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虚胃寒肝火旺的症状是那些?
1.脾气虚:腹胀纳少,食后胀甚,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舌苔淡白。
2.脾阳虚:大便溏稀,纳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节按,行寒气怯,四肢不温,面目无华或浮肿,小便短少或白带多而清晰色白,舌苔白滑。
3.中气下陷:如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
4.脾不统血:多见于慢性出血的病证,如月经过多、崩漏、便血、衄血、皮下出血等。除出血外,必兼见脾气虚弱的一些症状。
脾虚的患者可以再日常生活中多吃一些补气健脾的食物,像红枣,山药,糯米,西米等。
脾虚患者平时可以喝德甫常谓保茶进行调理,补气健脾,养阴益肺,深度滋养,提升免疫力。在日常饮食上不要吃太过于油腻的食物,油腻是脾所不喜欢的,会加重脾脏的负担,要多吃一些清淡的食物,像豆类,鱼类,蔬菜类等。
春天既要养肝,又要护脾。春季有人经常腿抽筋,有人会腹泻,有人会困倦,这又是一种情形,叫做“肝旺脾虚”。
春天的时候,人体的阳气开始不断的向外宣发,皮肤毛孔也舒张开放,这时最易感受风寒,所以说“春捂秋冻”是很有道理的。很多人这时不注意保暖,一旦着凉就会犯咳喘病,尤其是夜里咳嗽不止,此时肺脏外有风寒束表,宣发功能受阻,内有肝火相逼火气难发,于是就只有借咳嗽这一病理现象来排解内火和外寒了。
春天既要养肝,又要护脾。春季有人经常腿抽筋,有人会腹泻,有人会困倦,这又是一种情形,叫做“肝旺脾虚”。肝气过旺,气血过多的流注于肝经,脾经就会显得虚弱,脾主血,负责血液灌溉全身,脾虚必生血不足,供血无力,造成上述诸般病状,这时就要服用一些健脾补血的药物,例如逍遥丸之类,脾血一足,肝脾之间便平和无偏了。其症状也就随之消失。
肝脏具有调节气血,帮助脾胃消化食物、吸收营养的功能以及调畅情志、疏理气机的作用。春季养肝得法,将带来整年的 健康 安康。
1、饮护肝汤
枸杞粥:枸杞子30克,大米60克。先将大米煮成半熟,加入枸杞子,煮熟即可食用。此粥适合那些经常头晕目涩、耳鸣遗精、腰膝酸软的人。肝炎患者服用枸杞粥,则有保肝护肝、促使肝细胞再生的良效。
此外,黑米粥和红枣粥也适合春季护肝护脾。其中黑米粥适合肝肾虚损及妇女产后体虚;红枣粥则更适于脾胃虚弱者。
2、喝养肝茶
蜜糖红茶:冲泡红茶,再根据个人口味调适量蜂蜜、红糖。每天饭前喝1次,能温中养胃、护肝驱寒,适合肝火旺,脾胃功能不佳者。
葱白生姜茶:大葱1根,拍扁切碎放锅里,加开水1碗,用大火烧沸,加红茶适量,调入生姜汁l匙,冲浓茶趁热饮用。喝完后就可以上床睡觉,能增热御寒。
3、压护肝穴
双手相叠,擦两乳间的膻中穴,上下往返30次,可舒畅气机,刺激胸腺,增强免疫力。或者也可以两拳松握,捶击两小腿上部的足三里穴,可补肾强肝,固护脾胃。
4、晒眼养肝
中医讲,肝开窍于目。所以,如果肝脏受损,就会让眼睛觉得干涩、困乏。反之,养好眼也能护肝。春天的阳光温暖却不强烈,建议人们可以全身放松,面对太阳,闭上眼睛,让玻璃窗和眼睑滤去过于强烈的太阳射线,使温热的阳光透进眼球,同时转眼珠,先顺时针方向缓缓转10次,再逆时针转10次,每天持续15分钟即可。
5、调摄情志
春天要特别注意调节情绪,避免肝气抑郁,否则就会生出许多病来。比如,遇到不快的事要戒怒,并寻求适当的方法及时宣泄。万物升发的季节,不妨多出去走走,培养一些兴趣爱好,也有利于疏散肝气,避免郁结。
# 健康 科普排位赛#
患者肝火旺的话一般都是因为脾虚,就是因为肝和脾在五行当中是有一定联系的,肝是脾的子脏,当脾虚导致气血生化不足时侯,这个时候的肝脏血的功能会受到影响,所以容易出现肝火上炎或是肝阳上亢的情况。在这个时候就可以说脾虚,有时候可能往往伴随肝阳上亢或者是肝气抑郁。而且当人们出现脾虚的时候,人们的脾相对不足,这个时候肝气就会比较旺盛,而肝脏就会容易抑郁,同时当肝血充盈的时候可以,肝失疏泄等等这种情况就不会出现。
肝火旺可以通过日常饮食来调节,对于症状比较轻的患者来说,在生活当中可以多喝一些菊花茶以及芍药泡的茶来喝,这些茶具有清肝火以及养肝阴的作用,每天多喝一些 就可以达到一定的效果,而且对患者的身体也是比较好的, 同时在日常生活当中也可以去看看中医,在生活当中也可以多吃一些绿叶的蔬菜,而且也可以配合一些清肝火的药物去治疗,但是具体的药物一定要跟从医生的嘱咐来使用,一般主要是以寒凉性的药物为主。
肝火旺常见于饮食、吃辛辣的东西、五指花火、外阴邪热入侵等,可见心烦易怒,夜寐不宁,头痛头昏,口苦面红,两肋胁痛,小便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引起虚火的原因常见于房劳过度、熬夜等,导致体内阴液亏虚,肝阴虚,肝阳偏盛,肝肾同源,一般可见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虚烦不寐,口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等症。调理要保持舒畅的情绪,避免紧张、急躁、易怒、不安等情绪,这样会损害肝脏,多吃一些温性、养胃健脾的食物,例如莲子和山药之类的,可以多喝一些枸杞茶、菊花茶或者是冰糖雪梨水。
