焚书坑儒烧了无数典籍,为何最后没烧《周易》?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8浏览:4收藏

焚书坑儒烧了无数典籍,为何最后没烧《周易》?,第1张

因为《周易》这部书中主要讲的是占卜和八卦,关于思想的描述很少,再加上当时的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所以在迷信的情况下,这本书籍就被保留了下来。而焚书坑儒的始作俑者李斯,在当时曾经向秦始皇提到过哪些书籍不用烧毁,其中便有《周易》。

秦始皇施行焚书坑儒的目的虽然是为了巩固中央集权,但是却对当时的文化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同时也令诸子百家的学说遭到了残忍的破坏,这对于当时的文人来说,是一次灭顶之灾。

秦始皇焚书坑儒的原因则是因为当时的很多学士以及游学之人,通过学到的儒家学说来评论当时的时政,而秦始皇为了巩固秦朝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便施行了焚书坑儒。不过,当时提出这个建议的人则是李斯,李斯在当时认为想要更好的维护统治,只有废除西周时期的分封制。

然后,秦始皇便采纳了李斯的建议,同时在全国还推行了郡县制。直到八年之后,在秦始皇的宴会上,再次响起了评论古今的言论,因此令秦始皇大怒,后来便有了焚书坑儒。而当时的李斯为了保证焚书坑儒的正确实行,还提出了三个条件。

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秦代以前的书籍基本上都被焚毁。直到秦始皇迷恋上长生不老后,在炼药的过程中,因为痴迷长生不好,秦始皇甚至还威胁当时的炼药人,而炼药人知道世界上并没有这样的药,于是便逃离了皇宫。

秦始皇大怒之下,派人追查这些人,等找到这些人后便都杀了,埋葬在焚书的地方,也就是所谓的“坑儒”。在春秋战国时期,由于社会的进步,从而进入了青铜时代,这时候的很多农民便从田地中走了出来,也为了摆脱目前的现状,于是便形成了大量的学说,也就是诸子百家。

“焚书”是既定的事实,但始皇帝所焚烧之书并非所有书籍,焚书的范围只限于民间,各级官府以及朝廷的书籍都没有被焚烧。“坑儒”是后代儒生伪造的历史,目的在于提高儒士的地位。

首先要注意一个事实,“焚书”和“坑儒”位于不同的时间,是两件截然不同的事件。首先说“焚书”,焚书发生在公元前213年,但而这并非第一次出现焚书的进谏。根据《韩非子》记载,商鞅曾经向秦孝公进谏焚书,但秦孝公并没有采纳商鞅的进谏,否则焚书这件事很可能发生在秦孝公时期。而秦始皇则是在丞相李斯的进谏之下,采取了焚书的进谏。秦朝与后世朝代并不相同,后代大多采用了儒家的思想治国,而秦朝则是采用了法家的思想治国,也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李斯提出了焚书的进谏,而非焚烧诸子百家的书籍,也因此诸子百家的书籍得以流传下来。

坑儒则是发生在了公元前212年,秦始皇当时为了探求长生不老之术,于是召集了一批术士寻找长生不老的方法,但这些术士大多是江湖骗子,哪里懂得长生不老的方法,他们大多用秦始皇给的钱财到处享乐,甚至有有些术士直接带着家眷逃跑了。秦始皇得知这些事情之后勃然大怒,于是下令彻查这些术士,最终逮捕了460名术士,而这群人之中就有儒生,但他们已经触碰到了君王的底线,并不存在坑儒的事,而是秦始皇处罚江湖骗子。之所以演变成为“坑儒”,还在于后世的儒生希望君王能够重视儒生,于是假借秦始皇传达出儒士是为了理想而献身的人。而还有一个疑点则在于“坑”,也就是活埋,但这与秦朝的法律相违背,也就是说很可能坑杀术士都是一个假的事件。

焚书坑儒是一个真假掺半的事情,后代的儒生为了将儒士的地位提高捏造了一件“焚书坑儒”的荒唐事件,甚至于将这件事情流传了下来,而秦始皇就这样被塑造成了一个昏君。

传说中的三坟五典如果不算在内的话,比较著名的几部书有:

1《尚书》的原始版本,据说有100篇,但是现存29篇,鲁恭王古文尚书可能保存了先秦尚书的原貌,但是在汉朝今古文学派的论战后便被遗失,现在的古文尚书58篇除了保留今文尚书29篇之外,其余都是伪书,而最初的100篇尚书,几乎无据可考;儒家经典除尚书外,六经中的《乐经》也已失传,两汉时期的诗经,除毛苌的毛诗流传至今,韩诗剩余一部分,当年的齐诗也已经失传

2《孙膑兵法》,也就是齐孙子,在银雀山汉墓出土之前属于散佚,现在仅有残篇;

3《东观汉记》,东汉官方历史,元朝散佚,后来辑佚得到22卷;

4《竹书纪年》, 汲冢竹书的最大发现,记载了魏国历史并且上溯到了五帝时期,作为上古史料中具有明确纪年的文献,因为一些记载不符合儒家历史观而被排斥,最终在宋朝遗失,今本《竹书纪年》不是真实记录,是后人结合一部分原文加上其他文献伪造的;宋朝时期是我国文献遗失的高峰期,除竹书纪年外,遗失的文献还有《括地志》、二十四史中李百药《北齐书》的一部分、令狐德棻《周书》一部分和《元和郡县志》的图,导致中原王朝第一部地理总志价值减少一半;

5《永乐大典》原本22937卷,正本明末遗失(一说在嘉靖陵墓内),副本历经明末,八国联军侵华和宫中失窃,目前遗存800卷左右;清中期编《四库全书》翻阅《永乐大典》,使得二十四史中的《旧五代史》重见天日。

其实作为一个红楼梦爱好者,最在乎的还是后40回去了哪儿啊。。。

焚书埋儒是后世学者最讨厌的事情之一,每个人都认为这是一场文化灾难,许多古籍和记录在那场灾难中被毁。烧书的主要原因是儒家学者不赞成郡县制,而反对分封制。当时最主要的事情是焚烧哪些,不利于国家统一一些书籍。《山海经》基本上是一个神话和地理的书籍,所以并不包括在内。此外,西汉刘信是第一个整理《山海经》的人。恐怕这本书在秦始皇统治时期仍然以零散的形式存在的,也是不能被烧毁。

它是我国古代先秦时期一部古老的充满神话气息的一部精彩的古籍书。但是这本书的作者不详,现代学者认为这本书并不是一个人口与写出来的,《山海经》每篇的篇章结构都是与众不同的。除了《大荒经》的以下五章之外,它的方位发展顺序不是通常的东、南、西、北,而是违背正常规律的南、西、北、东这样的排列方式。

《山海经》是古代南方人的一部作品,因为在篇章安排上是以南方为首的。但是先秦时期的古籍记载很多,经过现代学者的梳理,没有发现相似的案例。因此凭借这一点就有很少的人相信它,里面除了保存了丰富的神话资料外,还涉及到各种学术的领域,如哲学、美学、宗教、历史、地理、天文学等。

山海经》是一部充满着神奇色彩所创造的书籍,里面的的内容无奇不有,只有我们想不到。其中包含这丰富珍贵的地理、神话、民俗、科学史、宗教、民族学、医学等学科资料。它的学术价值涉及许多学科。它大量有序地记录了当时中国的自然地理要素和人文地理的内容。

四库全书最初是打着编纂古书的名号的,在成书过程中毁了很多书,我们先看看它都整理了哪些书:

一,历代流传旧本内有阐明性学治法、关于世道人心者;

二,发挥传注,考核典章,暨九流百家之言,有裨实用者;

三,历代名人与清初士林宿望,自有诗文专集,及乾隆初沉潜经史、原本风雅,各著成编并非剿说厄言可比者;

四,坊肆间所售举业时文及民间无用之族谱、尺版、屏嶂、寿言等类不采;

五,其人本无实学,不过嫁名驰鹜、编制酬唱诗文、琐屑无当者,不采。

《四库全书》一共有四个来源:第一个来源是内府所藏的皇家图书;第二个来源是《永乐大典》中珍贵的有价值的图书;第三个是各省督抚以及私人藏书家根据上谕而进奉的书籍;第四个来源是由皇帝所指定编纂有关史书、公文等书籍。

