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世界的信件和邮报简史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8浏览:7收藏

古代世界的信件和邮报简史,第1张

信件及其通过国家通讯系统的传递是许多古代文化的特征。该书写媒介可能有所不同,但美索不达米亚人、埃及人、希腊人、罗马人和印加人都有能力远距离发送信使和通信,而且这样做的速度相对较快。建立了中转站,快递员可以在那里吃饭、休息、更换交通工具或通过中继传递他们的信息。古代虽然没有私人邮政系统,但许多人确实利用国家通讯设备或利用朋友、奴隶、商人和旅行者远距离发送私人信件。泥板和纸莎草纸卷轴等幸存的信件包含了大量信息,对于对商品价格、婚姻习俗和地区人口统计等不同主题感兴趣的历史学家来说,它们是无价的。也可以评价古人

近东书信

楔形文字古代近东的信件通常采用未烘烤和烘烤过的泥板形式,抄写员使用它们来记录行政信息和统治者之间的通信——无论是与下属的地方长官还是外国同行。信件的范围最终扩大到包括从历史到诅咒的所有主题,材料也随着纸莎草卷轴成为首选媒介而发生变化。后者通常用阿拉姆语写成。一封信通常在顶部显示发件人和收件人的名字,最高级的出现在最前面。也有人说这封信要读给收件人(包括他们无法阅读的可能性)。然后是一段公式化的问候标准,适用于大多数字母,然后是正文。

近东最着名的邮政系统是波斯ANGAREION,它有信使 ( PIRRADAZIS ) 的中途停留点。

对于需要发送到特定目的地的平板电脑和卷轴,请使用快递员。这项工作是为国家完成的,涉及到很大的责任,因为信使要对到达它应该到达的地方的信件负责。幸运的是,对于一位不得不长途跋涉而压力重重的信使来说,国家提供了一个中途停留地网络来休息和更换坐骑。私人之间的通信确实发生了,但是以相关人员的利益为代价的,而且他们无法利用国家邮政系统。

近东最著名的邮政系统是波斯angareion,它有一个信使 ( pirradazis ) 的中途停留点,相距一天的车程。该网络由它经过的当地社区支付和维护,为信使提供他们的口粮和坐骑,前提是他们出示官方密封的通行文件。希罗多德在他的《历史》(Bk 898)中称赞该系统具有弹性的信使,无论天气如何,他们都可以高速中继。事实上,纽约中央邮局征用了公元前 5 世纪希腊历史学家的话。在邮局里面,一个牌子上写着:

下雪、下雨、炎热或黑夜都不会阻碍这些快递员快速完成他们的约会。

古埃及的字母

和近东一样,埃及的信件写在泥板和纸莎草上。其中一些字母也刻在石碑上,用多种语言书写,尤其是阿卡德语。埃及的信件,至少是来自统治者的信件,通常特别含糊,而且满是公式化的表达和奉承词,只是为了收件人的利益。埃及信件的一个有趣特征是使用范本供不太自信或缺乏经验的抄写员抄写。与在近东一样,官员们热衷于保留一份重要信件的副本,以防万一丢失,尤其是在埃及的寺庙和堡垒中。

在新王国,皇室信件是使用一种信使系统传递的,这些信使通常使用马车尽快到达王国。和近东一样,他们有定期换马和提神的地方,尽管有些人也会乘船沿着尼罗河航行及其支流。第二个邮政网络负责处理州 的行政信函,它作为一个层次结构,信使在各级地方 上下传递信件。我们可以想象,私人偶尔会互相发送信件,但这些信件没有专门的方式到达目的地(尽管有人怀疑这里和其他地方的皇家信使是否沉迷于一点点 )。那么,最好的选择是要么使用奴隶,要么将信件传递给碰巧朝着正确方向前进的值得信赖的旅行者。

希腊世界的信件

希腊世界最早提到的一封信是在荷马的《伊利亚特》中,写于公元前 8 世纪的某个时候,普罗埃图斯 (Proetus) 寄出一块折叠的平板电脑,由贝勒罗丰 (Bellerophon)携带。接下来,公元前 5 世纪的希罗多德描述了萨摩斯国王阿玛西斯和暴君波利克拉底斯之间的一系列通信,c。公元前522年。希腊字母最古老的物理例子是三片薄铅片,可追溯到公元前。公元前 500 年。使用的其他材料包括陶片石灰石、动物皮和覆盖有蜂蜡和碳混合物的药片,以及表面变暗或变亮的木片。然而,就像在埃及一样,书写信息的首选形式是纸莎草纸。希腊人通常不使用卷轴,而是将他们的纸莎草文件折叠成几页,用绳子将它们捆起来,然后在上面盖上印章,以确保只有预定的收件人才能阅读它们。钢笔通常由芦苇制成并浸入墨水中,但在蜡或粘土板上书写时使用手写笔。古典希腊没有邮政网络,但有专门的信使(hemerodromoi)和信使船。

