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平落网记:将新婚女子杀死在家中,竟因一件小事,后来怎样?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8浏览:1收藏

王平落网记:将新婚女子杀死在家中,竟因一件小事,后来怎样?,第1张

命案严重,但并不是命案的原因都是血仇。破案后我们追查原因,可能只是一场无足轻重的争吵。内蒙古新婚女教师黄亚青惨死,是一场争吵引发的血案。美好的年轻生活永远定格在27岁。

2013年11月14日,内蒙古警方接到胡小明的报警电话,称他在表哥家里看到到处是血,刚结婚一个多月的妻子黄亚青在家中被杀身亡。

经警方现场调查,尸体在黄亚青家北边的卧室被发现,卧室门被撞开。从血迹来看,卧室不是杀人的地方。经技术分析,警方确认黄亚青是被尖刀刺死,现场惨烈。受害者黄亚青是一位年轻漂亮的女教师。她遇害时刚结婚一个月,才27岁。

经警方现场调查,死因是被刀子等利器所杀,杀人地点在入口中央。但是防盗门锁完好无损,凶手允许进入吗?受害者的笔记本电脑、钱包和电动车都不见了。

凶手是谁?黄亚青性格平和,和别人没有仇恨的消息。警方决定从受害者丢在楼下的电动车中寻找嫌疑人。警方怀疑凶手作案后,乘坐黄亚青的电动车逃跑,并从小区周围的监控中寻找骑电动车的可疑人员。经技术分析,警方认为案发当天被电动车隔开的钱涉嫌严重犯罪。

钱三十多岁,未婚无业,身边的人反映出钱对美女特别好奇。小区监控里骑电动车的模糊身影和钱有些相似。在警方询问钱后,钱说他案发当天正在商场购物,但钱被周围商家监视后没有被发现。钱显然是在说谎。

撒谎的钱使警察确信他就是凶手。警察停止了对钱住处的搜查,找到了一把新的屠刀。警察把刀和钱的衣服送去做DNA检测。没想到,锋利的刀和衣服上没有发现黄亚青的DNA。警察再次盘问钱,钱为了掩盖案发当天与已婚女子约会的事实,供认撒谎,钱被一网打尽。

凶手是谁?黄亚青的丈夫向警方提供线索,称黄亚青的前男友肖华经常在喝酒后打骂黄亚青。两人分手后,小华并没有完全忘记黄亚青,经常打电话骚扰黄亚青。事发后,小华也失踪了好几天。

警察想尽一切办法寻找小华,在他身上发现了一把尖刀。DNA检测后,没有黄亚青的DNA。失踪的肖华和朋友去打猎,基本没时间作案,线索又断了。

警方最终决定从屠刀的源头下手。一位女店员在逛完查刀店后说,凶杀案前几天有个男的来买刀,他的行为很可疑。这个人可能是凶手吗?

根据知情人的描述,警方停止了对这名可疑男子的喷漆。当警察停止探访他们周围的可疑区域时,他们不需要任何注意,一名居民认出了画像中的男子。男的是王平,本地人,已婚,住在离黄亚青家几百米外的另一个小区。

警方立即停止搜查,在王平家中发现了黄亚青的电脑等物品,以及作案时使用的屠刀。经DNA检测,刀柄上的血迹是黄亚青的,王平是凶手。

经过审讯,得知凶手在事发前三天中午被黄亚青的电动车撞了,但黄亚青并不后悔,两人发生了几次口角。王平非常生气,一直跟着黄亚青回家报仇。几天后的中午,黄亚青回家,打开门。王平冲进来,用事先买的屠刀捅死了黄亚青。

王平,一个和黄亚青素未谋面的远房邻居,因为生活中的共同纠纷和几次口角,对黄亚青残酷而有害,表现出王平暴躁的脾气和柔软的心。然而,几个年轻漂亮的女老师在自行车上打人后发生的口角,也让我们对她们被杀感到非常遗憾。

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关键是你愿意听真话还是假话?

说假话可以让某些人产生一种报复性的快感。

如果说真话就麻烦了,可能会对一些精神脆弱的民族蛋白质们造成巨大的心灵创伤。

先说个网上流传的令一些半脑残比较振奋的吧:朱元璋下令,在其统治区内的蒙古女性必须嫁给汉族人。

是不是觉得很爽啊?是汉族人霸占了蒙古女人吗?咱们继续往下看。

朱元璋有没有下过这个命令呢?

