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的传说典故
一、凤育九雏
“九雏”出自《晋书·帝纪第八·穆帝哀帝废帝海西公纪》:“(升平四年)二月,凤凰将九雏见于丰城。”后以“凤引九雏”为天下太平、社会繁荣的吉兆。“九雏”的具体类别名称以及形象并未提及。之后随着各种宗教信仰与民间传说不断演绎融合,九雏的说法不断丰富,未有定论。
二、凤栖于梧
梧桐为树中之王,相传是灵树,能知时知令。《闻见录》:“梧桐百鸟不敢栖,止避凤凰也”。作为百鸟之王的凤凰身怀宇宙,非梧桐不栖。《魏书·王勰传》“凤凰非梧桐不栖”,凤凰择木而栖,后比喻贤才择主而侍。
三、得凤之象
相传凤能知天下治乱兴衰,是中国历史上王道仁政的最好体现,是乱世兴衰的晴雨表,成为神学政治的“形象大使”。
古人曾分出五个等级,以凤凰的五种行止标志政治上的清明程度,于是历代帝王都把“凤鸣朝阳”“百鸟朝凤”当成盛世太平的象征。南齐·谢兆《永明乐十首》:“彩凤鸣朝阳,元鹤舞清商;瑞此永明曲,千载为全皇。”
四、吹箫引凤
相传春秋时,秦穆公有一个女儿,名叫弄玉,姿容绝世,聪明无比,喜好音律,善于吹笙。她吹起玉笙来,声如凤凰啼鸣。秦穆公在宫内筑凤楼让她居住,楼前筑有高台,名叫凤台。
秦穆公想为女儿择婿,弄玉发誓说:“必须选择一个善于吹笙的人。”穆公派人四处寻访善于吹笙的人,都不能如愿。
一天,弄玉梦见一个美男子说:“我是太华山(即华山)的主人,上帝命我与你缔结姻缘。”并以玉笙为之吹奏《华山吟》第一弄。弄玉遂将梦中情景告诉穆公,穆公遂派大臣孟明到华山寻访。
孟明在华山找到一位擅长吹箫的人,名叫萧史,同载而归。孟明引萧史拜见穆公,穆公让他吹奏。萧史奏第一曲,清风习习而来;奏第二曲,彩云四合。
奏第三曲,见白鹤成对,翔舞于空中,孔雀数双,栖集于林际,一时百鸟和鸣,经时方散。穆公遂将女儿弄玉嫁给他,夫妻和睦,恩爱甚笃。
萧史教弄玉吹箫,学会《来凤之曲》。有天晚上,夫妇在月下吹箫,竟有紫凤飞来聚于凤台之左,赤龙飞来盘踞凤台之右。萧史说:“我本是天上神仙,上帝看人间史籍散乱,命我下凡整理。……周人以我有功于史,就称我为萧史,到今天,我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的沧海桑田。
上帝命我为华山之主,与你有夙缘,故以箫声作合,成就了这段姻缘。然而我不能久住人间,今龙凤来迎,可就此离去。”
于是,萧史乘赤龙,弄玉乘紫凤,自凤台翔云而去。就在这天夜晚,有人于太华山听到了凤鸣的声音。这则美丽的神话传说,把琴瑟和谐、鸾凤和鸣诗化了。
五、凤求凰
汉代还流传一个故事:文学家司马相如,少年家贫。有一次被一个叫卓王孙的富商邀去饮酒,无意中发现卓王孙有一在家寡居的年轻女儿,叫卓文君。相如一见钟情,就弹起凤凰琴,唱起“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表示爱慕之情。
卓文君听了十分感动,于是连夜随司马相如私奔,后结成夫妇。“凤求凰”一词,从此用来喻青年男女之间的爱情。大概是由于这些优美动人的故事传说,在装饰纹样上便出现了“吹笙舞凤”、“吹箫引凤”、“鸾凤和鸣”、“鹤飞凤舞”、“百鸟朝凤”“龙凤呈祥”等一系列寓意吉祥的图案。
凤纹形象已不再那么神秘朦胧和似是而非了,凤鸟图案已成为一种清新、生动、活泼的艺术形象,逐渐发展为民族装饰艺术的代表和象征之一。
--凤凰 (中国古代传说中的瑞鸟)
中国人自古便崇尚“龙凤呈祥”,龙的起源可谓众说纷纭,但以闻一多之“综合图腾说”为主流观点;至于凤凰的由来,实际上完全可以从号称“神话渊府”的《山海经》中找到答案。
(一)风与凤
山海经中有很多神鸟,但是若论哪个最为神异,凤凰自然是当仁不让的存在,关于凤凰的描述,在《南次三经》中有极为详细的描述:
《南次三经》:又东五百里曰丹穴之山。其上多金玉。丹水出焉,而南流注于渤海。有鸟焉,其状如鸡,五采而文,名曰凤皇,首文曰德,翼文曰义,背文曰礼,膺文曰仁,腹文曰信。是鸟也,饮食自然,自歌自舞,见则天下安宁。然而,这种“德、义、礼、仁、信”这五种高尚品德的加持,明显是带有一种礼教意味,如果要追寻其神话原型,就必须深入到其名号与字形中去分析。
有意思的是,在甲骨文中所有“风”(风)字都写做“凤“(鳯)。也就是说两字之间可以互换,且含义一致,这是在经过王国维论证之后,古文字界所形成的一个共识。
那么,问题就来了,为什么缥缈无迹的风可以与神异鲜活的凤凰等同起来?
