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造古地理单元的恢复
构造古地理恢复主要是以活动论构造观为指导,尽可能客观地复原地史期间海 - 陆面貌和盆 - 山格局,其关键是在给定时间约束之后,恢复研究区现存的地质记录中发现却已消失了的和后期才出现的构造古地理单元。构造古地理单元的消失和后期构造的出现大都与巨型断裂带 ( 尤其是作为构造边界的巨型断裂带) 发育有关。陆内阶段的断裂带活动对盆山格局的变化、盆地发育、沉积演化及其关键地质事件有明显的控制作用,还应注意断裂带解体阶段出现的新生构造对古地理重建的制约。简言之,造山带古地理学的发展是推动构造古地理学前进的关键之一,在恢复古特提斯多岛洋的构造古地理面貌、重建全球古大陆演化尤其是造山带和经受造山运动改造地区的古大陆演化方面有着积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造山带古地理学是在造山带地区或经受过造山运动改造的地区开展古地理研究的理论和方法 ( 吴根耀,2003) 。构造古地理重建主要是强调以发展的、动态演化的思路来研究盆地,指出在盆地的建造过程中,其内部隆起的时起时伏和盆地间的时分时合均十分常见 ( 吴根耀,2005) 。事实上,现今的构造古地理面貌与地史期间的面貌相比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用造山带古地理学来重建区域的构造古地理演化,尽可能客观地复原地史期间的海陆面貌和盆山格局的关键,是在给定时间约束后,在现存区域地质记录的蛛丝马迹中发现其 “失序”和 “残破”的特点。
5 4 1 构造古地理单元消失事件
构造古地理单元可能因地史期间的大陆地块及其大陆边缘地区下列事件而全部或部分消失。
( 1) 解体
克拉通地区因大陆裂谷作用造成大陆地壳解体,直至有新生洋盆发生,分别以东非裂谷、红海和大西洋为代表。进入大洋阶段后,尽管因洋壳的消减使大陆边缘地区卷入俯冲型造山运动,但局部地区仍因弧后盆地的扩张而使大陆地壳解体。造山带地区因岩石圈的拆沉作用而有坍塌裂谷发育,并可迅速发展为新生的小洋盆。如亚平宁半岛以西的第勒尼安海是阿尔卑斯造山带 ( 碰撞始自距今 38Ma) 发生坍塌的产物,中新世托尔通期出现海盆,上新世赞克尔期有新生洋壳形成 ( Channell 等,1989; Dewey 等,1989) 。沿亚平宁半岛的西海岸发育 1 条长约 350km 的火山岩带,以富钾的玄武岩和橄榄安粗岩为主( Santacroce,1987) ,未见钙碱性系列的岩浆活动,说明因岩石圈的拆沉作用浅部地壳仍在发生张裂和解体。
( 2) 沉没
大陆地区的沉没常伴随大陆地壳的解体而发生,但构造进程相对平静而缓慢,因而地质记录相对保存较好。沉没也可能由非构造的原因引起,如全球海平面上升。中国的东部和南部海区普遍可见到新近纪内的大陆沉没现象。如南黄海盆地原是苏皖地块的一部分,苏皖地块尽管被卷入了燕山期的造山运动,但因造山带快速的坍塌和遭受强烈的剥蚀,苏北地区古新统阜宁组的第二段和第四段中已见有海相的沉积夹层 ( 吴根耀等,2002) 。苏皖地块因晚白垩世—古近纪的差异升降运动而分异为苏北盆地和苏南隆起,新近纪内“南隆北陷”的格局进一步加强,伴以大面积的基性火山岩喷发。更新世的海侵则使原苏皖地块东部的大片地区没入水下,南黄海形成 ( 吴根耀等,2002) 。北黄海地区新生代的演化和沉没过程大致与南黄海相同,在钻井中见到了华北克拉通缺失的中—上奥陶统、中—上泥盆统及下石炭统 ( 肖国林等,2005) ,表明它是沉没了的胶辽克拉通的南部地区。东海的西部海域是大陆架盆地,可分为西部凹陷带和东部凹陷带 ( 高德章等,2006) 。王毅等 ( 2000) 曾提出大陆架盆地的发育经历了晚白垩世—古新世的裂陷、始新世—渐新世的拗陷和中新世以来的区域沉降三大阶段。中新世以来的区域沉降受制于琉球岛弧的弧后地区的伸展: 东海的东部因大陆地壳的逐步解体而有冲绳海槽弧后盆地发育,西部则是原大陆区沉没水下。在南海海域的北部 ( 如珠江口盆地和台湾西南盆地等) 和西部 ( 越南的藩切—藩朗东南的海域) ,大面积发育的中、上侏罗统杂色细砂岩为陆相沉积,表明已是华南大陆的一部分; 下白垩统为海相和海陆交互相的灰岩及碎屑岩 ( 邱燕等,2004) ,说明晚白垩世海侵应与晚白垩世南海地区的扩张有关。现普遍认为晚白垩世以来南海地区已发生过 3 次扩张事件,以第二次 ( 渐新世—早中新世,距今 32 ~17Ma) 发生在南海中央海盆的扩张最为强烈和重要,它导致了新生洋壳的出现 ( 龚再升,1997; 吕炳全等,2002) 。