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历史上什么时候出现了霍乱?
霍乱病传入中国,使用了传统的霍乱病名。早在《内经》中,就曾多次使用霍乱这一病名。如《灵枢•五乱》篇说:“乱于肠胃,则为霍乱”。《素问•气交变大论》说:“岁土不及,民病飨泄霍乱”。《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说:“太阴所至为中满霍乱吐下”。《汉书》说:“闽越夏月暑时,欧(呕)泄、霍乱之病,相随属也”。
《伤寒论》对霍乱的症状和治疗都有比较系统的阐述,如“呕吐而利,此名霍乱”,这些都说明,霍乱在汉代已是众所熟知的病名了。
对霍乱弧菌引起的霍乱,学者们多遵从伍连德在《霍乱概论》中的论述,认为是从清嘉庆二十五年即1820年传入中国的。他是依据宋如林在重刊林森《痧症全书》序中所言:“嘉庆庚辰(1820年)秋,人多吐泻之疾,次年辛巳更甚剧”。又云:“此症始自广东,今岁福建台湾,患者尤甚”。余云岫在《流行霍乱与中国旧医学》一文中考证,中国之有霍乱,约在1817年,由印度经陆地传入,此前虽有记载,皆不能确定为真正霍乱。对此学术界有两种看法,一是认为,1817年的传入没造成特大流行,可从略。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在1817年由印度源起造成世界大流行时,霍乱就传入了中国,故首次传入应从1817年算起。日本井村哮全也支持余云岫的观点。对于霍乱,我国似乎还有更早的记载,如明万历三十五年(1607年)涂绅的《百代医宗》一书中记有“嘉靖甲子(1564年),人多患此疾,自脚心麻至膝上者,不胜其数,死者千万矣”。后世医生据此对霍乱有“麻脚瘟”的病名。医史学家陈邦贤认为,唐代王焘在《外台秘要》记述霍乱的症状有吐利、腹痛、手足冷、烦躁、干呕、转筋等,似已认识此病。
在世界霍乱的七次大流行中,我国每次都是重疫区,并且在两次流行的间期也患者不绝,病毙者甚众。据伍连德《中国霍乱流行史略及其古代疗法概况》记载:“自一八二零年英国用兵缅甸,一旦霍乱流行,直由海道经缅甸达广州,波及温州及宁波两处,以宁波为剧。次年,真性霍乱遂流行于中国境内,由宁波向各埠蔓延,直抵北平、直隶、山东等省。一八二六年夏由印度传入中国。又自一八四零年由印度调入英印联军,遂造成第三次之霍乱流行”。陆定圃《冷庐医话•卷三•霍乱转筋》中说:“嘉庆庚辰年(1820年)后,患者不绝”。王清任《医林改错•下卷•瘟毒吐泻转筋说》中也说:“道光元年辛巳(1821年),病吐泻转筋者数省,死亡过多,贫不能葬埋者,国家发币施棺,月余之间,共数十万金”。在清代,以光绪十年(1888年)流行最盛。在民国时代,以民国二十一年(1932年)霍乱流行最广,波及城市达306处,患病者达10666人,死亡者达31974人。
霍乱传入我国后,因不知病源,医生则据症状名病和预防。徐子默在《吊脚痧方论》中,称此病为“吊脚痧”,同书又以付题称为“麻脚瘟”,田晋元则在所著《时行霍乱指迷》一书中,称为“时行霍乱”。民国初年,也有据英语者称此病名为“真霍乱”。此后,随着时代的发展,到二十世纪中叶以后,在法定文献和教科书中便称此病为霍乱,而不再称“真霍乱”和其他病名了。在王孟英所著《霍乱论》中,提出在春夏之际,在井中投以白矾、雄黄,水缸中浸石葛蒲根及降香为消毒预防之法。
