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历史(20):道教在港澳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8浏览:2收藏

道教历史(20):道教在港澳,第1张

香港道教

东晋时期,道教传入香港,到明朝时香港道教已经活跃。清朝时期,香港兴建了很多宫观。民国时期,罗浮山的许多信奉道教的晚清遗老来到香港,促进了香港道教的发展。1961年,香港成立了道教联合会,由各道堂代表组建而成,是香港最大的道教组织。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后,香港道教界和大陆道教界开始频繁的交流。

香港道教有先天道、全真道、纯阳派三大派别。先天道创立于明清之际,以瑶池金母为最高神,以“天人合发”为最高境界,宣扬三教合一,修持上主张积德行善和锻炼精气神内外同修。香港全真道源自大陆全真道,以龙门派最具影响力。纯阳派以吕洞宾为崇拜主神,同时供奉八仙。

香港道教供奉的神灵非常多,上至三清,下到仙人、圣贤、菩萨,体现了三教合一特色。人气最旺的是黄大仙和吕洞宾,其次是八仙、妈祖、观音等。香港登记在案的道堂、道观有120多个,其中黄大仙祠香火最旺,著名的道观还有圆玄学院、青松观、蓬瀛仙馆、飞雁洞佛道社等。香港道教(含民间信仰)信众超过200万人。

香港的道教团体不遗余力地为文化教育事业、社会福利慈善的发展贡献力量,兴办了多处学校、诊所、敬老院等。同时,香港学术界重视对道教的研究,许地山、饶宗颐、黄兆汉都是著名的道教学者。

澳门道教

宋朝时期,道教传入澳门。明成化(1465—1487)年间澳门兴建了妈祖阁庙,Macao的称呼便源自“妈阁”。清朝时期,全真道、正一道相继传入。1974年,儒释道联合会成立,是重要的道教组织。1999年澳门道教协会成立,开始加强与大陆、港台道教界的广泛交流,进入了发展的新时期。

澳门道教以全真道为主,具有浓厚的民间信仰色彩。澳门民众最崇信的神仙是海神妈祖,其次是吕祖、真武大帝、哪吒、朱大仙等。

注:摘自

据《清稗类钞·物品类》“纸马”一节记载,甲马本来叫纸马,起源于唐朝,是手绘的彩色神像,因为上面的神像大多披甲骑马,所以又叫甲马。到了宋朝,雕版印刷普及,甲马成了五色套印的彩色印刷品,历经元明清三代而不衰。不过甲马上未必都有马,现存的清代甲马中,画钟馗、魁星、送子观音、赵公元帅的居多,这些神仙画像除赵公元帅外,都没马。如今,甲马祭神的风俗,在内地已然式微,但是在台湾,这玩意儿一直长盛不衰,通常印制精美,论叠出售,供请神、驱鬼、添财、增寿等用,叫作“金纸”或“纸金”。

两本记载道教符咒的书籍,一本是民国时刻印的《六甲天书》,一本是清朝人编写的《底襟集》。《六甲天书》载有“缩地法”,让施法人在两腿上各拴一个甲马,口念缩地咒:“一步百步,其地自缩。逢山山平,逢水水涸。吾奉三山九侯先生令摄!”可以日行千里。《底襟集·地理秘旨部》载有“足底生云法”:取两个甲马,每个上面各写“白云上升”四字,分别绑在双腿上,口念乘云咒:“望请六丁六甲神,白云鹤羽飞游神。足底生云快似风,如吾飞行碧空中。吾奉九天玄女令摄!”可以日行八百。 真不知道戴宗用的是缩地法,还是足底生云法。要不他就是看了《哈利·波特》,学会了一句飞行咒:“羽加迪姆,勒维奥莎!”连念三遍,骑着笤帚腾空而起。

道教与道家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春秋战国时期老子和庄子创立的道家,是诸子百家学派之一,并不是一个宗教组织,但道家学说是道教理论信仰的主要来源,道教的另一思想理论来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神仙家”的神仙信仰和成仙方术。

道教产生于东汉末年,差不多是同时分两支发展的,其中一支的创始人是丰邑(今江苏徐州丰县)人张道陵,他在汉顺帝时客居蜀地,修道于鹤鸣山中,后传教授徒,因入道者需出五斗米,所以此道被称作“五斗米道”。又因张道陵自称天师,五斗米道又被称为“天师道”。汉献帝时,张道陵之孙张鲁在巴郡、汉中建立政权,实行政教合一统治,不设官吏,以“祭酒”治民,当地居民乐于服从其统治。东汉建安20年(公元215年),曹操率军征讨汉中,张鲁投降,被迁往北方,“五斗米道”随之在北方得到传播。

另一支早期道教创始人是巨鹿(属河北邢台)人张角。东汉末年,朝政腐败,豪强地主大肆兼并土地,农民流离失所,社会矛盾严重。这时,中原地区爆发大规模瘟疫,张角兄弟利用为人治病机会,传播《太平经》,逐渐形成拥有数十万教众的“太平道”。“太平道”于公元184年发动黄巾起义,公元192年起义最终失败,“太平道”因此未得流传。

