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南部有哪些民族?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8浏览:3收藏

中国南部有哪些民族?,第1张

锦绣誉满海内的壮族壮族人民有歌圩的习俗。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大家聚集到山坡上,搭起赛歌台,参加唱山歌会的男女青年们先唱“见面歌”、“迎客歌”。如果一位男青年看中了一位女青年,便向她唱“求歌”、“请歌”。女方答歌之后,双方开始赛歌,互相问答,即兴编词。如果对歌的男女青年相互有了爱慕之心,便退出会场,另相约会。唱过山歌之后,就开始抛绣球、碰彩蛋、抢花炮等娱乐活动。大的歌圩有上万人参加。当地人们以唱山歌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壮族过去有20种称呼,1949年以后统称为僮族,1965年又改为壮族。壮族在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主要聚居在广西壮族自治区、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少数分布在广东、湖南、贵州、四川等省。壮族有本民族的语言,过去使用以方块汉字构成的土俗字,1955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基础的壮文。

壮族在两三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创造了瑰丽的文化艺术。壮族的先民在广西左江两岸的峭壁上绘制了大量的崖壁面,其中花山崖一处陡壁上就绘制了1300多个人物,笔画古朴粗扩,画面情绪热烈奔放。从战国时期开始,壮族人就能铸造铜鼓。它既是乐器,又是权力和财富的象征。壮锦是久负盛名的壮族纺织工艺品,独具民族风格,远销国内外。

壮族人喜欢屹腌制的酸食,以生鱼片为佳肴。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过去,婚姻大多由父母包办,但婚前恋爱自由。结婚后,新娘返回娘家居住,遇有重大节日和农忙时节才到丈夫家短时伺居住,直到怀孕之后才常住婆家。这种习俗称为“不落夫家”或“坐家”。

壮族人信仰多神,除祭祀祖先外,最早还膜拜巨石、高山、土地,龙蛇等。唐宋之后,佛教、道教传人。近代以来,又有天主教、基督教传人。中元节、牛魂节等是壮族独有的节日。中元节又称鬼节,每年七月十四自举行。祭祀祖宗和野鬼。牛魂节在春耕以后举行,给牛吃食品和鲜草,为耕牛招魂。

壮族聚居地区多山,大多从事农业生产。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农业全面发展,还建立了基础工业,开展对外贸易,人民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蜡染技艺娴熟的瑶族闻名中外的蜡染,是瑶族的传统手工艺。早在宋代,瑶族人就能用蓝靛和黄蜡在白布上染出美丽的花纹。瑶族人特别喜欢用蜡染布做服装、被面,头饰等用品。

瑶族有盘瑶、花篮瑶、过山瑶等不同称呼,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及湖南、云南。广东、贵州等省。分布的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大多住在山区。瑶族有本民族的语言,通用汉语、壮语,一般使用汉文。

瑶族的节日很多,大节日有盘王节春节、达努节、社王节、清明节等,小节日几乎每月都有,瑶族普遍爱好唱歌,长鼓舞和铜鼓舞是传统的舞蹈。青年男女在节日里,通过歌舞建立感情就可以成家。

瑶族人的服饰样式丰富多采。男女服装主要用青、蓝土布制成。男子上穿对襟无领的短衫,下着长、短裤。广西南丹瑶寨的男子喜穿绣边白裤,因此有“白裤瑶”之称。广东连南瑶族男子喜留发髻,插雉羽,用红布帕包头,十分英武。妇女喜穿无领大襟上衣,下着裙、裤,在服装的袖口,裙边等处装饰挑花、刺绣。瑶族妇女卜头饰式样繁多,喜欢用银簪、银花、银串珠、弧形银板等配上彩色丝带做头饰,别具风格。少女、未婚或已婚妇女从头饰上就可以区别出来。

瑶族人以玉米、大米,红薯为主食,广西金秀大瑶山产鸟酢,是利用“鸟盆”捕捉候鸟腌制的,味美异常,广西北部的一部分瑶族饮用“打油茶”,即以油炒茶叶煎汤,趁热冲泡炒米、炒豆食用,饶有风味。

