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中国古代天文学书籍
中国古代就设立了专职的天文官,专门从事“观象授时”。文学方面屡有革新的优良历法、令人惊羡的发明创造、卓有见识的宇宙观等,在世界天文学发展史上,无不占据重要的地位。早在仰韶文化时期,人们就描绘了光芒四射的太阳形象,进而对太阳上的变化也屡有记载,描绘出太阳边缘有大小如同弹丸、成倾斜形状的太阳黑子。中国古代历法不仅包括节气的推算、每月的日数的分配、月和闰月的安排等,还包括许多天文学的内容,如日月食发生时刻和可见情况的计算和预报,五大行星位置的推算和预报等。
如果你想得到这些全部四百多册的天文历法书籍的话注意看右下角
我收集的古代天文的书籍目录:
│ 观象玩占pdf
│ 通雅·天文pdf
│ 钦定大清会典图——天文(上)pdf
│ 钦定大清会典图——天文(下)pdf
│ 隋书·律历志pdf
│ 大统历注 不著撰者pdf
│ 天文略 明 蔡汝楠撰pdf
│ 宣西通 (清)许桂林撰pdf
│ 恒星星座书苏菲pdf
│ 授时历议pdf
│ 民历铺注解惑 (德)汤若望撰pdf
│ 玉烛宝典pdf
│ 甘石星经pdf
│ 目录树bat
│ 算七政交食凌犯法 全一册pdf
│ 推春秋日食法 (清)施彦士撰 pdf
│ 新编遵依司天台经纬历书 (明)陆位校pdf
│ 春秋日食辨正(清)王韬撰pdf
│ 晋书·律历志pdf
│ 步天歌(影印版)pdf
│
├─七政推步 (明)贝琳
│ 七政推步 (明)贝琳-卷一-卷二pdf
│ 七政推步 (明)贝琳-卷三-卷四pdf
│ 七政推步 (明)贝琳-卷五pdf
│ 七政推步 (明)贝琳-卷六-卷七pdf
│
├─三才实义天集 (清)周于漆
│ 三才实义天集 (清)周于漆-一pdf
│ 三才实义天集 (清)周于漆-七pdf
│ 三才实义天集 (清)周于漆-三pdf
│ 三才实义天集 (清)周于漆-二pdf
│ 三才实义天集 (清)周于漆-五pdf
│ 三才实义天集 (清)周于漆-八pdf
│ 三才实义天集 (清)周于漆-六pdf
│ 三才实义天集 (清)周于漆-四pdf
│ 《清史天文志》稿本01pdf
│ 《清史天文志》稿本02pdf
│ 三垣七政二十八宿周天精鉴 (明)章士纯撰pdf
│ 三垣列舍入宿去极集 不著撰者pdf
│ 三统术详说 (清)陈澧撰pdf
│ 交食通轨日食通轨月食通轨四馀通轨五星通轨 不著撰者pdf
│ 历象本要 (清)杨文言撰pdf
│ 古今推步诸术考 (清)汪曰桢pdf
│ 古周髀算经 (汉)赵君卿注pdf
│ 周天星位经纬宿度考 不著撰者pdf
│ 周髀算经周髀算经音义 赵君卿注 (宋)李籍撰pdf
│ 唐月令注全一册李林甫pdf
│ 嚣嚣子历镜 (清)胡袭参 方江自辑pdf
│ 四时气候集解明李泰pdf
│ 回回历法释例 (明)贝琳撰pdf
│ 地球图说 (法)蒋友仁译pdf
│ 大清时宪书笺释 (清)缪之晋辑pdf
├─神道大编象宗华天五星 (明)周云撰
│ 神道大编象宗华天五星 (明)周云撰-一pdf
│ 神道大编象宗华天五星 (明)周云撰-三pdf
│ 神道大编象宗华天五星 (明)周云撰-二pdf
│ 神道大编象宗华天五星 (明)周云撰-四pdf
│
├─观象玩占 (唐)李淳风撰
│ 观象玩占 (唐)李淳风撰一pdf
│ 观象玩占 (唐)李淳风撰七pdf
│ 观象玩占 (唐)李淳风撰三pdf
│ 观象玩占 (唐)李淳风撰九pdf
│ 观象玩占 (唐)李淳风撰二pdf
│ 观象玩占 (唐)李淳风撰五pdf
│ 观象玩占 (唐)李淳风撰八pdf
│ 观象玩占 (唐)李淳风撰六pdf
│ 观象玩占 (唐)李淳风撰十pdf
│ 观象玩占 (唐)李淳风撰十一pdf
│ 观象玩占 (唐)李淳风撰十七pdf
│ 观象玩占 (唐)李淳风撰十三pdf
│ 观象玩占 (唐)李淳风撰十二pdf
│ 观象玩占 (唐)李淳风撰十五pdf
│ 观象玩占 (唐)李淳风撰十六pdf
│ 观象玩占 (唐)李淳风撰十四pdf
│ 观象玩占 (唐)李淳风撰四pdf