道家经典是老子的《道德经》,而道教经典是《道藏》。《道藏》形成于唐高宗时,唐玄宗开元年间,首次由官府组织编修《道藏》。北宋真宗时,增修《道藏》,宋徽宗时刊印《万寿道藏》,金章宗编印《大金玄都宝藏》,元太宗印出《玄都宝藏》。1281年,元世祖下令焚毁《道藏》经版,使大批道教经典丧失。

明朝英宗正统年间,编成《正统道藏》,神宗万历年间,编成《续道藏》。《正统道藏》共5485卷。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正统道藏》经版悉遭焚毁,各地所藏《正统道藏》印本因战乱大多丧失,只有北京白云观保存下来一部《正统道藏》。民国初年,上海涵芬楼书馆以白云观《道藏》为底本,刋印了《正统道藏》。1996年,中国道教协会等组织联合编修了《中华道藏》,2003年又完成对《正统道藏》的整理,改编成一部新《道藏》。

《正统道藏》内容丰富,包括道教经典、论集、戒律、道教人物传记等,还收入了儒家及诸子百家著作上百种,其中有许多种都是已失传的古籍。因此,《道藏》不仅是研究道教的主要经书,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学术思想史的重要资料。

道教是中国的一种原始宗教,创立时间尚难确定。它并不是像众所周知的佛教和基督教那样有位创始人,它的起源比较复杂。据史书记载,道教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但是真正的道教创立或者说形成于汉朝。

道家的源头在《周易》古籍里,而道教和道家有很大的区别。道教主要是汲取了道家、佛家等多种学说的所长,摒弃了其中一些匪夷所思的繁琐规定,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思想体系。在东汉末年,黄老道家学说逐渐向道教转化,这也是从道家发展到道教的转折期。

东汉时期,随着道教的逐步发展,它被划分为六派,这六个派别是:天师道、太一教、五斗米教、全真教、蒙山派和道德会。其中以全真教和武当山为代表,更加成熟、丰满而集大成的道教体系,逐渐形成其独立的教派。后来道教传播范围越来越广,形成了北方道教和南方道教。南方道教在唐朝时达到了顶峰,北方道教在宋朝时期兴盛不衰,故后来又因地域而分为“南宗”和“北宗”两派。

到了元、明时期,道教发展进入一个新阶段,进入了寺观兼备、宗教团体多元化、信仰文化融合、科学技术创新和国际交流发展的胶着期,在这个时期经历了融合、革新和延续等多种过程,形成了史上著名的“广化天下,集粤流洛”虎丘道场等。

总之,道教是一种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瑰宝。在它发展的过程中,它吸取了道家、佛家、儒家、阴阳家等多种思想,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思想体系,并在不断的发展中逐渐壮大。虽然在我们日常生活中,很少有人会去祷告道教的神灵或者去拜访道教道场,但是道教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人的信仰和文化传统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

三国时期,吴大帝孙权遣卫温、诸葛直率甲士万人出海寻求蓬莱仙山,来到了台湾岛。明朝时期,道教正式传入台湾,福建、广东等沿海地区的民众迁移到台湾,也带来了妈祖娘娘、保生大帝、临水夫人、开漳圣王等地方信仰。日本侵占时期,很多民众信奉道教以表明自己的民族立场,因此道教备受打压,道观必须同时供奉佛像才能保全,造成了佛道不分的混杂现象延续至今。

1949年,第63代天师张恩溥跟随国民党来到台湾,与当地道教界相结合,使台湾道教出现了新局面。1950年,张恩溥设立了“嗣汉天师府驻台湾办事处”和“台湾省道教会”,1968年成立了“中华民国道教会”。自1982年一国两制方针提出后,台湾道教界与大陆道教界之间的联系逐渐加强,不断有团体和个人回大陆朝拜祖庭、奉请神像及请求受箓。

台湾道教会成员分为以宫、观、祠、庙、堂、坛等宗教场所团体会员和居士、道士、相士等个人会员。台湾道教以正一道为主体,具有浓郁的台湾地方特色,道士分为“红头司公”和“乌头司公”,注重斋醮科仪,从事风水命理等道术活动。

台湾当局主张民间宗教合法化、公开化,纳入道教范畴以便于管理,这使得台湾道教的教派情况十分复杂,包括天师道、一贯道、轩辕教、理教等教派和妈祖娘娘、关圣帝君、保生大帝、王爷千岁等信仰。其中,宣扬五教合一的一贯道在1986年开禁后,发展十分迅速。

根据2012年台湾内政部公布的数据,台湾共有15211座登记在案的宗教庙宇,其中道教宫观占783%,约有12万座,在各大宗教中遥遥领先,另外还有数以万计的未登记的民间祠庙。道教在台湾南部较为兴盛,且以妈祖庙和王爷庙居多,台南市、高雄市及屏东县的道教宫观都超过1000多座。台湾的道教(含一贯道和民间信仰)信众超过1000万人。

注:摘自

道教历史(20):道教在港澳

香港道教东晋时期,道教传入香港,到明朝时香港道教已经活跃。清朝时期,香港兴建了很多宫观。民国时期,罗浮山的许多信奉道教的晚清遗老来...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