确实有。

在《明会典》卷二二户部七就明确这样记载:

这条禁令在《明会典》卷一四一刑部十六的《律令婚姻》中也有明确的记录:

这就对了,蒙古女人只能嫁给汉族了,好棒啊,伟大的朱八八,我们汉族男人能上蒙古女人喽!

那么,难道就没有人怯怯地问一下,那么蒙古男人又怎么结婚呢?

玻璃心碎!

这些蒙古男人当然是要娶汉族女人当老婆喽,这可是朱元璋定下的。

蒙古女人嫁给汉族男人,汉族女人嫁给蒙古男人,我就不明白了,这有啥可值得骄傲和吹嘘的?

我前文中嘲讽一些人是“半脑残”,我说的难道不对?他们脑袋瓜子里尽想蒙古女人了,就没注意到还有一群套马的汉子们?

省省心吧,这些套马的汉子不比你过得差。

明军俘虏了一个元朝的皇族,名叫买的里八刺。准备搞个献俘仪式,显示一下大明皇帝的威武,但朱元璋不同意。《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三有记载:

朱元璋把元与明的关系比做隋与唐。还认为,自己的爷爷和父亲是全靠人家元朝的养活才得以生存,“享其太平”。自己又怎么能忍心对待元朝的亲贵后代呢?

于是,朱元璋把买的里八刺收在明朝,好吃好喝地供养了五年。五年后,朱元璋让买的里八刺返回蒙古,还苦口婆心地告别:

买的里八刺回到北元,继承了大汗之位,他就是蒙古帝国的第十九任大汗。后来,他被土尔扈特部给干掉了。看来,朱元璋的谋划没得逞。

1387 年,据守辽东的蒙古贵族纳哈出投降了明朝,朱元璋对他加以封赏,封其为海西侯。 

1388年,明军俘获了元顺帝的一个孙子,脱古思帖木儿汗的儿子,名字叫地保奴,这个地保奴出言不逊,颇有怨言,被朱元璋流放到了琉球。

为什么要流放到琉球?这是朱元璋严格遵守元朝的规矩――元朝皇族成员获罪,惯例流放属国。元顺帝当年也曾被流放到高丽。

那些投降了明军的蒙古士兵怎么办呢?――编入军中。后来朱棣在靖难之役中就调用了朵颜三卫,蒙古骑兵做为自己的主力。

朱棣夺取皇位以后,绘制了《长陵八骏图》,咱们看看他身边的这些护卫:

大家看看这些将领的名字,是汉族还是蒙古人呢?

有人说,那个“童信”应该是汉族人吧?

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位童信。

童信生前官至正一品前军都督府右都督,他是辽东三万卫人。

三万卫,明洪武二十年初置于斡朵里,次年内迁开原,为辽东都司辖地,居民以蒙古、女真族人为主。

女真族多佟姓,有时也写为“童”,佟氏家族先祖佟答剌哈曾任从二品三万卫都指挥同知。

永乐元年,清肇祖猛哥贴木儿被赐姓“童”,改斡朵里部立建州左卫,为正三品指挥使。

知道童信是什么人了吧?

还有那个鸡儿,全名叫做童海鸡儿,胡人,疑似女真族。

总的来说,朱元璋这么干,无非是为了加快统治区内汉蒙两个民族的融合,采取的法律手段,至于谁吃亏谁占便宜,朱元璋没那么想,蛋白质也没必要沾沾自喜。让朱元璋这么一来,现在谁又敢保证,自己的身体里就没有流淌着几滴蒙古族的血液呢?

而且,朱元璋还把蒙古人改成汉姓,更是没法区别了。

顺便给大家看个:

这人的名字叫朱瞻基。

注意看耳环。

再看下面一幅:

这位先生名字叫朱见深。

这幅画叫《四季赏玩图》,上面是个局部,是明朝的宫廷画。就是从下图截取的:

这位明宪宗朱见深头上戴着的帽子,就是蒙古族风格的。

没必要大惊小怪,这就叫民族融合。

元朝是我国历史上疆域最辽阔的王朝,常年的征战,让蒙古军队异常强大,但是,因为蒙古统治者不善于治国,引起了元末老百姓起义,结果元朝最终被推翻了,汉人重新拿回了江山统治权。不过但,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王朝在历史上存留的时间并不长,仅不到一百年的时间便灭亡了。

但毕竟当年蒙古人也在中原大地生活了近一百年的时间,元朝灭亡之后,肯定有很多蒙古人留在了中原没有办法回去。

那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当年是怎样对待那些蒙古遗留下来的百姓的呢?