南海不同于东海,它不仅已有新生洋壳出现,原大陆地壳已大面积遭受解体,而且距今 15Ma 以来它已沿马尼拉海沟向菲律宾海板块之下消减,发生俯冲型和陆 - 弧碰撞型的造山运动 ( 丁巍伟等,2006) 。南海提供了一个大陆地壳解体 ( 在中央海盆区) 和大陆沉没空间上并存、时间上交互发生的实例。地史期间也不乏伴随大陆边缘的解体发生规模不等的陆块沉没的实例。如川西—滇西北地区,晚三叠世因大陆地壳解体而形成甘孜 - 理塘洋。其西,夹持在甘孜 - 理塘洋与金沙江洋之间的原称德格 - 中甸微板块,出现碳酸盐岩台地与深水断陷盆地并存的构造古地理格局 ( 冯庆来等,2002) ; 其东,夹持在甘孜 - 理塘洋与阿尼玛卿洋之间,则残留了一个三角形的大陆地块,该地块在震旦纪至古生代一直是扬子克拉通的一部分,为阿坝地块。换言之,在川西广为发育的古特提斯造山带中存在隐伏的大陆块体。
( 3) 俯冲
陆松年等 ( 2004) 曾提出,东秦岭商 ( 县) —丹 ( 凤) 地区 ( 商丹缝合线北侧) 具中元古代晚期武关群裂谷型建造,中元古代末期松树沟蛇绿岩和新元古代早期同造山期花岗岩的存在可认为该地中元古代—新元古代初曾发生过消减 - 碰撞事件。松树沟洋盆以南的大陆地块是扬子克拉通,该洋盆以北的构造古地理单元,陆松年等 ( 2004) 认为不是华北克拉通而是曾属扬子克拉通大陆边缘的北秦岭变质地体。即使能保存到今天的大陆地块,在地史期间也是经历过多次俯冲的,且因俯冲经历的时间长短、速度和角度等不同,造成的消失量可能因地而异。如扬子克拉通,因它与华北克拉通的碰撞发生在两者均向北漂移且前者顺时针旋转、后者逆时针旋转的背景下 ( 吴汉宁等,1990) ,秦岭洋的闭合明显有东早西晚之势 ( 孙晓猛等,2004) 。无论是印支期的陆 - 陆碰撞还是燕山期的陆内造山,扬子克拉通俯冲于华北克拉通之下,都是东早西晚的穿时过程,因而较西部而言,扬子克拉通的东部可能有更多的大陆地壳因俯冲而消失了。
( 4) 增生后的改造
洋盆闭合时消减掉的只是洋壳,洋盆内大小不等的陆壳残块、洋岛 - 海山及大陆边缘的沉积在洋壳消减时被刮削下来增生或仰冲到活动大陆边缘一侧的大陆上。这些增生或仰冲上来的单元,由于后期与该大陆一起经历了相同的变形变质事件而可能被当成该大陆的一部分。在构造反转地区进行古地理重建的关键一步,是把反转了的构造先反转过来,即先打开一个洋盆,然后把这些大小不等的陆壳残块、洋岛 - 海山等再 “放回”洋盆中去,这样原洋盆的多岛洋面貌才能恢复。
( 5) 剥蚀
大别造山带地区提供了一个地史期间的构造古地理单元被完全剥蚀掉的实例。李任伟等 ( 1999) 对合肥盆地下白垩统凤凰台组中大理岩砾石的 C、O 同位素和凤凰台 - 周公山组中碎屑石榴子石类型的研究发现它们明显不同于现存的大别地块变质岩,因而推测它们来源于一个已被剥蚀掉的构造单元。李忠等 ( 2001) 测得凤凰台组底部花岗岩砾石的年龄为 ( 428 ±20) Ma,相应的早古生代花岗岩的源岩至今未在大别造山带发现,说明它们已被剥蚀殆尽。李双应等 ( 2005) 在恢复大别造山带的折返剥露历史时提出: 曾经有过一个超高压变质岩组成的构造地层单元,在早白垩世之前 ( 距今 135Ma) 折返到地表,并遭受完全剥露后消失。现称为 “大别杂岩”的超高压变质岩和岩浆岩,是新生代折返并出露地表的,故在大别造山带广泛分布。更常见的情况是地史时期的一个构造古地理单元的不同地区遭受了不同程度的剥蚀。以川滇黔三省广为发育的二叠纪峨眉山玄武岩为例,代表岩浆分异最后阶段的碱性火山岩,目前只见于滇东的东川地区。其西的川南攀枝花市因较强烈的隆升剥蚀,相应碱性火山岩的深成侵入岩 ( 正长岩等) 已出露地表; 该地玄武岩喷发后的最年轻沉积为上三叠统,因而被剥蚀掉的玄武岩未能得到较好的就地保存。滇西北地区下三叠统腊美组底砾岩内有大量峨眉山玄武岩的砾石,包括碱性火山岩、酸性火山岩和凝灰岩等未被记录在附近的峨眉山玄武岩地层柱内的岩石。
( 6) 因冲断 - 推 ( 滑) 覆作用而位移
推覆或滑覆作用有时可达上百千米的距离,被推覆或滑覆的岩片似乎在研究区内消失了。如川西至川滇交界区,前寒武纪早期有较好的出露,可分为三大构造层,自下而上为片麻岩基底、绿岩带建造 ( 属表壳岩的火山 - 沉积建造) 和属稳定台地型的砂岩 - 灰岩沉积。在川西的锦屏山区,可见属绿岩带的火山地层作为一个冲断岩片夹在三叠系中( 吴根耀等,1988) ,说明部分前寒武纪早期已发生了向西的冲断。在滇中的广大区域内未见绿岩带建造和属稳定台地型的砂岩 - 灰岩沉积,但在滇西的点苍山脉,山脊及西坡出露绿岩带的岩石,东坡则由稳定地台型的砂岩 - 灰岩组成,它们分别保存在两个冲断岩片中( 吴根耀,2006) ,说明滇中地区在前寒武纪早期已普遍发生了向西的冲断 - 推覆。
( 7) 大规模的走滑作用
