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版本学的名字解释?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古籍版本学的名字解释?,第1张

1. 古籍:指1911年以前抄写、出版的图书(需指出:上述时间是粗线条的,处于保护利用需要,民国时期出版的线装书(古人所著)通常仍当“古籍”看待)

2. 版本:由特定工艺制作的、具有特定形式和内容的图书物质形式

3. 古籍版本学:研究古籍版本源流以及古籍版本鉴定规律的一门学科

4. 版本源流:广义上:古籍制作方式的演变源流;狭义上:每种图书版本的演变源流

5. 文献考证法:把古籍版本放到特定的历史环境中去研究

6. 比较研究法:通过比较版本异同,比较版本

7. 试验研究法: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如物理化学实验),对古籍版本进行鉴定

8. 计量分析法:通过计量分析研究版本

9. 版框:也叫边栏,指一张印纸四周的围线

10. 四周单边:四周边栏只有一条围线

11. 左右双边:左右边栏各有两条线组成的

12.四周双边:四周边栏都是两条围线的,又称文武栏

13.字栏:用 字组成的栏线

14.竹节栏:用竹节图案组成的栏线

15.博古栏:用各种乐器图案组成的栏线

16.界行:字行之间的分界线 界行和栏线有朱墨两色:红色栏线的叫朱丝栏;黑色栏线叫乌丝栏

17.版心:也叫中缝、书口、版口,指每页正中较窄的一格,格内常常刻有书名、卷次、页码、字数和刻工姓名

18.鱼尾:版心全长四分之一处的鱼尾形标志

19.单尾鱼:版心只有一个鱼尾

20.双尾鱼:版心有两个鱼尾

21.三尾鱼:版心有三个鱼尾

22.对尾鱼:两个鱼尾方向相反者

23.顺尾鱼:两个鱼尾方向相同者

24.以鱼尾虚实图案分:只有鱼尾外部轮廓的,叫白鱼尾

鱼尾轮廓用墨填写的,叫黑鱼尾

鱼尾由线条构成的,叫线鱼尾

鱼尾由图案构成的,叫花鱼尾

25.象鼻:连接鱼尾和版框的一条线。有粗细之分:粗的叫大黑口或阔黑口,细的叫小黑口、

线黑口或细黑口;没有象鼻的叫白口;白口刻有文字的叫花口

26.天头:也叫书眉,指上栏以外的空白处

27.地脚:下栏以外的空白处

28.书耳:也叫耳格或耳子,指版框外边上端的小方格,用以书写篇名、室名等

29.书衣:也叫书皮,指包在全书最外层的一张纸,较厚,有保护全书的作用

30.书签:贴在书衣左上方的一个长方形纸条或丝条,上面标有书名,书签常常请名人或师长题写

31.书名页:书衣之后题有书名的一页

32.书首:也叫书头,指书的上端

33.书根:书的下端截面

34.书脑:装订线右边的部分

35.书脊:也叫书背,装订线右侧的截面

36.副页:也叫护页、扉页,指夹在书衣和书名页之间的空白页子。其作用:保护图书,防潮防蛀

37.包角:用细绢所包订线一侧上下之角,既美观又起保护作用

38.衬纸:修补图书时,在书页内所加的白纸

39.金镶玉:修补图书时,因书品太小,不可剪裁,书页之内衬一张长于书页上下两端的白纸,由于原书旧页如金之黄,新村白纸如玉之白,故名

40.书帙:包装卷轴装书籍的外衣

41.书套:书函的一种,指保护古籍的外套

42.四合套:外露书首、书根,仅包前后左右四面的书套

43.六合套:前后左右上下六面全包起来的书套

44.木匣:书函的一种,指专门盛放珍贵图书的木制匣子

45.夹板:夹在图书上下的两块木板

46.高广:书页的长度和宽度

47.书品:两个意思,1 指书籍大小;2书籍的新旧完损程度

48.序:征文之前说明写作经过、刊刻情况、学术源流等内容的文字

49.跋:图书在流传过程中写上的有关版刻源流、流传源流的文字

50.凡例:全书编制体例的说明文字

51.卷首:正文之前独立成卷的部分

52.卷末:正文之后独立成卷的部分

53.附录:正集之后的附加部分,和卷末的情况基本相同

54.外集:正集之外的部分

55.卷端:每卷正文前两三行表示书名、著者、编纂校刊姓氏、版刻情况的文字

56.小题和大题:小题指篇名,大题 指书名(古籍卷端书名写在篇名之下者,叫做“小题在上,大题在下”)

57.牌记:刻书者用以宣传刻书情况的特殊标识

58.墨钉:正文中表示阙文的黑色方块

59.墨围:为了强调“注”、“疏”等关键字眼,在其四周围上墨线

60.阴文:笔画凹下的字,多用于“注”、“疏”等字

61.白文:只有正文、不含注疏的本子

62.行款:书页版面的行数和字数

63.藏章:也叫藏书印,是古籍在流传中钤上的印章

64.帮手:指藏章、序跋等可以帮助鉴定版本的一些东西

65.古籍版本的类别:

以刻印时间分:

宋刻本:宋朝刻的书

元刻本:元朝刻的书

明刻本:明朝刻的书

清刻本:清朝刻的书

三朝本:南宋时,国子监刻书甚多,到了元朝,其书版被运入杭州西湖书院,稍事修补,继续刷印。明朝洪武八年(1375年),又将书版运至南京国子监,再次修补印行。因为这些书版历经宋元明三朝修补刷印,故名

递修本:书版残缺,经过多次修补印成的书

旧刻本:刻印时代不详的早期刻本

初刻本:同书异本之中的最早刻本

重刻本:根据原书本重新付刻的本子 其行款n不一定与原刻本相同

翻刻本:也叫覆刻本,是指严格按照原刻本的内容、行款、版式重新付刻的本子

影刻本:按照原刻本逐页影摹刻印而成的本子

初印本:书版刻成之后初次印成的本子

后印本:初印本之外同一书版的其他版本

以刻印地点分:

浙本:即浙江刻本。

建本:又叫闽本,即福建刻本

蜀本:又叫川本,即四川刻本

江西本:即江西刻本

平阳本:即平阳刻本,平阳又叫平水,在今山西临汾一带,是金代和元代北方刻书中心

朝鲜本:即古代朝鲜用汉字刻印的书 因朝鲜古称高丽,故又称高丽本

日本本:古代日本用汉字刻的书,又叫和刻本

越南本:古代越南用汉字刻印的书

梵本:用古代印度文字书写的佛经

以刻印单位分:

官刻本:各级政府及其附属机构所刻的书

家刻本:私人所刻的书

坊刻本:书商所刻的书

京本:即京城官本的简称

监本:国子监刻本

兴文蜀本:元代兴文署所刻的书

经厂本:明代经厂所刻的书

殿本:清代武英殿所刻的书

内府本:明清两朝宫廷内部刻印的书

藩本:明代藩王在封地藩府所刻的书

局本:清代各省地方官书局所刻的书

扬州诗局本:清康熙间扬州诗局所刻的书

书院本:各地书院所刻的书

公使库本:宋代各地公使库所刻的书

汲古阁本:汲古阁所刻的书 汲古阁主人为明末清初著名刻书家毛晋,故又叫毛刻本

陈宅书籍铺本:南宋临安府棚北大街睦亲坊南陈宅书籍铺所刻的书

建安余氏本:宋代福建建安余氏所刻的书

以装订形式分:

写本:人工抄写而成的书

拓本:把铸刻在金石器皿上的文字图案用纸拓下来装订而成的书

刻本:雕版印刷而成的书

活字本:用活字摆印而成的书

套印本:将书中正文、评点等不同内容分别各刻一版,然后用不同的颜色一次加印在一起而成的书

钤印本:将印章直接钤盖在纸上而成的书

石印本:用药墨将文字写在特制药纸上,再将药纸上的字迹移置在石版上,然后滚刷油墨印成的书

影印本:将原书逐页照相制版印成的书

饾版:这是一种彩画的印刷方q法:把画面按颜色、深浅分刻若干小版,然后刷上颜色,逐块加印在一起。据说古代有一种五色小饼,像花卉禽兽珍宝之形,以盒盛放,名叫饾饤。饾版,大抵色彩斑驳陆离,同饾饤有些相像,故名

拱花:也是一种图画的印制方法:用凸凹两版嵌合,使画面部分拱起,就像使用钢印的效果一样

以写本种类分:

写本:成书时以写本形式流传的本子

稿本:著者的原稿

手稿本:著者亲笔写成的稿子

清稿本:指用以增补、校订或付印的著作眷清本

抄本:又叫传抄本,是指根据底本传录而制成的副本

精抄本:指纸墨精良、书法工整、内容错误较少的抄本

乌丝栏抄本:用墨栏格纸所抄写的书

朱丝栏本:用红栏格纸所抄的书

影抄本:把透明纸覆在底本上面,按其原有字体、行款照样摹写的本子

毛抄本:明末清初,毛晋所抄的书

旧抄本:时间不详的早期抄本

以活字种类区分:

泥活字本:用泥活字摆印而成的书

木活字本:用木活字摆印而成的书 清乾隆皇帝以为活字名称不雅,改称“聚珍版”

铜活字本:用铜活字摆印而成的书

铅活字本:用铅活字摆印而成的书

以字体、行款区分;

大字本:字体较大的本子。一般来说,大字本的行款小于半页10行、行20字

小字体:字体较小的本子。一般来说,小字本的行款大于半页10行、行20字

软体字本:用软体字(即楷体)所刻的书

硬体字本:用硬体字刻成的书 又叫宋体、匠体,是刻书工匠经常使用的字体

×行本:半页×行的本子

以纸张区分:详见第十二章第十节

以颜色区分:

朱墨本:用朱墨二色套印而成的本子

朱印本:用红色刷印的本子

蓝印本:用蓝色刷油的本子

以版式区分:

巾箱本:指那些版式较小、便于携带的本子

两节版本:书版分上下两栏的印本。或上图下文,或下栏为正文,上栏为注解或批语,多半是民间通俗读物

三节版本:书版分上中下三栏的印本

百衲本:拼凑不同书版印成一部(套)完整的书

配本:集合许多不同的书版,配合成一种完整的书

黑口本:凡书口为黑口的本子

以刻印质量区分:

邋遢本:版本模糊,极不整齐的本子

大花脸本:墨色深浅不一,字体大小不同,而用刷印模糊的本子

书帕本:明代官场作为礼品送人所刻的书

写刻本:名家手写上版刻成的书

精刻本:内容无误,写、刻俱佳的本子

以内容区分:

单刻本:只含一种书的刻本

合刻本:两种以上著作合刻在一起的本子

抽印本:抽取一种(套)书的部分内容刻印而成的书

丛书本:汇刻多种著作而成的书

增订本:增订原本内容而成的新书

删本:删节原本内容而成的书

足本:卷数完整的本子

残本:卷数残缺不全的本子

校本:经过校勘而成的本子

注本:带有注解的本子

批点本:带有眉批、圈点的本子

真本:也叫正本,内容无误的原本

伪本:通过各种手段作伪而成的书

序跋本:带有某人序跋的本子,在对同书异本比较的时候,常称××序跋本,以示区别

插图本:带有插图的本子

过录本:将名家批校文字移录而成的本子

×卷本:正文包含 ×卷的本子

以用途区分:

进呈本:进呈给内廷的本子

底本:作伪校勘主要依据的本子或据以编纂、刊刻的本子

样本:以待审查、校订、观赏的本子

以流传情况和价值区分

俗本:流布较广,容易得到的本子

孤本:举世无双的本子

秘本:秘不示人的本子

善本:文物价值、艺术价值或学术价值较高的本子

焦尾本:火灾之后幸存的本子

××藏本:×× 藏书家收藏的本子

66.版本目录:著录版本的目录

67.别本:同一种书的不同版本

68.正本:同书异本中最早的眷刻之本

69.流俗本:广为流传的本子

70.净本:据草稿写定的本子

71.版牍:用木板写成的书

72.简策:文字在在竹木上

73.帛书:文字写在缣帛上

74.檄:汉代皇帝发布的征召、声讨的文书。

75.杀青:就是把竹简烘干,以防虫蛀和腐烂。

76.赘简:在编连时简策开头常常另加两枚无字的简,以保护正文和撰写篇名、篇数。

77.经生:经生又叫书手、楷书、佣书、赁书、书工等。它是一种专以抄书谋生的社会职业。

78.国子监:国子监是国家最高学府和教育机关。

79.公使库:是专供公使厨传(饮食住行的总称)的机构,公使库不仅要为公使出差提供饮食住行的方便,而且承担起所有的费用。

80.经厂:经常是司礼监(掌管宫内仪礼、刑名、内外章奏、书籍名画等)内负责刻印书籍的专门机构。

81.南监:又称南雍,为明代南京国子监。由于明成祖迁都之后在北京又建立了一个国子监,所以命长出现了南北两监并存的局面。另北监即为北京国子监。

82.藩府刻书:明初,明太祖朱元璋将其子孙分封到全国,作为藩王,用来协助中央地域外族侵略和监督地方官吏。藩府刻书就是藩王在地方刻书,是明代官刻的一种。

83.书帕本:书帕本是古籍版本的一个类别,属官刻。明代官员上任或奉旨归京,例以一书一帕相馈赠。书帕本的制作分两种情况:一是官吏朝觐入都,地方官为了巴结上司,慷国家之慨,用公费刊书为其送行;二是官吏朝觐入都,时间紧迫,来不及新刻一书,于是就把官刻旧版拿来稍加删改,以旧充新。总体上说,书帕本就是为了把书当作礼物送给他人的刻书本子。

84.毛晋:毛晋,明末清初的著名藏书家和出版家,对于古代文化的传播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众多室名中以汲古阁和绿君亭为著名。

85.武英殿刻书:武英殿刻书始于康熙十九年,该年与清廷内务府设立武英殿造办处,在制作内廷所需文具、文艺品的同时兼事刻书。

86.官书局:官书局是清代末期地方官刻的重要代表。它产生于雕版印刷日趋没落,新的印刷技术日渐兴旺之际,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87.北京琉璃厂:,琉璃厂在北京南城,本名海王村。明清两代在此设窑烧制琉璃砖瓦,供营建宫殿、王公邸舍之用。从明代开始,琉璃厂即有书市出现,书市至清而大盛。除了书市贸易之外,不少书坊还从事刻书活动。

