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砂滚涎丸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8浏览:2收藏

朱砂滚涎丸简介,第1张

目录 1 拼音 2 《儒门事条》卷十五 21 朱砂滚涎丸的别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朱砂滚涎丸的用法用量 25 制备方法 26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朱砂滚涎丸 1 拼音

zhū shā gǔn xián wán

2 《儒门事条》卷十五 21 朱砂滚涎丸的别名

朱砂滚痰丸

22 组成

朱砂(水飞)、白矾(生用)、赤石脂、硝石各等分。

23 主治

五痫。

24 朱砂滚涎丸的用法用量

每服30丸,食后荆芥汤送下。

25 制备方法

上为细末,研蒜膏为丸,如绿豆大。

26 附注

朱砂滚痰丸(《松崖医径》卷上)。本方原名朱砂滚涎散,与剂型不符,据《增补内经拾遗方论》改。

古籍中的朱砂滚涎丸 《景岳全书》:[卷之三十四天集·杂证谟癫狂痴呆]论治(共五条)

膈饮、六安煎、二陈汤、橘皮半夏汤,或抱龙丸、朱砂滚涎丸之类主之。兼痰兼火者,宜清膈饮、朱砂安神丸、

《景岳全书》:[卷之五十五宇集·古方八阵]攻阵

或壮人病实者,须多至百丸,多服无妨。(子和)朱砂滚涎丸治五痫。朱砂白矾(生)硝石赤石脂(等分)上为

《景岳全书》:[卷之三十四天集·杂证谟癫狂痴呆]癫狂论列方

寒一四二)七福饮(新补七)玉泉散(新寒十五)朱砂滚涎丸(攻七八)二阴煎(新补十)凉膈散(攻十九)橘

《古今医统大全》:[卷之十风痫门]药方

上为末,滴水丸。每服三、五丸至七丸,姜汤下。朱砂滚涎丸治五痫。朱砂明矾赤石脂硝石(各等分)上为细末

《医学正传》:[卷之五]癫狂痫证

  民间传说故事

  ·纪念屈原---端午节的传说

  ·金江圣母三姊妹

  ·土皇公公管四季

  ·大禹治水

  ·后羿射日

  ·嫦娥奔月

  ·女娲补天

  ·盘古开天辟地的神话

  ·中华吉祥画与传说

  ·马头琴的来历

  ·八仙桥

  ·黔东南龙舟节的传说

  ·孔雀公主

  ·白蛇传

  ·神笔马良

  ·彭武、彭夷开辟武夷山

  ·“压岁钱”的传说

  ·双抛桥传说

  ·正月十五挂红灯的传说

  ·冰糖葫芦传奇

  牛郎织女

  ·鱼峰山与刘三姐的传说

  ·三山不见、九桥不流

  ·吕洞宾与绍兴香糕

  ·沧州铁狮子的传说

  ·十二生肖的来历的传说

  ·七夕的古老传说

  “压岁钱”的传说

  除夕之夜,每个孩子都能够得到压岁钱。

  最早的压岁钱出现于汉代,又叫压胜钱,并不在市面上流通,而是铸成钱币形式的玩赏物,有避邪的功能。钱币正面一般铸有“万岁千秋”、“去殃除凶”等吉祥话和龙凤、龟蛇、双鱼等吉祥图案。

  关于压岁钱,有一个故事。传说古代有一个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他每年年三十夜里出来,专门摸睡熟的小孩的脑门。小孩被摸过后就会发高烧说梦话,退烧后也就变成痴呆疯癫的傻子了。人们怕祟来伤害孩子,整夜点灯不睡,就叫“守祟”。

  据说嘉兴府有一户姓管的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珍爱。在年三十晚上,为防止“祟”来侵扰一直逗孩子玩,小孩用红纸包了八枚铜钱,包了又拆,拆了又包,睡下以后,包着的八枚铜钱就放在枕边。半夜里,一阵阴风吹过,黑矮的小人正要用他的白手摸孩子的头,突然孩子枕边迸出一道金光,祟尖叫着逃跑了。于是这件事传扬开来,大家纷纷效仿,在大年夜用红纸包上钱给孩子,祟就不敢再来侵扰了。因而人们把这种钱叫“压祟钱”,“祟”与“岁”发音相同,日久天长,就被称为“压岁钱”了。

  女娲补天

  有一天,大龙和精卫、小太极一起到远古时代去玩,居然看到了传说中能顶住上天、撑开天与地的「不周山」,也遇到了美丽的女娲娘娘,甚至看到女娲补天的过程…。

  那真是一场惊天地而泣鬼神的经历,讲来都令人鼻酸!