因为一点小事就心烦意乱、暴跳如雷,明知不该和人吵架却怎么也控制不住……如今正是一年之中最热的时候,在烈日的炙烤下,一些人的身体里也仿佛出现了一把“无名之火”,一不小心就被点着了。
专家提醒说,一些特殊人群在夏季肝火确实会比较旺盛,而肝火过旺往往容易影响脾的运化功能。对于夏季爱发脾气的人而言,在降肝火的过程中一定不要忘了健脾。此外,由于肝气郁结可化火,脾气不好的人应特别重视心理因素对身体的影响,在健脾的同时也要注意疏肝理气,也就是调整好心理状态。
肝火旺:动不动就发脾气
“一些人在夏季肝火确实会比较旺一些,除了容易感觉口干、口苦之外,这类人群最大的特点就是烦躁、易怒,动不动就发脾气。”专家表示,平时阳气比较旺盛的人,比如血气方刚的年轻小伙子,或是肝炎、肝硬化、脂肪肝、肝癌等肝患者,都容易表现出肝火旺的特点。
此外,处在更年期的女性和男性也属于容易发脾气的人群,“尤其是有动脉硬化或高血压、心脏等的老人,以及长期受肿瘤等慢性折磨的病人,更容易对生活失去信心,忍耐能力也会差一些。”
对策:健脾、疏肝、祛湿
健脾:肝火旺者常脾虚
“正常人舌淡红,苔薄白。而肝火旺的人往往舌质红,舌苔黄或黄腻。此外,还容易有小便黄、口气重等表现。”在临床上经常发现不少肝火旺的病人易出现一些脾虚症状,如口淡、不想吃饭等,即所说的“纳呆”,舌质淡或边有齿印,舌苔白或白腻。
专家解释说,肝与脾是相互影响、互为因果的。肝病往往会引起脾的功能不好,所以在的过程中,健脾是非常重要的。“有一句话叫‘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这也是”治未病“的经典理论之一,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疏肝:肝气郁结可化火
除了健脾之外,在降肝火的过程中也要注意疏肝理气。杨思华分析说,中医认为,“气有余,便是火”,肝火便是肝气郁结化火而成的。“发怒、苦闷、抑郁、伤心等情绪都会伤肝,很多人一生完气就不想吃饭,常说‘气都气饱了’,其实就是肝火影响到脾胃的表现。”
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社会压力的增大,不少人的脾胃病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心理因素造成的,“有些精神压力过大的人老是觉得胃胀、打嗝、反酸,但做了胃镜等各种检查却没发现什么问题,这种情况很多时候其实是肝气犯胃。”专家提醒,有些人越是检查不出问题,越是担心自己得了什么怪病,结果反而因为紧张造成恶性循环,出现更多胃部不适症状。
祛湿:湿气重可影响脾胃功能
如今正是长夏时节,而广东地区的气候、地理环境决定了长夏的一个特点就是湿气重。人体感染了湿邪之气后,可进一步影响到脾胃功能,同时还容易出现疲倦、乏力、肌肉酸痛等症状。而一旦脾的运化功能不好,也会进而影响到肝。
“古语云: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粘浊,如油入面。”她分析说,湿与寒结合为寒湿,与热结合为湿热,与风结合为风湿,与暑结合为暑湿,而湿为阴邪,缠绵难愈,且易伤阳气,故长夏祛湿很重要。
●更年期女性和男性、年轻小伙子、肝病患者等较易表现出肝火旺的特点
●肝火旺的病人在临床上常出现一些脾虚症状,如口淡、不想吃饭等
●抑郁、伤心等情绪会伤肝,进而影响脾,脾胃病常常与心理因素有关
推荐:
莲子既健脾又养心
对于肝火旺的人及肝病患者而言,夏季的一大任务就是健脾。“我最推崇的健脾去湿药材是淮山、莲子、芡实。对于有些气虚的人,还可加入一些太子参。”专家表示,莲子是一种特别好的药材,因为它“全身都是宝”:莲叶可以祛湿,莲蓬可以解暑,莲子既能健脾又能养心,是一种非常平和的药物,莲子心则可以清热降心火。
泻肝火的过程中不能用太过苦寒的药物,因为“苦寒之药,必伤脾胃”,“除非是建筑工人等户外作业人群,普通人喝凉茶一定要,就连冬瓜煲薏米也不能天天吃。”
提醒:
夏季适当出汗可排湿
“中医云:‘脾体阴而用阳’,又说‘脾喜燥而恶湿’,意思就是脾的功能主要依靠阳气,而湿为阴邪易伤阳气,故湿重之人脾必虚。”人作为大自然的一分子,养生应与时令相结合,夏天应适当在户外活动,见见阳光,“如果总是在空调房吹冷气,湿气更容易困在体内出不来。”
人体内的湿气主要通过发汗和利尿两个途径排出,夏季人的皮肤腠理开放,适当出汗可使湿气从皮肤腠理排出,而且,适当也能使人体气机通畅,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和人体各脏器的功能。
另外,长夏可适当用淮山、赤小豆、薏苡仁、鸡蛋花、木棉花等煲汤,起到除湿的效果,而竹蔗、茅根、淡竹叶、红萝卜等则有清热的作用。
脾虚泛指因脾气虚损引起的一系列脾生理功能失常的病理现象及病证。包括脾气虚、脾阳虚、中气下陷、脾不统血等证型。多因饮食失调.劳逸失度,或久病体虚所引起。脾有运化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和输布水液以及统摄血液等作用。脾虚则运化失常,并可出现营养障碍,水液失于布散而生湿酿痰,或发生失血等症。
中医脾虚症是指中医所称之脾脏虚弱而引起的病症,其病情虽较繁杂,主要有呕吐、泄泻、水肿、出血、经闭、带下、四肢逆冷、小儿多涎等。
1.脾气虚:腹胀纳少,食后胀甚,肢体倦怠,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形体消瘦,或肥胖浮肿,舌苔淡白。
