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谁是姓何的?写事迹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8浏览:5下载3次收藏

历史上谁是姓何的?写事迹,第1张

何桢:肇迹庐江,望族之首

何桢,字元干,庐江人,身材伟岸,仪表堂堂,有文学才干,作过幽州刺史,弘农太守,最后位至光禄大夫。何桢之子名何龛,魏国后将军;长孙何勖,车骑将军;少孙何恽,豫州刺史。

何 琦:字万伦,东晋庐江人,晋代三国论作者,其本是一个好古博学之士。可是为恐对母亲供养不适,就勉强当了一名县令。后来母亲去逝,他说:“所以仕者,实博利禄以供亲耳。今亲已卒,复何求焉。”於是罢官归野,耽玩典籍,以琴书自娱,成为一代高士,同时他的孝行也传诵千古。

何准东晋庐江人曾任散骑侍郎。何澄和何法倪的父亲

何澄东晋庐江人,

澄字季玄,充弟准之第三子。孝武时为秘书郎,转丞,迁秘书监太常中护军,出为冠军将军、吴国内史,徵拜尚书。安帝即位,迁尚书左仆射,领本州大中正。元兴末,卒。义熙初追赠金紫光禄大夫。

何法倪(女)东晋人是东晋穆帝司马聃皇后,庐(今安徽庐江西南)人,生于338年,其父为心地高洁的何准。

何尚之(382~460)字彦德。南朝宋庐江潜县(今霍山)人。

少轻薄,及长,以操行见称 。与谢混相知。初为临津令,补刘裕府主簿。从征长安,以功赐爵都乡侯。宋文帝时任尚书令。孝武帝时官至左光初、开府议同三司,元嘉二十二年(445)造玄武湖,劝阻文帝在湖中建方文、蓬莱、瀛州三山,以免劳民伤财。曾立宅建康南城外,聚生徒讲学,一时四方名士纷纷慕名而来,谓之“南学”。著有文集十卷行于世。

何婧英(女)南朝南齐人,南齐前废帝萧昭业皇后是庐江郡潜水县人,抚军将军何戢的女儿,母亲是山阴公主。

493年为南齐皇后,死于494年被萧鸾所杀

〖何佟之〗(449-502年)字士威,南朝庐江(今安徽六安东北)人。祖父何劭之,仕宋为员外散骑常侍。父何歆,在齐为奉朝请。佟之自幼好学《三礼》、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钻研经籍,手不释卷,所读《礼》论三百篇,都能大致背出。深受长于校勘古籍的尚书令王俭所推重,起为扬州从事,升为尚书祠部郎。齐明帝建武中,“为镇北记室参军,侍皇太子讲,领丹阳邑中正”。此时步兵校尉刘□、征士吴苞已死,京都大儒,只有佟之而已。南朝重视吉凶礼仪的规定,有关这方面的问题,都要由他依《礼》裁定,故名重于世。齐东昏侯萧宝卷永元年间,大杀宗室诸王,臣属人人自危,引起内乱。在此情况下,佟之常常召集儒生讲经论道,全力培养儒士。此时镇守襄阳(今湖北襄樊一带)的雍州刺史萧衍带兵攻入建康,灭齐建梁,进为梁武帝。为巩固其统治。便大兴儒学,以佟之为尚书左丞。由于梁建国伊始,百废待举,便今佟之依据《礼》的规定,制定各种有关礼仪的制度,第二年死于位上,时年五十五岁。其所著文章及《礼义》百余篇。在其《戎服会哀议》中,主张穿戎服不能临丧,他举例说,宋孝武帝刘骏死后,百官入临吊唁,都在宫门外脱去戎服,吊唁出外之后,才可穿戎服。在《丧未终不乐议》中,主张丧制不终,不能作乐。指出晋怀帝永嘉元年时,晋惠帝死后,何充对此已早有定议。虽然时代不同,依《礼》也都应如此。齐明帝建武二年,在其《泄哀议》中,提出在致哀时,天子应穿吊服升殿,群臣也同致哀感。哭吊之后,百官到宣德宫拜丧,还要到陵园哭吊,以表达追远敬慕之情。梁武帝天监年间,在其《祭服除绛□仪》中提出,自汉明帝永平二年,下令公卿的祭服要穿绛(大红色)□袜,以绛色为中衣的领和袖上镶边,以此表示赤心奉神的心情。他主张不必再穿绛裤,况且又不是先圣的成法,所以请求朝廷废除。这个建议,便被梁武帝采纳。关于在郊外祭祀所用器席等问题,主张用旧之后方可埋入地下。他在《郊坛器席议》中指出,根据《礼》法,所有祭器用旧则埋,现在用一次便埋入地下,这样不仅浪费,而且也于《礼》不合。其他如《社稷位向议》、《南北郊牲色议》、《景懿迁登新庙车服议》等,他都按《礼》提出自己的主张。其所著《礼义》,有的可在《南齐书·礼志》上、下或在《通典·礼典》中见到。清人严可均在《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有辑佚。

何昌宇,字俨望,庐江灊人也。父何佟之,太常。 昌宇少而淹厚,为伯父司空尚之所遇。

何敬容(~549) 字国礼。南朝梁庐江潜县(今霍山)人。

出身世家,20岁时,选尚齐武帝女长城公主,拜驸马都尉。入梁后,历任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殿中郎、太子洗马、中书舍人、秘书丞、杨州尚书、官至宰相。任吴郡太守时,为政勤恤民隐,辨讼如神,视事4年,治为天下第一。任宰相时,善理政,改变了宋以来崇尚玄学、清谈文义、不问政务的颓 废风气。后因妾弟费慧明夜盗官米,为其解脱,被劾免职。复官不久,侯景攻入建康,他被围于台城,次年卒。

何尚之,南朝宋庐江�(今庐江西南)人。元嘉十六年(439年)为丹阳尹,立宅南郊外,置玄学,聚生徒,全国名流学者慕名来游,称为南学。玄学列为学校科目,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首开其端,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刘�,南朝齐教育家,沛国相(今濉溪西北)人。齐高宗时曾拟任为国子博士,兼总明观祭酒,不就。博通五经,早年聚徒教授,常数十人,以儒学冠于当时,京师士子贵游莫不下席受业,弟于中有不少名流学者。在中国古代哲学史、教育史上有深远影响的《神灭论》的著者范缜曾在其门下多年。尚之官历中书侍郎、尚书吏部郎、中书令。位极显贵而恭敬谨约,车服率素,妻亡不娶,又无姬妄,与少时若两人,弟悠之义兴太守,二弟愉之新安太守,三弟翌之都官尚书,子何偃字仲弘,宦历丹阳丞、中书郎、吏部尚书。龚先人余荫,世以为荣,平生喜谈玄理,注有庄子逍遥篇传世。孙何戢字慧景,拜驸马都尉,历官司徒左长史,高帝时迁吏部尚书。

