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修复师让古籍“再活五百年”!他们做了什么,为何可以让古籍焕然一新?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08-04浏览:1收藏

古籍修复师让古籍“再活五百年”!他们做了什么,为何可以让古籍焕然一新?,第1张

古籍是指书写或印刷于1912年以前、具有中国古典装帧形式的书籍。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经过岁月的流逝,时间的侵蚀以及天灾、战乱的毁坏,这些古籍基本上都已经是千疮百孔、破旧不堪,很难完整的保存下来。但是我们现在还是能看到很多完整的古籍陈列在图书馆、博物馆内,这又是怎么回事呢?我们今天就一起来看看吧!

时光倒流,为古籍“续命”

所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偏偏在这三百六十行内,有这么一群人,他们不在乎是不是“状元”,不在乎自己能不能月入过万,只为了心中的信仰而战——古籍修复师。由于古籍的特殊性,不易保存,导致流传下来的古籍大多是残缺不全的,古籍修复师就负责还原它们本来的样子,这个还原并不是单纯的恢复之前的形状,而且要“修旧如旧”,要还原成它们最原本的样子,就像从来都没有被破坏过一样,这是何其的艰难,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化腐朽为神奇。

九九八十一难,古籍终存

古籍修复是一项特殊的技艺,修补过程十分复杂,一本古籍的修复,至少要经历拆线、配纸、染色、修补、压平、裁齐、装帧……数十道工序,而且相当耗费时间,师玉祥先生说过“有时候修复简单的一页会耗上好几天的时间”,这个工作讲究的是静下来。修书亦修心。

且从事装订修补工作不但要熟悉各个朝代书籍的形式和版本,还要了解各朝纸张、书皮及装订风格,更要有娴熟的技艺。修补一本古书往往要经过十几道工序,一招一式极考究,对从事装订修补人员的要求更是近乎苛刻。

行业形势严峻,刻不容缓

目前全国各图书馆、博物馆、文物管理单位需要修复的古籍超过1000万册件,但是根据统计,全国的古籍修复人才不足100人,且除了人才数量十分稀缺之外,行业内还存在综合素质低、职称低、年龄老等情况,许多年轻人因为这个行业的枯燥乏味、赚不到钱,从而放弃了,我想说,这些古籍都是我们几千年遗留下来的珍贵瑰宝,是我们民族的传承,每一本都是独一无二不可复制的,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尽一份自己的绵薄之力,保护古籍修复技艺,延续我们的千年传承。

对此,你怎么看呢

实事求是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

正面例子:

16世纪,波兰科学家哥白尼,冲破《地球中心论》的传统观念,提出《太阳中心论》。在当时,天主教会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谁违背了教会的意志,谁就要受到严厉的处罚,哥白尼只好在教会的迫害下长期流落他乡,但他仍坚持真理,毕生不悔。

反面例子:

项羽虽从小饱读诗书,力大无穷,但他主观武断,事事只凭一人之勇,“只相信自己的眼睛而不相信镜子”,最终落个四面楚歌,白刎而死的悲惨结局。(不实事求是)

匮的读音为kuì和guì。

一、读音

kuì和guì。

二、释义

1、kuì:缺乏、竭尽。

2、guì:收藏物品或衣物的家具,同“柜(guì)”。前盯

三、古籍解释

康熙字典:《唐韵》《集韵》《韵会》求位切《正韵》具位切,𠀤音蒉。《说文》匣也。从匚,贵声。《六书故》今通以藏器之大者为匮,次为匣,小为匵。《史记·太史公自序》紬史记石室金匮之书。《韵会》或作鐀。俗作柜。

又《说文》一曰乏也。《广韵》竭也。《诗·大雅》孝子不匮。又与篑通。《前汉·王莽传》纲纪咸张,成在一匮。又姓。《广韵》何氏姓苑云:今庐江人。

四、组词

1、匮乏:贫橡歼乏;缺乏。

2、石匮:石制的柜子。特指古代帝王祭祀用的石匣。

3、金匮:金制的藏书匮,比喻缜密之意。

4、匮椟:盛衣物文件等的箱柜。

5、石室金匮:古代国家收藏重要文献的地方。

匮的例句:

1、人迹所至,舟楫所通,莫不为郡县,然纵耳目之欲,穷侈靡之变,不顾百姓之饥寒穷匮也。慧如和

2、为此,大肆催征赋税,增发劳役,兵连祸结,国匮民穷。

3、人才缺乏,要建国图强,亦徒成虚愿。反之,资源匮乏的国家,若人才鼎盛,善于开源节流,则自可克服各种困难,而使国势蒸蒸日上。从历史上看,资源贫乏之国不一定衰弱,可为明证。

4、然而,由于技术失误,来自老系统的数据的不准确、且经常互相冲突,员工培训力度不足,以及校区内部的勾心斗角、内部监督的匮乏等等问题,项目从第一天起就注定要失败。

5、一个穷匮之至的女人,即便已心生决然赴死之意,却依然要让她的孩子吃上一顿节日的腊八粥。

资金不足、专业人才不够等等。

1、资金不足。古籍保护需要大量资金进行,包括古籍修复、数字化保存等多个环节。但是由于预算限制或者其他原因,许多机构无法投入足够的资金来保护古籍。

2、专业人才不足。古籍保护需要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进行,如古籍修复师、文物鉴定师等。但是由于行业发展不足,许多机构无法招聘到合适的专业人才。

1、徐述夔的《一柱楼诗集》案

乾隆二十八年(1763), 徐述夔病故。生前曾著有《一柱楼诗集》,乾隆四十三年被仇家蔡嘉树告发。徐诗中有“明日天子重相见,且把壶儿搁半边”,“明朝期振翮,一举去清都”徐述夔已死15年,厝棺在乡间,被剖棺割首悬于东台县城示众。

2、石卓槐案

湖北黄梅县监生,在其所著《芥圃诗抄》中,有“大道目以没,谁与相维持”等句。经仇家告发,乾隆批道:“大清主宰天下,焉有大道没落之理,更焉用外人维持”于乾隆四十五年下令将石凌迟处死。

3、程明湮案

乾隆四十六年,湖北孝感县生员程明湮在读《后汉书赵壹传》中的五言诗“文籍虽满腹,不如一囊钱”句后批道:“古今同慨”四字,被仇家告发为以古讽今,判斩立决。

4、魏塾案

山东省寿光县民魏塾读史时,对一千多年前晋代大夫江统写的《徙戎论》作了一些批注。《徙戎论》针对晋朝时原居住西北的羌、氐族人逐渐迁入中原居住的情况,建议把他们迁徙回原处,以使“戎晋不杂,各得其所”。此议未被晋政权采纳。

魏塾对此加批注,说那时“在朝诸官俱是驽才猪眼,不用江统之论,遂酿成五胡之灾”。经人告发,乾隆认为五胡、戎狄等都是影射清朝,魏塾因此被判斩立决。

扩展资料

文字狱的危害:

清朝文字狱的危害不仅限于当时,那些珍贵的历史文化典籍受到了严重摧残,导致现在所读的许多名著都是经过补撰的,对我国的历史文化造成了严重的伤害和无法弥补的缺憾。

对于文字狱的刑罚,更是残酷,一旦被定罪,无论生死都必须遭受酷刑,最轻的也要被杖责,就连身边稍有关系的人也不能免受其害。

清朝文字狱的危害是没有办法估量的,它禁锢着人们的思想,踩躏着人们的身心,人们都生活在恐惧之中,文化局面万马齐暗。最终在十九世纪未期与其他不良因素混合在一起造成了中国被列强肆意宰割的被动局面。

清朝文字狱是统治者为了禁锢思想巩固统治所犯下的泯灭人性的罪恶。细数清朝文字狱影响,在文学人士中造成了极大的恐慌。他们不敢发表任何论述,生怕一不小心跌入文字狱的深渊。

