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卤中毒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盐卤中毒的病因病机 5 盐卤中毒的症状及治疗 6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盐卤中毒的方剂 2 盐卤中毒相关药物 3 治疗盐卤中毒的穴位 4 治疗盐卤中毒的中成药 5 古籍中的盐卤中毒 1 拼音
yán lǔ zhòng dú
2 英文参考bittern poisoning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3 概述盐卤中毒(bittern poisoning[1])为病名[2]。是指因误服盐卤所致的中毒病[1]。
4 盐卤中毒的病因病机因误服盐卤而出现中毒症状者[2]。
5 盐卤中毒的症状及治疗《辨证录·中毒门》:“服盐卤之毒,必至口咸作渴,腹中疼痛,身蜷脚缩而死。……治法必用甘以解之。方用生甘草三两煎汤救之。如服卤未久,生甘草汤中淡豆豉一两,同煎饮之,必吐;如服已久,生甘草汤中如入当归二两,同煎饮之,肠润未必皆死也。”“此症亦可用归麦榆草汤救之。”
《增广验方新编·解救诸毒》载有解盐卤毒药,如生豆浆、活鹅鸭血、白砂糖水、淘米水等[2]。可参考[2]。
6在我们我们生活中,很多胖小妹感觉怀孕的难度都比较大,怀孕难度大,无非就三个原因,卵子是否可以成熟排出来,输卵管是否通畅,卵子的质量是高质量,这是女方的条件,但是怀孕还要看男方的条件,精子的质量,如果少精弱精的话,受孕比较困难。
女性过于肥,是会直接导致影响到内分泌失调,而且雌激素被女性的脂肪包裹,导致雌激素紊乱,直接影响到它的一个分泌,而且直接就因为内分泌失调,就影响月经,月经直接就影响到排卵,这是一个直接的关系的。
肥胖会影响到卵泡的成熟,就直接影响到卵子排出来,而且脂肪把卵巢包裹,卵巢没有让卵泡成熟,卵泡也就排出成熟的卵子。
现在的女性太胖,排卵困难,所以很多的肥胖女性就通过吃促排卵药物,促进排卵,但是这个促排卵药物不能吃太多,如果消耗太多的卵泡的话,那么容易提前消耗卵泡,会导致提前更年期。
很多男性朋友觉得肥胖在同房的过程,精子的在宫颈到输卵管比较困难,很多精子就死亡了,肥胖会导致小蝌蚪容易流出来,所以女性在同房之后,不要那么快洗澡,应该垫高屁股,让精子可以流到输卵管。
肥胖的女生如何更好怀孕
第一、既然肥胖影响生育,那么就应该减肥在备孕,因为拍肥胖,容易得高血压,高血糖,那么在孕期容易患有妊娠糖尿病,积极锻炼身体。
第二、快准狠是备孕掌握的要点,但是这个时间点要把我得特别准确,竟然肥胖让女性的排卵不准确,那么排卵没有那么准的情况下,女性可以通过量体温,当体温改变,白带增多,阴道出血、下腹疼痛的时候,就是排卵期到了,抓紧时间同房,这样才能达到快准狠。
第三、控制自己的饮食,不要餐饮暴食,多吃一些清淡的东西,但是不能不吃东西,会影响卵泡的成熟度,那么就导致没有卵子,女性更加不能通过吃减肥药来减肥,这会影响到卵子的质量,可能留下后遗症。
胖胖的女性只要做好这些工作,就可以很快怀上宝宝,而且有些胖女孩也有易孕体质的,一碰就怀孕,但是如果想要孩子,还是瘦点比较好,为了妊娠糖尿病,迈开腿,控制嘴。
寻找小卵的路太长,小蝌蚪们累趴在途中了!
