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正一派一至六十二代天师
历代天师简介
第一代天师:
张陵,字辅汉,沛国丰(今江苏丰县)人,约生于东汉建武十年(公元34年),卒于永寿二年(公元156年),七岁即学道。因创立“正一盟威之道”,道教徒称其为“张道陵”,尊奉为“张天师”。
张陵博通“五经”, 24岁时以直言极谏科被录入当时的最高学府——太学,26岁即任巴郡江州令(今重庆)。但他向来喜好黄老清静养生之道,立志修炼形轻举,隐于北邙山、龙虎山等处。后来听说蜀人比较纯厚,容易教化,并且名山较多,于是在东汉顺帝时(126~144)入蜀,居鹤鸣山(今四川省成都市大邑县)修道。一天半夜,太上老君降诏张道陵:“近来蜀中有六大魔王,狂暴生民,你前往治之则功德无量,名录丹台啊!于是授以“正一盟威符箓”、三五斩邪雌雄剑、阳平治都功印、平顶冠、八封衣、方裙、朱履等。由此他造作道书二十四篇,在巴蜀及汉中等地建立二十四治,正式创立正一盟威道。
历代皇室对张陵天师宠爱有加。唐天宝七年(公元七四八年),玄宗皇帝诏后汉天师张道陵册赠太师;唐中和四年(公元八八四年),懿宗皇帝封天师张道陵为三天扶教大法师;宋绍宁时加号为三天扶教辅元大法师;宋徽宗进封真君,玉册文维;
宋理宗嘉熙三年(公元一二三九年)封正一静应显佑真君。
第二代天师:
嗣师张衡 字灵真,生年不详、卒于179年。年少即博学,隐居多年,不愿为官,精修道法,很少与外界往来,名声显重于朝野,天子想召他任黄门侍郎,他不应召,继承张陵遗志,后于汉灵帝光和二年(公元一七九年)正月二十三日,传印剑给子鲁,而后得道升仙而去。
第三代天师:
系师张鲁 字公祺,生年不详、卒于二一六年。他的事迹在正史《三国志》《后汉书》等书中都有记载。先被益州(今成都)牧刘焉拜为督义司马,后与别部司马张修共取汉中,得汉中后,实行政教合一的政治策略三十余年。后迫于曹操的威逼,为使汉中百姓免于涂炭,而投降曹操。曹操对他赏赐有加,让他率家眷、信徒迁往中原,拜他为镇南将军,并封为阆中侯。道门中人称他为“系师”。
第四代天师:
张盛字元宗,生卒年不详,活动于汉末至西晋。曹魏皇帝曾封他为都亭侯,张盛没有接受,后来带着祖传的经书、印、剑、符箓等自汉中来到龙虎山建茅屋而隐。从此龙虎山成为正一盟威道的祖庭之地。于元顺帝至正元年(公元一三四一年)赐号为清微显教弘德真君。
第五代天师:
张昭成字道融,生卒年不详。年少就学道不懈,精通道教出神之术,端坐于家中,能察知数百里之外的事情。活至一百一十九岁升天而化,羽化时面色如生。而他墓前生出灵芝百木,有时能看见白鹤往来,很是神奇。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清微广教弘道真君。
第六代天师:
张椒字德馨,生卒年不详。博通儒书,擅长治鬼降魔之术,以符箓传度世人。皇帝数次征召他,都未接受,常游鄱阳湖。居在龙虎山时多有神异之迹,活到一百余岁而羽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清微弘教玄妙真君。
第七代天师:
张回字仲昌,生卒年不详。年幼时曾问“道是何物?”他见旁人不能答,便慨然失笑而叹。五岁时,他父亲想让他读儒书,他回答道:祖上的书不读,读其他书有什么用?张回善辟谷导引之术,能日行数百里,后隐入青城山,不知所终。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玉清辅教弘济真君。
第八代天师:
张迥 字彦起,生卒年不详,活动于南朝齐高帝年间。极富天赋,年幼时即得道。他丰姿俊美,德量天成,严格尊奉六时香火,一生不怠。善于治病驱邪,都能应验,世人对他十分敬仰。年九十岁而解化升天,当日满屋飘异香,经月不散。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玉清应化冲静真君。
第九代天师:
张符字德信,生卒年不详。熟读经史子集,能过目不忘。擅长道门符箓法术,显贵于当时各界、四方人士都敬仰他。于九十二岁而羽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玉清赞化崇妙真君。
第十代天师:
张子祥字麟伯,生卒年不详,活动于隋朝年间。年少时曾读儒书,官至洛阳都尉。后弃官回到龙虎山潜心向道,常行服食炼养之术,能吐丹于手掌之中。后从学者数百人,他分派弟子到四方,广传道法。岁一百二十而羽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上清玄妙太虚真君。
第十一代天师:
张通玄字仲达,生卒年不详。天性静默,常独坐一室,四时不出。有一年发生瘟疫流行病,只见他把木标放置水中,过往的人饮水后即可治好病疫。人们用钱财帛物感谢他,都坚决不接受。岁九十七而羽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上清玄应冲和真君。
第十二代天师:
张恒字德润,生卒年不详。对经史能过目不忘。唐高宗召他到京城,问其治国安民之道。他回答:能无为则天下可治,高宗大喜。他擅长变幻之术,岁九十八而羽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上清玄德太和真君。
第十三代天师:
张光字德昭,生卒年不详。一生立志于修道,曾于次子(名梧字君明)居山中石室长达三十余年。后还家传授经箓,擅长辟谷术。岁一百0四而羽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太玄至德广妙真君。
第十四代天师:
张慈正字子明,生卒年不详。天资聪颖,擅长易道,一生乐善好施,接济贫穷。曾隐于山中修道多年。承袭天师位后,只有每年的三元日才出山传授经箓,朝廷屡次想召他为官,都被推掉。活于世间一百余岁而羽化,化时人们听见来自天界迎接他的仙乐之声。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太玄上德紫虚真君。
第十五代天师:
张高字士龙,生卒年不详。气宇轩昂,生性豁达,好饮酒并且能饮一升而不醉。后唐玄宗召见他,命他在京师设坛传箓,一日酒后把天师印遗忘在长安酒家,有一个少年尽全力想拿走此印,但都不能动弹,第二天天师返回,笑而取走天师之印。玄宗赐他金帛,免租税,册封汉祖天师号。唐肃宗时曾赐香币建醮、赐张天师像于山中。唐德宗时降赐供养,供养金镀银香、炉香,及黄金器物。活到九十三岁而羽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太玄崇德玄占真君。
第十六代天师:
张应韶字治凤,生卒年不详。一生博学经典,精通道术,后隐居于龙虎山龙须井上,擅长辟谷之术,能百日不进食。善吹铁笛,与妻儿耕作自娱。后坐化于龙须井上,年约九十余岁。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洞虚演道冲素真君。
第十七代天师:
张颐 字仲孚,生卒年不详。先任贵水尉,后弃官携妻儿归隐山中。为人至孝,强调先行忠孝之道,而后成就仙道。后无疾而化,年八十七岁。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洞虚阐教孚佑真君。
第十八代天师:
张士元 字仲良,生卒年不详。少时博习群书。居在上清乡应天山四十余年,当时山中多老虎,人们不敢拜见他。他只是三元日时才下山传箓,每当大风大两时,人们就看见他乘坐黑虎往来于众山峰之间。应天山至今还保留他的众多遗迹,今山南有丹合,山北有绪经石,黑龙井、碧莲池等。年九十二岁而化于家中。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洞虚明道赞运真君。
第十九代天师:
张修 字德其,生卒年不详。生性淳朴、节俭,曾携妻儿耕作于野外,很少与人交往。擅长符法治病,无不应验。弟子赠送他的礼物,都散布给贫穷之家。后端坐家中而化,享年八十五岁。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冲玄朗化昭庆真君。
第二十代天师:
张谌(chen) 字子坚,生卒年不详。少时即博学,为当时大儒,善于草隶书,精通道法,擅长辟谷之术。唐武宗与唐懿宗时曾赐其封号。后还龙虎山中,一天大醉而化,岁一百余。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冲玄洞其守德真君。
第二十一代天师:
张秉一 字温甫,生卒年不详。其母于梦中见一神人脚履金色巨龟下降,后来感到有妊,十五月后才产下他。据说他目光如电,能于夜间看见东西,常背剑行走于山中,斩妖除魔。曾积累千金,每遇旱涝之年,就用千金买谷,救济百姓。岁九十二而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冲玄紫极昭占真君。
第二十二代天师:
张善 字元长,生卒年不详。少时就不沾荤,年纪稍长即学道,游遍名山大川,三十余年后才回到龙虎山,后就足不出户,岁八十七而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清虚崇应孚惠真君
第二十三代天师:
张季文 字仲哇,生卒年不详。擅长符箓,五代时,受其经箓的人甚多,人们用铁环券把他所受的符箓包起来,以免他受到破坏。年八十七岁而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清虚妙道辅国真君。
第二十四代天师:
张正随字宝神,生卒年不详。生性淡薄高雅,为人爽直淳朴。家中并不富裕,但却乐善好施。后真宗皇帝召见他,并专门为他建授箓院,并敕改真仙观为上清观,赐号真静先生。年八十七岁而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清虚度教妙济真君。
第二十五代天师:
张乾曜 字元光,生卒年不详。生性静默寡言,立志内修。后仁宗听说他有道,于天圣八年(公元一0三0年)五月召见他并问其养生治民之事。答道:朴行以简易,则天下和谐。宋仁宗厚奖他,赐号澄素先生,岁八十五而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崇玄普济湛寂真君。
第二十六代天师:
张嗣宗 字荣祖,生卒年不详。一出生左手就有印文,袭教后,以神异而著称,后仁宗召见他,请求为国祛灾避祸,祈祷有应。曾奉敕迁上清观于山的南面,擅长吐纳之法,岁七十八时面貌仍如童颜,赐号虚白先生。岁八十一而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崇真普化妙梧真君。
第二十七代天师:
张象中 字拱震,生卒年不详。出生后三个月能走路,五个月后就能说话,少时聪颖非常,博通经史,尤精道术。十三岁时受宋仁宗召见,并赐坐应答,宋仁宗对其非常满意,特赏赐其紫衣。后归隐圣井山,得道而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崇真通惠紫玄真君。
第二十八代天师:
张敦复 字延之,生卒年不详。学识甚佳,声如洪钟,当时名流多敬景仰他。后奉圣命为宋神宗设蘸于内殿,并被赐号葆光先生。岁五十三而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大极无为演道真君。
第二十九代天师:
张景端 字子仁,生卒年不详。性情恬淡,绝各种嗜欲,笃志于玄学。宋徽宗大观二年(公元一一0八年)赠葆真先生,岁五十二而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太极清虚慈妙真君。
第三十代天师:
张继先 字嘉闻,号条然子,赐号虚靖先生。公元一0九二年十月二十日生於蒙谷广。五岁之前尚不能说话,五岁时,某日听到鸡鸣声,忽然笑而赋诗:灵鸡有五德,冠距不离身,五更张大口,唤醒梦中人。九岁便嗣教。后徽宗皇帝四次召其入宫问其道法异同和外丹黄白之事,他劝皇上不要沉湎于外丹黄白之术,应以修德治国为重。继先天师一生著述颇丰,如《心说》、《大道歌》、《虚空歌》备受后人称颂。继先天师是当时的大儒,曾被赐封为虚靖先生。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虚靖弘梧妙道真君。
第三十一代天师:
张时修 字朝英,生卒年不详。平素学习儒术,参加科举考试,屡试不第。于是恬然隐退,一心向道。而六十一岁而化于龙虎山故居。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正一弘化明悟真君。
第三十二代天师:
张守真字遵一,生卒年不详。其母曾于梦中食仙人所赠之果,并告其母说生子当主阳平治都功印。一生纯素守静,恬淡寡欲。宋高宗召他进京设蘸,神灵有异应。后对弟子说:我与神人有青城之约,说完而化。在位三十六年,宋孝宗时赐授正应先生。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崇虚光妙正应真君。
第三十三代天师:
张景渊 字德莹,生卒年不详。宋乾道年间随父入朝面见皇上,宋孝宗对他非常优待,以御笔更改其名改名为景渊。天师生得仪冠轩伟,眉宇间透出仙风道骨之相,颇有正一道派之风格。袭教后,受其 符箓者较多,并多有灵验。皇子魏王镇守浙江,生得重病,召其为魏王治病,景渊以咒水治之而使其病全愈,众人更加景仰他了。一天召弟子说:我的仙期到了,于是无疾而羽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崇真太素冲道其君。
