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十一脉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8浏览:3收藏

古籍中的十一脉简介,第1张

十一脉指五脏六腑所属的十一条经脉。包括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阳明大肠经。《难经·二十五难》杨玄操注:“五脏六腑各一脉,为十一脉。”马王堆汉墓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已记载这十一脉,与《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相比少一条手厥阴心包经。在《黄帝内经灵枢·本输》及《阴阳系日月》篇中也未列手厥阴(心主),与帛书类似。《黄帝内经灵枢·本输》举手少阴经五输穴,实际是手厥阴经五输穴;《九针十二原》篇所举“心”原大陵,实为心包(心主)原穴。可见手少阴与手厥阴经可分可合。《难经·二十五难》:“有十二经,五藏六府十一耳,其一经者何等经也?然。一经者,手少阴与心主(手厥阴)别脉也。”杨玄操注:“五藏六府各一脉,为十一脉;心有两脉,合成十二经焉。”

详见百科词条:十一脉 [ 最后修订于2016/4/18 11:25:02 共374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奶栗的病因病机 5 奶栗的症状 6 奶栗的诊断 61 症状体征 62 辅助检查 7 需要与奶栗相鉴别的疾病 71 乳核 72 乳巖 8 奶栗的治疗 81 辨证治疗 811 肝郁痰凝 8111 症状 8112 辨证分析 8113 治法 8114 方药治疗 812 冲任失调 8121 症状 8122 辨证分析 8123 治法 8124 方药治疗 82 刺灸法 821 治则 822 处方 823 方义 824 随证配穴 825 操作 83 耳针法 831 选穴 832 方法 84 外治法 85 手术治疗 9 奶栗患者日常保健 10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奶栗 1 拼音

nǎi lì

2 英文参考

lump in breast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mammary nodule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奶栗为病名[1]。出《疡医大全》卷二十。即乳癖[1]。

乳癖(breast lump;mammary hyperplasia)为病名[2]。见《外科活人定本》卷二。又名乳栗、奶栗[3]。为乳中结核(乳疬、乳癖、乳痨、乳巖)之一种[3]。是指以 部疼痛结块,与月经周期及情志变化密切相关为主要表现的良性增生性疾病[4]。症见 有形状大小不一的肿块,疼痛,与月经周期相关[5]。好发于30~50岁妇女,约占全部乳腺疾病的75%,是临床上最常见的 疾病。本病有一定的癌变危险。

《疡科心得集,辨乳癖乳痰乳巖论》:“有乳中结核,形如丸卵,不疼痛,不发寒热,皮色不变,其核随喜怒消长,此名乳癖。”

古代文献有将奶栗与乳痞混称者[3]。

奶栗相当于西医的乳腺增生病[4]。类似慢性纤维囊性乳腺病[3]。乳腺小叶增生及 良性肿瘤等均属本病范畴[2]。

奶栗易与乳腺癌相混淆,故确诊十分重要。乳癖为 部增生的肿块,治疗时应与乳腺癌相鉴别。

4 奶栗的病因病机

奶栗多由肝气不舒、思虑郁怒损伤肝脾,气滞痰凝而成[3][2]。

奶栗由于情志不遂,或受到精神 ,导致肝气郁结,气机阻滞,思虑伤脾,脾失健运,痰浊内生,肝郁痰凝,气血瘀滞,阻于乳络而发;或因冲任失调,上则 痰浊凝结而发病,下则经水逆乱而月经失调。

奶栗多由忧郁思虑,肝失条达,心脾郁结,气血失调,痰湿阻滞乳络而成;或因冲任失调,肝肾阴虚,经脉失养而成。

现代医学认为奶栗与卵巢功能失调有关,如黄体素分泌减少,雌激素量的分泌相对增高。

5 奶栗的症状

奶栗是妇女 部的慢性非化脓性肿块[2]。此核可随喜怒而消长,大小不等,形如鸡卵或呈结节状[3]。与皮肤不粘连,表面光滑,质硬,多无痛感,无寒热,推之可移,不破溃,皮色不变,无痛或微胀痛,常随喜怒等情绪变动而消长[2]。

