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帮我找到中药歌诀、方剂歌诀和针灸歌诀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8浏览:4收藏

谁能帮我找到中药歌诀、方剂歌诀和针灸歌诀,第1张

方剂歌诀

解表剂:

辛温解表

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桂枝汤:

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

九味羌活汤:

九味羌活用防风,细辛苍芷与川芎,黄苓生地加甘草,发汗祛风力量雄。

加味香苏散

加味香苏陈皮草,荆防艽蔓川芎姜,恶风身热头项痛,胸脘满闷服之松。

小青龙汤:

小小青龙最有功,风寒束表饮停胸,细辛半夏甘和味,姜桂麻黄芍药同。

辛凉解表

桑菊饮:

桑菊饮中桔杏翘,芦根甘草薄荷绕,清疏肺卫轻宣剂,风温咳嗽服之消。

银翘散:

银翘散主上焦疴,竹叶荆蒡豉薄荷,甘桔芦根凉解法,发热咽痛服之瘥。

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麻杏甘草石膏汤,四药组合有专长,肺热壅盛气喘急,辛凉疏泄止法良。

升麻葛根汤;

阎氏升麻葛根汤,芍药甘草合成方,麻疹初期出不透,解肌透疹此方良。

竹叶柳蒡汤:

竹叶柳蒡葛根知,蝉衣荆芥薄荷施,石膏粳米参甘麦,风疹急投莫延迟。

柴葛解肌汤:

陶氏柴葛解肌汤,邪在三阳热势张,苓芍桔草姜枣芷,羌膏解表清热良。

葱豉桔梗汤:

葱豉桔梗翘薄荷,山栀竹叶加甘草:热邪束肺嗽咽痛,风温初起此方疗。

扶正解表

败毒散:

人参败毒草苓芎,羌独柴前枳桔同,生姜薄荷煎汤服,祛寒除湿功效宏。

再造散:

再造散用参附芪,桂甘羌防芎芍齐,再加细辛姜枣煮,阳虚寒闭最相宜。

葱白七味饮:

葱白七味外台方,新豉葛根与生姜,麦冬生地千扬水,血虚外感最相当。

加减葳蕤汤:

加减栽蕤用白薇,豆豉生葱桔梗随,草枣薄荷共八味,滋阴发汗此方施。

泻下剂:

寒下

大承气汤:

大承气汤用硝黄,配以枳朴泻力强,阳明腑实真阴灼,峻下热结此方良。

大陷胸汤;

大陷胸汤治结胸,甘遂硝黄三味用:心下硬满不可近,泻热逐水建奇功。

温下

大黄附子汤;

大黄附子细辛汤,胁下寒凝偏痛方,冷积内停成实证,温下寒实可复康。

温脾汤;

温脾附子及干姜,甘草人参及大黄,寒热并进补兼泻:攻下冷积振脾阳。

三物备急丸:

三物备急巴豆研,干姜大黄不需煎,卒然腹痛因寒积,速投此方急救先。

润下剂

麻子仁丸:

麻子仁丸治脾约,燥热津亏便下难,枳朴大黄蜜杏芍,润肠泄热便下来。

济川煎:

济川归膝肉苁蓉,泽泻升麻枳壳从,便结体虚难下夺,寓通于补法堪宗。

逐水剂

十枣汤:

十枣逐水效堪夸,甘遂大戟与芫花;悬饮潴留胸胁痛,大腹肿满用亦佳。

舟车丸:

舟车黑丑及大黄,遂戟芫花槟木香,表皮陈皮轻粉入,逐水消肿力量强。

疏凿饮子:

疏凿饮子泻水方,木通泽泻与槟榔,羌艽苓腹椒商陆,赤豆姜皮退肿良。

攻补兼施

新加黄龙汤;

新加黄龙用海参,玄麦生地硝黄呈,参归姜草扶正气,攻补兼施法可尊。

增液承气汤:

增液承气玄地冬,更加硝黄力量雄,热结阴亏肠燥结,滋阴泻下法可宗。

和解剂;

和解少阳

小柴胡汤;

小柴胡汤和解功,半夏人参甘草从,更加黄芩生姜枣,少阳为病此方宗。

葛苓清胆汤:

蒿苓清胆枳竹茹,苓夏陈皮碧玉须,热重寒轻痰湿重,胸痞呕恶总能除。

柴胡达原饮:

柴胡达原槟朴果,更加苓草枳壳和,青皮桔梗荷叶柄,豁痰胸宽截疟疴。

调和肝脾

四逆散:

四逆散里用柴胡,芍药枳实甘草须,此是阳郁成厥逆,疏和抑郁厥自除。

逍遥散:

逍遥散用当归芍,柴苓米草加姜薄,疏肝健脾功最奇,调经再把丹栀入。

痛泻要方:

痛泻要方用陈皮,术芍防风共成剂,肠鸣泄泻腹又痛,治在泻肝又实脾。

调和肠胃

半夏泻心汤;

半夏泻心配连芩:千姜枣草.人参行,辛苦甘温消虚痞;治在调阳与和阴;

清热剂:

清气分热

白虎汤:

白虎汤清气分热,石膏知母草米协,阳明大汗兼烦渴,清热生津法最宜。

竹叶石膏汤:

竹叶石膏汤人参,麦冬半夏甘草承,更加粳米同煎服,清热益气津自生。

清营凉血

清营汤:

清营汤治热传营,身热烦渴眠不宁,犀地银翘玄连竹,丹麦清热更护阴。

犀角地黄汤:

犀角地黄芍药丹,血热妄行吐衄斑,蓄血发狂舌真绛,凉血散血服之安。

清热解毒

黄连解毒汤:

黄连解毒柏栀芩,三焦火盛是主因,大热烦躁兼错语,疮痈疔疖服之宁。

凉膈散:

凉膈硝黄栀子翘,黄芩甘草薄荷饶,再加竹叶调蜂蜜,中焦躁实服之消。

普济消毒饮:

普济消毒蒡芩连,甘桔蓝根勃翘玄,升柴陈薄僵蚕入,大头瘟毒服之痊。

气血两清

清瘟败毒饮:

清瘟败毒地连芩,丹膏栀草竹叶并;犀角玄翘知芍桔,清热解毒亦滋阴。

清脏腑热

导赤散:

导赤生地与木通,草梢竹叶四味共,口糜淋痛小肠火,引热同归小便中。

龙胆泻肝汤:

龙胆泻肝栀芩柴,生地车前泽泻偕,木通甘草当归合,肝经湿热力能排。

左金丸;

左金黄连与吴萸,胁痛吞酸悉能医。

泻白散;

泻白甘草地骨皮,桑皮再加粳米宜,泻肺清热平喘咳,肺中伏火用之宜。

清胃散;

清胃散中当归连,生地丹皮升麻全;或加石膏泻胃火,能消牙痛与牙宣。

泻黄散:

泻黄甘草与防风,石膏栀子藿香充,炒香蜜酒调和服,胃热口疮并风功。

玉女煎;

玉女煎用熟地黄,膏知牛膝麦冬囊,胃热阴虚相为病,牙痛齿松宜煎尝。

芍药汤:

芍药大黄与槟榔,苓连归桂甘草香,重在调气兼行血,里急便脓自然康。

白头翁汤:

白头翁汤热痢方,连柏秦皮四药良,味苦性寒能凉血,坚阴止痢在清肠。

清虚热

青蒿鳖甲汤:

青篙鳖甲地知丹,热由阴来仔细看,夜热早凉无汗出,养阴透热服之安。

秦艽鳖甲散:

秦艽鳖甲治风劳,地骨柴胡及青蒿,当归知母乌梅合,滋阴清热敛汗超。

清骨散:

清骨散用银柴胡,胡连秦艽鳖甲辅,地骨青蒿知母草,骨蒸劳热一并除。

当归六黄汤:

火炎汗出六黄汤,归柏芩连二地黄,倍用黄芪为固表,滋阴泻火敛汗强。

祛暑剂:

祛暑清热

清络饮:

清络饮用荷叶边,竹丝银扁翠衣添,鲜用辛凉轻清剂,暑伤肺络服之痊

祛暑解表

新加香薷饮:

香薷朴银翘,扁豆鲜花一齐熬,暑温口渴汗不出,清热化湿又解表。

散用朴扁豆,祛暑和中湿邪消。

祛暑利湿

六一散(益元散):

散中滑石甘,一方两法义须清,清热祛暑为常法,利水通淋亦细参。

桂苓甘露饮:

桂苓甘露猪苓膏,木泽寒水滑石草,清暑泄热又利湿,发热烦渴一并消。

清暑益气

清暑益气汤:

益气西洋参,竹叶知草与荷梗,麦冬米斛连瓜翠,暑热伤津此方能。

温里剂:

温中祛寒

理中丸:

理中丸主温中阳,人参甘草术干姜,原为脾胃虚寒设,后人衍化许多方。

吴茱萸汤:

吴莱萸汤参枣姜,肝胃虚寒此方良,阳明寒呕少阴利,厥阴头痛亦堪尝。

小建中汤:

小建中汤芍药多,桂枝甘草姜枣合,饴糖为君补中气,虚劳腹痛服之瘥。

大建中汤:

大建中汤建中阳,饴糖人参配椒姜,中阳衰弱胸腹痛,痛而拒按服之康。

回阳救逆

四逆汤:

四逆汤中附草姜,四肢厥冷急煎尝,腹痛吐泻脉沉细,急投此方可回阳。

回阳救急汤:

回阳救急用六君,桂附二姜五味随,加麝三厘或胆汁,三阴寒厥有奇功。

黑锡丹:

温下镇上黑锡丹,硫磺桂附茴沉楝,芦故起石肉蔻香,虚喘殿逆服之验。

温经散寒

当归四逆汤;

当归四逆桂芍枣,细辛甘草与通草,血虚肝寒四肢厥,煎服此方乐陶陶。

表里双解剂

解表攻里

大柴胡汤:

大柴胡汤用大黄,枳芩夏芍枣生姜,少阳阳明同合病,和解攻里效力强。

防风通圣散;

防风通圣大黄硝,荆芥麻黄栀芍翘,甘桔芎归膏滑石,薄荷芩术力编饶。

解表清里

葛根黄芩黄连汤:

葛根黄芩黄连汤,再加甘草共煎尝,邪陷阳明成热痢,清里解表保安康。

石膏汤:

石膏汤用苓柏连,麻黄豆豉山栀全,清热解毒兼解表,枣姜细茶一同煎。

解表温里

五积散:

五积消滞又温中,麻黄苍芷芍归芎 桔桂苓甘草朴,两姜陈皮半夏葱。

补益剂:

补气

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中和义,参术获苓甘草比,食少便溏体赢瘦,甘平益胃效相当。

参苓白术散:

参苓白术扁豆陈,莲草山药砂苡仁;桔梗上浮兼保肺,枣汤调服益脾神。

补中益气汤:

补中益气芪术陈,升柴参草当归身,劳倦内伤功独擅,气虚下陷亦堪珍。

生脉散:

生脉麦味与人参,保肺生津又提神;气少汗多兼口渴,病危脉绝急煎斟。

人参蛤蚧散:

罗氏人参蛤蚧散,专治痰血与喘满,桑皮二母草杏苓,肺痿服之症可缓。

补血

四物汤:

四物归地芍与芎,营血虚滞此方宗:妇女发病凭加减,临证之时可变通。

当归补血汤:

当归补血重黄芪,甘温除热法颇奇,芪取十分归二份,阳生阴长理奥秘。

归脾汤:

归脾汤用参术芪,归草茯神远志齐,酸枣木香龙眼肉,煎加姜枣益心脾。

炙甘草汤:

炙甘草汤参桂姜,麦地胶枣麻仁襄,心动悸兮脉结代,虚劳肺痿俱可尝。

气血双补

八珍汤:

双补气血八珍汤,四君四物合成方,煎加姜枣调营卫,气血亏虚服之康。

泰山磐石散:

十全大补减桂苓,更加续断砂糯苓,气血双补安胎好,泰山磐石是方名。

补阴

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益肾肝,山药丹泽萸苓掺,肾阴亏损虚火上,滋阴补肾自安康。

左归丸:

左归丸内山药地,萸肉枸杞与牛膝,菟丝龟鹿二胶合,壮水之主方第一。

大补阴丸:

大补阴丸地知柏,龟版脊髓蜜成方,咳嗽咯血骨蒸热,阴虚火旺制亢阳。

虎潜丸:

虎潜足痿是妙方,虎骨陈皮并锁阳,龟版干姜知母芍,再加柏地作丸尝。

二至丸:

二至女贞与旱莲,或加桑椹和成丸,肝肾阴虚得培补,消除眩晕与失眠。

一贯煎:

一贯煎中生地黄,沙参归杞麦冬藏,少佐川楝泄肝气,阴虚胁痛此方良。

石斛夜光丸:

石斛夜光枳膝芎,二地二冬杞丝苁,青霜草决犀羚角,参味连苓蒺草风,

再与杏菊山药配,养阴明目第一功。

补肺阿胶汤;

补肺阿胶马兜铃,牛蒡甘草杏糯匀,肺虚火盛最宜服,降气生津咳嗽宁。

龟鹿二仙胶:

人参龟版鹿角胶,更加枸杞熬成膏,滋阴益肾填精髓,“精极”用此治效高。

七宝美髯丹:

七宝美髯何首乌,菟丝牛膝茯苓俱,骨脂枸杞当归合,专益肝肾精血虚。

补阳

肾气丸:

肾气丸补肾阳虚,地黄山药及茱萸,苓泽丹皮合桂附,水中生火在温煦。

右归丸:

右归丸中地附桂,山药茱萸菟丝归,杜仲鹿胶枸杞子,益火之源此方魁。

安神剂:

重镇安神

朱砂安神丸:

朱砂安神东垣方,归连甘草合地黄,怔忡不寐心烦乱,养阴清热可复康。

珍珠母丸:

珍珠母丸参地归,犀沉龙齿柏茯神,更加酸枣宁神志,镇心平肝此方推。

磁朱丸:

磁朱丸中有神曲:安神潜阳又明日,心悸失眠皆可治,癫狂痫证亦宜服。

滋养安神

酸枣仁汤:

酸枣仁汤治失眠,川芎知草茯苓煎,养血除烦清虚热,安然入睡梦乡甜。

天王补心丹;

补心丹用柏枣仁,二冬生地及归身,三参桔梗朱砂味,远志茯苓共养神。

甘麦大枣汤;

甘草小麦大枣汤,妇人脏躁性反常,精神恍惚悲欲哭,和肝滋脾自然康。

开窍剂:

凉开

安宫牛黄丸:

安宫牛黄开窍方,芩连栀郁朱雄黄,犀角珍珠冰麝箔,热闭心包功效良。

紫雪:

紫雪犀羚朱朴硝,硝石金寒滑磁膏,丁沉木麝升玄草,热陷痉厥服之消。

至宝丹:

至宝朱珀麝息香,雄玳犀角与牛黄,金银两箔兼龙脑,开窍清热解毒良。

小儿回香丹:

回春丹枳大黄沉,豆蔻木草蚕蝎藤:贝檀陈砂麻竺麝,小儿惊搐赖此平。

行军散:

诸葛行军痧胀方,珍珠牛麝冰雄黄,硼硝飞金共研末,窍闭神昏服之康。

温开

苏合香丸:

苏合香丸麝息香,木丁朱乳荜檀囊,犀冰术沉诃香附,再用龙脑温开方。

紫金锭:

紫金锭有山慈菇,五倍千金一并入,大戟麝香共为末,霍乱痧胀米汤服。

固涩剂;

固表止汗

玉屏风散;

玉屏风散少而精,芪术防风鼎足形,表虚汗多易感冒,固表敛汗效特灵。

牡蛎散:

牡蛎散内用黄芪,浮麦麻根合用宜,卫虚自汗或盗汗,固表敛汗见效奇。

敛肺止咳

九仙散;

九仙散用乌梅参,桔梗桑皮贝母承,粟壳阿胶冬花味,敛肺止咳气自生。

涩肠固脱

真人—养脏汤:

真人养脏木香诃,粟壳当归肉蔻合,术芍桂参甘草共,脱肛久痢服之瘥。

四神丸:

四神故纸与吴萸,肉蔻五味四般齐,大枣生姜同煎合,五更肾泻最相宜。

桃花汤:

桃花汤中赤石脂,粳米干姜共用之,温中涩肠功效好,久痢不愈正可施。

涩精止遗

金锁固精丸:

金锁固精芡莲须,龙骨牡蛎与蒺藜,莲粉糊丸盐汤下,能止无梦夜滑遗。

桑螵蛸散:

桑螵散治小便数,参苓龟壳同龙骨,菖蒲远志加当归,补骨宁心健忘除。

缩泉丸:

缩泉丸治儿尿频,脬气虚寒约失灵,山药台乌加益智,糊丸多服效显明。

固崩止带

固经丸:

固经丸用龟版君,黄柏椿皮香附芩,更加芍药糊丸服,漏下崩中均可宁。

震灵丹:

震灵丹治崩夹瘀,乳香没药五灵须,代赭禹粮赤石脂,朱砂石英,入味具。

完带汤:

完带汤中二术陈,车前甘草及人参,柴芍淮山黑芥穗,化湿止带此方能。

理气剂:

行气

越鞠丸:

越鞠丸治六郁侵,气血痰火湿食因,芎苍香附加栀曲,气畅郁舒痛闷平。

金铃子散:

金铃延胡等分研,黄酒调服或水煎,心腹诸痛由热郁,疏肝泄热痛自蠲。

半夏厚朴汤:

半夏厚朴与紫苏,茯苓生姜共煎服:痰凝气聚成梅核,行气化痰郁自舒。

枳实薤白桂枝汤:

枳实薤白桂枝汤,厚朴瓜萎合成方,通阳理气又散结,胸痹心痛皆可尝。

橘核丸

橘核丸中楝桂存,枳朴延胡藻带昆,桃仁木通木香合,癞疝顽痛盐酒吞。

天台乌药散:

天台乌药木茴香,良姜青皮及槟榔,楝巴麸炒除巴用,寒滞病痛酒调尝。

暖肝煎:

暖肝煎中用当归,杞苓乌药与小茴,行气逐寒桂沉配,小腹疝痛一并摧。

厚朴温中汤:

厚朴温中姜陈草,苓蔻木香一齐熬,温中行气兼燥温,脘腹胀痛服之消。

降气

苏子降气汤:

苏子降气草半归,前胡桂朴姜枣随,或加沉香去肉桂,化痰平喘此方推。

定喘汤:

定喘白果与麻黄,款冬半夏白皮桑,苏子黄芩甘草杏,表寒里热哮喘尝。

四磨汤:

四磨汤治七情侵,人参乌药沉香摈,四味浓磨煎温服,行气降逆喘自平。

旋复代赭汤:

仲景旋复代赭汤,半夏参草大枣姜,噫气不除心下痞,降逆化痰治相当。

橘皮竹茹汤:

橘皮竹茹呕呃医,人本甘草枣姜施,胃虚有热气冲逆,清补和中降逆之。

丁香柿蒂汤;

丁香柿蒂人参姜,呃逆因寒中气伤:降逆止呃兼温补,胸满呃逆宜煎尝。

理血剂:

活血祛淤

桃核承气汤:

桃核承气用硝黄,桂枝甘草合成方,下焦蓄血急煎服,解除夜热烦如狂。

血府逐淤汤:

血府当归生地桃,红花赤芍枳壳草,柴胡芎桔牛膝等,血化下行不作痨。

复元活血汤:

复元活血用柴胡,花粉草归山甲俱,大黄桃红煎入酒,损伤淤血总能祛。

七厘散:

七厘散治跌打伤,血竭红花冰麝香,乳没儿茶朱共末,外敷内服均见长。

补阳还五汤;

补阳还五芪归芎,桃红赤芍加地龙,半身不遂中风证,补气活血经络通。

失笑散:

失笑灵脂共蒲黄,等分作散醋煎尝,血淤少腹时作痛,淤散气顺保安康。

丹参饮:

心腹诸痛有妙方,丹参砂仁加檀香,气滞血瘀两相合,瘀散气顺保安康。

温经汤:

温经汤用萸桂芎,归芍丹皮姜夏冬,本草益脾胶养血,调经重在暖胞宫。

生化汤:

生化汤是产后方,归芎桃草与炮姜,恶露不行少腹痛,温经活血最见长。

活络效灵丹:

活络效灵用丹参,当归乳香没药存:症瘕积聚腹中痛;煎服此方可回春。

桂棱茯苓丸;

金匮桂枝茯苓丸,芍药桃红与牡丹,等分为末蜜丸服,胞宫淤血全可散。

大黄庶虫丸:

大黄庶虫芩芍桃,地黄杏草漆蛴螬,虻虫水蛭和丸服,祛淤生新功独超。

止血

十灰散:

十灰散用十般灰,柏茜茅丹荷搁随,二蓟栀黄皆炒黑,凉降止血此方推。

四生丸:

四生丸用三般叶,侧柏艾荷生地协,等分生捣如泥煎,血热妄行止衄惬。

咳血方:

咳血方中诃子收,海石栀子共瓜蒌,青黛泻肝又凉血,咳嗽痰血服之瘳。

槐花散;

槐花散治肠风血,芥穗枳壳侧柏叶,等分为末米汤下,凉血疏风热能涤。

小蓟饮子:

小蓟饮子藕蒲黄,木通滑石生地藏,归草黑栀淡竹叶,血淋热结服之康。

黄土汤:

黄土汤中术附芩,阿胶甘草地黄并;便后下血功独擅,吐衄崩中效亦灵。

胶艾汤:

胶艾汤中四物先,更加炙草一同煎,暖宫养血血行缓,胎漏崩中自可痊。

治风剂:

疏散外风

大秦艽汤:

大秦艽汤羌独防,芎芷辛芩二地黄,石膏归芍苓术草,养血祛风通治方。

消风散:

消风散中有荆防,蝉蜕胡麻苦参苍,知膏蒡通归地草,风疹湿疹服之康。

川芎茶调散:

川芎茶调有荆防,辛芷薄荷甘草羌,目昏鼻塞风攻上,偏正头痛悉能康。

牵正散:

牵正散治口眼斜,白附僵蚕全蝎加,混合研细酒调服,风中络脉效力佳。

玉真散:

玉真散治破伤风,牙关紧闭体张弓,星麻白附羌防芷,外敷内服一方通。

小活络丹;

小活络丹用胆星,二乌乳没地龙并,中风手足皆麻木,风痰瘀血闭在经。

平熄内风

羚角钩藤汤:

羚角钩藤茯菊桑,贝草竹茹芍地黄,阳邪亢盛成痉厥,肝风内动急煎尝。

镇肝熄风汤:

镇肝熄风芍天冬,玄参龟板赭茵从,龙牡麦芽膝草楝,肝阳上亢能奏功。

天麻钩藤仗:

天麻钩藤石决明,栀杜寄生膝与苓,夜藤茯神益母草,主治眩晕与耳鸣。

阿胶鸡子黄汤:

阿胶鸡子黄汤好,地芍钩藤牡蛎草;石决茯神络石藤,阴虚风动此方保。

大定风珠:

大定风珠鸡子黄,麻胶地芍合成汤,三甲冬草五味子,滋阴熄风是妙方。

地黄饮子:

地黄饮子山茱斛,麦味菖蒲远志茶,苁蓉桂附巴戟天,少入薄荷姜枣服,

喑厥风痱能治之,水归火宁水生木。

治燥剂

轻宣润燥

杏苏散:

杏苏散内夏陈前,枳桔苓草姜枣研,轻宣温润治凉燥,咳止痰化病自痊。

桑杏汤:

桑杏汤中浙贝宜,沙参栀豉与梨皮,干咳口渴又身热,清宣凉润燥能祛。

清燥救肺汤:

清燥救肺参草杷,石膏胶杏麦胡麻,经霜收下冬桑叶,清燥润肺效可嘉。

滋阴润燥

养阴清肺汤:

养阴清肺是妙方,玄参草芍冬地黄,薄荷贝母丹皮入,时疫白喉急煎尝。

百合固金汤:

百合固金二地黄,玄参贝母桔草藏,麦冬芍药当归配,喘咳痰血肺家伤。

麦门冬汤:

麦门冬汤用人参,枣草粳米半夏存,肺痿咳逆因虚火,益胃生津宜煎烹。

琼玉膏:

琼玉膏用生地黄,人参茯苓白蜜糖,合成膏剂缓缓服,干咳咯血肺阴伤。

玉液汤:

玉液汤中芪葛根,鸡金知味药花粉,饮一溲一消渴证,益气生津显效能。

增液汤:

增液汤用玄地冬,滋阴润燥有殊功,热病津枯肠燥结,增水行船便自通。

祛湿剂;

燥湿和胃

平胃散:

平胃散用朴陈皮,苍术甘草四味齐,燥湿宽胸消胀满,调胃和中此方宜。

藿香正气散:

藿香正气腹皮苏,甘桔陈苓术朴俱,夏曲白芷加姜枣,风寒暑湿并能除。

清热祛湿

茵陈蒿汤:

茵陈蒿汤大黄栀,瘀热阳黄此方施,便难尿赤腹胀满,清热利湿总相宜。

三仁汤:

三仁杏蔻薏苡仁,夏朴通草竹叶存,加入滑石渗湿热,身重胸闷属湿温。

甘露消毒丹(普济解毒丹);

甘露消毒蔻藿香,茵陈滑石木通葛,苓翘贝母射干薄,湿热留连正治方。

连朴饮:

连朴饮内用豆豉,菖薄半夏芦根栀,胸脘痞闷兼吐泻,湿热为病皆可治。

蚕矢汤;

蚕矢汤用苡木瓜,苓连栀通吴萸夏,加入豆卷清湿热,吐利腹痛转筋佳。

八正散:

八正木通与车前,扁蓄大黄滑石研,草梢翟麦兼栀子,煎加灯草痛淋蠲。

二妙散:

二妙散中苍柏煎,若云三妙牛膝添,痿痹足疾堪多服,湿热得消病自痊。

利水渗湿

五苓散;

五苓散治太阳腑,白术泽泻猪茯苓,桂枝化气兼解表,小便通利水饮逐。

猪苓汤:

猪苓汤内用茯苓,泽泻阿胶滑石并,小便不利兼烦渴,滋阴利水症自平。

防己黄芪汤:

防己黄芪金匮方,白术甘草枣生姜,汗出恶风兼身肿,表虚湿盛服之康。

五皮散(五皮饮):

五皮散用五般皮,陈苓姜桑大腹齐,或用五加去桑白,脾虚腹胀颇相宜。

温化水湿

苓桂术甘汤:

苓桂术甘化饮剂,健脾又温膀胱气,饮邪上逆气冲胸,水饮下行眩晕去。

真式汤:

真武汤壮肾中阳,苓芍术附加生姜,少阴腹痛寒水聚,悸眩润畅急煎尝。

实脾散(实脾饮):

实脾苓术与木瓜,甘草木香大腹加,草果附姜兼厚朴,虚寒阴水效堪夸。

蓖廨分清饮:

蓖廨分清石菖蒲,草梢乌药智仁具:或加茯苓共煎煮,淋浊留连自可除。

祛风胜湿

羌活胜湿汤:

羌活胜湿草独芎,蔓荆藁本加防风,湿邪在表头腰痛,发汗升阳经络通。

独活寄生汤:

独活寄生艽防辛,归芎地芍桂苓均,杜仲牛膝人参革,冷风顽痹屈能伸。

鸡鸣散:

鸡鸣散是准绳方;苏叶吴萸桔梗姜:瓜橘槟榔晨冷服,脚气浮肿效非常。

祛痰剂:

燥湿化痰

二陈汤:

二陈汤用半夏陈,苓草梅姜一并存,燥湿化痰兼理气,湿痰阴滞此方珍。

温胆汤:

温胆汤中苓半草,枳竹陈皮加姜枣,虚烦不眠证多端,此系胆虚痰热扰。

茯苓丸:

指迷茯苓丸半夏,风硝枳壳姜汤下,中脘停痰肩臂痛,气行痰消诸证罢。

清热化痰

清气化痰丸:

清气化痰杏瓜萎,茯苓枳芩胆星投,陈夏姜汁糊丸服,专治肺热咳痰稠。

小陷胸汤:

小陷胸汤连夏蒌,宽胸开结涤痰优,膈上热痰痞满痛,舌苔黄腻脉滑浮。

滚痰丸:

滚痰丸是逐痰方,礞石黄芩及大黄,少佐沉香为引导,实热顽痰一扫光。

润燥化痰

贝母瓜蒌散:

贝母瓜蒌花粉研,陈皮桔梗秩苓添,呛咳咽干痰难咯,清肺润燥化痰涎。

温化寒痰

苓甘五味姜辛汤:

苓甘五味姜辛汤,痰饮咳嗽常用方,气降仍咳胸犹满,速化寒饮保安康。

三子养亲汤:

三子养亲祛痰方,芥苏莱菔共煎汤,大便实硬加熟蜜,冬寒更可加生姜。

治风化痰

半夏白术天麻汤:

半夏白术天麻汤,苓草橘红枣生姜,眩晕头痛风痰盛,痰化风熄复正常。

定痫丸:

定痫二茯贝天麻,丹麦陈远蒲姜夏,胆星蝎蚕珀竹沥,姜汁甘草和朱砂,

镇心祛痰又开窍,平肝熄风控痫发。

止嗽散:

止嗽散桔草白前,紫菀荆陈百部研,化痰止咳兼解表,姜汤调服不必煎。

消导化积剂:

消食导滞

保和丸:

保和神曲与山楂,陈翘莱菔苓半夏,消食化滞和胃气,方中亦可用麦芽。

枳实导滞丸:

枳实导滞曲连芩,大黄术泽与茯苓,食湿两滞生郁热,脘痞泻痢此方寻。

木香槟榔丸:

木香槟榔青陈皮,枳柏黄连莪术齐,大黄牵牛加香附,热滞泻痢皆相宜。

枳术丸;

枳术丸是消补方,荷叶烧饭作丸尝,若加麦芽与神曲,消食化滞力更强。

健脾丸:

健脾参米苓草陈,肉蔻香连合砂仁,楂肉山药曲麦炒,消补兼施不伤正。

消痞化积

枳实消痞丸:

枳实消痞四君先,夏曲麦芽朴姜连,脾虚痞满结心下,痞消脾健乐天年。

鳖甲煎丸:

鳖甲煎丸疟母方,庶虫鼠妇及蜣螂,蜂蜜石苇人参射,桂朴紫葳丹芍姜,

瞿麦紫苓胶半夏,桃仁葶苈和硝黄,疟缠日久胁下硬,症消积化保安康。

驱虫剂:

乌梅丸;

乌梅丸用细辛桂,黄连黄柏及当归,人参椒姜加附子,温脏泻热又安蛔。

肥儿丸;

肥儿丸内有使君,豆蔻香连曲麦槟,猪胆为丸热汤下,疳虫食积一扫清。

布袋丸;

布袋丸内有四君,芜荑芦荟共调匀;夜明砂与使君子,消疳去虫法可循。

化虫丸:

化虫丸中用鹤虱,苦楝槟榔一并列,白矾铅粉和丸服,肠中诸虫皆可杀。

伐木丸:

伐木方中有绿矾,苍术酒曲醋糊丸,泻肝益脾消黄肿,钩虫为患效可观。

涌吐剂:

瓜蒂散:

瓜蒂散用赤豆研,散和豉汁不需煎,逐邪催吐效更速,宿食痰涎一并蠲。

救急稀涎散:

稀涎皂角与白矾,急救可去膈上痰;中风昏迷属闭证,功能开窍又通关。

盐汤探吐方:

盐汤探吐千金方,干霍乱证宜急尝,宿食停脘气机阻,用之及时功效良。

痈疡剂:

仙方活命饮:

仙方活命金银花,防芷归陈穿山甲,贝母花粉兼乳没,草芍皂刺酒煎佳。

五味消毒饮:

五味消毒治诸疔,银花野菊蒲公英,紫花地丁天葵子,煎加酒服效非轻。

四妙勇安汤:

四妙勇安用当归,玄参银花甘草随,清热解毒兼活血,脱疽之病此方魁。

犀黄丸:

犀黄丸内用麝香,乳香没药与牛黄,乳岩横痃或瘰疬,正气未虚均可尝

牛蒡解肌汤:

牛蒡解肌薄荆翘,丹栀斛玄夏枯草,疏风清热散痈肿,牙痛颈毒皆可消。

海藻玉壶汤:

海藻玉壶带昆布,青陈二皮翘贝母,独活甘草夏归芎,消瘿散结效或睹。

透脓散:

透脓散治毒成脓,芪归山甲皂刺芎。

答案:B

炙甘草汤,中医方剂名,别名复脉汤。为补益剂,具有益气滋阴,通阳复脉之功效。主治阴血阳气虚弱,心脉失养证。脉结代,心动悸,虚羸少气,舌光少苔,或质干而瘦小者;虚劳肺痿。干咳无痰,或咳吐涎沫,量少,形瘦短气,虚烦不眠,自汗盗汗,咽干舌燥,大便干结,脉虚数。临床常用于治疗功能性心律不齐、期外收缩、冠心病、风湿性心脏病、病毒性心肌炎、甲状腺功能亢进等而有心悸、气短、脉结代等属阴血不足,阳气虚弱者。

癌症,其实是变异的癌细胞通过无限地分裂、增殖,最终致使正常的细胞组织遭到破坏。

中国古代的医生显然都不具备这种深刻的医学知识,即便有类似的记载,也都只能是记录表征,而不能深入本质。

例如,有人认为癌这个字,可能是来源于喦(同“岩”)。所谓的喦,如山峰之形状,如山石之坚硬。商人在形容妇女的乳房出现肿瘤时,即称呼“高突如喦顶,烂深如喦壑”是也。

除此以外,还有1264年南宋福建医学家杨士瀛的《仁斋直指附遗方论》,也对癌症作出描述: 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毒根深藏。

这句话明显是在描述肿瘤的形貌,对于“毒根深藏”的缘由,他是丝毫不清楚的。

总而言之,古代对癌症的称呼是喦,但这个字主要是在指外在表现肿瘤,而不是实质的病因。

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中就有瘤的分类记载,提出了一些肿瘤病名,如 肠蕈、石瘕、积聚、噎膈 等,并对这些疾病的症状进行了系统的描述,如《灵枢》云:“石瘕生于胞中,…日以益如怀子,月事不以时下,皆生于女子。”这些描述与今之腹腔肿瘤和妇科肿瘤极其相似。同时期的《难经·五十五难》中论述了“积”与“聚”的区别,提出了 五脏积 的病名、症状、病理等。其云: “气之所积者曰积,气之所聚者曰聚,故积者五脏所生,聚者六腑所成也”由此可见,“积”是固定的,而“聚”是活动的。《难经》中称心之积曰伏梁,肝之积曰肥气,脾之积曰痞气,肺之积曰息贲,肾之积曰奔豚。

东汉华佗 首创麻醉下手术治疗体内“结积”(包括肿瘤疾病),并在《中藏经·论痈疽疮肿》中指出:“夫痈疽疮肿之所作也,皆五脏六腑蓄毒不流则生矣,非独因荣卫壅塞而发者也。”认为肿瘤的发病不单是因为营卫之气堵塞而引起,更重要是由脏腑“蓄毒”所生。

东汉末年,张仲景 所著《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中亦有许多类似肿瘤性疾病的诊治,记载了大量临床行之有效的方剂,如鳖甲煎丸、大黄蛰虫丸、抵当丸、抵当汤、麦门冬汤、旋覆代赭汤、硝石矾石散等。

晋代葛洪在《肘后备急方·治卒心腹坚方第二十六》中云:“凡 瘕坚 之起,多以渐生,如有卒觉便牢大,自难治也。腹中瘸有 结节 ,便害饮食,转羸瘦。”认识到肿瘤有一定的发展过程,往往自我发觉时多属晚期,形成恶液质,预后不良。晋代针灸医家皇甫谧在《针灸甲乙经》中首先应用针灸治疗肿瘤性疾病,《经络受病人肠胃五脏积发伏梁息贲肥气痞气奔豚第二》有:“息贲时唾血,巨阙主之;腹中积,上下行,悬枢主之;……心下大坚,肓俞、期门及中脘主之;……腹中积聚时切痛,商曲主之;……小腹积聚,劳宫主之。”。

隋代巢元方所著《诸病源候论》,对肿瘤性疾病的病因、病理、临床表现等作了详细的描述,并分门分类记载了许多肿瘤疾病及所属症状,如“ 五膈”、“五噎”、“石疽”、“反花疮”、“乳石痈”、“石痈”、“瘕瘕”、“积聚” 等。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分瘤为 瘿瘤、骨瘤、脂瘤、石瘤、肉瘤、脓瘤及血瘤 ,首载肿瘤专方五十余首,方中突出虫类药、毒剧药及攻痰化瘀药的使用,并应用灸法治疗 瘕瘕积聚