2.脾阳虚:大便溏稀,纳少腹胀,腹痛绵绵,喜温喜节按,行寒气怯,四肢不温,面目无华或浮肿,小便短少或白带多而清晰色白,舌苔白滑。
3.中气下陷:如久泻、脱肛、子宫脱垂等。
4.脾不统血:脾气虚弱,不能摄血,则血不循经。西医认为,脾虚的原因例如中老年,牙齿松动、脱落,味觉减退;胃肠道平滑肌开始萎缩,弹性减低,蠕动变慢,食物在胃肠道中行进(消化)速度减慢,易于滞留;同时,胃肠道内的表面的枯膜逐渐变薄,消化腺也逐渐萎缩,消化液分泌减少,对食物的分解能力降低。由于这些生理的变化,就造成了中老年人的脾胃逐渐衰弱,消化功能下降,从而发生了上述的种种不适。
如何调理脾虚
1少吃油炸食物:因为这类食物不容易消化,会加重消化道负担,多吃会引起消化不良,还会使血脂增高,对健康不利
2少吃腌制食物:这些食物中含有较多的盐分及某些可致癌物,不宜多吃例如香肠,腊肉,腌菜。
3不吃海鲜:这些食物俗称“发物”。
3不吃或少吃生冷食物刺激性食物:生冷和刺激性强的食物对消化道黏膜具有较强的刺激作用,容易引起腹泻或消化道炎症 例如水果,冰淇淋,烧烤,火锅等。
4规律饮食:研究表明,有规律地进餐,定时定量,可形成条件反射,有助于消化腺的分泌,更利于消化
5定时定量:要做到每餐食量适度,每日3餐定时,到了规定时间,不管肚子饿不饿,都应主动进食,避免过饥或过饱
6生活要有规律:早睡早起,适当运动。
还可以用楂-脾@芝圜来调理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C对胃有保护作用,胃液中保持正常的维生素C的含量,能有效发挥胃的功能,保护胃部和增强胃的抗病能力。
^_^ 养胃食物
1、小米:暖胃,安神
2、南瓜:南瓜性温,味甘。
解毒:南瓜内含有维生素和果胶,果胶有很好的吸附性,能粘结和消除体内细菌毒素和其他有害物质,如重金属中的铅、汞和放射性元素,起到解毒作用。
保护胃粘膜,帮助消化:南瓜所含果胶还可以保护胃肠道粘膜,免受粗糙食品刺激,促进溃疡面愈合,适宜于胃病患者。南瓜所含成分能促进胆汁分泌,加强胃肠蠕动.帮助食物消化。
消除致癌物质:南瓜能消除致癌物质亚硝胺的突变作用,有防癌功效,并能帮助肝、肾功能的恢复,增强肝、肾细胞的再生能力。
3、菠菜、胡萝卜、洋葱、大蒜
养胃食谱
■紫菜南瓜汤:老南瓜100克,紫菜10克,虾皮20克,鸡蛋1枚,酱油、猪油、黄酒、醋、味精、香油各适量。
做法:先将紫菜水泡,洗净,鸡蛋打人碗内搅匀,虾皮用黄酒浸泡,南瓜去皮、瓤,洗净切块;再将锅放火上,倒人猪油,烧热后,放人酱油炝锅,加适量的清水,投人虾皮、南瓜块,煮约30分钟,再把紫菜投入,10分钟后,将搅好的蛋液倒人锅中,加人佐料调匀即成。此汤具有护肝补肾强体之功效。
注意事项:南瓜性温,胃热炽盛者少食
■木瓜鲩鱼尾汤
用料:番木瓜1个,鲩鱼尾100克。
制法:木瓜削皮切块,鲩鱼尾入油镬煎片刻,加木瓜及生姜片少许,放适量水,共煮1小时左右。
功用:滋养、消食。对食积不化、胸腹胀满有辅助疗效。
■参芪猴头炖鸡
用料:猴头菌100克,母鸡1只(约750克),黄芪、党参、大枣各10克,姜片、葱结、绍酒、清汤、淀粉各适量。
制法:将猴头菌洗净去蒂,发胀后将菌内残水挤压干净,以除苦味,再切成2毫米厚片待用。把母鸡去头脚,剁方块,放入炖盅内,加入姜片、葱结、绍酒、清汤,上放猴头菌片和浸软洗净的黄芪、党参、大枣,用文火慢慢炖,直至肉熟烂为止,调味即成。
功用:补气健脾养胃。
健脾养胃的食物,如山药、莲子、大豆、谷物、扁豆、薏苡仁、山楂、香蕉、大枣、板栗及猪瘦肉、牛肉、鸡肉、牛奶、豆制品等。补益脾胃的中草药有人参、茯苓、黄芪、白术、甘草等,与食物配制成药膳效果更佳。
你好;
五行学说的基本概念 五行,即是指木、火、土、金、水五种基本物质元素的运动变化。五行学说,则是古人用人们日常生活中最熟悉的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功能属性为代表,来归类事物的属性,并以五者之间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来论述和推演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复杂的运动变化规律的一种学说。 根据"五行"的观点,古人认为宇宙自然都是由此五种属性物质所构成,各种事物和现象的发展变化,都是此五种属性物质的运动和相互作用之结果。 中医学运用"五行学说",主要在于概括脏腑组织的功能属性,论证五脏系统相互联系的内在规律,并归纳人体与自然界的某些相互关系,特别是阐明人体的整体结构关系,从而指导中医临床之病理分析,以及诊断和治疗。所以,五行学说同阴阳学说一样,亦是中医学独特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五行属性及归类 (1)五行属性及归类方法 五行学说之所以能概括宇宙间的万事万物,其主要的思维方法是按照"五行"的特性,根据事物的不同性质、作用和形态,采用"比象取类"的方法,将事物或现象分为五大类,分别归属木、火、土、金、水五行之中。并根据五行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规律,说明各类事物或现象的联系和变化。在医学方面则籍以阐明人体脏腑组织之间在生理和病理上的复杂关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之间的密切关系。 原始的五行物质元素说,上升为五行学说之后,基本上已经不是单纯的指五种物质本身,而是作为事物属性的抽象概念来应用。