单侧或双侧 发生单个或多个大小不等的肿块,增长缓慢,质地坚韧或呈囊性感,边界清楚,与周围组织不粘连,活动度好。随情绪变化而消长,或于经前期增大,经后缩小。自觉微胀痛,伴有月经不调或经闭,情志抑郁,心烦善怒,失眠多梦,舌淡苔白,脉沉细。

6 奶栗的诊断 61 症状体征

奶栗多见于青中年妇女,常伴有月经失调、流产史。常同时或相继在两侧 内发生多今大小不一的肿块,其形态不规则,或圆或扁,质韧,分散于整个 ,或局限在 的一处。

肿块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与皮肤和陶肌筋膜无粘连,推之移动,腋下淋巴结不肿大。常感 胀痛,在月经前3~4天更甚,经后痛减或消失。有时 溢出黄绿色、棕色或血性液体。本病病程较长,常达数年,肿块的生长和发展多为间歇性,常在经前加剧,也可出现一段较长时间的缓解。

62 辅助检查

B型超声波可显示乳腺增生部位不均匀的妖回声区,以及无回声的囊肿。X线造影示各级乳管失去正常树枝样结构,管网大小不均、紊乱和异位, 管有囊状扩张,但无充盈缺损。 溢液者取分泌物作涂片检查,可帮助排除癌变的可能。对疑为癌变的肿块应取活体组织做病理切片检查。

7 需要与奶栗相鉴别的疾病 71 乳核

多见于青年妇女,肿块表面光滑,边缘清楚,质地坚韧,活动度好,常发生于单侧 ,一般无胀痛感觉。

72 乳巖

多发生于40~60岁中老年妇女,病程较短,起病快,肿块质地坚硬如石,表面凹凸不平,边缘不清,活动度差,早期五压痛和自觉痛。主要靠做活体组织病理切片进行鉴别。

8 奶栗的治疗

注意:少数病例出现恶变征兆者,应及时手术治疗[2]。

奶栗治宜舒肝解郁,化痰消结,内服消遥散加味;或和乳汤加附子七分、煨姜一片;或化圣通滞汤主之;外用艾灸五、七壮,或丁香末敷之[3]。

81 辨证治疗 811 肝郁痰凝

乳癖·肝郁痰凝证(breast lump with pattern of liver depression and phlegm coagulation)是指肝郁痰凝,以 肿块随喜怒消长,伴有胸闷胁胀,善郁易怒,失眠多梦,心烦口苦,舌苔薄黄,脉弦滑为常见症的乳癖证候[4]。

8111 症状

多见于青壮年妇女。 胀痛或刺痛, 肿块随喜怒消长;伴胸闷胁胀,善郁易怒,失眠多梦;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和细涩。

8112 辨证分析

情志不畅,肝郁气滞,脾失健运,痰浊内生,气血瘀滞,肝郁痰凝瘀血阻于乳络,故致 肿块,伴疼痛;肝郁不舒,故胸闷胁胀,善郁易怒,失眠多梦;弦脉主肝病,细涩为脾虚痰瘀郁阻之象。

8113 治法

疏肝解郁,化痰散结。

8114 方药治疗

逍遥蒌贝散加减。

812 冲任失调

乳癖·冲任失调证(breast lump with pattern of thoroughfarecontrolling vessels disharmony)是指冲任失调,以 肿块月经前加重,经后缓减,伴有腰酸乏力,神疲倦怠,月经先后失调,量少色淡,或经闭,舌质淡,舌苔白,脉沉细为常见症的乳癖证候[4]。

8121 症状

多见于中年妇女。 肿块或胀痛,经前加重,经后缓减;伴腰酸乏力,神疲倦怠,头晕,月经先后失调,量少色淡,甚或经闭;舌淡,苔白,脉沉细。

8122 辨证分析

冲任失调,上则 痰浊凝结,故 肿块伴胀痛;下则经水逆乱,故月经周期紊乱,量少色淡,甚或闭经;脾失健运,气血亏虚,故神疲乏力,头晕;;冲为血海,隶属肝肾,冲任失调,肝气不舒,故经前加重,经水一行,肝气得舒,故经后缓减;肝肾不足,故腰酸乏力;舌淡、脉沉细为冲任失调之象。

