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元号宝船的五大疑问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8浏览:4收藏

天元号宝船的五大疑问,第1张

天元号宝船

郑和下西洋的漫漫之旅给后辈们留下许多未解之谜。传说中的大号宝船究竟长得什么样?这样的 “海上巨无霸”(长138米,宽56米)是怎样制造出来的,它又是如何航行的?原海军装备技术部部长、海军工程大学教授郑明为记者剖析了有关郑和宝船的五大疑问。

疑问一:大号宝船是否存在?

据史料记载,在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最大的宝船长44丈4 尺,宽18丈,载重量800吨。它的铁舵,需要二三百人才能举动。按照今天的测量方法来看,这艘宝船长将近138米,宽56米。一些学者认为如此巨型的木帆船在中国明代不可能出现。另外,有专家认为,明永乐年间,朱棣施政办公的大殿---奉天殿(太和殿),是当时最大的木结构实体。其大小也不过宽 6396米,深3720米,高3505米。而大号宝船上仅船楼的面积就大大超过了它,从封建的宗法礼仪上讲,作为宦官的郑和乘坐似乎有僭越之嫌。

实际上在中国古代,宫殿的营造法式是有严格的等级界限,而舰船则被视为海上的移动城池,属于军事设施的一种,两者并不具备可比性。

对此,原海军装备技术部部长、北京郑和下西洋学会副理事长郑明认为,大号宝船是存在的,但没有出海。郑明认为,大号宝船并不是一种实用的船只,它不应该是下西洋船队中的一员。那么大号宝船存在的意义在哪里呢?他推测,大号宝船不被郑和使用,但作为皇帝御用的可能性很大。

疑问二:大号宝船有多大?

学术界对大号宝船“长44丈4尺,阔18丈”的尺度仍存质疑。有学者认为,郑和宝船的长宽比例不协调。“长44丈4尺,阔18丈”,长宽比大致为 24666∶1,比例之小使“宝船”看上去简直就是一个方盒子,现存的中外船舶绝没有腰身如此之“粗”的,这也使人对宝船的形状产生怀疑。

根据史料《南船纪》(明·南京工部营缮司主事沈棨着)、《三宝太监下西洋记》(明·罗懋登着)记载以及泉州等地出土的船体实物来看,中国古代海军舰船的长宽比在25~28之间,多属于宽短型。

宝船究竟有多大?这还有赖于实物考证。南京中保村明代宝船厂遗址是目前国内已知唯一的明代官办造船基地遗址。1957年,有村民曾在南京宝船厂遗址发掘出一根长1107米的舵杆;1965年,又在遗址地捞出了一段长221米的绞关木,据专家考证,两米多长的绞关木,需要五六个人一起操作,能够绞起 500公斤左右重的铁锚。2003年到2004年间,物馆在对中保村明代宝船厂遗址第六作塘考古发掘时,又发现两根长度分别为101米和11米的木舵杆。但这些尚不足以精确推算出造船厂船只的准确规模,只能印证史料记载的明代海船的巨大规模。

具体尺寸按照英国学者米尔斯推算,宝船排水量3100吨,可载重2500吨。根据中国学者唐志拔计算(数据载于他的著作《中国舰船史》第七章),宝船排水量应该达到5000~10000吨,而根据1985年集美航专、大连海运学院、武汉水运工程学院合作,按照造船原理和中国式木帆船营造法式将宝船复原后,核算最大好宝船满载排水量约22848吨,取之方型系数043,可载重9824吨(见彭德清等编著的《中国航海史》第四章)

疑问三:大号宝船只是摆设?

