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经典文言文
1 寻求文言文关于 姻缘或则婚姻的经典段落 用做背景墙内容
《我侬词》作者 管道升 给丈夫赵孟頫的 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解释(意译): 你和我我和你,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卿卿我我,是多么的两相意浓情多。 譬如将一块泥儿,捏一个你,塑一个我。忽然欢喜啊,将它来都打破。重新下水,再团、再炼、再调和。再捏一个你,再塑一个我。那期间啊那期间,我身子里也有了你,你身子里也有了我。我和你,生在一起,死了,也要在一个坟墓里。 据说赵孟頫50岁时想效仿当时的名士纳妾,又不好意思告诉老婆,老婆知道了,写下这首词,而赵孟頫在看了《我侬词》之后,不由得被深深地打动了,从此再没提过纳妾的事 、《诗经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击鼓声镗镗(震于耳旁),将士们)奋勇演练着刀枪。 土墙和漕城修筑正忙,惟有我随军远征到南方。跟随孙。《我侬词》作者 管道升 给丈夫赵孟頫的 你侬我侬,忒煞情多;情多处,热如火:把一块泥,捻一个你,塑一个我。将咱两个一齐打破,用水调和;再捻一个你,再塑一个我。我泥中有你,你泥中有我:我与你生同一个衾,死同一个椁。解释(意译): 你和我我和你,你心中有我,我心中有你,卿卿我我,是多么的两相意浓情多。 譬如将一块泥儿,捏一个你,塑一个我。忽然欢喜啊,将它来都打破。重新下水,再团、再炼、再调和。再捏一个你,再塑一个我。那期间啊那期间,我身子里也有了你,你身子里也有了我。我和你,生在一起,死了,也要在一个坟墓里。 据说赵孟頫50岁时想效仿当时的名士纳妾,又不好意思告诉老婆,老婆知道了,写下这首词,而赵孟頫在看了《我侬词》之后,不由得被深深地打动了,从此再没提过纳妾的事 、《诗经??邶风??击鼓》
击鼓其镗,踊跃用兵。土国城漕,我独南行。
从孙子仲,平陈与宋。不我以归,忧心有忡。
爰居爰处?爰丧其马?于以求之?于林之下。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于嗟阔兮,不我活兮。于嗟洵兮,不我信兮。击鼓声镗镗(震于耳旁),将士们)奋勇演练着刀枪。 土墙和漕城修筑正忙,惟有我随军远征到南方。跟随孙子仲(行旅奔波),平定(作乱的)陈、宋二国, 回家的心愿得不到允可,心中郁郁忧愁不乐,(我却)身在何方,身处何地?我的马儿丢失在哪里? 到哪里(才能)将它寻觅?到那(山间的)林泉之地。无论生死(都在)一道,(当年)与你(早就)约好。 我愿意牵着你的手,发誓与你一起变老。可叹如今散落天涯,怕有生之年难回家乡。可叹如今天各一方, 令我的信约竟成了空话。
2 跪求一段文言文求婚词(可以原创、经典文章,但不要是诗句)不见汝兮,思之东墙,愿随汝兮,归故乡,与汝白头兮,地老天荒。
大体意思是:见不到你,我是多么地想念你。多么希望能跟随你,回到你的故乡。和你携手相伴到老,永远不分开,直到地老天荒。
这一片是写给丈母娘的,你可以改动一下
婚求
罗太夫人钧鉴:
小人三十有六,长幼序四,家中独子。家无恒财,草房一幢,庄稼数亩,牲畜二三。四十未立,马齿徒长;自比韩信,睥睨诸侯;时至今日,并无小功。惟蔡氏家世清白,名声流传于里。
贵府叁女,亭亭玉立,闭月羞花;貌比貂蝉,才如西施。琴棋书画,可比小乔;针黹巧艺,更胜织女。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王公士绅,络绎于途,犹如明珠拱月,百艳衬花。
侄无齐桓之霸,始皇之业;亦无周瑜之姿,孔明之智。实贪小女美才,而不自制,尚请夫人好德,不罪于人。
斗胆相请,小女下嫁于斯。必捧珠于掌,倾心护佑;寝食相顾,相濡以沫。倘获夫人应允,蒙此皇天浩恩,当舍身相报。
3 有谁知道有什么关于男生女生分手的古文啊白头吟
[mp3]/music/pianweimp3[/mp3]
白头吟
皑如山上雪,皎若云间月。 问君有两意,故来相决绝。
今日斗酒会,明日沟水头, 躞碟御沟上,沟水东西流,
凄凄复凄凄,嫁娶不须啼。 愿得一心人,白头不相离。
竹竿何袅袅,鱼尾何蓰蓰。 男儿重意气,何用钱刀为?
《诀别书》:
“春华竞芳,五色凌素,琴尚在御,而新声代故!锦水有鸳,汉宫有水,彼物而新,嗟世之人兮,瞀于*而不悟!朱弦断,明镜缺,朝露晞,芳时歇,白头吟,伤离别,努力加餐勿念妾,锦水汤汤,与君长诀!”
皆为卓文君所作
4 祝老师新婚快乐的文言文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诗经·周南·桃夭》,经典的婚礼祝福诗。
夫妇喜媚,天作之合,螽斯衍庆,麟趾呈祥。
两姓联姻,一堂缔约,良缘永结,匹配同称。看此日桃花灼灼,宜室宜家,卜他年瓜瓞绵绵,尔昌尔炽。谨以白头之约,书向鸿笺,好将红叶之盟,载明鸳谱。
佳偶天成,良缘永缔;情敦鹣鲽,愿相敬之如宾;祥叶螽麟,定克昌于厥后。
允称璧合珠联之妙,克臻琴谐瑟调之欢。
喜今日赤绳系定,珠联璧合。卜他年白头永偕,桂馥兰馨。
喜今日嘉礼初成,良缘遂缔。诗咏关雎,雅歌麟趾。瑞叶五世其昌,祥开二南之化。
从兹缔结良缘,订成佳偶,赤绳早系,白首永偕,花好月圆,欣燕尔之,将泳海枯石烂,指鸳侣而先盟,谨订此约。
惟祝(XX两姓)之婚姻,胜孟光举案之好,匹张敞画眉之情,同心合和,结缔永恒。
以上多源自旧时婚书,亦可借用。下面的四字词语很多,简单点。
鸾凤和鸣、珠联璧合、琴瑟百年、白头偕老、花好月圆、凤凰于飞、琴瑟和谐、举案齐眉、同德同心、如鼓琴瑟、花开并蒂、缘定三生、金玉良缘、鸳鸯壁合、同心永结、比翼齐飞、鹣鲽情深,等等等等,各种吉祥的祝福语都很好啦。
5 古典文言诗句《封神演义》中: 鸿钧老祖 高卧九重云,蒲团了道真。