8123 治法

调摄冲任。

8124 方药治疗

加味二仙汤加减。

82 刺灸法

取屋翳、足三里、合谷、膻中和肩井、天宗、肝俞两组,交替使用[2]。肝大者去足三里,泻太冲;肝肾阴虚者加肾俞;月经不调者加三阴交;胸闷加内关;气血亏损者补气海[2]。

821 治则

疏肝解郁,化痰消结

822 处方

屋翳 乳根 膻中 天宗 肩井 期门

823 方义

屋翳、乳根疏导阳明经气,疏通局部气血;膻中为气海,泻之以利气机;天宗、肩井为治疗乳腺疾病之经验穴,可化痰消结;期门疏肝气,调冲任。

824 随证配穴

肝郁—肝俞、太冲,血虚—血海、三阴交,肝肾亏损—肝俞、肾俞。

825 操作

毫针刺,补泻兼施。每日1次,每次留针30min,10次为一疗程。

83 耳针法

耳针:取屏间、乳腺为主,中等 [2]。

831 选穴

内分泌 内生殖器 乳腺 胸

832 方法

毫针刺,中强度 ,每次留针30min,间歇运针2~3次,10次为一疗程。或用揿针埋藏或王不留行籽贴压,每3~5日更换1次。

84 外治法

阳和解凝膏加黑退消外贴,7日换一次。

85 手术治疗

手术病灶局限于 一部分,月经后仍有明显肿块者可手术治疗。如病人有乳癌家族史,或活体组织切片检查发现上皮细胞增生显著者,应施行单纯 切除术;如切片发现有恶变,应按乳癌处理。

9 奶栗患者日常保健

1.调情志,保持心情舒畅。

2.及时治疗月经不调。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脱痈的病因病机 4 脱痈的症状 5 脱痈的诊断 51 分期 52 分级 53 预后 54 辅助检查 6 需要与脱疽相鉴别的疾病 61 糖尿病性坏疽 62 雷诺氏病(肢端动脉痉挛证) 7 脱痈的治疗 71 辨证治疗 711 寒湿阻络 7111 症状 7112 辨证分析 7113 治法 7114 方药治疗 712 血脉瘀阻 7121 症状 7122 辨证分析 7123 治法 7124 方药治疗 713 湿热毒盛 7131 症状 7132 辨证分析 7133 治法 7134 方药治疗 714 热毒伤阴 7141 症状 7142 辨证分析 7143 治法 7144 方药治疗 715 气血两虚 7151 症状 7152 辨证分析 7153 治法 7154 方药治疗 72 外治法 73 手术疗法 731 坏死组织清除术 732 坏死组织切除缝合术 733 截肢术 734 植皮术 74 中西医结合 75 针灸治疗 751 体针 752 灸法 753 耳针 754 水针 76 剧烈疼痛的处理 77 单方验方 8 脱痈患者日常保健 9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脱痈的穴位 2 治疗脱痈的方剂 3 治疗脱痈的中成药 4 脱痈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脱痈 1 拼音

tuō yōng

2 概述

脱痈为病名[1]。《黄帝内经灵枢·痈疽》:“发于足指,名曰脱痈。其状赤黑,死不治,不赤黑不死,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即脱疽[1]。

脱疽(gangrene)为病名[2][3]。出《刘涓子鬼遗方》卷四[2]。又名脱骨疽、脱痈、脱骨疔、敦痈、甲疽、蛀节疔[2]。是指发生于四肢末端,局部疼痛、坏死,严重时趾(指)节坏死脱落的慢性周围血管疾病[4]。多发于足趾,溃久则趾自落、故名脱疽[2]。其临床特点是好发于四肢末端,以下肢多见,初起趾(指)间怕冷,苍白,麻木,间歇性跛行,继则疼痛剧烈,日久患趾;(指)坏死变黑,甚至趾(指)节脱落。好发于青壮年男子,或老年人。我国北方较南方多见。