  天上的大神女娲,用泥土做成泥娃娃,再赋予它们生命。

  从此女娲创造了人,人们世世代代繁衍生息,过着幸福的生活。

  然而,好景不长。

  有一年,火神祝融和水神共工打起仗来。

  共工把撑天的柱子不周山撞倒了,天塌下半边来,砸了很多窟窿,把地也砸裂了,地上的洪水及天河的水不停的漏下来,造成大地上水患、火海,真是悲惨啊!

  女娲为了解救人类,决定采石补天,用五色石把天补起来,再用东海神龟的四只脚顶住苍天。

  眼看着补天的大功就要告成,却发现五色石不够用,大洞还没补好,这可怎么办呢?

  慈悲的女娲只好牺牲自己的生命,用身体来补天上的大洞,亲眼看到那场过程,大龙、精卫和小太极,以及所有的泥娃娃们都哭红了眼睛!

  经过几次努力,女娲终于补好了天,天地间恢复了宁静,还出现了五彩云霞。

  一切生物又都生机勃勃地活在大地上。

  吴刚伐桂

  炎帝之孙伯陵,趁吴刚离家三年学仙道,和吴刚的妻子私通,还生了三个儿子,还生了三个儿子,吴刚一怒之下杀了伯陵,因此惹怒太阳神炎帝,把吴刚发配到月亮,命令他砍伐不死之树--月桂。

  月桂高达五百丈,随砍即合,炎帝就是利用这种永无休止的劳动为对吴刚的惩罚。

  而吴刚的妻子对丈夫的遭遇亦感到内疚,命她的三个儿子飞上月亮,陪伴吴刚,一个变成蟾蜍,一个变成兔,一个不详。

  鲤鱼跳龙门

  庙峡,又名妙峡。

  两座巍峨雄奇的凤凰大山,拔水擎天,夹江而立,引人入胜的鲤鱼跳龙门,活灵活现,雄奇壮观。

  进入峡谷,两山雄峙,悬崖叠垒,峭壁峥嵘,壁峰刺天;

  奇特的岩花,依壁竞开,把峡谷装缀成仙境一般。

  这个神奇美妙的峡谷,流传着一个优美动人的故事。

  在很早以前,龙溪河畔的乡民,男耕女织,过着安居乐业的美满生活。

  一年,不知从哪儿飞来一条大黄孽龙,作恶多端。

  它不是呼风唤雨破坏庄稼,就是吞云吐雾残害生灵,把整个峡谷搞得乌烟瘴气,不得安宁。

  每年六月六日它的生日这天,更是强迫人们献上一对童男童女和十头大黄牛,一百头猪、羊等物供它享用。

  如若不然,它就发怒作恶,张开血盆大口,窜上村庄吞噬人畜,破坏田园,害得宁河黎民怨声载道,叫苦连天。

  峡口龙溪镇上,有一位聪明俊美的小姑娘,名叫玉姑,她下决心,非除掉这条恶龙不可。

  有几次,她登上云台观去找云台仙子求救,都未找着。

  她仍不灰心,继续去找。

  这天清晨,她登上云台观,仙子被玉姑心诚志坚的精神感动了,就出现在她眼前,向她指点说:“离这儿千里之外有个鲤鱼洞,你可前去会见一位鲤鱼仙子,她定能相助于你。”

  玉姑辞别云台仙子,跋山涉水,历尽千辛万苦,来到鲤鱼洞中,找到鲤鱼仙子,说明来意。

  鲤鱼仙子对玉姑说:“你想为民除害,这是件大好事,可是必须牺牲你自己啊!你能这样做吗?”