何尚之父何叔度,义熙中为尚书,为金紫光禄大夫,入宋为吴郡太守,恭谨谦洁,元嘉八年卒。

何 充:字次道,东晋,庐江人,世代公卿,曾祖何祯,光禄大夫,祖何恽豫州刺史,父何睿安丰太守,成帝曰:“充风韵儒雅,器局方概,有万夫之望。”官至吏部尚书、尚书令、左将军、出将入相,以社稷为己任。晚年性好释典,崇修佛寺。其弟准,位居宰辅,高尚寡欲,不以世出公卿门第,而视富贵如浮云。准子淡。官至南康太守,孙元度。西阳太守,次孙叔度太常卿尚书。

何充美容英姿,善能文章。东晋成帝时官任宰相;穆帝二岁即位,因年龄尚小,又与大臣庾冰共辅幼主。充虽无澄正改革之能,而强力有器局,临朝正色,以杜稷为己任。凡所选用提拔,皆以功臣为先,不以私恩树亲戚,谈者以此重之。(见《晋书何充传》)

身居高位的何充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居士。《晋书》「本传」说他性好释典,崇修佛寺,供给沙门以百数,靡费巨亿而不吝惜,而亲友至於贫乏,则无所施遗,因此屡遭获讥於世。这与他的临朝有正,不以私恩为先是一致的。时人阮裕(阮籍族弟)同他开玩笑说:「卿志大宇宙,勇迈千古」。何充不明其意,问其缘故。阮裕解释说:「我图数千户郡尚未能得,卿图作佛,不亦大乎!」(同上)意指何充偏心沙门,忽视百姓。然而何充不以为然,一如既往,「持八关斋(注1),结会诵经,终生不倦。」(《中国佛学人名辞典》「何充」条)

何充於佛教事业最突出的贡献是他以当权者的身分力主沙门不应向王者敬拜,维护了佛教的独立精神。成帝咸康六年(三四二年),中书监庾冰从维护儒家名教的立场出发,上书提出沙门应当像普遍臣民一样向王者致敬。当时身为尚书令(即宰相)的何充与庾冰辩难,主张沙门不须向王者屈膝跪拜。对此何充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了他的反对理由。第一,应当遵从先皇帝的旧制、故事,志当尊重佛教自身的律仪。他说,先祖武帝、明帝以「盛明革命」、「聪圣玄览」而称名,他们并没有要求沙门行屈膝礼,他们尊重沙门的善法,所以我们也不应当强迫沙门改变律仪,破坏佛法。第二,佛教和封建政治并不矛盾,佛教有利於王化,有利於巩固封建统治秩序,他说:..寻其(佛教)遗文,钻其要旨,五戒之禁,实助王化。」还说沙门「烧香咒愿,必先国家」,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希望国家隆盛,没有半点虚情或违背,於「王化」只能有利而无害。(以上见《弘明集》卷第十二「尚书令何充奏沙门不应尽敬」)由於何充等人的极力辩护,「沙门向王者致敬」一事终於没有得到实行。

何充的弟弟何准也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高尚寡欢,不愿致仕为官。在为兄的影响下,一生「唯诵佛经,修营塔庙而已。」(见《晋书.何准传》)时人谢万把他们兄弟俩与当时同在朝廷的郗愔、郗昙兄弟相比并讥之曰:「二郗谄於道,二何佞於佛」(《晋书何充传》)话虽不扬,却反映了他们对佛教的虔诚信仰。

注释

1.八关斋:「关」是禁戒的意思。「八关斋」也称「八斋戒」,是八种戒行与一种斋法的合称。「八戒」包括不杀、不盗、不*、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香鬘、不歌舞、不卧高广之床,「一斋」是不过中食。「八关斋」为出家和在家学佛弟子所共同遵守的戒律。(史向前 编著)

何偃

〔公元四一三年至四五八年〕字仲弘,庐江潜人,何尚之中子。生于晋安帝义熙九年,卒于宋武帝大明二年,年四十六岁。州辟仪曹从事。举秀才。元嘉中,位太子中庶子,历侍中,掌诏诰。时尚之为司空尚书令,偃居门下,父子并处机要,甚得时誉。孝武帝时,迁吏部尚书。与颜竣有隙,心不自安,遂得悸疾。孝武帝遇之厚,倍加治疗,始得瘥。时帝长女山阴公主爱倾一时,配偃子戢。及卒,帝为之哭伤不已,谥曰靖。偃好谈玄,曾注庄子逍遥篇,与文集十九卷,(《隋志注》作八卷,《两唐书志》作十六卷。此从《隋书志》)并行于世。

何戢(445-482)何偃的儿子,南朝南 齐人,抚军将军,驸马都尉。刘宋山阴公主的丈夫。南齐前废帝萧昭业皇后何婧英 的父亲。

何宪庐江人,南朝南齐时人。字子思,学识渊博,贯古通今,无论是皇家书库的藏书,还是民间散佚的书籍,凡见必读,决不遗漏。

何求,何胤 和何点 是三兄弟,何尚之 的孙子,合成何氏三高

何胤(公元446年—531年),字子季,南朝梁庐江潜(今安徽霍山)人,生于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卒于梁武帝中大通三年,年八十六岁。何胤好学,从刘献受易及礼记、毛诗,又入锺山定林寺听内典,其业皆通。起家齐秘书郎,出为建安太守。后入为太子中庶子,撰新礼。阴帝时,入山隐居以终。和曾任永安太守的其兄何求、曾为太子浩洗马的其弟何点,有感当时南朝政治黑暗,先后辞官归隐,漠视功名富贵,称为“何氏三高”,至今全国何氏宗族许多家庭大门仍贴“三高门第,四友人家”的春联。

何胤注百法论一卷,十二门论一卷,周易一卷,又作毛诗隐义十卷,毛诗总集六卷,礼记隐义二十卷,礼答问五十五卷,行于世。

何之元(?一593),字世伯,庐江(今安徽霍山东北)人,南朝梁代史学家,曾任刺史与太守。著有《梁典》、《陈书》、《文苑英华》等。据江苏武进地方志记载,何之元世居庐江,其父(何)逊定居晋陵德胜门,遂为武进人。何之元好学有才思,受梁司空袁昂器重,历任五官椽、信义令、湘州刺史、中卫府参军等官职,晚年隐居晋陵(今武进何留墅)。当地人很推重这位风雅之士,便将他所住里巷(村落)称为“何墅”,又因位于古代留城附近,遂称何留墅。

何子平

何子平,庐江灊人也。曾祖楷,晋侍中。祖友,会稽王道子骠骑谘议参军。父子先,建安太守。子平世居会稽,少有志行,见称于乡曲。事母至孝。扬州辟从事史,月俸得白米,辄货市粟麦。人或问曰:“所利无几,何足为烦?”子平曰:“尊老在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心独飨白粲。”每有赠鲜肴者,若不可寄致其家,则不肯受。

母本侧庶,籍注失实,年未及养,而籍年已满,便去职归家。时镇军将军顾觊之为州上纲,谓曰:“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子平曰:“公家正取信黄籍,籍年既至,便应扶侍私庭,何容以实年未满,苟冒荣利。且归养之愿,又切微情。”觊之又劝令以母老求县,子平曰:“实未及养,何假以希禄。”觊之益重之。既归家,竭身运力,以给供养。

