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吾闻道也顾先乎吾,吾从而师之”这句话
这句话应该是“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意思是“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
这句话出自唐代韩愈的《师说》
1、原文: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2、翻译:
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可以)依靠来传授道理、教授学业、解答疑难问题的。人不是生下来就懂得道理的,谁能没有疑惑?(有了)疑惑,如果不跟从老师(学习),那些成为疑难问题的,就最终不能理解了。生在我前面,他懂得道理本来就早于我,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生在我后面,(如果)他懂得的道理也早于我,我(也应该)跟从(他)把他当作老师。我(是向他)学习道理啊,哪管他的生年比我早还是比我晚呢?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存在的地方。
唉,(古代)从师(学习)的风尚不流传已经很久了,想要人没有疑惑难啊!古代的圣人,他们超出一般人很远,尚且跟从老师而请教;现在的一般人,他们(的才智)低于圣人很远,却以向老师学习为耻。因此圣人就更加圣明,愚人就更加愚昧。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大概都出于这吧?(人们)爱他们的孩子,就选择老师来教他,(但是)对于他自己呢,却以跟从老师(学习)为可耻,真是糊涂啊!那些孩子们的老师,是教他们读书,(帮助他们)学习断句的,不是我所说的能传授那些道理,解答那些疑难问题的。(一方面)不通晓句读,(另一方面)不能解决疑惑,有的(句读)向老师学习,有的(疑惑)却不向老师学习;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反而放弃(不学),我没看出那种人是明智的。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不以互相学习为耻。士大夫这类人,(听到)称“老师”称“弟子”的,就成群聚在一起讥笑人家。问他们(为什么讥笑),就说:“他和他年龄差不多,道德学问也差不多,(以)地位低(的人为师),就觉得羞耻,(以)官职高(的人为师),就近乎谄媚了。”唉!(古代那种)跟从老师学习的风尚不能恢复,(从这些话里就)可以明白了。巫医乐师和各种工匠这些人,君子们不屑一提,现在他们的见识竟反而赶不上(这些人),真是令人奇怪啊!
圣人没有固定的老师。孔子曾以郯子、苌弘、师襄、老聃为师。郯子这些人,他们的贤能都比不上孔子。孔子说:“几个人一起走,(其中)一定有(可以当)我的老师(的人)。”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李家的孩子蟠,年龄十七,喜欢古文,六经的经文和传文都普遍地学习了,不受时俗的拘束,向我学习。我赞许他能够遵行古人(从师)的途径,写这篇《师说》来赠送他。
3、鉴赏:
中心论点: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说》是韩愈的一篇著名论文。据方成珪《昌黎先生诗文年谱》考证,此文作于唐德宗贞元十八年(802),这一年,韩愈35岁,任国子监四门博士,这是一个“从七品”的学官,职位不高,但是他在文坛上早已有了名望,他所倡导的“古文运动”也已经开展,他是这个运动公认的领袖。这篇文章是针对门第观念影响下“耻学于师”的坏风气写的。门第观念源于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自魏文帝曹丕实行九品中正制后,形成了以士族为代表的门阀制度,重门第之分,严士庶之别,士族的子弟,凭高贵的门第可以做官,他们不需要学习,也看不起老师,他们尊“家法”而鄙从师。到唐代,九品中正制废除了,改以官爵的高下为区分门第的标准。这对择师也有很大的影响,在当时士大夫阶层中,就普遍存在着从师“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的心理。韩愈反对这种错误的观念,提出以“道”为师,“道”在即师在,这是有进步意义的。与韩愈同时代的柳宗元在《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说:“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以看出《师说》的写作背景和作者的斗争精神。
对耻学于师,文章连续用了三个对比。第一,古今对比,阐明耻学于师违背圣人之道,其后果只能是更加愚昧。第二,将同一个人既明于择师教子的必要,却又不明于自己从师的必要,把这两种完全矛盾的做法加以对比,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揭示那些人确实糊涂不通道理。第三,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之族的对比,进一步道出士大夫的错误心理,发人深省地指出两种人的地位与智能的反差,更令人幡然醒晤。
4、创作背景
作者表明任何人都可以做自己的老师,不应因地位贵贱或年龄差别,就不肯虚心学习。文末并以孔子言行作证,申明求师重道是自古已然的做法,时人实不应背弃古道。
这是韩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论说文。文章论述了从师表学习的必要性和原则,批判了当时社会上“耻学于师”的陋习,表现出非凡的勇气和斗争精神,也表现出作者不顾世俗独抒己见的精神。