第三十四代天师:
张庆先 字绍祖,生年不详,卒于一二0九年。庆先天姿闲雅,生性静默,神异焕发,道俗宗响,人们均认为他是真正的正一先生之后裔。于宋宁宗嘉泰元年(公元一二0一年)承袭三十四代天师之位。袭教后常以真纯自守,以俭素持家,慈仁待人,一衣食赠贫寒之士。至宋嘉定二年(公元一二0九年)十月二十二日,有道人来拜见他,结束后便告众弟子说:我与此道人有约,于七日后羽化。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崇虚真妙光化真君。
第三十五代天师:
张可大 字子贤,生于一二一七年,卒于一二六二年。可大十三时,承教三十五代之位,他丰神秀异,性识不凡,四方前来请求参受他的法箓的人数达到万人,数次被皇帝征召入京师。后数次设蘸求退海潮、祈天降雨、禳退蝗虫、保卫边疆等事。后人尊称为观妙先生。于宋景定四年(公元一二六三年)以印、剑付次子宗演,到四月初十日羽化,年四十六岁,在位三十三年。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通玄应化观妙真君。
第三十六代天师:
张宗演 字世传号简齐,生于一二四四年,卒于一二九二年。十九岁时袭天师之位。性格恬静,少时聪颖。元世祖忽必烈平定江南后即召见他,对他礼待有加,特赐他玉芙蓉冠,织金无缝服,命令他主领江南三山符箓道教,先后为皇室设蘸祈福。元世祖曾命他取其祖天师所传玉印、宝剑观之,并对众大臣说:朝代更换了不知多少代,可是祖天师的剑印一脉相传,从未间断,可见天师之家具有神明相佑护啊!宗演天师岁四十八而羽化,在位二十九年。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演道灵应冲和玄静真君。
第三十七代天师:
张与棣 字国华号希征子,生年不详,卒于一二九四年。少时渊默寡言,洞明三教,擅长诗文,对儒释道都有体悟。袭天师之位后,即受皇帝召见。元成宗登基后,召他在醮于圆殿和长春宫,命令他主领江南三山符箓道教。不久坐化京师崇真宫。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体玄弘道广教真人。
第三十八代天师:
张与材 字国梁号广微子。生年不详,卒于公元一三一六年。生性仁厚,善于赋诗作文作画,尤其擅长大字草书,至今在陕西户县的重阳宫尚留有他书写的“天下祖庭”碑。后于至元三十一年加授正一教主,领三山符箓道教。元武宗即位,召见他,特授金紫光禄大夫,封留国公锡金印。后归于龙虎山,在位十二年。元顺帝至正十三年(公元一三五三年)赐号为大素凝神广道明德大真人。
第三十九代天师:
张嗣成 字次望号太玄,生年不详,卒于公元一三四四年。于元延枯四年(公元一三一七年)袭天师之位。元仁宗时授太玄辅化体仁应道大真人,主领三山符箓,掌江南道教事。元至治年初元英宗再次召见他,见皇上于明仁殿,当时京城干旱,诏祷雨崇其宫大应,秋苦雨祷而下,冬天的雪即下,皇上大悦
第四十代天师:
张嗣德 号太乙,生年不详,卒于公元一三五二年。生性宽厚爱人,善于诗文书画。元至正四年(公元一三四四年)嗣教,后九年后天下发生兵乱,嗣德天师命弟子招募兵丁保护乡人,邻村的乱之兵秋毫不敢犯乱乡民。曾授封为太乙明教广玄体道大真人,主领三山符箓,掌江南道教事,在位九年,后微疾而化。
四十一代天师:
张正言 字东华,生年不详,卒于公元一三五九年。相貌神清,沉静寡言。袭天师之位,当时正是红巾军起义、多事之秋、时势维艰之时,与中央的联系极为不便。后元顺帝通过浙江行身间接派使节封赐其为“明诚凝道弘文广教大真人”,主领三山符箓,掌江南道教事,在位八年,后微疾而化。
第四十二代天师:
张正常字仲纪号冲虚子,生年不详,卒于公元一三七八年。少时聪颖宽厚,雅好老庄,有志于仙道秘法。明太祖洪武十年(公元一三七七年),授予护国阐祖通诚崇道弘德大真人,总领江南道派事务,赐以银印,视正二品,免龙虎山各种租赋徭役,特设玄幕之职。明太祖洪武二年朝廷拨款修葺龙虎山天师府第。正常天师于明太祖洪武十一年羽化,明太祖亲自拟制祭文,并派使臣前往龙虎山致哀。
第四十三代天师:
张宇初字子旋别号耆山,生于公元一三四0年,卒于公元一四一0年。幼时聪颖,少年老成,学识渊博。于明太祖洪武十三年嗣教,授以“正一嗣教道合无为阐祖光范大真人”的称号,总领道教诸派事务,后多次受到朝廷召见。宇初天师博学诸子,遗世著作主要有:《岘泉集》十二卷、《道门十规》、《元始无量度人上品妙经通文》四卷等诗书文论多篇,为世人所尊重。明永乐八年,宇初天师羽化。
第四十四代天师:
张宇清 字彦玑 别号西壁。生年不详,卒于公元一四二七年。少时极富天赋,七岁即能作诗,后广泛猎于秘要、儒经、子史诸学,有《西壁文集》流传于世。于明永乐八年嗣教,当年即受皇上征召入朝,并于朝天宫设立斋蘸,皇上赐他以冠服圭佩等物,被册封为“正一嗣教清虚冲素光祖演道崇谦守静洞玄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在位十六年,于明宣宗宣德八年羽化。
第四十五代天师:
张懋丞 字文开号九阳。生于公元一三八七年,卒于公元一四四四年。为人恬淡雅静,不为名物束缚。四岁时即学禹步,天上渐有隐隐雷声响应。后多次被朝廷召见,掌天下道教事。在位四十八年,岁五十七而羽化。
第四十六代天师:
张元吉 字孟阳号太和。生于公元一四三五年,卒年不详。自幼明敏绝人,尤喜好诗词。年方十一岁就受到皇帝召见入宫。明成化三年加封为正一嗣教体玄崇默悟法通其问道弘化辅德佑圣妙应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皇上在大善殿召见他,赐给正一嗣教大真人府金印,又赐玉印各一颗,御书大真人府四字,在位六年后端坐而化,享年三十七岁。
第四十七代天师:
张元庆 字天锡 别号贞一又号七一丈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一五0九年。生时有异征,博学能文,擅长诗书。赐封正一嗣教保和养素继祖守道大真人,主领道教事务。明弘治十一年冬,皇上命其祈雪于朝天官,明日下大雪。众人敬仰他。在位二十六年,无疾而化,于江西金鸡县长生观。
第四十八代天师:
张彦硕 字士瞻号湛然,生于公元一四九0年,卒于公元一五五0年。明世宗嘉靖二十五年赐封为正一嗣教怀玄抱其养素守默葆光履和致虚冲静承先弘化大真人。明嘉靖二十九年岁六十一而化。
第四十九代天师:
张永绪 字允承号三阳,生年不详,卒于公元一五六五年。明嘉靖二十八年赐授正一嗣教守玄养素遵范崇道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务,明嘉靖四十八年设保国安民大蘸于朝天宫,赐以蟒衣玉带等物。在位十六年,无疾而化。
第五十代天师:
张国祥 字文征号心湛,生年不详,卒于公元一六一一年。生时即有异容,气质不凡。明万历三十九年被赐封正一嗣教凝诚志道门元宏教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务并赐“元坛印”,赠太子少保,命其编撰《万历续道藏》,为保存道教和中国传统文化做了重大贡献。在位三十四年,无疾而化,葬于江西金鸡县明阳桥。
第五十一代天师:
张显祖 字九功。生卒年不详。赋性仁慈,好礼仪,习谦和,喜读书,擅长精进不懈。明熹宗天傲六年,承教天师之位。明思宗崇祯九年当时饥荒,散粟济灾,受施不少。当时年八十一岁,朝廷赐封正一嗣教光阳祖范冲和清素大真人,掌天下道教事务,加封太子少保,清圣祖康熙四十二年诰赠其为光禄大夫。岁八十一无疾而化。
第五十二代天师:
张应京 字韶震。生年不详,卒于公元一六五一年。明思宗崇祯九年承教天师之位。当时皇子有病,命应京祈祷,没几日皇子病就好了。清顺治帝命应京天师续理道教事务,仍赐以一品官秩。后于扬州琼花观羽化。清康熙四十二年赐封他“光禄大夫”之号。
第五十三代天师:
张洪任 字漠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一六六七年。少时即好学精通秘岌。清顺治八年承教天师之位,后被召请入宫。清康熙六年朝廷赐以光禄大夫,在位十六年。岁四十三微疾而化。
五十四代天师:
张继宗 字善迷。生于公元一六六六年,卒于公元一七一五年。十四岁承教天师之位,后入朝面见皇上,清康熙赠以“大上清宫”的匾额。在位三十五年,岁四十八羽化于扬州琼花观。
第五十五代天师:
张锡麟 字仁祉,号龙虎主人。生年不详,卒于公元一七二七年。清康熙五十四年承教天师之位,召见畅春园,赐庭宴,并赐香扇锻足,清雍正皇帝授光禄大夫,在位十二年后羽化。
第五十六代天师:
张遇隆 字辅天 号灵谷,生卒年不详。生得英俊挺拔。穷究道门秘法和儒家经典,勤恳不懈。后改为正五品,悠然于山林,不知何时羽化。
第五十七代天师:
张存义,字方言,号宜亭。生于公元一七一二年,卒于公元一七七九年。资质聪敏,十五岁承教天师之位,赐秩正三品,在位十三年,岁二十八而化。
第五十八代天师:
张起隆 字绍武 号锦崖又号体山。生年不详,卒于公元一七九八年。相貌魁岸,性格沉着多智,能文善诗词,与四方名士交游。一生多受皇帝赏赐。在位十九年而化。
第五十九代天师:
张钰字佩相,号琢亭,,生卒年不详。风度端凝,善言辞,性格直率无伪,敦厚待人。每遇旱捞时,就为民祈祷。清德宗光绪三十年诰赠光禄大夫。后无疾而化。
第六十代天师:
张培源 字育成,号养泉。生年不详,卒于公元一八五九年。清道光九年承教天师之位。善用铁符治病。光绪三十年诰赠光禄大夫。在位三十年,无疾而化。
第六十一代天师:
张仁晸,字炳祥,号清岩。生卒年不详。生性冲和,研精秘典,以孝闻名。清同治年间承教天师之位,光绪三十年,诰赠光禄大夫。岁六十三无疾而化。
第六十二代天师:
张元旭字晓初。生年不详,卒于公元一九二四年。精通道法、擅长文章。光绪三十年嗣位,曾补述五十代至六十一代天师传,在位二十一年,无疾而化。
第六十三代天师:
张恩溥,字鹤琴、号瑞龄。生于公元一九0四年,卒于公元一九六九年
法宝等级:1级
使用等级:≥60
法宝类型:辅助
使用效果:增加1级符之术技能。
使用方法:佩带于身上即可。
仙剑奇侠传三中徐长卿的技能
简介:蜀山派的强力符法,攻击敌全体。全减少精消耗。 效果:使一件装备进入轮回仓库,轮回之后继续使用。(不影响当前游戏)
获得方法:
1、完成使命任务。完成“成长之路”“赫赫战功”“猛将如云”的最后一关各有一张天师符,如果完
成统一拿到胜利之礼也会有一张天师符。 2、开箱子获得。rp好的话,开精铁宝箱也能获得天师符。3、各种活动获得。游戏过程中,天涯会开展各种活动,例如“六大排行榜第一名”这类活动,奖品是天师符,不过这类活动需要强横的实力。
人物简介
张继先为人沉默寡言。元符三年(1100年)嗣教,年就九岁。徽宗崇宁以后,四次被召至东京,建醮内廷,赐号“虚靖先生”,视秩中散大夫,并赐昆玉所刻“阳平治都功印”等。张继先天师亦为正一天师清微派大宗师。
张继先得宋徽宗恩宠,却志在冲淡,喜在山中旷逸自怡,清静修道,屡乞还山。作庵于上清宫后,为心斋坐忘之所,徽宗亲书“静通庵”赐之,有亭名“然”,并建灵宝、云锦、真懿三观,改祖师祠为演法观。据称他曾预知国难,托弟子王道坚转告徽宗当“修德弭灾”。其弟子吴真阳,王道坚等有名于世。
文献记载《汉天师世家卷之三》
三十代天师,讳继先,字嘉闻,又字道正,号然子,二十七代天师之曾孙。祖敦信,父处仁,仕宋知临川县。宋元佑七年壬申十月二十日,生於蒙谷庵。五岁不言,一日,闻鸡呜,忽笑,赋诗曰:“灵鹦有五德,冠距不离身,五更张大口,唤醒梦中人。”翌日,宴坐碧莲花上,人皆称异,为真仙,今浴仙观有池存焉。
九岁嗣教。崇宁二年,懈州奏盐池水溢,上以问道士徐神翁,对曰:“蛟蕾为害,宜宣张天师。”命有司聘之。明年赴阙召见,问日;“卿居龙虎山,曾见龙虎否。”对曰:“居山,虎则常见,今日方睹龙颜。”上悦,令作符进。上览笑曰:“灵从何来。”对曰:“神之所寓,灵自从之。”上问能书否,对曰:“臣尝书《 道德经》 。”遂取进上。问修丹之术若何。 对曰:“此野人事也,非人主所宜嗜。陛下清静无为,同夫尧舜足矣。”上悦。侍入寝殿宫,人竞以扇求书,以经语书之,皆密契其意,中举一握稽首书曰:“保镇国祚,与天长存。”乃上之所御也;赐宴而出。十二月望日,召见。上曰:“淤池水溢,民罹其害,故召卿治之。”命下即书铁符,令弟子祝永佑同中官投懈池岸圯处。瑜顷,雷电昼晦,有蛟蟹碟死水裔。上问:“卿向治蛟蕾,用何,将还可见否。”曰:“臣所役者关羽,当召至。”即握剑召於殿左,羽随见,上惊掷崇宁钱与之曰:“以封汝。”世因祀为崇宁真君。
明年三月,奏盐课复常。五月,召见赐坐,问道法同异。对曰:“道本无为而无不为,体即道也,用即法也,体用一源,本无同异。若一者不立,二者强名,何同异之有。”上曰:“然若有同异,便与言为三矣。”因进天心荡凶诸雷法,上亲祀之。七月,建坛传授经录,演法讲说道妙,参礼者云集,皆领悟而去。上御天祥殿,从容问道及时政。对曰:“元佑诸臣,皆负天下重望,乞圣度从容。”悚然曰:“朕何所不容。”对曰:“陛下弘建皇极,无偏无党,以天下苍生为念,幸甚。”力乞还山。上奖谕许之,赠金帛,皆不受。命近臣具礼饯於国门。
四年复召,建醮内廷,因密奏赤马红羊之兆,请修德。宋徽宗皇帝制曰:“劫汉天师三十代孙张继先,天师在汉,玄功着闻。汝为裔孙,不替远业,传袭祖法,符水有功,虚靖恬和,道行高洁,宜加显锡,昭尚真风。赐号虚靖先生,赐金铸老君及汉天师像。”屡乞还,不许,问何所欲,对曰:“臣所欲,上清观弊陋偏僻,众欲迁而新之,力所未能。”命江束漕臣,即山中度地迁建,赐田以食其众。复立庵於山之北,为天师修炼之所,御书靖通庵额赐之。有亭曰修然,并建灵宝,云锦,真懿三观,改祖师祠为演法观,奉玉册,上祖师号,封为真君。十二月还山,凡父兄,皆赐爵有差。四方学者,率数千百人。