走滑作用把一个构造古地理单元 ( 或其中一部分) 错移到几百千米以外,被错移的部分也消失了。如滇南金平地区奥陶纪—三叠纪的沉积地层和生物群、峨眉山玄武岩的喷发旋回和岩石化学性质及区域含矿性等,可与滇西北的丽江—大理地区较好地对比,古新世的碱性岩也可与滇西北对比 ( 吴根耀,1993) ,说明金平块体原位于丽江—大理以西,因哀牢山断裂的左行走滑活动而被错移到现在的位置 ( 图 5 22) ,水平断距约 450km。Chung 等 ( 1997) 据越南西北部的二叠纪—三叠纪火山岩和古近纪晚期高钾的基性岩浆岩可与滇西北对比而认为哀牢山断裂的左行水平断距达 600km。中国境内这种延伸长度大、水平断距大的走滑断裂特别发育,因而应特别注意它们发育的各个阶段在重建区域构造古地理演化中的意义。
图 5 22 云南中 - 西部和四川南部的一些变质岩和二叠纪玄武岩 ( 部分) 的分布
( 8) 碎裂
一个构造古地理单元可能在后期碎裂成几块,且被位移到不同的地方保存下来,并因出露地表的时间不同而遭受不同程度的剥蚀。如滇西思茅盆地周缘出露的变质岩系,曾被称作崇山群、哀牢山群、大勐龙群和澜沧群 ( 图 5 22) 。原称澜沧群惠民组的火山岩包括了两套不同时代和不同构造背景下的火山岩: 古元古代—中元古代的钙碱性岩系和新元古代的属跨式 A 型趋势的碱性玄武岩 ( 翟明国等,1990) ,分别称惠民火山岩和粟义火山岩; 前者与大勐龙群、哀牢山群和崇山群中的变质火山岩有大致相同的原岩形成时代和火山建造类型,经历了一致的变质事件 ( 翟明国等,1990) 。实际上,它们都是思茅地块的基底岩石,在墨江洋盆向西消减于思茅地块之下时,一部分思茅地块的基底发生由西向东的仰冲,后因哀牢山断裂新生代的走滑 - 斜冲作用而出露地表,即哀牢山群; 另一部分思茅地块的基底在昌宁 - 孟连洋盆向东消减于思茅地块之下时发生自东向西的仰冲,之后在印支期的陆 - 陆碰撞中进一步遭受改造。其中,推覆于澜沧片岩之上并被中侏罗统不整合覆盖的称惠民火山岩,被澜沧江断裂的走滑活动后期错开的分别称大勐龙群 ( 惠民火山岩之南) 和崇山群 ( 惠民火山岩以北) ,即思茅地块的基底岩石已被卷入印支造山运动而四分五裂了。
( 9) 构造古地理单元部分卷入后期造山带
其主体构造古地理单元保存至今,但其边缘部分现已成为年轻造山带的一部分,故范围已不同程度地缩小。如塔里木盆地塔中隆起的前身是晋宁期造山带,晚古生代—中生代基本处于隆起状态。其西段称巴楚隆起,以发育 SN 向断裂为特征,向北延入到柯坪冲断带,后者除发育近 SN 向断裂外还发育大量的 EW 向冲断层。详细的构造定年工作表明:近南北向构造主要形成于中新世; 东西向冲断层形成于上新世—更新世 ( 肖安成等,2005) ,与南天山再度崛起 ( 汪新等,2001) 的时间一致。柯坪地区大面积缺失上古生界和中生界的事实说明,它直至中新世仍是塔中隆起的一部分,上新世—更新世被卷入南天山造山带。塔中隆起因前寒武纪和早古生代岩浆活动十分发育而成为重、磁异常带,向东延入阿尔金山,说明原塔中隆起的范围应包括阿尔金山的一部分,因新生代内阿尔金断裂的走滑 - 斜冲活动 ( 柳祖汉等,2006) 而使东段的部分地区被卷入了阿尔金造山带。
5 4 2 构造带古地理恢复实例
通过构造带的古地理恢复,三江地区晚三叠世卡尼期构造岩相古地理特征是: 沉积相带呈 SN 向展布,由东向西沉积特征各不相同 ( 图 5 23) 。
东部的墨江,该期形成玉碗水组,下部有百余米的复成分砾岩层与古生代地层不整合,向上为紫红色河流相的砂岩、粉砂岩,其上有一明显的石英砂岩海侵面和泥灰岩超覆,厚约 20 ~30m,并发育生物丘。
普洱—思茅一带,由歪古村组和威远江组碎屑岩组成浅海潮坪相,发育潮汐层理,向上为三角洲相。该带北部的中甸地区,上三叠统与义敦—得荣地区对比,下部为海相,上部为海相 - 三角洲相,夹有厚 1802m 的玄武质长石砂岩夹砾状灰岩、硅质、钙质页岩。
景洪为陆相火山岩和火山碎屑岩相带。保山—镇康为浅海相碎屑岩。
图 5 23 TS1 - BE 晚三叠世卡尼期三江地区构造层序古地理
通过对华北块体南缘的地层划分与对比研究,可以看出本区新元古代大体划分为4个主要的演化阶段,不同阶段具有各自特有的古地理格局和面貌。现将其沉积演化特征及古地理面貌分阶段叙述如下。
1汝阳期阶段