88.编例:是指一书内容的编制体例。

89.藏版:收藏书版。

90.室名:古时候文人墨客、书坊主任或社会地位较高的人,为了现实高雅,常常给自己的居室或书坊取一个寓意深刻的名字。这个名字就叫室名。

91.版藏:收藏版本

92.自序:作者本人所写

93.他序:非作者本人所写,而由他人写

94.总序:针对全书而写,范围较大

95.篇序(或类序):针对某篇而言,范围较小

96.原刻序:又叫初刻序,即一书初刻所写的序

97.重刻序:重刻一书时所写的序

98.避讳:封建时代对于对于君主、圣贤或尊长的名字,避免直接说出或写出的种种规定

99.改字法:即用同音字或同义字代替讳字

100.空字法:即碰到讳字,用“某”或“上讳”等字代替或用符号“”表示

101.缺笔法:省去讳字的最后一笔不写

102.书名作伪:即用挖改书名的办法冒充新本

103.著者作伪:用挖改著者姓名的办法冒充新本

104.卷数作伪:即以残充全欺人

105.序言作伪:即增删序言欺人

106.年号作伪:改刻年号以欺售

107.牌记作伪:即增删牌子欺人

108.藏书印作伪:即伪造名家藏书印欺人

109.题跋作伪:伪造名家题跋欺人

110.纸张作伪:把新纸伪作旧纸欺人

雕版印刷的出现

书册制度

宋刻本(包括辽金刻本)宋浙本

宋建本

宋蜀本

辽本和金平水本

元刻本元浙本

元建本

明刻本明前期即从洪武到弘治的刻本

明中期即从正德到隆庆的刻本

明后期即从万历到崇祯的刻本

清刻本(以及清以后的民国刻本)清前期即从顺治到雍正的刻本

清中期即从乾隆到咸丰的刻本

清后期到民国即从同治到宣统民国的刻本

活字本

套印本

插图本

抄本

稿本

批校本

影印本雕版印刷的出现

书册制度

宋刻本(包括辽金刻本) 宋浙本

宋建本

宋蜀本

辽本和金平水本

元刻本 元浙本

元建本

明刻本 明前期即从洪武到弘治的刻本

明中期即从正德到隆庆的刻本

明后期即从万历到崇祯的刻本

清刻本(以及清以后的民国刻本) 清前期即从顺治到雍正的刻本

清中期即从乾隆到咸丰的刻本

清后期到民国即从同治到宣统民国的刻本

活字本

套印本

插图本抄本稿本批校本影印本展开 我国古代的图书,主要是以写本和印本两种形式流传后世的。由于写刻的时代不一,地区有异,写刻者不同,以及抄写方式和刻写方式的差别等原因,古代图书就有了各种各样的版本。我们通常把研究这些版本的学问叫古籍版本学。

编辑本段雕版印刷的出现

印刷术是我国发明的,开如发明的是雕版印刷,这应是家喻户晓的事情。所谓雕版,是指用木板雕刻。木板选料有讲究,质地太松不适宜,所以一般用梨木和枣木,前人把刻印书叫做“付之枣梨”, 印书一般都用黑墨,但第一遍印时为了便于三校,有时也用蓝色或红色印,清代以到民国时刻书则多用红印,也有用蓝印,当然也可以不用红蓝试印直接用黑墨印。 雕版印刷发明的时代,明清以来有种种讲法。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是隋文帝开皇时说和唐太宗贞观时说。雕版印刷进入五代,出现了一个崭新的局面,即不再停留于刻民间需要的日用印刷品以及一些字书、宗教读物,而转入刻印正统的书籍。重点是刻经,这不仅因为在封建社会中经是最主要的、为人所必读的书籍,而且和唐以来推地科举制有很大关系。

编辑本段书册制度

是指书籍的形式,再具体点可以说是单指书籍的外形,而不包括书籍的内容,也不包括书籍的材料,以及抄写、刊刻或其他印刷的方法。 “旋风叶”是从卷子演变成册叶的第一步,或者可以说是从卷子到册叶的过渡形式。翻到哪里就可翻到哪里,查找起来极其方便,即使从头到尾翻一遍也极其迅速,迅速得像旋风一样,于是给它起了个“旋风叶”的名称。旋风叶进一步演变就成了“蝴蝶装”。到蝴蝶装书已不用长条木板印刷而改用长方块木板印刷,成为若干单页装订起来的书籍。

纸面上印版所占的地方,叫“版面”。版面以外空白的余纸,上边叫“天头”,下边叫“地脚”,左右都叫“边”。版面的四周叫“版框”,拼成版框的粗线叫“边栏”,也叫“栏线”,。上方叫“上栏”,下方叫“下栏”,左右叫“左右栏”。边栏只有一条线的叫“单边”或“单栏”,在粗线内侧现加一条细线叫“双边”或“双栏”。有“四周单边”、“左右双边”、“四周双边”三种形式,而绝无作上下双边而左右单边的。版面用直线划分成若干“行“。版面中间一行,不刻正文(当然也不刻小注),叫“版心”,也可叫“中缝”。版心往往用花纹或横线分划成三段,花纹按其形状叫“鱼尾”。只有上面一个鱼尾,下面用横线的叫“单鱼尾”,上下都有的叫“双鱼尾”。 蝴蝶装有个缺点,即由于书页的后半页的背面和第二页前半页的背面不相连,读下去必须连翻两页,平时打开书来,也往往遇上空白的背面,不方便。于是,有人把书页的反面对后面折起来(像后来的线装书那样),让书页的两个外边粘在书背上,就成为“包背装”,也叫“里背装”。 现在的线装,是明代中期出现的。其所以出现,当是由于包背装在书背处易于破损,破损了光靠两三个纸捻不能把书脑部分压平伏,书的右上右下两角卷起来很不美观。于是在包背装的基础上加以改良,即在打孔订好纸捻后,不再用整张书衣而改用两张半页大小的书衣,分置书前书后,然后在书脑处再打孔穿线订成,所以叫线装。线装是有一定规格的,一般只打四个孔,叫“四针眼装”,厚一点的书有时在上下角各多打一个孔,叫“六针眼装”。书衣在明代多用蓝色(也称磁青色)和棕色(也称古色、古铜色),清代则棕色多一点,个别也用混金的,但清末民国时又喜用蓝色。绝大多数用纸裱两至三层,也有用绫或绢裱制的。在前后书衣和正文之间至少订进一张空白纸,有时可多至两三张,叫“护页”或“副页”,也有人称之为“看页”。 明清时喜欢给线装书做“书套”,雅一点也称之为“函”。用硬纸做亲里,外面裱糊蓝布,里面裱糊白纸,把书四边包起,用两个牙签插紧,只空出书头和书根,讲究的则不用蓝布而用锦,有时还把书头和书根也包起来,叫“四合套”。四合套中讲究的更把书头、书根的两块接边处挖成云纹镶嵌,叫“云字套”。但这些书套因为用桨糊裱 ,易被鼠咬,日子外了又易散坏,因此好多人喜欢用所谓“夹板”。这是用两块和书册一样大小的木板,上下两头各穿上一根布带子,把书册夹住扎牢。木板要结实,多用梓木、楠木、花梨木、枣木、樟木之类。此外,还有些文物性的善本书除了用书套或夹板外还常做精致的木匣子或小木箱子装起来,匣里或社会公德同上刻上书名、版本、册数以及收藏者姓名字号。