  玉姑毫不犹豫地说:“只要是为乡亲们除害,消灭那恶龙,哪怕是上刀山,下火海,粉身碎骨我也心甘!”

  鲤鱼仙子见玉姑这样诚恳坚决,十分满意地点了点头,朝玉姑喷了三口白泉,她顿时变成了一条美丽刚劲的红鲤鱼。

  小红鲤逆江而上,经过七七四十九天,游回家乡。

  这天正是六月六日清晨,她摇身变还原貌,见乡亲们已准备就绪:一对童男童女,十头大黄牛,一百头肥羊肥猪。人们敲锣打鼓,宛如一条长龙向祭黄龙的峡口走来,前面那一对身着红衣红裙的童男童女,早已哭成泪人了。

  黄龙见百姓送到盛餐佳肴,早已垂涎三尺,得意地张开大口。

  就在这千钓一发之时,玉姑抢先上前,拦住父老乡亲们说道:“大家在此暂停等着,让我前去收拾这个害人精。”

  话刚说完,只见玉姑纵身跳下水中,霎时变成一条大红鲤鱼,腾空飞跃,直朝恶龙口中冲去,一下窜进它的肚中,东刺西戳,把龙的五脏六腑捣得稀烂,恶龙拼命挣扎,浑身翻滚,但无济于事,终于被玉姑杀死了。

  可是,玉姑自己也葬身在黄龙腹中。

  从此,宁河人民又过着安居乐业的日子。

  人们为了缅怀玉姑为民除害,在峡口半山腰修起了一座鲤鱼庙。

  至今在宁河一带,还广为流传着鲤鱼跳龙门的故事。

  七夕的传说

  很久以前,有一个跟着哥嫂过活的孤儿,既聪明又勤快,可嫂嫂仍嫌弃他,鳘不亮就赶他上山放牛,大家都叫他牛郎,向年后,哥嫂和牛郎分了家,狼心的嫂嫂只给他一间破划房,一头老牛。从此,牛郎白天放牛,砍柴,晚上就和老牛同睡在那间破划房内。

  一天,牛郎赶牛走进了一片陌生的树林,这里山青水秀、鸟语花香。牛郎见到九个仙女驾着祥云落在河的草地上,然后脱去五彩霓裳,跳进清澈见底的河水里,牛郎盯着一个最年轻是美丽的仙女。科看入了神,这时老牛突然说话了:“她是天上的织,只要拿走五彩霓裳,她就会做你的妻子。”牛郎悄悄地沿着树从,悄悄拿走了织女的五彩霓裳。天近午时,其它仙女纷纷穿起五彩霓裳,驾着祥云而去。唯独找不到五彩霓裳的织女留下了。这时,牛郎从树要后走出,请求织女做他的妻子织女见牛郎忠厚老实,勤劳健壮脉脉含羞的点点了头。

  牛郎织女喜结良缘后,男耕女织,互敬互爱。两年后,织女生下一男一。然而天帝闻知织女下嫁人间,勃然大怒。七月初七,王母奉旨带着天兵天,捉了织女,悲痛欲绝的牛郎在老牛的帮助下,用萝筐挑着儿女追上天去。眼看追上了,王母拨下金簪一划,牛郎脚下立刻出现一条波涛汹涌的天河。

  肝肠寸断的织女和挑儿女的牛郎,一个在河东一个在河西,遥望对泣哭声感动了喜鹊,霎时无数的喜鹊飞向天河,搭起一座鹊桥,牛郎织女终于可以在鹊桥上相会了,王母无奈,只好允许牛郎织女每年的七月初七在桥上相会一次。

       唐宪宗元和十(815)年,白居易因言获罪被贬为江州司马。白居易在谪居州途中,写了一组政治抒情诗,命名为《放言五首》。其中第一首诗这样写道:“朝真暮伪何人辨,古往今来底事无。但爱臧生能诈圣,可知宁子解佯愚。草萤有耀终非火,荷露虽团岂是珠。不取燔柴兼照乘,可怜光彩亦何殊。”这首诗颔联两句用的都是与《论语》有关的典故--臧生诈圣和宁子佯愚。本文就来聊一聊装傻的宁子。

