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菔丸简介
目录 1 拼音 2 《圣济总录》卷六十五:莱菔丸 21 处方 22 制法 23 功能主治 24 莱菔丸的用法用量 25 摘录 3 方出《证类本草》卷二十七引《胜金方》,名见《圣济总录》卷六十五:莱菔丸 31 处方 32 制法 33 功能主治 34 莱菔丸的用法用量 35 摘录 4 《万氏家抄方》卷六 41 方名 42 莱菔丸的别名 43 组成 44 功效 45 主治 46 莱菔丸的用法用量 47 制备方法 48 附注 附: 1 古籍中的莱菔丸 1 拼音
lái fú wán
2 《圣济总录》卷六十五:莱菔丸21 处方
莱菔子300克(淘,焙干,炒黄)
22 制法上一味,捣罗为末,以砂糖和丸,如弹子大。
23 功能主治治肺嗽。
24 莱菔丸的用法用量
绵裹含化。
25 摘录《圣济总录》卷六十五
3 方出《证类本草》卷二十七引《胜金方》,名见《圣济总录》卷六十五:莱菔丸31 处方
莱菔子半升(淘择洗,焙干,炒黄)。
32 制法上为末,以沙糖为丸,如弹子大。
33 功能主治肺疾咳嗽。
34 莱菔丸的用法用量绵裹含化。
35 摘录方出《证类本草》卷二十七引《胜金方》,名见《圣济总录》卷六十五
4 《万氏家抄方》卷六 41 方名
莱菔丸
42 莱菔丸的别名莱菔子丸
43 组成胡椒(厚朴煎汤,浸过晒干)2钱,白术(壁土炒)1两,莱菔子(炒)5钱。
44 功效下气消胀。
45 主治痘后中气虚作胀者。
46 莱菔丸的用法用量陈皮汤送下。
47 制备方法上为末。蒸饼糊丸,如梧桐子大。
48 附注莱菔子丸(《片玉痘疹》卷十二)。
古籍中的莱菔丸 《本草简要方》:[卷之四菜部]莱菔(蜜炙食)子治风寒咳嗽。痰喘下痢后重。消肿毒。莱菔丸。莱(炒)胡椒浓朴各五钱。白术一两。研末。水丸
《验方新编》:[卷十小儿科痘症]痘后浮肿、木通、葶苈,积滞者加山楂、神曲、三棱、莪术。莱菔丸∶通治一切浮肿。莱菔子(炒)、胡椒、浓朴各五钱
《圣济总录》:[卷第六十五咳嗽门]五脏诸咳,煎沸,以药散为度,去滓服,不拘时候。治肺嗽,莱菔丸方莱菔子半升淘择焙干炒黄上一味,捣罗为末,以沙
《本草易读》:[本草易读卷六莱菔二百二十七]莱菔子莱菔数枚,剜孔留盖,入吴茱萸,糯米饭上蒸熟,焙末丸豆大,每盐汤下五十丸。(第八。)沙石诸淋痛甚,莱
《奇效良方》:[卷之十六膈噎门(附论)]膈噎通治方
莱菔子是夏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那么你知道莱菔子有哪些功效和作用吗?食用莱菔子有什么禁忌?以下是我收集整理的关于莱菔子的知识,希望对你有帮助。
莱菔子的功效和作用消食导滞;降气化痰。主食积气滞;脘腹胀满;腹泻;下痢后重;咳嗽多痰;气逆喘满。用于饮食停滞,脘腹胀痛,大便秘结,积滞泻痢,痰壅喘咳。
1、《日华子本草》:水研服,吐风痰:醋研消肿毒。
2、《日用本草》:治黄疸及面板目黄如金色,小水热赤。
3、《滇南本草》:下气宽中,消膨胀,降痰,定吼喘,攻肠胃积滞,治痞块、单腹疼。
4、《纲目》:下气定喘,治痰,消食,除胀,利大小便,止气痛,下痢后重,发疮疹。
5、《医林纂要》:生用,吐风痰,宽胸膈,托疮疹;热用,下气消痰,攻坚积,疗后重。
6、《本草再新》:化痰除风,散邪发汗。