希腊字母最有趣的信息来源之一是希腊国王发送的信息(其中许多被复制到石碑上)。他们是整个鼓励他们皇室行政机构覆盖面和制度和实践如何希腊特别有用地中海在崩溃后形成的美国亚历山大大帝的帝国,从公元前323。希腊化王国确实创建了一个由富人配备和维护的邮政网络,作为一种税收形式。

罗马世界的书信

罗马人-男人和女人的青睐-继续使用的纸莎草纸为他们的信件,但有时用羊皮纸(羊皮纸)和鞣革,太。纸莎草纸的信件被捆扎好并密封起来,尽管后者只能采取在绳子和纸上画几条墨线的形式。从公元前 3 世纪开始,私人信件显着增加,尽管通讯员仍然必须找到自己的发送方式,例如朋友、奴隶和商人等可信赖的旅行者。另一方面,国家的皇帝和官员可以使用国家邮政系统——cursus publicus。奥古斯都(公元前 27 年 - 公元 14 年在位)由Suetonius所记(c 69 - 130/140 CE) 创建罗马邮政系统(也许更准确地描述为通信系统),以便他可以更好地管理他的庞大帝国。该系统首先使用信使 ( iuvenes ),他们一路从发送者到接收者,然后是它们的中继。在 120,000 公里(75,000 英里)的公路网沿线的常规站点为信使提供口粮和新鲜交通工具(车辆),这使得信息每天可以传播约 80 公里(50 英里)。

有两种类型的车站 - 一种有住宿设施(豪宅),另一种只是设计为交换交通工具的地方(突变)。土耳其南部皮西迪亚车站铭文的记录可追溯到公元 1 世纪,记录了快递员有权获得的驴、骡和推车的准确数量,前提是他们携带官方授权书(文凭)。最终,cursus publicus被分成两个分支,以信使是乘车 ( cursus clavularis ) 还是骑马 ( cursus velox )来区分。罗马法法规显示,国家邮政系统确实遇到过诸如私人虐待、难以获得动物和非法出售邮政凭单等问题。这一切都是在征用和劳务税的基础上运作的,因此邮政系统成为国家对当地社区最不受欢迎的干预之一。

罗马人写了一些手册,其中包含关于如何写好信件的样本信件和学术评论。

罗马信件很少注明日期,通常以一些问候语开头,并希望收件人身体健康。闭幕式也可能很长。口述信件仍然很常见,但发件人有时可能会亲自在末尾添加几行。也许对我们现代的写作观来说很奇怪,信件表达任何个人细节、想法和观点的情况仍然很少见,大多数信件仅限于事实和事件。不过,有几本书是名人的书信集,特别是西塞罗(公元前 106-43 年),小普林尼(c 61 - c 112 CE) 和皇帝 Julian (r 361-363 CE)。罗马人似乎热衷于把每件事都做好,他们还写了一些关于如何写好信的样本信件和学术评论的手册(通常在考虑修辞技巧时),一个例子是公元 4 世纪朱利叶斯·维克多( Julius Victor ) 的作品 我们也从书信中得知罗马人有写信的老师。

写信在基督教早期真正兴起,现在罗马成年男性的识字率约为 30%,而古典希腊约为 10%,古代近东仅为 1%(Oleson,734)。历史学家 J Ebbeller 将公元 200 年至 600 年的时期描述为古代“写信的黄金时代”(Barchiesi,468),因为罗马精英在他自己的一封信中接受了西塞罗的评论:当我无法亲自与您交谈时,我不会写信给您或阅读您的信”(给他的朋友的信,12301,引自同上)。还制定了人们应该回复他们收到的信件的惯例,并且有几个幸存的罗马人抱怨这没有发生的例子 - 这很可能归结为旅行和丢失信件的风险,而不是疏忽。