中国古代的学校教育十分发达,从中央到地方都有官学。韩愈写这篇文章时三十五岁,正在国子监任教。那么,韩愈为什么说“古之学者必有师”,“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原来他所说的“师”,有其独特含义。既不是指各级官府的学校老师,也不是指“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启蒙教师,而是指社会上学有所成,能够“传道受业解惑”的人。韩愈既以这样的人自我标榜,也以好为人师而著称。《新唐书》本传说他“成就后进士,往往知名。经愈指授,皆称韩门弟子”。
唐代,魏晋以来的门阀制度仍有沿袭。贵族子弟都入弘文馆、崇文馆和国子学。他们无论学业如何,都有官可做。韩愈写《师说》的社会背景,可以从柳宗元《答韦中立论师道书》中的一段话里看出。柳宗元说:“由魏晋氏以下,人益不事师。今之世不闻有师,有,辄哗笑之,以为狂人、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世果群怪聚骂,指目牵引,而增与为言辞。愈以是得狂名。居长安,炊不暇熟,又挈挈而东,如是者数矣。”由此可见,韩愈作《师说》,大张旗鼓地宣扬自己的观点,是难能可贵的。
实际上,可以把《师说》看作韩愈提倡“古文”的一个庄严宣言。六朝以来,骈文盛行,写文章不重视思想内容,讲求对偶声韵和词句华丽,尽管也产生了一些艺术成就很高的作品,却导致了文学创作中浮靡之风的泛滥。这种风气,直到中唐仍流行不衰。在唐代,韩愈不是第一个提倡“古文”的人,却是一个集大成者。他无论在文学理论还是在创作实践上,都有力地促成了“古文运动”的兴起、发展,主张“文以载道”,并身体力行,培养了大批有志于古文创作的年轻人。
5、末端的意义
《师说》的末段一般认为是一篇结构完整的议论文的附言,有如文章的后记或跋,作者对写作缘起做简单的说明,为了鼓励自己的学生“不拘于时,学于余”而做,亦或仅仅是作者发表议论的一个契机,一个借口。可是如果我们认真联系前文,就会发现末段与第三段内容上紧密相承,是全文意义结构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从某一视角看,这看似无足轻重的地方,确实全文的文眼,忽略了这一文眼,全文犹如未点睛之龙,仅仅有其形,而缺少生动真切之感。 首先,末段李氏子蟠从师学习的事例,是全文最重要的论据,在意义上是前文论述的再递近。
《师说》起笔,托古言事,直接明了的提出文章的中心论点:“学者必有师”。紧接着对老师的职责提出了自己的卓越见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并对如何择师也提出独到见解:“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第一段的理性陈述完毕,第二段以感慨发端,对当时社会耻学于师的浮靡之风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尽吐不平之气,也指明了文章的现实意义
我们国家有着几千年的文化积累,而且我们国家的文字出现得很早,所以流传到现在的书籍有很多,下面我们来看看要想读古籍,要从哪里开始读。
第一个我推荐的是易经,这个也是我们的高中班主任推荐的,他是一个毕业于汉语言文学的高材生,经常给我们推荐书,易经是一本神书,现在我们遇到的那些算命先生他们可能就是在易经里边小有成就才敢出来混,没错,已经里边有很多对算命的描写,有兴趣的人可以去看看。
第二个推荐的是山海经,山海经里边都是一些传奇的故事,现在很多人都喜欢了解西方的神话,什么宙斯啊雷神死神雅典娜之类的,但是对于我们国家的那些神话人物仅仅局限于西游记里边的描写。山海经里边记载了很多那些奇珍异兽,比如饕餮貔貅之类的,我认为作为祖国未来的接班人都要了解一下。
第三个是论语了,我们国家是推崇儒家文化的,而论语里边记载的大部分都是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的言行,我们国家的孔子学院已经走上了世界,所以论语还是值得去看一下的。
聊斋志异,庄子,论语,老子,史记本纪世家列传,周髀算经,史记天官书历书,博物志、酉阳杂俎等,新唐书、明史等历算章节,新仪象法要,测量法义……
上边说的都是我们国家的古籍,如果你能把这些文章都读一遍的话可能要花不少的时间,就当是你空闲时候的娱乐消遣吧。
《大学》是四书五经中最小的,但它是纲领性文件。
“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古之欲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奇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自天子以至於庶人台是皆以修身为本。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其所厚者薄而其所薄者厚,未之有也。”
原版字数就这么多,其他都是宋儒给注的。
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
读书百遍,其义自现。(三国志)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读一书,增一智。
不吃饭则饥,不读书则愚。
不向前走,不知路远;不努力学习,不明白真理。
树不修,长不直;人不学,没知识。
用宝珠打扮自己,不如用知识充实自己。
蜂采百花酿甜蜜,人读群书明真理。
劳动是知识的源泉;知识是生活的指南。
知识是智慧的火炬。
宝剑不磨要生锈;人不学习要落后。
茂盛的禾苗需要水分;成长的少年需要学习。
星星使天空绚烂夺目;知识使人增长才干。