7、《随息居饮食谱》:治痰嗽,齁喘,气鼓,头风,溺闭,及误服补剂。
莱菔子的禁忌气虚弱者应谨慎服用。此外,莱菔子最好经过炒、煎两道工序处理,这样可避免引起恶心等症。
莱菔子的配伍应用配白芥子。白芥子辛温,入肺散寒,利气豁痰,温通经络,散结消肿。主治寒痰壅滞之胸胁痛,咳嗽气逆痰多及痰核,阴疽,关节酸痛等症;莱菔子甘平,消导食积,祛痰降气。治痰食互滞之症。两药合用,,温肺豁痰,化积消痰,降气平喘,治老人气实,肺寒痰食互滞之症。
配苏子。苏子下气开郁之力优于莱菔子,偏利胸膈。莱菔子消痰破积之力优于苏子,偏消腹胀。二药合用,消降兼施,有降气平喘消食之效,治胸腹胀闷,痰喘食积,舌苔厚腻满布者。
配半夏。半夏性味辛苦温,为脾胃二经主药,辛开苦降为其长,功能燥溼化痰,和胃消痞,降逆上呕;莱菔子性味辛开平,亦入脾胃经,降气除胀为其功,二药合用,消食化痰,降气消痞,宽腹利肠,治食积胀满效佳。
莱菔子的食用方法1、莱菔子粥
材料:莱菔子萝卜子10——15克、大米30——50克
做法:先把莱菔子炒至香熟,然后研成细末;把大米淘洗后,如常法煎粥,待粥将煮成时,每次调入炒莱菔子末5——7克,稍煮即可。
用法:趁热吃粥约1碗,每日2次,连用2天。
功效:行气,消积。适用于小儿伤食、腹胀,也可用于小儿急慢性气管炎、咳嗽多痰。
2、大黄莱菔子茶
材料:莱菔子,大黄,木香。
做法:取炒莱菔子10克,大黄、木香各6克,捣碎,共置保温瓶中,冲入沸水300毫升泡闷15分钟,分2——3次温饮。每日1剂。
功效:消滞,除胀,通结。
禁忌:腹痛、腹胀而大便正常,无积滞者忌用。
点选下页检视>>>莱菔子的临床应用
莱菔子,中药名。为十字花科植物萝卜Raphanus sativus L的干燥成熟种子。夏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
炮制方法
1、莱菔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2、炒菜菔子 取净莱菔子,依清炒法(不加辅料的炒法称为清炒法。)炒至微鼓起。用时捣碎。
性味
辛、甘,平。
归经
归肺、脾、胃经。
功效
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主治
用于饮食停滞,脘腹胀痛,大便秘结,积滞泻痢,痰壅喘咳。
莱菔子,中药名。为十字花科植物萝卜Raphanus sativus L的干燥成熟种子。夏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干,搓出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
五味子为木兰科植物五味子Schisandra chinensis (Turcz)Baill或华中五味子Schisandra sphenanthera Rehd et Wils的干燥成熟果实。前者习称“北五味子”,后者习称“南五味子”。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晒干或蒸后晒干,除去果梗及杂质。唐等《新修本草》载“五味皮肉甘酸,核中辛苦,都有咸味”,故有五味子之名。五味子分为南、北二种。古医书称它荎蕏、玄及、会及,最早列于神农本草经上品中药,能滋补强壮之力,药用价值极高,有强身健体之效,与琼珍灵芝合用治疗失眠。