每月过节的仫佬族仫佬族几乎每月都有节日。三月初三婆王节(又叫小儿节),各村寨都要举行祭祀;四月初八牛节,这天要让辛劳一年的耕牛休息;五月初五端午节,大家抬纸船巡行田间驱虫,以保丰收:八月十五后生节,青年男女开展“走坡”社交活动。尤其是每年一小庆、三年一大庆的“依饭”节更是热闹。依饭节在每年立冬以后的“吉日”,仫佬族山寨从清晨开始便鼓声咯咚,歌声不断。人们抬着猪羊到祠庙中祭祖,祈求人畜平安。白天看耍狮舞龙,晚上燃起火把看戏。

仫佬族90%左右聚居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少数散居在宜山、柳城等20多个县、市。仫佬族有本民族的语言,大多数人兼通汉语,使用汉文。

仫佬族服装爱用青色。妇女在清代时穿统裙,现在穿大襟衣、长裤,梳辫结髻,戴耳环、手镯、戒指。男子穿对襟衣服。饮食以稻米、玉米、薯类为主,喜吃辣椒和糯米饭,忌食猫、蛇肉。住的多是泥墙瓦顶平房,屋内有烧煤的地炉。

仫佬人善唱山歌。“走坡”不仅是青年男女的一种社交活动,也是谈情说爱的方式。过去,女方有“不落夫家”的习俗,直到生育后才到夫家居住。

擅长竹编和雕刻的毛南族心灵手巧的毛南人擅长竹编和雕刻。他们编织的花竹帽,民间称为“毛南帽”,又叫“顶卡花”远近行销。毛南族妇女往往戴着它走娘家。他们雕刻的木质假面具形象逼真,刻制的石柱、召碑等均有栩栩如生的龙、凤,麒麟、仙鹤、寿松,显示着毛南族人民的艺术才能。

毛南族自称“阿南”,意思是“这个地方的人”,主要分布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环江的“三南”(上南、中南、下南)山区。他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兼营各种副业。他们饲养的菜牛,远销香港等地。

毛南人的服饰与壮族相似。男女都喜欢穿着蓝色和青色的大襟和对襟衫。妇女穿镶有两道花边的右开襟上衣和滚边裤子,戴手镯等饰品。饮食以大米、玉米为主,喜欢腌制酸肉、酸螺狮、酸菜。他们多礼好客,见面以兄弟相称,吃饭时不论客人大小,都被邀请与长辈同座,用家里最好的饭菜招待。毛南族村落依山而建,实行同姓同族聚居,通常是十多户的小村庄。住房一般是瓦顶泥墙,分上下两层,上面住人,下面关养牲畜和堆放杂物。

毛南族有本民族的语言,使用汉字。唱歌是毛南族人民最喜爱的文娱活动。男女青年在室外唱的情歌叫做“罗海”歌,在喜庆嫁娶节日唱的祝贺歌叫做“欢”,叙述历史故事或祖先传说的叙事歌叫做“排见”,毛南人大多信奉道教,崇拜多种神灵,迷信、禁忌较多。“分龙节”又叫“五月庙节”,是毛南人特有的节日,主要是祭祀神灵和祖先。

“生活在珍珠故乡”的京族公元15世纪以后,京族从越南陆续迁到中国广西防城各族自治县江平区等地,那里素有“珍珠故乡”之称。京族聚居的山心、沥尾、巫头三个小岛,历来被称为“京族三岛”。有本民族语言,历史上曾经利用汉字创造“字喃”(意思是南方的字),现在通用汉字。

京族最隆重的节日是“哈节”(歌节)。每年过哈节时,全村人聚集“哈亭”,迎神,祭祖,宴饮,娱乐,听哈妹(歌手)吟唱。京族创造的独弦琴音色幽雅动听,引人人胜,京族妇女着菱形遮胸布,外穿窄袖紧身对襟无领的短上衣,喜戴耳环。男子的上衣长及膝盖,窄袖袒胸,系腰带。现在只有部分老年妇女还保留着原来的装束。京族人的饮食以大米为主,肉食多为鱼、虾。京族人用糯米磨粉煮熟,拌上芝麻,放火上烤干,制成名叫“风吹糙”的糍粑,是民族风味食品。