五行各有其不同的特性,即"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意思是说,木具有生发、条达之特性;火具有炎热、向上之特性;金具有敛肃、变革之特性;水具有滋润、向下之特性。为此,根据上述特性,采用"比象取类"方法,便把需要说明的事物或现象,朴素地分成了五大类,将相似属性的每类事物或现象,分别归属于五行之中,并在五行属性归类的基础上,运用五行生克规律,以阐释或推演事物或现象的复杂联系和变化。 (2) 五行属性归类表 历代医家为了说明人体内外的整体性和复杂性,亦把人体的脏腑组织、生理活动、病理反应,以及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的自然界事物作了广泛地联系。见下事物五行属性归类表: 自然界 五行 人体
五音 五味 五色 五化 五气 五方 五季 五脏 五腑 五官 五体 五志 五声 变动
角 酸 青 生 风 东 春 木 肝 胆 目 筋 怒 呼 握
徵 苦 赤 长 暑 南 夏 火 心 小肠 舌 脉 喜 笑 忧
宫 甘 黄 化 湿 中 长夏 土 脾 胃 口 肉 思 歌 秽
商 辛 白 收 燥 西 秋 金 肺 大肠 鼻 皮毛 悲 哭 咳
羽 咸 黑 藏 寒 北 冬 水 肾 膀胱 耳 骨 恐 呻 栗
根据上述归类表,主要说明如下三方面问题: (1)以五行之特性,说明五脏之功能。如木性生发条达,肝性喜条达而主疏泄;水性滋润下行,肾藏精而主水。因此,肝属木、肾主水,其它脏腑亦是如此。 (2)形成了以五脏为主体,外应五方、五季、五气等,内联五脏、五官、形体、情志等的五个功能活动系统。 (3)此五个功能活动系统,说明了人体的内环境与外在自然环境之间也存在着对立统一的联系,如春属木,肝气旺于春,春天多风等。在内则肝与胆相表里,开窍于目,主筋,主怒,在病理上易于化风等。 应当指出上述是该表横的联系,若从纵的方面来看,则表示此五类事物或现象之间具有相生相克和制化胜复的关系。 (3)五行归类的意义 五行属性归类,主要用于概括人体及其与自然界多种事物或现象在属性上的某些内在联系。例如以五行特点来比象说明五脏之某些生理功能特点:如木性条达曲直,有生发之特点,而肝性柔和舒畅且主疏泄,又主升发之气,故肝属木;火为阳热之象,有上炎之性,而心为阳脏主动,心阳有温煦作用,故心属火;土为万物之母,有生化、长养万物之特性,而脾能运化水谷精微,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故脾属土;金有清肃,收敛特性,而肺主呼吸,主肃降,故肺属金;水有湿润下行之特性,而肾能藏精,主人体水液代谢之调节并能使废水下行排出体外,故肾主水。 中医学把人与自然的这种关系称之为"天人相应",五行学说则把人体脏腑形体和自然界相类似的有关事物,分别归属于五行系统,从而说明人体五脏系统和自然界同类事物之间,存在着相互通应、相互影响的关系。而且系统与系统之间存在着相互促进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从而说明脏腑间客观存在的某些生理联系,用以解释某些病理现象,并指导疾病的诊断和治疗。例如,脾属土,故与五官之"口"、情志之"思"以及季节之"长夏"、气候之"湿",不仅存在着某些生理上的内在联系,而且在病理上也能得到某些反映和验证。如口甜,可反映脾湿蕴盛等。 五行的基本规律 (1)五行的相乘、相侮 相乘与相侮,是五行关系在某种因素作用影响下所产生的反常现象。乘,即乘虚侵袭。侮,即恃强凌弱。相乘,即相克的太过,超过了正常制约的力量,从而使五行系统结构关系失去正常的协调。此种反常现象的产生,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被乘者本身不足,乘袭者乘其虚而凌其弱。二是乘袭者亢极,不受它行制约,恃其强而袭其应克之行。 应当说明,"相克"与"相乘"是有区别的,相克是正常情况下的制约关系;相乘则是正常制约关系遭到破坏以后的过度克伐,是反常现象。在人体,则前者是生理状态,后者则为病理状态。 相侮,即相克的反向,又叫反克。是五行系统结构关系失去正常协调的另一种表现。同样也有两种情况:一是被克者亢极,不受制约,反而欺侮克者。如金应克木,若木气亢极,不受金制,反而侮金,即为木(亢)侮金。二是克者衰弱,被克者因其衰而反侮之。如金本克木,若金气虚衰,则木因其衰而侮金,即为木侮金(衰)。 所以说:"气有余,则制己所胜而侮所不胜;其不及,则己所不胜侮而乘之,己所胜轻而侮之。"即是说,五行若某一行之气太过,则对其所胜(我克)之行过度制约,而发生相乘。而对其所不胜(克我)之行发生相侮,即反克。若某一行之气不足,则克我之行必过度制约而乘之。而己所胜者,即我克之行必因我之不足而反克相侮。例如临床所见的支气管扩张病证,病位在肺,每因肝气郁结,气急上逆,化火灼肺,而见咳血,则为木火刑金(即木旺侮金);肝郁气滞,影响脾胃消化吸收,则为木郁乘土。湿热型高血压,多因湿热困脾,引发肝失疏泄,肝阳亢逆,则为土侮木。至于金乘木(虚)证候,临床则为少见。 (2)五行的相生、相克 在五行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联系规律,所谓相生,即相互资生、促进、助长之意;所谓相克,即相互制约、克服、抑制之意。生克是五行学说用以概括和说明事物联系和发展变化的基本观点。 