白芥子,别名辣菜子,拉丁文名Semen sinapis一年或二年生植物白芥 Sinapis alba L 的干燥成熟种子。十字花科,呈球形,表面灰白色至淡**,种皮薄而脆,有油性。无臭,味辛辣。可入药。主要产自安徽、河南、四川、山东等地。全国各地多有栽培。
车前子(chē qián zǐ)是大车前、车前、平车前、海滨车前、长叶车前的别称;药用车前子为车前科植物车前或平车前的干燥成熟种子。夏、秋二季种子成熟时采收果穗,晒干,搓出种子,可以除去杂质。药用别称:车前草、车前实、虾蟆衣子、猪耳朵穗子、凤眼前仁。生用或盐水炙用。主产于黑龙江、辽宁、河北等地。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山区平地均可生长,对土壤要求不严。本品性味甘寒,入肾、膀胱、肝、肺经,功能利水通淋、渗湿止泻、清肝明目、清热化痰,为常用药材。
川楝子,中药名。为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Sieb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实。冬季果实成熟时采收,除去杂质,干燥。
导读: 中药专区,为您详细介绍、等,要更多相关知识,不妨来关注一下。
简介 莱菔子的与 莱菔子的药用附方 莱菔子的 莱菔子的食用方法莱菔子简介
莱菔子,中药名,为十字花科植物萝卜的干燥成熟种子。夏季果实成熟时采割植株,晒乾,搓出种子,除去杂质,再晒干。本品呈类卵圆形或椭圆形,稍扁。表面黄棕色、白色、红棕色或灰棕色。一端有深棕色圆形种脐,一侧有数条纵沟。种皮薄而脆,子叶2,黄白色,有油性。气微,味淡、微苦辛。
莱菔子
莱菔子的与
消食导滞;降气化痰。主食积气滞;脘满;腹泻;下痢后重;咳嗽多痰;气逆喘满。用于饮食停滞,脘痛,大便秘结,积滞泻痢,痰壅喘咳。
1、《日华子本草》:水研服,吐风痰:醋研消肿毒。
2、《日用本草》:治黄疸及皮肤目黄如金色,小水热赤。
3、《滇南本草》:下气宽中,消膨胀,降痰,定吼喘,攻肠胃积滞,治痞块、单腹疼。
4、《纲目》:下气定喘,治痰,消食,除胀,利大小便,止气痛,下痢后重,发疮疹。
5、《医林纂要》:生用,吐风痰,宽胸膈,托疮疹;热用,下气消痰,攻坚积,疗后重。
6、《本草再新》:化痰除风,散邪发汗。
7、《随息居饮》:治痰嗽,齁喘,气鼓,头风,溺闭,及误服补剂。
莱菔子的药用价值
药名莱菔子
别名萝卜子、萝白子、菜头子。
入药部位植物的干燥成熟种子。
炮制方法
1、莱菔子除去杂质,洗净,干燥。用时捣碎。
2、炒菜菔子取净莱菔子,依清炒法(不加辅料的炒法称为清炒法。)炒至微鼓起。用时捣碎。
性味辛、甘,平。
归经归肺、脾、胃经。
消食除胀,降气化痰。
主治用于饮食停滞,脘痛,大便秘结,积滞泻痢,痰壅喘咳。
用法用量煎服,5~12g。
本品辛散耗气,故气虚及无食积、痰滞者慎用。不宜与人参同用。
莱菔子的药用附方
1、治积年上气咳嗽,多痰喘促,唾脓血:莱菔子一合,研,煎汤,食上服之。(《食医心镜》)
2、治百日咳:白萝卜种子,焙燥,研细粉。白砂糖水送服少许,一日数回。(《江西中医药》)
3、治高年咳嗽,气逆痰痞:紫苏子、白芥子、萝卜子。上三味各洗净,微炒,击碎,用生绢小袋盛之,煮作汤饮。随甘旨,代茶水啜用,不宜煎熬大过。(《韩氏医通》三子养亲汤)