正儿八经的说法是,肥胖之所以会影响生育,原因是影响排卵以及受孕有关的内分泌激素。
太胖的女生排卵容易不正常,除了卵子数量会减少外,卵子发育成熟也会缓慢,受精卵也不容易在子宫内膜上着床。
肥胖的女性大多有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而肝脏、肌肉等组织对胰岛素的反应不敏感。因此,胰腺就要制造更多的胰岛素来补充。但卵巢对胰岛素的反应要比肝脏和肌肉敏感得多,高胰岛素血症会刺激卵巢分泌过多的男性激素,从而影响排卵,导致不孕。
要想成功怀孕,胖女生一定要减肥,等体重降到正常范围之后再怀孕也不迟。
建议平时注意合理的均衡饮食为佳,少摄入油炸、垃圾食品。多食用膳食纤维,粗纤维等。
农村有句老话,母鸡胖了不下蛋
为什么太胖不容易怀孕
肥胖之所以会影响生育,原因是影响排卵以及和受孕有关的内分泌激素。据调查,在肥胖女性中,由于不能排卵而造成不育者比普通女性要多许多。而且,如果是腹型肥胖,就会增加不孕的可能性。有研究发现,腰围/臀围的比值每增加01,受孕的机会就会减少30%。医生指出,太胖的女生排卵容易不正常,除了卵子数量会减少外,卵子发育成熟会缓慢,也不容易在子宫内膜上着床。肥胖还会导致女性雌激素水平降低,雄激素水平升高,不容易受孕。肥胖的女性大多有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即肝脏、肌肉等组织对胰岛素的反应不敏感。因此,胰腺就要制造更多的胰岛素来补偿。然而,卵巢对胰岛素的反应要比肝脏和肌肉敏感得多,高胰岛素血症会刺激卵巢分泌过多的男性激素,从而影响排卵,导致不孕。如果比较胖的女性朋友有这方面的困扰,可以适当减肥,但一定要在咨询医生后再进行,切记操之过急,不然可能会给身体造成更多的麻烦。胖女人也是会怀孕的,只是相较于其他人,会更为困难一些而已。主要是胖的人摄入的脂肪太多,容易导致体内内分泌失调,进而就会出现月经不调的症状,身体的紊乱就会大大降低怀孕的可能性,而且,他们身体中厚重的脂肪也会将卵巢团团包围,卵巢就很难实现精子与卵子的结合,而精子与卵子无法结合,自然就无法怀孕了,此外,比较胖的人体内大多胰岛素的含量都比较高,胰岛素高就会导致一些疾病的产生,影响到自身细胞的生长发育,没有一些 健康 的卵细胞,这样才不容易怀孕!所以,建议胖的女性朋友在生活中可以多做一些有氧运动,消耗掉体内多余的脂肪,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一方面使得自己的生活更为规律,身体更加 健康 ,另一方面,这样才能更好地迎接新生命的到来。
男人太胖会影响生育
中医古籍《辨证录》记载:“凡男子不能生育有六病,六病何谓一精寒,二气衰,三痰多,四相火盛,五精稀少,六气郁”。其中最直观的症状就是“痰多”,什么样的人容易痰湿呢中医里说“肥人多痰湿”,肥胖的人大多起居失调,消化吸收功能受损,致使过剩能量代谢不出去,留聚郁结,形成中医里所说的痰邪,这类痰湿体质的人,不仅痰液多,还可能有大腹便便,脂肪松软,腹胀胸闷,口腻口干,易累易热等特点。肥胖男子脂肪较多,所以比正常人的体温会高些,而阴囊部位的温度过高会直接影响到睾丸的生精能力,造成精子生成的数量或质量下降;此外肥胖还可能会引发糖尿病,这也会对精子造成损害,从而影响男性的生育力。另外,肥胖者生殖能力降低,并非因为他们的性行为比正常人少。而是由于肥胖会降低男性睾酮的分泌水平,从而降低精子质量,影响到男性生殖能力。因此,肥胖的男性适当减肥可增加雄性激素,提高生育能力。
路途太遥远,战士们都牺牲在路上了。
那是因为没遇上我!
种子不行 怪地孬
以前农村养老母鸡,太肥的不下蛋
不孕症的原因可能是女方的原因,也可能是男方的原因,当然也可能是双方的原因。女方的原因有可能是卵巢发育不全、卵巢早衰、多囊性卵巢综合症、卵巢肿瘤等,还有可能是排卵功能障碍引起的。男方的原因可能是精液异常,也可能是阳萎、外生殖器畸形、外伤等情况可能导致男性射精障碍。
不孕的原因有很多,如排卵不正常,激素不正常,输卵管不通等,需要做相关的检查才能诊断的。
1 做孕前检查,如宫颈检查,排卵功能检查,性激素检查,优生四项检查,染色体检查,B超检查等。观察月经是否是正常的。
2建议你可以在医院做个B超看看子宫内情况另外让你爱人做个精液检查看看精子质量的情况期间注意好卫生和饮食避免过于紧张,备孕期间避免滥用药物
另外胖人需要了解一下几点:
1、 肥胖会容易导致月经紊乱。现在人们的生活好条件压力大,节奏很快,经常吃快餐一些高糖高脂食物,可是人体内如果脂肪含量过高,这样就会导致内分泌紊乱从而使得月经紊乱。所以,在平时的时候,应该少吃这些高糖高脂的食物。
2、 肥胖女性的卵巢排卵较困难。俗话说鸡肥了下不了蛋,女性也差不多。因为人肥胖之后,全身的各种器官之类的都被脂肪包围,包括卵巢,卵巢因为被脂肪层层的包住,所以使得卵子无法轻易的排出去。所以,女性平时要多注意锻炼,少吃没营养又脂肪多的食物。
3、 体重过重还可能会阻碍卵子的发育。人很胖的时候,人体内的胰岛素就会变多,而胰岛素会影响女性生殖细胞的生长和发育,因此没有一个很 健康 的卵细胞是很难怀孕的。所以,日常的锻炼、合理的生活作息和 健康 的饮食都很重要。
但是肥胖的女性不要过度担心,想要怀孕只要保持一个良好的生活方式并听从医生的指导就好。
另外夫妻双方在排卵期时候增加同房次数,这样有助于增加受孕几率,最后祝每位天使都能拥有自己可爱的小宝贝!
