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纲目》是我国古代著名的药物学著作,记录了哪些呢?
《本草纲目》是中华医药史上的巨典,集几千年来中国人对药物、食物的种植、收采、调制及医养方法之大成,被中医奉为治病养生的圣典。
第一章记录“五谷五菜”,比如:绿豆可厚肠胃、明目、治头风头痛、治痘毒、利肿胀;栗可养肾气、去脾胃中热、益气、治胃热消渴、利小便;小麦可杀肠中蛔虫、陈者煎汤饮、止虚汗、烧存性、油调涂诸疮、汤火烧伤;稻可暖脾胃、止虚寒泄痢、缩小便、收自汗、发痘疮;荞麦可实肠胃、益气力、续精神、能炼五脏滓秽,作饭食、压丹石毒、甚良,以醋调粉、涂小儿丹毒赤肿热疮。
第二章记录“补益气血扶正固本,由内而外的健康动力”,记载了气是维持我们生命的活力的一种精微的物质,气是一种气体的东西,是看不见的。气既是维持人的生命活力的物质,又是人体各脏腑器官活动的能力。气的运行通道就是经络。
第三章记录“药补不如食补,食主药辅养生才科学”,体质是人的质量。它是人的有机体在遗传变异和后天获得性的基础上所表现出来的机能和形态上相对稳定的特征。体质一项着我们的健康,要想有一个好身体,就应该了解他们,而当我们了解了各种体质的特征后,就可以进行饮食调理,从而来指导人们科学饮食。像气虚体质就要多吃补气的食物,如菱鱼、荔枝、葡萄等,阴虚体质就要多吃补阴的食物,如鸭肉、荞麦、甲鱼等。
第四章记录“阴阳相衡,让邪火远离你的身体”,人体里本身是有火的,如果没有火那么生命也就停止了,也就是所谓的生命之火。当然火也应该保持在一定的范围内,比如体温应该在37度左右。上火是常见的小病,每个人都经常遇到上火的情况,上火症状还由不同种火引起的:心火、肝火、胃火、肺火。所以平时一定要养成良好的习惯:随时补充水分,作息时间要规则,提升睡眠质量,饮食清淡,增加体表散热。
1、清代流行最广的普及性本草著作是汪昂的《本草备要》。他以《本草纲目》和《神农本草经疏》为基础加以综合节要而成。该书最大特点是实用,所选400种药物皆常用之品,另一特点是通俗,解说简明扼要,易懂易记;
2、吴仪洛的《本草从新》是《本草备要》的增补本。共录药物720种,分类编次悉同《本草备要》,补充了许多未见于本草著作记载的民间药材。在药物识别上也根据体会予以记述,其次在产地、道地药材、炮灸等方面都有新的见解。
《神农本草经》又称《本草经》或《本经》,中医四大经典著作之一,作为现存最早的中药学著作约起源于神农氏,代代口耳相传,于东汉时期集结整理成书,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秦汉时期众多医学家搜集、总结、整理当时药物学经验成果的专著,是对中国中医药的第一次系统总结。其中规定的大部分中药学理论和配伍规则以及提出的“七情和合”原则在几千年的用药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是中医药药物学理论发展的源头。。其集结成书年代自古就有不同考论,或谓成于秦汉时期,或谓成于战国时期。原书早佚,现行本为后世从历代本草书中集辑的。书中药味365种,当中植物药252种,动物药67种,矿物药46种。根据药物的性能和使用目的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称为“三品分类法”,以应“天地人”三才。上品一百二十种,无毒。大多属于滋补强壮之品,如人参、甘草、地黄、大枣等,可以久服。中品一百二十种,无毒或有毒,其中有的能补虚扶弱,如百合、当归、龙眼、鹿茸等;有的能祛邪抗病,如黄连、麻黄、白芷、黄芩等。下品一百二十五种,有毒者多,能祛邪破积,如大黄、乌头、甘遂、巴豆等,不可久服。这是我国药物学最早分类法,为历代沿用。当中药物经过长期临床实践和现代科学研究,证明所载药物药效绝大部分是正确的。
清代的本草代表作是《本草纲目》。
《本草纲目》是明代著名的药学家李时中所编纂的药学名著,共分为16卷,收录了大量的药物,包括草木、矿物、动物等,在中国药物和中医学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本草纲目》以草药为主,并对每种草药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包括药性、功效、用法等,深入揭示了中医药理论中的许多重要概念和观点,有助于中医药的研究和推广。
同时,李时中在《本草纲目》中不仅收集了中国古代的医药知识,还汇集了许多中外医学著作的内容,使得该著作成为了一个集中了古代中外医学经验的重要医学百科全书。
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的发展历程中出现了许多本草类著作,而《本草纲目》的出现在药学史上划时代的意义深远,成为了中医药学的重要文化遗产,影响至今。