编辑本段宋刻本(包括辽金刻本)

宋浙本

北宋继承五代的传统,以官刻为主,官刻中又以国子监词条一即监本为主。 南宋泊本中的官刻本仍以国子监粞为主。当时礴京国子监的书版都被金人弄走了,为了满足读书的需要,新京城颐安府即杭州的国子监覆刻了北宋监本的经注和单疏,现存的《周易正义》、《春秋公羊传疏》、《尔雅疏》就都是南宋初年的监本,不过有的版片已经后来修补过。

宋建本

北宋时福建地区刊刻的书,现在留下来的只有两部佛教的《大藏经》,一部是北宋元丰三年在今福州开刻的《万寿藏》,一部是政和二年在同地开刻到南宋乾道八年才完成的《毗卢藏》。 古藉版本学上所说的宋建本,主要是指建宁府建阳县的坊刻本。因为建宁府在宋代属于福建路,而福建地区古称为闽,所以也有人称之为闽本。北宋时的建阳坊刻本没有能流传下来,传世的都是南宋时所刻,其为数不多,几不亚于浙本官刻而大大超过杭州的陈、尹诸家坊刻。

宋蜀本

唐五代以来,今四川成都成为与杭州东西对峙的全国雕版印刷中心。北宋开宝四年中央政府专门派人到成都开刻了我国最早的一部印本佛教《大藏经》,也称《开宝藏》,是卷子本,字体颇有唐写卷子本的味道,多少夹杂点北魏字体的成分,现在还保存有一些零卷。早期的蜀本已经看不到了,保存下来的最早也只是北宋末南宋初的刻本,此外都是南宋本。

辽本和金平水本

辽的刻书技术应是从宋传过去的。刻书中心大概不会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的辽的政治中心上京,辽的南京即今北京,倒有成为刻书中心的可能,但也无明文可稽。刻本则长期以来从未有人见过。今天见到的辽刻本,是在山西应县发现的。应县有个佛宫寺,寺里有座辽清宁二年建筑的木结构的释加塔,1974年在塔第四层主像释加牟尼腹中找出六十一件辽刻本。 金初兴时虽然以武力称雄,但也颇重视文化。现存的金平水本为数极少,只有《南丰曾子固先生集》、《壬辰重改正吕太尉经进荘子全解》、《刘知远诸宫调》、《南帝内经素问》、《重编添补分门事苑撮要》、《萧间老人明秀集注》、《新修■音引证群籍玉篇》等几种,基本上都是坊刻。

编辑本段元刻本

元浙本

国子监这个名称当然取消了,但原先南宋的国子监并没有拆毁,而改成了西湖书院,元黄溍《西湖书院义田记》说:“西湖书院,宝宋之太学,规制尤甚,书所刻经史群书,有专宫以掌之,号书库官,宋亡学废,而板库具在。”据考证,其中绝大多数是南宋国子监遗留下来的,也有个别是元代浙江地区刊刻的元浙本。这些地区的家刻本,也和南宋一样还不如官刻之多。现存较有名的有在今浙江淳安的邵桂子编刻《邵氏世谱》,在今江苏松江的业曾南阜书堂刊刻《东坡乐府》,在今江西南丰的西思敬刊刻《元丰类稿》,在今江西南丰王常刊刻《王荆文公诗笔注》。

元建本

元建本上多有牌记,或曰某某书堂,或曰某某书舍,或曰某某精舍,或曰某某书院,一概都是书铺的牌号,和政府设立的书院是两回事。和南宋时一样,在元代官方有时也把书交给建阳书坊刊刻。

编辑本段明刻本

明前期即从洪武到弘治的刻本

明前期的刻本,基本上延续了元刻本的风格。除了北方的临汾人明后不再成为别具格局的刻书中心,不再有明平水本之称外,大体分成一大一小两个系统。即建阳的坊刻建本继续局守一隅成其小系统,此外全国各地几悉继承元浙本系统成为大系统。此大系统的主要特点即和元浙本同样使用赵体字,而且不论官刻、家刻、坊刻在字体以至版式上几无甚出入,仅管刻手有精粗之别。这种所谓明初本以官刻为多。官刻中包括内府本,国子监本,其他中央机构的刻本,地方官刊的所谓书帕本,以为介于官刻和家刻之间的潘府本。明前期家刻本传世的似不如官刻之多。明前期坊刻本除建本外也不算多。

明中期即从正德到隆庆的刻本

明刻本到这个时期起了一次大变化。变化的最显著之点,即字体由前此的赵体突然改换成整齐的欧体,而版式也由前此的大黑口变成了白口。这个变化始于正德,剧于嘉靖,下及隆庆,其中尤以嘉靖时所刻的数量既多,质量又高,成为明刻本以至我国版本史上的一大特色。“嘉靖本”也随之成为了版本目录上的专用词语。 大概由于这种刻书风格新鲜受欢迎,很快传播到外地,不仅影响到外地的家刻,还影响到官刻、藩府刻、坊刻。这种标准嘉靖本的风格,到隆庆时才逐渐起了变化,向后期的万历本过渡。

明后期即从万历到崇祯的刻本

从万历开始,明刻本又出现不同于标准嘉靖本的新风格。其主要特点仍在字体和版式,尤以字体的转变更为显著,即由原先虽见方板整齐但仍出于南宋浙本欧体的标准嘉靖本字体,转变成为更加方板整齐、横平竖直,而且横细竖粗、完全脱离欧字的新字体。这种新字体世称“方体字”,但也有人称之为“宋体字”。从现有资料来看,开始用这种方体字刻书是在安徽的徽州。明以来徽州人多外出经商,人称“徽商”。徽商们常到南京、扬州、杭州等地活动或定居,往往会把徽州的刻工带过去,同时徽州刻书又常请苏州的文人主持校勘,因此江浙的刻书风气很快受其影响,随之这种方体字刻本普及到全国很多地区。 万历时还出现了一种所谓“写刻本”。所谓“写刻本”,而是由于嘉靖、万历时刻书字体日益整齐规范,最终产生了完全脱离普通书写字体而专用来刻书的方体字,这时再重新用普通书写字体来刻书,就被称之为“写刻”,称其本为“写刻本”。万历时出现的写刻本仍用赵体字,但讲究的已不像所谓明初本的赵体那样笔道丰利刚健,而转趋流利生动。 天启、崇祯两朝的刻本通称为明末刻本。明末刻本中除保持了万历时的方体字和少数写刻者外,在杭州的坊刻中又使用了一种新的方体字。它不像万历时始创的方体字那么方,那么横细竖精,而变为字体稍长、笔画较瘦的方体字,可称之为长方体字,看上去颇有清朗醒目之感。