阳不足输卵管堵塞,排卵少,或不产卵,不排卵,解决体质是关键。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定义 4 精冷的症状 5 精冷的病因病机 6 精冷的治疗 7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精冷的穴位 2 治疗精冷的方剂 3 治疗精冷的中成药 4 精冷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精冷 1 拼音
jīng lěng
2 英文参考cold sperm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cold sperm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定义
精冷(cold sperm)为病证名[1]。见《古今医统·原始要终论》[1]。又称精寒(《辨证录·种嗣门》)[1]。是指以自觉 时 清冷,影响生育力为主要表现的男性生殖疾病[2]。因命门和心包火衰所致[3]。
4 精冷的症状
精冷患者泄精清冷,多影响生育[3]。
自觉 时 清冷,影响生育力[2]。
5 精冷的病因病机精冷因命门和心包火衰所致[3]。
6 精冷的治疗精冷治宜温补心肾,可用温精毓子丹、胜寒延嗣丹等方[3]。
7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耳中生毒的病因病机 41 肝胆火盛,邪热外侵 42 脾虚湿困,上犯耳窍 43 肾元亏损,邪毒停聚 44 小儿多发脓耳的原因 5 耳中生毒的症状 6 耳中生毒的诊断 7 需要与耳中生毒相鉴别的疾病 8 耳中生毒的治疗 81 辨证治疗 811 肝胆火盛,邪热外侵 8111 症状 8112 证候分析 8113 方药治疗 8114 外治法 8115 针灸治疗 8116 其他疗法 812 脾虚湿困,上犯耳窍 8121 症状 8122 证候分析 8123 方药治疗 81231 治法 81232 方药 81233 草药 8124 外治法 813 肾元亏损,邪毒停聚 8131 症状 8132 证候分析 8133 方药治疗 81331 治法 81332 方药 8134 外治法 82 方药 83 外治法 84 针灸治疗 841 体针 842 耳针 843 注意事项 9 耳中生毒患者日常保健 10 耳中生毒的预防 11 医案 12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耳中生毒的穴位 2 治疗耳中生毒的方剂 3 治疗耳中生毒的中成药 4 耳中生毒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耳中生毒 1 拼音
ěr zhōng shēng dú
2 英文参考suppurative otitis medi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purulent ear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suppurative otitis media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3)]
3 概述
耳中生毒即脓耳[1]。
脓耳(purulent ear;suppurative otitis media)为病证名[2][3]。又称聤耳[3]、耳疳[1]、缠耳[4]、耳底子[1]、耳痈[1]、耳湿[1]、耳中生毒[1],为五般聤耳之一[2]。是指以鼓膜穿孔、耳内流脓、听力下降为主要表现的耳病[5][4][6]。有急慢、虚实之分[1]。脓耳是耳科常见病、多发病,尤多发于小儿。常致听力损害,影响患者学习、工作及生活,甚至可以出现并发症,危及生命,应积极做好防治工作。
《外科大成》卷三:“耳疳者,为耳内流出脓水臭秽也。书有云:出黄脓为聤耳;红脓为风耳;白脓为缠耳;青脓为震耳。”
《锦囊秘录》卷六;“聤耳之名,更有五般,常出黄脓者,谓之停耳;常出红脓者,谓之脓耳;耳内疳臭者,谓之冱耳;白脓出者,谓之缠耳;耳内虚鸣,时出青脓者,谓之囊耳。”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耳疳》:“此证耳内闷肿出脓,因脓色不一,而名亦各殊。如出黑色臭脓者,名耳疳;出青脓者,名震耳;出白脓者,名缠耳;出黄脓者,名聤耳,俱由胃湿与肝火相兼而成。”