4、治一切食积:山查六两,神曲二两,半夏,茯苓各三两,陈皮、连翘、萝卜子各一两。上为末,炊饼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八十丸,食远,白汤下。(《丹溪心法》保和丸)
5、治痢疾有积,后重不通:莱菔子五钱,白芍药三钱,大黄一钱,木香五分。水煎服。(《方脉正宗》)
6、治风秘气秘:萝卜子(炒)一合,擂水,和皂荚末二钱服。(《寿域神方》)
7、治风头痛及偏头痛:莱菔子半两,生姜汁半合。上相和研极细,绞取汁,入麝香少许,滴鼻中搐入,偏头痛随左右用之。(《普济方》)
8、治牙疼:萝卜子二七粒,去赤皮,细研。以人乳和,左边牙痛,即于右鼻中点少许,如右边牙疼,即于左鼻中点之。(《圣惠方》)
9、治跌打损伤,瘀血胀痛:莱菔子二两,生研烂,热酒调敷。(《方脉正宗》)
10、治小儿盘肠气痛:萝卜子,炒黄,研末,每服15g,乳香汤送下。方中莱菔子消食去胀,祛痰降气,为君药。(《仁斋直指方》)
莱菔子的
1、原发性高血压
对179例2期原发性高血压用莱菔子片进行治疗,每片04g(相当原生药5g)每次4~6片,每日2次,2~5周,结果降压疗效总有效率为70%。另据报导观察治疗467例高血压,总有效率为8694%。
2、高血脂
炒莱菔子口服治疗高血脂38例,经30天(1疗程)治疗后,血胆固醇下降率为38%,甘油三醋下降率为50%,服药期间除4例出现大便偏稀外,无不良反应。
3、老年性便秘
莱菔子(文火炒煮)30~40g温开水送服,每日2~3次,治疗32例老年性便秘,总有效率906%。另有报导炒莱菔子120g研细末,盐开水送服,每次10g,每日2次,连服3日治气滞便秘
4、崩漏症
莱菔子每日120~150g,水煎分3次服用,治崩漏症11例,痊愈7例,显效3例,无效1例。
5、治疗黄揭斑
莱菔子文火炒至微鼓,略见焦斑,闻有香气取出略冷,去皮取仁碾碎,饭前冲服,每日2~3次,每次6~9g,1个月为1疗程,连服2~3个疗程。治疗黄褐斑83例,痊愈28例(337%),显效42例(506%),好转13例(156%),总有效率为。
6、治疗湿疹
莱菔子60g,放置于热沙锅中炒,取出研末。若皮损渗出液较多或伴感染者,以干粉撒于皮损处,待渗液和脓水干燥后,改以麻油调药粉成糊状外搽,一日多次。治疗湿疹24例,均有效,未复发[19]。
7、偏头痛
莱菔子、白芷、菊花、钩籐、地龙、生姜、细辛、蔓荆子、决明子、粉葛、川芎水煎服,治疗偏头痛。
8、散瘀血
跌打损伤,皮下瘀血而无破皮者,莱菔子研末,用萝卜或萝卜叶、橘汁调敷患处。
9、降气祛痰
单用莱菔子研末,每次3g,水冲服,1日3次,或配苏子、白芥子、橘红、蝉蜕水煎服,治疗咳嗽气喘,痰多胸闷,食欲不振。
10、对肠麻痹的作用
大剂莱菔子,另合以郁李仁、火麻仁、瓜萎、炒莱菔子、枳壳、厚朴等治愈肠麻痹;单用莱菔子研末外用,用于治疗术后腹胀,促进术后肠功能早期恢复有明显疗效。
莱菔子的食用方法
1、莱菔子粥
材料:莱菔子(萝卜子)10——15克、大米30——50克
做法:先把莱菔子炒至香熟,然后研成细末;把大米淘洗后,如常法煎粥,待粥将煮成时,每次调入炒莱菔子末5——7克,稍煮即可。
用法:趁热吃粥约1碗,每日2次,连用2天。
:行气,消积。适用于小儿伤食、腹胀,也可用于小儿急慢性气管炎、咳嗽多痰。
2、大黄莱菔子茶