编辑本段清刻本(以及清以后的民国刻本)

清前期即从顺治到雍正的刻本

清代前期,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的刻本,多数继承了明代后期的传统刻方体字本,其中以万历传下来的方体字为主,也有用天启时创制的长方体字和汲古开创制的扁方体字。这时期的方体字本有粗有精。长方体字的本子比方体字本刻得少。清前期这种方体字本以及写刻本的纸张,一般用厚一点的毛边纸或薄一点的毛太纸,而以毛太为多,早一点的也使用明末刻本常用的质地更差的竹纸,另有用一种白色的纸叫连史纸,这些都比较常见。 清代坊刻的章回小说一般也通用方体字,但多数比明后期的建本小说还要拙劣。清代前期刻本中比上述几种方体字本更具特色的是写刻本。顺治时清世祖还宠用宦官,设立十三衙门,汉经厂等依然存在,内府刻书当仍由宦官掌管。世祖死,宦官即被整肃,其首脑吴良辅处斩,十三衙门撤销,其后修书刻书当转归文职职人员办理。所以清代皇家刻书笼统地自可称为内府本,而习惯上将康熙及其后的专称“武英殿本”,还常简称为“殿本”,而顺治时刊刻的仍称之为内府本。

清中期即从乾隆到咸丰的刻本

清武英殿刻书在乾隆整六十年间可说进入了全盛时期。所刻书据统计多至三百零八种,到嘉庆时的二十九部、道光时十二部、咸丰时二部就明显地在走下坡路。进入后期同治一部、光绪二十二部、宣统二部然后清朝的统治结束。

在乾嘉学派的推动下,又一次出现了刊刻古书的高潮。这次高潮和明嘉靖时出现的不完全一样,嘉靖时刻古书重在作诗文,乾嘉时则重在讲学问,所刻古书的特点一是注重校勘,多数要写出校语,叫校勘记或考异。再是不惜工本地刻仿宋本,版式行款一依旧本不让变动。这时期不论仿宋本、写刻本、方体字本一般都有内封面,多数是正面题书名卷数,背面题刊刻者或年月,不像明万历以来坊刻本的内封面具有广告性质。

清后期到民国即从同治到宣统民国的刻本

就刻书事业来看,乾嘉的全盛时期过去之后,到这时却颇有点复苏的气象。其标志则是在好些省会正式办起了公家的刻书机构,叫书局,刻印了大量价廉而质量也不坏的书籍。前此地方官刻书全凭官们个人的喜好或需要,不曾设立过专职的刻书机构,所以这时书局的设立可说是我国出版史上一件大事。以致到民国时好多公私出版机构还承用了书局这个名称,即至今日仍有中华书局之称。 按设置地点来讲,在南京的有金陵书局,人民国幷入江苏省立第一图书馆,即今南京图书馆,有江楚书局(人民国并入江苏省立第一图书馆),在扬州的有淮南书局(人民国并入江苏省立第一图书馆),在苏州的有江苏书局(人民国并入江苏省立第二图书馆),在杭州的有浙江书局(人民国改为浙江省立图书馆附设印行所),在南昌的江西书局,在武昌的崇文书局(人民国改湖北官书处),在长沙的有传忠书局、思贤书局,在成都的有存古书局,在济南的有皇华书局(后改山东书局),在太原的有浚文书局(后改山西书局),在福州的有福州书局,在广州的有广雅书局(人民国改为广雅版片印行所),在昆明的有云南书局,在贵阳的有贵州书局。这些书局刊刻的书,人们通称之为“局版”、“局本”。

编辑本段活字本

不用整片的木板来刻书,而改刻单个可刷印的反体字,不要印书不须雕版用这些单个字拼排就能印,印毕拆散这些单个字又可用来印别的书,灵活而不像雕版印刷那么固定死。所以当年沈括把这种用单个字拼排的书版叫“活板”,后来就称这些拼版用的单个字叫“活字”,印成的书叫“活字本”,以便和整片雕版的刻本相区别。

编辑本段套印本

不论刻本或活字本,一般都用一种颜色来刷印,其中最常用的自然是黑色,试印本或其他特殊情况有用蓝色或红色的。套印本则印一部书一页书用两种颜色,即除黑色外还用红色,而且是把这印黑色的文字和印红色的文字分别刻成两副版片,先在纸上刷印黑色的,再把红色的套上去刷印,刷印成既有黑色即墨色、又有红色即朱色的本子,人们称之为“朱墨套印本”,更常省称之为“套印本”。

编辑本段插图本

在书上配刻了图书的

,通称为“插图本”,也可称“带图本”,再由此派生的以图书为主体的书则通称为“书谱”。这些都是我国雕版印刷中固有的东西。

编辑本段抄本

抄本,过去多写作“钞本”,如今则习惯作“抄本”。这里讲的抄本是指刻本出现后派生的抄本,即绝大多数是从当时已难得的旧刻本抄录及展转抄录的本子。

编辑本段稿本

“稿本”,广义的是凡撰写的文章著作没有付印的都应叫稿本,付印了那原稿也仍是稿本。但古籍版本里的稿本,只是指总论第一章古籍范围之内的书籍的稿本。此外的近现代人著作的稿本如是名字且有价值者自宜珍藏,但不在这古籍的稿本之列。

稿本又应分为三类,即“原稿”、“清稿”和“写样待刻稿”。原稿:是作者的手稿,一般是亲笔。清稿:原稿往往要经作者涂改,涂改得多了,就由作者自己或请别人重抄一遍,叫清稿。写样待刻稿:著作要刊刻时,如第三章所说要在印好的方格纸上用刻书的字体、刻书的要求把全书腾写一遍,叫做“写样”。

编辑本段批校本

“批校本”,是一个笼统的广义词,它包括了“批本”、“校本”、以及既校又指的“批校本”。批本:是在刻本或抄本上施加批评圈点。校本:是在刻本或抄本上用其他刻本抄本或其他古籍来校出异文,改正文字。批校本:这是狭义的批校本,即指既校又加圈点评语的本子。

这三种之外,还有一种叫“过录本“的,是借到了一部名人或有价值的批本、校本或批校本,自然另找一部相同的刻本把这种批校原样过录在上面。

编辑本段影印本

这里所说的是影印本,是狭义的专指我国古籍的影印本,是把古籍的刻本以及前面讲过的活字本、套印本、插图本、抄本、稿本、批校本等摄影后制版印刷,

印成基本上保留原书面貌的本子。这种摄影和制版的技术,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在这以前要新本子保留原书面貌,只能用前面讲过的仿刻、覆刻等办法,但即使最精细的覆刻,也不如这种影印的新技术之能不走样。因为这种新技术引进后,很快地“洋为中用”用在影印古籍上面,从清后期开始,到民国时已基本上取代了前此仿刻、覆刻而成为古籍出版的一种重要方式。 我国用来影印古籍的技术,大体有石印、珂罗版印、金属版印、照相胶版印几种。