脓耳相当于西医的化脓性中耳炎[1]。
4 耳中生毒的病因病机《诸病源候论》卷二十九:“劳伤血气,热乘虚而入于其经,邪随血气至耳,热气聚,则生脓汁,故谓之聤耳。”
耳中生毒的发生,外因多为风热湿邪侵袭,内因多属肝、胆、肾、脾等脏腑功能失调(如肝胆郁火、三焦湿热以及肝肾不足、虚火上炎等)[1][4]。多由鼻咽部炎症经咽鼓管传入中耳而引起的化脓性病变[4]。
41 肝胆火盛,邪热外侵风热湿邪侵袭,引动肝胆之火,内外邪热结聚耳窍,蒸灼耳膜,血肉腐败,则生脓汁而成脓耳,如《直指方》说:“耳触风邪,与气相击……热气乘虚,随脉入耳不散,脓出为脓耳。”《辨证录》卷三也说;“少阳胆气不舒,而风邪乘之,火不得散,故生此病。”也有因沐浴污水入耳,水湿之气内侵,湿蕴于中,郁而化热,湿热郁蒸耳窍,化生脓汁形成脓耳。如《诸病源候论》卷四十八说:“亦有因沐浴水入耳内,而不倾沥令尽,水湿停积,搏于气血,蕴结成热,亦令脓汁出,皆谓之聤耳。”
42 脾虚湿困,上犯耳窍正气素弱或久病体虚,正气不胜邪毒,邪毒滞留,兼以脾虚运化失健,水湿内生,泛滥耳窍,故成脓耳[1]。
43 肾元亏损,邪毒停聚先天不足或劳伤肾精,以致肾元亏损,耳窍不健,邪毒易于滞留,使急性实证脓耳演变为慢性虚证脓耳。正如《疡科心得集》所说,本病有“因肾经真阴亏损相火亢甚而发”。肾虚耳部骨质松脆,不堪脓耳湿热邪毒之腐蚀,久则骨腐成脓黑臭,甚则引致邪毒内陷,形成脓耳变证[1]。
44 小儿多发脓耳的原因儿童的咽鼓管短而粗,故多罹患[4]。
小儿脏腑娇嫩,形体未充,易感邪气疫毒,致患麻疹、烂喉痧、疮痍等病,以致耗伤正气,正气不足,邪毒滞留或复感邪气,邪毒困于耳窍而成脓汁,故小儿脓耳多于成人,且更易演成慢性虚证及引起变证[1]。
5 耳中生毒的症状《丹溪心法》卷四:“热气乘虚随脉入耳,聚热不散,浓汁出,为之脓耳。”
临床以耳道流脓及听力减退为主症[4]。
实证者,起病急而常伴寒热、耳痛、流脓黄厚;虚证者,患耳流脓清稀量少,久延不愈,常伴头晕耳鸣等症[4]。
6 耳中生毒的诊断耳中生毒以耳内流脓为主要症状,检查见耳膜穿孔,脓液由穿孔处流出,或由穿孔处见耳膜后有脓液,诊断一般不困难[1]。但有时脓量不多,耳膜穿孔较小或在边缘部位而不容易发现,要注意仔细地检查,以免漏诊、误诊[1]。
7 需要与耳中生毒相鉴别的疾病耳中生毒要注意与耳疖、耳疮进行鉴别,耳疖、耳疮者耳道可有脓液,但耳膜无穿孔[1]。
8 耳中生毒的治疗 81 辨证治疗耳部流脓为本病的主要特征。但病情有急缓之分,病程有长短之别。一般来说,急者流脓初起,多属实证;缓者流脓日久,多属虚证,或虚中挟实。按其脓色,又有黄脓、红脓、白脓、青脓、黑臭脓等不同。黄脓者多为湿热;红脓者多为肝经火热,热伤血分;白脓或青脓者多为脾虚;流脓臭秽黑腐者,多为肾虚,又受湿浊困结之虚实兼杂证候,病情多较危重。至于脓量的多少及脓质的稀稠,亦可作为辨证之参考,如脓水清稀量多,多为脾虚水湿停聚耳窍;若脓液稠粘者,多为火热偏盛,热聚化生脓汁。[1]
临床时,必须四诊合参,综合局部与全身症状,进行辨证施治[1]。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耳疳》:此证耳内闷肿出脓,因脓色不一,而名亦各殊。如出黑色臭脓者,名耳疳;出青脓者,名震耳;出白脓者,名缠耳;出黄脓者,名聤耳,俱由胃湿与肝火相兼而成。宜柴胡清肝服主之。气实火盛者,以龙胆泻肝汤服之。惟风耳则出红脓,偏于肝经血热,宜用四物汤加丹皮、石菖蒲服之。
811 肝胆火盛,邪热外侵脓耳·肝胆火盛证(purulent ear with pattern of livergallbladder fire excessiveness)是指肝胆火盛,以耳痛剧烈,痛引腮脑,耳鸣耳聋,鼓膜红赤饱满或紧张部穿孔、流黄稠或带红色脓液,伴发热、口苦咽干、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质红,苔黄,脉弦数有力等为常见症的脓耳证候[5]。
脓耳·风热外袭证(purulent ear with pattern of external assault by windheat)是指风热外侵,以急起耳痛并呈进行性加重,听力下降,鼓膜红赤或见小穿孔及搏动性溢脓,伴鼻塞、流涕、发热恶寒,舌质偏红,苔薄白或薄黄,脉弦数等为常见症的脓耳证候[5]。