拜占庭帝国的书信

或许,人们也受到了圣保罗和其他人的书信的启发,在东罗马帝国,即后来的拜占庭帝国,某些信件受到了如此崇敬,以至于他们在观众面前被宣读。这就是国家邮政系统的重要性,君士坦丁堡的三位最高部长之一被任命为邮政标志(Logofthetes tou dromou)。到了公元 4 世纪,人们越来越关注写信,并制作了更多的手册来指导人们。对于拜占庭人来说,一封好的信件现在应该包括三个要素:简洁(syntomia)、清晰(sapheneia) 和恩典 ( charis )。也出现了一种添加一些额外内容来美化信件的时尚,例如在页边添加精美的引文、谚语和谜语。最后,拜占庭人热衷于给人留下最好的印象,因此经常随信件一起送出礼物,例如水果、衣服或宝石。信件和礼物是由称为grammatophoroi 的专门的信件承运人递送的。

中国人和印加人

对古代信件和邮政系统的概述很难涵盖所有文明,但至少应该包括对地中海以外的另外两种文化的认可,这些文化发展了自己的复杂和快速的通信网络:中国和印加。

中国人至少在公元 2 世纪就开始使用墨水和纸来书写,而他们的通信网络在战国时期(公元前 5 至 3 世纪)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存在,真正在汉朝(206公元前 - 公元 220 年)。统治一个庞大的帝国需要快速可靠的通信,据说汉族使者能够在 24 小时内以 480 公里(300 英里)的速度传递帝国信息,尽管这似乎不到一半。到宋代(公元 960-1279 年),信使可以在公路或河流上旅行,受益于 1600 多个驿站。

在南美洲,印加人(约公元 1400 年至 1533 年)可能没有任何信件要投递——他们的记录没有写成复杂的打结绳索的形式,基普——但他们确实有一个了不起的信使系统。赛跑者(chaski或chasquis) 以接力方式运行,将信息口头传递给每 6-9 公里驻扎的新跑者。通过这种方式,消息可以在一天内沿着一个网络传输多达 240 公里(150 英里),该网络总共有 40,000 公里(25,000 英里)的专用道路。显然,当时几乎所有地方的古人都和我们今天一样关心如何尽可能快速可靠地发送和接收消息,他们建立了令人印象深刻的通信网络,如果我们的技术突然失败,我们今天将难以匹敌

书信起源。先人靠结绳记数,今天打了几头猎物,谁分多

少,系几个疙瘩,怕忘了,那是留给自己的“书信”。慢慢的,便有了数字的

概念。走到哪个山头,这里猎物很多,便在山崖上画上几群牲口,告知同族这

里可以狩猎。这是形象的书信。

从女娲抟土造人、精卫炼石补天到黄帝大战蚩尤、大禹疏浚洪水,这是古

人关于万物起源、人类发展、社会形态演变的书信。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

随着古文字的起源和发展,信息的传输方式变得越来越多样。人们在占卜之

后,把卜辞刻到龟甲兽骨上,不但产生了甲骨文,还产生了“今天是否是黄道

吉日,能不能做什么?”的书信。到商周时代,随着冶炼技术的应用,皇族把

历史等重要信息刻到国家之重器的青铜鼎上,或颂扬、或警醒,或传于后代,

或埋于地下,写出来,绝不是为了自己看的,那是为了铭记历史,教育后代而

留下的书信。春秋战国,人们把书信写在竹简上,先是用绳扎,再用封泥封,

之后又在封泥上盖上印章,大概春秋战国时期是七国纷争,战乱频仍,书信的

防伪保密就显得极为重要,这也是我国防伪技术的源起吧。

东汉蔡伦发明了被誉为古代四大发明之一的造纸术,为书信大行天下提供

了便利条件。无论是文人士大夫还是布衣百姓,都把书信作为相互沟通,传情

达意的重要手段。但那时交通并不发达,写完了信,或亲自送去,或托人捎

去,若相距遥远,书信在路上走个一年半载也是常事。于是人们羡慕水中的游

鱼、天空的飞雁,把思念寄托于碧波水府、白云天幕,图的是一个快字。随着

实际需要,于是就有了专门送信的信使,专门为信使驻马休息的驿站。那时的

驿站信使都是官方的,因为皇帝要延伸皇权,下达政令。往往是一道圣旨,便

是快马接力,昼夜兼程。唐太宗的爱妃杨玉环喜食荔枝。皇帝便命令通过机要

交通,当日送到,于是杨贵妃才能日啖荔枝三百颗。虽然杨贵妃有幸通过机要

通信渠道吃到了新鲜的荔枝,但那时信使和驿站的主要功用还是传输信息。从

有了文字,有了纸张,书信变成了通信联络的重要手段。书信也就成为延续几

千年文明史、传承文化、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载体。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子 鱼父》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 学而》

