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的历史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8浏览:3收藏

盐的历史,第1张

最早使用和制盐的是中国人,在古代称自然盐为“卤”,把经人力加工过的盐,才称之为“盐”。中国古代最早发现和利用自然盐,是在洪荒时代,与动物对岩盐、盐水的舐饮一样,是出自生理本能。中国古代流传下的“白鹿饮泉”、“牛舐地出盐”、“群猴舔地”、“羝羊舐土”的记载都说明了这一点。20世纪50年代在福建出土的文物中有煎盐器具,证明了最晚在仰韶时期(公元前5000年~公元前3000年)古人已学会煎煮海盐。 中国最早发现并利用的自然盐有池盐。其产地在晋、陕、甘等广大西北地区,最著名的是山西运城的盐池(即解池、河东盐池)历史悠久,在《史记》中有记载,黄帝曾战炎帝于阪泉,败蚩尢于涿鹿,后又“邑于涿鹿之阿”。据专家考证:“阪泉在山西解县盐池上源,相近有蚩尤城、蚩尤村及浊泽,一名涿鹿”。而“炎黄血战,实为食盐而起”。 另一种自然盐是岩盐,因产于“盐山”故称岩盐。产地在今天甘肃环县南曲子附近和甘肃泉市。所谓“盐山”实际是指大粒矿盐,除了主要化学成份NaCIQH,因各地质、地层的不同所含的微量元素也各异,从而出现赤、紫、青、黑、白等不同的颜色。盐的主要用途,在古代主要是食用,《周官·盐人》,“形盐”用以供宾客。又说:“王之膳羞,供饴盐,后及世子亦如之”。这里所说的“形盐”是指白色岩盐,因形体大可以“镂之写物”。“饴盐”是岩盐中最好的一种,其味咸美“如水精”、“似虎珀”,又称“君王盐”。 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保存有关盐神的传说,四川盐源县的纳西族,供奉“盐神”是一位少女形象,相传是她在牧羊时发现了盐水,后来在此开凿了盐井。古巴蛮有酋长廪君与盐神斗智、最后在“鱼盐之地”定居的神话故事。这说明少数民族特别重视对自然盐的占有。 古代盐的食用 古人最早何时开始食用盐,迄今尚未无史籍记载或考古资料可以确切说明。但是,可以想见,如同火的使用一样,盐的发现和食用,同样经历了极其漫长的岁月。当古代先民处于“食草木之食,鸟兽之肉,饮其血,茹其毛”的蒙昧时代,尚不知何为咸味,亦不知盐为何物。后世人们在祭祀用的肉汤中不加盐,即所谓“大羹不致”以表示对古礼的遵循。司马迁在《史记•乐书》中对这种古礼也作了记载:“大食之礼,尚玄酒而俎腥鱼,大羹不和,有遗者矣。”典籍的这些记载,都可视为古代先民原本不知盐、不识盐的佐证。因而可以推论,古代先民确实曾经历过一个不知食用盐的漫长历史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已不再满足于仅仅依靠大自然的恩赐所得到的自然生成的盐,开始摸索从海水、盐湖水、盐岩、盐土中制取。地球上盐的储量最多的是海水。中国关于食盐制作的最早的记载是关于海盐制作的记载。古籍记载,炎帝(一说即神农氏)时的诸侯宿沙氏首创用海水煮制海盐,即所谓“宿沙作煮盐”。实际上,用海水煮盐,不是宿沙氏一人之所为,而是生活在海边的古代先民经过长期摸索和实践创造了海盐制作工艺。在当前尚无更新的考古发现和典籍可资证明的情况下,“宿沙作煮盐”可视为中国海盐业的开端,宿沙氏是中国海盐的创始人。 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对于盐的成因也早有探索,并有先识之见,认为盐的生成与水气有很大关系:“水曰润下,润下作咸”。这是对湖盐生成长期观察得出的结论。湖盐又称“池盐”,内陆的盐湖(池),由于受干燥气候影响,能够自然生成结晶体状的盐。中国历史上有名的、最古老的河东盐池(亦称“解池”,今山西省运城县南、中条山北麓一带),就是借助风和太阳的蒸发作用,自然生成食盐,历史上称为“解盐”、“潞盐”或“河东盐”。关于“解池”的最早记载见之于《山海经北山经》,其中有“又南三百里,曰景山,南望盐贩之泽”句。据晋人郭璞释云:盐贩之泽,“即盐池也”。现在中国青海省境内的察尔汗盐湖、茶卡盐湖即盛产这种池盐,其中察尔汗盐湖面积达1600平方公里,是中国最大的盐湖。池盐具有自然结晶的特点,晋人的《洛都赋》云:“河东盐池,玉洁冰鲜,不劳煮沃,成之自然”。就是说池盐不需煮制,自然可成。“解池”地处黄河流域,由此可以想见,生活在黄河流域的古代先民,会很早就接触到这种天然池盐。 可以肯定的一点是:煮制海盐当在天然盐被发现和食用之后。因为煮盐是一种进步的制作工艺,必须具备一定的煮制用的器具,比如像汉代煮盐用的“牢盆”之类的器具。面这类器具用什么材料制作,如何煮制等一系列问题均无从考证。但是,有一点可以断定:发现和食用自然生成的天然海盐、池盐、岩盐、盐泉、土盐等是人类食用盐的开端。这一点对于世界各国来说,应是共同的。四川云安,这里煮盐的历史很长 井盐出现较晚,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巴蜀地区(今四川省)。秦昭王时蜀郡守李冰,在治水的同时,勘察地下盐卤分布状况,始凿盐井。史载:李冰“又识齐水脉,穿广都盐井诸陂池,蜀于是盛有养生之饶焉。”这是有关中国古代开凿盐井的最早记载。 岩盐系由开采的盐矿经炼制而成,多集中在中国西北和西南高地势山脉区域,如新疆、西茂、云南境内。岩盐的制作,始于何代,史籍无载。岩盐制作方法,据《水经注江水》载:“朐忍县(今四川省云阳县)入汤口四十三里有石,煮以为盐。石大者如升,小者如拳,者之,水竭成盐。”由此可知岩盐是通过煮制获取的。 土盐即“碱盐”,为盐碱地所产,味苦质劣,在盐家族中处于末位,只是作为食用盐的替代品。土盐制作始于何时,亦不可考。其制作方法据《后汉书西南夷传》载:“汶山地有咸土,煮以为盐,麋羊牛马食之皆肥。”可见土盐亦经煮制获取。