其中的秘密在于甲骨文的造字规则之一“假借”,即借用一字,去表达别的事物。一般来说,如果有一个无法描述的新事物,就借用一个发音接近或是属性近似的字根,来表达这个新事物。
风的存在可以从飘动的旗帜中找寻,那么自然也可以从凤凰扇动的翅膀中觅得踪迹。
(二)相风鸟
早在汉代,在汉京之中便有相风用的铜鸟和铜凤凰,也就是说,将一只铜制的凤凰置于表端,从鸟首的朝向判断风向,其原理和构造已近乎现代的风向标。
但是,对于民间的大众来说,用不着凤凰也用不着这么精巧,可能仅仅是将羽毛缀在竹竿上,从羽毛随风飘动的角度和频率去足够去判断风向和风速了。
所以,风本无形,却可以借助相风之鸟显形,而相风之鸟又常做凤凰之形,因为便称为了风的象征与标志,这便是凤与风甲骨文字一致的内在逻辑,也是凤凰的最初原型之所在。
(三)楚与凤
有意思的是,相比于中原人士对于龙的尊崇,楚人反而更为欣赏凤凰。
比如在先秦文献中,以凤喻人的也唯有楚人了,在《史记》中,楚庄王面对众人的讥讽,淡定地将自己比作“三年飞天,飞将冲天;三年不鸣,鸣将惊人”的神鸟凤凰。
楚人为何会以凤鸟作为崇拜的对象,而并非其他神鸟?
这就与传说中楚人的图腾信仰与祖先崇拜有很大关系,在崔豹的《古今注》中有提到一个“楚魂鸟”,即以楚王死后魂魄化为飞鸟,来暗示楚人与鸟图腾的关系。另外,在考古发掘中,也出现了这么一副象征着死后灵魂升仙的帛画,其中便有一只展翅飞翔的凤鸟在引导一位贵族女子飞天升仙的场景。
而现代生活中人们常说的一句俗语,“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更是将这种对于荆楚人士的揶揄以及对于凤凰的尊崇表现的淋漓尽致,这里的九头鸟,其实就是《山海经》里的神鸟“九凤”
《大荒北经》:大荒之中,有山名曰北极天樻,海水北注焉。有神,九首人面鸟身,名曰九凤。总结一下:凤凰的起源与相风之鸟息息相关,而荆楚文化中对于凤则更加偏爱一些
学术界观点多倾向于否定历史中确实曾有过凤凰,但甲骨文、金文表明,直到商周之际,凤凰还是一种虽然稀见、但却并非不存在的鸟类。
甲骨文中,“风”通“凤”。
殷墟曾出土过一片甲骨,“甲寅卜,呼鸣网,获风。
丙辰,获五。
”这条甲骨文的意思是:商王指令臣鸣用网捕鸟,于丙辰这天捕了五只凤。
“由于系用网埔之,故所获自是生凤。
”早期金文《中鼎》铭辞中有:“……归生风于王。
”文中所提到的“生风”一词,郭沫若曾断定指活凤凰。
凤凰的最早的典籍记录,是《尚书·虞书·益稷第五》篇。
书中叙述大禹治水后,举行庆祝盛典。
由夔龙主持音乐,群鸟群兽在仪式上载歌载舞。
最后,凤凰也来了——“萧韶九成,凤皇来仪”。
商周时期,凤凰被看作是一种神鸟。
故玉器和青铜器上凤纹的刻划,突出地表现统治者的“天命”观念。
这时的凤纹几乎都作花冠状,丰满的翅膀和长长的尾羽,宽大有力的爪,显示出一派勇武健硕的情态。
甲骨文和金文中的凤字,也完全表现出这样一种特征,这时的凤纹完全是鸟类的神秘化和艺术的夸张。
商周青铜器上的凤纹的主要形式特征,考古界的具体的看法是:这些凤纹都是鸟的侧面形象,在青铜器上往往作对称式的排列。
凤冠,有多齿冠、长冠和花冠三种,凡有勾喙的鸟体都可称之为凤,且绝大部分鸟喙呈闭合的弯钩形。
头部的眼大多为正圆或椭圆形,凤体作鸟体或鸡体型。
长短的比例常常根据装饰的部位而有不同的变化。
花冠凤纹都作卷体式,凤的首尾相接,主要装饰在壶和簋一类器物上。
凤纹最富有变化的是尾羽,有长尾、垂尾、分尾和对称连尾等形式。
长尾凤纹的尾部最长的可达鸟体的四分之三,夸张的手法令人赞叹。
长尾或凤鸟纹的尾端又有上卷和下卷的不同,它们主要流行于殷墟中期到西周中期。
凤纹尾羽较宽作下垂状,称垂尾凤纹,盛行于西周中期。
较晚的凤鸟纹因构图变化,使尾羽和凤体分离,即是分尾式。
分尾也有上卷和下卷的不同,大多盛行于西周中期。
商周时期的凤纹,大多以雄浑、肃穆、稳健而见胜,显示了奴隶制社会的等级森严、凝重保守的风气和当时的审美情趣。
不仅作为一种实用图腾标记,而且逐渐推广而成美的艺术形象。
战国秦汉以后,凤凰完全被神化成一种灵异之鸟,但关于凤凰出现的记载却仍然时有所见。
例如《左传昭公(元年~三十二年)》:“我商祖少吴挚之立地,凤鸟适至,故纪于鸟师而鸟名。
”
战国时期是百家诸子争鸣,新经济蓬勃发展的时期,凤纹展现了新的风貌。
凤纹开始变得婉曲秀丽,妩媚多姿,姿态柔美。