版本学 edition,scienceof

在中国,中国重视书籍版本之学有悠久的历史传统。最初的版本研究与校雠工作合二为一。汉代刘向校理群书,其所依据的,内有来自皇家内廷、秘府的藏书,外有来自太常、太史、博士所藏,和他自己的藏书及某些官员的书等各种不同的本子。他在根据书籍的不同传本进行校理、写为定本的基础上,又撰写了揭示原书内容和著者学术思想等方面情况的“叙录”,这正说明校订图书时对各种不同传本的研究与利用的重要性,也说明对图书各种本子的研究、辨识与校勘工作、书目工作的关系。

在印刷发明前,同一部书往往有不同抄本;印刷术发明后,一部书经过不断刻印,也会产生不同本子。这些不同版本彼此间会出现文字、印刷、装帧等方面许多差异。各种版本的源流、相互关系也会存在各种复杂现象。研究这些差异并从许多复杂现象中探求共同规律的学问就叫版本学。

“版本”一词最早出现于宋初。“本”原指写字缣帛,“版”为简牍。刘向典校中秘群籍时,所谓“一人持本,一人读书”,“本”已指出底本。而雕版印刷推行以后,就把印本书称为“版”,末雕的写本书称为“本”。“版本”两字连用至宋代出现,它作为对雕版印刷图书的专称,广泛地得到使用。后来“版本”所指范围逐渐扩大,也就泛指雕版印刷以前的简策、帛和纸的写本,以及雕版印刷以后的拓本、石印本、影印本、活字本等一切形式的图书。

雕版印刷发明以后,书籍的传播逐渐为印本所取代,但雕版印本书籍除本身仍存在着随刊刻而产生的讹误外,还有因传刻既久而产生的各时、各地、各家的传刻和各种不同注释本的差异,人们对于书籍版本质量的讲求更为重视。据今所知所见,南宋初尤袤所编的《遂初堂书目》已在同一书名之下列出所藏的不同版本;南宋时,叶梦得记所见宋景文手校的《汉书》,其所据以校订的本子有13种之多。

明代雕版印刷兴盛,但中叶以后,宋、元旧本已渐少见,有的书商为求速成易售,所刻书籍不仅疏于校勘,刻工草率,有时甚至删减篇幅,改题篇名、撰人;加之有些牟利之徒常采用各种方法制造伪本古籍惑人求售;以致造成人们对书籍内容认识上产生混淆。为了使阅读和学术研究具有准确、可靠的文献基础,取得能够订正书籍在刊刻和传写中产生的讹误、鉴别版本真伪、辨识原书在历史上、工艺上是否具有特殊价值等方面的知识,逐渐有了着重记述图籍版本的书目著作。清初钱曾据其藏书所写成的《读书敏求记》 4卷,书中多记古籍的旧刻、旧钞各本,论述其缮写、刊刻的异同优劣,被后世称为版本学的奠基之作。

清乾隆时于敏中等编撰的《天禄琳琅书目》,内容先按书籍的版刻时代排列先后,再分经史子集等类,而且在各书之后还详细记述了该书的版刻源流和特点、流传授受情况,并摹绘了书中藏书印记式样、标注其印文等,后世藏书家编制善本书籍目录多受其影响。

清代中叶以后,很多著名藏书家都注重图籍版本研究,如道光年间黄丕烈所写的古籍题识,对鉴别古籍版本很有帮助,后人曾将之辑为《荛圃藏书题识》等数种。其他象常熟瞿镛的《铁琴铜剑楼藏书目录》,聊城杨绍和的《楹书隅录》,钱塘丁丙的《善本书室藏书志》,归安陆心源的《皕宋楼藏书志》等,也都为人们在了解古籍内容和流传情况、研究古籍版本时所参用。

清末民初,有关版本学的专书,有留菴(孙毓修)的《中国雕板源流考》、叶德辉的《书林清话》、钱基博的《版本通义》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毛春翔的《古书版本常谈》,陈国庆的《古籍版本浅说》,魏隐儒的《中国古籍印刷史》,魏隐儒、王金雨的《古籍版本鉴定丛谈》,瞿冕良的《版刻质疑》,施廷镛的《中国古籍版本概要》等版本学著作,具有一定的影响。同时,台湾省出版的专著有 《中国古书版本研究》、 《古书版本鉴定研究》(李清志)等。

  北大中文系学生应该读哪些书籍呢下面是我精心为您整理的文学系必读书目,希望您喜欢!

 语言学

 1,美国结构语言学 (American linguistics)

 参考书目:Hockett 《现代语言学教程》 北京大学出版社

 Sapir 《语言论》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Bloomfield《语言论》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实验语音学 (phonetics)

 参考书目: 吴宗济 林茂灿 《实验语音学概要》高等教育出版社

 PB邓斯 EN平森著 曹剑芬 任宏谟 译

 《言语链——听和说的科学》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林焘、王理嘉,《语音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王理嘉,《音系学基础》,语文出版社

 3、汉语音韵学

 参考书目: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耿振声 《音韵通讲》, 河北教育出版社

 唐作藩,《汉语音韵学常识》,上海教育出版社

 王 力,《汉语音韵》,中华书局

 《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江苏教育出版社

 余乃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上海辞书出版社

 周祖谟,《广韵校本》,中华书局

 丁声树、李荣,《古今字音对照手册》

 李新魁,《韵镜校正》,中华书局

 杨军,《韵镜校笺》,浙江大学出版社

 4、汉语史(上)

 参考书目: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1980年

 ——《汉语语音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85年

 何九盈《音韵丛稿》(版本原文未注明)

 下面的著作只研究某一时期的语音情况:

 上古:李方桂 ,《上古音研究》,商务印书馆(最好将李、王、何三家对比阅读)

 何九盈、陈复华,《古韵通晓》,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何九盈,《上古音》,商务印书馆

 龚煌诚 ,《汉藏语研究论文集》,北京大学出版社

 唐作藩 ,《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工具书)

 中古:李荣,《切韵音系》,科学出版社(最好读1956年版)

 邵容芬,《切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最好将邵、李两家对比阅读)

 张渭毅,《中古音论》,河南大学出版社

 周祖谟,《周祖谟学术论著自选集》,北京师范学院出版社

 近代:宁继福,《中原音韵表稿》,吉林文史出版社

 杨耐思,《中原音韵音系》,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近代汉语音论》,商务印书馆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

 5、汉语史(下)

 参考书目:王力,《汉语语法史》,商务印书馆

 向熹,《简明汉语史》(语法部分)高等教育出版社

 太辰田夫(著)蒋绍愚、徐昌华(译)《中国与历史文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蒋绍愚,《近代汉语研究概况》,北京大学出版社

 ——《古汉语词汇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宋绍年,《马氏文通研读》,北京大学出版社

 马建忠,《马氏文通》,商务印书馆

 6、《切韵》导读

 参考书目:余乃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上海辞书出版社

 周祖谟,《广韵校本》,中华书局

 李荣,《切韵音系》,科学出版社(最好读1956年版)

 邵容芬,《切韵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7、现代汉语

 参考书目:北大中文系现代汉语教研室,《现代汉语》,商务出版社

 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

 —— 《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8、古代汉语

 参考书目:

 郭锡良等,《古代汉语》,商务印书馆

 王力,《古代汉语》,中华书局

 王力(主编),《王力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编写组,《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9、汉语和汉语研究

 参考书目:吕叔湘:《汉语语法分析问题》,商务印书馆。

 冯胜利1997《汉语的韵律、词法与句法》,北京大学出版社

 郭锐:《现代汉语词类研究》,商务印书馆

 刘丹青(主编):《语言学前沿与汉语研究》,上海教育出版社

 陆俭明:《八十年代中国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陆俭明:《现代汉语语法研究教程》(第三版),北京大学出版社

 马真:《现代汉语虚词研究方法论》,商务印书馆。

 沈家煊:《认知与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沈阳:《现代汉语空语类研究》,山东教育出版社。

 沈阳(编):《20世纪现代汉语八大家陆俭明选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沈阳(编):《20世纪现代汉语八大家朱德熙选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沈阳(编):《20世纪现代汉语八大家吕叔湘选集》,东北师范大学出版

 沈阳、何元建、顾阳(2001)《生成语法理论与汉语语法研究》,黑龙江

 教育出版社

 宋国明:《句法理论概要》,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王洪君1999《汉语非线性音系学—汉语的音系格局与单字音》,北京大学

 出版社

 吴福祥、洪波(主编):《语法化与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袁毓林:《汉语语法研究的认知视野》,商务印书馆。

 詹卫东:《面向中文信息处理的现代汉语短语结构规则研究》,清华大学

 出版社

 张伯江、方梅1996《汉语功能语法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

 张敏:《认知语言学与汉语名词短语》,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朱德熙:《语法讲义》,商务印书馆

 朱德熙:《语法答问》,商务印书馆

 朱德熙:《现代汉语语法研究》,商务印书馆

 王理嘉等(编著),《现代汉语专题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10、汉语方言学

 参考书目:

 《汉语方言概要》袁家骅等著,文字改革出版社1960年出版,1983第二版。

 《汉语方音字汇》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编,1962年出版,

 1989第二版。两版均为文字改革出版社出版

 《汉语方言词汇》北京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语言学教研室编,1964年出版

 文字改革出版社出版。1995年由语文出版社出第二版

 《昌黎方言志》河北省昌黎县县志编纂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合著

 1960 年科学出版社出版,1984 年上海教育出版社再版。

 《汉语方言学导论》 游汝杰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92年第一版,2000年第

 第二版

 《现代汉语方言概论》 侯精一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2 年出版

 《汉语方言语音的演变和层次》 王福堂著,语文出版社 1999 年出版

 2005 年已出修订本

 《汉语方言学》 [李如龙著,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年出版。]

 《汉语方言地理学》 贺登崧著,石汝杰、岩田礼译,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3 年

 11、语言学概论

 参考书目:

 胡明扬、贺阳、沈阳、《语言学概论》(语音、词汇)语文出版社

 叶蜚声、徐通锵 《语言学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徐通锵,《基础语言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12、理论语言学

 参考书目:

 陈保亚,《20世纪中国语言学方法论》,山东教育出版社

 徐通锵,《历史语言学》,商务印书馆

 文学类

 中国当代文学

 教材:

 洪子诚:《中国当代文学史》(修订版)

 参考书目:

 洪子诚:《问题与方法》

 李 杨:《文学史写作中的现代性问题》

 《抗争宿命之路》《50—70年代文学经典再解读》

 陈晓明:《无边的挑战》《表意的焦虑》

 张颐武:《在边缘处追索》《大转型》(与谢冕合著)

 曹文轩:《八十年代文学现象研究》《20世纪末中国文学现象研究》

 韩毓海:《锁链上的花环》

 邵燕君:《倾斜的文学场》

 贺桂梅:《人文学的想象力》

 陈思和:《中国新文学整体观》

 戴锦华:《隐形书写》

 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

 陈顺馨:《中国当代文学的叙事与性别》

 旷新年:《写在当代文学边上》

 张旭东:《批评的踪迹》

 黄子平:《革命·历史·小说》(大陆的《“灰阑”中的叙述》是删节版)

 唐小兵编:《再解读:大众文艺与意识形态》

 刘禾:《跨语际实践——文学、民族文化与被译介的现代性

 (1900~1937)》

 中国现代文学

 课本:

 钱理群 温儒敏 吴福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文学史:

 王瑶:《中国新文学史稿》

 唐弢 严家炎:《中国现代文学史》

 严家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

 孙玉石:《中国现代主义诗潮史论》

 温儒敏:《中国现代文学批评史》

 研究著作:

 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

 钱理群:《1948天地玄黄》 《心灵的探寻》 《1948天地玄黄》

 陈平原:《中国小说叙事模式的转变》

 钱理群 黄子平 陈平原:《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三人谈 漫说文化》

 李欧梵:《上海摩登》

 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

 陈平原 王德威:《北京:都市想象与文化记忆》

 王晓明:《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论》

 戴锦华:《浮出历史地表》

 金介甫:《沈从文传》

 《中国新文学大系》各集的导言

 中国古代文学史

 教材:

 袁行霈主编《中国文学史》四卷,高等教育出版社。

 林庚 《中国文学简史》北大、清华出版社都有。一口气可以读完,酣畅淋漓。

 《中国文学史参考资料简编》上下册 北京大学出版社

 《先秦文学史参考资料》,《两汉文学史参考资料》《魏晋南北朝文学史参考资料》

 北大中文系编,中华书局。

 作品:

 《古文观止》

 《天下才子必读书》

 《文选》

 《诗经》《楚辞》

 沈德潜、《古诗源》 中华书局

 《唐诗别裁集》

 马茂元 《唐诗选》

 俞平伯《唐宋词选释》

 龙榆生《唐宋名家词选》

 钱钟书 《宋诗选注》

 张鸣《宋诗选》

 汪辟疆《唐人小说》

 程毅中《宋元小说话本集》

 《西厢记》《牡丹亭》、四大名著等。

 中国文学批评史

 教材:张少康《中国文学理论批评史教程》

 郭绍虞《历代文论选》

 参考书

 朱东润《中国文学批评史大纲》,上海古籍出版社

 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百花文艺出版社

 罗根泽《中国文学批评史》,上海书店出版社

 詹鍈《文心雕龙义证》,上海古籍出版社

 刘熙载《艺概》,江苏古籍出版社

 郭绍虞、罗根泽主编《中国古典文学理论批评专著选辑》,人民文学出版社

 西方文学理论史

 教材:董学文主编:《西方文学理论史》

 参考书目: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韦勒克:《近代文学批评史》(8卷)

 特里·伊格尔顿:《二十世纪西方文学理论》

 拉曼·赛尔登:《文学批评理论——从柏拉图到现在》

 胡经之:《西方文学理论名著教程》

 赵一凡:《欧美新学赏析》

 以及大量西方(文学)理论原著,从柏拉图往下,直到福柯、德里达等

 文学原理

 教材:董学文、张永刚:《文学原理》

 参考书目: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

 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

 以及西方文学理论史部分参考书目,还有小说理论著作,如:

 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被背叛的遗嘱》、《帷幕》

 纳博科夫:《文学讲稿》

 略萨: 《给青年小说家的信》

 卡尔维诺《千年文学备忘录》

 安伯托·艾柯《优游小说林》

 张大春:《小说稗类》

 曹文轩:《小说门》

 西方文学史

 教材:喻天舒:《西方文学概观》

 参考书目:罗德·W·霍尔顿、文森特·F·霍普尔:《欧洲文学的背景》

 李赋宁:《欧洲文学史》(三卷)

 威尔杜兰:《世界文明史》 以及西方文学理论史部分参考书目

 东方文学史:

 教材:郁龙余:《东方文学史》

 参考书目:季羡林:《简明东方文学史》

 栾文华:《东方现代文学史》

 季羡林、刘安武:《东方文学史》

 柄谷行人:《日本现代文学的起源》

 民间文学概论

 教材:

 《民间文学教程》 段宝林著 高等教育出版社

 参考书目:

 《民俗研究》 王 娟著 北京大学出版社

 《民间文学作品选》 高等学校民间文学教材编写组编 上海文艺出版社

 文献

 几本实用的工具书:

 《辞源》,商务印书馆

 《汉语大字典》,湖北、四川辞书出版社

 《古汉语知识词典》,中华书局

 万国鼎《中国历史纪年表》,中华书局

 吴文治《中国文学史大事年表》,黄山书社

 全系必修:

 《论语》导读

 教材:

 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

 参考书:

 孙钦善《论语注译》,巴蜀书社

 李零《丧家狗》,山西人民出版社

 程树德《论语集释》,中华书局

 其余参见李零《丧家狗》P28-P50

 《孟子导读》

 教材:

 杨伯峻《孟子译注》,中华书局

 参考书:

 焦循《孟子正义》,中华书局

 董洪利《孟子研究》,江苏古籍

 中文工具书

 教材:

 朱天俊、李国新《中文工具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

 朱天俊、陈宏天《文史工具书手册》,中国青年出版社

 中国古代文化

 教材:

 无

 参考书:

 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北京大学出版社

 吴小如《中国文化史纲要》,北京大学出版社

 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钱穆《中国文化史导论》,商务印书馆

 王力《中国古代文化常识》,江苏教育出版社(中国言实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

 公司有插图本)

 吕思勉《吕著中国通史》,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古代典籍概要

 教材:

 无

 参考书:

 金开诚、葛兆光《古诗文要籍叙录》,中华书局(原名《历代诗文要籍详解》,

 北京出版社)

 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举要》,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十三经说略》、《二十五史说略》,北京燕山出版社

 吕思勉《经子解题》,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柴德赓《史籍举要》,北京出版社

 王树民《史部要籍解题》,中华书局

 黄永年《古文献学四讲》,鹭江出版社

 陈高华等《中国古代史史料学》,天津古籍出版社

 安作璋《中国古代史史料学》,福建人民

 文献专业必修:

 文字学

 教材:

 裘锡圭《文字学概要》,商务印书馆

 参考书:

 唐兰《中国文字学》,上海古籍出版社

 陈梦家《中国文字学》,中华书局

 杨树达《中国文字学概要+文字形义学》,上海古籍出版社

 胡朴安《中国文字学史》,商务印书馆

 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

 音韵学

 教材:

 唐作藩《音韵学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

 唐作藩《汉语音韵学常识》,上海教育出版社

 王力《汉语音韵》,中华书局

 耿振声《音韵通讲》,河北教育出版社

 王力《汉语史稿》,中华书局

 《宋本广韵+永禄本韵镜》,江苏教育出版社(做作业必备)

 丁声树、李荣《古今字音对照手册》,中华书局(做作业必备)

 郭锡良《汉字古音手册》,北京大学出版社

 李珍华、周长楫《汉字古今音表》,中华书局

 余廼永《新校互注宋本广韵》,上海辞书出版社

 张世禄《中国音韵学史》,商务印书馆

 训诂学

 教材:

 无

 参考书:

 董洪利《古籍的阐释》,辽宁教育出版社

 洪诚《训诂学》,江苏古籍出版社

 陆宗达《训诂简论》,北京出版社

 陆宗达、王宁《训诂与训诂学》,山西教育出版社

 郭在贻《训诂学》,中华书局

 齐佩瑢《训诂学概论》,中华书局

 赵振铎《训诂学纲要》,巴蜀书社

 胡朴安《中国训诂学史》,商务印书馆

 《汉小学四种》,巴蜀书社

 王引之《经传释词》,江苏古籍出版社

 俞樾等《古书疑义举例五种》,中华书局

 目录学

 教材:

 高路明《古籍目录与中国古代学术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

 参考书:

 余嘉锡《目录学发微+古书通例》,中华书局

 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李致忠《三目类序释评》,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目录编》,齐鲁书社

 来新夏《古典目录学浅说》,中华书局

 王欣夫《文献学讲义》(又名《王欣夫说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

 张之洞、范希曾《书目答问补正》,上海古籍出版社

 顾实《汉书艺文志讲疏》,上海古籍出版社

 张舜徽《广校雠略+汉书艺文志通释》,湖北教育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四库全书总目》,中华书局

 张舜徽《四库提要叙讲疏》,云南人民出版社

 余嘉锡《四库提要辨证》,中华书局

 版本学

 教材:

 李致忠《古书版本学概论》,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参考书:

 钱存训《书于竹帛——中国古代的文字记录》,上海书店

 叶德辉《书林清话》,中华书局

 黄永年《古籍版本学》,凤凰出版社

 严佐之《古籍版本学概论》,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曹之《中国古籍版本学》,武汉大学出版社

 王欣夫《文献学讲义》(又名《王欣夫说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

 姚伯岳《中国图书版本学》(原名《版本学》),北京大学出版社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版本编、典藏编》,齐鲁书社

 孙毓修等《中国雕版源流史+中国书史》,上海古籍出版社

 李致忠《古书版本鉴定》,北京图书馆出版社

 《中国版本文化丛书》,江苏古籍出版社

 校勘学

 教材:

 倪其心《校勘学大纲》,北京大学出版社

 参考书:

 陈垣《校勘学释例》,中华书局

 陈垣《史讳举例》,中华书局

 王叔岷《斠雠学》,中华书局

 程千帆、徐有富《校雠广义·校勘编》,齐鲁书社

 张舜徽《中国古代史籍校读法》,中华书局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云南人民出版社

 王欣夫《文献学讲义》(又名《王欣夫说文献学》),上海古籍出版社

 王念孙《读书杂志》,江苏古籍出版社

 王引之《经义述闻》,江苏古籍出版社

 张元济《校史随笔》,上海古籍出版社

 《古籍点校疑误汇录》, 中华书局

 日本中国学

 教材:无

 参考书:

 严绍璗《日本中国学史 19世纪60年代~20世纪40年代中期》,江西人民出版社

 严绍璗《日本的中国学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严绍璗《汉籍在日本的流布研究》,江苏古籍出版社

 严绍璗《中日古代文学关系史稿》,湖南文艺出版社

 王晓平《日本中国学述闻》,中华书局

 李庆《日本汉学史》,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葛兆光《域外中国学十论》,复旦大学出版社

 严绍璗等《中日文化交流史大系》,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