《天妃经》卷首插图显示郑和下西洋船队雄姿,图中的船型和《武备志》“郑和航海图”中记载船型,当是下西洋主要船型,却均不是大号宝船,而是长约612米,宽138米的二千料船型宝船或更小的海船。这两幅下西洋文献插图可证明二千料船是郑和下西洋船队的主要船型,才被描绘在明代史籍中。而大号宝船既巨大,又重要,理应充当“主角”,反而不被描绘。

如果大号宝船只是摆设,那么,当年郑和乘坐的旗舰到底是什么呢?郑明发现,上世纪20年代,历史学家郑鹤声先生在静海寺厨房的墙壁上拓下的静海寺残碑碑文中,多次提到官军驾乘船只中最大的是“二千料海船”。

“这种‘二千料海船’才是真正的下西洋旗舰。”郑明说,“料”是一种容积单位。参照明代史料记载的宁波府400和500料战船的尺度,“二千料海船”应该长612米,宽138米,排水量1000余吨。明代人宋应星在《天工开物》“舟车”中记载当时造船“凡舟身将十丈者,立桅必两。”因此郑明认为“二千料海船”应为6桅木帆船。

根据1985年集美航专,大连海运学院,武汉水运工程学院推算出的结果,只有140米左右长度的船只才能装配11米长的舵杆,如果宝船仅有61米长,那么11米长的舵杆将远远超过船只所需要的尺寸,会导致受力不均的问题,造成船体的损坏。

疑问四:船队是怎样编队的?

郑和下西洋的舰船总数在48到208艘之间。郑和带领的如此庞大的船队在海上究竟如何编队航行的确是一个值得研究探讨的问题。

航行的安全距离取决于海船的航行速度,速度越快距离应该越大,速度越小则相反。就目前的航海技术来看,海上航行时船与船之间前后左右的距离一般大约应该保持在555米。如果按当时200艘左右的船队来计划,整个船队的编队应该在海面上占据10平方公里的面积。

由于保存下来的历史资料基本对此没有什么记载,所以给考证带来了很大的障碍。有专家推测,郑和下西洋的船队航行是鱼形编队,也有人推测说是燕形编队。但是到目前为止,这些推测都不是历史学家和航海学家得出的定论,还是一个有待考证的问题。

疑问五:庞大船队如何利用风力行进?

中国古代的木制帆船以风力为航行动力,风帆一侧固定于船桅之上,航行者通过调整风帆的角度,以获得最大的风力。古代帆船在中低纬度的海面上航行,季风的作用非常重要。航海者需要对风向的季节性变化规律非常熟悉,按照不同的季节,组织不同的航行,以最大限度地利用不同时间的盛行风,尽量达到顺风航行的目的。但是如何让如此庞大的船队都充分利用到季风,按船队的预定航线行进是很值得研究。

从高中历史教材可以得到以下材料,汉代丝绸之路曾经到达斯里兰卡,唐代的商船远达波斯湾(因为地质条件不同,今天的霍尔木兹海峡在当年很浅,唐代的大型海船无法进入,需要更换小船方能登岸)。根据《中国军事史》,元代曾经20年内调动9900艘战舰(数据源于《元史·流球传》)攻打东南亚大巽他群岛的爪哇岛。由此可以得知,古代中国水手的技术经过自汉代到明代千年之久的积累,完全有能力完成航向“西洋”的任务。

确有2万吨巨型宝船叫大福号

王志高说,寿藏铭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此次下西洋所涉船号及巨舶体量。明代人亲历者所记,郑和下西洋的大号宝船,“长四十四丈,宽十八丈者六十二”。依据这一尺度,郑和宝船将长达135米,排水量近2万吨,甲板面积约相当于一个足球场大小。可以说郑和的船队是当时海上无可争议的巨无霸。如此庞大的船队显示了明代中国惊世骇俗的造船水平。

本来有关郑和宝船的大小没有疑问。但因1937年南京发现的静海寺残碑记载,永乐三年(1405年)将领官军乘驾二千料海船,永乐七年(1409年),将领官军乘驾一千五百料海船。因此,少数专家对宝船尺度大小持有疑义,认为600年前的明初不可能有如此巨型的木帆船,或认为大号宝船虽然存在,但只是供明成祖检阅的“摆设”,并没有真正出海。