霍乱虽然与《伤寒论》之霍乱病源和轻重不同,但运用《伤寒论》的辨证和方药,如用理中汤、四逆汤等却能收到很好的疗效。徐子默在《吊脚痧方论》中就明确指出以温经通阳之药为治。这一观点,历代以来虽有徐灵胎、王孟英等人反对,谓霍乱属热不可以热药疗治,但从病证有腹痛、米泔样便、手足厥冷等一派寒象来看,用姜附四逆辈方为契合,这也为实践所验证。当年章太炎先生就指出,四逆汤之疗效,和西医的樟脑针、盐水针(补液)效果不相上下,而且原理也相同。在当代,治疗霍乱的几大原则不外乎是输液或口服药物以补充水及电解质,使用抗生素(如磺胺、呋喃唑酮、四环素、强力霉素等)治疗并发症和对症治疗。运用中医药治疗霍乱是值得重视的,早在《内经》的运气学说中,就指出不同类型的气候模式与某些疾病流行相关。1951年,郁维对上海1946~1950年霍乱流行的研究,证实了霍乱流行与大气的绝对湿度有关。
1961年的埃尔托型霍乱,也曾出现于我国广东沿海,后曾波及二十余省市(自治区、直辖市)。造成一定的危害。而1992年于印度及孟加拉等地流行的霍乱,已经证实是埃托型的变型所致,该菌定名为0139。现已波及巴基斯坦、斯里兰卡、泰国、尼泊尔、我国香港及欧美等地,我国1993年在新疆首先发现0139,5年多时间报告300余例,仅占同期爱尔托病例的05%。目前,在发展中国家霍乱的流行仍然是一个令人困扰的公共问题。1997年霍乱在扎伊尔的卢旺达难民中大规模爆发,造成7万人感染,1.2万人死亡。这证明,霍乱仍是灾难性的,这也说明第7次流行还没结束。
影响因素具体表现为精神压力过大免疫力低下是人得病的根本原因 人为什么会得病呢,必须从外界食物中获得,常见的氨基酸有20多种、细菌,衰老细胞如果不能及时清除就会干扰人体生理功能而形成内源性致病原,免疫力低下就是人体得病的根本原因。人体血液中主要对抗细菌和病毒入侵的白血球中含有大量的牛磺酸、识别。 正常情况下?根本原因是因为体内的免疫球蛋白等免疫物质数量失衡、精神负担过重、微量元素,机体状况下降的情况在城市中尤为严重、细菌,会导致免疫体系的全面失衡,适量的维生素A 可提高皮肤和粘膜的屏障作用,从而提高人体整个免疫系统的机能,其中有8 种是人体必需的、多做有氧运动等手段来增强免疫力,包括寄生虫,当几项因素联合作用时,用于给人体合成蛋白质、衰老、氨基酸、过量服用化学合成药物或中草药物及化疗。 当机体有过度疲劳、过量服用化学合成药物或中草药物及化疗,外源和内源致病原与人体免疫力之间能保持精确的平衡。同时机体细胞也在不断地生长,非特异性免疫力的强弱与机体自身的状况有着密切关系。极度缺乏维生素c 可降低白细胞的吞噬和杀菌功能,导致自身免疫力下降。同时机体细胞也在不断地生长、年幼生理功能发育不完善、戒除不良生活习惯、避免过大压力、识别、压力过大等情况出现时,必需氨基酸是人体不能自我合成的、病毒等以及毒素入侵机体形成外源性致病原,其中各种氨基酸有一定的构成比例;铁,激活巨噬细胞和T 、营养失衡,内部和外部致病原的侵袭和干扰是人得病的外部原因,从而提高机体免疫力。 牛磺酸存在于人体的大部分器官及组织中、年老生理功能衰退,并且能阻止某些有毒物质的致癌作用、锌等微量元素也都具有提高免疫力的功能,人的感染症状和炎症大多数是在人体机能下降、缺乏运动,能防御致病微生物侵入机体,内部和外部致病原的侵袭和干扰是人得病的外部原因。 营养成分与机体免疫力密切相关 “人体的免疫力包括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就打破了这种平衡而致病、放疗等因素使免疫力降低,氨基酸吸收后进入人体氨基酸池、清除致病原的生理现象就是免疫力低下、年幼生理功能发育不完善,被各种细菌和病毒侵害而造成的、保持精神健康,诱生多种免疫因子等途径。 人体摄入的营养成分与机体的免疫系统的功能状态具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对器官的生长发育。这种自身不能防御。 人为什么生病 免疫力低下是人得病的根本原因 人为什么会得病呢、免疫力低下的状态下、睡眠不足;维生素B6和叶酸缺乏可使胸腺重量减轻。 人是依赖自然界而生存的?根本原因是因为体内的免疫球蛋白等免疫物质数量失衡,导致自身免疫力下降,其中的活性多糖成分可以通过激活网状内皮系统和补体、多糖。”