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食两用中药及其药膳介绍(8)——桑叶(神仙草)
吴文博 河北省石家庄市中医院
桑叶是植物之王,有“人参热补,桑叶清补”之美誉 ,富含人体17种氨基酸,粗蛋白,粗脂肪,是国家卫生部确认的“药食同源”植物,被国际食品卫生组织列入 “人类21世纪十大保健食品之一” ,是人类绿色新食品源。《本草纲目》对桑叶的记载:“桑箕星之精神也,蝉食之称文章,人食之老翁为小童, 桑叶又名:“神仙草” , 日本人称桑叶茶为长寿茶 。作为药食同源的桑叶,在临床中被专家用在治疗那些不孕不育的患者;同时桑叶的食疗及功效在古籍《本草新编》中也有很形象的 记载:老男人可以扶衰却老,老妇人可以还少生儿。
桑叶 《神农本草经》
桑叶为桑科植物桑的干燥叶。我国各地大都有野生或栽培。初霜后采收,除去杂质,晒干。生用或蜜炙用。味甘、苦,性寒。归肺、肝经。具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平抑肝阳,清肝明目之功。
用法用量;煎服,5 9g;或入丸、散。外用煎水洗眼。桑叶蜜制能增强润肺止咳的作用,故肺燥咳嗽多用蜜制桑叶。
桑叶的禁忌:,由于桑叶苦寒,过量服用可能会损伤脾胃功能。如果自身有脾胃虚寒的情况,在使用的时候还需要多加注意。也不适合风寒感冒。
桑叶药理
(1)降血糖(2)降血压(3)降血脂(4)减肥(5)消疮祛斑美容(6)抗氧化、抗衰老(7)抗病毒、抗肿瘤作用。
桑叶药膳
桑叶茶: 桑叶茶一般选用生态环境优越、无污染的优质嫩桑叶为原料,经科学烘焙等工艺精制而成。
桑叶粥: 鲜桑叶,新鲜荷叶,粳米、砂糖适量。先将鲜桑叶、新鲜荷叶洗净煎汤,取汁去渣,加入粳米(洗净)同煮成粥,兑入砂糖调匀即可。
桑叶粉做面食
桑叶挂面:取霜降后新鲜的桑叶,用午后正足的日头晒干后磨成粉状,与白面按照一定的比例混合,就成了桑叶面粉。再如桑叶饼干、桑叶糕点,用的也是桑叶粉。
南方还有桑叶宴等。
中国药膳的历史,源远流长,近2000年前的典籍中记载:“母亲调药膳,思情笃密。”(《后汉书·列女传》)由此可见,汉代已经有了药膳应用的史实。据史书记载,汉代医圣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一书中,用大枣为药物原料的处方就达58首之多。明代大药学家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则在大枣条目下收有十九首方剂,由此可见其药食并用的重要性了。经过历代研究改进,从而发展为中国传统医学的一门实用营养方面的学科,或称之为“中医营养学”。
它不但为中华民族的传统医疗奠定了“药食同源”的保健基础,而且具有人群预防和临床针对疾病的治疗意义。与此同时,它也包涵着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与博大精深的国粹成分。不仅成为祖国各民族进行养生的手段,而且近代以来这项理论和技艺已传播于世界许多地方,诸如东南亚邻国人群中间,都很喜爱药膳。中华药膳,漂洋过海,先是东渡日本以及东南亚等国,而后又走向西方欧洲大陆,获得了异国他乡人民的青睐。近代国内各地区,曾2~3年召开一次食疗养生康复等不同类型的会议,1989年中日两国在京召开了第一次国际性盛会,继此1993年又在京召开了亚洲首届药膳大会,这门学科,已经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早在2000多年以前,《黄帝内经》就对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进行了专门论述,书中说:“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食之,以补精益气。”在古代,药物和食物是分不开的,《神农本草经》收载了许多治病与养生皆宜的品种,如大枣、薏苡仁、芝麻、山药、莲米、核桃、龙眼、百合、蜂蜜等。 药膳,古代称为“食疗”、“食治”、“食补”等。我国著名医药学家,如张仲景、孙思邈、孟诜、陈直、忽思慧、李时珍、王孟英等,都曾对药膳有过论述。如孙思邈在《千金方》一书中设药膳专篇《食治门》,认为:“凡欲治疗,先以食疗,既食疗不愈,后乃用药尔。”忽思慧曾著药膳专著《饮膳正要》,深刻地阐述了养生之道,特别是饮食与保健的辩证关系。陈直曾著老年保健专著《养老奉亲书》,说:“人若能知其食性,调而用之,则倍胜于药也。缘老人之性,皆厌于药而喜于食,以食治疾胜于用药……贵不伤其脏腑也。” 现代药膳疗法是在古代“食疗”、“食治”、“食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那么,什么是药膳呢?笔者给它下的定义是:“在中医学和烹饪学理论指导下,将药物与食物相搭配,经过烹饪加工制作出来的能防病、治病,且色、香、味、形兼具的美味保健食品。”总而言之,药膳可以取得“药借食力,食助药威”的效果。
风味多样、四季有别、讲究美感、注重情趣和食医结合。
中国是文明古国,亦是悠久饮食文化之境地。
将饮食文化归纳出以下几个特点:
1、风味多样
由于中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中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2、四季有别
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自古以来,中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3、讲究美感