不可否认,在我国二百多位皇帝之中,朱元璋是一位相当富有谋略和智慧的皇帝,从社会的最底层,一步一步爬上起义军统领的位置,再到最后建立了大明王朝,是极个别实现草根逆袭的典型。

蒙古被他推翻后,因为古代交通不发达的问题,加上各类限制,有些蒙古人不得不留下来,那这些人怎么个安排是明朝建立之初所要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虽然称得上是明君,但是他有时候也是嗜杀成性,很多开国功臣都死于他的手中。

那当年这些蒙古人就没有遭到朱元璋的屠杀吗?

其实并没有。那些被朱元璋屠杀和遭到牵连的大臣,全部都是因为他们犯了罪或者是有谋反的意图,而这些蒙古人一无所有,朱元璋并没有平白无故的屠杀他们,而是下了将他们“同化”的命令,以便于管理他们。

回想当年蒙古人刚刚入主中原的时候,或者是后来的满族人,他们都对汉人进行过大规模的屠杀,相比起来朱元璋的这种政策就已经算是最仁慈的了。

而至于具体的“同化”政策则如下:不论是男人还是女人,一律不得保留之前蒙古人的穿搭习惯,民族服装、配饰等都要销毁。由蒙古姓氏改为汉族姓氏,所有人将蒙古语弃用,改为学习汉语。

上面的这些是笼统的针对所有蒙古人的,还有一项专门针对蒙古女子的,《明律》中规定,蒙古女子以后不能嫁给蒙古男人,只能嫁给汉族男人,之前已经结婚了的蒙古女子可以和他的蒙古丈夫生活。

但是,在《明律》推出之后,所有到了结婚年龄的女子只能找汉人丈夫,一旦发现女子在婚配方面违反了《明律》规定,女子将受到杖刑。

可能很多人都疑问,那些蒙古男子怎么办呢?

虽然《明律》上没有对他们的婚配明确规定,其实,对蒙古女子的规定就是对他们只能和汉人女子结婚的默许。

虽然政策开始的时候,很多蒙古女子并不愿意去执行,但最后她们还是在《明律》面前低下了头。通过这种政策,朱元璋完全实现了将众多的蒙古人同化的目标,有效的维护了大明王朝的统治。

蒙古女子必须与汉人男子结婚,为其生子,违者全家都变为奴隶,永世不得翻身。朱元璋为了同化她们而强制进行的。

明朝开国之君朱元璋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历史之中,一共诞生了408位帝王,而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毫无疑问是能够排进前五的一位。朱元璋的幼年生活极其困苦,当过乞丐、和尚、放牛娃,走投无路之下,顺应天下大势加入了起义军,经过数年兵戈铁马的厮杀,最终于1368年建立了鼎盛的大明王朝。

对蒙政策

北伐的时候,朱元璋颁发了圣旨,表示只追究蒙元皇帝的罪过,百姓是无辜的。要求徐达不能对百姓烧杀抢夺,甚至还要善待元室宗亲。

攻克元大都后,徐达上报战果。此战战果颇丰,擒获大量蒙古人。朱元璋下令,将蒙古大部分青壮年男子统统招入军队,分散安置,然后派到边境戍边;强令所有蒙古人必须抛弃蒙古姓名,改用汉族姓名;强令所有蒙古男子只能娶汉族女子为妻。这一招确实厉害,不仅能淡化蒙古人的民族意识,让其有生力量不仅无法反叛,还可以为己所用。

实际效果

事实也证明,这项政策非常有效果,很短的时间内,这些被安置的蒙古人在服饰、语言、风俗上完全融入了华夏文明。至于政策的残忍,根本谈不上,如果没有同化政策,这些被征服的蒙古女子,或许会沦为奴隶,或者是被全部杀掉,最好的结果也是回到大漠风餐露宿。相比之下,让他们融入华夏文明,是她们最好的结局。