《四库全书》的修纂被许多人视为一种“文化压制”,是乾隆帝采取“寓禁于修”的策略所自,因为有两千多种书籍毁于乾隆清除图书文献中“反满”或严防夷、夏之说的行为中。其中多数是明末的著作。清廷严令那些向各地藏书家借阅、购买纂修《四库全书》所需图书的官员审查所收集到的图书中的反满思想。

在纂修之时,乾隆帝谕令从中撷取著华,编为一套规模较小的《四库全书荟要》,目录有《四库全书总目》和《四库全书简明目录》,这些目录里收录了所编辑的书目,用这些书对比明末的书单,就可以看出一些端倪。具体的,很惭愧我也不能列举,可以查阅中国知网,搜索学术论文

梁元帝萧艺是南北朝时期梁朝的皇帝。萧艺继位前是湘东的国王。早年,他因病导致一只眼睛失明。后历任荆州刺史、节度使、镇西将军。侯景之乱时,梁武帝密诏封萧艺为侍中、伪黄阅、大都督等职。他掌握着权力,却无视国内的内乱,隐藏着他的自私。故意纵容侯景作乱,导致梁武帝被侯景逼死,然后把对他即位构成威胁的兄弟侄子都一一消灭,等到所有潜在的竞争对手基本铲除后,再发兵给他。

武陵王萧基在萧艺登基后在益州称帝,于是萧艺出兵四川灭弟萧基,同时要求西魏出兵,结果益州沦落到西魏手里。萧艺狂言之后,上书西魏宇文泰,要照老图重划疆界。很不满意,命令常山金和将军杨忠带领五万军队进攻江陵。梁元帝打败太子,投降西魏。

梁元帝萧艺也是众多亡国的皇帝之一。与杨迪、南唐后主等名人相比,他的一生被历史遗忘在一个鲜为人知的角落。梁元帝萧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人物。他的一生并不曲折。前40年,作为一个养尊处优的太子,除了在华宅高墙里看书、写诗、画画,并没有在史书上留下太多痕迹。但他在生命的最后,借助“侯景之乱”,登上了历史的前台,然后做出了被后人诟病的举动。

公元555年初,成圣三年十二月,西魏宇文泰大军围城,统帅在混乱中死去。宣誓效忠过去的将军们也向敌人投降了。正在吟诗的梁见大势已去。他赶紧躲进内城,下令把所有的书都烧掉,准备自焚。劝阻之后,他想投降求和。谢一任等人劝他乘夜突围。只要他渡过长江,就能得到驻扎在江南码头的阿良军的救援。然而,元帝不习惯骑马,并认为不会发生什么事情,这只是给他的耳朵增添了侮辱。

在王豹的挑唆下,元帝仍然怀疑谢阿仁的忠诚,于是在他建议召集内城五千多人后,拒绝与他见面。他气得谢阿仁吐血。元帝骑着白马,穿着便衣在东门投降,被羞辱和杀害。在魏莹被俘后,当被问及为什么要烧书时,萧艺说:“我读过成千上万的书,但它仍然在今天,所以我烧了它们。”梁元帝自焚而藏。他至死都不知道也不承认自己亡国的真正原因,但这也证明了他一生爱书,从极度的爱到极度的恨,想让这些心爱的书陪葬。纵观历史,这样的行为是前所未有的。

他刻苦读书,收集了半辈子的书籍,收藏了14万卷珍贵古籍,却在登基后,给北方西魏之敌和江陵破城之夜带来了大败。他下令一把火烧了来之不易的14万卷古今图书,这是自秦始皇焚书以来文化史上最大的浩劫。梁焚书是汉魏以来历代藏书的巨大损失。可以说,梁朝皇帝是一个给中华文明带来巨大伤害的千古罪人。

分类: 文化/艺术 >> 历史话题

问题描述:

秦始皇以前的古书是不是全都被烧掉了,现在人已经看不到秦以前的古书了。

解析:

公元前213年(秦始皇34年),在秦始皇的咸阳宫酒会上,70博士为这位始皇帝祝寿。仆射周青臣大拍马屁,说什么“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很令正直的读书人讨厌。