8111 症状本证起病较急,耳内疼痛,并见耳鸣,听力障碍,耳内胀闷感。耳痛逐渐加重,或如跳痛,或如锥刺,疼痛牵连至头部,常于剧痛之后,耳膜穿孔,流出脓液,流脓之后,耳痛及其他症状,也随之减缓。局部检查:初期见耳膜鲜红或暗红色,血络显露,耳膜向外突,正常标志消失。耳膜穿孔后,有脓液流出,若穿孔处较小,多呈闪光搏动,耳道见脓液,稠黄或带红色,量较多,听力检查为传导性耳聋。[1]
全身有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等症,或见口苦咽干,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数[1]。
小儿患者的症状一般比成年人为重,多见高热哭啼,烦躁不安,甚至出现神昏、抽搐、项强等症状[1]。
8112 证候分析内外邪热困结耳窍,蒸灼肌膜,故耳内疼痛[1]。
气机不利,故耳鸣,听力障碍,耳内胀塞感[1]。
热势壅盛,灼烁肌膜,则耳内疼痛剧烈,呈跳痛或锥刺样疼痛,耳膜红赤,血络显露[1]。
热毒炽盛,伤腐肌膜,故而成脓[1]。
热盛则脓稠黄,热伤血分,则脓中带血而红,兼有湿浊者,脓液量多[1]。
脓汁乃邪热伤腐耳膜血肉而成,酝酿成脓之时,邪热亢盛,故诸症剧烈。若脓汁外出,邪热得以外泄,故耳痛、头痛、寒热等症状,都可减轻。[1]
因于风热邪毒侵袭者,正邪抗争,故有发热恶寒、头痛、鼻塞流涕等症状。若证见口苦咽干,小便黄赤,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而数者,乃是肝胆火热之象[1]。
小儿脏腑柔弱,形气未充,邪毒容易内犯或引动肝风,故症状较重[1]。
8113 方药治疗初起证情较轻,风热在表,宜疏散风热,解毒消肿,可用蔓荆子散[备注] 蔓荆子散(《东垣十书》):蔓荆子、生地黄、赤芍、甘菊、桑白皮、木通、麦冬、升麻、前胡、炙甘草、赤茯苓加减治疗:本方蔓荆子、甘菊花、升麻体轻气清上浮,善于疏散风热,清利头目,生地、赤芍、麦冬养阴凉血,木通、赤苓、桑白皮清热利水去湿,前胡助蔓荆子宣散,助桑白皮而化痰。全方以疏风清热为主,兼以利水去湿而排脓,凉血清热去火邪。[1]
肝胆火热较盛,可加夏枯草、柴胡以增强清泻肝火之力,或用龙胆泻肝汤[备注]龙胆泻肝汤(《医宗金鉴》):龙胆草、栀子、黄芩、泽泻、木通、车前子、当归、柴胡、生地黄、甘草,以清泻肝火,解毒消肿[1]。
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芒硝[1]。
耳膜穿溃,脓液流出之后,热势减缓,故治疗上重在渗湿解毒,活血排脓,可用仙方活命饮[备注]仙方活命饮(《妇人良方》):穿山甲、天花粉、甘草、乳香、白芷、赤芍、浙贝母、防风、没药、炒皂刺、当归尾、陈皮、金银花加入车前子、地肤子、苦参等渗湿解毒之药[1]。
小儿脓耳,易因邪毒内陷或引动肝风,故要倍加注意,一般可在上述方剂内加入钩藤、蝉衣之类,以平肝息风,若见烦躁、神昏、项强、呕吐等症,则宜清营凉血,解毒开窍,参考“脓耳变证”。[1]
8114 外治法1)清除耳道内脓液:可用消毒棉签揩净。若脓液较粘稠,可先用稀白醋液或3%双氧水洗涤。清除耳道内的积脓,有利于脓液流出,也有利于使用药物。[1]
2)滴耳:用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敛湿去脓作用的药液滴耳,如黄连滴耳液,或用新鲜虎耳草捣汁或入地金牛根磨醋滴耳,每天5~6次。[1]
3)吹药:用具有清热解毒、敛湿去脓作用的药物吹耳,如烂耳散、红棉散等,吹药前应先将耳道内脓液及残留药物清除干净,每次吹入药散也不宜过多,以免药散堆积耳道,妨碍脓液引流而引起不良效果。[1]
4)涂敷:若耳壳或耳后有红肿疼痛者,可用紫金锭磨水涂敷。或用如意金黄散[备注]如意金黄散(《外科正宗》):大黄、黄柏、姜黄、白芷、生南星、陈皮、苍术、厚朴、甘草、天花粉,共研细末。调敷。[1]
8115 针灸治疗可针刺听宫、听会、耳门、外关、曲池、合谷、阳陵泉、侠溪等穴,每次选2~3穴,用捻转泻法,不留针[1]。
8116 其他疗法有鼻塞流涕者,用滴鼻灵滴鼻,也有助于脓耳的治疗[1]。
812 脾虚湿困,上犯耳窍脓耳·脾虚湿困证(purulent ear with pattern of spleen deficiency and dampness retention)是指脾虚湿困,以耳内流脓缠绵日久,脓液清稀无臭味,听力下降,鼓膜中央性穿孔,或有白斑,鼓室或见肉芽、息肉,伴头晕、头重或周身乏力、面色少华、纳差、大便溏薄,舌质淡,苔白腻,脉缓弱等为常见症的脓耳证候[5]。