       宁子佯愚一典出自《论语·公冶长》,原文为“ 子曰:宁武子,邦有道则知,邦无道则愚。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这句话句法、修辞都不算复杂,在古文中属于那种一看就能明白的。如果有兴趣翻翻今人的注释你就会发现,这句话的解释大体相同。

       刘俊田等译注的《四书全译》将这句翻译为“ 孔子说:宁武子,在国家太平时便显得很聪明;在国家无道混乱时便装愚作傻。他那种聪明别人赶得上,那种装愚作傻别人是无法赶上的 ” 。金良年先生在《论语译注》一书中,采取了类似的一个译法,“ 孔子说,宁武子这个人,国家清平就显露才智,国家无道就表现痴呆。他的才智是及得上的,他的痴呆是及不上的 ”。

       当然,这种解释并不是今人的独创,是古今通训。程朱理学的奠基人之一的大程子程颢在注释这一句时,批注为“ 邦无道能沈晦以免患,故曰不可及也。亦有不当愚者,比干是也 ”。

       读完这这几个注释,一个明哲保身、装傻充愣的宁武子形象,应该是立在脑海中了。可是明哲保身是儒家的精神吗?一个遇乱而隐、避祸保身的人值得夫子如此褒奖,并由群弟子记载下来作为榜样传诸后世吗?夫子提倡“ 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的精神难道在危乱之际就能变成沈晦以免患吗?

        也难怪钱穆先生在《论语新解》中质疑: 沈晦 仅 求免身,乃 庄 老之道 。由此一路推问下去,不难发现宁武子的智与愚其实关乎夫子心中的智与愚,更关乎儒家学说的立论根本。

       要解答宁武子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只有回到古籍中来寻找。关于宁武子其人其事,先秦古籍中只有《左传》一书保留了一些痕迹。宁武子,名俞,是春秋时卫国的大夫,谥号“武”,一般通称为宁武子。宁武子出身卫国的公族,其父宁庄子速更是卫国上卿,辅佐了懿、戴、文、成四代国君。卫成公初年,宁庄子去世,宁武子成为卫国大夫。

       宁武子的第一次亮相在卫成公三年,即鲁僖公二十八年:

       六月,晋人复卫侯。宁武子与卫人盟于宛濮,曰:"天祸卫国,君君臣不协,以及此忧也。今天诱其衷,使皆降心以相从 也。不有居者,谁守社稷?不有行者,谁 扞 牧圉?不协之故,用昭乞盟于尔大神以诱天衷。自今日以往,既盟之后,行者无保其力,居者无惧其罪。有渝此盟,以相及也。明神先君,是纠是殛。 " 国人闻此盟也,而后不贰。卫侯先期入,宁子先,长佯守门以为使也,与之乘而入。公子颛犬、华仲前驱。叔孙将沐,闻君至,喜,捉发走出,前驱射而杀之。公知其无罪也,枕之股而哭之。颛犬走出,公使杀之。元 咺 出奔晋。

       当时,晋楚两国刚刚开始争霸。晋文公想向卫国借道救宋。一向亲楚的卫成公拒绝了晋国的要求。晋军改道南渡,并向周边诸侯征调军队,举行会盟。卫成公又三心两意地向晋请盟。晋文公不仅拒绝了卫国的请求,还夺去部分卫国的土地送给宋国。卫成公决心加入楚国的阵营,但遭到以执政大夫元咺为首的国人反对。或许是国人为取悦晋国、或许是卫成公感到继续待在国都有危险,总之卫成公出奔襄牛,留下弟弟叔武和元咺治国。朝中大臣或随卫成公出奔,或留国都,分成了两派。此后,晋文公在城濮之战中大胜,叔武和元咺作为卫国的代表出席了庆贺晋国获胜的盟会,而卫成公则逃亡陈国。就在此时,有人在卫成公面前诬告元咺拥立叔武为国君,卫成公不分青红皂白把随自己出奔的元咺之子元角一刀给砍了。所幸叔武和元咺二人并未因此与卫成公翻脸,而是积极在晋国面前斡旋。最终,晋文公默许卫成公归国。