元嘉三十年,元凶弑逆,安东将军随王诞入讨,以为行参军。子平以凶逆灭理,普天同奋,故废己受职,事宁,自解。又除奉朝请,不就。末除吴郡海虞令,县禄唯以养母一身,而妻子不犯一毫。人或疑其俭薄,子平曰:“希禄本在养亲,不在为己。”问者惭而退。母丧去官,哀毁逾礼,每至哭踊,顿绝方苏。值大明末,东士饥荒,继以师旋,八年不得营葬,昼夜号绝擗踊,不阕俄顷,叫慕之音,常如袒括之日。冬不衣絮,暑避清凉,日以数合米为粥,不进盐菜。所居屋败,不蔽雨日,兄子伯兴采伐茅竹,欲为葺治,子平不肯,曰:“我情事未申,天地一罪人耳,屋何宜覆。”蔡兴宗为会稽太守,甚加旌赏。泰始六年,为营冢椁。子平居丧毁甚,困瘠逾久,及至免丧,支体殆不相属。幼持操检,敦厉名行,虽处暗室,如接大宾。学义坚明,处之以默,安贫守善,不求荣进,好退之士,弥以贵之。顺帝升明元年,卒,时年六十。

史臣曰:汉世士务治身,故忠孝成俗,至乎乘轩服冕,非此莫由。晋、宋以来,风衰义缺,刻身厉行,事薄膏腴。若夫孝立闺庭,忠被史策,多发沟畎之中,非出衣簪之下。以此而言声教,不亦卿大夫之耻乎!

何子平居住在会稽,从小就有志向品行,受到乡里人的称赞。扬州征召他任从事史,每月的俸禄是白米,他总是卖掉白米买小米和麦子。有人问他:“这样做得利并不多,何必要这么麻烦呢?”何子平说:“父母在家,不能经常吃到米,我怎忍心独自享用白米。”每当有人送点新鲜的菜肴,如果不能寄到家中,他就不肯接受。母亲本来是偏房,户口注册有违真实,年龄还没到奉养期限,可户口册上的年龄已满八十,何子平只好解职回家奉养。当时镇军将军顾觊之任州上纲,对他说:“令堂年龄实际上没有八十,关系密切的人和故交都知道,在州中任职略有少许俸禄,我将禀告上司挽留你。”子平说:“公家只相信户口册,户籍上的年龄到了,就应当在家奉养父母,怎会允许因为实际年龄未满,随意冒领俸禄。况且回家奉养的要求又切合我个人的心愿。”觊之又劝他以母亲年老向县里求得俸禄,子平说:“实际尚未到奉养之年,哪能借此以求得俸禄?”觊之更加器重他。回家之后,全身心劳作,来使奉养充足。后来被任命为吴郡海虞县令,所得俸禄只用来奉养母亲一人,妻子儿女不占一丝一毫。有人对他过于节俭表示怀疑,子平说:“俸禄本来就应用在奉养亲人上,而不应用在自己身上。”问的人惭愧地离开了。母亲去世了他就辞去了官职,哀伤过度超过了礼数,每当跺脚痛哭,困顿晕倒许久方才苏醒。

何伦字宗道,号东山,明江山(今属浙江省)人,事亲至孝。相传一天晚上有小偷到他家偷东西,他发觉之后也没有声张,在小偷要把他家做饭用的锅偷走时,他这才说:“请你把锅留下,以便我明天早晨能做饭给母亲吃。”小偷很惭愧,就把所偷的东西都还给了他。又有记载说他居丧哀毁逾礼,忌日涕泣如初丧。可以称得上是旧时孝子的典型。此篇凡分孝亲敬长之规、隆师亲友之规、待人接物之规、鞠育教养之规、读书写字之规、出处进退之规、节义勤俭之规、饮食服御之规、量度权衡之规、撑持门户之规、保守身家之规十一类,其下或又分为数条,包括了中国传统家训的基本内容。

何进 - 简明历史传记

何进字遂高,异母女选入宫廷,有宠于灵帝,进受职郎中。继而升虎贲中郎将。光

和年间,何贵人被封为皇后,何进升任侍中,为河南尹。后黄巾起义,何进为大将

军,总镇京师,因及时发现并镇压了马元义的革命活动,被封为慎侯。

为张大威望,何进请灵帝在京师讲武结营,置西园禁军校尉。灵帝驾崩后,蹇硕谋

诛进而立皇子刘协,未果,反被进诛。何进从袁绍之言,博征智谋之士为己所用。

自此独揽大权。然而何进不纳陈琳之谏,多结外镇军阀,翘首京师,谋诛宦竖。终

于事泄,被张让等先下手为强,遭杀身之祸。

何晏(约193~249)

三国魏玄学家。字平叔。南阳宛县(今河南南阳)人。汉大将军何进之孙。曹操纳晏母为妾,晏被收养,为操所宠爱。少以才秀知名,好老、庄言,“美姿仪而绝白”,喜敷粉,“行步顾影”,人称“傅粉何郎”。娶魏金乡公主。为人好色,服饰拟於太子,被魏文帝曹丕所憎,称其为“假子”,未授官职。明帝以其浮华,亦抑之。仅授冗官。正始年间(240~248)曹爽秉政,何晏党附爽,因而累官侍中、吏部尚书,典选举,爵列侯,仗势专政,后为司马懿所杀。何晏与夏侯玄、王弼等倡导玄学,竞事清谈,遂开一时风气,为魏晋玄学的创始者之一。与王弼等祖述老、庄,立论以为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不存者也”。他认为“道”或“无”能够创造一切,“无”是最根本的,“有”靠“无”才能存在,由此建立起“以无为本”,“贵无”而“贱有”的唯心主义本体论学说。还认为圣人无喜怒哀乐,圣人无累於物,也不复应物,因此主“圣人无情”说,即认为圣人可完全不受外物影响,而是以“无为”为体。在思想上重“自然”而轻“名教”,与其仗势专权的实际行为多相乖违,故当时的名士傅嘏说他是“言远而情近,好辩而无诚,所谓利口覆邦国之人也”。其主要著作有《道德论》、《无名论》、《无为论》、《论语集解》等,现在较完整存在的只有《论语集解》。

包拯是安徽人

开封的历史名人:阮籍(210~263)三国魏文学家。字嗣宗。河南开封尉氏县人。阮?之子。曾为步兵校尉,世称“阮步兵“,与嵇康齐名,与其侄阮咸皆为“竹林七贤“之一。蔑视礼教,尝以“白眼“看待“礼俗之士“。与当权的司马氏集团有矛盾,常酗酒,“口不臧否人物“,以之保全自己。原集已散佚,后人辑有《阮嗣宗集

支道林(314~366)晋代高僧。名遁,以字行。开封人。年25岁出家,与谢安、王羲之等交游,好谈玄理。作《即色游玄论》,宣扬“即色是空“,发挥般若学的性空思想,为般若学六大家之一。其他著作,大都散佚