在满清残暴的文化压迫下,文化遭到了残酷的催残与扭曲。文人学士为了避免灾祸,不敢议论时政。他们丢掉气节,只会死板呆滞的读书。

-文字狱

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比较 引言 十九世纪六十年代,一衣带水的中国和日本都受到了西方列强实力的强烈冲击,而本国 积蓄已久的弊病也尖锐地凸显出来,可谓内忧外患,前途凶险。国家的命运来到了十字路口, 生存还是毁灭,是两国共同面临的生死抉择。在困境中,中日两国均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近代史学家把中国的这次改革运动叫做“洋务运动”,而日本的改革运动史称“明治维新”。 两者都以创办近代工业为主体内容,欲使国家走向世界,实现工业近代化,发展经济、求富 求强。无论是时代背景、基础国情,还是改革目的、改革措施,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都有很 多相似之处,然而同样是“救亡图存”,最终的结局却截然不同。明治维新基本取得成功, 日本从一个封建的农业国初步变成一个近代经济较发达的工业国;而洋务运动宣告失败,积 重难返的泱泱中华没能藉此腾飞,而后不可避免地滑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两个 国家随后近百年的不同命运也就此决定。 正如左宗棠所说,明治维新是“操舟跨骏”,而洋务运动则是“结筏骑驴”。那么两次运 动为何会有如此大的反差?两者的比较不仅能使我们剖析历史,铭记历史,其中所反映出的 问题在今后的社会发展中也有着深远的意义。下面从时代背景、领导力量、变革内容、变革 结果等方面进行分析,对比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的异同之处。 一、时代背景 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前,中国与日本有着类似的文化传统,都受到儒家思想很深的影响。 中日社会、政治制度基本相似,均为封闭的封建专制国家;中日经济基础相同,同为闭关锁 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中日民族命运也极其相似,饱受西方国家殖民力量的侵略。 1.中日历史渊源 公元754年,鉴真东渡,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传到日本。从此以后,在中国隋唐时期, 日本派出大量留学生前来学习。到九世纪末,日本派遣唐使达19次之多,学习中国的生产技 术、哲学历史、政治经济制度、文学艺术、建筑技巧和生活习俗。许多留学生回国后充任要 职,和尚长冈回日后仿照唐律制订日本法令;日人吉备真和空海等人参照汉字草书和楷书的 偏旁创造了日本文字;日本京都的建筑格局也与长安如出一辙。1868年日本天皇睦仁改年号 为明治,也取自中国古籍《易经·说卦》的“圣人南面听天下,向明而治”一语。可见日本 受中国儒家思想影响之深。 如此紧密的历史渊源,潜移默化中导致了两国历史和国情的相 似性。 2.社会矛盾 中国封建社会的生产关系,在清代仍然是封建土地所有制。满清皇室和王族,以及有军 功的贵族、大臣占有大片土地,而占总人口80%以上的农民则只有很少的土地或完全没有土 地,贫富差距极为严重。贫农租用土地一般要交50%~60%的地租,还要担负各种徭役。贵族 和地主阶级攫取了农民的劳动果实,却用于奢腐糜烂的生活,忽视了生产力的提高,致使社 会生产力长期停滞不前。而农民自身生活尚得不到保障,更无力改进生产技术和进行扩大再 生产 。 与此同时,日本正处于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幕府将军是日本最高统治者,也是全国最大 的封建领主。德川幕府对外实行锁国政策,严重抑制了经济贸易的发展。而国内封建领主的 地租租额达到70%到80%,甚至还提前征收1~2年的地租,统治者公然宣称,“把农民弄得不死 不活,是政治的秘诀”。农民由于受到严重剥削,农村人口日益减少,生产力遭到严重破坏。 自十八世纪下半叶开始,清王朝的衰败开始加速,政治黑暗,国库空虚,财政连年赤字, 贵族、官僚、地主利用封建特权,大肆占领土地。洋务运动之前的一段时间,封建统治阶级 和农民之间的矛盾日趋严重,十九世纪初年爆发了历时九年的农民起义,而十九世纪中叶大 规模的太平天国运动又席卷全国。 