天地玄黄外,吾当掌教尊。 盘古生太极,两仪四象循。
一道传三友,二教阐截分。 玄门都领袖,一气化鸿钧。
元始天尊 混沌从来道德奇,全凭玄理立玄机。太极两仪并四象,天开于子任为之,地丑人寅吾掌教,黄庭两卷度群迷。
玉京金阙传徒众,火种金莲是我为。六根清静除烦恼,玄中妙法少人知。
二指降龙能伏虎,目运祥光天地移。顶上庆云三万丈,遍身霞绕彩云飞。
闲骑逍遥四不相,默坐觉檀九龙车。飞来异兽为扶手,喜托三宝玉如意。
白鹤青鸾前引道,后随丹凤舞仙衣,羽扇分开云雾隐,左右仙童玉笛吹,黄巾力士听敕命,香烟滚滚众仙随。阐道法扬真教主,元始天尊离玉池。
混元初判道为尊,炼就乾坤清浊分。 太极两仪生四象,如今还在掌中存。
鸿蒙初判有声名,炼得先天聚五行。 顶上三花朝北阙,胸中五气透南溟。
群仙队里称元始,玄妙门庭话未生。 漫道香花随辇毂,沧桑万劫寿同庚。
太上老君 鸿蒙剖破玄黄景,又在人间治五行。 度得轩辕升白昼,函关施法道常明。
骑牛远远过前村,短笛仙音隔陇闻。 辟地开天为教主,炉中炼出锦乾坤。
不二门中法更玄,汞铅相见结胎仙。 未离母腹头先白,才到神霄气已全。
室内炼丹搀戊己,炉中有药夺先天。 生成八景宫中客,不记人间几万年 玄黄外兮拜明师,混沌时兮任我为。
五行兮在吾掌握,大道兮度进群迷。 清静兮修成金塔,闲游兮曾出关西。
两手包罗天地外,腹安五岳共须弥。 先天而老后天生,借李成形得姓名。
曾拜鸿钧修道德,方知一气化三清。 通天教主 辟地开天道理明,谈经论法碧游京。
五气朝元传妙诀,三花聚顶演无生。 顶上金光分五彩,足下红莲逐万程。
八卦仙衣飞紫气,三锋宝剑号青苹。 伏虎降龙为第一,擒妖缚怪任纵横。
徒众三千分左右,后随成姓尽精英。 天花乱坠无穷妙,地拥金莲长瑞祯。
度尽众生成正果,养成正道属无声。 对对幡幢前引道,纷纷音乐及时鸣。
奎牛稳坐截教主,仙童前后把香焚。 霭霭沉檀云雾长,腾腾杀气自氤氲。
白鹤唳时天地转,青鸾展翅海山澄。 通天教主离金阙,来聚群仙百万名。
鸿钧生化见天开,地丑人寅上法台。 炼就金身无量劫,碧游宫内育多才。
接引道人 极乐之乡客,西方妙术神。莲花为父母,九品立吾身。
池边分八德,常临七宝园。波罗花开后,遍地长金珍。
谈讲三乘法,舍利腹中存。有缘生此地,久后幸沙门。
大仙赤脚枣梨香,足踏详云更异常。 十二莲台演法宝,八德池边现白光。
寿同天地言非廖,福经洪波语岂狂。 修成舍利名胎息。
请闲极乐是西方。 准提道人 大觉金仙不二时,西方妙法祖菩提。
不生不灭三三行,全气全神万万慈。 空寂自然随变化,真如本性任为之。
与天同寿庄严体,历劫明心大法师 身出莲花清净台,二乘妙典法门开。 玲珑舍利超凡俗,璎珞明珠绝世矣。
八德池中生紫焰,七珍妙树长金苔。 只因东土多英俊,来遇前缘结圣胎 准提菩萨产西方,道德根深妙莫量。
荷叶有风尘色相,莲花无雨立津梁。 金弓银戟非防患,宝杵鱼肠另有方。
漫道孔宣能变化,婆娑树下号明王。 孔宣 混沌初分吾出世,两仪太极任搜求。
如今了却生生理,不向三乘妙里游。 女娲娘娘 一天瑞彩紫霞浮,香霭氤氲拥凤軥。
展翅鸾凰绵雅驯,飘飖童女自优游。 幡幢缭绕迎华盖,璎珞飞扬罩冕旒。
止为昌期逢泰运,故教仙圣至中州。 道家的两段诗词: 身逍遥,心自在;不操戈,不弄怪;万事忙忙付肚外。
吾不思理正事而种韭,吾不思取功名如拾芥, 吾不思身服锦袍,吾不思腰悬角带, 吾不思拂宰相之须,吾不思借君王之快, 吾不思伏弩长驱,吾不思望尘下拜, 吾不思养我者享禄千钟,吾不思簇我者有人四被。 小小庐,不嫌窄;旧旧服,不嫌秽。
制芰荷以为衣,结秋兰以为佩。 不问天皇、地皇与人皇,不问天籁、地籁与人籁。
雅怀恍如秋水同,兴来犹恐天地碍。 闲来一枕山中睡,梦魂要处蟠桃会。
那里管玉兔东升,金乌西坠。 但观三教,惟道至尊。
上不朝于天子;下不谒于公卿。 避樊笼而隐迹,脱俗网以修真。
乐林泉兮绝名绝利,隐岩谷兮忘辱忘荣。 顶星冠而曜日,披布衲以长春。
或莲头而跣足,或丫髻而幅巾。 摘鲜花而砌笠,折野草以铺茵。
吸甘泉而漱齿,嚼松柏以延龄。 歌之鼓裳,舞罢眠云。
遇仙客兮,则求玄问道: 会道友兮,则诗酒谈文。 笑奢华而浊富,乐自在之清贫。
无一毫之挂碍,无半点之牵缠。 或三三而参玄论道,或两两而究古谈今。
究古谈今兮叹前朝兴废, 参玄论道兮究性命之根因。 任寒暑之更变,随乌兔之逡巡。
苍颜返少,发白还青。 携单瓢兮到市廛而乞化,聊以充饥; 提锄篮兮进山林而采药,临难济人。
解安人而利物,或起死以回生。 修仙者骨之坚秀,达道者神之最灵。
判凶吉兮明通爻象,定祸福兮密察人心。 阐道法,扬太上之正教; 书符箓,除人世之妖氛。
谒飞神于帝阙,步罡气于雷门。 扣玄关,天昏地暗; 击地户,鬼泣神钦。
夺天地之秀气,采日月之精华。 运阴阳而炼性,养水火以胎凝。
二八阴消兮若恍若惚, 三九阳长兮如杳如冥。 按四时而采取,炼九转而丹成。
跨青鸾直冲紫府,骑白鹤游遍玉京。 参乾坤之妙用,表道德之。
6 (爱情)经典古诗词楼上求的分别出自是两首词,秦观《鹊桥仙》和苏轼的《江城子》。
鹊桥仙
宋秦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鹊桥仙》原是为咏牛郎、织女的爱情故事而创作的乐曲。本词的内容也正是咏此神话。
借牛郎织女的故事,以超人间的方式表现人间的悲欢离合,古已有之,如《古诗十九首》中的“迢迢牵牛星”,曹丕的《燕歌行》,李商隐的《辛未七夕》等等。宋代的欧阳修、柳永、苏轼、张先等人也曾吟咏这一题材,虽然遣辞造句各异,却都因袭了“欢娱苦短”的传统主题,格调哀婉、凄楚。相形之下,秦观此词堪称独出机杼,立意高远。
上片写佳期相会的盛况,“织云弄巧”二句为牛郎织女每年一度的聚会渲染气氛,用墨经济,笔触轻盈。“银汉”句写牛郎织女渡河赴会推进情节。“金风玉露”二句由叙述转为议论,表达作者的爱情理想:他们虽然难得见面,却心心相印、息息相通,而一旦得以聚会,在那清凉的秋风白露中,他们对诉衷肠,互吐心音,是那样富有诗情画意!这岂不远远胜过尘世间那些长相厮守却貌合神离的夫妻?