收藏于湖北省荆州市博物馆的虎座鸟架鼓,两只昂首卷尾、四肢屈伏、背向而踞的卧虎为底座,虎背上各立一只长腿昂首引吭高歌的鸣凤,背向而立的鸣凤中间,一面大鼓用红绳带悬于凤冠之上。
通体髹黑漆为地,以红、黄、金、蓝等色绘出虎斑纹和凤的羽毛。
全器造型逼真,彩绘绚丽辉煌,既是鼓乐,也是艺术佳作。
值得指出的是,在这一凤与虎的组合形象中,凤高大轩昂,傲视苍穹,虎却矮小瑟缩趴伏于地,反映了楚人崇鸣凤、向往安详的意识和征服猛兽、不畏 的精神。
秦代时期凤纹气质刚健,具有强烈的生活气息,其形象或高傲阔步、或气宇轩昂、或挺胸展翅、表现出的是一种流动的、健壮的、生机勃勃的活力。
从过去以抽象线条为主逐渐发展为形象的具体刻画,所以日益趋向写实;从过去神秘色彩较浓厚的形式,增添了不少生活情趣和装饰性。
因此,从艺术价值来说,已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峰。
1975年云梦睡虎地11号墓出土了秦代彩绘凤鱼纹漆盂,内底绘两条游动自如的鱼与一只单足伫立的凤鸟,纹样宛转奔放,富有动感,画面运用了三足鼎立的构成方法,通过对不同动物纹样的“经营位置”,使画面力场在观者心理上达到平衡。
和战国时期的虎座鸟架鼓相比,彩绘凤鱼纹漆盂的凤纹更具装饰性,凤鸟不再像战国时期凤虎对比那样具有压倒性的对比优势,其体量与两条游鱼相差不多,但凤鸟的头部位于漆盂中心,夸张的头冠横穿内底,动静之间显示其处于绝对的重心地位。
《汉书》载,汉宣帝时“凤皇神爵数集” ,鸟身“高五、六尺”。
《后汉书·卷一·光武帝纪第一》载:“建武十七年,有五凤皇见于颖川之陕县” 。
注引《东观汉记》曰:“凤高八尺”。
而据《京房易传》:“凤皇高丈二。
”汉代人所描绘的凤凰形体特征,有一个共同之处,这就是凤凰体型的奇大——由身高五、六尺直到一丈以上。
汉代对于“四灵”,有两个说法:一个是麟、凤、龟、龙;另一个为天之四灵:青龙、白虎、朱雀、玄武。
又《拾遗记》记述:“尧在位七十年……有祗支之国,献重明之鸟,……状如鸡,鸣似凤,能抟逐猛兽虎狼,使妖灾群恶不能害……其未至之时,国人或刻木,或铸金,为此鸟之状,置于门户之间,则魑魅丑类自然退。
”据此,考古学家认为,汉画像石墓中,墓门铺首之上所刻对称鸟兽,其鸟具冠展翼,若凤凰者,即取意于重明鸟也,认为她能驱退鬼蜮魑魅,故用以装饰拱卫墓门和龙纹一样。
汉代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形成时期,凤文化在这一时期获得了较大发展。
在汉代各种工艺品和建筑装饰上,自然界的鸟,几乎都用作图案题材。
如雁、燕、鹰、凫、鹤、鹦鹉、孔雀、锦鸡、喜鹊、乌鸦、麻雀、鹭、鹳、鸳鸯、鸱枭等等。
但是,最鲜明而富有时代特征的是凤凰一类神化的瑞鸟纹样。
这些能给人们带来祥瑞和兆庆的神鸟,在装饰物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
这些凤鸟形体大方,挺胸展翅,高视阔步,气宇轩昂。
汉代的凤鸟图案,充分流露出形象的动态与气势,处处表现出整体的容量感、线形的速度,以及变化的力量。
大概由于“五彩大鸟”的高度理想化,汉代的凤鸟纹样雄伟而不强悍。
汉代凤纹的另一个显著特征是,按不同的装饰物应用而采用适合的造型,如汉代漆器上的凤纹样、汉代瓦当、画像石上的凤鸟纹样、与汉代青铜器上的凤纹样都具有不同的个性特色。
即使是一方小小的“肖形印”凤纹图案也别具风韵,其简洁、拙朴、浑厚的形式美至今仍为人们赞赏和乐道。
汉代的凤纹大都按不同的装饰物应用而采用适合的造型,从风格特征上看,汉代玉凤纹既稳定了战国时期玉凤纹的典型特征,又在造型、纹饰上打破陈规,巧妙地将汉代的艺术风格渗透其中。
具象凤纹稳中有变,多元并存;抽象凤纹大胆创新,更加写意。
二者之间虚实相应、相辅相成。
汉代玉凤纹的三期发展,反映了典型汉代风格的玉凤纹是形成于西汉中后期的。
从文化上看,独尊儒术、汉继楚绪和道家思想的弥漫,使汉代的精神文化中带有贵玉、崇凤的文化基因,这成为汉代玉凤纹流行的动因。
“引魂升天之使者”、“有德君子之指代”、“辟邪压胜之灵物”,“权力威仪之象征”、“灵与美之化身”这五大文化内涵反映了玉凤纹的使用功能、社会意义及审美情趣,体现了现实主义与宗教主义的契合。
唐代凤凰文化非常发达,作为国家象征的大唐皇宫更是如此,大明宫正南门即名为:丹凤门。