8121 症状患者耳内流脓,经年累月,时重时轻,缠绵日久,流脓量多而清稀,无明显臭味。听力下降。局部检查多见耳膜中央大穿孔,,或有白斑,鼓室或见肉芽、息肉,耳道积脓较多,脓质清稀,甚如水样,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耳聋。全身可有头晕头重,倦怠乏力,纳少腹胀,大便时溏,面色萎黄无华,唇舌淡白,苔白湿润,脉缓细弱等症状。[1][5]
8122 证候分析脾为后天之本,主运化水湿而化生气血,输清阳以出上窍[1]。《医学纲目》言:“脾胃一虚,耳目九窍皆病。”
脾胃虚弱,则清阳不升,耳窍失其煦养,更兼脾虚不化水湿,水湿困结耳窍,故耳内脓水经年累月不干,偏于虚则脓稀,兼有热则脓稠[1]。
清阳不升,故头晕耳鸣而失聪敏,面色萎黄而无华,唇舌淡白,乃为脾虚气血不足之象;食少腹胀,大便时溏,也为脾虚有湿之证[1]。
脾虚气血不足,故脉象细或缓弱无力[1]。
8123 方药治疗 81231 治法健脾渗湿,补托排脓[1]。
81232 方药可用托里消毒散[备注]托里消毒散(《外科正宗》):黄芪、皂角刺、金银花、炙甘草、桔梗、白芷、川芎、当归、白芍、白术、 茯苓、党参加减治疗[1]:托里消毒散以党参、黄芪、茯苓健脾益气渗湿,川芎、当归、白芍养血活血,兼用金银花、白芷、桔梗、皂角刺解毒排脓,使气血旺盛,正能抗邪,则邪毒可解,脓液可止。若湿热较盛,宜加清热利湿解毒药物,如车前子、地肤子、野菊花、蒲公英、鱼腥草等。[1]
81233 草药大叶蛇泡勒、鸡血藤、金樱子根、野菊花、山芝麻、狗脚迹各45 g,水煎服,有补养气血,解毒排脓作用[1]。
8124 外治法1)清除脓液:可用消毒棉签揩净。若脓液较粘稠,可先用稀白醋液或3%双氧水洗涤。清除耳道内的积脓,有利于脓液流出,也有利于使用药物。[1]
2)滴耳:用黄连滴耳液滴耳,或用胡桃肉捣油,加冰片少许滴耳。[1]
3)吹耳:烂耳散、红棉散吹耳,或用头发于新瓦上煅为灰,加冰片少许研为末,吹耳。[1]
4)有肉芽或息肉者,可涂鸦胆子油,或用手术摘除,以利脓液流出。[1]
813 肾元亏损,邪毒停聚脓耳·肾元亏损证(purulent ear with kidney origin depletion pattern)是指肾元亏损,以耳内流脓不畅,量不多,耳脓秽浊或呈豆腐渣样,有恶臭气味,日久不愈,反复发作,听力明显减退,鼓膜边缘部或松弛部穿孔,有灰白色或豆腐渣样脓,呈传导性聋或混合性聋,影像学检查多示骨质破坏或有胆脂瘤阴影,伴头晕、神疲、腰膝酸软,舌淡红,苔薄白或少苔,脉细弱等为常见症的脓耳证候[5]。
8131 症状耳内流脓,日久不愈,或时流时止,反复发作。流脓量不多,或污秽或成块状,或如豆腐渣样,并有恶臭味,听力减退多较明显。局部检查见耳膜穿孔,多在边缘部位或松弛部,有灰白色或豆腐渣样脓,脓稠粘成块状,乳突部X线摄片,多示骨质破坏或胆脂瘤形成。听力检查呈传导性聋或混合性聋。伴头晕、神疲、腰膝酸软,遗精早泄,舌淡红,苔薄白或少苔,脉细弱等肾虚症状。[1][5]
8132 证候分析肾虚耳窍失健,易致邪毒滞留,湿热邪毒久困,则耳内流脓不尽,反复发作[1]。
肾元亏虚,骨质松脆,邪毒侵蚀,腐败成脓,故脓液污浊或成块状,如豆腐渣样,有臭味[1]。
因其骨质破坏较重,故乳突X线摄片可以发现其病变[1]。
耳为肾窍,肾亏耳失濡养,故耳鸣、耳聋尤为明显[1]。
肾虚髓海不足,故头晕、眩晕、神疲。腰为肾府,肾虚髓少不充于骨,故腰瘦膝软无力,不能胜任作强之官[1]。
肾主藏精,精关不固,故遗精早泄[1]。
脉沉细弱也是肾虚之证[1]。
本证以肾元亏虚为本,湿浊久困为标,故病情多较复杂,治之不当,尚可变生黄耳伤寒[1]。
8133 方药治疗 81331 治法补肾培元,去湿化浊[1]。
81332 方药以阴虚为主者可用知柏八味丸[备注]知柏地黄九(又名知柏八味丸)(《医方考》):山萸肉、淮山药、茯苓、泽泻、丹皮、熟地黄、知母、黄柏加木通、夏枯草、桔梗、鱼腥草等治疗[1]。
肾阳虚为主者,用附桂八味丸[备注]附桂八味丸(又名金匮肾气丸)(《金匮要略方论》):熟地黄、山萸肉、牡丹皮、泽泻、获苓、淮山药、炮附子、肉挂心加减治疗[1]。
由于湿热久困,腐蚀骨质,脓液污浊而有臭味者,宜配合活血祛腐之法,选用桃仁、红花、乳香、没药、泽兰、穿山甲、皂角刺、马勃、鱼腥草等治疗[1]。
8134 外治法1)清除脓液:可用消毒棉签揩净。若脓液较粘稠,可先用稀白醋液或3%双氧水洗涤。清除耳道内的积脓,有利于脓液流出,也有利于使用药物。[1]