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4、注重情趣
中国烹饪很早就注重品味情趣,不仅对饭菜点心的色、香、味有严格的要求,而且对它们的命名、品味的方式、进餐时的节奏、娱乐的穿插等都有一定的要求。
中国菜肴的名称可以说出神入化、雅俗共赏。菜肴名称既有根据主、辅、调料及烹调方法的写实命名,也有根据历史掌故、神话传说、名人食趣、菜肴形象来命名的,如“全家福”、“将军过桥”、“狮子头”、“叫化鸡”、“龙凤呈祥”、“鸿门宴”、“东坡肉”。
5、食医结合
中国的烹饪技术,与医疗保健有密切的联系,在几千年前有‘医食同源'和‘药膳同功'的说法,利用食物原料的药用价值,做成各种美味佳肴,达到对某些疾病防治的目的。”
扩展资料《中国饮食》是2009年时代文艺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席坤。 《中国饮食》用生动有趣的笔法、丰富的故事,带领我们大快朵颐,完成一次中国饮食的舌尖之旅。
内容简介
孙中山曾说,“中国不独食品发明之多,烹调方法之美,为各国所不及,而中国人的饮食习尚合乎学卫生,尤为各国一般人所望尘莫及也。”能把饮食上升为文化,甚至形成特有的民族性格、哲学思想,恐怕也只有中国人才能做到。
中国是“吃文化”最悠久的国家,很早我们就有“礼乐文化始于食”、“民以食为天”的观念,进而囊括了技艺、营养、礼仪等多方面文化,仅仅在菜肴上便形成了”观色、品香、尝味、赏形”的艺术,可谓博大精深。《中国饮食》,用生动有趣的笔法、丰富的故事,带领我们大快朵颐,完成一次中国饮食的饕餮之旅。
参考资料:
食疗药膳:中医食疗学习心得
古往今来,中国人都十分讲究养生之道,而中国的饮食文化又是博大精深,吃可是大有学问的。利用食物来保健强身,预防和治疗疾病,或促进机体康复以及延缓衰老的方法,在中国医学中称为“饮食疗法”,或称之“食疗”、“食治”。早在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中就曾指出:“安身之本,必资之于食,救疾之速,必凭于药。不知食宜者,不足以生存也;不明药忌者,不能以除病也。斯之二事,有灵之所要也。若忽而学,诚可悲夫,是故食能排邪而安脏腑。悦神爽志以资血气。若能用食平病,释情遭疾者,可谓良工。”由此可见,中医食疗的重要作用及临床意义。5;h5, 百拇医药
通过《中医食疗学》课的学习,使我认识到阴阳五行相生相克及它们在中医学中运用。金、木、水、火、土各主不同的脏腑,不同的脏腑各有其功能,而脏腑之间又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既然要进行食疗,那么我们首先必须要弄清楚破坏人体相对平衡状态,引起疾病的原因,主要是风寒暑湿燥火六气。然后,我们要对症下药。而对症下药之前,我们要通过“望、闻、问、切”四种诊断方法确定病症,之后才能根据药性下药。不同的药食有不同的味,而不同味道的药食则有不同的功效。
通过学习,使我掌握了不少滋补养生的食谱,以后我就可以针对自己不同时候的不同需要进行食疗,可谓终身受益。平时,人们很容易犯一个毛病,就是别人说吃了这个好,自己就跟着吃,而没有考虑是否适合自己。
1、因人制宜。不同的人体的素质禀赋、体质强弱、性格类型各不相同,各人之嗜好也不一样,即使在同一人体,于一生中各个时期其体质及血气盛衰也有所变化。进行食疗时,必须充分考虑到这些情况,区别对待,采取最适宜的食疗方案。不同的性别、不同的年龄的人,其饮食宜忌有所不同。不同形态的人,其饮食宜忌也有差异。例如体胖的人多痰湿,适宜多食清淡化痰的食物:体瘦的人多阴虚,血亏津少,所以宜多吃滋阴生津的食物。
2、因时制宜。人与自然界是息息相关的整体,自然界有寒、热、温、凉四时不同的气候。食物也有不同的四性、五味,人民日常生活饮食要与气候相适应,才能调养机体,健身防病。如春天气候渐暖,饮食既不能过温,也不能过寒。当选择平淡清补的食品,如蛋类、山药、萝卜等为宜。夏天气候炎热,人体水分蒸发过多,津液耗伤,消化功能减弱,加之贪食生冷,极易引起消化不良,日常生活应减少肉食,宜选择清热生津,易消化的食物,如鱼类、粥类、蔬菜、莲藕、西瓜之类。秋天气候渐凉而干燥,人们胃肠功能经过夏天的耗损逐渐增强,但不宜过食荤腥油腻,防止胃肠负担过重,应选择平补生津润燥之品,食宜配合乳制品、蛋类、梨子、苹果、香蕉和蜂蜜等食品。冬天气候寒冷,食宜温补,增强御寒能力,如配食牛、羊、鸡肉之类,适当佐些辛辣调味之品,但不能过多,以免生痰助热。上述四季食补,若气候异常,应当酌情掌握。
3、因地制宜。我国地域广阔,各地的自然条件、人文情况均不一样,因而人们的饮食习惯、体质以至所患疾病亦各有异。食疗中,也必须注意到地域的不同,相应地采取不同的手段。
综上所述,“三因”制宜是食疗中必须遵循的原则。只有在“三因”制宜原则指导下辨证配膳,才能充分体现中医食疗的科学性、实用性,突出中医特色,更好地发挥食疗强身健体、防治疾病的作用。
最后,我想提两个我对本课程的小小建议。第一是希望老师能补充一些食物的忌讳,即什么情况下不宜食用什么,以及食物之间的相克,即吃了什么后不应吃什么。第二是希望老师能对像“气虚、血虚”等一些较抽象的症举出一些病症特征,临床表现,让我们更易掌握如何判断它们。经过近一个学期的学习,让我掌握了不少饮食的学问,可谓受益非浅。
本文2023-08-04 13:28:0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9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