在《黄帝内经灵枢·痈疽》中即有关于本病的记载,云:“发于足趾,名脱痈,其状赤黑,·死之治;不赤黑,不死。治之不衰,急斩之,不则死矣。”

脱痈相当于西医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变[2]。

3 脱痈的病因病机

脱痈多因偏嗜烟酒厚味,以致郁火毒邪蕴于脏腑,加之肾阴亏损,不能制火而发;或因外感寒湿毒邪,营卫不调,经络痹阻而日久化热,气血凝滞而成[2]。现代医学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及糖尿病性坏疽等与本病类似[5]。

脱痈主要由于脾气不健,肾阳不足,又加外受寒冻,寒湿之邪入侵而发病。脾气不健,化生不足,气血亏虚,内不能壮养脏腑;外不能充养四肢。脾肾阳气不足,不能温养四肢,复受寒湿之邪,则气血凝滞,经络阻塞,·不通则痛,四肢气血不充,失于濡养则皮肉枯槁,坏死脱落。若寒邪久蕴,则郁而化热,湿热浸*,则患趾(指)红肿溃脓。热邪伤阴,病久可致阴血亏虚,肢节失养,干枯萎缩。

脱痈的发生与长期吸烟、外伤等因素有关。

总之,脱疽的发生以脾肾亏虚为本,寒湿外伤为标,而气血凝滞、经脉阻塞为其主要病机。

4 脱痈的症状

《外科正宗》云:“脱疽者,外腐而内坏也……其形骨枯筋纵,其秽异臭难辨,其命仙方难治。”

脱痈发病缓慢,初起患趾色白发凉,麻疼,行走时疼痛、止步休息后痛消,呈间歇性跛行[2][5]。日久疼痛为持续性,足背皮肤渐紫暗变黑,患趾如煮熟红枣,痛如火烧,逐渐由红转黯变黑,最后足趾溃破腐烂,疼痛剧烈,足趾坏死脱落并向足背小腿蔓延,创面较难收口[5][2]。甚至出现五败症等[2]。脱疽为多发于下肢的一种足趾溃烂坏死性疾患[5]。

5 脱痈的诊断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多发于寒冷季节,以20~40岁男性多见;常先一侧下肢发病,继而累及对侧,少数患者可累及上肢;患者多有受冷、潮湿、嗜烟、外伤等病史。动脉粥样硬化闭塞症多发于老年人(50岁以上)。

51 分期

根据疾病发展过程,临床分为三期:

一期(局部缺血期)患肢末端发凉,怕冷,麻木,酸痛,间歇性跛行,每行走500—1000m后觉患肢小腿或足底有酸胀疼痛感而出现跛行,休息片刻后症状缓解或消失,再行走同样或较短距离时,患肢酸胀疼痛出现。随着病情的加重,行走的距离越来越短。患足可出现轻度肌肉萎缩,皮肤干燥,皮色变灰,皮温稍低于健侧,足背动脉搏动减弱,部分患者小腿出现游走性红硬条索(游走性血栓性浅静脉炎)。

二期(营养障碍期),患肢发凉,怕冷,麻木,酸胀疼痛,间歇性跛行加重,出现静息痛,夜间痛甚,难以人寐:患者常抱膝而坐。患足肌肉明显萎缩,皮肤干燥,汗毛脱落,趾甲增厚,且生长缓慢,皮肤苍白或潮红或紫红,患侧足背动脉搏动消失。

三期(坏死期)二期表现进一步加重,足趾紫红肿胀,溃烂坏死,或足趾发黑,干瘪,呈下性坏疽。坏疽可先为一趾或数趾,逐渐向上发展,合并感染时,则红肿明显,患足剧烈疼痛,全身发热。经积极治疗,患足红肿可消退,溃疡可愈合,坏疽局限。若坏疽发展至足背以上,则红肿疼痛难以控制,病程日久,患者可出现疲乏无力、不欲饮食、口干、形体消瘦,甚则壮热神昏。