京族人主要从事浅海捕捞渔业,农业、盐业是渔业的补充。现在港湾建立了人工珍珠养殖场,与天然养殖结合,大大增加了珍珠的产量。他们还建筑拦海大坝,使京族三岛与陆地连接起来。

编织“西朗卡铺”的土家族“西朗卡铺”(意为土家铺盖)是土家族人民的两朵艺术鲜花之一。它织工精巧,色彩绚丽,有100多种图案。土家姑娘从十一二岁起就开始学习编织,长大结婚时,必须有自己亲手编织的花被面。土家人的另一朵艺术之花是摆手舞。它是土家族流行的古老舞蹈,古朴优美,生活气息浓厚,参加表演的可达千人。

土家族主要分布在湖南省西北部、湖北省恩施地区和四川省东部等地。土家族有本民族语言,但是除了西水流域的人使用土家语外,多数人使用汉语。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土家族妇女上穿左襟大袖短衣,滚花边,下着八幅长裙或镶边筒裤,头挽发髻,喜欢戴耳、项、手、足圈等银饰物。男子穿对襟短衣,多扣子。衣料用上布或麻布,史书上称为溪布、峒布。土家族过去有同姓为婚的风气,姑家之女必嫁舅家之子,叫做“还骨种”。土家人大多信鬼神,崇拜祖先,禁忌很多,如逢戊日不能动土,逢吉日不能说不吉利的话。

在唐宋时期,土家人手工生产的溪布、水银、朱砂远近闻名,成为贡品。民国时期,军阀混战,鸦片种植泛滥,人民深受毒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土家族地区各项事业得到较快的发展,人民生活得到了改善。

生活在“天涯海角”的黎族生活在海南省最南端“天涯海角”的黎族,有本民族的语言,许多人兼通汉语,1957年创制了拉丁字母形式的黎文。

黎族妇女在脑后梳髻,上插用箭猪毛或金属、牛骨制成的发簪,披绣花头巾,上衣对襟开胸无扣,下穿无褶织绣花纹的统裙。盛装时戴项圈、手锡、脚环、耳环等,有些地方妇女的耳环又多又重,从耳根下垂到肩。部分地区的黎民保留着纹面、纹身风俗。男子上穿无领对襟衣服,下穿前后两幅布的吊啊赡。黎族人喜欢吃水饭。肉食用火烧或生腌,腌肉掺加米粉、野菜等,酸渍后长期保存。妇女有嚼槟榔的习惯。在五指山区,黎族人住船形房屋,用竹木扎架、茅草盖顶,用藤条或竹做地板。

黎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传统的民间乐器有鼻萧、口弓、水萧、洞萧等。钱铃双刀舞、打柴舞、舂米舞等舞蹈,具有独特的民族风格。黎族从前盛行祖先崇拜和自然崇拜,流行鸡骨卜、蛋卜。有些地区人死后以独木棺土葬,不筑坟墓,葬后也不再祭扫。

黎族妇女精于纺织,特别擅长木棉纺织。宋末元初,著名的女纺织家黄道婆的高超纺织技术,就是在黎族地区住了40多年学到的。

黎族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除种植稻、薯、玉米等作物外,还盛产橡胶。

喜唱“双条落”的畲族相传在很久以前,有个叫盘瓠的男青年自告奋勇地领兵抵抗敌国入侵,很快就打败了敌军。皇帝很赏识他的聪明勇敢,把自己的第三个女儿嫁给了他。盘瓠和公主结婚以后回到山地居住,生下三男一女,老大姓盘,老二姓蓝,老三姓雷,女婿姓钟。他们世代生活在一起,形成了畲族。