下片则是写依依惜别之情。“柔情似水”,就眼前取景,形容牛郎织女缠绵此情,犹如天河中的悠悠流水。“佳期如梦”,既点出了欢会的短暂,又真实地揭示了他们久别重逢后那种如梦似幻的心境。“忍顾鹊桥归路”, 意思更为深曲:看犹未忍,遑论其他?“两情若是”二句对牛郎织女致以深情的慰勉:只要两情至死不渝,又何必贪求卿卿我我的朝欢暮乐?这一惊世骇俗、震聋发聩之笔,使全词升华到新的思想高度。
显然,作者否定的是朝欢暮乐的庸俗生活,歌颂的是天长地久的忠贞爱情。在他的精心提炼和巧妙构思下,古老的题材化为闪光的笔墨,迸发出耀眼的思想火花,从而使所有平庸的言情之作黯然失色。
这首词将抒情、写景、议论融为一体。意境新颖,设想奇巧,独辟蹊径。写得自然流畅而又婉约蕴藉,余味隽永。
苏轼《江成子》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说 明]
这是悼念亡妻之词。
苏轼妻王弗年轻貌美、温柔贤慧、知书达礼,十六岁与苏轼结婚,伉俪情深。王弗不幸早年病逝,苏轼痛失爱侣,异常悲伤。十年后作者徒知密州,梦见爱妻,便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篇。
上片写别恨。吊亡妻,叹现实,感慨悲痛。生死两茫茫,虽茫茫却难忘;千里相隔,难对话;纵然能相逢,相逢也不相识;我因迁徒奔波、失意哀伤,发已如霜。一层一层把别恨、感叹提到了无法再高的境地。
下片写梦:梦中回乡,梦中相见,梦后感想。梦中回故乡,见到爱妻。昔日的恩爱,历历在目。而梦醒之后,其思念之情,更是凄凉沉痛,催人泪下,使用权人断肠。
7 经典一点的文言文乐羊子妻 河南乐羊子之妻者,不知何氏之女也。
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妻曰:“妾闻志士不饮‘ 盗泉 ’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而远寻师学。
一年归来,妻跪问其故,羊子曰:“久行怀思,无它异也。”妻乃引刀趋机而言曰:“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
一丝而累,以至于寸,累寸不已,遂成丈匹。今若断斯织也,则捐失成功,稽废时日。
夫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以就懿德;若中道而归,何异断斯织乎?”羊子感其言,复还终业,遂七年不返。 尝有它舍鸡谬入园中,姑盗杀而食之,妻对鸡不餐而泣。
姑怪问其故。妻曰:“自伤居贫,使食有它肉。”
姑竟弃之。 后盗欲有犯妻者,乃先劫其姑。
妻闻,操刀而出。盗人曰:“释汝刀从我者可全,不从我者,则杀汝姑。”
妻仰天而叹,举刀刎颈而死。盗亦不杀其姑。
太守闻之,即捕杀贼盗,而赐妻缣帛,以礼葬之,号曰“贞义”。鸿门宴 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沛公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珍宝尽有之。”项羽大怒曰:“旦日飨(xiǎng)士卒,为击破沛公军!”当是时,项羽兵四十万,在新丰鸿门;沛公兵十万,在霸上。
范增说项羽曰:“沛公居山东时,贪于财货,好美姬。今入关,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此其志不在小。
吾令人望其气,皆为龙虎,成五采,此天子气也。急击勿失!”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
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曰:“臣为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
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曰:“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鲰(zōu)生说(shuì)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故听之。”良曰:“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
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
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
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
沛公奉卮(zhī)酒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沛公曰:“诺。”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臣与将军戮力而攻秦,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得复见将军于此。今者有小人之言,令将军与臣有郤。”
项王曰:“此沛公左司马曹无伤言之;不然,籍何以至此?”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
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范增数(shuò)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范增起,出,召项庄,谓曰:“君王为人不忍。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杀之。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庄则入为寿。
寿毕,曰:“君王与沛公饮,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项王曰:“诺。”
项庄拔剑起舞,项伯亦拔剑起舞,常以身翼蔽沛公,庄不得击。 于是张良至军门见樊哙(kuài)。
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良曰:“甚急!今者项庄拔剑舞,其意常在沛公也。”哙曰:“此迫矣!臣请入,与之同命。”
哙即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jǐ)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chēn)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zì)尽裂。