大观丁亥,上遣使,命醮於山中。且召赴阙,时徐神爷同馆居,无何,神翁曰:“世事悠悠,不如归休。”对曰:“归则便归,何思何虑。”神翁遽坐而逝。端阳,召见宫中,若有妖,卿当桔之。对曰:“闻邪不干正,妖不胜德。陛下修德,妖必自息。”内侍奏仁济亭果有妖,俄顷,妖凭一少年,以手抱头,泣拜。天师曰:“汝心自昧,堕在迷途。返尔本形,汝宜速化。”乃收泣,仆地久之,遂苏。上复命以大瓮数十,贮水京畿,取符投水中,以饮有疾者,凡饮者皆愈。上遣使问道要,且言神仙可学,不死可致。乃作大道歌授使以进。岁大旱,命祷之,雨三日。授大虚大夫,辞不受,御制诗以赐。
大观二年,还山。赐金帛,力辞曰:“臣一野褐尔,得以无用。”公卿祖送塞道,揖别曰:“聚散本常理,出处无定期,浮生倏忽,诸公勉之。”还山,与弟子曰:“江湘入蜀,有二十八治,叉之自秦川还山,即西源筑庵居之,扁曰:浑沦。沂阳琼林台北有为爱西源,好绝句五首。”时石自方从鄱阳来,与之游。一日,语以死生之变。自方曰:“吾得全於天,不知好生,不知恶死,奈何得以死哉。”答曰:“不然,尔谓得全於天,天复得全於何。真宰不明,性识交炽,一真独露,万劫皆空,则天亦无所全。”自方有省。
政和二年,遣使复召,以疾辞。俾弟子王道坚奉谢,以修德弥灾为告。劫改上清观为宫,授道坚为太素大夫,凝神殿校籍,命预禳国难,遂还吁江。王文卿皆以道术同显於朝,既还山,亦常往还,由是日旷逸自怡,或风晨月夕,穷幽极险,徙倚歌味,每有自得。一日,题偷然亭壁曰:“赤帝御龙行未伏,姐娥分月入探山。”人莫能测。尝游麻姑,憩齐云亭,叹曰:“蓬莱步入,清浅其桑田乎。”靖康之变,其言始验。丙午,金人寇汴,上与太上皇思天师预奏之言,遣使亟召。至泗州天庆观,索笔作颂曰:“一面青铜镜,数重苍玉山,恍然夜红发,移迹洞天问,宝殿香云合,无人万象闲,西山下红日,姻雨落潸潸。”书终而化。时靖康丙午十一月二十三日,京师亦以是日陷。族父武功大夫张宪适至,率士民葬於龟山之下。
初天师在京时,太学生陈东、易观以终身问,天师曰:陈东为忠臣,垂名不朽。易观为县,以寿终。□ 高宗南渡,陈东上言,乞罢黄潜善,汪伯彦,东被杀。易观为太和令,家贫,以年终。
天师既化,越十六年绍兴辛酉,西河萨守坚游青城,遇於峡口,授以符法,及《水调歌》 一阕,授书一缄,履一只,令达嗣天师。抵山,嗣天师发书,异之,令人启泗州定,惟一履存,方知其尸解。后亦有遇於武夷、罗浮者。元武宗皇帝制曰:“朕惟广成子,在崆峒言契形神之妙,唐桑楚居畏垒,礼膺尸祝之荣,蚓奕叶振迈於真风,宜锡号优祟於昭代。嗣汉三十代天师虚靖先生,潜心冲默,善性粹和,道集虚而悟玄,玄行履常而安止,止尝因宋主燕闲之问,极陈老氏清净之宗。神得一以灵,故祷祠而辄应。物归根曰静,惟精气之长□ 存。是用增宠秩於仙阶,袭嘉名於祖牒。仍羽人濯阳谷,岂徒想於高踪,乘白云,归故乡,尚柢承於先命。封虚靖玄通弘悟真君。”
历世真仙体道通鉴卷之十九张继先
张继先字遵正,乃二十六代之后。宣教郎、临川知县,名处仁,字德玄,第二子也。九岁承袭真人之教。宋徽宗崇宁以来,凡四召至阙,赐号虚静先生,视秩中散大夫。初,神宗以真人印文阳平治都功印凡六字用昆玉刻之,藏於三清储祥宫法从库,将以界有道者。至是,以赐继先。已而进封真人为正一静应显佑真君,仍诏有司就国之束建下院以居之,赐额日崇道。又赐缙钱,修龙虎山上清宫,拨步口庄五万以饭其众,改赐上清正一宫额,追封其祖及父先生号,度其祖母陈氏、冯氏,妹葆真皆为道士,建真观以居之。复用澄素先生例,官其兄绍先假将仕郎,恩责甚厚。先生志在冲淡,引辞以归。尝作静通庵于上清宫后,为心斋坐忘之所,又因祖师云锦山龙虎丹鳌而修炼焉。瑞彩祥光,昭一耀山谷,有降祥堂、濯鼎池,遗迩犹存。后着心说及大道歌,以贻于世。丁未,年三十六岁,钦宗诏赴阙,至泗州解化。己酉年冬,赴杭州薜门下生日斋。是年大盗入境,先生预告众而去。至今道倡往还,多见在罗浮、西蜀,隐显不定云。一云戊申六月,先生与河东张统制自京师回,至泗州吁贻织舟税亭,小不快,饮汤一杯,便化去,身如蜡色。延昌观道士请尸安葬,税官不从,叶葬於官地,张侯实主其事。后张得旨取刘文口起,具言仪真会信州张久中敦武道其事,久中云:是时天师来死於此江,口有仙墓存焉。未几,有人自归州来,附天师谢张侯书,乃知不死。复有人见在惠州罗浮者。
三十代天师小传三十代天师讳继先字嘉闻,赐号虚靖先生,乃二十九代子仁之弟名处仁字德玄第二子,又朝英之从子也。宋元v七年壬申(西元一0九二年)十月二十日生於蒙古庵,五岁不言,一日闻鸡鸣,忽笑赋诗曰:灵鸡有五德,冠拒不离身,五更张大口,唤醒梦中人。翌日晏坐碧莲花上,人皆称异为真仙,今浴仙观有池存焉。九岁嗣教。宋崇宁四年(西元一一0五年)徽宗皇帝召赴阙,年甫十三岁,召见便殿,帝问卿居龙虎山,曾见龙虎否?对曰:臣居山,虎则常见,今日方睹龙颜。又令作符,帝笑曰:灵从何来?对曰:神之所寓,灵自从之。又问修丹之道?对曰:此野人之事,非人主所宜嗜,但清净无为,便可同符尧舜。帝悦其言,命入寝殿,赐宴而出。
懈池水溢,民罹其害。帝召使治之,真人即书一符,令弟子祝永佑,同中使投池岸圯处,雷电交作,有一巨蛟死水面,帝因问卿向用何将?还可见否?对曰:臣所役者关羽,即握剑书符,召於殿左,羽随现形。帝大惊!因封羽为崇宁真君。真人乞还山,帝命近臣饯送之,赐号虚靖先生,真人役使雷霆,如用奴隶,斩妖逐崇,随手斯应。
宋徽宗皇帝制曰:敕汉天师三十代孙张继先天师在汉立功著闻,汝为裔孙,不替远业,传袭祖法,符水有功,虚靖恬和,道行高洁,宜加显锡,昭尚真风,赐号虚靖先生。赐金铸老君,汉天师像。履乞还不许。端阳召见,宫中若有妖卿当之?对曰:闻邪不干正,妖不胜德,陛下修德,妖必自息。内侍奏仁济亭果有妖,俄顷,妖凭一少年以手抱头泣拜,天师曰:汝心自昧,堕在迷途,返尔本形,汝宜速化。乃收泣仆帝,久之逐苏,於高纵乘白云归故乡,尚o承於先命。上复用澄素先生例,官其兄诏先假将士郎,先生志在冲淡,引辞以归,尝作静通庵於上清宫,后为心斋坐忘之所,又因祖师云锦山龙虎丹而修炼焉,瑞彩祥光,照耀山谷,有降祥堂,濯鼎池等遗迹犹存。后著心说极大道歌,以贻於世。
宋钦宗靖康二年丁未(西元一一二七年),金人入寇,时徽宗为太上皇,思昔日赤马红羊之兆,遣使往召,真人承诏至泗州作颂曰:一面青铜镜,重景苍玉山,恍然夜船发,移迹洞天间,宝殿香云合,无人万象闲,西山红日下,烟雨若潜潜。书毕,端作而近,年三十有六。未几,精失信至,是日汴京陷。然於宋建炎三年己酉(西元一一二九年)冬,复见赴杭州薛门下生日斋,是年大盗入境,先生预告众而去,至今道侣往还,多见在罗浮,西蜀,隐显不定云。
元顺帝至正十三年正虚靖弘悟妙道真君。
三十代天师宝诰志心皈命礼 白雪丹霄。黄芽旧积。 文章星斗。老君授三五飞步之玄。玉局符。汉祖传正一斩邪之秘旨。 于一登名于紫府。于一掌握于雷霆。伐疵疠于青城。灭妖氛于下界。 巍巍荡荡。妙妙玄玄。 去太极登紫微。聚三华朝五拧 随机格物。闲邪存神。祖师三十代天师。虚靖冲弘悟道真君。玄风演化天尊。
