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这两个字最早出现在哪本古籍文献上?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8浏览:4收藏

中国,这两个字最早出现在哪本古籍文献上?,第1张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是在周代《诗经》中,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国中”,还不是真正指国家。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产地,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庄子田子方》:“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干知人心”……这些都说明:上古所谓“中国”,即指后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后世中原广,只相当于今陕西大部、山西西南部、河南西北部一带。 “中国”一词的频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后。《礼记王制》有云:"中国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国、蛮、夷、戎、狄,皆有安。”十分明显,此时的"中国”一词,是与蛮、夷、戎、狄对举而使用的。如果说《礼记》的成书时间较靠后,则《左传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的说法,足见春秋前期,"中国”一词就已经与蛮、夷、戎、狄对举。那么"中国”指谁呢《公羊传禧公四年》称:"南夷与北狄交,中国不绝若线。桓公救中国而攘夷狄,卒荆,以此为王者之事也。”齐桓公救援邢国,卫国等国,被称作"救中国”,足见此时的"中国”,已经扩大到被认为是"诸夏”的国家。 《公羊传成公十五年》有:“《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内诸夏而外夷狄。王者欲一乎天下,易为以外内之词言之 言自近者始也。”东汉经学大师何休进一步发挥公羊学派的说法,将《春秋》所记242年的历史,理想化分为三个阶段。即:“所传闻之世”,“所闻之世”和“所见之世”。“所传闻之世见治起于衰乱之中……故内其国而外诸夏”,”所闻之世见治升平,内诸夏而外夷狄”,“至所见之世著治太平,夷狄进至于爵,天下远近小大若一”。虽然那242年历史发展事实并非如此理想化,但我们必须承认此种理念对民族关系发展规律做出了某些正确认识和预见。夏、商时期,应该是华夏民族的形成时期;而集华夏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之大成的“周礼”的形成,是华夏民族最终形成的标志。观夏、商、周、春秋,各邦国不断分化,有的进入华夏集团,有的进入蛮、夷、戎集团,像祀国这样的国家,一度摇摆于夷夏之间,最后终于摆进了华夏集团,成了“诸夏”的一分子。

,楚灭邾究竟有无其亊?楚徙邾有无可靠证据?

关于楚灭邾、徙邾之事,《史记楚世家》失载。北魏郦道元《水经注》卷35称:“江水又东迳邾县故城南,楚宣王灭邾,徙居于此,故曰邾也。”后代志书与至今论文几乎全沿袭郦注楚宣王(公元前340年去世)灭邾徙居之说!此说出自北魏人之口有嫌太晚。特别其号称楚宣王灭邾说与《史记》《战国策》对楚国扩疆史的记述并不相符,也与下引先秦至晋宋古史料言灭邾、徙邾者不一致,故自古不少史学家不予采信。其实“楚宣王灭邾”并非北魏郦道元原文而很可能是后世传抄时讹衍。因为郦注问世北魏时雕板印刷尚未出现,该书又非儒家经典,故长期以来靠抄本流传,手民之误盈篇,唐宋时已无善本。故笔者早指出宋本郦注言“楚宣王灭邾”中“宣”实为衍字 [2]!然而并非指楚宣王而言楚灭邾之说不仅见于正史,如《汉书·地理志》邹县条云“故邾国,曹姓,二十九世为楚所灭”;汉代人赵歧的《孟子题辞》曰“邹,本春秋邾子之国…为楚所并。”汉人王符的《潜夫论》和应劭《风俗通》亦有楚灭邾的记载。三国至晋初人杜预(222-285年)在《春秋释例·世族谱》中亦称邾“春秋后八世而楚灭之”。以上五家去古未远,言楚灭邾必有据于当时尚存的先秦史料如世本、谍谱之类。清代秦家谟从宋《广韵·十虞》中辑出先秦时《世本·氏姓篇》言“朱氏本自高阳后,周封于邾,为楚所灭”[1] 即为明证。

至于楚徙邾之事,最早见于西晋史志。如晋《太康地记》称“楚灭邾,迁其人于江南(雄按:古人称淮水以南为江南),因名县也。”(见〈史记高祖本纪索隐〉引)《续汉志·邾县》条梁人刘昭注引晋人王隐的《晋书·地道记》曰“楚灭邾徙其君此城”。加上北魏的《水经注》说,则自西晋至南北朝先后有四种地志主张楚徙邾之说。

二,楚国何年徙鲁、徙邾?