在中国,盐起源发生的时间远在五千年前的炎黄时代,发明人夙沙氏是海水制盐用火煎煮之鼻祖,后世尊崇其为“盐宗”。

参考资料:

http://wwwricricorg/listaspid=408

中国关于食盐制作的最早记载是海盐。古籍记载,炎帝(一说神农氏)时的诸侯夙沙氏在山东胶东一带首创用海水煮制海盐,即所谓“夙沙煮盐”。夙沙煮盐可视为中国海盐业的开端,夙沙氏是中国海盐的创始人。

盐资源的早期利用与传说

人类在对盐资源的开发利用过程中,积淀了丰厚的盐文化,留下了无数美丽而富有诗意的传说。

1、舜帝南风歌

相传在虞舜时期,山西运城盐湖周遍的人们发现并开发当地盐池资源,取天然结晶盐食用。舜帝来盐池巡视,感慨万千,曾抚琴歌唱:“南风之熏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意思是说:夏季的南风,使解池沿岸的盐水迅速蒸发,凝结成为盐颗,她解除了百姓的淡食之苦;南风吹来,滋生盐粒,朝取暮生,暮取朝复,取之不竭,成为当地百姓的主要财源。

2、夙沙煮盐

中国关于食盐制作的最早记载是海盐。古籍记载,炎帝(一说神农氏)时的诸侯夙沙氏在山东胶东一带首创用海水煮制海盐,即所谓“夙沙煮盐”。夙沙煮盐可视为中国海盐业的开端,夙沙氏是中国海盐的创始人。

3、黄帝、炎帝与蚩尤为盐而战

据传,炎帝与黄帝为了争夺古代盛产池盐的山西解池,双方在阪泉(阪泉在山西解县盐池上源)打了三次大仗。最后,黄帝收服了炎帝,炎帝的部族并入黄帝部族,黄帝取代炎帝成为华夏众部落的首领。此战号称“中华第一战”。炎黄部族为争夺池盐而战,为争夺池盐而统一,成为中原地带最强大的部落联盟,也就成为中华民族的雏形。后来黄帝和蚩尤又在此交战,并活擒了蚩尤。黄帝在解池附近战炎帝、擒蚩尤等活动的传说和遗迹,正是氏族时代东方部落争夺盐池资源真实写照,足见盐在人类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

4、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盐宗庙宇——池神庙

在古河东解州安邑县东南十里的盐池北畔卧云岗上,矗立着巍峨的池神庙,它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祭祀盐宗的庙宇,唐以前,解池已建有盬宗庙。