五行相生的规律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相克的规律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其关系见下图: 在相生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两方面的关系,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所以,相生关系又称之为"母子关系。" 在相克关系中,任何一行都具有"克我"、"我克"两方面关系,我克者为"我所胜",克我者为我"所不胜",所以,相克关系又称为"所胜"、"所不胜"的"相胜"关系。 事物内部系统结构的五个方面之间的相生、相克关系,构成了事物正常情况下的循环运动,因而经常处于运动发展之中,是不平衡的。然而就五行整体来看,相生与相克又都是在总和中表现出相对的动态平衡。而五行中的每一行,由于既生别行,又被别行所生;既克别行,又被别行所克,故在整体上也呈现动态均势。可见,五行所达到的平衡,不是绝对的静止,而是建立在运动基础上的动态平衡。 (3)五行的制化、胜复 五行系统结构之所以能够保持动态平衡和循环运动,主要在于其本身客观存在着两种自行调节机制和途径。一种是正常情况下的"制化"调节;一种则是在反常情况下的"胜复"调节。 制,即制约。化,是生化。所谓制化调节,主要是指五行系统结构在正常状态下,通过相生和相克的相互作用而产生的调节作用,又称为"五行制化"。 首先,从五行的整体作用可以明显看出,任何两行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单向的,而是相互的。五行之中任何一行都具有生我、我生、克我、我克四方面的关系,所以才能保证"制化"关系的正常。 即是说,木能克土,土能生金,金又能克木,从而使木不亢不衰,故能滋养火,而使火能正常生化。 火能克金,金能生水,水又能克火,从而使火不亢不衰,故能滋养土,而使土能正常生化。 土能克水,水能生木,木又能克土,从而使土不亢不衰,故能滋养金,而使金能正常生化。 金能克木,木能生火,火又能克金,从而使金不亢不衰,故能滋养水,而使水能正常生化。 水能克火,火能生土,土又能克水,从而使水不亢不衰,故能滋养木,而使木能正常生化。 可以看出,正是这种相反相成的生克制化,调节并保持了事物结构的相对协调和平衡。因为相生、相克的过程,也就是事物消长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经常出现的不平衡的消长情况,其本身就是再一次相生、相克的调节,这样就会重复出现再一次的协调平衡。而正是这种在不平衡之中求得平衡,而平衡又立刻被新的不平衡所替代的循环运动,推动着事物在不断地变化和发展。 所谓胜复调节,主要是指五行系统结构在反常情况下,即在局部出现较大不平衡的情况下,通过相克关系而产生的一种大循环的调节作用。胜复调节可使一时性偏盛偏衰的五行系统结构,经过调节,由不平衡而再次恢复平衡。 所谓"胜",即指胜气,是指因为某行之气太过所引起的对"己所胜"之行的过度克制。而胜气的一旦出现,则势必招致一种相反的力量将其压抑下去,即所谓复气。故《素问》又说:"有胜之气,其必来复也。"而且胜气重,复气亦重。胜气轻,复气亦轻。 例如火气太过,作为胜气则过分克金,而使金气偏衰,金衰不能制木,则木气偏胜而加剧制土,土气受制则减弱制水之力,于是水便旺盛起来,而把太过的火气克伐下去,使其恢复正常。若火气不足,则将受到水的过分克制,但火衰不能制金,引发金气偏盛,金气盛则加强制木,使木衰而无以制土,则必将引起土气盛以制水,水衰则制火力减弱,从而使火气相应得到逐渐恢复,以维持其正常。 如果单纯有胜而无复,也就是说当五行之中的作何一行出现有余(太过)而没有另一行的相应制约时,则五行系统结构的协调关系就被破坏,则会出现紊乱的反常状态,从而产生严重疾病。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把五行关系看作是阴阳关系的逻辑展开和补充。受作用者,通过某些中间环节,反作用于作用者,产生反馈调节效应,从而使系统结构保持相对平衡。 五行在中医学中的运用 (1)归属人体组织结构 中医学运用了五行类比联系的方法,根据脏腑组织的性能和特点,将人体的组织结构分属于五行系统,从而形成了以五脏(肝、心、脾、肺、肾)为中心,配合六腑(胆、小肠、胃、大肠、膀胱、三焦),主持五体(筋、脉、肉、皮毛、骨),开窍于五官(目、舌、口、鼻、耳),外荣于体表(爪、面、唇、毛、发)等的脏腑组织结构系统,为脏象学说的系统化奠定了基础。 此外,中医学根据"天人相应"的观点,运用事物属性的五行归类方法,将自然界的有关事物或现象也进行了归属,并与人体脏腑组织结构的五行属性联系起来。如人体的五脏、六腑、五体、五官等与自然界的五方、五季、五味等相联系,这样就把人体与自然环境统一起来,反映了人体内外环境之间的相互收受通应关系。例如春应于东方,风气主令,故气候温和,阳气生发,万物滋生,人体之肝气与之相应,故肝气旺于春。 (2)说明五脏病理变化的相互影响 脏腑病变的相互影响和传递,谓之传变,即本脏之病可以传至他脏,他脏之病亦可以传于本脏。从五行规律来说,则病理上的传变主要体现于五行相生的母子关系及五行相克的乘侮关系。 (l)相生关系传变包括"母病及子"和"子病犯母"两种情况: 母病及子,又称"母虚累子",系病变从母脏传来,并依据相生方向传于属子的脏器。临床多先见母脏病候,继则又见子脏病候。