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论语 学而》

言必信,行必果。《论语 子路》

轻诺必寡信。《老子》

一诺千金。《史记》

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礼记》

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 《孟子》

言不信者,行不果。《墨子》

两心不可以得一人,一心不得百人。《淮南子 缪称训》

骄溢之君无忠臣, 口慧之人无必信。《淮南子 缪称训》

子曰: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大车无輗,小车无軏,其何以行之哉?《论语 为政》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论语 述学》

善疑人者,人亦疑之;好防人者,人亦防之。《郁离子 任己者术穷》

夫可与为始,可与为终者,其唯信乎!《臣轨 诚信章》

百种奸伪,不如一实。(忘记这个出处了。。。)

不宝金玉,而忠信以为宝。《礼记 儒行》

我无尔诈,尔无我虞。《左传》

出乎尔者,反乎尔者也。《孟子 梁惠王》

见其诚心而金石为之开。《韩诗外传》

轻诺者,信必寡。《省心录》

推之以诚,则不言而信。《文中子》

以信待人, 不信思信;不信待人,信思不信。《傅子 义信》

最早的信封,信封是怎样诞生的?

写信要用信封,可是你知道信封是怎样诞生的?最早的信封是什么样式的?最早的信封出现在何时、何地?

古代邮寄信件的封装方式与现在是完全不同的。

公元前3000年,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两岸的亚述人和尼罗河边的埃及人,采用泥版信装在泥制的外套内,这泥制的外套就是世界上最早的信封。

以后人们还把动物皮和羊皮纸写成的信卷成一卷,外边用皮条捆扎,然后再用火漆封缄。皮条火漆封缄就组成了信封。

我国古代没有纸张时,公私“简牍”(公文或书信)大都写在竹简或木牍上。为了保密,将竹简或木牍用绳捆缚,在绳端或分叉处加以检木,封之以粘土,然后上盖印章,以防私拆。这种封缄办法流行于秦汉。

我国是发明纸的国家,当魏晋之后,纸、帛盛行,用绳捆、泥封信件的办法,逐渐被纸、帛信封所代替。

据史料载,唐代名将郭子仪,战功赫赫,儿子又是驸马,被皇家封为汾阳郡王。尽管他高官厚禄,地位显赫,但生活却很节俭,每次收到书信后,总把用过的信封,改制后再继续使用。由这一故事可见,信封在我国唐代,就很盛行了。

关于欧洲纸信封的出现,这里还有一段小故事:

19世纪的欧洲,一些贵族及公子哥儿**们,时尚到海边度假。设在海边的一个书店老板布鲁尔还兼顾为游客代发信件的业务。当时的信件是没有信封的,只是写在纸上贴上一定的邮票就可寄了。日子一久布鲁尔发现有的女士特别爱写信,而她们写的信多数是寄给自己情人的。尽管她们对他很信任,可是在长长的邮路上也难免“泄密”。因此有些女士害怕信的内容被外人窃知而不写信了。善於动脑筋的布鲁尔心想:如果能有一只纸袋把信封在里面,这样既可方便信的投寄又可把信的内容保密。

布鲁尔经过一番苦心钻研,按当时他店里出售的信纸大小,设计了一种信封。寄信人只要将口子封上,信中的秘密便万无一失了。

布鲁尔发明的信封得到了游客的欢迎,这样一传十、十传百……布鲁尔书店的生意越来越兴旺了。到了1820年,这种信封便开始定量地生产了。1844年,两个伦敦人制成了第一台糊信封的机器。但那时信封的规格、纸质和式样还未统一。

信封流通后,起初邮局对装寄信件的信封尺寸大小没有严格的要求。邮局收寄的信件大小不等,给邮局分拣信件带来很大不便,还影响了邮件的传递速度。

随着邮政事业的迅速发展,信封大小问题已成了各国邮局共同关心的事了。于是1979年10月26日在里约热内卢举行的第18次万国邮政联盟代表大会上通过了修正的万国邮政公约。其中有一条就是有关统一信函的标准问题。

我国有关部门按《万国邮政公约》第一部分《适用于国际邮政业务的共 倍)。普通信封的最小尺寸长140毫米,宽90毫米(公差2毫米)。最大尺寸长235毫米,宽120毫米(公差2毫米)。根据这一标准,国家标准局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信封”标准。此标准中除了信封尺寸外,还对信封纸张质量及糊缝方面都作了明确规定。并强调无论是生产信封单位,还是自行印刷信封使用的单位,都不得在信封的正面或背面印有广告之类的宣传文字或图样。从此,我国邮政事业上信封的标准化正式走上了统一、规范的道路。