《本草纲目》背景
《本草纲目》编纂时期正值明朝末年至清初时期,社会动荡不安,战乱频仍,导致药物的大量减产和严重药草失收。为了解决中药材的短缺,李时中开始收集整理各类药物知识,最终成就了《本草纲目》的经典之作。
明清时期,人们从各个方面积累的生物学知识不断增加,比较鲜明地体现在本草学研究上。本草学著作的大量出现,标志着药用动植物研究的新发展
这一时期的本草学著作主要有:明代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清代医学家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
明代晚期出现了本草史上第一部绘制药材图谱的著作——《本草原始》,作者为河南雍丘(今河南杞县)的李中立。该书的药材图绘画精当,文字描述准确到位,至今仍被许多中药学家认为是开启中药药材学的第一部著作。
拓展:《本草原始》 ,古代中医本草学著作。共十二卷。明代李中立撰。刊于1612年将药物分为草、木、谷、菜、果、石、兽、禽、虫、人10部。收集药物近500种,每种先以小字记其产地、形态、气味。次以大字记其主治,首强调《神农本草经》原文,次引《名医别录》,又次综述各家之说。所绘药图,多为作者根据实物绘制(见马府龙序),较为逼真,并附有说明。
典籍里的中国——《本草纲目》
上自坟典,下及传奇,凡有相关,靡不备采。博而不繁,详而有要,综核究竟,直窥渊海。兹岂仅以医书观哉!实性理之精微,格物之通典,帝王之秘箓,臣民之重宝也。——《本草纲目·序》王世贞
李时珍,生于1518年,明朝正德年间,他说著的《本草纲目》集明朝以前本草学之大成,首次采用纲目体系为药物分类,这种编创体例开创了历代本草著作之先河。李时珍出生在中医药世家,医学志在格物,即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
我们打小就知道《本草纲目》是李时珍先生所写,但是却不知道其背后的故事,看了这期《典籍里的中国》之后,才知道李时珍当时写这本著作的艰辛与不易。
虽出生于医学世家,但是小时候父亲并不让他学医,他多次请求父亲,让他做一名医者。“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这是李时珍青年时期向父亲明志、决意行医时所说的话。
随后李时珍跟随父亲行医多年,经常因为遇到辨错药、抓错药的情况,看到了百姓对良医好药的期盼,也见到患者求医问药的艰难,更加坚定了他重修本草的决心。
学医难,行医难,修本草更难。此后,李时珍查阅历代典籍采八百余家,踏万水千山考证诸家本草,穿风霜雨雪,历寒来暑往,守一盏孤灯,用近30年终于撰出医学巨著《本草纲目》。
只是令人惋惜的是,《本草纲目》刚刚刻成,李时珍先生仙逝,他并未看到自己毕生为之耗费心血的书最后放在他的眼前。
经典语录:
天下医书,利益天下,当天下共修之,世代永新。
守正创新,以人为本,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我们守住这个“正”,再开出每一代的“新”,就能看着中国越来越好。
身如逆流船,心比铁石坚,望父全儿志,至死不怕难。
医者贵在格物也——《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四卷》
性理之精徽,格物之通典——《本草纲目·序》
寿国以寿万民——《进<本草纲目>疏》
大医精诚——《备急千金要方·第一卷》
《本草纲目》的作者是明代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
李时珍生于湖北蕲春县,受家庭环境影响自幼热爱医学,《本草纲目》一书就是他总结以前本草学为基础,结合长期学习、时间,历时数十年编成的著作。
《本草纲目》是我国著名的医药学著作,全书共五十二卷,是我国明代医学家、药物学家李时珍编撰的,全书共有190多万字,记载药物1892种,收集的医方11096个。
作者介绍
李时珍字东壁,生于湖北蕲春县,其祖父是草药医生,父亲也是当时的名医,受家庭环境的影响,李时珍自幼热爱医学,经三次应试失败后,决心弃儒从医,专心钻研医学。
而李时珍在数十年行医阅读古籍的过程中发现古代本草书中存在不少错误,由此决心重新编撰一部本草书籍,这本《本草纲目》就是他以以前本草学为基础,结合长期学习、实践,历时数十年编成的一部巨著。
本文2023-08-04 13:28:0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9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