造烛求明,读书求理。
粮食补身体,书籍丰富智慧。
世界上三种东西最宝贵——知识、粮食和友谊。(缅甸谚语)
书籍备而不读如废纸。(英国谚语)
积累知识,胜过积蓄金银。(欧洲谚语)
谦虚是学习的朋友
泰山不是垒的,学问不是吹的。 天不言自高,地不语自厚。
水满则溢,月满则亏;自满则败,自矜则愚。
包子有肉,不在皮上;人有学问,不挂嘴上。
不实心不成事,不虚心不知事。 不自是者博闻,不自满者受益。
虚心的人,常想己之短;骄傲的人,常夸己之长。
自赞就是自轻。 自满是智慧的尽头。
如果有了胡子就算学识渊博,那么,山羊也可以讲课了。
成就是谦虚者前进的阶梯,也是骄傲者后退的滑梯。
吹嘘自己有知识的人,等于在宣扬自己的无知。
言过其实,终无大用。 知识愈浅,自信愈深。
讷讷寡言者未必愚,喋喋利口者未必智。
宽阔的河平静,博学的人谦虚。 秀才不怕衣衫破,就怕肚子没有货。
山不厌高,水不厌深。 骄傲是跌跤的前奏。
骄傲来自浅薄,狂妄出于无知。 骄傲是失败的开头,自满是智慧的尽头。
说大话的人像爆竹,响一声就完了。 鉴难明,始能照物;衡唯平,始能权物。
谦虚是学习的朋友,自满是学习的敌人。
赶脚的对头是脚懒,学习的对头是自满。
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 虚心的人学十算一,骄傲的人学一当十。
强中更有强中手,莫向人前自夸口。 满足现在的成就,就窒息了未来。
喜欢吹嘘的人犹如一面大鼓,响声大腹中空。
人唯虚,始能知人。 满招损,谦受益。 满必溢,骄必败。
知识贮藏在谦虚的大海中。(朝鲜谚语)
学问多深也别满足,过失多小也别忽略。(蒙古谚语)
懂得自己无知,说明已有收获。(拉丁美洲谚语)
学问学问,不懂就问
刀钝石上磨,人笨人前学。 以人为师能进步。
试试并非受罪,问问并不吃亏。 善于发问的人,知识丰富。
不听指点,多绕弯弯。 不懂装懂,永世饭桶。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不能则学,不知则问,耻于问人,决无长进。
学问渊博的人,懂了还要问;学问浅薄的人,不懂也不问。
井淘三遍吃好水,人从三师武艺高。
手指有长有短,知识有高有低。 学无前后,达者为师。
边学边问,才有学问。 若要精,人前听。
只要是有益的话,小孩的话也要听。
要学蜜蜂采百花,问遍百家成行家。
老姜辣味大,老人经验多。 请教别人不折本,舌头打个滚。
怕问路,要迷路。 嘴勤不走冤枉路。
书籍备而不读如废纸。(英国谚语)
不问的人永远和愚昧在一起。(东非谚语)
耳朵没有底,可以从早听到晚。(非洲谚语)
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一艺之成,当尽毕生之力。
一个不想蹚过小河的人,自然不想远涉重洋。 针越用越明,脑越用越灵。
学在苦中求,艺在勤中练。 不怕学问浅,就怕志气短。
才华是血汗的结晶。 才华是刀刃,辛苦是磨刀石。
上如阶尽管费力,却一步比一步高。 不经过琢磨,宝石也不会发光。
心专才能绣得花,心静才能织得麻。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日日行,不怕千万里;时时学,不怕千万卷。 多练多乖,不练就呆。
只有努力攀登顶峰的人,才能把顶峰踩在脚下。 困难是人的教科书。
汗水和丰收是忠实的伙伴,勤学和知识是一对最美丽的情侣。
学习如钻探石油,钻得愈深,愈能找到知识的精髓。 先学爬,然后学走。
心坚石也穿。 好记性不如烂笔头。 勤勉是成功之母。
好高骛远的一无所得,埋头苦干的获得知识。 百艺通,不如一艺精。
同时赶两只兔,一只也捉不到。 一回生,二回熟,三回过来当师傅。
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 学习如赶路,不能慢一步。
学问之根苦,学问之果甜。 学问勤中得,富裕俭中来。
注意力是智慧的门户。 要得惊人艺,须下苦功夫。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绣花针。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常说口里顺,常做手不笨。 最淡的墨水,也胜过最强的记性。
搓绳不能松劲,前进不能停顿。 瞄准还不是射中,起跑还不算到达。
没有艰苦的学习,就没有最简单的发明。(南斯拉夫谚语)
谁游乐无度,谁没空学习。(法国谚语)
谁要懂得多,就要睡得少。(亚美尼亚谚语)
知识好象砂石下面的泉水,越掘得深泉水越清。(丹麦谚语)
知识需要反复探索,土地需要辛勤耕耘。(尼泊尔谚语)
学如驾车登山,不进就退。(日本谚语)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读了懂不了,用处也不大。
一窍通,百窍通
心里没有眼,有眼也无用。
仔细考虑一天,胜过蛮干十天。
吃别人嚼过的馍没有味道。
尽信书,莫如无书。
灯不拨不亮,理不辩不明。
没有意志的人,一切都感到困难;没有头脑的人,一切都感到简单。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闻而不审,不若无闻。
读书不知义,等于嚼树皮。
吃饭不嚼不知味,读书不想不知意。
读书不想,隔靴挠痒。
温故而知新。
刀越磨越利,脑越用越灵。
身怕不动,脑怕不用。
强记不如善悟。
思索,就是跟自己争论。(西班牙谚语)
一次深思熟虑,胜过百次草率行动。(南斯拉夫谚语)
知识无底,学海无涯
万川归海海不盈。
山上的石头能背完,河里的流水能舀干,世上的知识学不完。
书囊无底。
生命有限,学问无涯。
走不完的路,知不完的理。
学如积薪,后来者居上。
学到知耻处,方知艺不精。
到处留心皆学问。
泉水挑不干,知识学不完。
做到老,学到老,活到八十还学巧。
聪明的樵夫,应该是既善于砍柴,也善于磨刀的。
聪明来自见多识广。(阿拉伯谚语)