│
├─钦定仪象考成
│ 钦定仪象考成-01_钦定仪象考成_卷首上pdf
│ 钦定仪象考成-02_钦定仪象考成_卷首下pdf
│ 钦定仪象考成-03_钦定仪象考成_卷一至卷三pdf
│ 钦定仪象考成-04_钦定仪象考成_卷四至卷六pdf
│ 钦定仪象考成-05_钦定仪象考成_卷七至卷九pdf
│ 钦定仪象考成-06_钦定仪象考成_卷十至卷十二pdf
│ 钦定仪象考成-07_钦定仪象考成_卷十三至卷十六pdf
│ 钦定仪象考成-08_钦定仪象考成_卷十七至卷十九pdf
│ 钦定仪象考成-09_钦定仪象考成_卷二十至卷二十二pdf
│ 钦定仪象考成-10_钦定仪象考成_卷二十三至卷二十五pdf
│ 钦定仪象考成-11_钦定仪象考成_卷二十六pdf
│ 钦定仪象考成-12_钦定仪象考成_卷二十七至卷三十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 不著撰者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 不著撰者-一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 不著撰者-七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 不著撰者-三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 不著撰者-九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 不著撰者-二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 不著撰者-五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 不著撰者-八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 不著撰者-六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 不著撰者-十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 不著撰者-十一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 不著撰者-十三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 不著撰者-十二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 不著撰者-十五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 不著撰者-十六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 不著撰者-十四pdf
│ 钦定仪象考成续编 不著撰者-四pdf
│
└─钦定天文正义 不著撰者
钦定天文正义 不著撰者-一pdf
钦定天文正义 不著撰者-七pdf
钦定天文正义 不著撰者-三pdf
钦定天文正义 不著撰者-九pdf
钦定天文正义 不著撰者-二pdf
钦定天文正义 不著撰者-二十pdf
钦定天文正义 不著撰者-二十一pdf
钦定天文正义 不著撰者-二十七pdf
钦定天文正义 不著撰者-二十三pdf
├─推步法解 (清)江永撰
│ 推步法解 (清)江永撰-一pdf
│ 推步法解 (清)江永撰-二pdf
│
├─新制灵台仪象志 (比)南怀仁撰
│ 新制灵台仪象志 (比)南怀仁撰-一pdf
│ 新制灵台仪象志 (比)南怀仁撰-七pdf
│ 新制灵台仪象志 (比)南怀仁撰-三pdf
│ 新制灵台仪象志 (比)南怀仁撰-九pdf
│ 新制灵台仪象志 (比)南怀仁撰-二pdf
│ 新制灵台仪象志 (比)南怀仁撰-五pdf