唐代的“凤凰热”,主要表现在以凤喻人,以凤作装饰,以凤美称事物,以凤喻示婚姻情爱。
关于唐代的“凤凰热”,《全唐诗》便是一个很好的佐证。
在《全唐诗》中,凤字出现了2978次,凰字282次,鸾字1080次,凤凰的这三种最有代表性的称谓出现的总数约占《全唐诗》总目数的十分之一,平均约每十首唐诗就有一个“凤”字或“凰”字或“鸾”字。
唐以前,人们不轻易以凤喻人,偶尔能够被美喻为凤凰的仅为君王、圣贤或是超群拔俗之人,被喻为凤凰的女性更是寥寥无几。
然而到了唐代,凤凰喻人被人们使用得自由而随意。
唐代时期凤纹华美丰满,气韵生动,姿态多变,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灿烂一时,装饰艺术的形式感也更加强烈。
人与社会的关系已成为实用美术常见的题材,在内容上更加富于生活的情趣。
自秦汉以后,凤鸟的瑞祥观念稍见淡薄,各种新的形式便自然地脱颖而出,或清健、或壮美、或淡雅、或华丽。
凤纹表现的各种形式,对唐代开拓的装饰艺术的一代新凤,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唐代凤纹的造型更加“鸟体”化,许多铜镜上的凤纹都轻歌漫舞、生意盎然,充满快乐情趣。
成双成对带有本土神仙意味的“鸾凤”,嘴上衔着一条打有“同心结”的飘带或瑞草,和鸣祝颂,象征着美满幸福,这自然和辉煌的盛唐的物质文化生话息息相关,反映出歌舞升平的气象。
另外,从唐代头饰及敦煌佛窟中出现的凤鸟图案上可看到唐代凤纹进一步与人们的生活情趣相和合的现象。
如女性头部装饰的金钗花冠上,凤纹以特有的丰腴的容姿,反映出时代的品味。
宋代装饰艺术在观念形态上偏重寓意,凤鸟纹样便也多吉庆如意的民俗思想愿望和气息,如政和年间的“凤戏牡丹”、“百年好和”、“喜相逢”图案已渐渐地成为程式化的表现方式,凤凰寓意美好的内涵在这一时期得到充分发挥。
宋代凤纹比较清秀,比较写实细腻,喜用柔和的线条,显示怡然自得的情调。
具体表现在凤鸟头上的冠是如意形的,嘴巴短粗,眼睛细长,长腿,散条长尾,每片鳞羽都细致地描绘出来。
宋代瓷器工艺的发达,使凤纹获得了更加广阔的发展天地。
宋代凤鸟装饰纹样,可以从瓷器上找到许多优秀作例。
耀州瓷是宋代北方青瓷的代表,名品青釉提梁倒注瓷壶的提梁一只伏卧着、圆眼短嘴的凤凰,正是宋代凤纹比较写实细腻的反应。
壶嘴为一张口侧卧的母狮,壶身一周饰有凸雕的缠枝牡丹花,因为凤凰、狮子和牡丹分别为百鸟之王,百兽之王和百花之王,这件壶也被称作“三王壶”。
元代瓷器装饰成熟,凤纹的种种表现都富有艺术性,有些形象随手画来,浓淡得宜,明快流畅。
到了明清时期,凤纹装饰已经成为一种特定的造形,无论在圆形、方形或各种各样的装饰形体内,纹样构成都各具其内在形式,而凤纹的共性形态,也进一步规范化。
其中,如明清的“团凤”图案,最是独具一格的饰模式,它与织物上的“团花”。
器物上的“开圆”相配适,表现出特有的装饰风格。
当年南京织造云锦的老艺人,在长期的实践设计中,总结出一套画凤口诀:“凤有三长,眼长、腿长、尾长”,并要“首如锦鸡,头如藤云,翅如仙鹤”。
这代表了明清工艺美术品上凤鸟纹样的成熟的装饰特征。
明清装饰艺术的最富有生气的作品,就是大量的民间工艺品。
民间的蓝印花布、刺绣、挑花;民间木雕、石雕、砖雕和民间剪纸等作品中,形式感更加强烈,手法也更为丰富多样。
明清时期的凤鸟,是在朱雀、鸷凤的基础上以鸟为原形加以变异的。
长足蛇颈,嘴显然是鹰化,目光锐利,肉状雄鸡冠,孔雀状三翎巨尾。
后来经过发展变化,又将雄鸳鸯翼侧耸立状羽毛附于凤的同等部位等,成为今天的凤凰形象。
在丝绸装饰题材有云凤、团凤、穿花凤等,并将他它们与吉祥的寓意联系在一起,以寄托美好的愿望。
凤冠是古代皇帝后妃的冠饰,其上饰有凤凰样珠宝。
明朝凤冠是皇后受册、谒庙、朝会时戴用的礼冠,其形制承宋之制而又加以发展和完善,因之更显雍容华贵之美。
明清时一般女子盛饰所用彩冠也叫凤冠,多用于婚礼时。
据考古得知,凤冠早在汉代就已经出现,但现代所能见到的完整实物,大多属于明代。
明朝定制:凡遇大典,皇后冠用九龙四凤三博鬓(左右共六扇)、皇太子妃则用九翠四凤双博鬓(左右共四扇),行走时帽子两侧的帽扇会展开。
明孝靖皇太后三龙二凤冠,内部用漆竹丝作成圆框,边缘上镶金口圈一周。
冠上饰金龙三、翠凤二。