不愿看的人,比瞎子还瞎;不愿听的人,比聋子还聋。(法国谚语)
学者的一天,比不学无术的人的一生还有价值。(阿拉伯谚语)
数不尽的土粒,渡不尽的学海。(蒙古谚语)
知识无底,学海无涯。(蒙古谚语)
时间是宝贵的财富
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
少而不学,老而无识。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太阳落山了,人才感到阳光的可贵。
记得少年骑竹马,转身便是白头翁。
有钱难买少年时。
失落光阴无处寻。
节约时间就是延长寿命。
守财奴说金钱是命根,勤奋者看时间是生命。
时间是最宝贵的财富。
你和时间开玩笑,它却对你很认真。
补漏趁天晴,读书趁年轻。
把握一个今天,胜似两个明天。
清晨不起早,误一天的事;幼年不勤学,误一生的事。
等时间的人,就是浪费时间的人。
最珍贵的财富是时间,最大的浪费是虚度流年。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头方悔读书迟。
挥霍金钱是败坏物,虚度年华是败坏人。
谁把一生的光阴虚度,便是抛下黄金未买一物。
珍宝丢失了还可以找到,时间丢失了永远找不到。
懒人嘴里明天多。
一日无二晨,时过不再临。
熟读游泳学,不如下大河
人在山外觉山小,人进山中知山深。
万事莫如亲下手。
荆条编小篮,看着容易做着难。
不见不识,不做不会。
不下水,一辈子不会游泳;不扬帆,一辈子不会撑船。
不爬崎岖的高山,不知大地的平坦。
见识,见识,不见不识。
天平是轻重的衡量器,实践是是非的试金石。
发一回水,澄一次泥;经一回事,长一回智。
有钱难买经验多。
有知识不会运用,如同耕耘而不播种。
闭眼怎看三春井,出水才看两腿泥。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听不如看,看不如干。
近水知鱼性,靠山识鸟音。
经常出门的孩子,比父母知道的多。
读千赋者善赋,观千剑者晓剑。
读书如果不与实际结合,知识不过是天空的浮云。
站在森林外边,就不能完全了解森林。
欲知对岸事,就要渡过河。
聪明人听到一次,思考十次;看到一次,实践十次。
舞剑是一回事,作战是另一回事。(朝鲜谚语)
打铁才能成为铁匠。(法国谚语)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孔子
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孔子
三人行,必有我师也。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孔子
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朱熹
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欧阳修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刘彝
黑发不知勤学早,白发方悔读书迟——颜真卿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于谦
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刘向
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汉乐府。长歌行》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
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苏轼
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李苦禅
立志宜思真品格,读书须尽苦功夫——阮元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诸葛亮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陈寿《三国志》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孙洙《唐诗三百首序》
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陆游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
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精思子自知——苏轼
书痴者文必工,艺痴者技必良——蒲松龄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三国志》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如析——陶渊明
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朱熹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庄子
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诸葛亮
玉不啄,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礼记》
名人小故事
有次,苏格拉底在街上行走,有人用棍子打他的背,痛得他无法站立而蹲下去,但很快的,他又若无其事的站起来。目睹整个经过的旁人,看见他没有任何的反应,好奇的问他:你挨打,为什么不还手?苏格拉底微笑地回答:当一只发野性的驴踢你时,你会还它一脚吗?