畲族自称“山哈”,意为“居住在山里的客户”。主要分布在福建、浙江、江西、广东、安徽的山区。其中福建、浙江两省最多,占96%。畲族有本民族的语言,绝大部分人操接近于汉语客家方言的语言,无本民族文字,通用汉文。

山歌是舍族文化宝库中的一颗明珠。畲族人不但在节日和喜庆场合唱歌,就是在日常生活和山间劳动时,也常以歌当话,互相对答。有些地区每年还定期举行规模盛大的“盘诗会”。唱歌形式除独唱、对唱、齐唱外,还有二声部重唱,叫做“双条落”。“双条落”是一个歌手先唱两个字或四个字,另一歌手紧接着再唱下去,这是中国民歌演唱中稀用的形式。畲族男子的服饰与当地汉人相同。妇女衣服的衣领、袖口和右襟多镶花边,腰间束彩色条带,有穿短裤裹绑腿的习惯。妇女把头发盘梳在头顶上成螺旋式或截筒高帽式发髻。结婚时,女女戴凤冠,插银管。

畲族的居住特点是大分散,小聚居。一般是几户、几十户聚成村落,有的村落是畲、汉杂居。过去,同一近亲的人为一“房”,同房的人住在一起,同姓不婚,一般也不与汉族通婚。

畲族人民主要从事农业生产,以种植水稻、红薯为主。他们编织的“合手巾带”(花腰带)和斗笠很有特色。斗笠是用细竹篾编成,配上彩带明珠,十分美观,是深受妇女喜爱的装饰品。

1、对联,中国的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对仗工整,平仄协调,是一字一音的中华语言独特的艺术形式。对联是中国传统文化瑰宝。

2、灯谜又称文虎,猜灯谜,亦称打虎、弹壁灯、商灯、射、解、拆等,但人们都习惯用“灯谜”一称。灯谜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门综合性艺术。

早在夏代,就出现了一种用暗示来描述某种事物的歌谣。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歌谣发展,演变成“瘦辞”(亦称“隐语”)。当时由于列国纷争,有不少游客在进谏时,往往都用“隐语”道出已见,使君王从中得到启发。

3、酒令,中国民间风俗之一。是酒席上的一种助兴游戏,一般是指席间推举一人为令官,余者听令轮流说诗词、联语或其他类似游戏,违令者或负者罚饮,所以又称"行令饮酒"。

酒令是一种有中国特色的酒文化。饮酒行令,是中国人在饮酒时助兴的一种特有方式。酒令由来己久,最早诞生于西周,完备于隋唐。

4、中国象棋是中国棋文化也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它源远流长,趣味浓厚,基本规则简明易懂,千百年来长盛不衰。中国象棋是模拟的古代战争、直线战争、陆地战争、平面战争。在中国古代,象棋被列为士大夫们的修身之艺。现在,则被视为是怡神益智的一种有益身心的活动。

象棋集文化、科学、艺术、竞技于一身,不但可以开发智力,启迪思维,锻炼辨证分析能力和培养顽强的意志,而且可以修心养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生活,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古今中外男女老少皆宜,由于用具简单,趣味性强,大街小巷常常可见纹枰对弈的中国象棋爱好者。

5、中国京剧脸谱艺术是广大戏曲爱好者的非常喜爱的艺术门类,在国内外流行的范围相当广泛,已经被大家公认为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标识。

脸谱来源于舞台,大家在有些大型建筑物,商品的包装,各种瓷器上以及人们穿的衣服上都能看到风格迥异的脸谱形象。

这远远超出了舞台应用的范围,足见脸谱艺术在人们心目中所占据的地位,说明脸谱具有很强的生命力。许多国际友人、国内的有识之士出于对中国戏曲脸谱的好奇与喜爱,都在探索脸谱的奥秘。

-传统文化

中国南部有哪些民族?

锦绣誉满海内的壮族壮族人民有歌圩的习俗。每年农历三月初三,大家聚集到山坡上,搭起赛歌台,参加唱山歌会的男女青年们先唱“见面歌”、“...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