据传说,唐代宗大历十二年(777年),因阴雨连绵使盐池露天生产受到很大损失,当时兼任河东租庸盐铁侍御史的崔陲时祈祷天佑,天晴后盐池里竟然“红盐自生,盈掬倾筐,或茧或粟,形攒伏虎,色沏丹砂,古之未有”。户部呈报给皇帝,唐代宗派人核查属实,遂认为盐池生红盐,上古未有,是“祥瑞之兆”,不但“编于史册,荐于郊庙”,而且于冬十月,诏赐池名日“宝应灵庆”,并立盐神庙,封池神为灵庆公。从现存史料及珍贵照片上获悉,盐神庙前曾书有一副对联:“东海栽玉树,西池生金霞”,传说是吕纯阳的手笔,横批为“地接天宝”,传说为韩湘子所书。吕纯阳与韩湘子都是传说中的仙人,他们的笔墨给古老的池神庙增添了无限的“缥缈仙机”。

5、盐湖女神

在我国西藏地区,人们对盐和盐湖之神有着普遍景仰与崇拜。广大藏区的食盐主要来自藏北盐湖区,人们要成群结队、翻山越岭、长途跋涉,才能运回他们视为生命的盐,那种对盐和盐湖女神的景仰与崇拜在盐的运输上可见一斑。西藏的驮盐队,从古至1998年最后的驮盐队消失,都是清一色由男人组成,而且在整个驮运过程中绝无例外地不准接近女人。据说,盐湖之神是女性,见了女人会妒忌而发怒。在驮盐人装满盐袋、踏上归程之前总要对盐湖女神祈祷拜别,称盐湖女神为母亲,自称为盐湖女神的儿子。启程前一天晚上,驮盐人在湖边塔形玛尼堆上扯起五色碎布的经蟠,并在绳上系上一团团牛羊毛,用糌粑或面团捏成大大小小的牛羊,用酥油做成柏枝模样,供在玛尼堆前,投在盐湖里,用以感恩盐湖母亲,保佑一路平安。还有一种形式,是把酥油捏成的牛头对准家乡方向,置于玛尼堆前,驮盐人扮演驮牛,有一人扮演赶牛人,手持乌尔朵赶“牛”,嘴里不停地吆喝,绕玛尼堆一周,一直赶“牛”回到驻地帐篷前,这时扮演家乡人的就迎上前来并连连夸赞他们旅途顺利和盐巴质量好。

6、白羊井

云南大姚县有著名的白盐井,是因白羊发现咸土而由白羊井演变成的著名盐井。据明《滇志》载:南诏蒙氏时有一个牧人在现今白井提举司东一里左右,发现一白羊总喜欢用舌头去舔那里的活土,并且赶不走它,觉得奇怪,然后掘地而发现了卤泉,便凿井取卤。这口井就被取名白羊井,即现在的白盐井。

7、黑牛井

据《康熙黑盐井志》记载,云南禄丰县古时有一个名叫李阿召的彝族女性,放牧时发现一头老黑牛吃饱草后总是跑到一个小池喝水,产生了好奇之心,她一尝竟然池水是咸的,人们便在这里打井吸卤晒盐。为纪念黑牛的“历史功绩”,人们便把此处称为“黑牛井”,“黑井”也由此成为了驰名云南省内外闻名的“千年盐业古镇”。李阿召也成了黑井人代代侍奉的女龙王,在撒马坪至今还有李阿召的石雕像。

8、四川省自贡市的盐神——梅泽

梅泽是四川自贡富顺盐场的井神,南宋王象之《舆地纪胜》记载,晋太康时期,猎人梅泽狩猎时几乎每天在同一个地点都会打到一只鹿,久而久之,这引起了他的注意,梅泽很快便发现每只鹿在被猎中之前都在舔舐着地面,梅泽也捧起地上的泥土来尝,他发现泥土是咸的。于是,梅泽在该地安家打井取卤水,并把汲取的盐水熬制成盐,还教会了当地人们最初的、也是最简单的原始煮盐技术。梅泽死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打井取卤煮盐的鼻祖,把他供奉为井神,并修了井神庙。清道光时期,盐商们集资捐款,将井神庙从富顺迁到了自流井盐场。

9、四川盐源县纳西族的盐神——开山姥姥

在四川盐源县的纳西族,他们供奉的神祗中有一位盐神,是一位少女形象。相传在古代,这位少女在牧羊时,发现白鹿群在一池水边饮水,而她所放的羊也喜欢饮用此池之水,就尝了一下池水,发现是咸的,回去告诉别人,于是人们在此掘井,提水煎煮得盐。《盐源县志》记载:“盐井开于西汉……历五代而终宋,夷疆久己荒芜……无有知其处者。乃有牧羊夷女,蓑笠而习饮池之故,既知齐水,乃事牢盆,至今祀之,如玉女神焉。”在清代,人们将这位发现盐水的少女称为“开山姥姥”、“天井娘娘”。现盐源县建有一座“开井娘娘”庙,庙中塑着一个纳西族少女形象,旁边还塑着一头牛,表示盐泉是由于放牧而被发现的。据说此庙从前香火旺盛,无论哪个民族煮盐和贩盐的人都要来到这里供奉祭祀。

