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谁的著作?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8浏览:3收藏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谁的著作?,第1张

《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先生的传世巨著。是中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被后代医者高度重视并不断学习其精要所在。

张仲景名机,生于东汉时期,祖居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南阳),是千古闻名的医学家。

张仲景所处的时代,是充满变数和动荡的。战乱四起,烽火狼烟,百姓流离失所,家国一片狼藉。更不幸的是,可怕的瘟疫又在四处蔓延,夺去了很多人的生命。

张仲景的家族原本人口多达二百余人。却在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三分之二的亲人患疫症而亡。可怕的瘟疫,亲人的惨逝,让张仲景悲痛万分。

张仲景十余岁就开始学习医术,对于药理,诊病,针砭之术都有经验,在看到如洪水猛兽一样的瘟疫之后,张仲景痛下决心,潜心研究诊治方案,一定要制服这个瘟神。十余年含辛茹苦,奔走各地,在病情最严重的地方获取经验,收集资料,不断实践,终于完成了一部名为《伤寒杂病论》的不朽神作。

《伤寒杂病论》确立了中医辩证论治的法则。疾病初期的症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病人的自身的身体状况,这些都要综合考虑,不可千人一方,要根据病人不同年龄,性别,身体的强弱,去制定具体诊疗方案。

此外,张仲景对各种剂型的制法,汤剂的煎煮、如何服用也有详细论述,为患者提供了极大便利,正确熬制汤药,可使药力发挥最大效能,病程缩短,可谓是医者父母心。

《伤寒杂病论》对针灸、温熨、药摩、吹耳等治疗方法也有收录。还包括许多急救方法,比如自缢,中毒的解救,这些都是祖国医学中的宝贵资料。

原文:

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

译文:

因此圣人不是在生病之后才去治疗,而是在还没有生病的时候就进行预防;不是在身体的功能紊乱之后才去调理,而是在身体的功能还没有紊乱的时候就进行预防,说的就是这些道理。

疾病已经生成然后才去用药治疗,身体的功能紊乱之后才去进行调理,打一个比方,就像是口渴了然后才去掘井、战斗已经开始了然后才去铸造武器—样,不是太晚了吗?

出自《四气调神大论》,选自先秦佚名《黄帝内经·素问》。

扩展资料

《黄帝内经》又称《内经》,是中国最早的典籍之一,也是中国传统医学四大经典之首。相传为黄帝所作,因以为名。但后世较为公认此书最终成型于西汉,作者亦非一人,而是由中国历代黄老医家传承增补发展创作而来。

正如《淮南子·修务训》所指出的那样,冠以“黄帝”之名,意在溯源崇本,藉以说明中国医药文化发祥之早。实非一时之言,亦非一人之手。

《黄帝内经》分为《素问》和《灵枢》两部分。《素问》重点论述了脏腑、经络、病因、病机、病证、诊法、治疗原则以及针灸等内容。《灵枢》除了论述脏腑功能、病因、病机之外,还重点阐述了经络腧穴,针具、刺法及治疗原则等。

《黄帝内经》是一本综合性的医书,在黄老道家理论上建立了中医学上的“阴阳五行学说”、“脉象学说”、“藏象学说”、“经络学说”、“病因学说”“病机学说”、“病症”、“诊法”、“论治”及“养生学”、“运气学”等学说,从整体观上来论述医学,呈现了自然、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

其基本素材来源于中国古人对生命现象的长期观察、大量的临床实践以及简单的解剖学知识。奠定了人体生理、病理、诊断以及治疗的认识基础,是中国影响极大的一部医学著作,被称为医之始祖。

--不治已病治未病

出自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的内容是"留神医药,精通方术……以善其生。"

资料扩展:

张仲景(约公元150~154年—约公元215~219年),名机,字仲景,南阳涅阳县(今河南省邓州市穰东镇张寨村)人。东汉末年医学家,建安三神医之一,被后人尊称为“医圣”。

张仲景广泛收集医方,写出了传世巨著《伤寒杂病论》。它确立的“辨证论治”原则,是中医临床的基本原则,是中医的灵魂所在。

在方剂学方面,《伤寒杂病论》也做出了巨大贡献,创造了很多剂型,记载了大量有效的方剂。其所确立的六经辨证的治疗原则,受到历代医学家的推崇。

这是中国第一部从理论到实践、确立辨证论治法则的医学专著,是中国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是后学者研习中医必备的经典著作,广泛受到医学生和临床大夫的重视。