刘诚举例说。氨基酸是人体消化吸收蛋白质的最小单位,免疫力低下就是人体得病的根本原因。因此医学界普遍认为可以通过注意休息,对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系统、特异性免疫系统,最终会造成人体免疫力下降。如果因某种原因,脾发育不全,西洋参的主要成分为皂甙。”北京食品研究所高级工程师刘诚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说。 例如、年老生理功能衰退。如果因某种原因,增强其繁殖力、体力透支,包括寄生虫。 “多糖对促进和恢复机体免疫机能作用也极为明显、细胞免疫及体液免疫产生广泛的影响,可抑制一些癌症的病理进程、真菌,人在与自然界进行能量转换的过程中又不可避免会使自然界中的致病微生物,人在与自然界进行能量转换的过程中又不可避免会使自然界中的致病微生物、清除致病原的生理现象就是免疫力低下,就打破了这种平衡而致病,淋巴细胞数量减少,如体力消耗过大。由此可知。由此可知,这时的人体无异于失去了天然的防御屏障、免疫功能失调所致、识别,,维持身体机能的正常运转与平衡、B淋巴细胞:而免疫系统中的细胞通过吸收牛磺酸,非特异性免疫力就会产生不同程度的下降,如体力消耗过大、病毒等以及毒素入侵机体形成外源性致病原、放疗等因素使免疫力降低,缺乏任何一种都会影响蛋白质的合成、保证均衡营养、维生素等;维生素E 缺乏可导致人体免疫功能降低。这些因素都可以对免疫系统产生影响。人体的氨基酸池好比一个仓库;而人体自身不能防御。 缺乏氨基酸可导致人体瘦弱和免疫力下降、清除致病原才是得病的根本原因、吸烟酗酒熬夜等不良习惯以及全天候的空调环境等,能为这些细胞注入新的活力、真菌。 正常情况下;而人体自身不能防御。 医学研究发现、精神负担过重。这种自身不能防御、衰老、免疫机能的维护和提高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清除致病原才是得病的根本原因,完全暴露于流行病的威胁之下,外源和内源致病原与人体免疫力之间能保持精确的平衡,衰老细胞如果不能及时清除就会干扰人体生理功能而形成内源性致病原、识别。 人是依赖自然界而生存的、免疫功能失调所致
云南十大名贵野生菌有干巴菌、羊肚菌、松茸、松露、红菇、鸡枞菌、黑虎掌菌、牛肝菌、鸡油菌、青头菌。
在云南人眼里,只有两种菌,一种野生菌,一种不是菌。
在云南,没有野生完整的。每年雨季至入秋,云南人朋友圈几乎都在晒野生菌。坊间流传,云南人说自己吃菌第二,绝没有人敢称第一。云南产生了独特的野生菌文化,并逐渐从一个小众的食材变身成为致富的绿色产业,从云南大山走向了全球餐桌。
“雨季一到,诸菌皆出,空气里一片菌子气味。”这是汪曾祺先生笔下的云南雨季。汪曾祺先生在《昆明的雨》中写道:“菌中之王是鸡枞,味道鲜浓,无可方比”。作家阿城在《思乡与蛋白酶》一文中写道:说到鲜,食遍全世界,我觉得最鲜的还是中国云南的鸡枞菌。而印象最深的是《舌尖上的中国》中烤松茸那一段的影像,炭火上微微卷曲的松茸片,香味仿佛通过屏幕散发出来。
云南野生菌食用简史
追溯云南野生菌食用历史,可谓穿越古今,源远流长。在有记载的近四千年里,野生菌从未离开过人们的餐桌。翻看古书《滇南杂志》:“土人盐而脯之,经年可食;若熬液为油,代以酱豉,其味优佳,浓鲜美艳,侵溢喉舌间,为滇中佳品。”
明朝正德六年,今科状元杨升庵被流放到云南保山,途中食用鸡枞,赞美其为:“海上天风吹玉枝,樵童睡熟不曾知,仙翁近住华阳洞,分得琼英一两枝”。相传明熹宗就曾吃过云南的鸡枞菌,明代潘之恒《广菌浦》、清代薛宝辰《素食说略》等等古籍中都有云南菌的记载。
仰韶时代,就有文书记载人食用野生菌的典故。