但洪保寿藏铭中明确记载,“统领军士,乘大福等号五千料巨舶”,揭示了郑和船队中确有“五千料巨舶”(注:料为古代计量单位,或以一石粮食为一料,或以两端截面方一尺、长七尺的木材为一料),并记载了准确名称“大福号”,这一信息在下西洋研究史上首次见到,可以结束“大号宝船到底有没有”这一学术争论。而且“等”字清楚地告诉我们,五千料巨舶绝不止一艘~

(1)目的:宣扬中国皇帝的德威(1分)

影响: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1分)

(2)闭关政策(1分);严格限制对外贸易(1分)对西方的侵略起过一定的自卫作用;(1分)但使中国与世隔绝,在世界上逐渐落伍。(1分)

(3)“闭关锁国”导致国家落后;(2分)对外开放使国家繁荣富强。(2分)

试题分析:(1)本题重在考查郑和下西洋依据所学知识郑和下西洋的条件:①社会安定,国力雄厚。②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船只和航海技术,船上配备航海图和罗盘针。  时间:1405年---1433年,先后七次。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一带。 评价:郑和下西洋是世界航海史上空前的壮举,比欧洲的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书上的表格)。 目的:宣扬国威和到西洋取宝。  影响:加强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和经济交流可知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宣扬中国皇帝的德威;影响: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比欧洲远洋航行早半个多世纪

(2)依据所学闭关政策 含义:并非完全断绝往来,而主要表现在对贸易进行严格的限制上。  实行的原因:①经济上没有迫切需要;②为了巩固清王朝的统治。 表现:①限定通商口岸;②对进出口货物的限制;③提高关税,抑制进口;④实行行商制度,垄断对外贸易,监视外国商人。

对我国社会的影响:①有防御西方殖民势力的一面(好的影响);②但它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③闭关自守最终不能扭转中外力量的对比,不能从根本上抵挡殖民势力的侵略,反而进一步导致闭塞、停滞、倒退、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即可以得出答案

(3)依据所学,闭关锁国限制了我国对外贸易和航海事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外文化的交流。③闭关自守最终不能扭转中外力量的对比,不能从根本上抵挡殖民势力的侵略,反而进一步导致闭塞、停滞、倒退、使中国更加远离世界发展的潮流可以得出“闭关锁国”导致国家落后;材料三所述,隋唐时期实行比较开明的对外政策,对外交往比较发达,对国家的发展繁荣期积极的推动作用,而明清时期实行闭关锁国,最终使国家逐渐落后于世界历史发展潮流,所以可以得出对外开放使国家繁荣富强

可能是明代宝船的稳定性更好。

明代宝船是郑和船队中最大的海船,也是郑和船队中的主体,郑和正是驾驶着这样的海船多次出海,远渡重洋。因此,宝船的稳定性是可以确认的。

至于双体帆船,人类最早使用双体船是由于发现将两艘船横向连接在一起,可以从内河到海上航行而不容易翻船,早期曾将这种方法用在帆船上,建造了双体帆船,这种帆船在海上可以承受较大的风浪。但是,大部分情况下,普通的双体帆船只是在近海区域行驶,且体型不会过于庞大(特殊用途的大型双体帆船不做讨论)。

从这方面来说,双体帆船普遍的稳定性应该不如宝船。

《旧唐书 李皋传》中,记载“挟二轮蹈之,掀风鼓浪,疾若挂帆席。”李皋设计制造的一种新型战舰,它装有两个轮桨,每侧一个,士兵用脚踩踏,带动轮桨转动,使船前进,速度跟挂船帆一样快。