正中一龙及二凤皆口衔珠宝结,每结系珍珠三颗,红、蓝宝石各一块,凤背满饰珍珠。
冠上共嵌红、蓝宝石95块,珍珠3426颗,总重2165克。
上饰金龙六,翠凤三。
正面顶部正中一龙,口衔珠宝滴,两侧在如意形云头上各饰一飞龙,口衔珠宝串饰;中层三凤口衔珠宝滴,作展翅飞翔状,下层为大珠花三树。
所嵌宝石共128块(其中红宝石71块、蓝宝石57块),珍珠5449颗。
冠总重2905克。
近现代凤凰文化主要体现在大量的民间工艺品中,如蓝印花布、刺绣、挑花、民间木雕、石雕、砖雕及民间剪纸等。
这些凤鸟纹饰,不仅富有鲜明的时代气息,同时也牢牢地保持着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情趣。
凤凰起源
凤凰的起源约在新石器时代,原始社会彩陶上的很多鸟纹是凤凰的雏形,距今约6700年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出土,在象牙骨器上就有双鸟纹的雕刻形象,这双鸟纹应是古代凤凰的最早记载。
根据神话传说,凤是从东方殷族的鸟图腾演化而成。
《山海经·大荒西经》提到有一种五彩鸟,有三种名称,叫皇鸟、鸾鸟及凤鸟。
《山海经·南次三经》记载一种鸟,样子像鸡,有五彩的花纹,叫凤凰,说明凤凰的形象一开始便是很美丽的。
《诗·大雅·卷阿》非梧桐不栖息,非竹实不吃。
以后,它也跟龙的形象一样,愈往后愈复杂,有了鸿头、麟臀、蛇颈、鱼尾、龙纹、龟躯、燕子的下巴、鸡的嘴。自古以来凤凰就成了中华民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凤凰传说
要谈凤凰的起缘离不开龙,从出土的各种动物化石中,从未发现过龙和凤的化石标本。那么,龙凤到底是怎么来的呢?相传,轩辕黄帝统一了三大部落,七十二个小部落,建立起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黄帝打算制定一个统一的图腾(类似现在的国旗,或者说是国家的标志)。在原来各大小部落使用过的图腾基础上,创造了一个
(三)凤凰在我国古文化上的反映,佐证了它的存在 《左传昭公17年》载郯子答昭公问:“我高祖少昊挚之立也,凤鸟适至,故纪于鸟,为鸟师而鸟名。凤鸟氏,历正也”。少昊氏是以凤为图腾的部族,以鸟名称官,以鸟书记载,担任历正的凤鸟氏更以凤鸟为其姓氏,皆因凤凰的出现。原始人出于对自然物的崇拜及团聚部众、区分血缘、威慑敌族的需要,创造了图腾。由于当时人类认识能力薄弱及知识贫乏,图腾多是自然界中的原始物。为了提高部族自信心或审美需要,古人可能对图腾作若干夸张美化改造,但一般不大可能也没有必要创造出世界上不存在的动物作自己的图腾。活动于5000年前的少昊氏,以凤凰作图腾,凤鸟氏以凤凰作姓氏,从某个侧面证实了凤凰这一鸟类,在我国远古东部夷族地区确曾出现过。
我们知道,人类为加深对生疏事物的了解,习惯上常用熟悉的事物来打比方,绝对不会用自己所不知道的生疏事物来比拟其他事物。凤凰这种禽类,身大体重而尾长,不善于飞行,起飞或飞翔必须藉助于大风。故古人看到它们飞临时,总是适逢大风天气,成群结队地从远天乘风凌空而来。正如潜藏在水底的鳄,多在雷雨时浮出江河水面透气呼吸,人们以为是它带来了雷雨且吼声如雷而把它想像成雷神;凤凰因它“乘大风飞至”这一规律性特点,在古人头脑中产生深刻影响,就被想像成了行风管风的风神风伯。《初学记》卷30引纬书《孔演图》说“凤,火精。”《曷鸟冠子度万》第八:“凤凰者,纯火之禽,阳之精也。”古人将凤凰比作火精、日精,是依据凤凰遍体覆羽灿烂夺目,有如火焰与太阳的光芒,将它神化或与它物类比的结果。《山海经西山经》载出于泰器之山的文鳐鱼“其音如鸾鸡”。鸾鸟形似鸡,故鸾鸡当即指鸾亦即凤凰。古人将鸾凤想像成风神、火精、日精,将其叫声比喻文鳐鱼的叫声,都证明凤凰为古人见过并熟知的禽类。
《离骚纂义》引汪瑗注:“虬鸾二名,乃虫鸟之神俊者也”。干宝《搜神记》:“羽族之长,名为凤凰……虽有众鸟,不为匹双。”虬即龙也就是鳄,鸾即凤凰。神俊者,当指鳄是水中最神奇凶猛的动物;而鸾为鸟类中形象、华彩、风度、品格最神奇突出的种类。羽族之长,义与“神俊者”相类。以此况之,凤凰作为远古流传下来形象、华彩、风度、品格都很突出的神奇鸟,在自然界中必有其原型。说它不是客观存在的禽类而属于神话动物,显然没有道理。凤凰是一种什么鸟呢?