*萧伯纳年轻时喜欢骑单车,有一次跌断腿骨,他的女同学很体贴的照料他,萧伯纳担心自己意志不坚,会向这位女同学求婚,他决定溜走.可是不小心从楼梯上跌到楼梯下,两条腿都跌坏了结果他果然问她肯不肯跟自己结婚.当女同学点头时,萧伯纳昏了过去.
*一位女士对毛姆说:我和一位男士相处很久,可是不敢断定,我是不是爱上了他.这位名作家对恋爱的考验有非常独特的看法,他说:只有一个办法可以测验你是否真正爱上他,你愿意不愿意用他的牙刷刷牙
*有人问大仲马说:你为什么可以泰然步入晚年呢?他大不以为然地反驳说:我花尽了一生的时光才活到了今天.
*唐代名相房玄龄,未做官时,有一次患重病,对他太太卢氏说:我若病死,你不要守寡,要再嫁.卢氏到房内,挖出一只眼睛以示终身不改节.后来房玄龄病愈,一直升到宰相高位,始终对夫人极为尊敬.
*女小说家阿加撒.克里斯蒂的丈夫是个考古学家,有一次,在一个集会上有个朋友问他:像你这样富有想象力的女人,嫁给一个玩古物的人,你感觉如何?这位侦探小说家说:考古学家是最理想的丈夫,你想,愈是老的东西,他愈是喜欢.
*伏尔泰于一七二七年访问英国,他发现英国人非常仇视法国人,一群英国人向他怒吼:杀了他,把这个法国人吊死!伏尔泰说:英国人!你们因为我是法国人而要杀我.难到因为我不是英国人而受的惩罚还不够吗?英国人听了哈哈大笑,居然一路送他安返寓所。
*卓别麟能编,能导,能演,是不可多得的全能影人.有一次,他召开影片摄制会议,一只苍蝇在他四周绕着圈子飞.起初他用手打几下,没有打到,就要了一个苍蝇拍.会议进行中,他就握着苍蝇拍,摆出打苍蝇的姿态,眼睛狠狠地望着那苍蝇.可是打了三次,都没有打到.后来苍蝇就在他面前的桌上,他慢慢地拿起苍蝇拍,正要作死命一击时,忽然放下手中武器,让苍蝇飞走.旁边在座的人看了,就说:为什么你不把它打死?这位谐星耸了耸肩,说:这只不是方才那只!
*李白死后遗体葬在采石江头,往来诗人都在他墓上题诗.有人写了一首绝句:采石江边一坏土,李白诗名耀千古;来的去的写两行,鲁班门前掉大斧.
*欧阳修晚年,每天把生平所写的文字,加以修改,用心极苦.他的夫人叫他不要修改了,说:何必这样折磨自己?难道还怕老师责骂?欧阳修笑道:不怕先生骂,却怕后人笑.
*林肯有一次梦见自己参加集会.他走路时,众人就让出一条路来,让林肯走过.这时在一大群人中,有一个悄悄地说:他只不过是一个面貌平凡的人.林肯听了,就说:朋友,上帝喜欢面貌平凡的人,所以他生了许多面貌平凡的人.
*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谈自己的成功秘诀:我以为我自己最大的优点,是能够鼓起人家的热忱.要叫人家能够尽心竭力,最好的办法是赏识他,赞美他,上司的指摘,是最容易消灭部署的信心的.我还没看见一个人,在被吹毛求癖时,能比在被赞赏时把事情办的更好.
*美国哈佛大学校长爱略华说:我觉得哈佛现在的确可以称为知识宝库.不过我在想,哈佛之能成为知识宝库,是由于大一新生带来了知识来,而大四毕业生却只带了一点点知识离校.
*德国名医寇杜斯有一次宴客,站在主人立场,他得把桌上的烤猪切开,分给宾客.他用刀先在烤猪胸部直剖一刀,接着又交叉地剖上一刀,然后把切碎了塞入猪肚中的香菇和其它填料,用快又卓越的手法拉出来.接着又从自己口袋里取出一只皮套,从皮套里抽出手术用针线,把割开的胸部缝起来.缝好后他就拍拍烤猪胸部,笑着对宾客说:只要小心调查,好好照顾他,不久就可以下地走路.