       然而由于卫成公鲁莽地诛杀了元角,留守派担心卫成公归国后会扣帽子、找茬子,而出奔派则怕留守派会甩脸子、下绊子,卫国内外人心浮动。第一次在历史舞台上亮相的宁武子奉命去宛濮做留守派的思想工作。宁武子首先把锅甩给了老天,认为是天祸卫国,也就是说这次事件既不是卫成公的错、也不是叔武、元咺的错,更不是留守派、出奔派的错,要错都是老天爷的错。其次,宁武子定了一个调,也就是无论留守派还是出奔派,本意上都是愿意跟随卫成公出奔的,所以大家在精神层面都是大大的忠臣。再次,忠臣们是有分工的,有留下来看家的,有远行侍主的。看家的叫守社稷,侍主的叫扞牧圉,这只是分工不同,没有立场问题。最后,宁武子有扯上老天,大谈一通既往不咎、和谐共处的誓言。于是乎,卫国才人心安定,一门心思等卫成公归国。

       宁武子做通了留守派的思想工作,但显然没有做通出奔派的思想工作。先是卫成公无视盟约,突然提前归国。或许是担心意外的变动引发骚乱,宁武子只得赶在卫成公之前入城,守城的大夫以为宁武子是卫成公派来的使者,于是和宁武子同车入城。卫成公的前导部队直入城中,一箭射杀了握着湿漉漉头发出迎的叔武,元咺见势不妙逃往晋国。卫成公入城后,虽然抱着弟弟的尸体大哭,也诛杀了凶手公子颛犬。但怎么看都有数百年后司马昭杀成济的味道。

        于是乎,宁武子的首次亮相陷入了极为尴尬的境地。当初,他和留守派的盟约到底是出自智慧还是存心忽悠,先卫成公入城是为了防止局势失控还是故意调开防卫,便于前驱行事都成了两说之事。好在史书为我们留下了其他事迹,让我们才能见其真心。

       宁武子的第二次亮相还是在卫成公三年。

      卫侯与元 咺 讼,宁武子为辅, 针 庄子为坐,士荣为大士。卫侯不胜。杀士荣,刖 针 庄子,谓宁俞忠而免之。执卫侯,归之于京师,置 诸深室。宁子职纳橐 饘 焉。元 咺 归于卫,立公子瑕。

       元咺逃到晋国,在晋文公面前把卫成公的所作所为诉说了一遍。原本就看卫成公不顺眼的晋文公立刻大笔一挥,把卫成公抓来与元咺对质。于是,卫国的大夫士荣担任了卫成公的辩护人,针庄子当了代理人。由于卫成公毕竟是国君不能亲自上庭受审,宁武子就作为他的替身出席审判。在晋国召开的庭审,结果可想而知。卫成公被判有罪,押送洛阳关进了监狱;辩护人被直接咔嚓了事,代理人被处以刖刑;而宁武子则被晋文公认定为忠臣免于刑罚。按理说,一起打官司的四个人,杀的杀、关的关、剁脚的剁脚,剩下那个暂时没事的是不是该早点离开是非之地呢?但宁武子却做了一件傻事,不仅没有跟随元咺回卫国另立新君,反而追随卫成公到了洛阳,当上了职业探监人,专职给卫成公送衣服送饭。

       这牢饭一送就是二年,所谓是福不是祸,是祸躲不过。鲁僖公三十年, 晋文公突然想起了牢里的卫成公。

       晋侯使医衍鸩卫侯。宁俞货医,使薄其鸩,不死。公为之请,纳玉于王与晋侯。皆十 瑴 。王许之。秋,乃释卫侯。卫侯使赂周颛、治廑,曰:"苟能纳我,吾使尔为卿。"周、冶杀元 咺 及子适、子仪。公入祀先君。周、冶既服将命,周颛先入,及门,遇疾而死。冶廑辞卿。

