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中的耳鸣、耳聋简介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8浏览:3收藏

古籍中的耳鸣、耳聋简介,第1张

耳鸣为病证名。指耳中自觉有各种声响。《黄帝内经灵枢·口问》:“人之耳中鸣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

耳聋为病证名。出《五十二病方·阴阳十一脉灸经》。系指主观感觉或客观检查均示听力有不同程度障碍者。先天、后天、外感、内伤及老年等皆可致耳聋。卒然而聋者,谓之暴聋,多属实证;听力逐渐减退者,谓之久聋,多属虚证。

耳鸣、耳聋都是听觉异常的症状。以病人自觉耳内鸣响,如闻潮声,或细或暴,妨碍听觉的称耳鸣;听力减弱,妨碍交谈,甚至听觉丧失,不闻外声,影响日常生活的称为耳聋。症状轻者称为重听。在临床上,耳鸣、耳聋常为某些疾病的症候群之一,若以耳鸣、耳聋为主要症状者,也可作为一个疾病对待。耳鸣、耳聋两症常合并出现,因耳内鸣响而妨碍正常听觉,以致听力减退。耳聋又有自耳鸣发展而来,如《医学入门》所说:“耳鸣乃是聋之渐也。”二者症状虽有不同,而发病机理则基本一致。

除内伤所引起的耳鸣耳聋外,对于暴震,外伤、药物损害、外疡等引起的,亦可参照本条辨证原则处理。

现代医学认为此耳鸣、耳聋多为年老、外伤、中耳炎、药物中毒、肿瘤等各种因素所造成的听觉器官病变所致。

详见百科词条:耳鸣、耳聋 [ 最后修订于2016/11/9 0:15:12 共9960字 ] 以下结果自动匹配而成,不排除出现与主题不相关的内容,请自行区分。

(1)远古时期,人们居住在洞窟、木巢中;食草木的果实,生吃鸟兽之肉;用兽皮作衣服。

(2)1茹毛饮血 距今约70万至20万年的北京人已经懂得使用天然火,距今3万年的山顶洞人掌握了人工取火技术,他们用火烧烤食物,从而改变了“茹毛饮血”状况。

2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 距今7000年的河姆渡人已经会建造干栏式的木结构房屋,距今五六千年的半坡人已经会建造圆形尖顶半地穴式房屋,从而改变了“冬则居营窟,夏则居橧巢”的状况。

3未有麻丝,衣其羽皮 距今3万年的山顶洞人遗址出土了一枚骨针,证明当时人们已经能将兽皮连缀起来,遮蔽身体;距今6000年的河姆渡出土的世界上最早的纺织工具以及距今五六千年的半坡遗址出土的纺轮,都证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懂得纺织了,从而改变了“未有麻丝,衣其羽皮”的状况。

你是否已经初中毕业了还是还没有上初中呢?初中毕业的你们已经学习了不少的古诗文吧?你还记得多少呢?在你的脑海中是否还记得《神仙传董奉》《闲坐忆乐天经诗问酒熟未》《孟子梁惠王上》《左传定公三十年》这一系列的文言文呢?你还记得这些文言文里面所讲的一些内容吗?如果你忘记了,那么我们就再来温习一遍吧!而那些还没有上初中的朋友们,你也来先预习一遍吧!

《神仙传董奉》云:奉,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提十万余株,郁然成林。典故典制和掌故,《后汉书东平宪王苍专》:亲屈至尊,降礼下臣,每赐宴见,辄兴席改容,中宫亲拜,事过典故。医学典故常常困扰我们对文章的理解,医书常有典故命名者,现将常见的典故收录如下:

《神仙传董奉》云:奉,居山不种田,日为人治病,亦不取钱,重病愈者,使载杏五株,轻者一株。如此数年,提十万余株,郁然成林。后世把杏林作为医学或医术之誉称。杏苑与杏林同义,以此命名者有清代张启倬《杏林碎锦》,清代宋钧衡《杏苑丛谭》等。

《神仙传苏仙公》云,苏仙公得道仙去时,谓其母曰:明年天下疾疫,庭中井水,檐边橘树,可以代养。井水一升,橘叶一枚,可疗一人。翌年果疫疾,远近求治者悉活。后遂以橘井为良药之典。以此命名者有明代王章祖的《橘井元珠》。

唐刘禹锡《闲坐忆乐天经诗问酒熟未》云:案头开缥帙,肘后检青囊。唯有达生理,应无治老方。后遂将青囊喻医书。以此命名者有明代邵以正的《青囊杂纂》、清代赵濂的《青囊秘效方》。

《孟子梁惠王上》云:无伤也,是乃仁术。孟子所谓的仁,本于孔子爱人之说。后世遂以医术比之仁术。《论语雍也》:知者乐,仁者寿。《汉书董仲舒传》:尧舜行德则民仁寿。此故将仁寿比之医术。以此命名者,如明代张洁的《仁术便览》、清代孟葑的《仁寿镜》。

折肱:喻指良医。《左传定公三十年》曰:三折肱知为良医。《楚辞九章》曰:九折臂而成医兮,吾至今乃知其信然。朱熹集注:人九折臂,更历方药,乃成良医,故吾于今,乃知作忠造怨之语,为诚然也。《左传》曰:三折肱为良医。亦此意也。后遂以三折肱、九折臂以喻良医。以此命名者,如明代吴承昊《折肱漫录》。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扁鹊少时为人舍长,舍客长桑君常谨遇之,出入十余年,乃呼扁鹊私坐,间与语曰:我有禁方,年老,欲传与公,公毋泄。扁鹊曰:敬诺。乃出其怀中药予扁鹊: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当知物矣。扁鹊以其言,饮药三十日,视见垣一方人。以此视病,尽见五脏症结,特以诊脉为名耳。后遂以上池、窥垣以喻医术高明。以此命名者有明代马时可的《上池杂说》,清代陈养晦的《伤寒五法》附《伤寒论》,康熙六年刊本又名《窥垣秘术》。

通过温习以上的这些文言文,你是否想起来了呢?内容一定有所充实吧?好了,如果还没有记住的,快来再和我们一起来复习一遍吧!争取把这些古籍典故全记住哦!

传说仓颉在造字之初捉了许多甲壳类昆虫,并将昆虫沾了黑水让其在草叶上爬行,以昆虫爬行时所留下的印记来造字。由于初期造字并不多,不够使用,仓颉焦急至极,竟然又急出了一只眼睛 —— 一张面孔上长了三只眼。后仓颉又依象形、会意、形声等方法创造出了汉字。

古籍中的耳鸣、耳聋简介

耳鸣为病证名。指耳中自觉有各种声响。《黄帝内经灵枢·口问》:“人之耳中鸣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