其相应地层为汝阳群,包括小沟背组(兵马沟组)、云梦山组、白草坪组及北大尖组。自中元古代熊耳群沉积后,经历了相当长时期的间断和剥蚀,因此,当新元古界开始沉积时,基底地形亦相当复杂。故沉积之初多处地区发育具深切谷特征的砾岩及砂砾岩沉积,如垣曲地区的小沟背组,嵩山以西的兵马沟组等。在深切谷以外地区,随着海水的到达,沉积了以滨海碎屑岩潮坪及海滩相的砾岩与石英砂岩为主的云梦山组。随后,海平面不断升高,海水加深,沉积了白草坪组和北大尖组等以碎屑岩潮坪的潮下带-潮上带及前滨-临滨相的沉积。北大尖组后期由于剥蚀区不断夷平,物源供应减少,该组顶部普遍出现碳酸盐岩沉积。在接近盆地边缘的地区山西永济、河南渑池等仍有少量钙质石英砂岩或砂质白云岩,而接近洋区的南部地区如鲁山周围则为泥晶或细晶白云岩,发育有碳酸盐岩潮坪沉积(图1-10A)。应当指出的是,汝阳期嵩山周围环境极为特殊,该区汝阳群的相当地层是兵马沟组和马鞍山组(广义)。兵马沟组为深切谷砾岩与石英砂岩,上部仍以砂岩为主但夹粉砂岩及紫色页岩。显然该地区汝阳期沉积基底为一东西向隆起地带。将华北块体南缘的东部沉积区分割为以鲁山九女洞及渑池麦尽为中心的两个沉积区(图1-11)。
这两个沉积中心区,汝阳群地层发育完全,各组无缺失而且厚度很大。南部沉积区向西至山西永济水幽地区缺失云梦山组,地层出露不全。该地区的白草坪组和北大尖组是以砂岩为主的障壁海湾碎屑岩潮坪相(潮间-潮上带为主)沉积,短期可能出现潮下环境。
华北块体南缘的南部沉积区包括从陕西洛南至河南卢氏、灵宝南部及栾川一线,即沿秦岭洋北侧的华北块体南缘。该沉积区在洛南-卢氏地区称高山河群,在栾川地区称下栾川群。陕西洛南地区高山河群由碎屑岩海滩的前滨-下临滨碎屑岩及碳酸盐岩潮坪相的白云岩和砂质白云岩组成。而下栾川群则主要由厚层亮晶白云岩、泥晶白云岩、同生角砾白云岩及硅质条带白云岩所组成,总之反映了该沉积区自北西向南东的物源供应特征。
图1-10 华北块体南缘新元古界沉积演化示意图
2洛峪期阶段
该时期华北块体南缘总体沉积特征是海水范围的相对扩大和周围及盆内陆地的不断夷平,成为该区最大的海泛期。洛峪期内包括两个沉积旋回。
(1)由崔庄组构成的第一旋回
图1-11 华北块体南缘新元古界汝阳群沉积时期古地理略图
这个旋回的底部除在盆地边缘可见到与下伏地层平行不整合接触外,其他地区均为由结构和成分转换面所构成的“整合”接触。除嵩山地区外,各处岩性均一,基本以泥质和粉砂质沉积为主,仅见少量极薄层的砂岩夹层,但出现向上或近顶部砂岩夹层增多的现象,表明向上海平面下降、海水变浅的特征。唯鲁山九女洞地区崔庄组顶部出现极薄层含铁碳酸盐岩夹层。总之,它们代表了泥砂坪的潮下低能带和潟湖环境的产物。嵩山地区,崔庄组的相应地层称葡峪组,该组砂岩较多,以岩屑砂岩和页岩互层为特征,表明有较丰富的陆源碎屑供应,且较快速地沉积,仍然继承基底隆起的地形特征(图1-10B)。
(2)由三教堂组和洛峪口组组成的第二旋回
三教堂组为障壁碎屑岩海滩潮坪相的前滨-临滨环境沉积石英砂岩,胶结物中多含铁质,所以大部地区砂岩呈肉红色,仅嵩山及其以北地区为灰白色,并由钙质胶结。洛峪口组大部分地区为含泥质紫红色中-厚层富含叠层石白云岩,该组底部见杂色页岩,代表了随剥蚀区进一步夷平、陆源物质供应减少并转化为碳酸盐岩潮坪(以潮间带为主)的盆内沉积。
河南嵩山地区洛峪群第二个旋回由骆驼畔组和何家窑组组成。骆驼畔组钙质胶结含砾石英砂岩及石英砂岩,厚度极小,仅26m。何家窑组下部为灰色、灰白色薄层泥质白云岩和泥晶白云岩,富含叠层石并见有大量液化脉及变形层理。上部泥质、粉砂质页岩增多,由碳酸盐岩与页岩互层渐变为页岩夹碳酸盐岩。三教堂组与洛峪口组的分布范围远小于崔庄组。该旋回总的特征是向北尖灭,河南渑池石庙后两个组总厚度不足20m,在北部则未沉积。山西永济水幽沟剖面三教堂组缺失。洛峪口组时期,该组虽仅存10余米(图1-10C),但依然显示了沿盆地北缘向西超覆的特征。
华北块体南缘的南部沉积区洛峪期地层在洛南地区称为龙家园组和巡检司组,主要由一套碳酸盐岩和少量砂页岩组成,代表了碳酸盐岩台地环境。在栾川地区由上栾川群的煤窑沟组及其以下地层组成;其下部为石英砂岩,中部以泥质沉积为主,仅上部煤窑沟组为富含叠层石的细晶和泥晶白云岩,代表了碎屑岩潮坪-浅海-碳酸盐岩潮坪环境的变迁(图1-12)。
图1-12 华北块体南缘新元古代洛峪群沉积时期古地理略图
显然,南部沉积区无法确认两个旋回的存在,而图1-12中该组的分布表明南部沉积区与东部沉积区具有不同的沉积环境和演化经历。
3黄连垛期阶段
自洛峪期末华北块体有明显抬升,所以黄连垛期的沉积在华北块体南缘的分布也极为局限;在东部沉积区仅永济水幽地区和鲁山九女洞-叶县常村一线有所分布,称为黄连垛组。该组由含大量硅质条带及团块白云岩、厚层含内碎屑白云岩及藻纹层白云岩组成,代表了局限海湾潮坪相的潮间带沉积(图1-10D)。
南部沉积区黄连垛期的地层在洛南-卢氏地区为杜关组和冯家湾组。两组均由中厚层含叠层石的硅质条带白云岩及藻白云岩组成,显然继续保持了碳酸盐岩潮坪的潮间-潮下带的沉积(图1-13)。
关于黄连垛期地层的时代归属问题,前人曾将其划分为修订前的震旦系(关保德等,1988;周洪瑞等,1999),但鉴于肖书海等人的δ13C研究成果(Xiao et al,1997),表明δ13C含量多为负值的存在以及结合沉积相分析,笔者认为应将黄连垛组归属于南华系较为适宜。该组中大量的硅质岩可能与寒冷环境有关。