       晋文公嫌卫成公是个祸害,想尽快了解了他,就让医生衍下药毒死卫成公。专职探监的宁武子立刻就发现了医衍的下毒行为。不过,宁武子一没向周天子揭发医衍,二没制止下毒。而是偷偷给医衍送钱,求他下药时手下留情,少下点毒药。在现代人眼里,这个逻辑似乎有点凌乱,要什么样的脑子才能想出这样的笨办法啊!不过,晋文公没能毒死卫成公,却给了卫成公翻身的机会。在鲁僖公的斡旋下,卫成公贿赂周天子和晋文公,得以逃脱牢笼。随后又贿赂卫国的大夫,杀死元咺和弟弟子瑕,再度复位。

        卫成公归国,宁武子作为一直追随左右的忠臣,自然也回到了卫都。可惜归国的第二年,卫国又遭殃了。

        冬,狄围卫,卫迁于帝丘。卜曰三百年。卫成公梦康叔曰:"相夺予享。"公命祀相。宁武子不可,曰:"鬼神非其族类,不歆其祀。杞、 鄫 何事?相之不享于此。久矣,非卫之罪也,不可以间成王、周公之命祀。请改祀命。"

        卫国被狄人欺凌,不得已弃都迁往帝丘。刚在帝丘住下,卫成公的老祖宗康叔封跑到卫成公的梦境中告状,说曾都于帝丘的夏王相抢了自己的祭祀品。卫成公梦醒之后一想,老祖宗神仙打架自己在人间也没法劝,索性给夏后相单独搞个祭祀,让他有贡品享用,就不会跟老祖宗抢食了。卫成公自以为得计的做法,立刻遭到了宁武子的反对。以“鬼神非其族类不歆其祀”为由,把卫成公给顶了回去。

       不给国君面子的宁武子,出使在外倒是给友邦的国君留了点面子。卫成公十二年即鲁文公四年,宁武子奉命出使鲁国,这也是左传中宁武子最后一次亮相。

       卫宁武子来聘,公与之宴,为赋《湛露》及《彤弓》。不辞,又不答赋。使行人私焉。对曰:"臣以为肄业及之也。昔诸侯朝正于王,王宴乐之,于是乎赋《湛露》,则天子当阳,诸侯用命也。诸侯敌王所忾而献其功,王于是乎赐之彤弓一,彤矢百, 玈 弓矢千,以觉报宴。今陪臣来继旧好,君辱贶之,其敢干大礼以自取戾。"

        鲁文公设宴招待宁武子,为他赋了两首诗。可宁武子全然不顾外交礼仪,一不答谢、二不答赋。估计此时宁武子已是贤名远播,因而鲁文公不仅没有发作,反而偷偷派人请教。宁武子这才说,我以为刚才是乐队在排练呢!诸侯朝见天子,天子用《湛露》;诸侯献捷,天子用《彤弓》。言下之意,不是我无礼,是鲁国不懂礼。

       左传上记宁武子只有上述五件事。如果说能跟“佯愚”二字挂上钩的,恐怕只有文公赋诗一事了。所以金良年先生在注释宁子章时,特意在段意的环节中提到了这个典故 “ 这大概就是孔子所说的痴呆,这种痴呆是一种大智若愚的处世态度。从消极意义上说,它避免了自身遭到伤害,从积极意义上说,它又是对无道的一种抗争。这大概就是孔子赞誉宁武子的用意 ”。

       可是这种为避礼而佯的愚是人所不能及的吗?《论语·述而》中记载了孔子这样一个故事。“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於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 ”同样遇到君主违礼之事,夫子也选择了装傻,故意回答知礼。在左传中,因礼而佯愚的例子可谓屡见不鲜的,所以即便宁武子在文公赋诗一典中有佯愚的举动,但至少当不得不可及也的评价。

        再看宁武子的其他四件事,可谓件件是愚中见智、智中见愚。

       宛濮盟誓咋看宁武子以智服人、安定人心,但背地里却隐藏着一旦会盟不成卫人见弃卫侯见恶的困境。先君入城始终逃不脱诓骗卫人、串通杀叔武的嫌疑。宁武子智也?愚也?