思想著述 合并图册张继先提出“心”为万法之宗,论述心神,无恶与符法的关系,认为人身有“精气、元气、元神”三宝,称只要把握自身的元神即可通天,摈弃他法,是谓“破妄”。
张继先会通祥宗,除继承其家传符道法之外,亦兼修内外丹。他认为人之所以轮回于三界,出入于生死,乃是由于“一念萌动于内,六识流转于外”,故须“斋戒以神明其德”,应“慎言语,节饮食,除垢止念,静心守一,虚无恬淡,寂寞无为,收视返听,和光同尘”,使“一直澄湛,万祸消灭”,认为“道不远,在身中”,“神驭气,气留形,不须杂术自长生”,劝来拜受天师秘者脱去世网,反求诸己,“俱登道岸”。
有著作《大道歌》(即《明真破妄章讼》)、《心说》等传世,后代天师明张宇初辑有《虚静真君语录》七卷,多叙述张继先的理论与方法,其中的《心说》谓心与神,道异名而同义,守一虚无,即离尘绝世。一念萌动,即堕轮回之苦。其论说、书信、诗歌,明张宇初编次为《三十代天师虚靖真君语录》行世,收入《正统道藏》。另外,《正统道藏》又收有署题“虚靖张真君著”的《明真破妄章颂》。
道起心学陆九渊的先祖与道教也有难解之缘。 据记载 , 道教中的著名学者 , 天师道变革 运动的领袖人物陆修静就是陆家“第十七代祖”他的八世祖就是唐末著名道人陆希声,曾任唐昭宗相,其所著《道德真经传》今存于正统《道藏》洞神部玉决类,是研究陆氏道教思想的主要资料。
陆九渊生活与讲学的江两历来是道教活动的中心之一。陆九渊讲学的象山精舍位于应天山(陆重新命名为象山,他也因此而得名“象山先生”),他认为“实龙虎山之宗”。象山龙虎山相距不远。而龙虎山在北宋时已经成为道教在南方的活动重心。其间有六位天师,被皇帝受封为“先生”。至南宋,又有三十二代天师张守真、三十五代天师张可大先后受封为正应先生和仁静先生。
陆九渊与道士直接交往的资料不多。有研究者认为,陆家与龙虎山的天师府更有着亲情往来,“青田陆家老屋与龙虎山天师府及张氏家族结缘,通婚结亲者不少。陆九渊的表姐夫张禹锡就是当时健在的‘天师世家’中的知名人物”。淳熙三年(陆九渊三十八岁)三十二代天师张守真去世,陆九渊作诗挽张正应:
海门昼夜吼奔雷,却立吴山亦壮哉。前殿神仙三岛邃,正门闻阖九天开。玉阶恭授大官赐,象简亲承御墨回。多少箪瓢蓬瓮士,输君留宿两宫来。
从陆几渊的挽诗中可以看出,陆九渊对道教的术语(“三岛”、“几天”)可以信手拈来,对张正应抱有尊崇之意,陆九渊对道教的养生术也不陌生,“某年来气血殊惫,颇务养息,然亦不遂所志”。
有的研究者据陆家和天师府的亲缘关系认为,陆九渊正是借此便利条件,先睹了第三十代天师张继先[5]为自己日后创立“心学”打下早期的理论基础的。此说见《陆九渊全传》第40页至42页,作者吴文丁先生正是抚州人,作者近十年间三易书稿,怀着一颗对先贤和乡贤的热爱崇敬之心,查阅了大料史料,家谱,碑碟,走访了陆九渊生活、学习、讲学、为官的地方,聆听了陆九渊的各种民间传说。在史料和田野调查及民间传闻相结合印证的情况下,作出此推论,故采用之以就教方家。
张继先的《心说》全文如下:夫心者,万法之宗,九窍之主,生死之本,善恶之源。与天地而并生,为神明之主宰。或曰『真君』,以其帅长于一体也。或曰『真常』,以其越古今而不坏也。或曰『真如』,以其寂然而不动也。用之则弥满六虚,废之则莫知其所。其大无外则宇宙在其间,而与太虚同体矣;其小无内则入秋毫之末,而不可以象求矣。此所谓我之本心,而空劫以前本来之自己也。然则果何物哉?杳兮冥,恍兮惚。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识识。强名曰道,强名曰神,强名曰心。如此而已。由是观之,岂不大乎?岂不贵乎?然而轮回于三界,出入于生死,而不能自已者,何也?盖一念萌动于内,六识流转于外,不超乎善,而超乎恶,故有天堂地狱因果之报,六道轮回,无有出期。可不痛哉?可不悲哉?若夫达人则不然也。故斋戒以神明,其德一真澄湛,万祸消灭。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夫物芸芸,各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所谓『常』者,越古今而不坏者是也。所谓『妄』者,一念u起者是也。庄子曰:「既以为物矣,欲复归根不亦难乎?在易也,其为大人乎?」自兹以往,慎言语,节饮食。除垢止念,静心守一。虚无恬淡,寂寞无为。收视返听,和光同尘。瞥起是病,不续是药。不怕念起,惟恐觉迟。譬如有发,朝朝思理。有身有心,胡不如是。行住坐卧,勿使须臾离也。无何有之乡,华胥氏之国,吾其游焉。
陆九渊生前以“六经注我,我注六经”的态度反对著书,留存下来的文字资料不多,其中写的诗歌更少,据此我们可以看出他本人与天师府的情谊。他与天师道的高道间,除了亲戚往来外,相互讲学论道,切磋长益也是不可少的。[7]陆九渊的思想在就是在这种乡风到家风中潜移默化地嵌入了道家和道教的思想成分。
传说轶闻张继先盐池收妖
宋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山西解州盐池水溢,采盐不成,盐税收不上来,地方官忙急报朝廷。徽宗听报,便询问道士徐神翁,徐回答说:“这是孽蛟作怪,必须请张天师来收妖。”徽宗便派人赴江西龙虎山,礼聘张师来京。
且说这一代天师,正值第三十代,名叫张继先。幼年时,人就称为真仙,九岁嗣位为天师,应诏来到京师时,年仅十三岁。徽宗见面,便问:“你住在龙虎山,曾见过龙虎否?”张继先答道:“住在山中,老虎是常见到的,龙呢,今天才见到龙颜。”徽宗大喜,让他画上符来。徽宗一边看符,一边问道:“它的灵验从哪儿来?”继先回答:“神气寄寓在上面,灵验也就跟着来了。”徽宗又问他可知修炼金丹的方术,继先回答说:“这是山野之人的事业,陛下只要清静无为,功德同于尧舜,便已足够。”徽宗听后很是高兴,赐宴而出。
次日,徽宗才对他说:“解州盐池水溢,民众遭受灾害,所以召你来救治。”张继先受命之后,马上在铁简上画符,让弟子祝永佑跟着太监同往解州,将符投入盐池岸崩之处。过了一阵子,震雷惊电轰鸣,白昼如晦,及天光重开,有孽蛟被斩死在水中。听了太监回来报告,徽宗便问张继先:“你治死孽蛟,派遣的是哪位神将?能让我见一见么?”回答说:“臣所召役的,便是关羽,马上就可召来。”说完
便手握印剑施法召将,关羽随之现身。徽宗一见吃了一惊,手上正好拿着枚崇宁年间铸的铜钱,便掷给关羽,说:“以这钱名封你。”所以人们称关羽为“崇宁真君”。