项王按剑而跽(jì)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cān shèng)樊哙者也。”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
则与斗卮酒。哙拜谢,起,立而饮之。
项王曰:“赐之彘(zhì)肩。”则与一生彘肩。
樊哙覆其盾于地,加彘肩上,拔剑切而啖之。项王曰:“壮士!能复饮乎?”樊哙曰:“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夫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如不能举,刑人如恐不胜,天下皆叛之。
怀王与诸将约曰:‘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今沛公先破秦入咸阳,毫毛不敢有所近,封闭宫室,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故遣将守关者,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赏,而听细说,欲诛有功之人。
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项王未有以应,曰:“坐。”樊哙从良坐。
坐须臾,沛公起如厕,因招樊哙出。 沛公已出,项王使都尉陈平召沛公。
沛公曰:“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樊哙曰:“大行不顾细谨,大礼不辞小让。如今人方为刀俎(zǔ),我为鱼肉,何辞为?”于是遂去。
乃令张良留谢。良问曰:“大王来何操?”曰:“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欲与亚父。
会其怒,不敢献。公为我献之。”
张良曰:“谨诺。
8 经典古文诗句江城子① 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②
宋苏轼
十年生死两茫茫。
不思量, 自难忘。
千里孤坟, 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 尘满面, 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
小轩窗, 正梳妆。
相顾无言, 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断肠处, 明月夜, 短松冈。
作者
苏轼,1036-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四川)人。宋仁宗朝进士,曾知密州、徐州、湖州、颍州、杭州等地,官至礼部尚书。一生历尽仕途坎坷:神宗年间,以“作诗讪谤朝廷”罪贬置黄州;哲宗年间,又以“为文讥斥朝廷”罪远谪惠州、儋州。卒谥文忠。他是宋代最为著名的作家,诗、词、文皆独步一时。其词雄阔超旷,横放杰出,于传统的花间词风外别立一宗。又以诗入词,开拓词境,推尊词体,对北宋词坛多所革新
注释
①又名《江神子》。双调,七十字,平韵。 ②乙卯:熙宁八年(1075)。
这首词,是北宋著名的豪放派词人苏轼,因梦见早逝的爱妻,而写下的一首千古传诵的悼亡词。
东坡十九岁时,与年方十六岁的王弗结婚。王弗年轻美貌,侍翁姑恭谨,对词人温柔贤惠,恩爱情深。可惜恩爱夫妻不到头,王弗活到二十七岁就年轻殂谢了。东坡失去了这样一位爱侣,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打击是可想而知的。熙宁八年(1075),东坡来到密州,这一年正月二十日,他梦见了爱妻王氏,于是便写下上面的这首词作。
这首词是“记梦”,而且题记也明确写明了做梦的日子,故可以确认作者的“梦”是真实的,不是假托。说是“记梦”,其实只有下片五句是记梦境,其他都是抒胸臆,诉悲怀的。写得真挚朴素,沉痛感人。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三句,单刀直入,概括性极强,感人至深。如果是活着分手,即使山遥水阔,世事茫茫,总有重新晤面的希望和机会;而今,却是隔着生死的界线,死者对人间世事是茫然无知了,而活着的对逝者呢,不也是同样的吗?!恩爱夫妻,撤手永诀,时间倏忽,转瞬十年。人虽云亡,而过去美好的情景“自难忘”啊!可是为什么又要加上“不思量”呢?这并不矛盾,相反是加得好,因为真实!王弗逝世后的十年间,东坡因反对王安石的新法,政治上受压制,心境悲愤;到密州任后,又逢凶年,忙于处理政务,生活上困苦到食杞菊维持的地步,而且继室王润之(王弗堂妹)及儿子均在身边,哪能年年月月、朝朝暮暮都把逝世已久的妻子老是挂记在心上呢?不经常悬念,并不是已经忘却!十年忌辰,正是触动人心的日子,往事蓦然来到心间,久蓄心怀的情感潜流,忽如闸门大开,奔腾澎湃而不可遏止。如是乎有梦,是真实而又自然。想到爱侣的死,感慨万千。远隔千里,无处可以话凄凉,话说得沉痛。如果坟墓近在身边,隔着生死,就能话凄凉了吗?这是抹煞了生死界线的痴语、情语,所以觉得格外感动人。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三句,又把现实与梦幻混同了起来,把死别后的个人的种种忧愤,包括在容颜的苍老、形体的衰败之中。这年东坡才四十岁,就已经“鬓如霜”了。明明她辞别人世已经十年之久了,却要“纵使相逢”,要爱侣起死回生,这是不可能的假设,感情是深沉也是悲痛的,表现了对爱侣的深切怀念,也把个人的变化做了形象的描绘,使这首词的意义又更加深了一层。
对“记梦”来说,下片的头五句,才入了题。飘泊在外,雪泥鸿爪,凭借梦幻的翅膀忽然回到了时在念中的故乡。故乡,与爱侣共度甜蜜岁月的地方,那小室的窗前,亲切而又熟悉,她呢,容貌情态,依稀当年,正在梳妆打扮。夫妻相见了,没有出现久别重逢、卿卿我我的亲昵之态,而是“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无言”。包括了万语千言,表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沉痛之感。如果彼此申诉各自的别后种种,相忆相怜,哪将又从何说起啊?!一个梦,把过去拉了回来,但当年的美好情景,并不再存在了。这是把现实的感受溶入了梦中,使这个梦境也令人感到无限的凄凉!
结尾三句,又从梦境落到现实上来。“明月夜,短松岗”,多么凄清幽独的环境啊!作者料想长眠于地下的爱侣,在年年伤逝的这个日子里,为了眷恋人世、难舍亲人,也该会是柔肠寸断吧?!
针灸歌诀精要
长桑君天星秘诀歌
徐氏《针灸大全》
天星秘诀少人知,此法专分前后施。
若是胃中停宿食,后寻三里起璇玑。
脾病血气先合谷,后刺三阴交莫迟。
如中鬼邪先间使,手臂挛痹取肩髃。
脚若转筋并眼花,先针承山次内踝。
脚气酸疼肩井先,次寻三里阳陵泉。
如是小肠连脐痛,先刺阴陵后涌泉。
耳鸣腰痛先五会,次针耳门三里内。
小肠气痛先长强,后刺大敦不要忙。
足缓难行先绝骨,次寻条口及冲阳。
牙疼头痛兼喉痹,先刺二间后三里。
胸膈痞满先阴交。针到承山饮食喜。