二、从凤凰的形态、能力、习性、产地来看,它不是鸟它鸟
何新在《凤之谜—凤凰崇拜的起源与演变》中,将凤凰的原型说成是鸟它鸟。书中说,鸟它鸟“为现代最大型鸟类,成体高可达2 75米……有强有力的腿,常结伴奔行于草原……群内实行一雄一雌的配偶方式。蛋比鸡蛋大30倍。食性以植物为主。鸟它鸟的色彩以黑为主,间杂有灰、青、白、褐、红诸色。鸟它鸟的巢建筑在山洞或土穴中。头小,喙短而稍宽;眼大,褐色具浓黑睫毛。”“鸟它鸟能辨听音乐,并且善于舞蹈。其日常行走步态,昂首阔步有如倨傲的绅士。而到求偶的发情期,在交配之前,雄鸟它鸟与雌鸟它鸟一定要进行长时间仪态万方的周旋舞蹈。” 他转引师古注《汉书西域传》引《广志》:“大爵颈及膺、身、蹄似骆驼,色苍,举头高八九尺,张翅丈余,食大麦。”王先谦补注:“鸟形如骆驼,有两翼,飞而不能高。食草,亦能含火。”《汉书西域传》载条支国“有大鸟,卵如瓮”;安息国“有大马爵”。大鸟、大雀即鸟它鸟。《现代汉语词典》释鸟它鸟:“颈长,头小,嘴扁平,翼短小,不能飞……雌鸟灰褐色,雄鸟的翼和尾部有白色羽毛。生长在非洲的草原和沙漠地带。”何新认为“古人传说中关于凤凰的形态描述,就其主要动物学而言,恰恰与大鸟它鸟的形态与生态正相吻合。”从字面上看,凤凰与鸟它鸟确有若干相似的特点:体型在鸟类中都较高大;都生有长长的颈和似龟般隆起的背;体羽都有五色;食性都以植物为主;都能辨听音乐,都善于舞蹈。但细辨其特征,凤凰与鸟它鸟有若干明显不同:
从体形羽色来看,鸟它鸟在整体上“象骆驼”,而凤凰“象鸡”。所谓“象骆驼”,是指鸟它鸟象骆驼一样,生有细长弯曲的颈,背脊向上拱起,巨大的趾爪象驼蹄分为两趾。所谓象鸡,是指凤凰整体形态似鸡,头似鸡小而顶有冠,颔似鸡有肉垂,喙似鸡喙弯尖,爪似鸡爪有清晰分趾并生有尖锐爪甲,尾似雄鸡尾羽五彩缤纷显著突出。鸟它鸟腮少毛羽而凤凰腮似鸳鸯般生有赤红色的绒羽。鸟它鸟喙扁平而凤凰喙似鸡喙尖短弯钩。鸟它鸟的目为褐色,而凤属的狱鸟族鸟赤目。鸟它鸟翼短小;凤凰岁羽岁羽其羽傅于天,翅翼展幅应较长大。鸟它鸟尾羽较短;凤凰尾翼一是长,二是似鱼尾般展开呈散羽状,三是羽质较柔软。栖息时尾羽似鹿尾般低垂,烂若锦缎;在飞行起落时,多羽并列的尾翎可起辅佐升空降落、掌握方向、平衡身体的作用。其翼若干,是说凤凰凌空飞翔时,除了展开两翼,尾翎同时展开于高空并随风飘荡上下翻舞。人类在地面向天空看,分不清它的翅翼与尾翎,只看见满眼的彩翼随风飘舞,以为凤凰生有若干翅翼。鸟它鸟虽间杂有灰、青、白、褐、红诸色,但整体“色苍”,雄鸟体羽大部呈黑色,仅翅和尾羽白色;雌鸟体羽色褐,仅头颈部色淡红至浅蓝。故鸟它鸟体羽虽有五色,但覆体毛羽基色为黑、褐等冷色,色调灰暗而不鲜明。从形体、羽色上看,鸟它鸟在鸟类中很一般,甚至有些丑陋,不能引发人类产生美丽的联想。凤凰是最美丽的鸟,覆羽环环层叠似鱼鳞,五彩而纹,灿烂华美。《山海经大荒西经》云:“西北海之外,赤水之西……有五彩鸟三名:一曰皇鸟,一曰鸾鸟,一曰凤鸟。”《离骚纂义》引徐焕龙注释:“雄曰凤,雌曰凰,鸾其总名。”盖凤凰即指鸾。罗愿《尔雅翼》鸟部引蔡衡语“凡凤有五:多赤色乃凤”。“周时,旃涂国献凤雏……文彩炳耀,中国飞走之类,不复喧鸣”。除了特别指明色彩的如青鸾、白凤外,凤凰毛羽基色如日似火般金红且能反射出五彩或七彩眩光。正因凤凰体羽的这一特点,才被称为火精、日精,比作日中神鸟或太阳的生命意象。凤凰覆羽基色为明亮的日光色彩,与鸟它鸟体羽的冷色调截然相反。凤飞群鸟从以万数,它出现时其他鸟兽“不复喧鸣”。它的美丽华彩,对其他鸟类有很大吸引力与影响力。鸟它鸟为自群类禽鸟,它的活动对其他鸟类没什么影响力。鸟它鸟与凤凰的美丑形象不同,对其他鸟类的影响力也不同。