蔡谟生卒年待考。东晋大臣。开封兰考人。东晋成帝咸和三年(328),苏峻发动叛乱,蔡参与平叛,遂迁任太常,赐爵洛阳男。后拜征北将军,都督徐、兖、青三州军事,成为东晋对抗北方势力的主要人物。卒于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任上。谥文穆

崔颢(~754)唐代诗人。开封人。唐玄宗开元年间登进士第,开元后期出使河东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卿、司勋员外郎等职。崔颢年少为诗,名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现存作品,有几篇色泽浮艳,内容轻佻者,可能是年轻时所作,后来从军边塞,诗风发生变化,表现出“出身事边“和“报国赴难“的昂扬感情。如《赠王威古》和《游侠呈军中诸将》,着力于人物意气风度的描绘。诗中春草射猎、野中割鲜的场面,尤其写得富有生气。《雁门胡人歌》,写秋日出猎、山头野烧的代北景色及胡人在和平时期从容醉酒的风习,极新颖别致。最有名的是七律《黄鹤楼》,李白读后大为佩服,说是“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宋代诗评家严羽《沧浪诗话》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崔颢诗》1卷,收录诗40多首

石守信(927~984)宋初大臣。开封人。初仕周,领洪州防御使,加领义成军节度。宋太祖即位,改领归德军节度。平李筠、李重进叛乱。太平兴国四年(979),进封卫国公。卒后追封威武郡王,谥武烈

钟嗣成(约1279~约1360)元代戏曲家。字继先,号丑斋。开封人,寄居杭州。曾屡试不中,遂潜心闭门从事戏曲著述。其主要著作《录鬼簿》,上下两卷,初稿写成于至顺元年(1330),后又订正两次。不仅记载了元代名家辈出剧作如林的盛况,并且从理论上对杂剧作出了初步总结与概括,具有极高的价值。他还著有《钱神论》等7种杂剧,今皆不传;今存散曲52首。�

李梦阳(1475~1531)明代文学家。字天赐,又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今甘肃庆阳)人,后迁扶沟(今河南扶沟县)。其父为封丘王教授,遂家居祥符(今开封县)。弘治进士,授户部主事。因榷税触怒势要而下狱,后获释。武宗时,刘瑾擅权,他代尚书韩文草疏弹劾刘瑾,被勒令辞官。刘瑾败被诛,李迁江西提学副使,为权贵所恶,去职。在文学上,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与何景明、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等称明文坛“前七子“。有《空同子集》。

春秋战国时期的信陵君,大音乐家师旷

北宋的大词人柳永,好像还有李清照

近现代的柏扬

伊尹生卒年待考。商汤大臣。生于空桑(今开封杞县城西西空桑,又名伊尹村)。传说为奴隶出身,是有莘氏女陪嫁之臣。受汤赏识委以国政。后佐商灭夏,总理国事,历佐汤、外丙、仲壬三朝。仲壬死,传位太甲。因太甲不理国政,被他放逐,3年后,太甲悔过,又接回复位。伊尹死于沃丁时。�

石申

石申生卒年待考。战国中期天文学家。开封人。经过长期观测,详细考核,测出恒星138座,810个。他与齐人甘德根据黄道附近恒星位置及其与北极的距离所制成的图表,是世界上迄今为止发现最早的恒星表,在世界天文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原著《天文》8卷,早佚。后人拾遗补阙,把它与甘德的《星占》8卷,合称《甘石星经》,又名《星经》,曾收入北宋政和年间刊印的《道藏》一书,题名为《通占大象历呈经》。今存的《甘石星经》为2卷,其中虽有一些后人增添润色之辞,仍不失原书面貌

张仪

张仪(~前310)战国时政治家。开封人。魏国贵族后裔,师鬼谷子。秦惠文王十年(前328)入秦拜相。创连横破六国合纵。奉命使楚,瓦解齐楚联盟,夺楚汉中,封武信君。惠文王死,张仪失宠,返魏为相,不久死。《汉书·艺文志》纵横家有《张子》10篇,今佚。�

信陵君

信陵君(~前243)战国四公子之一。即魏公子无忌,魏昭王少子。其府在魏都大梁,传说即今开封相国寺一带。他才兼文武,礼贤下士,门下的食客有3000之多。公元前259年,秦兵在长平大捷,坑杀赵国兵将40万之后,一举包围了赵国邯郸。赵国多次向魏国求援,魏王虽命晋鄙率兵10万救赵,但慑于秦国恐吓,又密令晋鄙把军队驻扎在魏赵交界处的邺城,坐观成败。信陵君多次劝谏魏王救赵不成,后来他听从大梁城夷门守关人、隐士侯赢所设窃符救赵之计,果然得到兵符。信陵君带力士朱亥一行来邺城,晋鄙虽验兵符,却不愿交出兵权。朱亥用大锤打死晋鄙,信陵君接管军队,击破秦师,遂解邯郸之围

尉缭

尉缭生卒年待考。战国后期政治家、军事家。开封人。早年治学商君,深得改革变法之道。他还对兵事执著追求,十分精通。战国后期,学派林立,围绕着富国强兵,各国纷纷招贤纳士,遂周

郑众

郑众(~83)东汉经学家。字仲师。开封人。曾任大司农,世称郑司农,以别于宦官郑众。传其父郑兴《左传》之学,兼通《易》、《诗》,精三统历。世称郑兴父子为"先郑",而称郑玄为"后郑"。著作已佚,清马国翰辑有《周礼郑司农(众)解诂》6卷,《郑众春秋牒例章句》1卷。�

蔡邕

蔡邕(132~192)东汉辞赋家、书法家。字伯喈。开封杞县人。少时博学,师事太傅胡广。喜爱辞章、数术、天文,妙操音律。熹平四年(175),以经籍去圣久远,文字多谬,遂与五官中郎将堂溪典、光禄大夫杨赐等人奏请正定《六经》文字,得灵帝允许。蔡邕写经于碑,使工匠镌刻,立于太学门外,世

蔡琰

蔡琰生卒年待考。东汉末诗人。字文姬。开封杞县人。蔡邕之女。博学

阮瑀

阮瑀(约165~212)东汉末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字元瑜。开封尉氏县人。为曹操司空军谋祭酒,后为仓曹掾属。善作书檄,能诗。作品存留甚少,明人辑有《阮元瑜集》。�

阮籍

阮籍(210~263)三国魏文学家。字嗣宗。河南开封尉氏县人。

支道林

支道林(314~366)晋代高僧。名遁,以字行。开封人。年25岁出家,与谢安、王羲之等交游,好谈玄理。作《即色游玄论》,宣扬"即色是空",发挥般若学的性空思想,为般若学六大家之一。其他著作,大都散佚。�

蔡谟

蔡谟生卒年待考。东晋大臣。开封兰考人。东晋成帝咸和三年(328),苏峻发动叛乱,蔡参与平叛,遂迁任太常,赐爵洛阳男。后拜征北将军,都督徐、兖、青三州军事,成为东晋对抗北方势力的主要人物。卒于光禄大夫、开府仪同三司任上。谥文穆。�

郑道昭

郑道昭(~516)南北朝时期北魏大臣、书法家。开封人。字僖伯,自号中岳先生。少而好学,博览群书,初为秘书郎,徙外散骑常侍,迁国子祭酒。后为平

吴兢

吴兢(670~749)唐代史学家。开封人。少时励志勤学,贯知经史。武后长安年间被诏入史馆,撰修国史。不久,官拜右拾遗。武后长安至中宗景龙年间,正值佞臣武三思、张昌宗、张易之弄权之时,有些史官惧怕权势,曲笔掩饰,吴兢对此非常鄙视,于是在公事之暇,私撰《唐书》、《唐春秋》。他认为南北朝时期的齐、梁、陈、周及隋这五代的史书繁杂,就分别撰齐、梁、周史各10卷,陈史5卷,隋史20卷。此外,他自撰或参与撰修的史书有《唐书备阙记》10卷、《唐中宗实录》20卷、《唐睿宗实录》5卷、《开元升平源记》1卷、《大唐十四家贵族谱》1卷、《古乐府》10卷、《乐府古题要解》2卷等。特别是《贞观政要》一书,分类记载了唐太宗同大臣魏征、房玄龄、杜如晦等人的问答、大臣的争议和劝谏的奏疏以及政治上的设施,其中10卷40篇出自吴兢之手。

崔颢

崔颢(~754)唐代诗人。开封人。唐玄宗开元年间登进士第,开元后期出使河东军幕,天宝时历任太仆寺卿、司勋员外郎等职。崔颢年少为诗,名陷轻薄,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窥塞垣,说尽戎旅。现存作品,有几篇色泽浮艳,内容轻佻者,可能是年轻时所作,后来从军边塞,诗风发生变化,表现出"出身事边"和"报国赴难"的昂扬感情。如《赠王威古》

薛居正

薛居正(912~981)宋初大臣、史学家。字子平。开封人。后唐清泰二年(935)进士。自晋至周累官至弘文馆学士、刑部侍郎。北宋建立后,迁户部侍郎。建隆三年(962),任枢密直学士,掌管全国的贡举考试大权。任中秉公办事,不徇私情,深得太祖器重,

石守信

石守信(927~984)宋初大臣。开封人。初仕周,领洪州防御使,加领义成军节度。宋太祖即位,改领归德军节度。平李筠、李重进叛乱。太平兴国四年(979),进封卫国公。卒后追封威武郡王,谥武烈。�

向敏中

向敏中(949~1020)北宋真宗朝宰相。字常之。开封人。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初任监丞右赞善大夫、著作郎。宋太宗"召见便殿,占对明畅",甚为赏识,命为户部推官,出任淮南转运副使。后入为户部判官,知制诰,不久权判大理寺。向敏中为官廉洁,不入浊流。太宗欲委以大任,遭人妒忌,诬其收受犯官皇甫侃的重贿,经查证,纯属无中生有。太宗更加器重,100余日内,官升数级,至右谏议大夫、同知枢密院事。咸平四年(1001),初登相位。

丁度

丁度(990~1053)北宋文字训诂学家。字公稚。开封人

宋祁

宋祁(998~1061)北宋文学家、史学家。字子京。安陆(今湖北安

郑克

郑克生卒年待考。南宋官吏。字克明。开封人。宣和六年(1124)进士。南宋初历官登仕郎、建康府上元县尉和承直郎、湖州提刑司干办官,他以五代时和凝父子所著的《疑狱集》为基础,分类增补,附以评论,撰成《折狱龟鉴》。该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狱讼案例选编,分释冤、辩诬、鞫情、议罪、省过、惩恶、察奸、核奸、察贼、迹贼、严明、矜谨等20门,辑录了上自春秋、战国,下至北宋大观、政和年间有关平反冤案、断狱量刑的案例270余条,390余事,并以按语的形式对其中大部分案例进行了分析

苏汉臣

苏汉臣生卒年待考。宋代画家。开封人。徽宗时为宣和画院待诏。高宗绍兴年间复职。孝宗隆兴初(1163)授承信郎。师刘宗古,绘人物仕女及佛道宗教画。用笔工整细劲,着色鲜润,尤工货郎担和婴儿嬉戏之景,情态生动。存世作品有《货郎》、《秋庭婴戏》等。�

孟元老

孟元老生卒年待考。宋代文学家。开封市人。金灭北宋,孟元老南渡,常忆东京之繁华,于南宋绍兴十七年(1147)撰成《东京梦华录》,自作序。该书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一定的影响。�

王应麟

王应麟(1223~1296)南宋学者。字伯厚,号深宁居士。世居浚仪(今开封市),后迁居庆元(今浙江宁波)。淳?

钟嗣成

钟嗣成(约1279~约1360)元代戏曲家。字继先,号丑斋。开

王廷相

王廷相(1474~1544)明代思想家。字子衡,号浚川。开封兰考县仪封乡人。29岁中进士。其文有英气,诗赋雅畅,与李梦阳、何景明、康海、王九思、徐祯卿、边贡并称为"前七子"。1509

李梦阳

李梦阳(1475~1531)明代文学家。字天赐,又字献吉,

李濂

李濂(1488~约1566)明代学者。字川父。开封人。少负俊才,正德八年(1513),河南乡试夺魁。翌年中进士,年27岁。自此到38岁之间,历任沔阳知州

高叔嗣

高叔嗣(1501~1537)明代文学家。开封县人。字子业。嘉靖进士。历任吏部主事,湖广按察使。少受知于李梦阳,其诗清新婉约。有《苏门集》。

史可法

史可法(1601~1645)明末将领。字宪之,号道邻。开封人。明崇祯元年(1628)进士,授西安府推官,后迁任户部主事、员外郎、郎中等职,再擢升为右佥都御史。崇祯十七年(1644)四月,李自成率农民起义军攻陷北京,他率师勤王,抵浦口而止。清军攻陷北京,南明政权在南京建立,他任礼部尚书、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后受奸臣马士英排挤,

李岩

李岩(~1644)明末农民起义军将领。本名信

周亮工

周亮工(1612~1672)明末清初学者。字元亮,号栎园老人。开封人。自幼好学,博览群书。明崇祯十三年(1640)进士,官拜御史。清兵下江南,遂降清朝。顺治年间,官擢福建左布政使,至户部右侍郎,因被参劾入狱,后释放。康熙初起用为江安粮道,又因事被判绞罪,遇赦获免,不久病死。周亮工一生著述颇多,主要有《赖古堂集》、《因树屋书影》、《读画楼画人传》、《印人传》、《同书》

赵映乘

赵映乘(1619~)清代官吏。字涵章。开

张伯行

张伯行(1652~1725)清初大臣。字孝先。开封兰考县人。生于书香世家,康熙二十四年(1685)进士,历官内阁中书,福建、江苏巡抚,礼部尚

周之琦

周之琦(1782~1862)清代大臣。开封市人。字稚圭,号退庵。嘉庆进士,官至刑部右侍郎,广西巡抚。能词,有《金梁梦月词》、《怀梦词》等。辑有《心日斋十六家词选》。�

常茂徕

常茂徕(1788~1873)清代开封文化名人。字逸山,又号痛定

宋继郊

宋继郊(1818~1893)清代开封文化名人。字述之、术之、树芝,号梅花道人、木雁道者。道光二十三年(1843)选为优贡,次年中举。咸丰八年(1858)任许州学正,后相继任陈州府学、南阳府学教授等职。著述今存有《居学斋诗钞》、《颍川集》、《西淮集》

李元庆

李元庆(1838~1904)清末农民抗粮领袖。开封市人。回族。

刘增?