肚腹浮肿胀膨膨,先针水分泻建里。
伤寒过经不出汗,期门三里先后看。
寒疟面肿及肠鸣,先取合谷后内庭。
冷风湿痹针何处,先取环跳次阳陵。
指痛挛急少商好,依法施之无不灵。
此是桑君真口诀,时医莫作等闲轻。
灵 光 赋
黄帝岐伯针灸诀,依他经里分明说。
三阴三阳十二经,更有两经分八脉。
灵光典注极幽深,偏正头疼泻列缺。
睛明治眼努肉攀,耳聋气痞听会间。
两鼻□衄针禾髎,鼻窒不闻迎香间。
治气上壅足三里,天突宛中治喘痰。
心疼手颤针少海,少泽应除心下寒。
两足拘挛觅阴市,五般腰痛委中安。
脾俞不动泻丘墟,复溜治肿如神医。
犊鼻治疗风邪痰,住喘脚痛昆仑愈。
后跟痛在仆参求,承山筋转并久痔。
足掌下去寻涌泉,此法千金莫妄传。
此穴多治妇人疾,男蛊女孕两病痊。
百会鸠尾治痢疾,大小肠俞大小便。
气海血海疗五淋,中脘下脘治腹坚。
伤寒过经期门应,气刺两乳求太渊。
大敦二穴主偏坠,水沟闲使治邪癫。
吐血定喘补尺泽,地仓能止口流涎。
劳宫医得身劳倦,水肿水分灸即安。
五指不伸中渚取,颊车可针牙齿愈。
阴蹻阳蹻两踝边,脚气四穴先寻取。
阴阳陵泉亦主之,阴蹻阳蹻与三里。
诸穴一般治脚气,在腰玄机宜正取。
膏肓岂止治百病,灸得玄切病须愈。
针灸一穴致病除,学者尤宜加仔细。
悟得明师流注法,头目有病针四肢。
针有补泻明呼吸,穴应五行顺四时。
悟得人身中造化,此歌依旧是筌谛。
千金十一穴歌
徐氏《针灸大全》
三里内庭穴,肚腹中妙诀。
曲池与合谷,头面病可彻。
腰背痛相连,委中昆仑穴。
胸项如有痛,后溪并列缺。
环跳与阳陵,膝前兼腋胁。
可补即留久,当泻即疏泄。
三百六十名,十一千金穴。
胜 玉 歌
杨氏《针灸大成》
胜玉歌兮不虚言,此是杨家真秘传,
或针或灸依法语,补泻迎随随手捻。
头痛眩晕百会好,心疼脾痛上脘先,
后溪鸠尾及神门,治疗五痫立便痊。
鸠尾穴禁灸,针三分,家传灸七壮。
髀疼要针肩井穴,耳闭听会莫迟延。
胃冷下脘却为良,眼病须觅清冷渊。
霍乱心疼吐痰涎,巨阙着艾便安然。
脾疼背痛中渚泻,头风眼痛上星专。
头项强急承浆保,牙腮疼紧大迎全。
行间可治膝肿病,尺泽能医筋拘挛。
若人行步苦艰难,中封太冲针便痊。
脚背痛时商丘刺,瘰疬少海天井边。
筋疼闭结支沟穴,颌肿喉闭少商前。
脾心痛急寻公孙,委中驱疗脚风缠。
泻却人中及颊车,治疗中风口吐沫。
五疟寒多热更多,间使大杼真妙穴。
经年或变劳怯者,痞满脐旁章门决。
噎气吞酸食不投,膻中七壮除膈热。
目内红痛苦皱眉,丝竹攒竹亦堪医。
若是痰涎并咳嗽,治却须当灸肺俞。
更有天突与筋缩,小儿吼闭自然疏。
两手酸疼难执物,曲池合谷共肩髃。
臂疼背痛针三里,头风头痛灸风池。
肠鸣大便时泄泻,脐旁两寸灸天枢。
诸般气症从何治,气海针之灸亦宜。
小肠气痛归来治,腰痛中空穴最奇。
四 总 穴 歌
徐氏《针灸大全》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
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席 弘 赋
徐氏《针灸大全》
凡欲行针须审穴,要明补泻迎随诀。
胸背左右不相同,呼吸阴阳男女别。
气刺两乳求太渊,未应之时泻列缺。
列缺头疼及偏正,重泻太渊无不应。
耳聋气痞听会针,迎香穴泻功如神。
谁知天突治喉风,虚喘须寻三里中。
手连肩脊痛难忍,合谷针时要太冲。
曲池两手不如意,合谷下针宜仔细。
心疼手颤少海闲,若要根除觅阴市。
但患伤寒两耳聋,金门听会疾如风。
五般肘痛寻尺泽,太渊针后却收功。
手足上下针三里,食癖气块凭此取。
鸠尾能治五般痫,若下涌泉人不死。
胃中有积刺璇玑,三里功多人不知。
阴陵泉治心胸满,针到承山饮食思。
大杼若连长强寻,小肠气痛即行迟。
委中专治腰间痛,脚膝肿时寻至阴。
气滞腰疼不能立,横骨大都宜救急。
气海专能治五淋,更针三里随呼吸。
期门穴主伤寒患,六日过经犹未汗。
但向乳根二肋间,又治妇人生产难。
耳内蝉鸣腰欲折,膝下明存三里穴。
若能补泻五会间,且莫逢人容易说。
睛明治眼未效时,合谷光明安可缺。
人中治癫功最高,十三鬼穴不须饶。
水肿水分兼气海,皮内随针气自消。
冷嗽先宜补合谷,却须针泻三阴交。
牙齿腰痛并咽痹,二间阳溪疾怎逃。
更有三间肾俞妙,善除肩背浮风劳。
若针肩井须三里,不刺之时气未调。
最是阳陵泉一穴,膝间疼痛用针烧。
委中腰痛脚挛急,取得其经血自调。
脚痛膝肿针三里,悬钟二陵三阴交。
更向太冲须引气,指头麻木自轻飘。
转筋目眩针鱼腹,承山昆仑立便消。
肚疼须是公孙妙,内关相应必然瘳。
冷风冷痹疾难愈,环跳腰间针与烧。
风府风池寻得到,伤寒百病一时消。
阳明二日寻风府,呕吐还须上脘疗。
妇人心痛心俞穴,男子痃疼三里高。
小便不禁关元好,大便闭涩大敦烧。
髋骨腿疼三里泻,复溜气滞便离腰。
从来风府最难针,却用工夫度浅深。
倘若膀胱气未散,更宜三里穴中寻。
若是七疝小腹痛,照海阴交曲泉针。
又不应时求气海,关元同泻效如神。
小肠气撮痛连脐,速泻阴交莫在迟。
良久涌泉针取气,此中玄妙少人知。
小儿脱肛患多时,先灸百会次鸠尾。
久患伤寒肩背痛,但针中渚得其宜。
肩上痛连脐不休,手中三里便须求。
下针麻重即须泻,得气之时不用留。
腰连胯痛急必大,便于三里攻其隘。
下针一泻三补之,气上攻噎只管在。
噎不住时气海灸,定泻一时立便瘥。
补自卯南转针高,泻从卯北莫辞劳。
逼针泻气令须吸,若补随呼气自调。
左右捻针寻子午,抽针泻气自迢迢。
用针补泻分明说,更用搜穷本与标。
咽喉最急先百会,太冲照海及阴交。
学者潜心更熟读,席弘治病最名高。
回阳九针歌
《聚英》
哑门劳宫三阴交,涌泉太溪中脘接, 环跳三里合谷并,此是回阳九针穴。
天星十一穴歌诀
《扁鹊玉龙经》
三里内庭穴,曲池合谷接。
委中配承山,下至昆仑绝,
环跳与阳陵,通里与列缺。
合担用法担;合截用法截。
专心常记此,莫与闲人说。
三百六十法,不如十一穴。
此法少人知,金锁都关鐍。
将针治病人,有如汤沃雪。
非人莫传与,休把天机泄。
三里
三里在膝下,三寸两筋间。
能除心腹胀,善治胃中寒,
肠鸣并积聚,肿满膝胫酸,
劳伤形瘦损,气蛊病诸般。
人过三旬后,针灸眼能宽。
取穴当举足,得法不为难。
内庭
内庭足两间,胃脉是阳明。
针治四肢厥,喜静恶闻声,
遍身风瘾疹。伸欠及牙疼,
疟病不思食,针著便惺惺。
曲池
曲池曲肘里,曲著陷中求。
善治肘中痛,偏风手不收,
挽弓开未得,筋缓怎梳头,
喉闭促欲绝,发热竟无休,
遍身风瘾疹,针灸必能瘳
合谷
合谷名虎口,两指歧骨间。
头疼并面肿,疟疾病诸般,
热病汗不出,目视暗漫漫,
齿龋鼻鼽衄,喉禁不能言。
外著量深浅,令人便获安。
委中分
委中曲腘里,动脉偃中央。
腰重不能举,沉沉压脊梁,
风痹髀枢痛,病热不能凉,
两膝难伸屈,针下少安康。
承山
承山名鱼腹,月专下分肉间。
可治腰背痛,久痔大便难,
脚气膝下肿,战栗腿疼酸,
霍乱转筋急,穴中刺必安。
昆仑
昆仑足外踝,后向足跟寻。
月专肿腰尻痛。脚胯痛难禁,
头疼肩背急,气喘上冲心。
双足难行履,动作即呻吟。
要得求安乐。须将穴下针。
环跳
环跳在髀枢,侧身下足舒,
上足曲求得,针得主挛拘,
冷风并湿痹,身体或偏枯,。
呆痴针与灸,用此没疏虞 阳陵,
阳陵居膝下,一寸外廉中。
膝腿难伸屈,拘挛似老翁,
欲行行不得,冷痹及偏风。
诚记微微刺,方知最有功.