同时期的日本,农民由于穷困和自然灾害的连年发生, 也被迫展开了大规模的反抗斗争。从1785年到明治维新前夕,80年间爆发了1000余次农民起 义。特别是1836年日本大饥,米价飞涨,遍地饿殍,而贵族富豪生活仍旧骄奢*逸。可以说, 两个国家长久以来的封建制度已处于风雨飘摇中。 3列强侵略 鸦片战争战败后,中国闭关自守的大门被迫被打开,在西方强国的逼迫下先后签订了 南京条约、天津条约、北京条约等一系列丧权辱国的条款;在太平天国爆发,英法联军进攻 北京之时,沙皇俄国也趁机抢占了中国黑龙江以北30万平方英里的土地。 日本的国门也是被西方列强的舰船大炮所轰开。1842年日本幕府慑于中英战争的后果, 向西方妥协;1853年黑船事件中,美国用武力强迫日本开放门户,并签订了日美亲善条约等 一系列不平等条约。1866年,西方国家又强迫幕府降低税率,以便其倾销商品。 中日两国 同病相怜,大厦将倾,生灵涂炭,亟待变革的发生。 中国的洋务运动、日本的明治维新,就是在这样一个类似的历史条件下发生的。 二、领导力量 1.自上而下的变革 中国的洋务运动是自上而下地开展的。满清王朝处于内外交困之际,朝廷中部分有识之 士深知只有采取自救措施,才有希望摆脱困境。一方面受魏源《海国图治》中先进思想的启 示,另一方面受到 左宗棠清廷官员发起了洋务运动,强调“师夷长技以制夷”,唯有学习西洋的先进科学技术, 尤其是机械技术,才能使清王朝生存下去。李鸿章在同治三年(1864年)已经认识到中国与 日本孰强孰弱,要看哪一国先实现变革。他还认定改革要从培养人才下手,主张改革清朝的 科举制度,放弃无用的章句小楷,注重科学工程的研究。 日本的明治维新,也是自上而下开展的。起初日本同样发起了“尊王攘夷运动”,然而 在幕府的镇压和西方的干涉下以失败告终。此时许多有识之士认识到,要想改变日本现状, 实现富国强兵,必须推翻幕府统治,于是尊王攘夷运动演变为倒幕运动。经过激烈的斗争, 以天皇为首的新政府取代了幕府政府。随后,以天皇睦仁为首,由明治政府中的福冈孝弟、 三条实美、岩仓具视、板垣、由利公正等阁员领导,在从1868年到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十几 年间,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文明开化”等口号下自上而下推行改革。这就是著名 的明治维新。 2领导阶级的不同 在上文中提到中日具有相似的社会背景。事实上在很多方面上,两国的社会背景有本质 性的差异,这也导致了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领导阶级的不同。 明治维新前夕,日本处于的幕府统治制度已经开始趋向解体,自然经济遭到破坏,商品 经济和资本主义因素逐渐地发展起来。资本主义家庭劳动广泛存在,工场手工业大量涌现, 棉纺业尤其活跃。这表明日本已进入“真正的工场手工业时期”的初期发展阶段。随着资本 主义因素的发展,日本资产阶级也在逐渐的形成,以工场手工业资本家为代表的资本家既经 营工商业,又不断投资兼并土地,雇工自营或招佃收租,成为新兴地主。自然的,资产阶级 所代表的生产力同封建生产关系及其上层建筑幕藩体制产生了无法调和的矛盾。但当时的日 本资产阶级尚处于阶级形成的初期阶段,没有形成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无力承担领导资产 阶级革命的历史重任。于是正在向资产阶级转化的下级武士便挺身而出填补了这个空缺。武 士原本是封建制度的阶级支柱,但是由于幕藩体制的衰败、商品货币关系和资本主义经济的 发展、西方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因而导致了武士等级的急剧分化,使一部分下级武士向资 产阶级转化,并同资产阶级和新地主结成联盟,发动了倒幕维新运动(以上参阅《明治维新 史》)。 而中国社会情况有所不同。洋务运动前夕,中国处于清朝中央集权制的统治之下。封建 自然经济开始瓦解,但封建剥削制度却依旧保持着统治地位。资本主义萌芽早已存在,但仍 处于最初级的阶段,不具有成型的规模和力量。中国社会中的主要矛盾时来自于农民和地主 阶级,这时还没有形成新的先进阶级——资产阶级。然而在西方列强侵略的重压之下,中国 被迫把“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问题提上议事日程。于是地主阶级洋务派便不得不客串 “资产阶级”这一他们不懂得更不擅长的角色,效果自然可想而知。