│ 新制灵台仪象志 (比)南怀仁撰-八pdf
│ 新制灵台仪象志 (比)南怀仁撰-六pdf
│ 新制灵台仪象志 (比)南怀仁撰-十pdf
│ 新制灵台仪象志 (比)南怀仁撰-十一pdf
│ 新制灵台仪象志 (比)南怀仁撰-十三pdf
│ 新制灵台仪象志 (比)南怀仁撰-十二pdf
│ 新制灵台仪象志 (比)南怀仁撰-十四pdf
│ 新制灵台仪象志 (比)南怀仁撰-四pdf
│
├─春秋日食集证 (清)冯澄撰
│ 春秋日食集证 (清)冯澄撰一pdf
│ 春秋日食集证 (清)冯澄撰三pdf
│ 春秋日食集证 (清)冯澄撰二pdf
│ 春秋日食集证 (清)冯澄撰五pdf
│ 春秋日食集证 (清)冯澄撰四pdf
│
├─春秋朔闰至日考 (清)王韬撰
│ 春秋朔闰至日考 (清)王韬撰一pdf
│ 春秋朔闰至日考 (清)王韬撰三pdf
│ 春秋朔闰至日考 (清)王韬撰二pdf
│
├─春秋长历 (清)陈厚耀
│ 春秋长历 (清)陈厚耀卷一-卷二pdf
│ 春秋长历 (清)陈厚耀卷三-卷四pdf
│ 春秋长历 (清)陈厚耀卷五pdf
│ 春秋长历 (清)陈厚耀卷八-卷九pdf
│ 春秋长历 (清)陈厚耀卷六-卷七pdf
│ 春秋长历 (清)陈厚耀卷十pdf
│
中国古代天文学大系一套,目前我看过古代《天文学思想》《古代星占学》《古代历法史》这三本。非醉心于此者绕道,非十年之功难见一隅。推荐《中国天文学史大系》,全十册很不错。《基础天文学》《通俗天文学》《行星与恒星》《天文爱好者手册》天文爱好者杂志,《天文学新概论》这些都强烈推荐
不过讲真没必要一下上那么深的,《天文学史话》,入门很好用,用心看一天就能看完。
还有一些比较偏门的,《中国占星术的世界》桥本敬造。也是小册子级别,但是对于系统了解肯定不够。
学差不多了有精力再去读什么二十四史的天文内容。值得注意的是,其实历书或者律历志之类的内容含有很多天文内容。别光看天文志。天文志以记录和占卜为主。后来加入仪器天象之类的……
有些古代天文类的的书籍在 古籍阁 差不多都能找到PDF格式电子版,还有很多国外图书馆藏的地天文书籍
还有些古代的天文书籍也非常不错,非常值得参考
古代天文书籍推荐目录如下:
《民历铺注解惑》《玉烛宝典》《甘石星经》《三垣七政二十八宿周天精鉴 -明》
《嚣嚣子历镜 (清)》《四时气候集解明》《步天歌(影印版)》《清史天文志》
《地球图说 (法)》《观象玩占》《通雅·天文》《春秋日食辨正(清)》
《历象本要 (清)》《古今推步诸术考 (清)》《古周髀算经 (汉)》
《全史日至源流 (清)》《历算全书 (清) 》 《周髀算经 (汉)》
《三垣列舍入宿去极集》《六经天文编 (宋) 》《乙巳占 (唐)》
《周天星位经纬宿度考 》《周髀算经周髀算经音义 (宋)》《隋书·律历志》
《宣西通 (清)》《恒星星座书》《授时历议》《推春秋日食法 (清)》
《天文略》《晋书·律历志》《三才实义天集 (清)》《唐月令注全一册》
我有历法与天文学的发展是紧密相联的,中国是世界上产生天文学最早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有历法的国家之一。远在5000多年前,中国就有了《阴阳历》,每年366天。商代(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66年)时期,已有专门的官员负责天文历法,当时采用的是《阴阳合历》,将闰月放在岁末,称为“十三月”。西周(公元前1066年~公元前771年)时期,天文学家用圭、表测量日影,确定冬至、夏至和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来指导农牧业生产。
西汉(公元前206年~公元23年)汉武帝时,命令官员在古历的基础上重新制定了新的历法——《太初历》(公元前104年成书),沿用200余年。东汉(公元25年~公元220年)初年,国家又制定了《四分历》。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18年)时期,祖冲之制定《大明历》,首次将岁差计算入内,每年3652428天,与现在的精确测量值仅相差52秒。
