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志》是如何体现郑樵的实学精神?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8浏览:3收藏

《通志》是如何体现郑樵的实学精神?,第1张

《通志》全书200卷,有帝纪18卷、世家3卷、后妃传2卷、年谱4卷、略52卷、列传106卷、载记8卷、四夷传7卷,500多万字。《通志》为纪传体,在体例上也做了一些修正。把“年表”改称“年谱”,把“志”改称“略”,保存了《晋书》的“载记”部分。《通志》卷帙浩繁,规模宏大。其记事断限,大抵本纪从“三皇”到隋,列传从周到隋,“二十略”从远古到唐。他注重选择史料,融会贯通,也能自成体系。其基本方法是尽可能全面地汇总各种史料,按照年代先后予以整理、编排,探其源流,理出各种事物从古到今的发展过程。《通志》中只有《年谱》,在《六书略》和《七音略》中保留了表图形式,其他部分并未见图谱,但郑樵提出的以实为证,以图为辅的著书思想,是他的实学精神的具体体现,为他所独创。其中“总序”和“二十略”是全书的精华。特别是其中氏族、六书、七音、都邑、昆虫草木五略,前史所无,实属珍贵。

郑樵,是中国宋代著名的史学家和目录学家,一生未曾应试,专注研究,因为字渔仲所以又有郑渔仲的叫法,当然更多还是称呼其号“夹先生”。

 北宋徽宗三年,郑樵在兴化军莆田出生。郑家是有名的书香门第世家,祖辈是晋代中原南迁的望族,高祖郑冲、曾祖郑子堂、祖父郑宰到他父亲郑国器都是读书应试之人,大部分都曾入仕为官,虽然官位不高。受家庭环境影响,郑樵自幼勤奋好学,同时也受到了良好的教育。

 郑樵居住之处,算是莆田广业里山区,与外界联系不深,但是郑樵还是立志要读尽天下好书。

 郑樵长到十六岁的时候,父亲去世,家境也因此逐渐衰落,所以此后郑樵就开始过着清贫的生活。就算如此,他也不曾放弃过读书的想法,和兄长背着包裹,四处借书也没有断掉学习。

 郑樵热爱学习,但是却不仅限于四书五经以及应试之学中,而是涉猎万象。他曾经深入田间山野,甚至拜农夫为师,追求实学。不仅仅是限于书本,他还追求天地间的各种科学知识,曾经想过将自然科学一类的知识提拔到儒家经典知识同样重要的地步,并不断号召。

 郑樵并不像许多读书人一样,读书是为了参加科举,进而走上仕途,光宗耀祖。郑樵的目的十分单纯,就是想探索更多的知识,并致力于传播天下。不过靖康元年,国家危难,深受北方强敌进攻。看见时刻受到威胁,处于风雨动荡之中的国家,他无法再忽视,于是和兄弟郑厚一起联名向朝廷当权者上书,陈述自己兄弟俩的抗金志向和报国才能。不过他的这种请愿却未曾被朝廷重视,于是他只能想另一种办法,走入国家政治中心。

 南宋绍兴元年,郑厚带着悲观失望之心,下山来到只剩半壁江山的宋朝参加科举,此后走上了坎坷的仕途。与兄长不同,郑樵认为南宋朝廷昏暗腐败,就算应试入仕,也无法尽其才,于是他任然以布衣学者的身份,在夹山为南宋朝廷著一部集天下书为一书的大《通史》。

 为了能够撰好这本书,郑樵像是一块巨大的海绵,不断吸取各方知识,力求读遍各地藏书,当时有人称颂郑樵说“惟有莆阳郑夹,读尽天下八分书”。

 一本书没有得到朝廷的重用,郑樵就在写一本,最终他渊博的知识受到了抗金派宰相赵鼎、张浚等人的重视。坎坷的是,郑樵还没有真正开始施展自己的才能,国家的宰相就换成了秦桧。而抗金派宰相赵鼎等人,最终被排斥出了朝廷。与此同时,郑樵也受到了秦桧的压制。

 秦桧多次下令,严禁私人修史和著书,违者以“擅修国史”罪论处。

 悲剧性的事件总是一个接着一个,受到朝廷压制,时刻面临危险的郑樵,在这时却不断接到亲人离世的消息。先是郑樵的胞弟郑不幸早亡,继之郑樵的幼儿郑惕和妻子陈氏相继死去。郑樵被巨大的悲痛淹没,虽然重新背起行囊,带着自己的新书请求面见皇帝,但是在秦桧的阻扰下,却始终未曾如愿。

 郑樵的道路可以说被秦桧堵得死死的,手中无权的他就算心中再悲愤也无可奈何,最终选择而来归隐山林,在夹山主峰侧的高山虚谷中隐居,并开始继续著述一部远避宋朝国史三百年的史学巨著《通志》。