宋代《仁斋直指附遗方论》所述之 “癌”,确属恶性肿瘤:“癌者,上高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毒根深藏。 ”,陈无择在《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中提到“坚硬不可移者,名曰 石瘿 ”,“瘤则有六:骨瘤、脂瘤、气瘤、肉瘤、脓瘤、血瘤,亦不可决溃”。杨士瀛《仁斋直指附遗方论》则说: “ 癌者,……外证令人昏迷,治法急用蓖麻子等药外敷,以多出其毒水如痈疽方中乳香膏、神功妙贴散是也 ”,可见宋代中医肿瘤学从病名、分类、治法、方药等均有很大的发展,已初见学派之端倪。

金元时代,四大学术流派的形成促进了肿瘤学术的进步。李东垣所创制的方剂如补中益气汤、广茂溃坚汤、散肿溃坚汤、连翘散坚汤、救苦化坚汤等,为临床治疗肿瘤所常用。而朱丹溪力主祛痰以治结块,创制了许多攻痰方剂,有清热化痰、软坚化痰、燥湿化痰、活血化痰、健脾化痰诸法,认为积聚痞块为痰与食积死血而成,用醋煮海石、醋煮三棱、莪术、桃仁、红花、五灵脂、香附,以及瓦楞子能消结块。张元素,提出用干漆、硇砂、三棱、大黄、牵牛之猛药类。

明代张景岳指出,凡积聚之治,不过四法,曰攻,曰消,曰散,曰补。治积之要,在知攻补之宜,当于孰缓孰急中辨之。凡坚硬之积,必在肠胃之外、募原之间,原非药力所能猝至,宜用阿魏膏、琥珀膏,或用水红花膏、三圣膏之类以攻其外;再用长桑君针法以攻其内。这种内外兼施、针药膏并用的方法是符合肿瘤治疗的特殊情况的。

清代肿瘤病名有“噎膈”、“反胃”、“肺痿”、“乳岩”、“肾岩翻花”等,肿瘤病因病理、辨证论治、处方用药、预后等方面又有进一步发展。

欢迎打开 历史 宝藏。

癌症是当今人类 健康 的一个大患。

直到民国时期出的《辞源》一书,才有“癌”的记载,并且解释这个字代表的就是一种恶性肿瘤。

不可否认的是,癌症这种病症,绝对不是近现代人独享的病症,古人肯定也是受癌症困扰的,之是当时没有癌症这个名字罢了。

这种岩穴之状,并且有肿瘤形状的“颗颗累垂”样子,可以判定就是体内的肿瘤了,毒根深藏,说的就是癌细胞的顽固性和扩散性,很难彻底治愈。

癌症的英文名字是Cancer,来源于希腊文cancrum,就是螃蟹的意思,来自于癌细胞的外形,像带着爪子的螃蟹一样,很是可怕。

以上便是关于癌症的小 历史 ,祝愿大家 健康 幸福,远离疾病。

中国早在3500多年前的殷周时代,殷墟甲骨文上已记载"癌"的病名,“癌”字由“疒”、“嵒”组成,这是现今发现的中医记载肿瘤最早文献。“癌”字把病字头去掉,就是一个“喦”字,它是岩石的“岩”的另一种写法。

古人造“癌”字时为什么用到“喦”字呢,从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中,我们就能找到最好的答案。据甲骨文记载,古人在女性身上发现了肿瘤,“高突如喦顶,烂深如喦壑”。

以后的历朝历代的医学典籍都有癌症的记录。北宋1170年,东轩居士著《卫济宝书》:「痈疽五发,一曰癌……」。

南宋杨士瀛著《仁斋直指附遗方论、卷二十二、癌》中,记载了癌的症状:「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裂如瞽眼,其中带青,由是簇头,各露一舌,毒根深藏,穿孔通里,男则多发于腹,女则多发于乳,或项或肩或臂,外证令人昏迷。」

癌字从岩,岩即山岩,岩为岩的俗体字,古代癌、岩、嵓、喦、岩、岩通用,癌的本义和读音均同岩,传统中医学常用其本义本字「岩」作为病名,指质地坚硬、表面凹凸不平、形如岩石的肿物,是以形象命名的,例如乳岩(今之乳癌)、肾岩(今之阴茎癌)、舌岩(即今之舌癌),多归类于外科。

在普通话中,癌症的“癌”字依造字规则应读作 yán ,但自1950年代开始,生活中“癌”字常读作 ái。这是为了避免口语中与炎症混淆而变动了读音。而中国台湾地区汉语中的“癌”,现在仍然是读作“yán”。

汗牛充栋的中医古籍对一些癌症的临床表现、病因病机、治疗、预后、预防等均有所记载,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例如《素问·玉机真脏论》说:“大骨枯槁,大肉陷下,胸中气满,喘息不便,内痛引肩项,身热,脱肉破胭,真脏见,十月之内死。”所述症状类似肺癌晚期临床表现,并明确指出预后不良。

中医有“癌”记录之时,英语连「cancer」这个词都还没有诞生,也还没有西医,更没有西医的“癌”。

三百多年前,简称为“西医”的现代西医学学科在人体解剖基础上诞生,并与古代西医彻底切割,成为新生的单一学科。

一百多年前,西医进入中国,西医名词cancer翻译成中文时,直接“挪用”了中医名词“癌”。

从诞生的先后时间及出处来看,西医名词“癌”做中医名词“癌”的孙子也不够格。

实际上,中文西医著作中的很多名词,在从英文翻译成中文时,都直接“挪用”了中医的名词术语。

最常用攻击中医的武器,也最可笑的指责就是中医的脏腑名词不符合同名的西医器官名词。比如:中医脏腑中的肺不符合西医器官的肺

本问题中的癌症也是如此。

100年前西医进入中国,西医名词大多数是从英文翻译成中文的,英文器官的译名被翻译采用了其自认为相似的中医脏腑名词,拿来主义使用,比如:Lung(肺),按照世界通用的译名规范音译或意译,则Lung的音译应为“烂”、“任”、“令”或者“隆格”、“林格”Lung的意译应为“呼吸囊”、“氧气交换器”

lung译成与中医脏腑名词的“肺”根本就是一多义词:同音多义。“肺”这一名词,在中医理论中是一脏腑名称,是指肺的功能系统,是一种不可见但是可以推演和证实的功能系统;而在西医体系中是一器官名称,指的是肺这一器官,是一种可见的客观物质。是当初英文Lung翻译的不妥,生生制造了一个“肺”的多义词,人为地造成中、西医名词混淆——谁之过?中医不是背锅侠,“中医不符合西医”这个锅,中医不背。

但做人总得讲先后,中医之脏腑名词业已使用了几千年,如何能够符合仅仅用了百年且盗用了中医名词的西医器官名词?孙子不像爷爷也就罢了,你叫爷爷如何能够像孙子?!