如水不涵木证,即肾阴亏虚,不能滋养肝阴,阴不制阳,以致肝阳虚亢,临床可见腰膝酸软,耳鸣遗精,眩晕,健忘,失眠,急躁易怒,咽干口燥,五心烦热,颧红盗汗等症。 子病犯母,又称"子盗母气",系病变从子脏传来侵及属母的脏器,临床多见先有子脏病候,继则又见母脏病候。如心肝火旺证,即心火亢盛而致肝火上炎,可见心烦失眠,或狂躁谵语,口舌生疮,舌尖红赤疼痛,又兼见烦躁易怒,头痛眩晕,面红目赤等症。 (2)相克关系传变包括"相乘传变"和"相侮传变"两种情况: 相乘传变,即相克太过而致疾病传变。如木亢乘土,即肝脾不和证或肝胃不和证,临床多见肝气横逆,侵及脾胃,导致消化吸收功能紊乱。多先见肝病证候,继则又见脾气虚弱或胃失和降证侯。如肝气横逆,可见烦躁易怒,胸闷胁痛,眩晕头痛等证。横逆犯胃则继见恶心,嗳气,吞酸,呕吐等症。横逆犯脾则继见纳呆,厌食,脘腹胀满,大便溏泄或不调等脾虚失运病证。 相侮传变,即反克为病。如木火刑金,即肝火犯肺之证,临床多见心肝火旺,肝火亢逆,上犯肺金,灼伤肺津或肺络,一般先见胸胁疼痛,口苦,烦躁易怒,脉弦数等肝火亢盛之症,继则又见咳嗽,甚则咳血,或痰中带血等肺失清肃之候。由于肝病在前,肺病在后,病变由被克脏传来,故属相侮规律传变。 应当指出,所谓五行母子或乘侮关系之传变,在临床上并不是必定要发生的,此种传变发生与否,还与脏气虚实、病邪性质,以及护理治疗等多方面因素或条件有关,一般来讲,脏气虚则传,脏气不虚则不传或难以传变,对此应灵活看待,不能机械理解。 (3)说明脏腑生理功能与某些相互联系 中医学根据五行之特性,用以说明五脏的某些生理特性和功能作用。如木性可曲可直,条顺而畅达,肝属木,故肝喜条达而恶抑郁,并有疏泄之功能;火性温热而炎上,心属火,故心阳有温煦之功能,心火易于上炎;土性敦厚,有生化万物之特性,脾属土,故脾有消化水谷,运输精微,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的功能,又为气血生化之源;金性清肃收敛,肺属金,故肺具有清宣肃降之功能;水性润下,有下行、闭藏之性,肾属水,故肾主水液代谢之蒸化排泄,并有藏精功能。 中医学认为五脏的功能活动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着的。五脏是人体生理活动的中心。五脏之间在生理上相互联系、相互协调,共同完成整体的生理活动。五脏配属五行,不仅阐明了五脏的某些功能特点,而且认为五脏之间存在着相互资生和相互制约的联系,并由此说明五脏之每一脏都与其它四脏发生着关系,从而概括出五脏的整体联系。试从相克和相生两方面来进行叙述如下: 脏腑之间的相互资生联系,如肾能藏精,肝能藏血,肾精可以化生肝血,此即肾水滋养肝木,即水生木;肝藏血,心主血脉,肝之贮藏血液和调节血量功能正常,则有助于心主血脉功能的正常发挥,此即肝木上济心火,即木生火;心主血脉,又主神志,脾主运化,为气血生化之源,又主统血,心之阳热可以温运脾阳,心主血脉功能正常,血能荣脾,脾才能发挥主运化、生血、统血之功能,此即心火温运脾土,即火生土;脾能转输精微,益气以充肺,从而维持肺主气之功能,并使之宣肃正常,此为脾气生养肺气,即土生金;肺主气,职司清肃,肾主藏精纳气,肺气肃降则有助于肾精之闭藏和气之摄纳,肺气肃降,水道通调,又能促进肾主水功能的发挥,此即肺金滋养肾水,即金生水。 可以看出,五脏之间相互资生的关系,即是运用五行相生的理论来阐明的。 脏腑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如肺气肃降,气机调畅,可以抑制肝气之上逆和肝阳之上亢,此即金克木;肝气的条达,可以疏泄脾湿之壅滞,此即木克土;脾气运化,可以调节肾主水功能,以防止水湿之泛滥,此即土克水;肾水的滋润,上济于心,以制约心火的亢炎,此即水克火;心之阳热,可以制约肺气的清肃太过,此即火克金。亦可看出,五脏之间在生理功能上的相互制约,亦是运用五行相克理论来阐明的。 总之,五脏之间的生克关系,说明每一个脏在功能上均有他脏资助,因而本脏不至于虚损;又能制约其它脏,因而使它脏不致过亢;若本脏之气过盛,则有他脏之气制约之;而本脏之气虚损,则又有他脏之气以滋养之。可见,通过这种生克关系,即把脏腑紧密地联结成一个整体,从而维持了人体内环境的协调统一。 此外,关于人体与外界环境,如四时、五气,以及饮食五味的关系,中医学亦是用五行之规律来加以说明的,在此不一一列举说明。 (4)用于疾病的诊断与治疗 人体本身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内部脏腑有病可以反映于机体的体表,从色泽、声音、形态、口味、脉象、舌苔等多方面反映出来。由于对五脏与五色、五音、五味等都以五行进行分类归属,作了一定的联系,形成五脏系统的层次结构,所以为疾病的诊断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在临床诊断上,我们即可以综合四诊材料,根据五行所属及其生克乘侮规律来推断病情。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两胁胀痛,脉弦,即可诊为肝病;面见赤色,口味苦,舌尖红或糜烂,脉洪或数,则可诊为心火亢盛;而脾虚病人,面色见青,口泛酸水,则可诊为肝木乘土,即肝脾不和之证。 一般来说,中医诊病很重视色诊和脉诊的结合应用,且能在客观上大致反映出疾病的状况。但是,欲从色脉来判断病情的发展趋势,则主要是运用五行的生克关系。