10、大公井与贡井

大公井,是南北朝末期凿成的大口径卤井,被誉为天下第一古盐卤井。据传其井位在四川省自贡市贡井区河街子东岳庙菩萨塑像下(今贡井街河街子居委会44号),后因庙宇被拆,现已作民居,井位在一居民的床下,该井位虽仅是传说,但仍有依据,从时间上看,贡井之盐最先产于河街子后老街、新街,再艾叶、长土。大公井井位正是在河街子的范围内,从技术上讲,早年挖掘大公井时,尚未有开凿深井的技术,大公井属大口径浅井,也与同时代的井相符。自贡市文物保护部门曾在此进行过多次挖掘,此井只是数米深、数米宽的大水凼。据老年人讲,在这周围就有浅井13口之多。

唐以前,大公井已颇有名气,成为与富义井(今富顺)交相辉映的著名盐井。据唐《元和郡县志》记“唐武德元年于公井镇置荣州,因改镇为公井县,具有盐井十所,又有大公井”。后周时期(951一96O)公井县曾包括自流井地区,盐政与盐务均由州、县官员负责。

北宋庆历皇佑年间(1041一1054),四川出现小口深井“卓筒井”促进了井矿盐的发展,开始使用牛力推车。公井镇是卓筒井的发祥地之一,开始使用顿凿式钻井法,使井盐由大口浅井步入小口深井。据李约瑟所著的《中国古代科学史》深井所用顿凿式钻井法,在十一世组传人欧洲,推动了世界钻井技术的发展。明洪武九年(1376),在公井镇设薪罗盐课司管理盐政,征收盐税,其时,年盐产量巳达50万公斤。

公井为何易名贡井呢?传说大公井所产之盐,色白味佳,曾供宫廷食用,被朝廷视为贡品,故公井逐被贡井取代。明嘉靖巳丑(lSZ9),曾任礼部郎中的进士熊过,在所撰《吴方泉墓志铭》中,曾有“子朝借籍为官盐,丁口煮盐贡井,贡井地属荣州而畛于富顺”的记载,证实了贡井之名在明代已经出现。

11、自流井

自流井,位于四川省自贡市釜溪河西岸火井沱一带的盐井群。因其“井水自然流出,非人力契凿所成”而得名。据史载,在明朝嘉靖十八至三十三年(公元1539-1554年)这段时期,因原富顺邓井关一带的主要生产井坍塌废弃,而必须开新井赔旧课,劳动人民便在今富顺县城以西90余里的荣溪水滨(火井沱一带)开凿了以一口自流古井为代表的一批盐井,便把“自流井”作为这一地区盐井群的称谓。在明末清初,该地盐业生产迅速发展,至清代咸同年间(1851一1875年)进入鼎盛时期,盐井达900余眼,虽火力薄,不及贡井,但气卤(天然气和卤水)兼优,“富庶甲于蜀中,成为川省精华之地”。人口也越聚越多,前清时,商业就极为繁盛,石柜台等处,盐号林立,锦绣繁华。每当夕阳西下,粉黛笙歌,洋洋盈耳;金融活动,现金流通,商贾摩肩接踵,这情形,并不亚于通商大埠。“自流井”便逐渐演化为这一地区的名称。

西汉时期,东台先民“煮海生盐”,开始撰写“盐文化”的灿烂历史。东台如今尚现存“安、灶、撇”等地名皆与煮盐历史有关。先后在此任盐官的北宋三名相晏殊、吕夷简、范仲淹艰苦创业,千载流芳。其中范仲淹重修的捍海堰──范公堤,工程浩大、名标青史。沿堤而建的富安、安丰、梁垛、东台等集镇,如今已发展成为重要的历史文化名镇。

因为有了盐及其丰厚的盐文化底蕴,乾隆年间,东台由一个普通小镇升格为一县治所。“天下财富之巨,首推两淮,两淮之富,又数扬州,扬州之根,又在东台”,足见盐文化孕育下的东台曾经在历史上有过极其辉煌的一页,时有“小扬州”之称。

盐的历史

最早使用和制盐的是中国人,在古代称自然盐为“卤”,把经人力加工过的盐,才称之为“盐”。中国古代最早发现和利用自然盐,是在洪荒时代,...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