此外洋务派大多是汉人, 在满清政权下不会受到完全的信任,这也很大程度上束缚了改革者的手脚。 3根本目的的不同 领导力量的不同,决定了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根本目的的不同。而根本目的的不同,则 是两者一个成功、一个失败的最大原因所在。 洋务运动的领导者是地主阶级。他们代表虽然出身、阅历、权势和识见不尽相同,但阶 级立场和政治观点方面却是基本一致的。他们都是从封建顽固派中分化出来的,具有浓厚的 儒学素养和强烈的经世要求,掌握清朝部分中枢和地方政权,承认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具有某 种优越性,主张借用“西法”,谋求清朝封建统治的“自强”和“自立”。 这是问题的关键所在!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清王朝的统治。一方面,当时中国的 祥、两江总督曾国藩、北洋大臣李鸿章、闽浙总督左宗棠等人都是朝廷重臣,受制于慈禧太 后。他们既得不到中央的大力支持,同时为了自己的仕途,又不敢做过于大胆的冒险,无非 只是采取一些中规中矩的措施,触及不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另一方面,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东亚的中心,长久以来养尊处优、妄自尊大的思想已经根 深蒂固。几千年来中国一直处于文化输出者的地位,即便是被西方的武力制度所征服,也并 没有心悦诚服地反思和学习,想的还是师人之技以“制”人。当时的朝廷并没有意识到中国 的根本社会制度存在问题,或者是意识到了,但不愿意也不屑于去改变。以李鸿章为例,他 在学习西方的过程中,一直坚持“本末论“,即中国封建制度为“本”,西方先进科学技术 为“末”,“本”与“末”的关系是“以末固本”。也就是说,洋务运动的根本目的,在于以 西方资本主义的皮毛,维持早已腐朽的封建制度继续苟延残喘下去。这决定了洋务派“中体 西用”指导方针的,也是造成洋务运动悲剧的根本原因。 相比于中国,日本明治维新的领导者是推翻了幕府政府、刚刚成立不久的明治天皇政府, 是地主、资产阶级的联合政权。从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分化出来的新兴地主和中下级武士,为 了摆脱封建束缚、提高政治地位、巩固现有政权,必须放手一搏,采取全新的改革措施以抵 御西方势力的压迫,否则难以在世界中有一席之地。正是在这样强烈的紧迫感下,日本充分 利用了国内战争的有力时机,以最坚决的态度完成了从封建制度向天皇制度的转变,以最大 的决心推进了明治维新的实行,为本国资本主义的顺利发展提供了保证。 另外,日本自古以来便是以弱者的姿态生存,没有中国那种高傲的态度,学习他国之长 也来的更加容易。下面是1875年日本公使森有礼与李鸿昌会谈时的一段话。由此可以清晰的 看出两个国家对待外来文化制度心态上的差异。 (L-李鸿章 S-森有礼) L:对于近来贵国所举(明治维新),很不赞赏。独有对贵国改变旧有服装,模仿欧风 一事感到不解。 S:其理由很简单,只需稍加解释。我国旧有服制,正如阁下所见,宽阔爽快,极适于 安逸之人,但对勤快之人并不适合,所以它能适应过去的情况,而于今日时势之下,甚感不 便。今改旧制为新式,对我国裨益不小。 L:然衣服旧制乃对祖宗遗志的追怀,子孙应当重视,万世长存才是。 S:如果我国的祖先尚在的话,无疑也会做和我们同样的事。距今一千多年前,我国的 祖先看到贵国的服装优点便加以采用。不论何时,善于学习他国长处是我国的传统。 L:贵国祖先采用我国抚掌乃贤明之举,我国服装纺织方便,用贵国原料既能制作,如 今又要模仿欧服,实在要付出莫大的冗费。 S:虽然如此,但依我观之,要比贵国的服装精美便利,像贵国头发长垂,鞋大而粗, 不太适合我国人民,其他还有很多事情不能适应,关于欧服,从不了解经济常识的人看来, 当然贵一点,但是勤劳乃致富之基,怠慢乃贫苦之源。正如阁下所知,我国旧服宽大而不方 便,适应怠慢而不适应勤劳,然而我国不愿意慢慢致贫,想要勤劳致富,所以舍旧就新,现 在所费,将来可得无限回报。 L:话虽如此,阁下对贵国舍旧服而仿欧俗,抛弃本国独立精神甘受欧洲支配,难道一 点都不感到羞耻? S:毫无羞耻之处。我国还对这些变革感到骄傲,这些变革绝对不是受外力强迫,完全 是我国自己决定的,正如我国自古以来,对亚洲、美国和其他任何国家,只需发现长处就取 之用于我国。 