总的来说,朱元璋一面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赢取汉人的心;一面通过“批判继承”元朝部分制度,“无差别”对待异族,来实现民族大融合,堪称经典。而对于那部分已经彻底融入汉人的蒙古女子而言,抑或是幸事抑或是憾事。从民族属性上觉得残忍也是可以理解的。

明宪宗朱见深,明朝第八位皇帝,也即是成化皇帝。作为皇帝,朱见深在位二十三年,时间不短,执政所为也颇有争议,值得细细评价,但我们今天要说的并不是朱见深,而是他执政期内的另外两位传奇人物,这俩人,一位是蒙古中兴女英雄,一位是成化第一宦官,这就是满都海与汪直。

汪直,明朝著名权宦,后世评价一般负面居多,被与王振、曹吉祥之流并列,被称为大奸。

(近如王振、曹吉祥、汪直等,或参预机宜,干政令,招权纳宠,邀功启衅。或引左道,进*巧,以荡上心。误国殃民,莫此为甚。)

实际上汪直此人并不简单。他一生故事很多,也算是个传奇人物。明朝权宦很多,由于太监的身份,后世对他们的评价大多站在藐视的立场,往往先戴着负面的眼睛。

汪直曾手握大权,最后虽被贬南京,终究得以善终,且身后未被清算,光这一点,就比不少名臣都强上很多,也可看出此人之不凡。强如于谦、张居正,结局甚至都不如汪直。

满都海,在明朝史书上记载不多,在蒙古史料中却是个传奇人物,被称为“蒙古中兴之母”,她出身于汪古部,汪古部与蒙古黄金家族是世代姻亲的关系,成吉思汗女儿阿海公主就嫁与汪古部首领阿兀思,从此世代通婚,互称“安答”,满都海也成为了黄金家族后裔满都古勒的侧室并为他生下二女。

满都古勒不久去世,满都海成了寡妇,也是蒙古高原上最吸引人的寡妇,她本身文武双全倒是其次,关键在于她的身份和蒙古的习俗。作为已故大汗的遗孀,她选择了谁当丈夫,谁就能成为下任蒙古大汗。

最后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满都海决定嫁给孛罗忽留下的孤儿巴图蒙克。这个决定之所以出人意料,不但因为满都海的年龄比巴图蒙克大很多,有大十五岁和二十五岁两种说法,个人更倾向于大十五岁,从辈分上算满都海是巴图蒙克曾叔祖母(高出三代),而且还因为孛罗忽不久之前还是满都古勒的敌人。

满都海有自己的考虑,从继承顺位上来看,黄金家族当时已人丁凋零,这得益于瓦剌部也先的屠杀,也先即是制造土木之变的瓦剌首领,巴图蒙克已是当时最高顺位,虽然他只有四岁或七岁。

当时的草原还是四分五裂,瓦剌经过了也先的辉煌开始衰落,分裂为四部,但总体实力依然强大,始终与蒙古本部落也就是鞑靼部争夺汗位,如果与任何一个外姓部落结婚,不仅将面临着被卫拉特各部落联手进攻的局面,还将失去鞑靼部的支持,对于立志要统一东西蒙古的满都海来说显然会非常不利,在这种情况下,嫁给巴图蒙克是明智的选择。

随后的历史进程也证明了这点,巴图蒙克成年后成为了被称为“蒙古中兴之主”的达延汗,这与满都海的选择是密不可分的。

汪直最活跃的时期是成化十二年(1476年)到成化十九年(1483年),满都海活跃的时期是1467年1480年,致力于统一蒙古的她一生都在南征北战,两人的活跃期之间有四年是重叠的

除了东击卫拉特也即瓦剌,鞑靼也不忘屡屡犯边,与汪直的巅峰期有四年左右的交集,而汪直是个好武功的太监,还曾长期镇守边关,与鞑靼作战无可避免。

满都海的事迹在汉人典籍中几乎无迹可寻,即便在对边患记录比较翔实的《明实录》中都没有只言片语,较有名的一些私人著作中更是毫无头绪。

但在蒙古史料中,不管是公认蒙古三大文献的《黄金史纲》《蒙古源流》还是其他如《蒙古黄金史》《蒙古家谱》等著作中,都是不吝笔墨,大加褒扬,形成鲜明对比,不过很遗憾的是,由于蒙古史独特的叙述方式,其细节仍然互相冲突,语焉不详。