信封规格的统一,对信函处理的自动化也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对我国邮政通信事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推动作

在我国古代典籍中,“信”出现时通常有以下几种含义:

1 指“诚实守信”。例如《左传·宣公二年》中:“止,信以行险。”就强调了诚信的重要性。此外,像《史记·商君列传论》中的“商君违礼义,弃伦理,而能自强于秦,亦非诚也”也表明了诚实守信的重要性。

2 指“相信;信任”。例如《史记·项羽本纪》中的“梁殊使使告赵王,赵王不信”,以及《列子·黄帝》中的“人告之,则不信”都是指相信、信任的含义。

3 指“忠实”。这种用法多见于古代诗歌中,例如曹植的《七启》中有:“昔枚乘作《七发》,傅毅作《七激》,张衡作《七辩》,崔瑗作《七厉》,蔡邕作《七赋》,虞粲作《七释》,吾子又撰《七游》,妙述鸿生,命析路歧,光扬壮丽,永为后式矣。”这里的“信”都是指忠实的含义。

4 指“确实;的确”。例如《诗经·周颂·臣工》中的“匪上帝不时,殷不用旧”,以及《汉书·沟洫志》中的“求民之瘼,恤民之隐者,上之忧也”,其中的“信”都是指确实、的确的含义。

总的来说,“信”在古代典籍中多指诚实守信、相信、信任、忠实、确实、的确等含义。

见下

信xìn

①<形>言语真实;诚实。《曹刿论战》:“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②<形>实在的;真实的。《祭十二郎文》:“呜呼!其信然邪?”

③<副>确实;的确。《促织》:“闻之,一人飞升,仙及鸡犬,信夫!。”

④<动>相信;信任。《促织》:“成述其异,宰不信。”

⑤<名>信用。《<指南录>后序》:“则直前诟虏帅失信。”

⑥<动>讲信用。《谏太宗十思疏》:“信者效其忠。”

⑦<名>信物;凭证。《中山狼传》:“是皆不足以执信也。”

⑧<名>使者;送信的人。《孔雀东南飞》:“自可断来信,徐徐更谓之。”

⑨<名>消息;音讯。《柳毅传》:“长天茫茫,信耗莫通。”

⑩<名>快信;信件。《红楼梦》:“弟于内家信中写明,不劳吾兄多虑。”

⑾<动>任随;随意。《琵琶行》:“低眉信手续续弹。”

shēn

<动>通“伸”。伸展;伸张。《中山狼传》:“狼欣然从之,信足先生。”