西医就是名副其实的“停电了不能看病的医生”,用西医治疗癌症完全是个笑话,除了骗医药费还能干嘛。每年有几百万癌症患者盲目相信西医治疗过度用药,死亡人数达到百万级,救不活就说是晚期。没听说过西医治愈过癌症的,乔布斯已经用昂贵的医疗费检验了西医的能力,效果显然不理想。乔布斯、李咏若用了中医保守治疗少说也能多活5-10年。在治疗癌症的道路上,西医需要借鉴中医标本兼治的医学理论。西医治疗感冒和脚气疗效不错。[吃瓜群众]。

西方人发明了“癌症”,他们治不了,只是把患者变成了他们提款机。他们成功了,却造就了无数人财两空的家庭。

古人统称癌症为痈疽。如肺痈,肠痈,胃痈,颈痈,背痈……

古时候没有西医上的“癌症”这个词语,那么各种癌症被称为什么?

我们都知道癌症这个词语是近代才出现的 ,那是在显微镜被发明以后,人类可以看到很细微的结构,所以诞生了癌症。

其实我国最早记载的癌症是在黄帝内经, 那时候并不称为“癌”,而是“瘤”,里面描述为筋瘤、肠瘤、昔瘤等;而也有书籍不称之为“癌”或者“瘤”,而是称为“殇”,比如《周礼天官》记载周代“下士八人,掌肿殇、溃殇、金殇、折殇”的治疗,这里面的殇就是指肿瘤或者癌症的意思。

在中医的书籍里面,最早出现“癌”的是北宋的 《卫济宝书》和《仁斋直指遗方论》,它们是这样描述的:癌者上高下深,岩穴之状,颗颗累垂……

自从北宋以后,中医对癌症的认识加深, 也出现了更多对癌的描述,如“噎膈”指食道癌、贲门癌;“胃反”包括胃癌,“石疽”应该是指淋巴瘤等。

后来也出现了不少关于更多癌的描述,如宋代《圣济总录》称腹部肿瘤为“症假”,明代《外科正宗》称唇癌为“茧唇”,清代的《殇科心得集》一书中把肿瘤称之为“失荣”。

从上面的这些论述,我们能看得出古人对癌其实是有一定了解的,但是古代可能癌症的发病率可能很低,他们没有太好的办法了解和治疗。

最后小结:古代人称癌为“瘤”、“殇”等,真正出现癌症这个词语是在显微镜发明以后。 以上是我对该问题的解答,若觉得写的还可以就赏个赞……

肉瘤(淋巴癌)、乳岩(乳癌)、石瘿(甲状线癌)、舌菌(舌癌)、瘰癧(淋巴线癌)、脏癰(直肠癌)息贲(肺癌)痞气、积聚(肝癌)、噎膈(食道癌)、喉蕈(喉癌)、厉疽(皮肤黑色素)、石疽(癌、瘤)、外肾岩(阴茎癌),这些是古时的叫法。

《中医大辞典》·羊肺羊肺为中药名,出《名医别录》。来源牛科动物山羊CaprahircusL或绵羊OvisariesL的肺。性味归经甘,平。入肺经。功能主治补肺,止咳,利尿。治肺痿咳嗽,消渴,水肿,小便不利。用法用量煮食。化学成分每100g约含蛋白质202g,脂肪28g,钙17mg,磷66mg,铁93mg,维生素B1001mg,维生素B2015mg,尼克酸04mg。《辞典》·羊肺出处《别录》拼音名YánɡFèi来源为牛科动物山羊或绵羊的肺。原形态动物形态详"羊肉"条。化学成份每100克约含水分76克,蛋白质202克,脂肪28克,灰分12克,钙17毫克,磷66毫克,铁93毫克,硫胺素001毫克,核黄素015毫克,尼克酸04毫克。性味甘,平。①《备急千金要方·食治》:"平。"②《本草图经》:"温平。"③《本草纲目》:"甘,温,无毒。"功能主治补肺气,调水道。治肺痿咳嗽,消渴,小便不利或频数。①《别录》:"补肺,主咳嗽。"②《备急千金要方·食治》:"止渴,治小便多,伤中,补虚不足,去风邪。"③《本草纲目》:"通肺气,利小便,行水解毒。"用法用量内服:煮食或入丸剂。附方①治久嗽肺燥、肺痿:羊肺一具,杏仁(净研)、柿霜、真酥、真粉各一两,白蜜二两。先将羊肺洗净,次将五味入水搅粘,灌入肺中,白水煮熟,如常食之。(《十药神书》辛字润肺膏)②治渴,止小便数:羊肺,并小豆叶,煮食之。(《唐本草》)③治水气肿、鼓胀,小便不利:莨菪子一升,羖羊肺一具。上二味,先洗羊肺,汤微煠之,薄切, 作末,以三年大醋渍莨菪子一晬时,出,熬令变色,热捣如泥,和羊肺末,蜜合捣作丸,如梧子大。以麦门冬饮服四丸,日三,以喉中干、口粘、浪语为候,数日

详见百科词条:羊肺 [ 最后修订于2016/8/11 19:07:48 共1049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谁能帮我找到中药歌诀、方剂歌诀和针灸歌诀

方剂歌诀 解表剂: 辛温解表 麻黄汤: 麻黄汤中用桂枝,杏仁甘草四般施,发热恶寒头项痛,喘而无汗服之宜。 桂枝汤: 桂枝汤治太阳风...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