从奔跑与飞行能力上看,鸟它鸟虽只有两只脚趾,但腿脚长而有力,擅奔跑(据说每小时能跑60-80公里)。据《淮南子精神训》:“日中有足允攵鸟”,凤凰在古代被称为俊鸟或足允攵鸟。俊、足允攵均从允攵。据《说文》,“允”攵义“行允允攵攵也,一曰倨也,从攵。”“攵”义“行迟曳”。凤凰尾羽长而柔软,即使降落高冈之上,也必然尾羽拖地,不便行走。加之凤凰作为一种美丽的鸟,甚为爱惜毛羽,为防其损坏,行走时多小心地将头高高仰起,舒迟缓慢地在地面上踱步。鸟它鸟与凤凰行走的能力不同。鸟它鸟翼羽与尾羽蓬松下垂,由于翼短小而身大体重,是一种至多只能平展着翅膀,借助风力作短距离滑翔却“不能飞”或“飞而不能高”的鸟。汉李陵有诗:“凤凰鸣高冈,有翼不好飞。”凤凰身大尾长,这些因素同样制约了它的飞行能力。但正如《文选(宋玉)对楚王问》:“凤凰上击9000里,绝云霓,负苍天,翱翔乎杳渺之上”;贾谊《吊屈原》:“凤缥缥其高逝兮,夫固自引而远去”;《九辩》云:“凤愈飘翔而高举”,“凤凰高飞而不下”。凤凰身多翎羽,适逢大风天气,可以乘风相互导引并比翼借力襄助着,成群结队从极高的天空飞来。所以在特定大风气候条件下,凤凰还是一种能藉助风力高飞远举的鸟。在飞行能力上鸟它鸟与凤凰也不相同。
从生活习性来看,凤凰常飞临江河饮水,鸟它鸟却能长时间不喝水。鸟它鸟食大麦食草食植物,还捕食小动物。食物谱系较宽,选择性不强。据《九辩》:“凤亦不贪饣委而妄食”;《郁离子正己篇》注:“梧桐的种子为凤凰所食”;《瑞应图》:“凤不啄生虫(凤会在低空捕食昆虫,因距人较远,人们只知凤盘旋飞舞,不知它在捕食),不折生草”,饮甘泉、砥柱,食竹笋、梧桐子,对食物选择性很强。鸟它鸟与凤凰对饮食方面要求与谱系宽泛性不同。鸟它鸟一般较沉默,不怎么鸣叫;跳舞是缘于发情求偶。《离骚》云:“鸣玉鸾之啾啾”,凤凰叫声似雉,“仰天”而叫,姿态似雄鸡打鸣。自歌,其声若箫,鸣中五音,其声养耳等,是说凤凰叫声清脆悦耳,近于音乐。颂声作则至,指凤凰喜爱音乐,听到乐声响起就飞来了。凤凰饮食自然,自歌自舞,在饮食时也会鸣叫飞舞,同鸟它鸟“歌舞”的起因表现不同。鸟它鸟为穴居类禽鸟,栖居于草原或沙漠的山洞、土穴中,遇到敌害奔跑不及会将头钻进沙窝;不上树,没有用水清洗毛羽的习惯,对栖居环境洁净与安全方面要求不高。凤凰作为一种羽色极为华美的鸟,为保持翎羽洁净,常爱到开阔洁净的江河或溪塘中濯洗翎羽。由于它尾翎过长,行动不便,既不善跑,又不擅飞,遇有紧急突发情况不能迅即起飞升空。为预防地面敌害侵袭,亦为护其翎羽免受污物玷染,栖息必机警地寻一高冈或高枝多风之处,以利观察周围动静并临机制动,乘风起飞高翔。《三国演义》第37回诸葛均唱曰:“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所谓“凤在列树”,“非梧不栖”,“凤鸣高冈”,“暮宿风穴”,都指凤凰作为树栖类禽鸟,具有栖息多风高树之上以洁身避害的习性。鸟它鸟与凤凰对栖息环境洁净与安全方面要求不同。鸟它鸟平常性格沉静,但受到激怒会变得十分凶猛,用强劲的脚爪蹬踢或用喙叼啄来犯者,连成群凶残的鬣狗都惧它三分。繁殖季节,它发现窥视者,会发出愤怒吼声或嘶嘶声以驱赶来犯者。凤凰胆小平和温顺,从不侵害异类或人类(仁、德);相互扶持群飞群落,和谐安详地群聚生活(义);相互间不争不斗,敬畏而不骚扰人类(礼);可为人类驯养,按人指令随乐起舞(顺);在一定时令出现(信),具有若干与人类相对应的美好品德。鸟它鸟与凤凰的性格不同。