通里
通里腕侧后,度量一寸中。
善呻并数欠,懊憹及心忪,
实即四肢肿,喉间气难通;
虚则不能语,苦呕痛连胸,
肘膊连臑痛,头腮面颊红。
针入三分妙,神功甚不穷。
列缺
列缺腕侧上,手指头交叉。
主疗偏风患;半身时木麻,
手腕全无力,口禁不开牙。
若能辨补泻,诸病恰如拿
《金刚经》始终强调不执着于任何一面,既不会执着于有,自然也不会执着于空。下面是其中第三十一品知见不生分的解说,希望你能喜欢。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见不是见
须菩提。若人言。佛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须菩提。于意云何。是人解我所说义不。
佛讲到这里,先问须菩提,假使有一个人说,佛说的,人见、我见、众生见、寿者见,对不对佛经上都讲四相,这里又转一个方向,提出来的不是「相」,而是「见」。「相」就是现象。「见」是自己的思想见解,是属于精神领域。所谓见解,就是现在新观念所谓的观点,都属于见。所以禅宗的悟道叫做见地,要见到道,不是眼睛看见啊!楞严经上讲见道之见,有四句话:
「见见之时,见非是见。见犹离见,见不能及。」
你看这个佛经,讨厌吧!都是什么见呀见的。第一个见,我们眼睛看见的见,心与眼看见。第二个是见道的见,换句话说,第一个见是所见之见,第二个是能见之见。我们眼睛看东西,这是所见,这是现象。所见回过来,自己能够见道,明心见性那个见,不是所见之见,不是眼睛能够看见一个现象,或者看见一个境界,那不是道啊!
所以「见见之时」,自己回转来看到见道之见,明心见性那个见的时候,「见非是见」。这个能见,见道的见,不是眼睛看东西所见的见,故说「见非是见」。那么能见道的见,难道还有一个境界吗「见犹离见」。当眼睛也不看,耳朵也不听,一切皆空以后,说我见道了,有一个见存在,还是所见,这个见还是要拿掉,见犹离见,还要拿掉,空还要空下来。「见不能及」,真正明心见性的见,不是眼睛看见的见,不是心眼上有个所及,能见的见。说了一大堆的见,多么难懂啊!
告诉我们明心见性之见,可不是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青蛙扑咚一声跳进水……要一切见无所见,一切山河大地,宇宙万有,都虚空粉碎,大地平沉,那可以谈禅宗了,明心见性有点影子了。记著!还只是一点影子啊!
楞严经上也有几句很重要的话:「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知与见,后来是佛学一个专有名称,知就是知道,把佛经道理都懂了的这个知。见,也看到过这个现象、境界,就是知见。道理懂了,你去修行打坐,坐起来一切皆空,可是有知性,也知道自己坐在那里很清净。但是有一个清净在就不对了,「知见立知,即无明本」,就是无明的根本。有一个清净就会有一个不清净的力量含藏在里面,就有烦恼的力量在了,所以知见立知,即无明本。要「知见无见」,最后见到空,「斯即涅槃」,可以达到见的边缘了。
知即无明本
从前有好几位大法师就是看经典走禅宗的路线,后来就悟道了。所以学禅不一定是打坐参禅,不一定要打坐参公案、参话头。宋朝温州瑞鹿寺有一位遇安禅师,天天看佛经念佛。他看到前面这一段,忽然心血来潮,把原来的句子「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改了标点,变成「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自己因而大彻大悟。后来他自称「破楞严」,改了圈点破开来读以后,自己忽然开悟了,大彻大悟,明心见性。「知见立」,有知有见,有个清净有个觉性,「知即无明本」,这一知,本身就是无明本,就是烦恼。「知见无」,一切皆空,理也空,念也空,空也空,「见斯即涅槃」,见到这个就是悟道了。这是他悟了道,自己楞严破句,就懂进去了。
现在我们说明了这个道理,说了半天,不要把话转开了,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金刚经前面都提四相,我相、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中间也提过,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见,不能见如来。到这里,忽然一转,提出「见」,不提出相。相是相,茶杯是现象,毛巾是现象,书本也是现象,我也是现象,他也是现象,你也是现象,山河大地一切房子都是现象,连虚空也是现象,清净也是现象,睡觉也是相,作梦也是相,醒了也是象,一切现象都是生灭变化。
所以有些人天天打坐,问他好吗好啊!好清净。著相!著清净之相。相不是道,道不在相中。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你要立一个清净是道,再加上背上督脉通了,前面任脉通了,拿水龙头一开灌进去,都通了,那不是成道,那都是著相。一著相,知见立,知即无明本;要知见无,见斯即涅槃。
所以现在告诉你知见之见是什么他告诉须菩提,假使有人说,我提出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你说说看,那人了解我所说的意思没有他这个人还算真正学佛,懂了佛法吗
不也。世尊。是人不解如来所说义。
须菩提说,那不对的,这个人虽然学佛,根本不通啊,不懂佛法的道理。
何以故。世尊。说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即非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是名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那么佛也跟著说,你现在提出来一个假定的问题问我,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见道之见,这只是一个讲话上的方便;假设有这么一个见处,一个明心见性,见道之见,那也只是一个表达的方法而已,一个揭穿真义的名辞而已。实际上啊,明,无可明处;见,无可见处,所以叫做我见、人见、众生见、寿者见。
如是知见
须菩提。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于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如是信解。不生法相。
佛告诉须菩提最后的结论,你要注意啊!真正学大乘佛法,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想求得大彻大悟的人,于一切法,包括世间法,出世间法,应「如是知」,要了解知道金刚经这些一层一层的道理。「如是见」,要有这样一个见解,所以有知有见。