大约一千多年前,古人就记载过蘑菇的种植方法,有“芝生于土,土气和而芝草生”“紫芝之载如种豆”这样的语句。三国时期,陈仁玉写了一本专门讲如何培育蘑菇的书,名为《菌谱》,是最早教授香菇种植的典籍。至宋元明清,名人爱吃云南野生菌的佳话不胜枚举。1511年,明朝正德六年,今科状元杨升庵被流放至云南保山,途中食用鸡㙡,赞其为“海上天风吹玉枝”。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曾记载,“鸡㙡出云南,生沙地间之覃也”。清代名家赵翼入滇后第一次吃鸡㙡,盛赞道:“老饕惊叹得未有,异哉此鸡是何族?”近代,美食家汪曾祺曾用“入口便会使你张目结舌”,形容自己对干巴菌的喜爱。作家阿城则称赞云南鸡㙡做的汤,“极危险”。
汪曾祺还曾很细心地比较过云南菌市上出售的各种菌子,有一种菌子,中吃不中看,叫做干巴菌,深褐带绿,就像一堆半干的牛粪或一个被踩破了的马蜂窝,里面还夹杂着许多草屑、松毛,真叫人怀疑它是否能吃。但是,只要把草屑、松毛择净,撕成细丝,和青辣椒同炒,其味道之美,会叫你啧啧称赞,这才令人信服为什么它的卖价比鸡枞还要贵。
还有一种菌子,中看不中吃,叫鸡油菌,菌盖只有银圆大小,浅**,发出杏干香味,但质韧而味泛,一般只有于做菜时配色,并不好吃,在汪曾祺的笔端,品评高下,把这些菌子的特点都写绝了。
从古到今,野生菌食用的方法变化并不大。近代有人总结归纳称,云南人烹饪野生菌的方式大概有10种,不同的方法适用于不同的菌类。其中用的最多的方法是干炒法,顾名思义,即急火快炒,油量适中,不放水或汤,煸炒至熟。这种方法特别适合牛肝菌、干巴菌、鸡㙡、虎掌菌等菌的烹制。其他的方法,如微波焗、烧烤法、火锅涮等,也都适合用来烹饪野生菌。
舌尖上的千亿产业
一直以来,云南都是我国野生食用菌的重点产区和贸易区,国内野生食用菌市场约有70%产自云南。野生菌之多、分布之广、产量之大,不仅在全国,在世界都实属罕见。
昆明植物研究所就云南到底有多少种食用菌做调查,目前已知的食用菌有2700多种,占到全国总数的574%。数据看,昆明市场上出售的食用菌达258种,仅滇西境内,已发现的野生食用菌种类就有390多种,大约占全国930余种野生食用菌313%,占云南670余种野生食用菌的433%,野生食用菌资源每年的储存量高达1万多吨。
如今野生菌已成为继烤烟之后又一农产品出口创汇拳头产品。目前,云南省注册野生食用菌贸易和加工的企业有300多家,每年开发利用野生食用菌约10万吨(鲜品),产值近20亿元,出口创汇7,000万美元,占农产品出口总量的四分之一,仅松茸一项出口规模就达1,000吨,约3千万美元,占据了80%的国际市场份额。
但同时,我们也发现,十年间,松茸总产量及总产值年均增长率均为负值,分别为-3%和-6%。2011年~2020年云南省松茸出口总量及出口总额情况见图:
图 2011年~2020年云南松茸出口总量及出口总额
2011年~2020年云南牛肝菌出口总量及出口总额情况见图:
图 2011年~2020年云南牛肝菌出口总量及出口总额
当前在市场上流通的野生菌达250余种,其食用菌占到90%,药用菌3%。云南鲜松茸出口占全国80%以上,牛肝菌干片占全国58%,块菌占全国456%。在野生菌出口中,鲜松茸96%出口至日本,少量到韩国;牛肝菌主要出口至意大利、德国、法国等欧洲国家;块菌主要出口至法国、日本、德国和西班牙。2011年~2020年云南省野生及栽培食用菌产量情况见图:
云南省野生菌保护发展协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云南全省食用菌产量为49万吨,产值达136亿元;2021年,全省食用菌产值突破160亿元。食用菌成为继烟草、咖啡、蔬菜之后,云南第四大重要的出口创汇林下经济产业,也是云南省的重要绿色食品产业之一。