 五十四岁那年,郑樵的《通史》初稿终于完成。也正是在这时,郑樵被抗金派官员王纶、贺允中、汪应辰等人举荐,有幸面见宋高宗。宋高宗非常欣赏郑樵的学识,于是将其留在朝廷担任一个管理文书档案的小官。实际上这并不是郑樵的初衷,他希望能尽快回去修正《通史》,并将其献给朝廷。

 后来郑樵因为得罪了朝中一批士大夫,被联名弹劾,最终以监潭州南岳庙的祠官回夹山抄正《通志》。在他五十八岁那年 ,他的一生心血《通志》终于完成。兴高采烈的他立刻将这本书送到宋高宗面前,当时忙于战事的宋高宗却并没有接触这本书。

 郑樵因为著成《通史》,被留在朝廷担任枢密院编修官。因为能够阅尽许多宝贵的藏书,郑樵欣然答应了这个职位。此后一头钻进诗书的海洋,接触更多的学识。

 令人气愤的是,当时朝廷中有士大夫嫉妒他的才能,所以最终诬陷弹劾禁止了郑樵读书之便。郑樵蒙受不白之冤,忍愤不过,病倒在床,蒙冤而逝,年仅59岁。  

断代史

以朝代为断限的史书。始创于中国东汉班固所著的《汉书》。二十五史中除《史记》外均属此体。编年体和纪事本末体的史书,以朝代为断限的,也属断代史。

通史

通史:连贯地记叙各个时代的史实的史书称为通史,与断代体史正好相反如西汉司马迁的<<史记>>,也可称为通史。因为他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时代,历时三千多年的史实;还有司马光的<<资治通鉴>>,也是著名的通史“通史”可以理解为贯通的历史,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或世界的从最早文明到现在的历史。既然叫通史,就首先要求叙述的内容广泛,所有重要事件和研究课题(军事、文化、艺术)涉及内容不深但都要涉及到。其次要求在叙述中体现历史发展脉络或贯穿其中线索,给人一种整体的认识。所以做不到第一点至少不配称作通史,而要做到第二点是比较困难的,需要著者的才华、积淀和理论素养。同样涉及一个内容的两本通史,在这第二点上,平庸和经典的差别是显著的。市面上很多《中国通史》和《世界通史》都是平庸的著作,虽然罗列了各个事件和课题,但对人的启发是没有多少的。

巫山能雨亦能云,宫丽三千杳不闻。延寿若为公道笔,后人谁识一昭君。——宋代·郑樵《昭君解》 昭君解 巫山能雨亦能云,宫丽三千杳不闻。

延寿若为公道笔,后人谁识一昭君。郑樵(1104年4月26日—1162年4月26日),字渔仲,南宋兴化军莆田(福建莆田)人,世称夹漈先生,中国宋代史学家、目录学家。郑樵生于北宋崇宁三年三月三十日(1104年4月26日),一生不应科举,刻苦力学30年,立志读遍古今书,毕生从事学术研究,在经学、礼乐学、语言学、自然科学、文献学、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就,卒于南宋绍兴三十二年三月七日(1162年4月26日)。郑樵著述有80余种,但大部分已佚亡,今存《通志》、《夹漈遗稿》、《尔雅注》、《诗辨妄》等遗文,其中《通志》堪称世界上最早的一部百科全书。

郑樵

镜湖清浅越山寒,好倚秋云刮眼看。万里尘沙卷飞雪,却持汉节使呼韩。——宋代·郑獬《被恩出使》

被恩出使

镜湖清浅越山寒,好倚秋云刮眼看。

万里尘沙卷飞雪,却持汉节使呼韩。桃李漫山不是春,纷纷蜂蝶趁游人。梅花已带春归了,分付垂杨浥露尘。——宋代·郑清之《赐第登楼》

赐第登楼

桃李漫山不是春,纷纷蜂蝶趁游人。

梅花已带春归了,分付垂杨浥露尘。西江一水活春茶,寒谷青灯夜拨花。人比建安多作者,诗从元佑总名家。宫商迭奏弦边雁,鼓吹都惭井底蛙。身在天南心太史,几番搔首夕阳斜。——宋代·郑天锡《江西宗派》

江西宗派

西江一水活春茶,寒谷青灯夜拨花。

人比建安多作者,诗从元佑总名家。

宫商迭奏弦边雁,鼓吹都惭井底蛙。

身在天南心太史,几番搔首夕阳斜。

《通志》是如何体现郑樵的实学精神?

《通志》全书200卷,有帝纪18卷、世家3卷、后妃传2卷、年谱4卷、略52卷、列传106卷、载记8卷、四夷传7卷,500多万字。《通志》为纪传体,在...
点击下载
上一篇:诗经取名女孩下一篇:书签的制作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