南宋当年在“采石之战”中宋军所用的一种叫做”车船“的战船,船的两侧各有十ー个桨轮,船尾还有一个大桨轮,船上有抛石机多个,并且配备了弓箭手。

郑和的船队出海,除了乘坐所需要的船只外,还有马船、粮船、战船等,以确保食物供应和不受海盗袭击。

自明朝永乐三年到宣德八年,二十八年的时间中,郑和率领船队远航七次,每次都从苏州刘家港出发。

船队规模最大时有二百四十多艘船,二万七千多名海员,到达过30多个国家,加深了东南亚及非洲沿岸国家对明朝的影响。

船队组成

在郑和下西洋的船队中,有五种类型的船舶。分别是宝船、马船、粮船、坐船和战船。

最大的宝船长四十四丈四尺,宽十八丈,载重量八百吨。这种船可容纳上千人,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只。它的体式巍然,巨无匹敌。它的铁舵,须要二、三百人才能举动。

据《明史》 、《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44丈4尺,宽18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18米,宽616米。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

第二种叫"马船"。马船长三十七丈,宽十五丈。第三种叫"粮船"。它长二十八丈,宽十二丈。第四种叫"坐船",长二十四丈,宽九丈四尺。最后一种战船,长十八丈,宽六丈八尺。

因此郑和所率领船队的船只,有的用于载货,有的用于运粮,有的用于作战,有的用于居住。分工细致,种类较多。

每日餐饮

出海前准备

因为船队规模大,所以在出海前,都会准备充足的粮食和淡水,以保证长时间的航行食用。我国古代的粮食以及蔬菜水果的储存已经有了很大进展,完全可以应对出海航行。

海上自给自足

海中有着丰富的鱼类资源,除了淡水资源和果蔬,海中应有尽有,不必担心没有吃的。

沿途贸易

郑和的团队中携带有大量的瓷器、丝绸等明朝特有的商品,用以沿途进行贸易,拓展海上贸易渠道。而当他们贸易时,完全可以从当地解决淡水资源等物资不足的问题。

郑和的团队航行多次,有着充足的航行经验,而且航线也是几百年以来总结出来的。沿途的东南亚、印度洋沿线以及非洲东海岸都有港口供停靠,补充后勤。

现在有说法认为明朝的宝船可能不是一些欧洲小帆船的对手,其实这一点应该是必然的,飞宝船最大的功能是作为运输船使用,本身并不是战船,宝船随行会有很多的护卫船队,他们才是对外作战的主力。

现在关于保船的形制和重量还没有明确的确定,不过可以预估出来,明朝宝船的吨位大约在400吨到600吨之间,旗舰大约在1000吨左右,可以适应远海航行,载重量远高于同时期的所有国家商船,郑和7次下西洋率领的宝船舰队也不是为了进攻,而是为了进行商业贸易,一追求船体庞大和载重量大。

运输船有一个非常大的问题,尤其是大型运输船,在海面上的速度较慢,转向困难,并面对小型快速船队的时候就处于弱势,只要对方快速穿插,还是有机会击沉宝船的。现在的运输船基本上也是这样,我曾经在大型的施工船上工作过,耙吸式挖泥船的满载吨位能够达到七八万吨,而一些现在主战的小型驱逐舰,也不过就在一两万吨左右,假如将施工船进行全面的武装,在海面上碰到军舰也是毫无抵抗力的。

不过在明朝时期,火器还不是特别发达,海上作战主要是依靠投石机弓箭以及小型火炮进行远程打击,最后真正击溃对方的还是接舷战,这个方面宝船就拥有更大的优势了。宝船在面对小型帆船的时候,就相当于大群的步兵,面对小股的骑兵,面硬碰硬的话,肯定是保全更有优势,但是在实际战斗过程中,却很难直接击溃敌人,敌人逃跑也是追不上的,在海面上算是各有各的优势,但是这个差距没有达到绝对大,能够以运输船硬扛敌方军舰的进攻,船还是十分值得夸耀的,毕竟在当时世界上所有国家,没有能够制造这种大型舰船的。

天元号宝船的五大疑问

天元号宝船郑和下西洋的漫漫之旅给后辈们留下许多未解之谜。传说中的大号宝船究竟长得什么样?这样的 “海上巨无霸”(长138米,宽56米)...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