我市贺全斋老先生曾从史实上对宣王灭邾说公开质疑:以魏国召集“逢泽之会”邾君与会,“时在前344年,是楚宣王死后4年,可证楚宣王并未灭邾”[3]!可惜贺先生在推算公元前年代时发生了一个常识性错误:楚宣王死于340年,前344年“逢泽之会”开在楚宣王死前的4年而非死后4年,自然不能排除楚宣王在最后4年内灭邾的可能!贺先生又举证“另据史记田世家记载,齐湣王十五年(前286年)”因齐南割楚之淮北,西侵三晋而导至“泗上诸侯邹、鲁之君皆称臣”,以证前286年邾国尚存[3]。然而史记的《田世家》与《六国年表》均把此霸业明明定在齐湣王38年并非15年。近代学者则认为由于战国史料匮乏,《史记》战国系年多误,尤以魏与田齐君主年世错漏为甚,现修订虽多但分歧甚大甚至有齐湣王在位仅六年之说注1。看来齐灭宋国后使“邹鲁之君皆称臣”发生在何年尚须进一步研究,暂不引据为宜。其实《史记·楚世家》明确记年为楚倾襄王十八年即前281年(比贺所欲证的前286年还晚5年),楚人言及泗上十二诸侯就特别提到驺、费、郯、邳四小国,同年又有周赧王使者进言楚王又提到泗上十二诸侯国的代表驺、鲁两国。此时距楚宣王去世近60年。注意:古邾国之邾在古籍中常写作邹、或驺注2,若主张邾改为邹或驺后就不是邾国,就有悖常识不值一提了!

楚究竟何时灭邾的呢?因邾本小国进入战国后影响甚微,不仅《史记楚世家》失载,《六国年表》也毫无反映,而鲁国大事尚附记入《史记·六国年表》楚栏中。鉴于邾国从西周至春秋早期一直为鲁国附庸且与鲁境犬牙交错,故今人大多以鲁国之灭来推断灭邾之年。何浩先生在《楚灭国考·楚灭国表》中列示:鲁国灭于楚考烈王七年(前256年),邾国则灭于楚考烈王2-7年即前261-256年[4]P12-13,何浩将灭邾时间界定在前261年楚取徐州与灭鲁之间是很有见地的!贺先生则认为“楚灭邾当在前261-前249年的12年之间”[3],却没有说明灭邾时段的上、下限的理由。其实贺文灭邾的上限与何浩同,下限似以楚绝鲁君祀年为断。二人均未确定灭鲁的具体年限。但据《六国年表》载:楚考烈王“八年取鲁,鲁君封于莒。…十四年楚灭鲁,倾公迁卞为家人,绝祀。”这就说楚考烈王灭鲁经历过两种形式:①占国驱君:该王八年即前255年“取鲁”夺得鲁国全境,迁封鲁君于莒;②绝鲁君祀:六年后即前249年将封于莒城的鲁倾公贬为庶民(所谓为家人)。古史料多以前者为鲁灭国之年,但也有以后者为灭鲁之年的。如《汉书·历律志》称秦庄襄王“元年,楚考烈王灭鲁,顷公为家人”,秦庄襄王元年正是楚考烈王14年,即废鲁君为庶民的前249年。笔者以为楚灭鲁当以前者即鲁国全境沦陷于楚为准,前249年只是取消了鲁倾公迁于莒地为封君的称号而与鲁国的实际存亡无关,更与灭邾、徙邾无涉!史记《六国年表》与《春申君列传》均载楚考烈元年以黄歇为相,后者还称“春申君相楚八年,为楚北伐灭鲁”,是指考烈王八年北伐灭鲁即以《六国年表》的“取鲁”为楚灭鲁之年!《资治通鉴·周纪》亦称“楚人迁鲁于莒而取其地,胡三省注曰“鲁至是而亡”。由此可见楚灭鲁的时间不必用年区间段表示而可具体到前255年。