2)滴耳:用黄连滴耳液滴耳,或用胡桃肉捣油,加冰片少许滴耳。[1]
3)吹耳:烂耳散、红棉散吹耳,或用头发于新瓦上煅为灰,加冰片少许研为末,吹耳。[1]
4)有肉芽或息肉者,可涂鸦胆子油,或用手术摘除,以利脓液流出。[1]
82 方药由湿热火毒,郁结肝胆而致者,耳中肿痛,口苦心烦,治宜清泄肝火,用泻青丸、龙胆泻肝汤[2]。
因风热蕴结成毒而致者,发热,口渴,治宜清热解毒,用银翘散、五味消毒饮加减[2]。
83 外治法《临证指南》:“外用龙骨、五倍子、乳香、枯矾、血余炭,等分为末,卷净吹之”
《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耳疳》:“外俱用酱茄内自然油滴之,俟脓净换滴耳油,时时滴入,肿消生肌自愈。滴耳油,核桃仁研烂,拧油去渣,得油一钱,兑冰片二分,每用少许,滴于耳内。”
84 针灸治疗 841 体针取听宫、翳风、风池、合谷、足临泣等穴为主[4]。实证加耳门、外关;虚证加太溪、肾俞、足三里;热盛加大椎、曲池;头痛加太阳、上星[4]。
842 耳针取肾、内耳、屏间、枕、外耳等穴,中等 [4]。
843 注意事项针灸治疗时须配合耳腔脓液清洗及引留通畅,有利控制病情,减少并发症[4]。
9 耳中生毒患者日常保健耳中生毒的护理,要注意经常将耳内脓液清除干净及正确使用滴耳、吹耳药物,滴耳、吹耳前清除脓液及停积的药粉,滴耳时宜侧卧,患耳向上,滴入药液后,用手指轻轻按压耳屏数次,使药液能达患处,并停留较长时间。吹耳药物宜研成极细粉末,每次吹入不宜过多,防止堵塞耳道,妨碍引流。另外,密切观察病情尤要注意流脓、头痛、发热、神志等症状变化,预防或及时发现脓耳变证。[1]
在饮食上要少食蛋类、豆类制品及其他引发邪毒的食物[1]。
患脓耳而耳膜穿孔未愈者,应禁忌游泳,以免水入耳中,加重病情[1]。
10 耳中生毒的预防预防耳中生毒的关键是提高抗病能力[1]。小儿患麻疹、疫喉痧等疾病后,抵抗力降低,容易罹患本病,更要注意预防,发现耳部症状,及时进行诊治,以免致成流脓[1]。
乳儿哺乳 不当,也易引致本病,故要戒除卧位哺乳的习惯,以免由于乳汁滥入耳窍诱发本病[1]。
另外,避免污水入耳,有水入耳时,要及早拭抹干净,保持耳道的清洁卫生[1]。
脓耳初起者,要及早彻底地进行治疗,以免迁延日久演变成慢性,或变生他证[1]。
11 医案《续名医类案》卷十七:赵养葵治一小儿,患耳脓,医以药治之,经年累月不效,殊不知此肾疳也,用六味地黄丸加桑螵蛸服之愈。
《续名医类案》卷十七:一妇人因怒发热,每经行两耳出脓,两太阳作痛,胸胁 胀痛,或寒热往来,或小便频数,或小腹胀闷,皆属肝火血虚,先用栀子清肝散二剂,又用加味逍遥散数剂,诸症悉退,乃以补中益气而愈。
12古代名中医非常的多,所以保留和流传下来的名医资料也是非常非常多的,像张仲景、扁鹊、李时珍等非常知名中医资料,还有些非常经典但不太有名的中医古籍那也是非常多的
这些古中医资料多出自图中右下角处,可以说各古名医书籍都有,且不下于十多万本的中医古籍资料
古名医书籍目录:
《中医治验经验合辑(42册)》
《中《医经典白话精解丛书(7册)》
《中医金方系列(共6卷)》(高清版)》
《中药成方制剂(全20册)》
《中国医著系列丛书(全6册)》
《中国医学大成-曹炳章(50册)》
《中国医术名家精华丛书(全4卷)》(扫描版)》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粹丛书(6册)》
《中国现代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33册)》
《中国名医验方汇编(9册)》
《中国《古今医案类编(15册)》
《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全112册)》
《张氏医通(1-4卷)》
《增广《医方口诀集(上中下卷)》
《增补万病回春(8卷)》
《增补古方药品考(1-5卷)》
《远西医方名物考(45卷)》
《医余(上中下卷)》
《医学至要抄(上下卷)》
《医书六种(12卷)》
《医林蒙求(上中下三卷)》
《医经溯洄集和语钞(1-10卷)》
《医经六书(全3册)》
《医经解惑论(上中下卷)》
《医家医案汇总(99册)》
《医籍考(1-80卷)》
《医方启蒙(一二卷)》
《医方类聚(全11册)》
《医方考绳愆(1-7卷)》
《医方精要系列丛书(全10册)》(高清版)》
《医方纪原(上中下卷)》
《医方集解(1-6卷)》