图1-13 华北块体南缘新元古代黄连垛组沉积时期(南华系?)古地理略图
4震旦纪阶段
华北块体南缘的震旦系在东部沉积区由董家组、罗圈组和东坡组组成。南部沉积区(陕西洛南)则包括石北沟组、罗圈组及张家湾组(原定义的罗圈组上部),其中罗圈组分布最为广泛(图1-14)。
董家组和石北沟组仅分布于各自沉积区的南部,即东部的鲁山九女洞至叶县常村一线和南部的陕西洛南地区桑坪以南的石北沟、大庄头附近。向北该组均告缺失。两组的底界均为一间断面,表明南华系末期华北块体南缘大范围抬升后再次开始局部地区接受沉积。董家组由碎屑岩潮坪过渡到碳酸盐岩潮坪沉积(图2-10E)。石北沟组则为具障壁的混合坪并以潮下带沉积为特征。因此,石北沟组中含大量黑色页岩及硅质页岩。
罗圈组是华北块体南缘震旦系中分布最为广泛的地层,是华北块体断续抬升出现的最大面积的陆相和海陆交互相冰成沉积的时期。有关罗圈组杂砾岩的成因不能以“冰碛岩”一言而蔽之。张玲华(1994)及周洪瑞等(1999)先后对其成因进行过系统研究,并提出华北块体南缘的罗圈组可以划分出3种成因类型。
(1)典型的陆内冰川沉积(冰碛岩)类型:东部沉积区主要分布于临汝以北及嵩山周围,特点是大规模迅速超覆于太古宇-新元古界的不同层位之上。下伏地层顶部在不同地区常可见到不同方向的冰川擦痕。在南部沉积区,此类冰川沉积出露范围较小,仅见于洛南上张湾以北小秦岭南侧豫陕交界的灵宝朱阳王家村周围。此类冰碛岩除具上述特征外,还有一个共同特征是下部缺失董家组和石北沟组,上部无东坡组和上张家湾组。即下与前震旦系直接接触,上部又不整合于寒武系之下,这也是过去常有人将其看作为寒武系冰碛岩的原因之一。
图1-14 华北块体南缘新元古代震旦系古地理略图
(2)冰湖及冰水成因型:相当于张玲华所划分的Ⅱ、Ⅲ沉积序列。其特征为具似层状杂砾岩,砾石有时具有落石构造,砾岩内常具砂岩、粉砂岩及泥岩夹层,夹层中具不清晰的层理及纹泥,部分层位砾岩略具定向性。显然,这套砾岩是冰碛岩或受流水改造或被搬运或本身就形成于接近平原或海岸的沉积物,随后被湖泊或海水改造。这类成因的砾岩主要分布于东部沉积区的临汝罗圈村以南及其广大地区。鲁山以北无下伏的董家组,甚至无黄连垛组,但有上覆的东坡组存在。鲁山、方城及叶县以南,震旦系3个组均有沉积,表明越往南冰碛岩剥蚀能力越弱,而以沉积砾岩为主,同时下伏地层保存更为完全。
(3)受海水改造成因的冰成沉积类型:此类型主要分布于崤山南坡,包括洛南上张湾以南至卢氏、栾川地区。其主要特征是罗圈组砾岩的胶结物为碳酸盐岩,显然是处于陆棚环境,而冰成岩被海水淹没、改造,为钙、镁胶结而形成的砾岩。南部沉积区震旦系的分布亦是自北而南逐渐完备。上张湾—桑坪一线罗圈组之上见有上张湾组沉积。自桑坪往南震旦系3组均有沉积。
华北块体南部罗圈冰碛岩之后可分为两个沉积区。东部沉积区罗圈组之上的地层沉积称东坡组,为碎屑岩潮坪的下临滨-远滨相沉积(图1-10F);而以陕西洛南秦岭地区为代表的南部沉积区,上张湾组则代表了局限海湾的混合坪-浅海沉积。
根据华北块体南部震旦系古地理的变化以及δ13C 含量变化曲线形态,可以看出,本区经历了从冰退-冰进-冰退,直至寒武纪早期,整个华北寒武系超覆可能是再次出现冰进演化的结果。
当然,至今为止寒武系底部的冰成沉积,仅在我国青海全吉地区发现;但众多地质学家多次分析该层位的δ13C结果,均发现在震旦系顶部的δ13C 含量都会出现变轻和曲线多有负值的趋势。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尚待深入研究。
“四部”之名,源于初唐,初唐官方藏书分为经史子集四个书库,号称“四部库书”,或“四库之书”。经史子集四分法是古代图书分类的主要方法,它基本上囊括了古代所有图书。
如最著名的《四库全书》的收录书籍如下:
四库全书的内容
《四库全书》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按照内容分类分经、史、子、集四部分,部下有类,类下有属。全书共4部44类66属。
经部收录儒家“十三经”及相关著作,包括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五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等10个大类,其中礼类又分周礼、仪礼、礼记、三礼总义、通礼、杂礼书6属,小学类又分训诂、字书、韵书3属;