52 分级

根据肢体坏死的范围,将坏疽分为三级:一级坏疽局限于足趾或手指部位,二级坏疽局限于足跖部位,三级坏疽发展至踝关节及其上方。

53 预后

脱疽发展缓慢,病程较长,常在寒冷季节加重,治愈后又可复发。

54 辅助检查

肢体超声多普勤、血流图、甲皱微循环、动脉造影及血脂、血糖等检查,可以明确诊断,有助于鉴别诊断,了解病情严重程度。

6 需要与脱疽相鉴别的疾病 61 糖尿病性坏疽

患者有糖尿病多饮、多食、多尿等症状,化验尿糖阳性,血糖增高,局部为湿性坏疽,发展迅速,范围较大,如不及时控制炎症,易至毒邪内陷。

62 雷诺氏病(肢端动脉痉挛证)

多见于青年女性,上肢较下肢多见,好发于双手,每因寒冷和精神 双手出现发凉苍白,继而紫绀、潮红,最后恢复正常的三色变化(雷诺氏现象),患肢动脉搏动正常,一般不出现肢体坏疽。

7 脱痈的治疗 71 辨证治疗

治宜滋肾养血,健脾益气,活血解毒为主[2]。可随证选服解毒济生汤、阳和汤、顾步汤、四妙勇安汤、人参养荣汤等[2]。

711 寒湿阻络

脱疽·寒湿阻络证(gangrene with pattern of colddampness obstructing collateral)是指寒湿阻络,以患趾(指)喜暖怕冷,肤色苍白冰凉,麻木疼痛,遇冷痛剧,步履不利,多走则疼痛加剧,小腿酸胀,稍歇则痛缓(间歇性跛行),舌苔白腻,脉沉细,趺阳脉减弱或消失为常见症的脱疽证候[4]。

7111 症状

患趾(指)喜暖怕冷,麻木,酸胀疼痛,多走疼痛加剧,稍歇痛减,皮肤苍白,触之发凉,趺阳脉搏动减弱;舌淡,苔白腻,脉沉细。

7112 辨证分析

脾肾阳虚,感受寒湿之邪,内外相合,则患肢喜暖怕冷,皮肤苍白;寒湿阻络,阳气不能外达于四末,则麻木酸胀,触之发凉;寒湿内阻,气血不行,多走时气血更加瘀滞不达,故疼痛加剧;寒湿阻络,则跌阳脉搏动减弱;舌淡、苔白腻、脉沉细为阳虚寒盛之象。

7113 治法

温阳散寒,活血通络。

7114 方药治疗

阳和汤加减。

712 血脉瘀阻

脱疽·血脉瘀阻证(gangrene with pattern of blood vessels stasis and obstruction)是指血脉瘀阻,以患趾酸胀疼痛加重,步履沉重乏力,活动艰难,患趾肤色由苍白转为暗红,下垂时更甚,抬高则见苍白,小腿可有游走性红斑、结节或硬索,疼痛持续加重,彻夜不能入寐,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舌苔白,脉弦或涩,趺阳脉消失为常见症的脱疽证候[4]。

7121 症状

患趾(指)酸胀疼痛加重,夜难人寐,步履艰难,患趾(指)皮色暗红或紫暗,下垂更甚,皮肤发凉干燥,肌肉萎缩,趺阳脉搏动消失;舌暗红或有瘀斑,苔薄白,脉弦涩。

7122 辨证分析

寒邪凝滞,阳气不布,气血瘀滞,则患肢酸胀疼痛;入夜阳气内闭,故疼痛加剧;气血瘀滞,肢末失养,则步履艰难,皮肤干燥发凉,肌肉萎缩;气血瘀阻脉络,则趺阳脉搏动消失;气血瘀阻,则患趾(指)皮色暗红或紫暗,舌暗红或有瘀斑;弦脉主痛,涩脉主瘀滞。