《医方大成论和语抄(8卷)》
《医方大成论钞(1-5卷)》
《医范提纲(3卷)》
《医断(2卷本)》
《医道二千年眼目编(1-13卷)》
《医便(3卷)》
《一本堂行余医言(1-22卷)》
《疡科秘录(10卷)》
《眼科锦囊(6卷)》
《颜德馨临床医学丛书(全8册)》
《薛氏四十二种(1-29卷)》
《续易简方论后集(1-5卷)》
《续易简方论(1-4卷)》
《续眼科锦囊(上下卷)》
《小青囊(10卷)》
《现代著名老《中医名著重刊丛书(70册)》
《现代临床医学进展丛书
《西医方选(2卷)》
《五方医话合集(5册)》
《瘟疫方论(上下卷)》
《温病学专著(6册)》
《外科新书(2卷)》
《外科精义(2卷)》
《唐王焘先生外台秘要方(40卷)》
《唐宋金元名医全书大成(20册)》
《泰西《外科全功(3卷)》
《泰西热病论(6卷)》
《上池秘录(5卷)》
《删补众方规矩(1-4卷)》
《删补药方(4卷)》
《痧胀玉衡书(1-5卷)》
《三部六病医学流派丛书(全5册)》
《日用食鉴(上中下卷)》
《青囊琐探(上下卷)》
《七新药(上中下卷)》
《普救类方(10卷 )
《朋百氏药论(一二卷)》
《女科筌蹄(2卷)》
《内科秘录(14卷)》
《内科视频59个859G
《明清名医全书大成(全30册)》
《名中医医案医论(15册)》
《名医遗珍系列丛书(4册)》
《名老《中《医方药心得丛书(5册)》
《名家方选(一二三卷)》
《民国名医著作精华丛书(21册)》
《秘传大人小儿卫生论(2卷)》
《霉疠新书(2卷)》
《霉疮约言(一二卷)》
《麻疹辑要方(2卷)》
《疗治茶谈(10卷)》
《经验医疗手引草(1-7卷)》
《经方名师 经方临床运用(2册)》
《近代《中医珍本集(12册)》
《解体发蒙(5卷)》
《脚气钩要(一二卷)》
《蕉窗方意解(2卷)》
《家方秘笈仙鼎方(上中下卷)》
《济生三方(上中下卷)》
《集验良方(1-6卷)》
《急救选方(2卷)》
《活幼心法附说(上下卷)》
《活人心法(2卷)》
《黄钟录(上下卷)》
《华氏日用新方(上中下卷)》
《护痘锦囊(上下卷)》
《湖湘名医典籍精华(8册)》
《胡希恕电子书全集(39册)》
《红杏秘录(上下卷)
《和兰医事问答(2卷)》
《和兰医话(上下卷)》
《国医大师验案良方合辑(7册)》
《国医大师临床经验实录丛书(全12册)》
《广惠济急方(上中下卷)》
《观聚方要补(2卷)》
《古书医言(1-4卷)》
《古今名医临证金鉴(30册)》
《古今名医类案(1-12卷)》
《古方翼(1-5卷)》
《古方条理(上下卷)》
《古方便览(2卷)》
《跟《中医大师学临床系列丛书(7册)》
《葛氏方(上中下卷)》
《格致余论谚解(1-7卷)》
《格致余论疏钞(8卷)》
《妇人良方(8卷)》
《方舆輗(17卷)》
《方技杂志(3卷)》
《多疾汇笺(上中下卷)》
《顿医抄(1-21卷)》
《断毒论(上下卷)》
《痘学真传(4卷)》
《痘科键私衡(6卷)》
《痘科键删正补注(1-6卷)》
《东垣十书(1-20卷)》
《订正东医宝鉴(25卷)》
《第五版《中医院校教材(26册)》
《当代中医世家经验辑要(10册)》
《当代中医皮肤科临床家丛书(13册)》
《当代名医临证精华(8册)》
《当代名医典型医案集(8册)》
《达生图说(3卷)》
《达生录(1-2卷)》
《丛桂亭医事小言(1—7卷)》
《疮症备考方(1-3卷)》
《赤水玄珠(1-51卷)》
《巢氏诸病源候论(1-10卷)》
《常见病中西医最新诊疗丛书(25册)》
《产育全书(5卷)》
《产论翼(一二卷)》
《产科指南(一二卷)》
《产科新论(3卷)》
《产科探颔图诀(2卷)》
《产科发蒙(4卷)》
《产宝(上下卷)》
《病因精义(8卷)》
《病因精义(10卷)》
《病名汇解(1-7卷)》
《病家须知(又名病家意得草)》(1-8卷)》
《病家须知(4卷)》
《辨证录(1-14卷)》
《辨医断(上下卷)》
《辨惑论(一二卷)》
《碥石集(十五位名《中《医经验传薪)》(8册)》
《本草《医方合编(1-6卷)》
《备急八药新论(1-3卷)》
《贝原先生《养生论》(1-5卷)》
《保婴须知(上下卷)》
《保婴全书(1-20卷)》
《保赤全书(上下卷)》
盐卤中毒简介
本文2023-10-08 12:28:52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98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