史部收录史书,包括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杂史类、别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钞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等15个大类,其中诏令奏议类又分诏令、奏议2属,传记类又分圣贤、名人、总录、杂录、别录5属,地理类又分宫殿疏、总志、都会郡县、河渠、边防、山川、古迹、杂记、游记、外记10属,职官类又分官制、官箴2属,政书类又分通制、典礼、邦计、军政、法令、考工6属,目录类又分经籍、金石2属;
子部收录诸子百家著作和类书,包括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小说家类、释家类、道家类等14大类,其中天文算法类又分推步、算书2属,术数类又分数学、占侯、相宅相墓、占卜、命书相书、阴阳五行、杂技术7属,艺术类又分书画、琴谱、篆刻、杂技4属,谱录类又分器物、食谱、草木鸟兽虫鱼3属,杂家类又分杂学、杂考、杂说、杂品、杂纂、杂编6属,小说家类又分杂事、异闻、琐语3属;
集部收录诗文词总集和专集等,包括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5个大类,其中词曲类又分词集、词选、词话、词谱词韵、南北曲5属。除了章回小说、戏剧著作之外,以上门类基本上包括了社会上流布的各种图书。就著者而言,包括妇女,僧人、道家、宦官、军人、帝王、外国人等在内的各类人物的著作。
地理学习方法:
1 多看地图(地形图 河流和山脉,工业基础图,降雨,温度) 多看课本 这是很重要的。
2 地理最重要的是要用地理术语回答问题千万不要用自己的话去描述。
3 口袋里面拿着一本口袋书(历史也可以这么用,地理拿口袋书是最有用不过了)有空就拿出来瞧吧,可以节省很多时间啊。
历史学习方法 :
现在,初中历史所涉及的是粗线条的知识,每课的内容也不多,学起来应该很容易。可是,部分学生总是学不好,成绩不理想。我认为,这主要是态度和方法问题。下面,我就如何学好历史谈几点看法,希望对大家有点帮助。
一、端正态度,相信自己。
有的学生认为历史学不学没所以然,在学习中自然就会大打折扣,不会尽力去学习。所以,我觉得应该先真正弄清学习历史的必要性。“学史使人明智”,历史告诉我们应该怎样做人,如何处事,学习历史可以使人变得聪明。学习历史可以丰富我们的知识,在与人谈话时若能博古通今,一定会给人留下良好的印象。历史还是一部好的爱国主义教材,它教育我们要爱国,要继承和发扬本民族的优良传统。明白了学习历史的必要性,端正了态度,才会自觉主动去学好它。有的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也是历史学不好的原因之一。其实,历史很容易学好,每一个学生应该增强自信心,相信自己完全能学好它。
二、理清线索,把握整体结构。
学习历史,要理清线索,把握知识的整体结构,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比如,在学习中国古代史时,我们可以主要朝代为线索去学习。每本书的目录就是知识的框架,我们要学会看目录,通过它掌握知识整体结构。纵观历年中考试卷,考的都是主干知识,如果我们理清了线索,掌握了知识的整体结构,考试时也就能得心应手了。
三、注意前后联系,学会归纳整理。
历史是从古到今发展演变而来的,我们在学习时要注意知识的前后联系。例如,在学习中国历史“香港回归”时,我们应联系前面所学知识,回顾香港是如何被英国占领的相关知识。在学习世界历史“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我们应联想到中国历史“五四运动”的发生。经常注意前后联系,我们就能弄清楚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便于理解掌握知识。在学习过程中,我们还要学会对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进一步使知识系统化。例如,我们可以就“港澳、台湾问题”、“三次科技革命”等专题知识进行归纳整理,这样也有利于知识的掌握。
四、及时复习巩固,按时完成学习任务。
不管哪个学科,要想学懂弄通,取得好的成绩,都必须及时复习巩固,历史的学习也不例外。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要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做到今日事今日毕,按质按量完成学习任务。有的学生懒散拖沓,所学的知识不及时掌握,作业也不按时完成,学习缺乏主动性、自觉性和责任心,这样怎么能把学习搞好呢?