刘增?(1845~1926)清末民初开封文化名人。字骧臣,晚号梦园。清同治三年(1864)举人,光绪二年(1876)进士,后在山东郓城、郯城、菏泽、任平等县任知县,其间兴学育人,平反冤狱,为人称道。48岁时在顺天府为官,继而又任河南大学堂编书处

魏子青

魏子青(1870~1928)实业家。字步云。回族。开封市人。

靳志

靳志(1877~1967)爱国民主人士。字仲云。开封市人。光绪二十九年(1903)毕业于北京京师大学堂。后留学英法,在法国加入同盟会。民国年间,历任各级政府高级官员。

秉志

秉志(1886~1965)生物学家。原名翟秉志,曾用名翟农山、翟际潜。满族。开封市人。民国2年(1913)毕业于美国康乃尔大学生物系,获理学学士学位。民国7年(1918)又获哲学博士学位。民国9年(1920)回国,次年在南京高等师范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生物系。先后在东南大学、中央大学和复旦大学任动物学教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及动物研究

丹鹏晏

丹鹏晏(1888~1911)辛亥革命烈士。乳名根柱

王毅斋

王毅斋(1896~1972)学者。开封市杞县人。早年毕业于河南省高等学堂,民国12年(1923)赴法国、奥地利留学。民国17年(1928)毕业于维也纳大学,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民国19年(1930)任河南大学经济系教授。民国36年(1947)组织河南省民盟地下支部。

陈玉璋

陈玉璋(1898~1976)书法家。开封市人。

杜孟模

杜孟模(1904~1974)教育家。开封市杞县人。字宏远。民国14年(1925)考入北京大学数学系,翌年加入中国***。毕业后先后在北京、济南、开封等地任教。他坚持宣传革命,组织中共外围组织,动员青年投身抗日民族解放阵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担任开封高中校长、开封师专副校长、开封市副市长、郑州大学数学系教授、民盟河南省委员会主任委员、河南省副省长等职。

  何桢:肇迹庐江,望族之首

  何桢,字元干,庐江人,身材伟岸,仪表堂堂,有文学才干,作过幽州刺史,弘农太守,最后位至光禄大夫。何桢之子名何龛,魏国后将军;长孙何勖,车骑将军;少孙何恽,豫州刺史。

  杜夷,晋朝庐江人,曾寓居颍汝之间,十载足不出户,年40余,始还乡里,授徒千人。当时举 他为贤良方正,皇帝征拜博士,除国子监祭酒,均坚辞不受。这一时期,在安徽境内还出现 一些著名的艺术家和科技人才。音乐家桓伊,晋,谯郡镕人,时称“江左第一”。

  何 琦:字万伦,东晋庐江人,晋代三国论作者,其本是一个好古博学之士。可是为恐对母亲供养不适,就勉强当了一名县令。后来母亲去逝,他说:“所以仕者,实博利禄以供亲耳。今亲已卒,复何求焉。”於是罢官归野,耽玩典籍,以琴书自娱,成为一代高士,同时他的孝行也传诵千古。

  何准东晋庐江人曾任散骑侍郎。何澄和何法倪的父亲

  何澄东晋庐江人,

  澄字季玄,充弟准之第三子。孝武时为秘书郎,转丞,迁秘书监太常中护军,出为冠军将军、吴国内史,徵拜尚书。安帝即位,迁尚书左仆射,领本州大中正。元兴末,卒。义熙初追赠金紫光禄大夫。

  何法倪(女)东晋人是东晋穆帝司马聃皇后,庐(今安徽庐江西南)人,生于338年,其父为心地高洁的何准。

  何叔度。东晋吴郡太守,何尚之

  何尚之(382~460)字彦德。南朝宋庐江潜县(今霍山)人。

  少轻薄,及长,以操行见称 。与谢混相知。初为临津令,补刘裕府主簿。从征长安,以功赐爵都乡侯。宋文帝时任尚书令。孝武帝时官至左光初、开府议同三司,元嘉二十二年(445)造玄武湖,劝阻文帝在湖中建方文、蓬莱、瀛州三山,以免劳民伤财。曾立宅建康南城外,聚生徒讲学,一时四方名士纷纷慕名而来,谓之“南学”。著有文集十卷行于世。

  何婧英(女)南朝南齐人,南齐前废帝萧昭业皇后是庐江郡潜水县人,抚军将军何戢的女儿,母亲是山阴公主。

  493年为南齐皇后,死于494年被萧鸾所杀

  〖何佟之〗(449-502年)字士威,南朝庐江(今安徽六安东北)人。祖父何劭之,仕宋为员外散骑常侍。父何歆,在齐为奉朝请。佟之自幼好学《三礼》、以坚韧不拔的毅力钻研经籍,手不释卷,所读《礼》论三百篇,都能大致背出。深受长于校勘古籍的尚书令王俭所推重,起为扬州从事,升为尚书祠部郎。齐明帝建武中,“为镇北记室参军,侍皇太子讲,领丹阳邑中正”。此时步兵校尉刘□、征士吴苞已死,京都大儒,只有佟之而已。南朝重视吉凶礼仪的规定,有关这方面的问题,都要由他依《礼》裁定,故名重于世。齐东昏侯萧宝卷永元年间,大杀宗室诸王,臣属人人自危,引起内乱。在此情况下,佟之常常召集儒生讲经论道,全力培养儒士。此时镇守襄阳(今湖北襄樊一带)的雍州刺史萧衍带兵攻入建康,灭齐建梁,进为梁武帝。为巩固其统治。便大兴儒学,以佟之为尚书左丞。由于梁建国伊始,百废待举,便今佟之依据《礼》的规定,制定各种有关礼仪的制度,第二年死于位上,时年五十五岁。其所著文章及《礼义》百余篇。在其《戎服会哀议》中,主张穿戎服不能临丧,他举例说,宋孝武帝刘骏死后,百官入临吊唁,都在宫门外脱去戎服,吊唁出外之后,才可穿戎服。在《丧未终不乐议》中,主张丧制不终,不能作乐。指出晋怀帝永嘉元年时,晋惠帝死后,何充对此已早有定议。虽然时代不同,依《礼》也都应如此。齐明帝建武二年,在其《泄哀议》中,提出在致哀时,天子应穿吊服升殿,群臣也同致哀感。哭吊之后,百官到宣德宫拜丧,还要到陵园哭吊,以表达追远敬慕之情。梁武帝天监年间,在其《祭服除绛□仪》中提出,自汉明帝永平二年,下令公卿的祭服要穿绛(大红色)□袜,以绛色为中衣的领和袖上镶边,以此表示赤心奉神的心情。他主张不必再穿绛裤,况且又不是先圣的成法,所以请求朝廷废除。这个建议,便被梁武帝采纳。关于在郊外祭祀所用器席等问题,主张用旧之后方可埋入地下。他在《郊坛器席议》中指出,根据《礼》法,所有祭器用旧则埋,现在用一次便埋入地下,这样不仅浪费,而且也于《礼》不合。其他如《社稷位向议》、《南北郊牲色议》、《景懿迁登新庙车服议》等,他都按《礼》提出自己的主张。其所著《礼义》,有的可在《南齐书·礼志》上、下或在《通典·礼典》中见到。清人严可均在《全上古三代秦汉三国六朝文》中有辑佚。