满都海是蒙古史上仅次于成吉思汗的第二号人物(道润梯步校注《蒙古源流》)

由于对满都海的记录不完整,所以对此段历史感兴趣的网友在没有具体史料考证的情况下,大部分也只能自行脑补,满都海的主要功绩是下嫁当时尚是儿童的达延汗维护了黄金家族的统治,征服右翼,进攻东蒙古瓦剌等,由于其是女性携幼夫出征,使其更具传奇色彩。

但就是这样一位被称为“蒙古中兴之母”的传奇女子,蒙古史籍中对她的记载却在1480年就戛然而止,再也找不到了,根据她的年龄来推测,当时满都海应该只有三十二至三十五岁,远低于正常死亡年龄,这无疑很不正常。

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好比明成祖朱棣征战一生,史书中关于他的记载到他六征蒙古时却突然结束了,连怎么死的都没有任何交代,这就引起了当代网友的好奇,对其死因进行诸多猜测,大致有以下几种说法。

难产说,这种说法认为,1480年满都海三十几岁,还处于女性的生育年龄。达延汗成年后,满都海与他生了七子一女,其中至少有两对双胞胎,这个生育率是非常高的,在当年草原约等于无的医疗环境下,如若生产时遭遇凶险,基本等于宣告死亡,而三十几岁的孕妇也是高危产妇,如果说是死于难产,也是有可能的。

战死说,将军难免阵前亡,对于常年亲自征伐的武将来说,战死是归宿之一,这也是很多人支持的一种说法。

这种说法就必然要请出汪直,结合他的活动来进行分析。汪直在成化十二年(1476年)崭露头角,到了成化十五年(1479年)已经权倾天下,炙手可热。

汪直在政治上的是非不在本文讨论之列,“直年少喜兵”,他在军事上的表现是十分出彩的。

成化十五年,建州女真意图犯边,汪直受命监军讨伐,在建州之役中表现得有勇有谋,女真人被杀戮大半,由于清朝篡改了明史,战役具体细节不详,但看事后的封赏是改不掉的。

担任总兵官的朱永原为抚宁侯,此役后被封保国公,汪直加俸三十六石,并由此总督十二团营,成为第一个掌握禁军的内臣。

(直听之,用抚宁侯朱永总兵,而自监其军。师还,永封保国公,钺晋右都御史,直加禄米。)

朱永由侯爵直接升为公爵,可见其功劳。汪直更是直接加了三级俸禄(明朝太监无品级可升,最直接的封赏就是加俸),并得以掌管禁军,此役之大获全胜,可见一斑。对比一下,在北京保卫战中军功第一的石亨也只是因功被封侯,军神戚继光终其一生也未被封侯。

辽东的女真和西北的蒙古始终是明朝的两大边患,女真被汪直暴击了,鞑靼又不安分起来。满都海对于蒙古部落来说是中兴之母,对于明朝来说,她只是个鞑酋,是个挑起边患的首领。

满都海中兴蒙古的志向必然与明朝扫平边患的目标产生冲突,战争很快就来了。

成化十六年,鞑靼大举入侵河套,汪直监军,王越提督军务,朱永任总兵官出兵抵御。汪直探到蒙古王庭设在威宁海,于是派朱永领兵诱敌,自己跟王越率精兵两万,经过二十多天的潜行到达王庭所在地猫儿庄附近,趁天降大雪夜袭蒙古大营,大获全胜。此战后,汪直加俸四十八石,王越以功封威宁伯,成为明朝仅有的三位以战功封伯的文臣之一。

成化十七年,鞑靼军又入侵大同,汪直总督军务,以王越任总兵官出兵征讨,在黑石崖处又大胜鞑靼,取得了又一次胜利,汪直得到的封赏是加俸三百石,对于十二石为一级封赏的太监来说,这是前所未有的记录。

王平落网记:将新婚女子杀死在家中,竟因一件小事,后来怎样?

命案严重,但并不是命案的原因都是血仇。破案后我们追查原因,可能只是一场无足轻重的争吵。内蒙古新婚女教师黄亚青惨死,是一场争吵引发的...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