如《医宗金鉴·四诊心法》指出:"色脉相合,已见其色,不得其脉,得克则死,得生则生。"即色脉相符,为病情发展正常;脉克色为逆;脉生色为顺。如肝病,色青而见弦脉,是为色脉相符;如不见弦脉而反见浮脉(肺脉),则属相克之脉,即脉克色(金克木)为逆;若得沉脉(肾脉),即脉生色(水生木),则为顺。此种判断预后的生克关系,在临床上虽然亦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但不能机械地套用。 五行学说用于临床治疗方面,则主要在于控制疾病的传变和确定治则治法两方面。 (1)控制疾病传变 疾病的发生,主要在于机体脏腑阴阳气血功能的失调。而脏腑组织的功能失调也必然反映于内脏生克制化关系的失常。因此,疾病的传变,则常是一脏受病而波及他脏,或他脏受病而传及本脏。因此,在临床上除对所病本脏进行适当处理外,特别应考虑到与其有关脏腑之间的传变关系,并应根据五行的生克乘侮规律来调整其太过或不及,以控制或防止其疾病的传变,使之恢复其正常的功能活动。如肝脏有病,则应经常注意强健脾胃,以防其传变。脾胃不虚,则疾病不易传变,且易于痊愈。故《难经》说:"见肝之病,则知肝当传之于脾,故实脾气。" (2)确定治则与治法 确定治则与治法主要是根据相生、相克规律来确定某些治疗原则和治疗方法,主要内容包括如下几方面: ①根据相生规律来确定治则治法:多用于母病及子或子病犯母(即子盗母气)等病证。基本原则是补母或泻子,即"虚则补其母,实则泻其子"(《难经》)。 补母:主要适用于母子关系失调的虚证。如肺气虚弱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影响及脾之健运,而致脾虚。脾土为母,肺金为子,土能生金,故可用补脾益肺方法进行治疗,此即虚则补其母之含义。 泻子:主要适用于母子关系失调的实证。如肝火炽盛,有升无降,出现肝实证时,可采用清心泻火法进行治疗。肝木为母,心火为子,故泻心火则有助于泻肝火,此即实则泻其子之含义。 此外,运用相生规律来进行治疗,除母病及子及子病犯母外,尚有单纯的子病虚证,亦可运用母子相生关系,兼顾补母以加强其相生之力,从而有助于子脏虚证之恢复。 临床上依据五行相生规律所确定的治疗方法,常用者有以下几种: 滋水涵木法:指通过滋养肾阴以养肝阴,从而涵敛肝阳的治疗方法,又称滋肝养肾法、滋补肝肾法、乙癸同源法。主要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致肝阴不足,甚则肝阳偏亢之病证。金水相生法是滋补肺肾阴虚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补肺滋肾法、滋养肺肾法。主要适用于肺虚不能输布津液以滋肾,或肾阴不足,精气不能上荣于肺,以致肺肾阴虚病证。 培土生金法:是指补脾益气而达到补益肺气的治疗方法。主要适用于脾虚胃弱不能滋养肺脏而致肺脾两虚之病证。 ②根据相克规律来确定治疗原则:多用于临床上由于相克关系紊乱而出现的乘侮病证,主要有相克太过、相克不及和相侮(反克)之不同。其治疗原则主要是抑强或扶弱,并侧重于制其强盛,以使弱者易于恢复。此外在必要时,亦可在其强盛之一方尚未发生相乘病变时,利用相克规律,预先加强其被克者力量,从而防止病情之发展。 抑强:主要适用于相乘或相侮病证。如肝气横逆犯胃或乘脾,出现肝胃不和或肝脾不调之病证,称之为木亢乘土。治则应以疏肝、平肝之法为主。若由于脾胃壅滞,影响及肝,而致肝气失于条达疏泄,形成土郁病证,是为相侮(反克)病证,其治疗则应以运脾和胃为主。总之,抑制其强,则被克者之机能自然易于恢复协调。 扶弱:主要适用于相克之力不及,或因虚而被乘袭所产生的病证。如肝虚气郁,影响脾胃之健运,则称木不疏土,治宜补肝和肝为主,兼顾健脾之法。若因土虚木乘所致的肝脾不调或肝胃失和病证,则应以健脾和胃和疏肝理气为法。总之,扶其弱则有助于相互制约协调关系的恢复。 临床上依据五行相克规律所确定的治疗方法,常用者有如下几种: 扶土抑木法:是以健脾疏肝药物治疗脾虚肝气亢逆病证的一种方法,又称健脾疏肝法。主要适用于脾虚肝郁病证。 培土制水法:是指用温运脾阳或健脾益气药物,以治疗水湿停聚病证的一种方法,又称健脾利水法。主要运用于脾虚不运,或脾阳虚损,水湿泛滥而致的水肿等病证。 佐金平木法:指通过清肃肺气,以抑制肝火亢盛病证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清肺泻肝法。主要适用于肝火亢逆,灼伤肺金,影响肺气清肃而致的"木火刑金"病证。 泻南补北法:指通过泻心火,补肾水以交通心肾的一种治疗方法。又称泻火补肾法、滋阴降火法。主要适用于肾阴不足,心阳偏亢,水火失济,心肾不交病证。 此外,在针灸疗法中,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四肢末端的穴位亦分属于五行,即井、荥、输、经、合五种穴位,分属于木火土金水,临床上即可根据不同病情,运用五行生克规律进行选穴针刺治疗。 同样,五行生克关系,对于精神疗法亦有一定的指导意义,临床上即可以运用情志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而达到治疗目的。如《素问》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忧";"恐伤肾,思胜恐"等,即是运用五行相克关系来调整情志,从而达到治疗精神性病症的目的。
经常有很多朋友问:应该怎么健脾啊?