*美国哈佛大学名教授凯屈莱奇是研究莎士比亚的权威,有一次他在讲坛上教授莎士比亚课程不小心一脚踏空,跌到讲坛下面.他站起身来,气势巍峨对那些学生说:教了四十年书,这是我第一次跌落到听众一样的水平!
*有一次,某处举行模仿卓别麟演技比赛,参加的人有三四十人之多,卓别麟自己也隐名参加,结果他得的竟是第三名,卓别麟觉得这是他一生最大的笑话!
*美国史密斯女子大学有个女学生,有一次因赴男朋友约会而迟归宿舍,只得爬窗户进去.可是窗户太重,她的力气抬不起来.忽然窗内有人来帮她忙,还轻声对她说:不要让旁人看到.爬进一看,正是笑容满面的威尔逊校长.
*约翰逊博士,他的父亲经营一个大旧书摊.有一次,距离不远处有个节目,大家都去赶集,这天正下着雨,他的父亲想要约翰博士分一部份书籍,运到赶集的地方去贩卖.他的父亲接连呼唤他三次,要他去,可是约翰逊博士这时正专心阅读一本又厚又大的书,竟假装听不见,也不理睬,父亲叹了一口气,只得自己亲自去了.这时候,约翰逊博士年十八岁.五十年后,有一天中午十一时,当地人看见这个体态臃肿的老年人,跪在街心,他把帽子夹在腋下,拐杖放在一边,低头跪在太阳下,热泪直流.这时约翰逊博士业已成名,大家都来看他,他对大家说:五十年前的同一天,同一时刻,我不听父亲的话,现在我跪在这里忏悔!
*一个巴黎的酒保说:一个顾客喝过两杯双倍的马丁尼酒以后,我就可以说出他的国籍.法国人谈恋爱,西班牙人跳舞,德国人夸口,意大利人唱歌,爱尔兰人打架,美国人要站起来演说.
*乔伊勃朗在太平洋战争中到东方旅行,碰到麦克阿瑟将军,两人在一起照了个相.阔嘴名星连说:能与阁下照相,三生有幸!可是麦克阿瑟将军却说:这张相是为我小儿子照的,他常盼望他的父亲能和名人在一起照相.
*欧阳修晚年,每天把生平所写的文字,加以修改,用心极苦.他的夫人叫他不要修改了,说:何必这样折磨自己?难道还怕老师责骂?欧阳修笑道:不怕先生骂,却怕后人笑.
*马克土温年轻时在一家报社工作,六个月以后,总编辑叫他明天不用再来了.马克土温就问为什么?总编辑说:因为你太懒.马克土温听着笑着回答:你要经过六个月的时间才发现我懒,可是我却在进报社的第一天就知道了.
*后汉时曹操近臣杨修,九岁时就非常聪明.一天他的父执孔平坦来访由他接见,他准备杨梅招待,孔平坦见了就戏问:这是你们家的果实?杨修马上回答:我从来没听过孔雀是您家的家禽!
*宋代苏轼当杭州县令时,有一县民做扇子谋生,可是天凉,扇子卖不出去,于是欠税.东坡就叫他拿扇子来在上面画上枯木竹石,画了二十余把扇子,那县民才走出县府大门,就有人来争购.因而把欠的税,全部还清.
*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画家拉菲尔画了一幅玛利亚抱着圣子耶稣的画像,在她的右下方是个老人,左下方是个使女.可是正下方有一大片空白,正在想该补些什么.这时他从画室窗口看到附近面包店窗口有两个孩子,大的一个四五岁左右托腮,仰望云天,对他弟弟说话,小的一个头靠在两臂上,也望着天空,在听他哥哥说话.拉菲尔觉得很美,就把他们画在画的下方,再加上翅膀,就成了两个天使.
*有人问拉菲尔怎么能画出那么美丽的作品?他回答说:我做了许多梦,然后围绕着我的梦去作画.幻想能使人得见不可见之物,意志则能使不可见者成为可见之实体.
*爱因斯坦在新闻记者招待会上提出了他对人生成功的看法.他用一个数学公式来表示:假设A代表一个人的成功,则我可以写成下列的公式A=X+Y+Z,X代表工作,Y代表游戏.记者问:那Z代表什么?爱因斯坦笑着回答:Z是把你的嘴巴闭起来.
*芬兰指挥家鲍理司.塞博夫妇到美国来表演.他们住的房子,据说常常闹鬼.有一天果然被鬼的声音吵醒了.塞博太太要她先生去看看,可是这名指挥家却说:不,亲爱的,还是你去好了.因为你的英文说得比我好些.