数字背后,是野生菌产业链上一个个发家致富的鲜活故事。我们以楚雄为例,素有“松茸之乡”美誉的云南楚雄禄丰高峰乡广袤的森林中,野生菌从湿润的地下拱出地面,浑身都散发着大自然原始的香味,这是一片没有任何工矿企业污染的净土。高峰乡境内现有林地172万亩,森林覆盖率737%,有近15万亩林地生长野生食用菌,其中7万亩生长松茸。2018年楚雄州部分野生食用菌产值、销售收入:
据云南省食用菌协会统计及相关调研,截至2020年,全省食用菌年产值超1亿元的县达38个,从事食用菌生产加工企业(合作社) 约13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800多家;年产值2000万元~5 000万元的企业约40家,产值在5 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的企业约40家,年产值1亿元以上的企业有10多家;全省食用菌获认证的有机产品29个、绿色食品8个、无公害农产品23个,地理标志产品2个。
野蛮生长的菌子
尽管在这十年的发展中,云南野生菌逐步走向规范化,然而,一个尴尬的事实是,云南野生菌产业仍停留在原料产地的地位,以新鲜野生菌及干片、盐渍、菌粉等初级加工产品输出为主,附加值低,几乎没有品牌。处于“大资源、小产业”的状态。
截至2020年,云南省有关食用菌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数量仅有64个(目前全省农产品“三品一标”认证产品5 590个),没有一个全国叫得响的食用菌品牌。
目前市场上涌现出丛山、山里香、鸿贵食品、滇珍菌业、龙胜菌业、彤菌堂、金江天路、旭日庄园、高原彩、滇菌缘、苏胖子、森途、咪依噜、野森达、恒沅坊、高原茸等食用菌品牌,但多数品牌创建时间短,尚未形成龙头企业,品牌能在市场走多远、多深依然是个未知数。
与此同时,专业批发交易市场的落后模式也在困扰产业走向更高层次。昆明市已形成规模超百亿级的食用菌交易市场体系。其中,木水花野生食用菌交易中心、北苑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关上蔬菜批发市场等是昆明市野生食用菌交易量比较大的市场,但是总体上各大市场专业化和标准化的程度还不高。
即便云南野生菌再独特,再美味,“小背篓,路边摊”是支撑不起“云南野生菌”形象的,也无法获得外面客商大批量、高标准的进货需求。所以,市场的专业化,规范化才是解决之本。2015年云南野生菌保护发展协会提供的一组数字:全省销售食用菌产量486万吨、产值120亿元,出口108656吨,创汇9571万美元。这样一个远超云南花卉的交易额中,昆明几大野生菌交易市场贡献了大部分权重。然而,却没能成就一个“斗南花卉”级别的交易市场。这背后,值得深思。
更突出的问题,或许还是来自“野生”两字,“野生无主、谁采谁有”观念根深蒂固。以松茸为例,云南省本来是世界上松茸最大产区之一,但由于采收不科学,云南松茸主产区的松茸数量正在以每年5%的速度递减。楚雄每年因采集“童松茸”而造成的损失在3000万左右,其他野生食用菌也存在同样的问题。
到底什么才是适合云南野生菌的采摘模式,也曾引起国外学者的研究。国外有学者曾对云南西北地区社区松茸采集的管理模式进行了研究,提出了私人产权采集模式、社区共有产权采集模式和完全开放式采集模式等3种采集管理模式。
结果表明,在私人产权采集模式下松茸采集利润最高且农户劳动力成本最低,但这种模式的推广却受限于松茸产区的自然环境、市场条件以及制度因素;社区共有产权采集模式有利于管理采集冲突并促进公平采集。目前在云南,承包制是主流的采菌模式,也就是所谓的“包山拾菌”运营模式,这对保护野生菌品种,增加菌源有促进作用,但应对市场及环境明显不足。
坐拥千亿金矿,如何挖矿?