L:我国绝不会进行这样的变革,只是军器、铁路、电信及其他器械是必要之物 人最 长处,才不得不采之外国。 S:凡是将来之事,谁也不能确定其好坏,正如贵国400年前(清军入关前)也没人喜欢 这种服饰。 L:这是我国国内的变革,绝不是采用欧俗。 S:然而变革始终是变革,特别是贵国强迫这种变革,引起贵国人民的忌嫌。 4改革与革命 这可能是明治维新和洋务运动的根本区别之一,即是否“武装夺取政权”。列宁说过, “武装夺取政权,使国家政权从一个阶级手里转到另一个阶级手里,是革命首要的基本的标 志”。明治维新显然属于革命。而改革则不同。改革排除了“武装夺取政权”的问题,改革 并不推翻原有统治阶级的统治,而“只要统治阶级在保持其统治的条件下作一些让步”。洋 务运动正是这样的一种改革。 至于改革和革命,哪个彻底一些,哪个坚决一些,哪个效果好一些,则是显而易见的事 情了。 三、变革内容 1要点叙述 洋务运动的内容很庞杂,涉及军事、政治、经济、教育,外交等。而以“自强”为名, 兴办军事工业并围绕军事工业开办其他企业,建立新式武器装备的陆海军,是洋务运动的主 要内容。至于经济政治等改革只是附属品。1865年由李鸿章在上海创办江南制造局,主要制 造枪炮、弹药、水雷、轮船、战舰等军用品。1866年由左宗棠在福州创办福州船政局,这是 清政府创办的规模最大的船舶修造厂,以制造大小战舰为主。而安庆内军械所是清政府最早 开办的近代兵工厂,1861年12月由曾国藩在安庆创建,主要制造子弹、火药、炮弹等武器。 除创办上述一类工厂外,还派遣留学生学习技术。但是,洋务派兴办军事工业的过程中,遇 到了难以解决的问题,最主要的就是资金、原料、燃料和交通运输等方面的困难。 明治维新的纲领性文件是1868 年4 月颁布的《五条誓文》。此后又公布了《政体书》, 迁都东京并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 政治制度方面,1869 年 6 月,明治政府强制实行“版籍奉还”、“废藩置县”等政策, 将日本划分为3 府72 县,建立中央集权式的政治体制。 社会体制方面,废除传统时代的“士、农、工、商”身份制度。 社会文化方面,提倡学习西方社会文化及习惯,翻译西方著作。 经济方面,引进西方近代工业技术,改革土地制度,废除原有土地政策,许可土地买卖, 实施新的地税政策;废除各藩设立的关卡;统一货币,并于1882 年设立日本银行,撤消工 商业界的行会制度和垄断组织,推动工商业的发展。 教育方面,发展近代义务教育,招聘外国专家,派留学生到英、美、法、德等先进国家 留学。 军事方面,改革军队编制,陆军参考德国训练,海军参考英国海军编制;此外明治政府 还发展国营军火工业,实行军国主义,武士道精神。 交通方面,改善各地交通,兴筑新式铁路、公路。 司法方面,仿效西方制度,于1882 年订立法式刑法,于1898 年订立法、德混合式民事 法,于1899 年订立美式商法。 宗教方面,基于政治理由,政府大力鼓励神道教,因为其宣扬忠于天皇的思想,对天皇 统治国家有一定的帮助。 (以上均节选自) 2内容对比 由上文两者的对比可以清楚地看出,洋务运动局限于军事、工业等几个方面,统治者关 心的仍然是“坚船利炮”,殊不知即便军事发展起来,也不过是治标不治本,中国的弊病仍 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更何况在没有资本主义基础的情况下,生生把军事工业移植到中国, 必然会带来诸如经费来源、技术落后、人才匮乏、运输困难、管理混乱等诸多问题。另一方 面,中国近代企业的发展受到了封建势力和西方资本主义势力的抵制和摧残。再加之当局者 管理不当,中国民营企业的发展举步维艰。洋务运动中兴建的都是官办企业和“官督商办” 的民用企业,也就是说民营企业仍处于统治阶级的严密控制之中,甚至遭受严重的剥削。因 此,中国近代的资本主义萌芽在洋务运动并没有得到较大的生存空间。所谓“富国强兵”, 自然也就成为了空中楼阁。 相比而言,明治维新则实行了全方面的改革措施,不仅在军事、科技上向西方学习,在 政治制度、经济体制、教育制度、文化思想等方面都进行了全盘性的西化。作为重中之重, 日本改革了腐朽的政治制度,他们意识到,社会制度是变革顺利施行的基础所在。在经济方 面,国家带头实行资本主义工业化,并大力扶持私人民营企业,支持新兴资本主义势力的发 展。这奠定了日本工业化的基础,同时也掀起了工业革命的浪潮。此外日本明治维新对教育 十分重视,这是另一个值得关注之处。政府兴办各级各类学校,并鼓励私人集资办学。到1898 年,日本学龄儿童就学率达97%,为当时世界第一。