*莫扎特六岁时,在德国慕尼黑市的皇宫举行第一次演奏会.因为宫中地板光滑,所以他一进宫门,就滑了一跤.这时有一个小公主,走过来把他扶起来,还吻了吻他的手.莫扎特非常感激,不知如何答谢.就说:等我长大了,一定要取你做新娘.大家听了,哄堂大笑.
*一九四八年美国大选,杜鲁门总统从白宫赶往其家乡投票,有一批记者先生,追到总统家中,竟没有见到总统.后来碰到总统时,一位记者就问他一路发生了什么事,杜鲁门总统回答:有一辆警车要我们停下来,看样子彷佛今天有一位要人要经过这小城.
*有一次,有个新闻记者问肯尼迪:你怎样成为二次大战时的英雄的?肯尼迪回答:他们把我的巡洋艇弄沉了,我就成名了.我们知道肯尼迪当时搭DT-O八号小艇,被敌方击沉,他也因此负伤.
*苏格拉底的太太非常凶悍,有一次,她大发脾气,把苏格拉底大骂一顿后,还有余怒未息,就提了一大桶水,浇在她先生头上.苏格拉底搔了搔淋湿的头发,笑到:雷声以后必有大雨,这是自然法则,也证明这是真理.
*牛顿研究学问非常专心。有一次,朋友请客,席间,他想起家中有瓶好酒,于是叮嘱朋友稍等,自己回家取酒。这位朋友左等右等,就是不见牛顿回来,只好去看个究竟。原来牛顿在回家的路上,想起一项实验的做法,到家后,就一头栽进实验室,做起实验,把取酒招待朋友的事忘的一乾二净。又有一次,他饿了,煮鸡蛋吃,却一边想问题,一边把鸡蛋放进锅子中,等问题解决了,想吃鸡蛋时,揭开锅盖,捞起的竟是自己的怀表。
*宋朝司马光出生于官宦世家。从小机智过人,勤奋好学。刚满二十岁即考上进士。他为官清廉,公务之余常利用时间读书,立志写一部通志,作为人们的借鉴。为了把握时间读书,他特意制作一个圆木枕头,枕头的妙用是睡觉时身子只要一翻动,它就会滚动,人也就惊醒了,可以继续研究学问,因此称「警枕」。每当司马光需休息时,便枕着「警枕」,如此学习的结果,终于成为一位学问渊博的人
很多人喜欢国学,于丹老师和蒙曼老师,都是宣传国学的,他们在一些文化类节目中出彩,让大家记住了她们,但是,她们在一些场合中有不一样的见解,让大家觉得她们名不符实。最终,她们离开了我们的视线!
一、从红极一时到形象崩塌
于丹,北师大的教授,她擅长的是主持,而不是文化解读。但是,她却凭着解读《论语》火了,于丹用现代的思维方式解读了《论语》,让大家耳目一新。
这个感觉就跟《明朝那些事》的作者一样,用通俗的语言来描述古籍典章,让人感觉很有趣,也很愿意品读下去。
于丹老师在百家讲坛上侃侃而谈,惊艳四座。大家对这个节目的关注度很高,让于丹老师感受到火。她不仅出书,还四处演讲,这些费用,远远超过她当老师。可能也是这种经历,让她有了不一样的感觉,她不再是一位老师了,而是一位商人。
作为商人,就要谋利,到北大演讲的时候,只是告诉学生们一些鸡汤,引发学生不满,这是于丹老师没有想到的。
在商业环境下,可以说鸡汤,虽然这些鸡汤,对于一些人而言,是有毒的。于丹老师觉得,这样的解读,没有问题。
让她备受质疑的,是她的行为。在英国住酒店的时候,她对酒店不满意,就要求换一家,换了好几家以后,她生气了,骂了助理和翻译,这个事情,被曝光了。
很多人没有想到,一位温文尔雅的女子,竟然会当众骂人,哪怕是助理做错了,也不能当面骂,因为这会让助理很丢脸。
作为一个文人,素质应该很高,不应该有如此不雅的行为。看看郭德纲,他被传与王梦婷有关系,虽然这个事情被王梦婷辟谣了,但郭德纲没有任何反应,只是在社交网络上写了一幅字:大年初五,捏小人嘴。
面对别人的诽谤,他无意争辩,也不愿多说。只是用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态度。他没有上过大学,但很有文化。
于丹老师是一位文化人,但她的行为却没有文化。可能当时很生气,但这样做的结果却让自己的形象受损。于丹老师没有在公众场合解释这个事情,可能还会在大学里教书育人,但她的做法,与《论语》中的谨言慎行相违背。
不仅是她,还有蒙曼老师。蒙曼老师的讲课风格与众不同,她在《百家讲坛》里讲课,是问题导入式的,再用浅显易懂的方式来解答,引起共鸣。
二、从解读者到跌落神坛
蒙曼老师的父母是大学老师,她从小也颇有文化修为,每年都给自己开了个50本书的书单,对于经典的书籍,也不会放过。
也是这些阅读,让她沉淀了文化素养,也是这些努力,成就了她。在《百家讲坛》里,她先讲的是武则天,抛出各种问题,再加以解读,很多人听了以后,觉得很有趣。