五、学会解题,在训练中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要想学好历史,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还必须掌握解题的方法,在练习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现在,历史考试主要有以下四种题型:选择题、判断题、材料分析题和问答题。首先,我们要了解各种题型的解答方法和要求。1、选择题。历史考卷中的选择题一般都是单项选择题,只要求选出一个正确答案。我们可以采用以下方法:①直选法。依据题目,联系所学知识,即可直接选出正确答案。②排除法。在做题时,如果一时难以确定正确答案,我们可以运用所学知识,对该题的选项逐一排除。③分析比较法。我们还可以对所有选项进行分析比较,最终通过思考确定选哪一个。
2、判断题。我们先要找出该题中的所有知识点,然后对每一个知识点进行判断,只要有一个错误,该题就应打“×”。做题时,一定要仔细些。3、材料分析题。首先,要大胆去做,不要有畏难情绪。其次,要注意方法。我们可以按这个步骤去做:①认真阅读材料,读懂材料;②看提出的问题,带着问题再快速浏览材料。③联系所学知识和材料做答。答案要简明扼要,不要展开讲。4、问答题。问答题的审题很重要,一定要看清题意,弄明白要求回答什么。回答时要把相应的问题讲清楚,答完整。答案要层次清楚,最好分要点作答。掌握了基本的方法,通过不断的练习,解题能力就会逐步提高。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你们对历史学习付出极大的热忱,有信心和决心,肯努力,讲求方法,你们一定能学好历史,并在考试中取得优秀的成绩。
生物学习方法:
初中学生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有所增强,但是,在这方面学生之间存在显著的差异。许多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还不能持久保持,教师和家长的管理稍有松弛,就会无法自制,把学业抛至脑后,从而导致学习成绩的下降。还有的同学兴趣使然,喜欢什么学什么,因此在生物学习中要注意以下方法:
一、培养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兴趣谁都帮不了你,多看看书,找找兴趣点,听不进去,也要努力,给自己一个积极的暗示:我是生物天才- -我能学好生物。这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时间比较宽松的时候,如假期可先从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开始重点复习提高。
二、简单预习,预习是轻松但又必需的环节,为了提高听课效率,课前可将课本内容大体看一遍,把自己不懂的地方勾出来,为下一节课做准备。
这是最重要的环节,上课时,需将老师所讲的重点、难点标记记录好。同时还应积极动脑,尽量与老师的思维同步。在上课的过程中,若有某个知识点听不懂,可暂时用?标记下,千万不可一味停留,以免影响下面的听课内容。
四、复习记忆,复习时,应结合笔记将课本吃透,课本是基础的基础,只有打好基础,才可提高。课本上有较多的基本知识点需要记忆,抽出一定的时间去背诵是必要的。因此掌握正确的记忆方法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简化记忆法。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知识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或词来帮助记忆。
2.图文转换法。即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地联想帮助记忆。必要时画画简图巩固记忆。如我们现在学习的血液循环途径,气体的交换和尿液的形成等。
3.比较记忆法。在生物学学习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词易混淆、难记忆。对于这样的内容,可运用对比法记忆。对比法即将有关的名词单列出来,然后从范围、内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进行比较,存同求异,找出不同点。这样反差鲜明,容易记忆。
4.纲要记忆法。生物学中有很多重要的、复杂的内容不容易记忆。可将这些知识的核心内容或关键词语提炼出来,作为知识的纲要,抓住了纲要则有利于知识的记忆。
五、巩固练习:按照基本题---中等难度题----难题的顺序做题,理解内容。通过解题确认所学内容,结合练习题,一边做,一边梳理自己的知识并记忆。做题时,应该有信心,千万不可一味依赖于答案。在做题的过程中,同时可检查自己的学习是否有漏洞,不太明白的题查课本和学习资料弄清楚。争取将每道题目相关的知识点再复习一次。错题整理,整理做错的题,下次考试前重点复习。
战国时期的《甘石星经》,当时丰富的天文学记载资料
汉朝古墓里出土的《天文气象杂占》,被世界公认的最早的彗星图
西汉的《周髀算经》,算天地结构、太阳视轨道大小、周天里数、北极璇玑的方法
南北朝郦道元的《水经注》,详细的地理学资料 介绍国内地理资源,地理自然灾害,农业生产的书籍
唐朝僧一行的《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运行的规律
元朝郭守敬的《授时历》中国古代最先进的天文历法 回归年的精密计算为世界第一
明朝末年的《徐霞客游记》,除了很详细的地理知识外,还包含各地的风土人情