材料:莱菔子,大黄,木香。
做法:取炒莱菔子10克,大黄、木香各6克,捣碎,共置保温瓶中,冲入沸水毫升泡闷15分钟,分2——3次温饮。每日1剂。
功效:消滞,除胀,通结。
禁忌:腹痛、腹胀而大便正常,无积滞者忌用。
莱菔子的副作用
气虚弱者应谨慎服用。此外,莱菔子最好经过炒、煎两道工序处理,这样可避免引起恶心等症。
以上就是一些莱菔子的相关知识,如果想认识更多的中草药,请继续关注养生之道网频道。
莱菔子的功效与作用、莱菔子的药用价值、、、莱菔子的副作用
莱菔子降压不破气
莱菔子有2个功效: 消食除胀 力宏,用于治疗食积气滞; 祛痰降气 力专,用于治疗痰浊壅盛证。莱菔子所含的芥子碱有明显的降血压作用,而且效果稳定,是一味治疗高血压的效药。
莱菔子行气而不破气,在用参类补气中稍佐莱菔子(10g以下) 补而不滞 ,反能提高疗效。正如《本草新编》所云:“人参得萝卜子,其功更神,盖人参补气,骤服气必难受,非止喘胀之症也,然得萝卜子以行其补中之利气,则气平而易受,是萝卜子平气之有余,非损气之不足,实制人参以平其气,非制人参以伤其气。”因此莱菔子应发挥其降压之新用,并不破气,与参芪通用无妨矣。
莱菔子消食除胀,祛痰降气,哮喘病人痰多用莱菔子有效,既能平喘降气,又能祛痰。而且莱菔子能明显降血压,高血压的病人,无论是哪个类型,都可以用莱菔子来降血压,可用到15g。有个食疗方,用莱菔子芽加点儿醋,拌了当凉菜吃,开胃消食又降血压。在补气药中用莱菔子,补而不滞,但是用萝卜就不行了,吃了补气药后千万别吃萝卜,那是 破气的,尤其是白萝卜 。
目录 1 拼音 2 《衷中参西》上册 21 方名 22 组成 23 主治 24 一味莱菔子汤的用法用量 25 一味莱菔子汤的临床应用 附: 1 古籍中的一味莱菔子汤 1 拼音
yī wèi lái fú zǐ tāng
2 《衷中参西》上册 21 方名一味莱菔子汤
22 组成莱菔子2两(生者1两,熟者2两)。
23 主治伤寒、温病结胸。其证胸膈痰饮,与外感之邪互相凝结,上塞咽喉,下滞胄口,呼吸不利,满闷短气,饮水不能下行,或转吐出;兼治疫证结胸。
24 一味莱菔子汤的用法用量共捣碎,煎汤1大茶杯,顿服之。
25 一味莱菔子汤的临床应用
结胸证:许某,年二十余,得温病,三四日觉中脘郁结,饮食至其处不下行,仍上逆吐出。其脉沉滑而实,舌苔白而微黄,表里俱觉发热,然不甚剧。自言素多痰饮,受外感益甚,因知其中脘之郁结,确系外感之邪与痰饮相凝滞也。先投以荡胸汤,两点钟后,仍复吐出,为拟此方,一剂结开,可受饮食,继投以清火理痰之品,两剂痊愈。
古籍中的一味莱菔子汤 《圣济总录》:[卷第一百七十五]小儿腹胀莱菔
(《唐本草》)
异名荚、芦萉(《尔雅》),芦菔、荠根(《说文》),罗服(《潜夫论》),萝瓝(《汉书》晋灼注),雹葖(《经典释文》),紫菘(《唐本草》,萝卜(孟诜),紫花菘、温菘、萝苗、楚菘、秦菘(《本草图经》),土酥(《蔬食谱》),葖子(《癸辛杂识》),萝白(《广州植物志》)。
来源为十字花科植物莱菔的新鲜根。
植物形态莱菔