        与元咺讼时,明知晋文公有罪卫成公之心,毅然为君之辅,代君应讼。侥幸逃过败诉之后,却不离不弃追随主君远赴牢笼。宁武子愚也?智也?

        货医薄鸩时,即保全成公性命又使医衍免于晋文公责罚,两全于其事。宁武子愚也?智也?

        止祀夏相时,不惜忤逆主君,也要据礼以争。宁武子智也?愚也?

       宁武子身上的智与愚并不是其立身之本,他的言行举止必自礼出。佐君归国,礼之所然,自当团结内外、安抚上下;君背誓言,违礼先期,自当控制局势、减少冲突;君臣相讼,有背礼法,自当以身代君、仗义执言;晋文鸩侯,私设刑罚,自当舍身护主、两不为害;卫成梦诉,越礼而祀,自当据理力争,请改祀命;文公赋诗,戾取大礼,自当佯愚肄业,自坦无知。

        因而朱熹在《论语章句集注》中这样评价宁武子。“ 成公无道,至于失国,而武子周旋其闲,尽心竭力,不避艰险。凡其所处,皆智巧之士所深避而不肯为者,而能卒保其身以济其君,此其愚之不可及也 ” 。  朱子认为宁武子的所作所为在所谓智巧之士眼中是深避而不肯为之的愚行。这种愚是世人眼中基于利害的愚,而不是基于道义的愚。

       荀子在《修身》一文中说“ 是是非非谓之知 ,非是是非谓之愚 ” , 但世人眼中的是是非非却未必是夫子眼中的智与愚。在夫子的心中,为道义而执着前行不惧艰险的宁武子才是世人不可及之愚人,至于避险免患、保全自身的智者们,似乎并不合夫子之道。与其说宁子佯愚,到不如说宁子见愚来的贴切。

                                                                                          庚子五月初七作于书如羽斋

目录 1 拼音 2 处方 3 功能主治 4 服蛮煎的用法用量 5 摘录 附: 1 古籍中的服蛮煎 1 拼音

fú mán jiān

2 处方

生地 麦门冬 芍药 石菖蒲 石斛 川丹皮(极香者)茯神各6克 陈皮3克 木通 知母各45克

3 功能主治

清心滋水,安神开窍。治狂病已久,水不制火,心肾微虚,肝郁气滞。症见神志失常,时而发狂,言语不避亲疏,行为失检,污洁不知,喜怒无常,狂势渐减,则精神疲惫,时而烦躁,形瘦面红,舌质红,脉象弦滑或弦细者。亦治情志不遂,渐致痴呆,言辞颠倒,举动失常,或多汗,或善愁者。

4 服蛮煎的用法用量

上药以水300毫升,煎至210毫升,空腹服。

如痰胜多郁者,加贝母6克;痰盛兼火者,加胆星45克;阳明火盛,内热狂叫者,加石膏6~9克;便结胀满多热者,加玄明粉6~9克调服,或暂加大黄亦可;气虚神困者,加人参随宜。

5 摘录

《景岳全书》卷五十一

古籍中的服蛮煎 《景岳全书》:[卷之三十四天集·杂证谟癫狂痴呆]论治(共五条)

。若水不制火,而兼心肾微虚者,宜朱砂安神丸,或服蛮煎、二阴煎主之。若阳明火盛者,宜白虎汤、玉泉散之

《杂病广要》:[脏腑类癫狂]狂

但察其形体强壮,饮食不减,别无虚脱等证,则悉宜服蛮煎治之,最稳最妙(服蛮煎用生地、麦冬、芍药、石菖

《程杏轩医案》:[初集]又妇忧劳传染药误致变

连投四剂,浸有起色。惟神呆耳聋,时多妄语,易以服蛮煎两服,神明稍清。后用养阴定志之品,月余始平。是

《重订广温热论》:[第二卷验方妙用]开透法

石氏犀地汤剂中以开透之,犹可十全一二;或用加减服蛮煎(祝春渠歌方集论方)调入厥症返魂丹四五丸,亦可

《景岳全书》:[卷之五十一德集·新方八阵]寒阵

朱砂滚涎丸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儒门事条》卷十五 21 朱砂滚涎丸的别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