唐代(公元618年~907年)著名天文学家僧一行经过数年的测量后制定了中国历史上最全面最详尽的历书——《大衍历》。该书共七部分,包括:计算朔月,望月的方法,计算二十四节气及昼夜长短的方法,计算太阳,月亮运动,计算五大行星的运动,七十二侯,六十四卦,以及预测日食,月食等。这个历法对中国历法史影响很大,在明末采用西欧方法编历之前,历次修订历法都是仿照它的结构进行的。
北宋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沈括制订了依据时令气节而定的《十二气节历》,撤销闰月,与现行的公历主张一致。元朝(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郭守敬在实际观测的基础上,吸取了前人的经验,加上自己的创见,编订了中国最优秀的历法《授时历》。废除了上元积年的日法,创立了招差法,孤矢割圆术,精确而圆满地解决了古历中定朔、闺月安排,二十四节气安排,预推日、月食日期、时刻和见食情的四个主要问题。
从明朝(公元1368年~公元1644年)万历年间开始,中国历法引入西学,清代(公元1644年~公元1911年)初期顺治时,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等人编制《时宪历》。公元1912年,中国开始使用公历,但同时使用农历,其实质上仍是《时宪历》。
上古人们认为宇宙有一位至高无上的主宰,称为“帝”或“上帝”。在上古文献里,天和帝常常成为同义词。自然现象各有它的人格化的主持者,如风师谓之飞廉,雨师谓之屏翳,云师谓之丰隆,日御谓之羲和,月御谓之望舒。(这些名字,主要用作古诗赋中的辞藻。)可删,因为“丰隆”、“羲和”、“望舒”在《黄帝内经》中用以论述自然界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
出于农耕民族掌握四季变化的需要,古人观测天象是很勤的,殷商时代的甲骨文就有了某些星名和日食、月食的记载,《尚书》、《诗经》、《春秋》、《左传》、《国语》、《尔雅》等书有许多关于星宿的叙述和丰富的天象记录,史记有《天官书》,《汉书》有《天文志》。
古人的天文知识不仅丰富,而且也很普及。明末顾炎武在《日知录》里说: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户”,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 ”
[编辑本段]基本概念
以下介绍七政五纬、二十八宿四象、三垣、十二次、分野等天文基本概念。
一、七政、五纬: 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称七政,也叫七曜。其中金木水火土合起来又称五纬。
金星古称明星,又名太白,这是因为它光色银白,亮度特强。《诗经》的“子兴视夜,明星有灿”( 《郑风·女曰鸡鸣》),“昏以为期,明星煌煌”( 《陈风·东门之杨》)都是指金星说的。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木星常称为岁星,简称岁
水星又叫辰星。
火星古名荧惑。
土星又叫镇星或填星
需要注意的是,先秦古籍中谈到天象时所说的水并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营室),即室宿,在西方则为飞马坐的αβ两星。如《左传庄公十九年》 “水昏而正栽”。 先秦古籍中谈到天象时所说的火也不是指行星中的火星,而是恒星中的大火,特指心宿二,在西方则天蝎座的α星,如《诗经》中的“七月流火”。
二、二十八宿、四象