一年生或二年生直立草本,高可达1米。根肥厚,肉质、大小、色泽、形状不一。茎租壮,具纵纹及沟,有分枝,多少有白霜。根生叶丛生,成琴形羽状分裂,长达30厘米,疏生祖毛;茎下部叶琴形羽状分裂,长12~24厘米,顶端裂片最大,先端钝,两侧裂片4~6对,沿叶轴对生或互生,三角状卵形,愈向下裂片愈小,先端锐,边缘钝齿状或牙齿状;茎上部的叶渐小,叶片矩圆形,长3~5厘米,宽1~15厘米,先端短尖,边缘有浅锯齿或近于全缘;基部具短柄或近无柄。总状花序生于分枝顶端;萼片4,线状长椭圆形,绿色,外面带淡紫色;花瓣4,倒卵状楔形,具长爪,白色,淡紫色或粉红色3雄蕊4强;雌蕊1,子房细圆柱形。长角果圆柱形,肉质,在种子处稍向内缢缩,先端具较长的尖喙。种子呈卵圆形而微扁,直径约3毫米,红褐色。花期3~6月。果期5~8月。
全国各地普遍栽培。
本植物结果植株的根(地骷髅)、叶(莱菔叶)、种子(莱菔子)亦供药用,各详专条。
采集冬季挖取鲜根,去茎叶,洗净。
化学成分根含糖分主要是葡萄糖、蔗糖和果糖。各部分还测得香豆酸、咖啡酸、阿魏酸、苯丙酮酸、龙胆酸、羟基苯甲酸和多种氨基酸。鲜根含甲硫醇775毫克%、维生素C近20毫克%,因不含草酸,是钙的良好来源。含锰041毫克%,硼约7毫克%(干重)。又含莱菔甙。
药理作用醇提取物有抗菌作用,特别是对革兰氏阳性细菌较敏感;有血清时,活力降低一半;亦能抗真菌。莱菔根中的酸性物质对小鼠皮下注射3克/公斤或腹腔注射2克/公斤,皆无毒性,对兔皮下注射1克/公斤仅有轻微、短暂之毒性反应。另据报告,根捣碎后,榨取之汁液,可防止胆石形成而应用于胆石症。
性味辛甘,凉,
①《别录》:"味苦,温,无毒。"
②《唐本草》:"味辛甘,温,无毒。"
③孟诜:"冷。"
④《本草经巯》:"生者味辛,性冷;熟者味甘,温平。"
归经入肺、胃经,
①《滇南本草》:"入脾、肺二经。"
②《纲目》:"入太阴、阳明、少阳气分。"
③《本草经巯》:"手足太阴、阳明经。"
④《本草再新》:"入心、肺二经。"
功用主治消积滞,化痰热,下气,宽中,解毒。治食积胀满,痰嗽失音,吐血,衄血,消渴,痢疾,偏正头痛。
①《别录》:"主利五脏,益气。"
②《唐本草》:"散服及炮煮服食,大下气,消谷,去痰癖;生捣汁服,主消渴。"
③孟诜:"甚利关节,除五脏中风,练五脏中恶气。"
④《四声本草》:"凡人饮食过度,生嚼咽之便消,亦主肺嗽吐血。"
⑤《食性本草》:"行风气,去邪热气。""花:明目。"
⑥《日华子本草》:"能消痰止咳;治肺痿吐血;温中,补不足,治劳瘦咳嗽,和羊肉、鲫鱼煮食之。"
⑦《日用本草》:"宽胸膈,利大小便。熟食之,化痰消谷;生啖之,止渴宽中。"
⑧汪颖《食物本草》:"生捣服,治噤口痢。"
⑨《本草会编》:"杀鱼腥气,治豆腐积。"
⑩《纲目》:"主吞酸,化积滞,解酒毒,散瘀血,甚效。末服治五淋;丸服治白浊;煎汤洗脚气;饮汁治下痢及失音,并烟熏欲死;生捣涂打扑、汤火伤。"
⑾《本草求真》:"解附子毒。"
⑿《随息居饮食谱》:"治咳嗽失音,咽喉诸病;解煤毒、茄子毒。熟者下气和中,补脾运食,生津液,御风寒,已带浊,泽胎养血。"
用法与用量内服:捣汁饮,1~3两;煎汤或煮食。外用:捣敷或捣汁滴鼻。
宜忌①《本草衍义》:"莱菔根,服地黄、何首乌人食之,则令人髭发白。"
②《本经逢原》:"脾胃虚寒,食不化者勿食。"
选方①治食物作酸:萝卜生嚼数片,或生菜嚼之亦佳。干者、熟者、盐腌者,及人胃冷者,皆不效。(《濒湖集简方》)
②治翻胃吐食:萝卜捶碎,蜜煎,细细嚼咽。(《普济方》)
③治结核性、粘连性肠梗阻,机械性肠梗阻:白萝卜一斤,切片,加水1000毫升,煎至500毫升。每日一剂,一次服完。(内蒙古(中草药新医疗法资料选编》)