博士淳于越是个书呆子型的人物,当面直斥他“面腴”。非但如此,淳于越还不识时务地转向了法今还是法古的老话题。战国诸家就这个话题争论了不知多少次,总起来说,儒家一直主张法先王,而法家则坚持以为审时度势的“察今”更为重要。

淳于越大唱“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的儒家老调,惹得身为丞相的法家李斯大为不满,认为“今诸生不师今而学古,以非当世,惑乱黔首。”

李斯就此倡言:“史官非《秦记》皆烧之。非博士官所职,天下敢有藏《诗》、《书》、百家语者,悉诣守、尉杂烧之。有敢偶语《诗》、《书》者弃市。以古非今者族。”这段十分著名的倡言记录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

专制主义的文化政策是法家的一贯主张。早在秦始皇之前一个半世纪,秦即已发生焚书事件。根据《韩非子·和氏》的记载,秦孝公在商君教引下“燔《诗》、《书》而明法令”,商鞅将《诗》、《书》、礼、乐看成是病国之虱,以为国家必去虱才可富强。站在极端扩张君 力和威势立场上的韩非子更是激烈反对“藏书策、习谈论、聚徒役、服文学而议说”的“学士”,“夫冰炭不同器而久,寒暑不兼时而至,杂反之学不两立而治。”他认为“私学”是与统治者“二心”的,“二心私学”“大者非世,细者惑下”,如果“不禁其行,不破其群,以散其党”的话,是要“乱上反世”的。在著名的《五蠹》中,他把学者、言谈者、带剑者、患御者(逃避耕战依附重臣的人)、商工之民并称为害国之“五蠹”,并明确声称:“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

韩非子是韩国贵族,他多次上书韩王安但未被采纳。韩非子有口吃的毛病,不善于言说,但他的书写得好,秦始皇读到他的《孤愤》、《五蠹》等篇大为赞赏。韩非子终于得到了一次出使于秦的机会,于是他上书劝秦始皇先伐赵而缓伐韩。韩非子的才能引起他的老同学李斯的嫉妒,在李斯的谗害之下,韩非子最后服毒自杀。

但是,韩非子鼓吹的法家的理论学说在秦国还是被秦始皇和李斯所采用。李斯,同样是个主张严刑峻法的法家。身为秦国的丞相,他是秦国一系列政策的制定和推行者。

秦始皇应用法家的严刑峻法而大大提高了秦国的军事实力和行政效率,并最终得以并吞六国、统一宇内,因此秦始皇很自然地批准了李斯的焚书建议。

比较可惜的是各国的史书,烧了个精光。从而大大增加了后来司马迁写《史记》的难度,司马迁身为太史令,可以读到国家典藏的“史记石室金匮之书”,还是为六国史书的不传而痛心不已。《史记·六国年表序》:“惜哉!惜哉!独有《秦记》,又不载日月,其文略不具。”秦始皇焚各国史书也使得西晋挖出的魏国史书《竹书纪年》身价倍增。

其实秦始皇焚敌国的史书这一举动完全是可以理解的,国家史志尽记些个颁历告朔、战争祭祀的大事,事关王统,任何一个王朝毫不含糊也都这么干。

《诗》、《书》、百家语非博士官所职皆烧之,“令下三十日不烧,黥为城旦。”《诗》、《书》是儒家之经典,百家语是战国时诸子百家之学说。秦始皇实行如此严厉之措施,将法家以外诸子百家统统禁锢,实在是种对学术进步、文化繁荣的反动,把战国时诸子百家相互争鸣的文化学术的大好局面破坏殆尽。战国时期百家争鸣的局面,非常有利于各类学说的发展,是我国古代学术发展的黄金时代,可惜的是从此几千年,直到现在也再也没有如此良好的学术研究氛围了。因此此后的中国学术研究都只是在先贤的基础上发展巩固,很少出现什么新的学术思想。

焚书坑儒烧了无数典籍,为何最后没烧《周易》?

因为《周易》这部书中主要讲的是占卜和八卦,关于思想的描述很少,再加上当时的秦始皇追求长生不老,所以在迷信的情况下,这本书籍就被保留...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