  何昌宇,字俨望,庐江灊人也。父何佟之,太常。 昌宇少而淹厚,为伯父司空尚之所遇。

  何敬容(~549) 字国礼。南朝梁庐江潜县(今霍山)人。

  出身世家,20岁时,选尚齐武帝女长城公主,拜驸马都尉。入梁后,历任秘书郎、太子舍人、尚书殿中郎、太子洗马、中书舍人、秘书丞、杨州尚书、官至宰相。任吴郡太守时,为政勤恤民隐,辨讼如神,视事4年,治为天下第一。任宰相时,善理政,改变了宋以来崇尚玄学、清谈文义、不问政务的颓 废风气。后因妾弟费慧明夜盗官米,为其解脱,被劾免职。复官不久,侯景攻入建康,他被围于台城,次年卒。

  何尚之,南朝宋庐江�(今庐江西南)人。元嘉十六年(439年)为丹阳尹,立宅南郊外,置玄学,聚生徒,全国名流学者慕名来游,称为南学。玄学列为学校科目,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首开其端,对后世有深远影响。刘�,南朝齐教育家,沛国相(今濉溪西北)人。齐高宗时曾拟任为国子博士,兼总明观祭酒,不就。博通五经,早年聚徒教授,常数十人,以儒学冠于当时,京师士子贵游莫不下席受业,弟于中有不少名流学者。在中国古代哲学史、教育史上有深远影响的《神灭论》的著者范缜曾在其门下多年。尚之官历中书侍郎、尚书吏部郎、中书令。位极显贵而恭敬谨约,车服率素,妻亡不娶,又无姬妄,与少时若两人,弟悠之义兴太守,二弟愉之新安太守,三弟翌之都官尚书,子何偃字仲弘,宦历丹阳丞、中书郎、吏部尚书。龚先人余荫,世以为荣,平生喜谈玄理,注有庄子逍遥篇传世。孙何戢字慧景,拜驸马都尉,历官司徒左长史,高帝时迁吏部尚书。

  何尚之父何叔度,义熙中为尚书,为金紫光禄大夫,入宋为吴郡太守,恭谨谦洁,元嘉八年卒。

  。

  何 充:字次道,东晋,庐江人,世代公卿,曾祖何祯,光禄大夫,祖何恽豫州刺史,父何睿安丰太守,成帝曰:“充风韵儒雅,器局方概,有万夫之望。”官至吏部尚书、尚书令、左将军、出将入相,以社稷为己任。晚年性好释典,崇修佛寺。其弟准,位居宰辅,高尚寡欲,不以世出公卿门第,而视富贵如浮云。准子淡。官至南康太守,孙元度。西阳太守,次孙叔度太常卿尚书。

  何充美容英姿,善能文章。东晋成帝时官任宰相;穆帝二岁即位,因年龄尚小,又与大臣庾冰共辅幼主。充虽无澄正改革之能,而强力有器局,临朝正色,以杜稷为己任。凡所选用提拔,皆以功臣为先,不以私恩树亲戚,谈者以此重之。(见《晋书何充传》)

  身居高位的何充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居士。《晋书》「本传」说他性好释典,崇修佛寺,供给沙门以百数,靡费巨亿而不吝惜,而亲友至於贫乏,则无所施遗,因此屡遭获讥於世。这与他的临朝有正,不以私恩为先是一致的。时人阮裕(阮籍族弟)同他开玩笑说:「卿志大宇宙,勇迈千古」。何充不明其意,问其缘故。阮裕解释说:「我图数千户郡尚未能得,卿图作佛,不亦大乎!」(同上)意指何充偏心沙门,忽视百姓。然而何充不以为然,一如既往,「持八关斋(注1),结会诵经,终生不倦。」(《中国佛学人名辞典》「何充」条)

  何充於佛教事业最突出的贡献是他以当权者的身分力主沙门不应向王者敬拜,维护了佛教的独立精神。成帝咸康六年(三四二年),中书监庾冰从维护儒家名教的立场出发,上书提出沙门应当像普遍臣民一样向王者致敬。当时身为尚书令(即宰相)的何充与庾冰辩难,主张沙门不须向王者屈膝跪拜。对此何充主要从两个方面阐述了他的反对理由。第一,应当遵从先皇帝的旧制、故事,志当尊重佛教自身的律仪。他说,先祖武帝、明帝以「盛明革命」、「聪圣玄览」而称名,他们并没有要求沙门行屈膝礼,他们尊重沙门的善法,所以我们也不应当强迫沙门改变律仪,破坏佛法。第二,佛教和封建政治并不矛盾,佛教有利於王化,有利於巩固封建统治秩序,他说:..寻其(佛教)遗文,钻其要旨,五戒之禁,实助王化。」还说沙门「烧香咒愿,必先国家」,他们的所作所为都是希望国家隆盛,没有半点虚情或违背,於「王化」只能有利而无害。(以上见《弘明集》卷第十二「尚书令何充奏沙门不应尽敬」)由於何充等人的极力辩护,「沙门向王者致敬」一事终於没有得到实行。

  何充的弟弟何准也是一个虔诚的佛教徒,高尚寡欢,不愿致仕为官。在为兄的影响下,一生「唯诵佛经,修营塔庙而已。」(见《晋书.何准传》)时人谢万把他们兄弟俩与当时同在朝廷的郗愔、郗昙兄弟相比并讥之曰:「二郗谄於道,二何佞於佛」(《晋书何充传》)话虽不扬,却反映了他们对佛教的虔诚信仰。

  注释

  1.八关斋:「关」是禁戒的意思。「八关斋」也称「八斋戒」,是八种戒行与一种斋法的合称。「八戒」包括不杀、不盗、不*、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香鬘、不歌舞、不卧高广之床,「一斋」是不过中食。「八关斋」为出家和在家学佛弟子所共同遵守的戒律。(史向前 编著)

