。

根据《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规定》,国家质检总局组织了对蔡甸莲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申请的审查。经审查合格,批准自2007年3月5日起对蔡甸莲藕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2007年第43号)。

保护域

蔡甸莲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以蔡甸区人民提出的范围为准湖北省武汉市人民政府《关于界定蔡甸莲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范围的函》(汉〔2006〕21号),为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所辖行政区域。

武汉梁子湖河蟹,全生态养殖,是全国仅有的两个原产地标志之一。

武汉梁子湖的螃蟹营养丰富,含有多种维生素,其中维生素A高于其他陆生和水生动物,维生素B2比肉高5-6倍,比鱼高6-10倍,比蛋高2-3倍。维生素B1和磷的含量比普通鱼高6-10倍。每100克螃蟹可食部分含蛋白质175克,脂肪28克,磷182毫克,钙126毫克,铁28毫克。蟹壳富含钙,还含有蟹红素、蟹**素等。

江夏古往今来都有诗,梁紫湖畔的螃蟹越来越肥。前年,于在文化节开幕式上即兴创作了一首诗,使湖蟹一举成名。亮子湖是我省第二大湖泊,江夏区有三分之二的水面。湖水清澈,水质达到

梁子湖每100g蟹肉含蛋白质1809%,脂肪971%,还含有丰富的多维钙、磷、铁及多种游离氨基酸等营养成分,其中天冬氨酸、谷氨酸、精氨酸、赖氨酸最为突出。它的肉质细嫩,味道鲜美,营养丰富,素有河蟹上的百家菜淡而无味。此外,蟹鱼头和鱼胸中还含有大量营养价值极高的蟹黄,味道鲜美,清香开胃,已成为国内外著名的水产。它深受国内外市场的欢迎,已成为中国的主要水产品之一s出口。

地域范围

梁子湖中华绒螯蟹养殖范围为:湖北省武汉市所辖的舒安街、山坡街、五龙泉街、梁紫湖风景名胜区管委会、五里界街、法思街、鞍山街、金口街、郑店街、庙山办事处、大乔新区办事处、潜龙岛办事处,养殖面积1386667公顷,年产中华绒螯蟹1500吨。它的地理位置是:东经30到336北纬11412到11548

产品质量特性

1外部感官特征:梁子湖河蟹是我国著名的中华绒螯蟹。其个别规格为:男200g左右,女150g左右。中华绒螯蟹有四个特点:一是背绿,梁子湖蟹青灰色,光滑有光泽;第二种是白肚,泥草细腻的肚子晶莹洁白;三为黄白色,梁子湖河蟹的一对蟹脚呈钳形,四对行走脚前后边缘有金**绒毛;四只金爪子。梁子湖四对螃蟹前端金黄,强壮有力。当放在玻璃上时,它们可以用八条腿直立起来,它们的双爪在空中。成熟爪的乳房微微隆起,个体肥胖,奶油饱满。2内在品质指数:梁子湖河蟹营养丰富,含有多种维生素,氨基酸含量非常丰富,天冬氨酸1%,精氨酸05%,谷氨酸11%。总体来看,平均氨基酸含量93%。所以梁子湖河蟹营养丰富,口感好,是淡水河蟹的精品。3质量安全要求:梁子湖河蟹产品质量为《无公害食品》NY5073-2001。

洪山菜苔只产于武汉农场洪山寺。它的茎是红色的,比一般的菜苔粗。油炒酥嫩香软,微甜,是最好的蔬菜。

产于湖北武昌。又名红菜苔,俗称油菜苔,简称菜苔。红山,地处丘陵地带,九脊十八洼。它的土壤是红壤和黄壤土,避风向阳,泉水浇灌。冬春季气候温和,最适合紫甘蓝苔的生长。755-79000年记载芸苔是世界上唯一的蔬菜,这里的芸苔是紫甘蓝。早在三国时期,紫甘蓝苔就是一种广为食用的蔬菜。在《名医别录》、《齐民要术》、《唐本草》等古籍中,都有关于紫甘蓝苔的记载。清代《唐本草注》、《武昌县志》也有记载,比如红山紫甘蓝苔的味道特别好,比其他地方差。相传是湖北人给历代皇帝的贡品,曾被命名为金殿玉菜。紫苔,采摘早,产量高,品质优,营养丰富,傲霜抽薹,厚而嫩,嫣红,软,脆,可口。每100克可食部分含碳水化合物42克、蛋白质16克、胡萝卜素、核黄素、烟酸、抗坏血酸、钙、磷、铁等对人体有益的营养物质。

古人做菜时的调料从何而来?扒扒古代的调味品演变史

中国有句老话,叫“民以食为天”。在这片华夏大地上,吃,总是排在第一位的大事,来不得半点儿马虎。 古往今来,人们对吃的要求,没有最...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