说起来健脾真的是有很多角度,比如:
对肝气不舒、心情不好的人来说, 舒肝行气就是健脾 ,因为肝木克脾土;
对于严重缺乏运动的人来说, 适量运动就是健脾 , 因为脾小劳才能健运;
对于吃多了肥甘厚味的人来说, 素食消积就是健脾 ,因为脾已经跟不上你的欲望;
对于体内水湿重的人来说, 祛湿就是健脾 ,因为脾喜燥恶湿;
脾虚的人,因为运化能力弱,必然是 一肚子浊水、痰湿、寒湿运化不开的。 肚子胀满、不消化成了常态,脾胃这个生化气血的后天之本就废掉了。
别人的脾胃吃东西,是化成气血,长身上了,精力充沛,变成红白好气色。
你吃东西是消化不掉,堵身上了,逐渐干瘦或肥胖,晋级黄脸婆。
再有营养的好东西,再贵的补品,都不能变成自己的,还添堵。
悄无声息一点点掐断你的气血来源。
这才是脾虚——最阴森可怕的地方。
就因为化不了,你会发现,自己常年“祛湿”祛不掉。
没有足够的气血生化,耗的都是自己的老本。
全身困重、身倦乏力;容易累,懒言懒动;
如果你放任它就这么虚下去,很快,你就会升级成另一种更难搞的体质。
脾一虚, 寒湿、痰湿、湿热、气血亏虚 是紧接着就来的。
看过很多朋友们的舌象,没有几个是干净红润有光泽的
舌苔厚腻、有齿痕的舌相,大概占了80%,脾虚,已然成为了我们的常态。
当代儿科大家江育仁先生指出: “脾健不在补而贵在运”。
脾怎样才能正常运作?
运的一个体现,就是: 行气+通滞。 气机通畅了,脾胃就会转动。
陈皮常备,脾虚不慌。
陈皮燥湿,化中焦浊气。
中焦湿浊久了是很难受的,不但脾胃不好,吃什么进去都生化不了气血,还容易淤堵,变成痰湿,时间久了精气神都差一截。
明明是虚寒,还容易淤堵化热,出现一些火症,比如经常会发虚火,反复口腔溃疡等等。
花花因为是容易痰湿的体质,也经常爱喝点小补的汤,为了防止“虚不受补”的惨状发生,吸收得更好一些, 家里常备的,就是老陈皮。
消脾胃之浊气
话说陈皮最普通的用法就是泡或者煮陈皮茶喝。
一个人喝的一杯水,撕下1/3个陈皮足矣,可以泡煮好几遍。 是清甜的甘香味,注意,就是这个味道特别地醒脾。
如果明显感觉滞胀,也可以稍微多用些 。
陈皮,味辛苦、性温, 《本草纲目》中盛赞陈皮 “理气”、“通滞” 之功,写道:
“苦能泄能燥,辛能散,温能和。其治百病,总是取其理气燥湿之功。”
脾虚痰湿,胃里有积滞,必须用它, 它理顺的,是脾胃的气机。
胃部胀满、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咳嗽多痰 时,找它。
湿重、痰湿体质常见的 舌苔白厚腻, 日常饮用陈皮水一段时间后,会眼看着舌苔消退,这实际反映的是 胃中积滞的减轻。
常年脾虚、体内有湿、尤其是已经发展成寒湿、痰湿的朋友,舌头伸出来,舌苔厚腻、齿痕舌的朋友,一定要试试陈皮水喝一段时间。
之前有一个痰湿体质病人, 喝陈皮水两三个月后,开始咳痰,咳出的全是那种干黏的老痰核。
如果没有陈皮消痰导滞,这些化不掉的老痰核,不知道会不会在身体里一辈子。
陈皮除了消脾胃的积滞,它还会温化肺里的寒痰。
让身体的老痰通过 大便、咳嗽 排出去。
理中焦以顺全身之气, 像心情不好肝郁、压力大、肝火旺,也很适合用它疏通气滞。
陈皮水好用,但因为它燥湿效果好,燥咳、有胃火的人不宜多吃,气虚的人也不需要每天吃,日常煲汤做菜用就行了。
最需要的是脾虚到已经有寒湿、痰湿的人。
有些阴津偏虚的人,直接喝陈皮会燥。还有些人明明舌苔白厚腻,但因为中焦长久不通,上热下寒,一开始喝这种燥湿的,会有假上火、口渴的现象。
用蜂蜜腌制了一罐陈皮,用蜂蜜的润来中和陈皮的燥,又保留了它理气和中的特点,日常喝适应度就更广了。
给小孩子日常理气健脾,要温和一点,也可以用这种蜜渍陈皮。(需要另一种方法)
健脾+养心+祛湿
将泡软的陈皮切成这样细细的丝。
贰佰克红豆、一小把莲子提前泡上2个小时备用。(约2-3人份)
接着就可以加水入锅了,差不多要1个半小时之后,红豆起沙了,空气里都是红豆的甜香。
最后关火焖一会儿让它酥软,盛出来之后是这样的,红豆和莲子都软烂,吃一口,有一点陈皮香,陈皮都煮化了,只剩下若有若无的香味。
红豆健脾祛湿,养心;莲子固肾,也养心;再加上陈皮燥湿醒脾,暑热+湿的长夏,简直是最最适合的甜品。
性质温和,全家人都可以吃。
其实煮绿豆粥也可以放一角陈皮,因为绿豆性寒,脾阳虚的人吃不得,加陈皮扶植阳气,而且增加香气。
“肉生火、鱼生痰……”用上陈皮消痰浊,吃鱼也能安心不少。
陈皮泡软后切丝,撒到鱼上一起蒸,或塞进鱼肚子里和整鱼一起蒸。
这样蒸出来的鱼肉有一股子陈皮香,非常开胃,而且能解鱼蟹之毒。
平时怕鱼腥的人,对这加了陈皮的蒸鱼只怕也是大动筷子。
陈皮入汤水,对脾胃不和、水肿和便秘都有很好的功效,而且对于解蟹毒、酒毒也有一定的作用。
所以陈皮炖老鸭、煲冬瓜薏米这类汤水,也可以扔一角陈皮下锅。
上面几个方法, 喝一段时间后,浊气和痰淤消一消,脾胃明显会舒坦很多。
脾虚胃寒肝火旺的症状是那些?
本文2023-10-08 05:08:50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94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