可以说,对人才的培养是一个国家强盛 的根本,所谓“少年强则国强”,“少年进步则国进步”,“科教兴国”永远是颠扑不破的真理。 这也为日本此后经济的迅猛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而洋务运动中对教育的投入,与之是完 全不能比拟。 总而言之,中日两国领导阶级、社会背景的不同,导致了变革目的、变革思想的差异。 19世纪70年代,两国同时派员赴欧洲考察军事。中国咨询船炮机械,而日本则考察军事教育。 这体现了两国改革思想上的差距。明治维新是资本主义改革,目的是全盘西化,殖产兴业, 进而发展军事,走上资本主义强国之路。而中国始终把“强兵”作为第一要素,“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为的只是维护封建阶级的统治。这在根本上决定了改革的结果。 3客观因素 需要看到的是,中国和日本的国际环境、国际地位完全不同。中国地大物博,物产丰富, 相比弹丸之地日本,显然对西方列强更有吸引力。因而西方国家在中国的改革进程始终起到 阻碍和破坏的作用,对统治阶级一再施加压力,导致很多改革方案没有得以顺利施行。欧美 资本主义侵略者更是打着扶持清政府的招牌,极力扩大其商品和资本输出市场,挤压和摧残 中国的近代企业。而日本很大程度上被西方势力所忽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扶持,成为 西方国家进一步侵略亚洲的工具。因而中国在改革上,确实受到比日本更大的阻力。但与此 同时,这也说明了洋务派寄托于西方的“扶植”和“帮助”是极其不明智的,最周的结果只 能是受制于人、丧权辱国。 四、变革结果 洋务运动: 洋务运动并没有使中国走上富强的道路,反而在“自强”、“求富”的口号下养肥了军阀, 阻碍了中国近代民族工业的发展。但是它毕竟引进了西方国家的一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培养 了一批科技人员,在客观上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对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也起到了 一定抵制作用。同时洋务派的改革多少动摇了国人“守旧”的传统观念,对学习西方文化开 启了好的风气;对西方社会科学知识的传播有促进作用。 定位:地主阶级的自救运动。 明治维新: 明治维新使日本迅速崛起,通过学习西方,“脱亚入欧”,改革落后的封建制度,走上了 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同时,日本废除了不平等条约,摆脱了民族危机,成为亚洲唯一能保 持民族独立的国家。另外明治维新也极大地促进了教育和文化的发展。 但明治维新具有不彻底性,在各方面保留了大量旧日本时代的封建残余,出现了极端民 族主义和军国主义。后来,日本走上了对外侵略的道路,跻身于世界资本主义列强的行列。 定位:自上而下、反侵略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改革。 结语 对比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不同的结局确实令人痛心。正如唐太宗所言,“以古为镜, 可以知兴替”,从洋务运动和明治维新中,我们也应当吸取一些经验和教训。第一,改革要 从根本上进行,只追求表面效果、舍本逐末的行为必将遭受失败的命运。第二,生产力和生 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是密不可分的,抛开其中的任何一个,对于国家的发展都是行 不通的。因此在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中,社会经济与物质文明的建设不容忽视。第三,教育对 于一个国家的未来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良好的教育体系是国家强盛的根本。当今中国实行 的“科教兴国”、“人才强国”战略,应该坚定不移地贯彻下去;教育上的投入应当增加,教 育制度上存在的一些弊病也应当尽早革除。 经过近百年的血雨腥风,中华民族终于走出了困境,正在伟大复兴的道路上奋勇前进。 铭记历史,以史为鉴,励精图治,奋发自强,这是我们青年一代应有的责任感。过往的历史 已经无法改变,但中国的未来将由我们来书写!