7123 治法

活血化瘀,通络止痛。

7124 方药治疗

桃红四物汤加炮山甲、地龙、乳香、没药等。

713 湿热毒盛

脱疽·湿热毒盛证(gangrene with pattern of dampnessheat toxin excessiveness)是指湿热毒盛,以患肢剧痛,日轻夜重,喜凉怕热,局部皮色紫暗,肿胀,渐变紫黑,浸润蔓延,溃破腐烂,气秽,创面肉色不鲜,甚则五趾相传,波及足背,或伴有发热等症,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数为常见症的脱疽证候[4]。

7131 症状

患肢剧痛,日轻夜重,局部肿胀,皮肤紫暗,浸*蔓延,溃破腐烂,肉色不鲜;身热口干,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

7132 辨证分析

气血瘀滞,郁久化热,或湿热入侵,湿热蕴结,则患肢剧痛,局部肿胀,皮色紫暗,浸*蔓延,溃破腐烂,肉色不鲜;热盛伤阴,则身热口干,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数为湿热毒盛之象。

7133 治法

清热利湿,活血化瘀。

7134 方药治疗

四妙勇安汤加连翘、黄柏、赤小豆、丹参、川芎、赤芍、牛膝等。

714 热毒伤阴

脱疽·热毒伤阴证(gangrene with pattern of heattoxin injuring yin)是指热毒伤阴,以皮肤干燥,毫毛脱落,趾(指)甲增厚变形,肌肉萎缩,趾(指)多呈干性坏疽,舌质红,舌苔黄,脉弦细数为常见症的脱疽证候[4]。

7141 症状

皮肤干燥,毫毛脱落,趾(指)甲增厚变形,肌肉萎缩,趾(指)呈干性坏疽;口干欲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细数。

7142 辨证分析

病邪郁久化热,热毒内盛伤阴,阴虚失养,则皮肤干燥,毫毛脱落,趾(指)甲增厚变形,肌肉萎缩;热毒内盛,阴虚失养,则趾(指)呈干性坏疽;阴虚则口干欲饮,便秘溲赤;舌红、苔黄、脉弦细数均为阴虚内热之象。

7143 治法

清热解毒,养阴活血。

7144 方药治疗

顾步汤加减。

715 气血两虚

脱疽·气血两虚证(gangrene with qiblood deficiency pattern)是指气血两虚,以面容憔悴,萎黄消瘦,神情倦怠,坏死组织脱落后疮面久不愈合,肉芽暗红或淡红而不鲜,舌质淡胖,脉细无力为常见症的脱疽证候[4]。

7151 症状

病程日久,坏死组织脱落后疮面久不愈合,肉芽暗红或淡而不鲜;倦怠乏力,不欲饮食,面色少华,形体消瘦;舌淡,少苔,脉细无力。

7152 辨证分析

病久不愈,气血两虚,肢体失养,则疮面久治不愈,肉色不鲜,形体消瘦;气血亏虚,则倦怠乏力;脾气亏虚,则不欲饮食;舌淡、少苔、脉细无力乃气血两虚之象。

7153 治法

补益气血。

7154 方药治疗

八珍汤加减。

72 外治法

脱疽早期不痛宜隔姜灸,痛宜大麦米煮饭、芙蓉叶各15g,捣贴以止痛,或附子、干姜、吴茱萸等捣敷脚心;若腐烂黑焰、痛不可忍者,宜用大甘草研极细末,香油调厚敷,一日一换,勿间断;腐去后再以生肌玉红膏及生肌散敷之;若黑坏死,则应手术切除之[2]。

未溃期可选用冲和膏、红灵丹油膏外敷;亦可用当归15g,独活30g,桑枝30g,威灵仙30g,煎水熏洗,每日1次;亦可用附子、干姜、吴茱萸各等份研末,蜜调,敷于患足涌泉穴,每日换药1次,如发生药疹即停用;亦可用红灵酒少许揉擦患肢足背、小腿,每次20分钟,每日2次。

已溃溃疡面积较小者,可用上述中药熏洗后,外敷生肌玉红膏;溃疡面积较大,坏死组织难以脱落者,可先用冰片锌氧油(冰片2g,氧化锌油98g)软化创面硬结痂皮,按疏松程度,依次清除坏死痂皮,先除软组织,后除腐骨,彻底的清创术必须待炎症完全消退后方可施行。