④治失音不语:萝卜生捣汁,入姜汁同服。(《普济方》)
⑤治痰热喉闭:萝卜汁和皂角浆,吐之。(《普济方》)
⑥治鼻衄不止:萝卜(捣汁)半盏,入酒少许,热服,并以汁注鼻中皆良。或以酒煎沸,入萝卜再煎饮之。(《卫生易简方》)
⑦治肺结核咯血:红色大萝卜二斤,加水300毫升,煎到100毫升时,除去残渣,再加入明矾三钱,蜂蜜三两。每日三次,早晚空腹服用,每次60毫升。(《中国防痨》(2):90,1960)
⑧治消渴口干:萝卜绞汁一升,饮之。(《食医心镜》)
⑨治诸热痢、血痢及荆后大肠里痛:萝卜,截碎,研细,滤清汁一小盏,蜜水相拌一盏,同煎。早午食前服,日晡以米饮下黄连阿胶丸百粒。无萝卜以萝卜子代之。(《普济方》)
⑩治酒疾下血,旬日不止:生萝卜,拣稍大圆实者二十枚,留上青叶寸余,及下根,用瓷瓶取井水煮令十分烂热,姜米,淡醋,空心任意食之。用银器重汤煮尤佳。(《寿亲养老新书》萝卜菜)
⑾治偏正头痛:生萝卜汁一蚬壳,仰卧,随左右注鼻中。(《如宜方》)
⑿治汤火伤灼,花火伤肌:生萝卜捣涂之,子亦可。(《圣济总录》)
⒀治打扑血聚,皮不破者:萝卜或叶捣封之。(《纲目》)
⒁治满口烂疮:萝卜自然汁频漱去涎。(《濒湖集简方》)
⒂治诸淋疼痛不可忍,及砂石淋:大萝卜切作一指厚四、五片,用好白蜜淹少时,安铁铲上,慢火炙干,又蘸又炙,取尽一,二两蜜,反复炙令香熟,不可焦,候冷细嚼,以盐汤送下。(《朱氏集验医方》瞑眩膏)
⒃治脚气走痛:萝卜煎汤洗之,仍以萝卜晒干为末,铺袜内。(《圣济总录》)
临床应用治疗滴虫性 炎
将萝卜用水洗净,以酒精擦拭消毒后剁成泥状,每次取1~2茶匙用消毒纱布包成纱布卷,一端系以长线,作 塞剂。上药时先用1/5000过锰酸钾液冲洗外阴及 ,拭干后,将萝卜泥纱布卷放入 内,线头露于 外。每天1次。共治68例,治愈62例。一般在用药后2~3天外阴痒感、热感、下腹重感或疼痛均消失,分泌物由脓性渐渐恢复至正常状态;治疗5~10次后 粘膜充血减轻或完全恢复正常。连续上药4~7次后,涂片检查滴虫阴性。治程中未见副作用。
名家论述①《本草图经》:"莱菔,功用亦同(芜菁),然力猛,更出其右,断下方亦用其根,烧熟入药。"
②《本草衍义》:"莱菔根,世皆言草木中惟此下气速者,为其辛也,不然。如生姜、芥子又辛也,何止能散而已莱菔辛而又甘,故能散缓而又下气速也。散气用生姜,下气用莱菔。"
③《本草衍义补遗》:"莱菔根,《本草》言其下气速,往往见人食之多者,停滞成溢饮病,以其甘多而辛少也。"
④《纲目》:"莱菔,根、叶同功,生食升气,熟食降气。苏,寇二氏止言其下气速,孙真人言久食涩营卫,亦不知其生则噫气,熟则泄气,升降之不同也。大抵入太阴、阳明、少阳气分,故所主皆肺、脾、肠、胃、三焦之病。李九华云:莱菔多食渗入血。则其白人髭发,盖亦由此,非独因其下气涩营卫也。"
⑤《本草经疏》:"莱菔根,《本经》下气消谷,去痰癖,肥健人,及温中补不足,宽胸膈,利大小便,化痰消导者,煮熟之用也;止消渴,制面毒,行风气,去邪热气,治肺痿吐血,肺热痰嗽下痢者,生食之用也。"
提醒您:莱菔 此中草药来源于网络,使用前请遵医嘱。
莱菔丸简介
本文2023-10-08 14:23:38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01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