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因为恒星相互间的位置相对稳定不变,可以用它们来做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古人选取黄道赤道附近的十十八星宿作为坐标。下面先介绍一下黄道、赤道。
黄道是古人假想的太阳周年运行轨道。地球沿着自己的轨道国境线太阳公转,从地球轨道不同的位置上看太阳,则太阳在天球(为研究天文而假想的,通常是以地球为中心,无限长为半径的球体)上的投影的位置也不尽相同。这种视位置的移动叫做太阳的视运动,大阳周年的视运动轨迹就是黄道。
赤道不是指地球的赤道,而是指天球赤道,就是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
星宿不是一颗星,而是邻近若干得的集合。古人把比较靠近的几颗恒星联系起来,东西南北各有七宿,每七宿,想象成一种动物,称为二十八宿:
东方苍龙: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斗扣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井鬼柳星张翼轸
(亢音kang4, 氐音di1,箕音ji1,昴音mao3,觜音zi1,参shen1,轸zhen3)。苍龙、玄武、白虎和朱雀称为四象。玄武是一种龟蛇合体的动物。
古人以二十八宿来观测日月和五个行星的运行。了解了这一点,古书上的一些内容就不难懂了。《尚书》“月离于毕”指的是月亮附于毕宿(离通丽,附着的意思);《论衡》“荧惑守心”指的是火星位于心宿;《诗经》“太白食昴”指金星遮蔽了昴宿。
二十八宿不仅用于观测日月五星,有的还是古人测定岁时季节的观测对象。上古时代,人们认为初昏时参宿在南方就是春季正月,心宿在正南方就是夏季五月等。另外,古人还按上述二十八宿为主体,把黄道附近的一周天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分为28个不等分。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二十八宿就意味着28个不等分的星空区域了。
三、三垣
古代对星空的分区,除了二十八宿以外,还有所谓三垣。既然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古人在黄河流域的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它各星,合为一区,名曰紫微垣。在紫微垣外,在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是太微垣;在房心箕斗以北的星区是天市垣。
北斗七星在古代天文也占有重要地位。北斗是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的。古人把这七星联系起来想像成舀酒的斗形。天枢、天璇、天玑、天权为斗身,古曰魁;玉衡、开阳、摇光为斗柄,古曰杓。北斗七星属于大熊座。
古人很重视北斗,因为可以利用它来辨方向,定季节。把天璇、天枢连成直线并延长五倍距离,就可以找到北极星,而北极星是北方的标志。北斗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在于天空不同的方位。人们看起来它在围绕着北极星转动,所以古人又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斗柄指斗,天下皆春;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四、十二次
古人为了说明日月五星的运行和节气的变换,黄道附近一周天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分为十二等分,称为十二次。每次中都有二十八宿中的某些星宿作为标志。由于十二次是等分的,而二十八宿广狭不一,所以十二次各次的起止界限不能宿与宿之间的界限一致,有些宿是跨属于相邻的两个次的。列表如下:
十二次 二十八宿
1.星纪 斗牛女
2.玄枵 女虚危
3.诹訾 危室壁奎
4.降娄 奎娄胃
5.大梁 胃昴毕
6.实沈 毕觜参井
7.鹑首 井鬼柳
8.鹑火 柳星张
9.鹑尾 张翼轸
10.寿星 轸角亢氐
11.大火 氐房心尾
12.析木 尾箕斗
枵音xiao1, 诹訾音zou1 zi1
[编辑本段]起止界限与中国的大致对照
外国古代把黄道南北各八度以内的空间称为黄道带,也自西向东分为十二等分。起止界限与中国的十二次略有差异,大致对照如下:
十二次 黄道十二宫
1.星纪 摩羯宫
2.玄枵 宝瓶宫
3.诹訾 双鱼宫
4.降娄 白羊宫
5.大梁 金牛宫
6.实沈 双子宫
7.鹑首 巨蟹宫
8.鹑火 狮子宫
9.鹑尾 室女宫
10.寿星 天秤宫
11.大火 天蝎宫
12.析木 人马宫
古人创立十二次主要有两个用途:第一:用来指示太阳所在的位置,以说明节气的变换,例如太阳在星纪中交冬至,在玄枵中交大寒。第二,用来说明岁星(木星)每年运行所到的位置,并拒以纪年,例如说某年“岁在星纪”,次年在“岁在玄枵”等。
十二次的名称,多和各自所属的星宿有关。例如大火是次名,同时又是心宿的星名。鹑首、鹑火、鹑尾,其所以名鹑,显然又和南方朱雀有关,朱雀七宿也正属于这天宿内。
五、分野
古人是把天上的星宿和地上的州域联系起来看的。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根据地上的区域来划分天上的星宿,把天上的星宿分别指配于地上的州图,使它们相互对应。说某星是某国的分星,某某星宿是某某州国的分野,这种看法,即是“分野”的概念。
古人的建立分野的目的在观察天象,以占卜地上所配州国的吉凶。《论衡》中谈到荧惑守心时就说:“荧惑,天罚也;心,宋分野也。视当君。”对野有了了解,就可以知道古代作家在写到某地区时会连写到这个地区相配的星宿。如庚信《衷哀江南赋》:以鹑首而赐秦,天何为而此醉,王勃《滕王阁序》,“星分翼轸”,李白《蜀道难》“扪参历井”。指的就是所描绘的地方的星宿分野。
古代是把天象的变化和人事的吉凶联系到一起的。如日食是上帝对当政者的警告,彗星的出现象征关兵灾。岁星正常运行到某某星宿,则地上与之相配的州国就会五谷丰登,而荧惑运行到某一星配,这个地区就会有灾祸等。古人还认为,一些天象的变化还是水旱、饥馑、疾疫、盗贼等自然、社会现象的预兆。
以下介绍七政五纬、二十八宿四象、三垣、十二次、分野等天文基本概念。
一、七政、五纬:古人把日月和金木水火土称七政,也叫七曜。其中金木水火土合起来又称五纬。
金星古称明星,又名太白,这是因为它光色银白,亮度特强。《诗经》的“子兴视夜,明星有灿”(《郑风·女曰鸡鸣》),“昏以为期,明星煌煌”(《陈风·东门之杨》)都是指金星说的。金星黎明见于东方叫“启明”,黄昏见于西方叫“长庚”。
木星常称为岁星,简称岁
水星又叫辰星。
火星古名荧惑。
土星又叫镇星或填星
需要注意的是,先秦古籍中谈到天象时所说的水并不是指行星中的水星,而是指恒星中的定星(营室),即室宿,在西方则为飞马坐的αβ两星。如《左传庄公十九年》 “水昏而正栽”。先秦古籍中谈到天象时所说的火也不是指行星中的火星,而是恒星中的大火,特指心宿二,在西方则天蝎座的α星,如《诗经》中的“七月流火”。
二、二十八宿、四象
古人观测日月五星的运行是以恒星为背景的,因为恒星相互间的位置相对稳定不变,可以用它们来做日月五星运行所到的位置。古人选取黄道赤道附近的十十八星宿作为坐标。下面先介绍一下黄道、赤道。
黄道是古人假想的太阳周年运行轨道。地球沿着自己的轨道国境线太阳公转,从地球轨道不同的位置上看太阳,则太阳在天球(为研究天文而假想的,通常是以地球为中心,无限长为半径的球体)上的投影的位置也不尽相同。这种视位置的移动叫做太阳的视运动,大阳周年的视运动轨迹就是黄道。
赤道不是指地球的赤道,而是指天球赤道,就是地球赤道在天球上的投影。
星宿不是一颗星,而是邻近若干得的集合。古人把比较靠近的几颗恒星联系起来,东西南北各有七宿,每七宿,想象成一种动物,称为二十八宿:
东方苍龙:角亢氐房心尾箕
北方玄武:斗扣女虚危室壁
西方白虎:奎娄胃昴毕觜参
南方朱雀:井鬼柳星张翼轸
(亢音kang4, 氐音di1,箕音ji1,昴音mao3,觜音zi1,参shen1,轸zhen3)。苍龙、玄武、白虎和朱雀称为四象。玄武是一种龟蛇合体的动物。
古人以二十八宿来观测日月和五个行星的运行。了解了这一点,古书上的一些内容就不难懂了。《尚书》“月离于毕”指的是月亮附于毕宿(离通丽,附着的意思);《论衡》“荧惑守心”指的是火星位于心宿;《诗经》“太白食昴”指金星遮蔽了昴宿。
二十八宿不仅用于观测日月五星,有的还是古人测定岁时季节的观测对象。上古时代,人们认为初昏时参宿在南方就是春季正月,心宿在正南方就是夏季五月等。另外,古人还按上述二十八宿为主体,把黄道附近的一周天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分为28个不等分。所以在这个意义上说,二十八宿就意味着28个不等分的星空区域了。
三、三垣
古代对星空的分区,除了二十八宿以外,还有所谓三垣。既然紫微垣、太微垣、天市垣。
古人在黄河流域的北天上空,以北极星为标准,集合周围其它各星,合为一区,名曰紫微垣。在紫微垣外,在星张翼轸以北的星区是太微垣;在房心箕斗以北的星区是天市垣。
北斗七星在古代天文也占有重要地位。北斗是由天枢、天璇、天玑、天权、玉衡、开阳、摇光七星组成的。古人把这七星联系起来想像成舀酒的斗形。天枢、天璇、天玑、天权为斗身,古曰魁;玉衡、开阳、摇光为斗柄,古曰杓。北斗七星属于大熊座。
古人很重视北斗,因为可以利用它来辨方向,定季节。把天璇、天枢连成直线并延长五倍距离,就可以找到北极星,而北极星是北方的标志。北斗星在不同的季节和夜晚不同的时间,出现在于天空不同的方位。人们看起来它在围绕着北极星转动,所以古人又根据初昏时斗柄所指的方向来决定季节:斗柄指斗,天下皆春;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北,天下皆冬。
四、十二次
古人为了说明日月五星的运行和节气的变换,黄道附近一周天按照由西向东的方向分为十二等分,称为十二次。每次中都有二十八宿中的某些星宿作为标志。由于十二次是等分的,而二十八宿广狭不一,所以十二次各次的起止界限不能宿与宿之间的界限一致,有些宿是跨属于相邻的两个次的。列表如下:
十二次 二十八宿
1.星纪 斗牛女
2.玄枵 女虚危
3.诹訾 危室壁奎
4.降娄 奎娄胃
5.大梁 胃昴毕
6.实沈 毕觜参井
7.鹑首 井鬼柳
8.鹑火 柳星张
9.鹑尾 张翼轸
10.寿星 轸角亢氐
11.大火 氐房心尾
12.析木 尾箕斗
枵音xiao1, 诹訾音zou1 zi1
我国古代天文学有非常高的成就,自然会有浩如烟海的专著。提问中特制某一本著作,是不合理的。
就我一名理科生浅薄的见解,至少有以下几类:
《二十四史》对天文志,五行志,律历志等等。当然,名字可能会略有不同,比如大名鼎鼎的《史记》的天文志就叫做《天官书》。
天文历法专著,古代历法精度有限,一般用上十几二十年就要重修。比较有名的往往是在历算中有所突破的精品,比如《三统历》、《乾象历》、《皇极历》、《大衍历》等等。
天文星占著作,最有名的是两部,《甘石星经》和《开元星占》,诚然其中很多占卜的内容今天不值得提倡,不过其中对于星表的记录,五行的运动规律这些资料是弥足珍贵的。
天文仪器的使用注释,比如汉代的《浑天仪注》,宋代的《新仪象法要》,清代的《灵台仪象志》都是比较有名的。
科学专著,比如沈括的《梦溪笔谈》就有不少涉及天文学或者天文仪器的内容。
类书,类似于《永乐大典》、《四库全书》之类的官修大类书不可能没有天文学的内容。
求中国古代天文学书籍
本文2023-10-08 13:16:35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99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