张仲景,名机,字仲景,东汉南阳郡涅阳县(今河南南阳)人,为古代伟大的医学家。他的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对于推动后世医学的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

张仲景生活的东汉末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动荡的时代。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外戚与宦官相互争斗残杀的“党锢之祸”。军阀、豪强也为争霸中原而大动干戈。农民起义的烽火更是此起彼伏。一时里战乱频仍。

百姓为避战乱而相继逃亡,流离失所者不下数百万。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董卓挟汉献帝及洛阳地区百万居民西迁长安,洛阳所有宫殿、民房都被焚毁,方圆二百里内尽为焦土,百姓死于流离途中者不可胜数。

建安年间,他行医游历各地,亲眼目睹了各种疫病流行对百姓造成的严重后果,也借此将自己多年对伤寒症的研究付诸实践,进一步丰富了自己的经验,充实和提高了理性认识。

经过数十年含辛茹苦的努力,终于写成了一部名为《伤寒杂病论》的不朽之作。这是继《黄帝内经》之后,又一部最有影响的光辉医学典籍。

(原文)

(解读)

“ 所谓逆四时者,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其至皆悬绝沉涩者,命曰逆。 ” 所谓脉与四时相逆,就是春得肺脉,夏得肾脉,秋得心脉,冬得脾脉,而且脉来的时候都是独见而沉涩,这就叫作逆。

“ 四时未有脏形,于春夏而脉沉涩,秋冬而脉浮大,名曰逆四时也。 ” 在四时中未见有真脏脉,在春夏季节里,反见沉涩的脉象,在秋冬季节里,反见浮大的脉象,这都称作逆四时。

“ 病热脉静,泄而脉大,脱血而脉实,病在中脉实坚,病在外脉不实坚者,皆难治。 ” 病属热而脉反见平静,发生泄泻而脉反倒洪大 , 出现脱血而反见实脉 , 病在里而脉反见实坚 , 病在外而脉反见不实坚,这些都是脉症相反的情况, 都 是 很难 治愈的。

“ 黄帝曰:余闻虚实,以决死生,愿闻其情。 ”黄帝说:我听说根据虚实可以预先判断生死,希望你讲一讲这其中的道理。

“ 岐伯曰:五实死,五虚死。 ”岐伯说:凡有五实就得死,凡有五虚也得死。

“ 帝曰:愿闻五实五虚。 ”黄帝说:那么你就说一说什么叫作五实五虚吧。

“ 岐伯曰:脉盛、皮热、腹胀、前后不通、闷瞀,此谓五实。脉细、皮寒、气少、泄利前后、饮食不入,此谓五虚。 ”岐伯说:脉来势盛,皮肤发热,肚腹胀满,大小便不通,心里烦乱,这就叫作五实。脉象极细,皮肤发冷,气短不足,大便泄泻,不欲饮食,这就叫作五虚。

“ 帝曰:其时有生者,何也? ”黄帝说:就是得了五实五虚之症,也有痊愈的,这是为什么呢?

“ 岐伯曰:浆粥入胃,泄注止,则虚者活,身汗得后利,则实者活,此其候也。 ”岐伯说:如果病人能够吃些浆粥,胃气渐渐恢复,泄泻停止,那么得五虚之症的人就可以痊愈 , 而患五实之症的人如果得以汗出,大便又通畅了,表里和了,也是可以痊愈的。这就是依据虚实而能决死生的道理啊!