知见两个字,再加一个说明,一切大小乘的佛法,尤其是小乘的佛法,是戒、定、慧、解脱、解脱知见,五个次序。按次序来修行,先守戒,再修定,再由定发慧悟道。真的悟道了,解脱一切苦厄,但是解脱的最高程度,仍是物质世间一切的束缚。当这些欲界、色界一切的烦恼、情感都解脱光了以后,还有个东西就是心性的所知所见,这个知与见仍要解脱,最后要彻底的空。刚才举出来知见立,知即无明本,知见无,见斯即涅槃;这里也讲,发大乘心,想由凡夫修道而成佛,应该对一切法,「如是知,如是见」。
如是怎么知怎么见呢所谓佛法者,即非佛法,是名佛法;那么所谓外道者,即非外道,是名外道;所谓魔鬼者,即非魔鬼,是名魔鬼;所谓我者即非我,是名我。就是这一套8一切」,整个归纳起来,空有都不住,无注无著,所以一切法应如是知,如是见。
你理解了,也见到了这个道理,「如是信解」,理性上清楚了,才是不迷信。如果佛法的教理都没有弄清楚,情绪化跑来学佛参禅,全体是迷信!所以把知见搞清楚了,如是信,才是正信。如是解,正信以后,由这样去理解它,这才是理性的。学佛修道是理性的,不是情感的,不是盲目的迷信,是理性的如是信解。
我们自己的法相
为什么说「不生法相」为什么不说不「用」法相,或者不「坠法相,不「著」法相,不「落」法相呢这些字都不用,而用不「生」法相,这是有区别的。
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叫法相一切的现象、观念都是现象,是意识思想构成的一个形态。每个人意识里都有自己一个构想,幻想;幻想久了,变成牢不可破的一个典型,自己就把它抓得牢牢的。这个就是意识思想境界里的形态,在佛学名辞里叫做法。法包括了一切事,一切理,一切物,一切思想观念。
譬如大家认为大彻大悟,一片光明,都在清净光明中,在一般人心目中,下意识已经构成一个形态,认为悟了道打起坐来,大概内外一片光,连电力公司的发电机都可以不要了。把光明看成电灯光、太阳光、月亮光那样,下意识的构成法相,构成一个形态在那里。
又譬如说,悟道以后,大概什么都不要,什么也都不相干,一切一切都不管,跑到古庙深山,孤零零的坐在那里,就以为成佛了。如果成了这样的佛的话,世上多成一千个佛对我们也没有关系;山里早有的是佛,许多石头、泥巴摆在那里,从开天辟地到现在,都可以叫做佛。反正它们对一切事物,一切出世入世的一概不理。换句话说,那是绝对的自我,看起来很解脱,一切事物不著,实际上是自我,为了自我而已!认为我要这样,因为他下意识的意识形态有了这个法相。
一般人打坐入定什么都不知道了,那不是佛法,那是你的意识形态,是你造作了这个法相。乃至于说一切空了就是佛,空也是个法相,是个现象。有些人任督二脉打通了,奇经八脉打通了,河车大转,也都是法相。我经常问:你转河车,转到什么时候啊不要把自己转昏了头。你转转……总有不转的时候吧转到什么时候才不转呢任督二脉打通了,通到那里去呢通到阴沟里去吗还是通到电力公司还是通到上帝菩萨那里你都要搞清楚啊!可是我们许多人,不知不觉的都落在自我的法相里了。自我意识形成一个道的观念,一个道的样子,一个道的模型。
由此我们就明白,为什么世界上的宗教,因民族不同国家不同,所画的天堂也都不同。我们的天堂是穿大袍子古代帝王相的人,一切房子都是中国古时候的。西方人的天堂是洋房,他的神和上帝也是高鼻子蓝眼睛;阿拉伯人画的另有不同。所以说,天堂是根据自己的心理形态构成的,谁能去证明呢这些都是自己心理下意识构成的法相。
佛法唯识宗也称为法相宗,法相宗是先从现象界开始分析研究,现象界也就是世间一切事,所谓的一切法;最后研究到心理状态,研究到心性的本来,以至于证到整个宇宙。也就是说,法相宗从现有的人生,现有的世界的相,加以分析,归之于心,然后反回到形而上的本体。如果套一句佛学的名辞来讲,这是从自己的身心入手,进而打破了身心,证到形而上的本体。
华严宗不同于法相宗,是先从形而上的宇宙观开始,从大而无比的宇宙,慢慢收缩,最后会之于心,是使你由本体而了解自己。普通的佛学,是由你自己而了解了本体,这是两个不同的教育方法,我们必须要弄清楚。这些不同的路线不同的方法,佛学的名辞就叫做法相,一切法相。
现在金刚经快要结束了,告诉我们一个道理,非常严重的道理,佛告诉须菩提,你想证得无上菩提大彻大悟而成佛,你应该这个样子知道,应该这样去看清楚,理解清楚,应该这样子相信,这样去理解。怎么理解呢一句话,「不生法相」,你心里不要造作一个东西,你的下意识中,不要生出来一个佛的样子。每个人心里所理解的佛,所理解的道,所理解清净涅槃的境界,都各不相同,为什么不同呢是你唯心所造,你自己生出来的,是此心所生。
所以你不要自生法相,不要再去找,不要构成一个自我意识的观念。譬如我们上同样一个课,一百个同学中,各人理解的深浅程度都不相同,因为每人心里自生法相,自己构成一个现象,都非究竟。这就是佛经上说,众盲摸象,各执一端的道理。尽管瞎子摸象,各执一端,可是摸的那一端,也都是象的部分,并没有错。只能够说,每人抓到一点,合起来才是整个的象。要想完全了解整个大象的话,佛告诉我们的是「不生法相」,一切不著。下面,佛又推翻了。
我要过去你过来
须菩提。所言法相者。如来说。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佛经所说的法相,根本就不是法相,所以叫做法相。这个话在金刚经上常说。道理在那里那些都是教育上的方法。等于过河的船,目的是使你过河,已经过了河就不要把船背著走,要赶紧把船丢下,走自己的路。
佛经三藏十二部,各种各样的说法,有时候说空,有时候说有,有时候说非空非有,有时候又说即空即有,究竟那一样对呢那一样都对都不对,要你自己不生法相。
讲一个法相,包括了各种现象,譬如唯识宗,除了把心的部分分成八个识来讲外,再把心理活动的现象,纲领原则性加以归纳,成为一百个法。如果详细分析起来,当然不止一百个;可是后世一般人研究唯识,就钻进去爬不出来了。这些人钻到什么境界里头了呢钻到「有」,钻到一切法「胜义有」的法相里去了。就像龙树菩萨讲般若拿空来比方,与法相唯识宗的教育方法不同,可是一般人研究般若,又落到「空」的法相里去了。所以说,任何法相都不能住,都不是。
佛最后告诉我们,所谓法相,「即非法相」,那只是讲话的方便,机会的方便,教育上的方便,目的是使你懂得。如果这样不懂,他换另一个方法,总是想办法使我们懂得。可是后世的人,把他的教育方法记录下来以后,死死抓住他说过的那个空,或拚命抓个有,永远搞不清楚。事实上佛交代得很清楚,一切不落法相。不落法相以后,大家反而都说金刚经是说空的,前面我们已经说过,金刚经没有任何重点是教我们观空,金刚经都是遮法,挡住你不正确的说法,至于正确的是个什么东西,要你自己去找。
记得金刚经开始的时候,我曾经提到过禅宗的两个公案,一个是儿子跟父亲学小偷,对不对还有一个是坐牢的那个公案,现在再说一个禅宗故事。有一个年轻人出家学佛求道,想要开悟,跟著师父几十年。这位师父总是对他非常严厉,生活、行为都管得非常严。但是一问到佛法,师父总不肯说。这个人就像我们现在青年人学佛一样,好像找到一位老师,马上就有妙诀告诉他,传你一个咒子罗,或者传你一个方法,今天一打坐,明天就会飞了,就成佛了;自己意识中构成了这样一个法相。这个人的心理也是如此。可是这个师父呢,问到他真正佛法时,就说:你自己参去!自己研究去!