从产地上看,“在我国北方,几乎所有的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中都有鸟它鸟化石。”距今4000-6000年才濒于绝迹。鸟它鸟在远古为我国本土产鸟类,生活领域十分广泛。而凤凰在我国不仅近现代见不到,即使在古代也很罕见。古籍虽多处记载凤凰的出现,但从未指明凤凰的产地,考古中亦未发现过凤凰的遗骨化石。表明它至多属于一种迁徙过境性飞禽,不属于那种可以在我国本土长期生长繁衍的禽类。《说文》说它产于东方君子之国,何新“案君子之国者,东夷也。”我以为非是。《说文》说凤凰“翱翔四海之外”,中国古代地理学概念,四海之内,指中国;四海之外,指外国。《淮南子地形训》云:“凡海外36国……自东南至东北方,有大人国,君子国”,明确指出君子国在我国东方海外。清李汝珍《镜花园》中的君子国,也在海外而不在中国本土。若凤凰为中国本土出产,则它的出现就没什么稀奇,历史上也没必要对它的每一次出现,都不厌其烦地记载了。故君子国不应指中国本土,而是指四海以外的其他国家。凤凰作为源于海外东方国度的鸟类,与产于我国本土的鸟它鸟产地不同。
从以上四方面的比较可知,历史上的凤凰并不是我们所熟知的鸟它鸟。1987年4月在内蒙古阴山--狼山地区发现在邻近的两幅原始岩画上,分别绘有先民拜日图与鸟它鸟图。拜日图可能是先民娱神或即兴之作;鸟它鸟图,则完全可能是先民的即兴之作,与崇日不一定有必然联系。而何新藉此断言“鸟它鸟实际也是作为太阳神之鸟而受到崇拜的”,“鸟它鸟恰恰是传说中那种自歌自舞的五彩鸟”,认为凤的原型即鸟它鸟,显然过于武断了。
关于凤凰的传说起源于中国历史上的新石器时代,早在7000多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就已经发现过以凤凰为图形的器具,作为辞书之祖的《尔雅》中也曾提到过凤凰的形象,这也让人感到非常奇怪,难道历史上真有凤凰这种鸟类的存在吗?
很多考古学家认为,作为中华民族的两大图腾之一,凤凰在历史上应该是确实存在过的。商周以前凤凰都被视为一种神鸟,地位和龙一样高,在很多华美的器具上,都要有凤纹作为装饰,代表了吉祥如意的艺术形象。
古人给凤凰赋予了五种美德,《山海经·图赞》中记载的分别是德、顺、义、信、仁;而《抱朴子》则用五行来解释凤凰身上的五种颜色;木颜色为青,代表的是仁;金颜色为白,代表的是义;火颜色为赤,代表的是礼;水颜色为黑,代表的是智;土颜色为黄,代表的是信。
传说中凤凰身披五色羽毛,生活在两江流域,体高一丈,脖颈细长,背部隆起,羽毛上有花纹,体态如鹤,以植物为食,为群鸟之王。看描述凤凰如果没有长长的尾羽的话,与现在我们所知道的鸵鸟很相似,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时代变迁的缘故,被后人加上去的呢?这一理论得到了中国科学院研究员何新的支持,他在《谈龙说凤》这本书中,详细地论述了凤凰的原型是一种大型鸟类,很可能就是大鸵鸟。
不过在原始社会时期,凤凰的寓意却非常不一般,它是人类与神灵沟通的一座桥梁,是要接受祭拜和信仰的,具有神性的动物。它们带表了美丽、吉祥、善良、宁静,所以也有人认为,凤凰的原型可能与孔雀有些关系,毕竟孔雀在体貌上是与凤凰最接近的一种鸟类了!
但也有人认为,凤凰就是我们普通老百姓家中所养的鸡,其根据便是《山海经·大荒西经》中记载的一段话:"沃之野,凤鸟之卵是食,甘露是饮。"既然是能吃的食物,自然也就是比较常见的东西了,所以是鸡的可能性还真的存在呢!
凤凰的传说典故
本文2023-10-08 13:21:13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09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