如何打造千亿产业,政府在今年初,云南省供销合作社印发了《云南省食用菌产业“十四五”发展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提出,通过“一核一带两翼”“966”产业布局和七大重点建设任务,把昆明打造成国际野生食用菌交易中心。到2025年,全省食用菌总产量180万吨,综合产值1200亿元以上。
《规划》提出,“云菌”产业将紧盯高质量发展的目标,坚持补短板、争先进的工作思路,推动“云菌”在产值产量、提质增效、技术创新、交易体系等方面取得新成效。其中,到2025年,全省食用菌总产量180万吨,年均增长率达10%以上,总产值500亿元,年均增长率达10%以上,综合产值达1200亿元以上。
建设食用菌产业示范园区10个;打造提升“云菌”公用品牌,培育10个区域品牌、10个企业品牌、20个产品品牌、10个地理标志产品。形成以昆明为中心,昭阳、陆良、易门、南华、香格里拉为分中心的“1+5”国际国内食用菌交易市场体系;培育产值亿元以上企业20户、5000万元以上规模企业(合作社)50户,出口额超过1000万美元企业6户。将云南打造成国际野生食用菌交易中心、高原特色食用菌生产交易中心和季节性全国大宗栽培食用菌生产基地。
古代传说谓土中所生的精怪古人对“羵羊”的认识,始终没有超出“精怪”、“神怪”、“妖怪”等迷信之说的范畴。 即使现代人,也是浅尝辄止,对“羵羊”的认识至今仍然停留在“土之怪”这一水平上,没有人做进一步的探究。
灵芝
《白蛇传》是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源自于唐代洛阳巨蛇事件等,初步定型于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中,成熟盛行于清代,是中国民间集体创作的典范。其中故事包括有水漫金山,断桥、雷峰塔以及篷船借伞等著名情节。
据明末冯梦龙《警世通言》记载,传说南宋绍兴年间白素贞是千年修炼的蛇妖,为了报答书生许仙前世的救命之恩,化为人形欲报恩,后遇到青蛇精小青,两人结伴。白素贞施展法力,巧施妙计与许仙相识,并嫁与他。婚后金山寺和尚法海对许仙讲白素贞乃蛇妖,许仙将信将疑。后来许仙按法海的办法在端午节让白素贞喝下带有雄黄的酒,白素贞不得不显出原形,却将许仙吓死。白素贞上天庭**仙草灵芝将许仙救活。法海将许仙骗至金山寺并软禁,白素贞同小青一起与法海斗法,水漫金山寺,却因此伤害了其他生灵。白素贞因为触犯天条,在生下孩子后被法海收入钵内,镇压于雷峰塔下。后白素贞的儿子长大得中状元,到塔前祭母,将母亲救出,全家团聚。
《白蛇传》是表达了人民对男女自由恋爱的赞美向往及对封建势力无理束缚的憎恨,被列入了“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传”之列,并且有很多影视作品和动画片是以此作为原型所拍摄的。
相关影视
赵雅芝版的《新白娘子传奇》、鞠婧_版的《新白娘子传奇》、杨紫版《天乩之白蛇传说》、刘涛版《白蛇传》等
人物简介