望采纳

实事求是例子:

1、16世纪,波兰科学家哥白尼,冲破《地球中心论》的传统观念,提出《太阳中心论》。在当时,天主教会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谁违背了教会的意志,谁就要受到严厉的处罚,哥白尼只好在教会的迫害下长期流落他乡,但他仍坚持真理,毕生不悔。

2、布鲁诺是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家,他坚持并发展了哥白尼的学说,因此,死亡常常笼罩着他。最后,宗教势力决定将他送到刑场遭受火刑。布鲁诺被钉在高高的十字架上,伴着脚下熊熊燃烧的烈火,布鲁诺仰望天空,吐出最后的一句话:“火并不能将我征服,未来的世界会了解我,知道我的价值。”

3、项羽虽从小饱读诗书,力大无穷,但他主观武断,事事只凭一人之勇,“只相信自己的眼睛而不相信镜子”,最终落个四面楚歌,白刎而死的悲惨结局。

成语故事

刘德是汉景帝刘启的第三子,于公元前155年以皇子的身份受封为河间王。刘德非常喜好儒学,衣着服饰,言行举止都仿效儒生,山东的众儒生多依附于他。

当时儒学还未成为正统。经过秦末的战争,典籍留存很少,读书人也是凤毛麟角,想恢复儒学谈何容易。这时,河间王刘德应时而起,“于灰尽之余纂亡散篇卷,仅而复存”。刘德为王26载,始终没有卷入诸王争权的政治漩涡,而将其毕生精力投入到了对中国文化古籍的收集与整理之中。

为了收集书籍,刘德的足迹遍布洛阳、山东、河北等地。他不畏劳苦,身体力行,凡闻民间有善书者,就亲自前去以重金购之,并命人重抄一份留给百姓;对不愿出让的,他就好言求之,从不采取强制手段。

这对当时的绝大多数统治者来说,是难以做到的,因此刘德贤名远扬,众多知识分子都不远千里,携先祖旧书,送给刘德。对这些人,刘德均给予重用和奖金。其所得之书有《诗》、《左传》、《周官》、《礼记》等,多达几十种。

刘德还亲自参与了古籍的整理工作,他以名儒毛苌、贯长卿为博士,王定为史丞,又广招天下著名学士,对所得之书进行研究、整理。刘德整理古籍的态度极为严谨,对残缺不全、字异文非和不同版本的古籍,必组织群儒进行研讨辨析、勘误订正、精心校理后,才整理成册。

经过艰苦的校勘工作,刘德整理出大批的正本古籍,对于当时书典十分匮乏的汉朝来说,真是雪中送炭。史载刘德多次车载《诗》、《书》等古籍应诏入朝,汉武帝刘彻看到刘德带来这么多书,十分高兴,每次都要举行隆重的接书仪式。

尽管刘德一心扑在古籍整理上,后来还是因为遭汉武帝的猜疑而忧悒成疾,于公元前130年逝于封国。但是,刘德的作为仍受到知识分子的追捧,班固在《汉书》中专门为之立传,其传首就评价刘德治学“实事求是”。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