清朝魏源的《海国图志》,近代史中国认识世界的著作 全方位介绍各强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状况。
此外,《二十四史》中有十几卷介绍天文地理的著作。
古籍的分类方法主要有六分法(西汉刘向、刘歆)、四分法(曹魏郑默、西晋荀勖)、七分法(南朝王俭、阮孝绪)、五分法、八分法(北宋李淑)、十二分法(清孙星衍)等。但自唐代以来影响最大的是四部分类法,即按古籍内容分为“经史子集”四个部类:
“经部”指儒家的经典。经部之下又有小类。清代的《四库全书》经部之下又分易、书、诗、礼、春秋、孝经、五经总义、四书、乐、小学十类。
“史部”即历史,包括各种体裁的历史著作。《四库全书》史部之下又分正史、编年、纪事本末、别史、杂史、诏令奏议、传记、史钞、载记、时令、地理、官职、政书、目录、史评等十五类。
“子部”包括政治、哲学、科技和艺术等类的书。《四库全书》分为儒家、兵家、法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释家、道家,共十四类。
“集部”收历代作家的散文、骈文、诗、词、散曲集子和文学评论、戏曲著作等。《四库全书》分为楚辞、别集、总集、诗文评、词曲等五类。
地理志在人文传统上,它继承了隋唐图经地志的很多体例,政府重文之风蔚然。在科技上,得益于同时出现的活字印刷。这一切都有利于地理志事业的发展,所以时至今日,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很多宋版地理志图籍。
这些古代地理类的书籍在 古籍阁 中差不多都能找到PDF格式电子版,还有很多记载地方志的古籍很多都记载当地的地理
古代地理书籍推荐如下:
1、《宋史—艺文志》著录了很多关于全国性的地理总志,据目前的统计来看,有以下这些:《天平寰宇记》乐史、《元丰九域志》王存、《舆地广记》,北宋欧阳忞,《舆地记胜》王象之、《天下州县图》沈括、等等。遗失的包括《皇朝方域志》王希先、《九丘总要》王日休、《历代疆域图》吴澥、《舆地要览》李和、等等。
2、宋代编修图志之风蔚然,最突出的变化就是政府开始领导此编修工作。根据《五代会要》的记载,早在五代政府开始规定,每到闰年,各州府必须制造图志以上报上级单位。根据《续资治通鉴长篇——卷十八》来看,这个规定在宋初还在执行。但是到了宋真宗年间,开始规定,每一路将各州编造的图经,合成该路的总图,(周期约十年)一并上进。这件事在《宋会要稿——职方》有明确记载。又过了几年,宋真宗下诏,重修天下图经,令职方遍牒诸州,每闰年录进。可见此周期降低为四年,充分表现了在体例方面,在政府的引导下,修图方式产生了很多变化。体例也更加符合政府的需求。这是宋朝地理志鲜明的特色之一。
3、在此之外,乐史编撰了《太平寰宇记》,他曾经倡导“不下堂而知五土,不出户而观万邦”,值得注意的变化时,他将《天平寰宇记》的体例增加了许多范畴,除了传统的13项体例外,他还新增加了古迹、题咏、姓氏、人物等方面。《四库全书提要》中曾说:“体例亦自而大变”。这是宋朝地理志可喜的成就之一。
4、王存编撰的《元丰九域志》,也出现了一些变化,王存的观点和乐史有一些区别,他更着重于对地理学实用的考察。他将当时各州的的主户和客户都进行了记载,并且对各州的物产以及贡品税赋进行了记录。我们可以看出,宋朝更开始关注地理上,人的生活状态,已经在生产生活中所创造出的经济价值。这些都表明了宋朝人相对前人比较进步的观念。
5、郑樵的地理观也独具特色,他在《图谱略》中叙述了历代制图的发展。把图谱和都邑作为独立的科目来对待。也是宋人对体例的一大创新。
6、宋朝建国之后,由于与辽、金、西夏等国有许多复杂的外交关系,所以每当使节往来的时候,宋朝的官员都会将行程记录下来,形成独特的行役记。例如,张逮的《金虏图经》路振的《乘轺录》这些都是很实在的考察报告。
7、沈括对地理学的贡献也很大,他对地理现象的观察和认识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对绘图的方法和原则提出了地图模型的原则。对自然经济地理的的分析都记录在了其《梦溪笔谈》之中。他甚至观察了古今气候的变化,并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论断。开启了在此领域的先河。
8、范成大的成名主要在于其诗其政,但是他曾任职于广南西道安抚使,并在此期间完成了《桂海虞衡志》,期间对水蚀现象以及喀斯特地貌做了研究,还同时记录了矿产和植物。这是区域地方地理研究中的一大先河。
1、人文地理学的产生是一个漫长的阶段,对未知区域的探索和描述构成了古代人文地理学的主要内容。2、西方人文地理学的近代时期的研究是不断探索的时期,这一时期相继产生了从不同角度探讨人文地理学的学派。3、随着社会经济与科学技术的飞速进步,西方人文地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20世纪50年代出现计量地理学,60年代引发理论地理学,70年代倾向于人本主义。由于电子计算机的广泛使用、空间科学的发展以及自动化制图的进步,现代人文地理学进一步加强了地理学学的理论创新及其实践应用能力。研究趋向倾向于以下几点:(1)科学理论与方法论的建立,如可持续发展观的提出等等。(2)新的研究方法,如计量方法的应用、心理学分析法的引入、信息资料收集手段的变革。(3)新的研究内容和研究方向,如注重生态观点且倾向于社会化、人文化、实用化。而边缘学科的分支也显示出勃勃的生机
构造古地理单元的恢复
本文2023-10-08 11:18:39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97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