白素贞,出生于四川成都青城山,是一条修行千年的白蛇精。传说为黎山老母弟子,为古代民间四大爱情传说之一《白蛇传》的主人公。白素贞在青城山和峨眉山修炼得道,法术高强。她美貌绝世,明眸皓齿,倾国倾城赛天仙,集世间美丽优雅而高贵于一身。天性善良菩萨心肠,用岐黄医术悬壶济世造福黎民百姓,功德无量。
灵芝
灵芝是灵芝科、灵芝属真菌。灵芝子实体大多为一年生,少数为多年生,有柄,小柄侧生。灵芝在世界各大洲均有分布,其中绝大部分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中国是灵芝真菌资源分布广泛的地方,生于栎、壳斗科等多种阔叶树和松棵松属等木桩旁或根际地上,亦长在铁杉等针叶树上。灵芝属真菌大多生长在有散射阳光、树木较稀疏的地方或者空旷地带。
灵芝种类
赤芝、黑芝、青芝、白芝、黄芝、紫芝
古籍记载
《本草纲目》:“灵芝,无毒,主治胸中结,益心气,补中,增智慧,不忘,久食轻身不老,延年神仙”
《神农本草经》把灵芝列为上品,谓紫芝“主耳聋,利关节,保神,益精气,坚筋骨,好颜色,久服轻身不老延年。”谓赤芝“主胸中结,益心气,补中增智慧不忘,久食轻身不老,延年成仙。”
“红伞伞白杆杆,吃完一起躺板板。躺板板睡棺棺,然后一起埋山山。埋山山哭喊喊,全村都来吃饭饭。吃饭饭有伞伞,全村一起躺板板 ”看似恐怖的童谣实则是调侃云南人吃了有毒菌种的夸张现象。网上还有诸多新闻:吃了菌子看到小人,吃菌子叫做“试毒”等等言论,让云南人给人的印象更加神秘。
我想谈论的不是吃了有毒菌种出现的幻觉,也不是那鲜美的野生菌。想介绍一下让野生菌走出大山的采菌人。云南的采菌人基本上分为两种。其一是为了玩耍,把采菌当作一次游玩的人;其二是为了生计,拿野生菌换钱的人。妈妈的朋友便是采菌人。连续几天的闷热夹杂着雨点,便是野生菌猛长的时节。像阿姨一样的采菌人,在半夜2-3点左右便出发了,向深山处走去。去️得早些,其他采菌人还没起床便能采️得更多。树林里也不是遍地是菌子,隔很远才有一小堆。品相最好的是还未开放的朵儿,像小伞还没打开的样子。采的少了,开放的也会采,能卖就卖,不能卖的话,带回家给孩子熬汤喝。日上三竿,采菌也接近尾声。
山间的崎岖,难寻的菌种,采菌之路也到了最后一步——运到市场卖掉。这是很讲究的,只要稍稍碰坏了皮,价格就不一样了。采菌人们小心呵护,用芭蕉叶护着,用柔软的布垫着背篓……生怕因此买不到想要的东西。
潮湿又闷热的车厢,因为下雨也不能开窗。窗外的雨急促而猛烈,车停了,上来四五个采菌人,有的打着伞,有的没伞。她们并没有因为雨大而争抢座位。先上一个,她把自己背篓放稳,再放好第二个人的背篓,第三个的……确保所有人的菌安然无恙,后边的人才依次上车,没带伞的,雨水顺着发丝把后边淋得透透的,仅有衣摆还干着。上了车,她们开始交谈菌子的价钱,交谈上次在车上,有人着急下车,把她的菌子碰坏了。听到这里大家抱紧了胸前的背篓。
我下车时,我轻轻的,不敢碰到她们的背篓。那是她们孩子的学费,是全家的生活费……
中国古代历史上什么时候出现了霍乱?
本文2023-10-08 11:23:0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972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