在我国古代,把骑马送信称为邮驿。据甲骨文记载,商朝时就已经有了 邮驿,周朝时进一步得到了完善。那时的邮驿,在送信的大道上,每隔34 里设有一个驿站,驿站中备有马匹,在送信过程中可以在站里换马换人,使 官府的公文、信件能够一站接一站,不停地传递下去。 我国邮驿制度经历了春秋、汉、唐、宋、元的各个朝代的发展,一直到 清朝中叶才逐渐衰落,被现代邮政取代。 在古代其它国家也存在过这种骑马送信的邮驿制度。14 世纪时,中亚地 区曾出现过一个强大而又短暂的帖木儿帝国,是由蒙古人的后裔建立的,控 制着包括现在的印度、阿富汗、伊朗等地的广大地区。贴本儿帝国制订了严 格的邮驿制度,规定驿使每天必须走500 里路程,而且还赐与驿使一项特权, 行路中需要换马时,不论是皇亲国戚,还是寻常百姓,只要驿使提出换马的 要求,都要用自己的马和驿使交换,如果柜绝就有杀头之罪。在一段时期内 帖木儿的大军开疆拓土,屡战屡胜,与邮驿制度健全,信息灵通是分不开的。 邮驿是官府的通信组织,只许传送官府的文件,而不允许传送私人信件。 由于生产的发展和生活的需要,人们对通信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出外经商的、 做工的以及战乱年代被迫出征的战士和远离家乡逃荒避难的人们,都需要和 家人亲友通信。特别是各地商人,为了互相交流商情、商谈贸易、寄递帐单 等都迫切需要通信。于是民间传递信件的业务就应运而生了。大约在唐朝的 时候,长安、洛阳之间就有了专门为商人服务的“驿驴”。当时还有一种叫 飞钱的办法,就是各地商人可以把在长安贩卖货物挣的钱存入各地方官府驻 长安的机构。这些机构发给商人存钱的收据,商人拿着收据回到地方后,再 凭收据到各地方官府取钱,这样就免除了路上被强盗抢走钱财的风险。明朝 初年,在西南地区出现了叫“麻乡约”的民邮机构。那时候许多外省人移居 到地广人稀、土地肥沃的四川省,尤以湖北省孝感的人最多,他们虽然定居 在四川,但仍很想念家乡的亲人,所以每年都定期举行集会,并推举代表, 回乡探亲,同时也帮助同乡捎带书信和包裹,天长日久,就成了传统。于是 人们干脆就成立了叫“麻乡约”的商行,专门负责替人传递包裹和信件,兼 营货物运输。 到了明朝永乐年间,民间出现了专业民邮机构——民信局。民信局的出 现是民间贸易、民间交往日益发展的必然结果。民信局首先出现在著名的港 口城市——宁波。那里工商业发达,是水陆交通的重镇,当地有许多人外出 经商做官。当时的宁波绍兴一带人士遍布全国各地,他们之间的书信往来非 常频繁,但托人转代非常不便,一封信要经过很长时间才能到达收信人手中。 在这种背景下,民信局产生了。由于适应了形势的需要,所以民信局发展很 快。不久,在全国各地尤其是大城市和一些沿海口岸相继建立了许多家民信 局。这些民信局一般都有一定的管辖范围,路途遥远的邮件常常需要几个民 信局互相合作,才能把邮件传递到目的地。当时的民信局经营范围很广,既 能传递信件、包裹,也能汇兑银钱,甚至还能托运一些大件物品。民信局在 清咸丰同治年间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全国大小民信局多达数千家。在广东、 福建的沿海地区还出现了专门为海外侨胞服务的民信局——侨批局。那时候 许多穷苦百姓为生活所迫不得不飘洋过海到异国他乡去谋生,虽然身在海 外,但仍心系故土,需要和家乡的亲人通信联系,也需要给家人寄回金钱和 物品。民信局为了满足这些人的需要,成立了专门为侨胞办理通信和汇款业 务的机构,只是因为福建方言中把“信”说成“批”,所以才叫“侨批局”。 具有现代意义的邮政局——大清邮政是于1896 年正式成立的。它是由当 时霸占我国海关税务大权的英国人赫德一手创办的。他的目的并不是要帮助 我国发展邮政通信事业,而是为了进一步掠夺中国的财富。以后几十年,从 英国人赫德到法国人制黎、铁士兰,帝国主义列强一直控制着中国的邮政, 并从中榨取了不尽的财富。但是当他们迫不得已将这项主权交还中国政府的 时候,却声称中国政府反欠他们184 万余两白银。当时,帝国主义国家侵犯 我国邮政主权的另一方式是他们纷纷在中国开办叫“客邮”的机构。这些机 构名义上是为在华的英、法、美、德、俄、日等国的侨民提供邮政服务,但 实际上却是他们用以搜集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情报的情报网。在 帝国主义的排挤、压制下,我国的民邮组织逐渐被削弱了,并最终于1935 年停办。

邮票是近代邮政的产物。而邮政的历史,比邮票长得多。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周朝就已有邮政机构,那时称务邮或驿,合称邮驿。孔子曾说过:“德之流行,速于置邮传命。”此种邮驿制度延续了2000多年,一直保持到1912年才取消。 我国古代邮驿只传递政府的公文和军报,是不收邮费的,用不着发行邮票。但是为了辨别真伪,保证传递的准确、安全,历代都规定了牌符制度,用牌符证明所传的文书是真的。周代用竹符,汉代用铜符,唐代用银符,宋代用木牌,涂漆写字,有金字牌、青字牌、红字牌等。金字牌,一天行400里,只有传递敕书和军事机密文件才使用。J135《中华全国集邮联合会第二次代表大会》纪念邮票。邮票图案是战国时期的虎节。虎身上有铭文“王命命传凭”,意思是传递王命,供应车马和饮食。这种虎节和虎符一样,一分为二,一半发给传递军事文书的信使,另一半发给驿站或关卡,以查验是否符合,判别真伪。

古代世界的信件和邮报简史

信件及其通过国家通讯系统的传递是许多古代文化的特征。该书写媒介可能有所不同,但美索不达米亚人、埃及人、希腊人、罗马人和印加人都有能...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