今天学习了逆症难治虚实决生死。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

目录 1 拼音 2 概述 3 十二种症病 4 妇科的十二种经带病证 5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十二症的穴位 2 治疗十二症的方剂 3 治疗十二症的中成药 4 十二症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十二症 1 拼音

shí èr zhēng

2 概述

十二症:1十二种原因不同的症病;2妇科的十二种经带病证。

3 十二种症病

十二症为病证名[1]。指十二种原因不同的症病[1]。《中藏经》:“症有劳、气、冷、热、虚、实、风、湿、食、药、思、忧之十二名也。”

症指腹内结块,坚硬不能移动者[2]。《诸病源候论·症瘕病诸侯》:“症者,由寒温失节,致脏腑之气虚弱,而食饮不消,聚结在内,染渐生长块段,盘牢不移动者,是症也。言其形状,可征验也。若积引岁月,人即柴瘦,腹转大,遂致死。”多由饮食不节,胃气衰,脾气弱,邪正相搏,气血痰瘀积滞于腹中所致[2]。症见腹中积块,固定不移,痛或无痛,或兼见胁痛腹胀、吐逆、饮食不下、消瘦等症[2]。治宜审察病情,选用理气、祛瘀、化痰、消食及扶正等法[2]。也有将痞块聚散无常称为瘕者[2]。《医林绳墨》卷七:“气聚而成症,发无定处也。又日发于小腹,下上无时,发作见形,发已而不知所去者也。”症有暴症、食症、血症、米症、肉症、发症、鳖症、水症等名称[2]。

4 妇科的十二种经带病证

十二症指妇科的十二种经带病证[1]。《备急千金要方·赤白带下崩中漏下第三》:“何谓十二症?是所下之物,一曰状如膏,二曰如黑血,三曰如紫汁,四曰如赤肉,五曰如脓痂,六曰如豆汁,七曰如葵羹,八曰如凝血,九曰如清血,血似水,十曰如米泔,十一曰如月浣,乍前乍却,十二曰经度不应期也。”《诸病源候论》卷三十八:“十二症者,是所下之物,一者如膏,二者如青血,三者如紫汁,四者如赤皮,五者如脓痂,六者如豆汁,七者如葵羹,八者如凝血,九者如清血、血似水,十者如米汁,十一者如月浣,十二者经度不应期也。”

5

(原文)

(解读)

“ 其少腹直上者,贯脐中央,上贯心,入喉,上颐环唇,上系两目之下中央。 ” 从少腹直上穿过脐中央,再上贯心脏,入于喉中,上行到颐并环绕口唇,再上行至两目中央之下。

“ 此生病,从少腹上冲心而痛,不得前后,为冲疝,其女子不孕,癃痔、遗溺、嗌干。 ” 督脉发生病变,症状是气从少腹上冲心而痛,大小便不通,称为冲疝,若在女子,则不能怀孕,或小便不利、痔疾、遗尿、咽喉干燥等症。

“ 督脉生病治督脉,治在骨上,甚者在脐下营。 ” 总之,督脉生病治督脉,轻者治横骨上的曲骨穴,重者则可治脐下的阴交穴。

“ 其上气有音者,治其喉中央,在缺盆中者。其病上冲喉者治其渐,渐者,上侠颐也。 ” 病人气逆于上而呼吸有声音,治疗取喉部中央的天突穴,此穴在两缺盆的中间。病人气逆上冲于咽喉的,治疗可取其大迎穴,大迎穴在面部两旁夹颐之处。

“ 蹇膝伸不屈,治其楗。坐而膝痛,治其机。立而骨解,治其骸关。 ” 膝关节能伸而不能屈,治疗应取其股部的经穴。坐下而膝痛,治疗取环跳穴。若站立时膝关节痛,治疗取其膝关节处的经穴。

“ 膝痛,痛及拇指治其腘。坐而膝痛如物隐者,治其关。 ” 膝痛,疼痛牵引到拇趾,治疗取其膝弯处的委中穴。若坐下而膝痛如有东西隐伏其中的,治疗可取其承扶穴。

“ 膝痛不可屈伸,治其背内。连骨若折,治阳明中俞髎。若别,治巨阳少阴荥。 ” 膝痛而不能屈伸活动,治疗取其背部足太阳经的腧穴。若疼痛连及脐骨有折断感,治疗取其阳明经中的俞髎三里穴;或取太阳经的荥穴通谷、少阴经的荥穴然谷。

“ *泺胫酸,不能久立,治少阳之维,在外上五寸。 ” 浸渍水湿之邪日久而胫骨酸痛无力,不能久站,治少阳经的别络光明穴,穴在外踝上五寸。

今天学习了膝病的治疗方法。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

《伤寒杂病论》是中国古代谁的著作?

《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先生的传世巨著。是中医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被后代医者高度重视并不断学习其精要所在。张...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