张继先收妖之后,大得徽宗赞赏,便想长留他在宫中,但继先却坚辞还山。过了若干年,朝廷又召他入京,徽宗对他说:“宫中似乎有妖怪,你须帮我驱除。”继先回答说:“听到古人说,邪不胜正,只要陛下您赶快修德,妖怪必定自己消失。”一会儿,太监来报,仁济亭真的出了妖怪,那妖精附在一个少年身上,抱头呜呜地哭。天师对他说道:“你自己把自己本心蒙昧了,坠落在迷途,不知还返。赶快恢复你本来面目!”那少年闻说倒仆在地,好一会儿才苏醒过来。徽宗为此封张继先为“太虚大夫”,但他没有接受仍坚辞还山。徽宗末年,政治混乱。继先眼见祸乱将起,曾借麻姑故事发挥说:“蓬莱水浅,沧海又要变桑田了吗?”及靖康之乱,大家才明白他话中别有深意。
正一天师清微派清微派发於元始教下,历三皇五帝,经商、周、两汉,而兴于魏、晋,昌于宋、元、明、清,数千年不衰。
陈采真人《清微仙谱》序云:“其传始於元始,二之为玉晨(大道君)与老君,又再一传,衍而为真元、太华、关令、正一之四派……”张宇初天师《道门十规》载:“清微自魏(华存)、祖(舒)二师而下,则有朱(洞元)、李(少微)、南(毕道)、黄(舜申)诸师,传衍犹盛。凡符章经道斋法雷法之文,率多黄师(舜申)所衍。”《正统道藏》中所存的清微道法著作,如《黄庭经》、《清微元降大法》、《清微神烈秘法》、《清微斋法》、《清微丹法》、《清微玄枢奏告仪》等,盖皆出於魏元君及其门人之手。北宋末雷法大兴,天师派张继先天师、林灵素真人及南宗陈楠真人均为雷法有名的代表人物,正一各宗逐渐合流,清微法脉合入正一天师派,於三十代天师时形成清微弟子授于龙虎山必需习练清微雷法的正一天师清微法脉。
正一天师清微派以雷法为宗,求天人合一之境,内炼以基础。心诚於中,而获感於天;践行宗门要旨“修于内,方能发於外” 。
附有撒旦之灵的面具
本咒术是从四千年前的埃及所流传下来的秘法,不杀对方而使对方活着受地狱之苦。做一个拜拜祈祷用的假面具,此面具乃怨恨之人的脸部放大影印,在左右两耳穿上橡皮圈以黑布盖书架做成祭坛,祭祀恶魔撒旦之像o房间要弄暗,点燃黑烛憎恨之人的照片供奉在恶魔撒旦的灵前戴上假面,呼叫恶魔撒旦之灵,念咒文:以伊利白,撒罗尼亚,罗斯特,撒巴斯的名义,请撒旦到这里来,德古尼塔,伍贝休,来吧撒旦在面具下,自己也以充满恶意及怨恨的眼光盯着对方的相片。水之诅咒术
难易度:困难 功用:这是能利用水的力量消灭对方的一个赶尽杀绝的恐怖咒术,好像连在浴室冲凉都会被水窒息而死! 做法:利用白蜡做出对方的人象,只要做出一个人的雏形就可以了,不必做得太大,适中就可以了。做好 后,将对方的三根毛发放入蜡中(将蜡稍微溶后再将毛发贴上)。然后对着 蜡像念三次诅咒对方之 类的话,然后再把蜡像放入河流。山中的溪流也可以。
[编辑本段]火焰行法
功用:如果有憎恨的对象时,就可以借助这个行法来达致毁灭憎恨对象的目的。不过,前提在于你的立场是受害者,如果只是因为自己的妒嫉心而想嫁祸于人…这个咒术恐怕只会诅咒自己罢了。 做法:准备一张的动物的皮,在皮上画一个八角型,然后再将八角型剪下。再在八角型里的每一个角的部 分写上怨敌的名字(角之间的间隔画上线条以成为八个部分)。然后燃烧一些树枝或木柴,再把皮 丢入火堆里边念着:“离开这个世界吧…没用的XXX…“这种诅咒人的话语。当时,请回想对方怎 么的害你,我相信这样一定会发动强大的诅咒力量而将怨敌消灭。 提示:动物的皮如果没有的话,可以用不要的皮包的皮割出来代替。
[编辑本段]住着怨灵的鬼盒子
难易度:难 功用:这个诅咒术是专为好人而设的。如果,在自己的生活里遇到一些滥用权利而让大家受害的坏人,你 可以试用这个秘法诅咒滥用权利的人使他失去地位与名誉进而被迫离开社会。 做法:首先,拿一个厚纸板做成一个四方型的箱子(不要用现成的喔)。接下来,请确定你做的箱子是个 六面体。然后,将箱子上面其中的一个角切掉(不需要切到太大),箱子下面也要切掉一个角,不 过,两个被切掉角的位置必须是一个对角线(明白吗?也就是说被切掉角的那两个位置必须是对立 的,只是一个在上一个在下)。剪下角后,于是用别的厚纸板裁出两个与缺口同大的厚纸板把缺口 封住(用黏的)。现在,请你确定一下你的箱子是不是成了一个八面体。在八个面上写上对方的名 字(普通的笔即可,另外缺口也不要剪到太小以免写不下名字)。最后,用正在燃烧的树枝插入每 个面,对方就会因为诅咒的效力而被谣言、丑闻的事件困扰着而被社会所不齿。 提示:如果你真正实行这个咒术的话,你就会发现做好的箱子要怎么处置这个问题。本人建议,当这个咒 术实行过后,先将箱子藏在一个让人看不到的地方。当你觉得或认为咒术已经发出效用时才把箱子 拿出来在某个晚上独自怀着认真的态度将箱子烧了(最好不要让人看见你在烧什么)。
[编辑本段]咒语之古籍文献记载
使用恶毒的咒语来驱鬼逐邪,祓除不祥,这也是古以有之的方法之一。《尚书无逸》中所谓“厥口诅咒”也就是“告神明令加殃咎”之意。早期认为,鬼也有种种禁忌,有种种弱点,害怕人的诅咒便是鬼的弱点之一。 《诗经大雅荡》有侯作侯祝,“靡届靡究”,所谓“祝”,就是咒。《左传襄公十七年》有“宋国区区而有诅有祝”,所谓有诅有祝是说有专门的诅咒和告祝的巫官。 道教的祝咒之法就是从这些巫官中发展起来的。《太平经》卷五十说:“天上有神圣要语,时下授人以言,用使神吏应气而往来也。人民得之,谓为‘神咒’。”这是说,咒语是神灵秘密授予人的,包含着神吏的力量,好比是供人鬼联系的密码和暗号。
《辨惑论》的道教咒语
《辨惑论》里引用了流行于南北朝的道教咒语: 天道毕,三五成,日月俱。 出窈窈,入冥冥,气布道,气通神。 气行奸邪鬼贼皆消亡。 视我者盲,听我者聋。 敢有图谋我者反受其殃。
《敦煌解梦书》的诅咒
《敦煌解梦书》中,有对付恶梦的诅咒: 铺地席冷地卧者不祥,夫人恶梦三日不说化为珍宝。几人夜得恶梦,早起切莫向人说,虔诚其心,以黑书此符,安卧床脚下,勿令人知。乃可诅曰:赤赤阳阳,日出东方。此符断梦,避除不祥。读之三遍,百鬼潜藏。急急如律令。夫恶梦姓云,各行鬼,恶想姓贾,名自直。吾知汝名,识汝名,远吾千里,急急如律令。 日本文化受中国文化影响很深,他们也有这一类的咒语。如有些日本人做了恶梦,即念咒文七遍:“赫赫阳阳,日出东方,断绝恶梦,辟除不祥。”并向东方呼吸,向北方吐出,往复七遍,即可废除。
《道藏·三皇内文遗秘》的驱鬼咒
《道藏·三皇内文遗秘》有这样的驱鬼咒: 杀鬼咒 太上老君教我杀鬼,与我神方。上呼玉女,收摄不祥。登山石裂,佩带印章。头戴华盖,足蹑魁罡,左扶六甲,右卫六丁。前有黄神,后有越章。神师杀伐,不避豪强,先杀恶鬼,后斩夜光。何神不伏,何鬼敢当急急如律令。 敕瘟咒 敕东方青瘟之鬼,腐木之精;南方赤瘟之鬼,炎火之精;西方血瘟之鬼,恶金之精;北方黑瘟之鬼,溷池之精;中央黄瘟之鬼,粪土之精。四时八节,因旺而生。神不内养,外作邪精。五毒之气,入人身形。或寒或热,五体不宁。九丑之鬼,知汝姓名。急须逮去,不得久停。急急如律今。
《道藏·太上消灾祈福醮仪》的驱鬼咒