他自己暗想,十二三岁出家,天天求佛道,搞了几十年,这个老师嘛!是天下有名的大老师,是有道之士,跟著他却辛苦的要命,佛法也没有传给他一点,心中真烦恼。有一天他想了一个办法,带了一把小刀上山,师父快要走这一条小路回来了,小路只能走一个人,他就站在路口等师父回来。那天下雨,山上路滑难走,他看见师父低著头,慢慢走到了。其实他师父大概早知道这家伙在那里,他以为师父不知道,看到师父过来了,就一把抓住师父说:「师父啊,我告诉你,我几十年求法,你不肯告诉我,今天我不要命了。」说著就把刀拿出来,「你再不告诉我佛法的话,师父啊,我要杀了你。」这个师父很从容,手里还拿把雨伞,看他这个样子,就用手一把抓住他拿刀的手说:「喂,路很窄,我要过去,你过来。」师父把他拉过来,自己就过去了。他听到「我要过去,你过来」就忽然大彻大悟了。
我们大家参参看,「我要过去,你过来」,这一句话他就悟道了,这个理由在什么地方这个就是所谓禅宗公案。现在大家很难找出答案,我说的也不是真的答案,只能打个比方给你听:我们大家学佛最困难,心中的烦恼,身体上的感觉,坐起来腿发麻,不坐时心里烦恼不断;很想求到清净,清净永远求不到。烦恼不断,自己问自己怎么办你自己里面的师父一定告诉你:「我要过去,你过来9烦恼跑过了就是清净,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不生法相,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就那么简单。所以说,我要过去,你过来,这一条路根本是通的,烦恼即是菩提,那里有个烦恼永远停留在心中呢!你要是去想办法把烦恼空掉,求个清净,你不就是那个师父跟徒弟永远堵在路上,走不过来了吗
你看人家的教育法很简单,我要过去,你过来,也不理刀,也不理徒弟,这个徒弟就清楚了,就悟道了。可见他平常都在自生法相,都是著了一个佛的观念,著了一个道的观念。人生最怕是著魔,实际上,你学了佛法,学了道,把道跟佛法捆起来,你正是著魔了;著了佛魔,著了道魔,著了功夫魔,著了清净魔。
清净也是魔啊!所以禅宗祖师有几句话:「起心动念是天魔」,什么是天魔是你的起心动念而已,你自己生的法相。「不起心动念是阴魔」,大家注意啊!很多人都落在这个魔境,光想打起坐来什么都不知道,以为什么都不知道是入定,那个是不起心动念,不起心动念落在五阴境界,是阴魔。「倒起不起是烦恼魔」,有时候好像很清净,你觉得很清净吗有时候又觉得心里头好像有一点游丝杂念,可是也不要紧,可是也迷迷糊糊,这个就是倒起不起烦恼魔,无明之魔。说什么走火入魔!魔从那里来魔完全是自心所造,没有其它的东西。「起心动念是天魔。不起心动念是阴魔。倒起不起是烦恼魔。」如此而已。
佛学把魔境分析得很清楚,禅宗的大师们是用归纳的方法,非常简单扼要告诉你。实际上,这些心理的状况,这些境界,都是自生法相。由此更进一步说,我们佛学越学多了,唯识研究到最后,佛经三藏十二部都学了,你越学的多,越被法相的绳子捆得紧,都是著了法相。所以在快要作结论的时候,佛告诉我们,不生法相才是最究竟。我们给它的结论偈子:
第三十一品偈颂
九霄鹤唳响无痕泣血杜鹃落尽魂
谱到狮弦声断续为谁辛苦唱荒村
这是一个感想,在座的人,要是到过西北和中国的高山,或到过青城山峨嵋山,可能会听到白鹤的叫声。中国文字很妙,鸡叫是啼,鸟叫是鸣,虎叫是啸,表示不同的声音形态;白鹤叫称为鹤唳。白鹤是在高空叫的,声音像打锣一样,传得很远,所以这个鸟与其他的鸟特别不同。
「九霄鹤唳响无痕」,就是说,佛的说法像九重天上的白鹤,叫声响彻云霄,要叫醒世界上所有人的迷梦。但是,我们有没有被他叫醒呢世界上许多人是叫不醒的,想一想真够伤心。结果千里迢迢去学佛,不论在家出家,都变成杜鹃鸟一样。
「泣血杜鹃落尽魂」,据说杜鹃是上古一个因亡国而伤心到极点的帝子,因为天天哭,后来他的精魂变成杜鹃鸟,还在哭,哭到最后眼睛流血,滴在泥土上变成现在的杜鹃花。杜鹃另有很多的名字,也叫杜宇,也叫帝子,就是蜀国皇帝的儿子。我们后世学佛学道的都是杜鹃,抛家弃子专心学佛,到最后,道的影子都没有看到,只怪自己没有遇到明师,没有碰到佛,没有得到法。其实佛法是最平凡,最简单,佛在金刚经上都说完了。
「谱到狮弦声断续」,金刚经等于狮子之弦,用狮子身上的筋作弦的琴,它发出的琴声,百兽听到都会头痛,再重一点,百兽听到脑子都裂了,因为狮子是百兽之王。佛说的法是哲学里的哲学,经典里的经典,世界上真正形而上的道法,直截了当,全部都告诉我们了,但是我们不知道。这个琴谱弹到狮子之弦,这个声音弹的金刚经也好,法华经也好,华严经也好,断断续续,都弹给我们听了,高明的歌曲统统唱给我们听了,我们还是不懂。等于一个叫化子沿门唱莲花落一样,唱了半天没有人理,人不觉得好听,「为谁辛苦唱荒村」啊!这是对释迦牟尼佛幽默一下。实际上,我真为释迦牟尼佛一洒同情之泪,他讲到三十一品了,快讲完了,有谁懂得他呢他又何必在那里讲呢为谁辛苦唱荒村啊再唱一遍也没有用,因为知音难遇啊,永远不懂。实际上,他说的最亲切,最平凡。
我们现在再一次回过头来看,金刚经最开始,第一个重点是三个字──善护念。凡夫也好,成佛也好,只有一个法门,就是善护念。护什么念无所住怎么无所住很简单,不生法相。成了佛的人怎么样呢也是一样,也是吃饭穿衣,饭吃饱了,洗脚打坐,就是那么平凡。没有什么头上放光啦!心窝子放光啦!六种神通啦!都不来。吃饭穿衣敷座而坐。然后你问话,他答覆,就是那么简单。金刚经就是平凡里头的真实,平凡里头的超脱。
#三年级# 导语语文学习是大学习,不仅是课堂上的学习,更是生活中的见识,尤其是课外阅读。如果能养成课外阅读的好习惯,将会一生受益。三年级,是阅读写作的起点,我们必须要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以下是 整理的《小学三年级课外阅读名人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杨时求学故事
“程门立雪”这个成语家喻户晓。它出自宋代理学家将乐县人杨时求学的故事。
杨时从小就聪明伶俐,四岁入村学习,七岁就能写诗,八岁就能作赋,人称神童。他十五岁时攻读经史,熙宁九年登进士榜。他一生立志著书立说,曾在许多地方讲学,倍受欢迎。居家时,长期在含云寺和龟山书院,潜心攻读,写作教学。
有一年,杨时赴浏阳县令途中,不辞劳苦,绕道洛阳,拜师程颐,以求学问上进一步深造。有一天,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因对某问题有不同看法,为了求得一个正确答案,他俩一起去老师家请教。
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浓云密布。他们行至半途,朔风凛凛,瑞雪霏霏,冷飕飕的寒风肆无忌惮地灌进他们的领口。他们把衣服裹得紧紧的,匆匆赶路。来到程颐家时,适逢先生坐在炉旁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打扰老师,就恭恭敬敬侍立在门外,等候先生醒来。
这时,远山如玉簇,树林如银妆,房屋也被上了洁白的素装。杨时的一只脚冻僵了,冷得发抖,但依然恭敬侍立。过了良久,程颐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通身披雪,脚下的积雪已一尺多厚了,赶忙起身迎他俩进屋。
后来,杨时学得程门立雪的真谛,东南学者推杨时为“程学正宗”,世称“龟山先生”。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为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爱迪生故事
美国的爱迪生,是一个世界闻名的发明大王。
终其一生,发明的东西有白炽电灯、留声机、活动**、自动电报机、速写机等一千三百二十八种,平均每十一天就有一项发明〔当然,这里也包括他的助手的功劳)。一八八二年,是他发明最盛之年,平均每三天就发明一种东西。
人们不禁要问:这位发明大王,是怎样走上成功之路的呢
婚姻经典文言文
本文2023-10-08 01:37:44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92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