因为《百家讲坛》面对的,不仅仅是学生,而是社会各界人士,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她用幽默的语言,将历史知识传播开来,让大家耳目一新。
当她讲课的时候,几乎是座无虚席。她成为《百家讲坛》的名讲师,也让她火出圈了。很多节目请她到现场点评,这其中就有《中国诗词大会》。
在这个文化类节目中,蒙曼老师也是点评得头头是道,让大家欣赏佳作的同时,还欣赏了她的幽默。但是,她在点评《悯农》时出现了问题。
她说《悯农》是在种庄稼,这个是不是错误呢?锄禾日当午,这个锄禾,应该是除杂草,跟种庄稼好像不搭边。要说种庄稼包括种植、除草等行为,也是可以的。
但是,《春夜喜雨》的感觉解读是四川人吃火锅,就有点牵强了。虽然四川人喜欢吃火锅,但是,《春夜喜雨》的感觉是作者对天下的关怀之情,这种情怀,是比较大的格局。
更重要的是,《乌衣巷》的解读,就有点过了。“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个燕子飞到的是变革之家。
刘禹锡身处的环境,不是社会变革,而是时逢乱世。他主要表达的是旧时豪门随着人事的变迁而湮灭的过程,与变革有关,但不是变革之家。
大家对蒙曼老师的崇敬之情减少了,觉得她对诗词的解读,口水化了。文化解读,是不是可以口语化?可以的,但是过于口语化了,就有点烂俗了。
蒙曼老师的人气,逐渐下降了,大家对文化人的认知,提升了。她们作为文化的传播者,还是有一定贡献的,但是,她们将文化知识的水准,拉低了,这是很多人不喜欢的。
文化解读,因人而异。不能为了满足一些人的审美趣味,就以为大众也是这样的审美。她们的行为,被人唾弃,是可以想见的。
三、对文化的理解,因人而异,不可强求
于丹老师和蒙曼老师,对文化的解读,没有太大问题,可能是她们的名气太大了,大家对她们的期望太高了,不允许她们有一点瑕疵。当她们出现问题的时候,大家无法容忍,最终她们跌落神坛。
有人说,在互联网时代,知识是一视同仁的。可能是的,但需要有相关的文化储备才可以。于丹和蒙曼的文化储备很好,也能解读很多文化知识,但与大众的认知有偏差,可能就不理解了。
例如马未都曾说,床前明月光的床,不是我们熟悉的床,而是马扎。这让很多人疑惑,难道当时的老师,是骗自己的吗?
不仅仅是这个,还有司马光砸缸,很多人认为,这个缸就是我们现在理解的,但是,马未都先生表示,按照出土文物,缸在南宋才出现,北宋出现的,应该是瓮。有一个成语叫请君入瓮!
这些知识,需要相当的文化储备才可以,但是,不等于我们不知道,就不能自主理解。虽说于丹和蒙曼等文化人对文化有自己的解读,但千人千面,自己也愿意解读文化知识。
有人会说,没有文化储备的解读,可能是望文生义。错了不害怕,更不丢人,大家指出来,自己改正,也是一个促进作用。正所谓:活到老学到老!
文化知识,是每个人都应该有的,要是于丹和蒙曼老师能够好好解读文化,让我们雅俗共赏,也是不错的。
但是,她们选择了口语化的解读,还说了一些不大对的知识,这样就有点误导大家了。至于她们私下里会不会道歉,那就不知道了。
很多人觉得,于丹和蒙曼的形象坍塌,实际上就是他们对知识的误读,要是普通人误读,是可以的。但她们不行,因为她们的形象是文化的传播者。
她们应该有虔诚之心学习文化知识,踏实的心进行宣讲,而不是为了一时的名气,希望她们在之后的人生路上,会传播更多有价值的知识!
写在最后:
文化人说文明话,做文明事。于丹老师的言行不一,导致她的形象受损;蒙曼老师对诗词的解读,出现了瑕疵,让她跌落神坛。这样出名的文化人,都能出错,更何况我们这些普通人。
懂文化,学知识,是为了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是为了让自己的精神境界更高。而不是为了沽名钓誉,也不是为了当文化小丑,大家觉得呢?
翻译“吾闻道也顾先乎吾,吾从而师之”这句话
本文2023-10-08 03:10:3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93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