《道藏·太上消灾祈福醮仪》的驱鬼咒如下: 上请五方五帝斩鬼大将军官十万人降下,主为某家同心并力,收摄村中巷陌家中宅内行客魉魉之鬼,伏尸刑杀之鬼,次收门户井灶之鬼,次收五虚六耗凶吹恶逆之鬼,次收童男童女之鬼,次收殃拜土长之鬼,次收独歌自舞喜笑之鬼,次收蛊毒野道之鬼,次收山精崖石百魅之鬼,次收八部行病之鬼,次收唤人魂魄之鬼,次收各有名字之鬼,次收明公石矴之鬼,次收无名脱藉之鬼,次收橱下犬子之鬼,次收夜行凶逆之鬼,次收山林社稷恶逆*祠之鬼,次收天下四镇死将之鬼,次收刀兵军阵无头无手之鬼,次收吴王子胥之鬼,次收赤眉盗贼之鬼,次收三王五霸败军死将之鬼,次收下痢臃肿之鬼,次收鲁丁班黄转筋謦咳吐逆之鬼,次收云中李子遨千精万魅之鬼,次收摇铃吹角呼唤之鬼,次收缢死之鬼,次收落水之鬼,次收羌獠之鬼,次收六夷之鬼,次收胡狄蛮戎之鬼,次收东方青注之鬼,次收南方赤注之鬼,次收西方白注之鬼,次收北方黑注之鬼,次收中央黄注之鬼,次收绝户之鬼,次收异病卒之鬼,次收白秃癞之鬼,次收疮脓臭秽之鬼,次收市死斩头绞刑之鬼,次收乌鹊乱鸣恶音之鬼,次收肌寒冻死之鬼,次收藏形隐影之鬼,次收口舌妄语之鬼,次收六畜之鬼,次收厌人魂魄之鬼,次收白骨不葬之鬼,次收新死破射取人之鬼。次收鼠头人身之鬼,次收牛头人身之鬼,次收虎头人身之鬼,次收兔头人身之鬼,次收龙头人身之鬼,次收蛇头人身之鬼,次收马头人身之鬼,次收羊头人身之鬼,次收猴头人身之 鬼,次收狗头人身之鬼,次收猪头人身之鬼。 以上众鬼不承大道盟威禁律之命,专在人间行其恶毒,令人遭灾,过祸疾病死亡,非所道理,非五帝之君。天宫一一仰凭次收,讨反缚逆鬼,付与都市,一切绞刑,灭其根种。愿今天下清宁,万民安乐,五谷滋盛。阖家大小魂魄或闭在天地水三官,百鬼牢狱之中,不蒙解脱者,或为百鬼挚击者,请五方五帝、七星之君、寿命君、延命君、解厄治病君、却死来生君、保命卫护君,主为某家安魂定魂,司命延年益算,七星消除死籍。 律曰:天下一生之中;自有千亿之鬼。去神更远,去鬼而近。天下凶凶,不可得知此。今记其真名,使人知之,一知鬼名,邪不敢前;三呼其鬼名,鬼怪即绝,上天鬼、下地鬼并煞。几鬼皆有姓名,子知,三呼鬼名,万鬼听令。
《太上三洞神咒》的咒语
《太上三洞神咒》所载的咒语就更多了,什么“三十六雷总辖咒”;“七十二侯都总咒”、“开旗咒”、“卓剑咒”、“巡坛咒”、“助威咒”、“用剑咒”;。“行净咒”、“变神咒”、“步罡咒”、“会兵咒”、“致雷咒”、“五雷治病咒”、“勘合符咒”.这些咒语,各有诅咒对象,无奇不有。
道符
道符原本是古代朝廷调动军队或发布命令的信物,通常用竹板或金属制成,上面刻着文字,剖分为两半,一半留在朝廷,一半由将帅持有。它是权力的象征,具有绝对服从的意义。是故《老子》第七十九章云:“是以圣人执左契而不责于人。”这种契,具有法律的效应,是必须遵守执行的。因此,符,又称符契,或符节。汉代盛行天人感应说,进一步弘扬了古代的君权神授思想,帝王国君的行为举止,都是上天意志的体现,纤纬之说风行,认为天会赐祥瑞予人君,以为受命的凭证,这种凭证,叫做符命,《汉书·燕剌王旦传》云:“王莽时,皆废汉藩王为家人,(刘)嘉独以献符命封扶美侯,赐姓王氏。人臣僚属对天赐祥瑞征兆予以载录,并撰文对应瑞者——最高帝王进行歌功颂德,于是作为文体的“符命”也就产生了,故《汉书·扬雄传》有京师语云:“爱清静,作符命,后来萧统编《文选》,特立“符命”一体,置于卷四十八。另外,符又叫“符传”,《后汉书·窦固传》云:“明年,复出玉门击西域,诏耿秉及骑都尉刘张皆去符传以属国。”
神咒
道教施法仪式中,常有咒语、掐诀、步罡等,它们和书符一起成为道法的基本手段。道士以画符念咒、掐诀步罡来施行法术,以增强人们战胜邪恶的信心。这些法术本身具有使人类在无法控制的异己力量面前保持心理平衡和生活信心的文化功能。 咒语是一种被认为对鬼神或自然物有感应或禁令的神秘语言:咒语常和以人体真气“禁制”鬼神、外物的气禁术结合在一起,称为禁咒。有时和符一起出现,称做符咒。道士在施行咒术时又往往借助某些中介物,如咒水、咒枣等,这些施过咒术的水、枣也有咒术的效力。 道门中对咒术的效力有极高的肯定。《太上正一咒鬼经》说:“吾含天地?,咒毒杀鬼方,咒金金自销,咒木木自折,咒水水自竭,咒火火自灭,咒山山自崩,咒石石自裂,咒神神自缚,咒鬼鬼自杀,咒祷祷自断,咒痈痈自决,咒毒毒自散,咒诅诅自灭。”道士认为有法力强大的尊神,不断把秘藏在天上的咒语传授下来,念动咒语即有几万乃至几百万的天兵天将应召来服役。因此,咒语在道法中越出越多,应用范围越来越广。 咒语在道教中运用广泛:道法凡结坛有净坛咒、镇坛咒;登坛先有卫灵咒;画符有书符咒;步罡有步罡咒;诵经先念开经玄蕴咒;至於召将咒则和道书记载的天将神吏一样多;杀鬼制魔、捉妖,也都有相应的咒。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咒就没有道教的法术。 同时,咒语已渗透到道士日常生活的每一环节,融化进他们的人格中去。道士净手、吃饭、沐浴、理发等都要诵咒。不仅正一派擅於诵咒,全真道授戒也有相应的咒语。 道教咒语的特点:咒术不是道教特有的现象,佛教等其他宗教也使用咒语,特别是密宗更以诵咒(陀罗尼)著称。咒语起源於原始宗教的先民对语言魔力的崇拜,后来成为巫术的核心部件。道教继承了巫术的咒术并加以发展,同时又吸纳进一些佛教咒语,但从总体上来说道教咒语有自己的特点。 道教咒语常常用“如律令”、“急急如律令”、“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这是因为道教兴於汉代,汉代诏书和檄文中多有“如律令”一语。“如律令”意指按法令执行,在语气上有违律必究的意味。这种申述法律、政令权威的官方套语,先是被民间巫师所吸收。东汉巫师举行“墓门解除”(即在殡葬中对墓厌镇,使人鬼分途,鬼不殃及生人)的解除文,末尾即以“如律令”结束。解除文的简单句式是:“百解去,如律令!”此类咒被道教所吸收,同时也产生某些变格,主要是嵌入神名。最常见的有“太上老君急急如律令”、“急急如太上老君律令”;有的还在其后加“摄”、“敕”、“疾”等字,以表示急急按咒执行不得有误。这里可以举几个例子。 在召集神兵收妖破邪有开旗咒:“五雷猛将,火车将军,腾天倒地,驱雷奔云,队仗千万,统领神兵,开旗急召,不得稽停。急急如律令!”这一咒先是称引雷部神将,兼说其神武,同时也是说明他们职司所在,接著说明开旗(展开召将令旗)召唤他们来到,且令其不许拖延时刻,立即降临。最后以“急急如律令”收尾。 道教咒语的这种定式便是区别於以赞念佛号为主的佛咒的显明特色。 道教咒语的这种结构首先表明它是托于神授、从而也是有神效的。称太上老君、称神霄玉清真王,称天师,都是直接说出尊神的名号,来召役神将、镇压妖邪。对於比较低级、专供法师役使的神灵,则是直呼其名,以示自己有控制他
道教正一派一至六十二代天师
本文2023-10-08 11:11:2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96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