  何偃

  〔公元四一三年至四五八年〕字仲弘,庐江潜人,何尚之中子。生于晋安帝义熙九年,卒于宋武帝大明二年,年四十六岁。州辟仪曹从事。举秀才。元嘉中,位太子中庶子,历侍中,掌诏诰。时尚之为司空尚书令,偃居门下,父子并处机要,甚得时誉。孝武帝时,迁吏部尚书。与颜竣有隙,心不自安,遂得悸疾。孝武帝遇之厚,倍加治疗,始得瘥。时帝长女山阴公主爱倾一时,配偃子戢。及卒,帝为之哭伤不已,谥曰靖。偃好谈玄,曾注庄子逍遥篇,与文集十九卷,(《隋志注》作八卷,《两唐书志》作十六卷。此从《隋书志》)并行于世。

  何戢(445-482)何偃的儿子,南朝南 齐人,抚军将军,驸马都尉。刘宋山阴公主的丈夫。南齐前废帝萧昭业皇后何婧英 的父亲。

  何宪庐江人,南朝南齐时人。字子思,学识渊博,贯古通今,无论是皇家书库的藏书,还是民间散佚的书籍,凡见必读,决不遗漏。

  何求,何胤 和何点 是三兄弟,何尚之 的孙子,合成何氏三高

  何胤(公元446年—531年),字子季,南朝梁庐江潜(今安徽霍山)人,生于宋文帝元嘉二十三年,卒于梁武帝中大通三年,年八十六岁。何胤好学,从刘献受易及礼记、毛诗,又入锺山定林寺听内典,其业皆通。起家齐秘书郎,出为建安太守。后入为太子中庶子,撰新礼。阴帝时,入山隐居以终。和曾任永安太守的其兄何求、曾为太子浩洗马的其弟何点,有感当时南朝政治黑暗,先后辞官归隐,漠视功名富贵,称为“何氏三高”,至今全国何氏宗族许多家庭大门仍贴“三高门第,四友人家”的春联。

  何胤注百法论一卷,十二门论一卷,周易一卷,又作毛诗隐义十卷,毛诗总集六卷,礼记隐义二十卷,礼答问五十五卷,行于世。

  何之元(?一593),字世伯,庐江(今安徽霍山东北)人,南朝梁代史学家,曾任刺史与太守。著有《梁典》、《陈书》、《文苑英华》等。据江苏武进地方志记载,何之元世居庐江,其父(何)逊定居晋陵德胜门,遂为武进人。何之元好学有才思,受梁司空袁昂器重,历任五官椽、信义令、湘州刺史、中卫府参军等官职,晚年隐居晋陵(今武进何留墅)。当地人很推重这位风雅之士,便将他所住里巷(村落)称为“何墅”,又因位于古代留城附近,遂称何留墅。

  何子平

  何子平,庐江灊人也。曾祖楷,晋侍中。祖友,会稽王道子骠骑谘议参军。父子先,建安太守。子平世居会稽,少有志行,见称于乡曲。事母至孝。扬州辟从事史,月俸得白米,辄货市粟麦。人或问曰:“所利无几,何足为烦?”子平曰:“尊老在东,不办常得生米,何心独飨白粲。”每有赠鲜肴者,若不可寄致其家,则不肯受。

  母本侧庶,籍注失实,年未及养,而籍年已满,便去职归家。时镇军将军顾觊之为州上纲,谓曰:“尊上年实未八十,亲故所知。州中差有微禄,当启相留。”子平曰:“公家正取信黄籍,籍年既至,便应扶侍私庭,何容以实年未满,苟冒荣利。且归养之愿,又切微情。”觊之又劝令以母老求县,子平曰:“实未及养,何假以希禄。”觊之益重之。既归家,竭身运力,以给供养。

  元嘉三十年,元凶弑逆,安东将军随王诞入讨,以为行参军。子平以凶逆灭理,普天同奋,故废己受职,事宁,自解。又除奉朝请,不就。末除吴郡海虞令,县禄唯以养母一身,而妻子不犯一毫。人或疑其俭薄,子平曰:“希禄本在养亲,不在为己。”问者惭而退。母丧去官,哀毁逾礼,每至哭踊,顿绝方苏。值大明末,东士饥荒,继以师旋,八年不得营葬,昼夜号绝擗踊,不阕俄顷,叫慕之音,常如袒括之日。冬不衣絮,暑避清凉,日以数合米为粥,不进盐菜。所居屋败,不蔽雨日,兄子伯兴采伐茅竹,欲为葺治,子平不肯,曰:“我情事未申,天地一罪人耳,屋何宜覆。”蔡兴宗为会稽太守,甚加旌赏。泰始六年,为营冢椁。子平居丧毁甚,困瘠逾久,及至免丧,支体殆不相属。幼持操检,敦厉名行,虽处暗室,如接大宾。学义坚明,处之以默,安贫守善,不求荣进,好退之士,弥以贵之。顺帝升明元年,卒,时年六十。

  史臣曰:汉世士务治身,故忠孝成俗,至乎乘轩服冕,非此莫由。晋、宋以来,风衰义缺,刻身厉行,事薄膏腴。若夫孝立闺庭,忠被史策,多发沟畎之中,非出衣簪之下。以此而言声教,不亦卿大夫之耻乎!

  何子平居住在会稽,从小就有志向品行,受到乡里人的称赞。扬州征召他任从事史,每月的俸禄是白米,他总是卖掉白米买小米和麦子。有人问他:“这样做得利并不多,何必要这么麻烦呢?”何子平说:“父母在家,不能经常吃到米,我怎忍心独自享用白米。”每当有人送点新鲜的菜肴,如果不能寄到家中,他就不肯接受。母亲本来是偏房,户口注册有违真实,年龄还没到奉养期限,可户口册上的年龄已满八十,何子平只好解职回家奉养。当时镇军将军顾觊之任州上纲,对他说:“令堂年龄实际上没有八十,关系密切的人和故交都知道,在州中任职略有少许俸禄,我将禀告上司挽留你。”子平说:“公家只相信户口册,户籍上的年龄到了,就应当在家奉养父母,怎会允许因为实际年龄未满,随意冒领俸禄。况且回家奉养的要求又切合我个人的心愿。”觊之又劝他以母亲年老向县里求得俸禄,子平说:“实际尚未到奉养之年,哪能借此以求得俸禄?”觊之更加器重他。回家之后,全身心劳作,来使奉养充足。后来被任命为吴郡海虞县令,所得俸禄只用来奉养母亲一人,妻子儿女不占一丝一毫。有人对他过于节俭表示怀疑,子平说:“俸禄本来就应用在奉养亲人上,而不应用在自己身上。”问的人惭愧地离开了。母亲去世了他就辞去了官职,哀伤过度超过了礼数,每当跺脚痛哭,困顿晕倒许久方才苏醒。

  220年(汉献帝建安二十五年)中国人口估计为500万左右。四十年后的三国末期,魏国有人口才443万,蜀国仅有94万,全国共767万人。593年(隋文帝开皇十三年)时中国人口约为3000万左右。隋朝中国人口增长飞快。隋初隋朝加陈朝有400多万户人家。到大业时,仅30年就增加到800多万户人家。

历史上谁是姓何的?写事迹

何桢:肇迹庐江,望族之首 何桢,字元干,庐江人,身材伟岸,仪表堂堂,有文学才干,作过幽州刺史,弘农太守,最后位至光禄大夫。何桢之子...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