73 手术疗法 731 坏死组织清除术

待坏死组织与健康组织分界清楚,近端炎症控制后,可行坏死组织清除,骨断面宜略短于软组织断面。

732 坏死组织切除缝合术

坏死组织与正常组织分界清楚,且近端炎症控制,血运改善,可取分界近端切口,行趾(指)切除缝合术或半足切除缝合术。

733 截肢术

当坏死延及足背及踝部,可行小腿截肢术,坏疽发展至踝以上者,可行膝关节截肢术。

734 植皮术

溃疡面较大时,可在创面干净、血运改善后行创面植皮术。

74 中西医结合

脱疽相当于西医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和闭塞性动脉粥样硬变[2]。采用中西医结合方法诊治,现多分为寒凝络痹、气血郁滞、阴虚热毒、气血双虚4种类型[2]。在治疗上,按照分型多用既定方剂为基础、又根据病情辨证施治,予以加减,疗效有所提高[2]。

75 针灸治疗

注意:针灸疗法主要用于脱疽患肢未溃时[5]。对晚期溃烂者,须配合外科治疗[5]。治疗期间注意患肢保暖,防止外伤,配合适当运动[5]。

751 体针

取足三里、阳陵泉、三阴交、承山、曲池、合谷、内关、肩寥等穴,每次取2~4穴。交替进行,每日1次。

初中期证属气滞血瘀者,可取膈俞、关元俞、气海、足三里、三阴交、商丘、丘墟、照海等穴[5]。病生手部者加颈6~胸3夹脊、八邪;病生足部者加腰1~腰3夹脊、八风[5]。后期证属气阴两虚者,可取关元、太溪、足三里、太渊、血海、少府等穴[5]。

752 灸法

艾条熏灸患处20分钟左右,每日1~2次[5]。

753 耳针

取下脚端、肾、屏间、下屏尖、脑、心、肝、肢体相应点等穴[5]。每次选2~3穴,强 [5]。也可用05%的普鲁卡因02毫升封闭双下脚端、下屏尖等穴[5]。

754 水针

用5%当归注射液05毫升,注入心俞、膈俞、阳陵泉、三阴交、悬钟等穴,每次2~3穴,每日1次[5]。

76 剧烈疼痛的处理

脱疽最主要的自觉症状就是疼痛,严重者剧痛以至彻夜难眠,因此有效的止痛治疗成为治疗脱疽的重要措施,除使用杜冷丁等止痛药物外,可选用以下止痛方法。

(一)中药麻醉中麻Ⅰ号25~5mg(或中麻Ⅱ号2~3mg)加氯丙嗪25mg,用生理盐水20mL于晚9时缓慢静脉推注,患者可入睡6~8小时,隔2—3天使用1次。治疗时,患者应平卧,头侧位,去掉枕头。施术后应密切观察,注意护理。

(二)持续硬膜外麻醉在病室内,常规实施低位硬膜外麻醉,最好只麻醉患肢,可持续麻醉2—3天,能消除疼痛,改善患肢肿胀,对全身情况的改善和实施手术均能起到良好作用。

77 单方验方

(一)每日用毛冬青(毛披树根)100~200g煎水400mL,分2次口服。

(二)复方丹参注射液2—4mL肌肉注射,每日1~2次;或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加入10%葡萄糖溶液5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2—4周为1个疗程。;

8 脱痈患者日常保健

1.禁止吸烟,少食辛辣炙博及醇酒之品。

2.冬季户外工作时,注意保暖,鞋袜宜宽大舒适,每天用温水泡洗双足。

3.避免外伤。

4.患侧肢体运动煅炼,可促进患肢侧支循环。方法是,患者仰卧,抬高下肢20—30分钟,然后两足下垂床沿4—5分钟,同时两足及足趾向下、上、内、外等方向运动10次,再将下肢平放4—5分钟,每日运动3次。坏疽感染时禁用。

9

古籍中的十一脉简介

十一脉指五脏六腑所属的十一条经脉。包括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少阴肾经、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手太阴、手少阴心经...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