鲁国以至淮北泗上大片土地全被楚占领,邾国之亡则是战争地缘形势使然:一,从邾、鲁两国之境犬牙交错看:春秋哀公七年左传云“鲁击柝闻于邹”。那么楚考烈王八年灭鲁的同时灭掉与其柝声相闻的邾国势所必然;二,从楚占淮北泗上之地已连成一整片看:邾鲁东境的杞、莒两国早分别被楚惠王、楚简王所灭;其南境、西南境曾先后被宋国、齐国所占的淮北泗水之地(包括与鲁较近的滕、薛、曹在内)因宋亡和齐几被燕灭时被楚瓜分占据,甚至与邾国最邻近的其东费国、其南小邾国、其西南邳国,何浩先生考证它们均被楚考烈王即位七年中所灭[4],这就是说楚国在考烈王即位八年来新灭诸国及先王所灭诸国已与鲁、邾国连成了一整片了,鲁君既已迁走,岂能独容邾国仍立于楚新开辟的这一整片淮泗疆域之中?

另外,前引西晋南北朝时四家地志均有楚灭邾而徙封邾君于汉邾县地之说,恰与《六国年表》称楚考烈王八年取鲁徙封鲁君于莒的处置方式相同。故据此并结合上举楚北伐战争地缘形势可合理推断出邾、鲁同年为楚所灭、同年徙封。

三,邾城建于何时?极有可能是已被楚灭的弦国都城

至于邾城是邾君迁来后新筑的,还是原来就有旧城邑呢?本地学者有主张此地原本有城,邾君不过徙至此城居。这个问题关系到黄州城最早的前身是谁?值得研究。既然楚徙封邾君乃仿楚徙封鲁君于莒城之例,那么也应把邾君迁于某旧废之城居住,而不能置于荒野。然而邾君迁居前之城名何?在有关战国的史料中尚无明言。笔者推测它很可能为春秋时被楚灭的弦国之城!可从如下三个方面考察:

⒈ 从楚徙封鲁君于莒,此莒即原被楚灭的莒国都城看,那么的楚徙封邾君之城亦应为某灭国的都城才是。邾城遗址正在江北岸边与楚所灭国弦正在江北岸边相合。故邾君极可能徙于原弦国都城中。

⒉ 从邾城正在弦国的地域内且弦灭国的时间与鄂东考古发掘出现楚文化的时间相吻合看。笔者曾考证出春秋弦子国境在黄冈市巴河中下游两岸[6],而楚徙邾之城西距巴河不足40里,正在原弦国境内。众多考古专家与楚史专家根据考古发掘一致认为:江北鄂东地区于西周时以越文化为主并受中原文化影响而不存在楚文化,到春秋中期以后,楚文化在鄂东北才逐渐占有主导地位注3。春秋早期后段楚灭弦国,正好为楚文化在江北鄂东的发展打开了大门,而与鄂东考古发掘的楚墓年代相吻合。

⒊ 从弦灭国后其都为楚之弦邑,它的大致方位与邾城相符看。楚灭弦国140多年后,《左传·昭公31年》即前511年记载过吴军伐楚先“侵潜、六”、后“吴师围弦”即围楚国的弦城,以至楚军“救弦及豫章,吴师还”。可见:一弦国灭后的都城为楚之弦邑,就在古号豫章地区内,且距潜山(即霍山)、六邑不远。六之为国早被楚灭为邑在今六安县;二这年吴侵楚的进军路线很明显:吴伐楚均从淮水来,至颖水入淮口—淮汭南下不远即到潜、六,再越过大别山即至弦城。结合《左传·定公4年》言吴等伐楚“舍舟于淮汭,自豫章与楚夹汉”,杜预注豫章曰“汉东江北扡名” 。可见古豫章地区尚在江北,且西距汉水及其入江口不太远。大致包括鄂东皖西地区即《汉书地理志》中江夏郡汉东江北诸县与庐江郡的淮南江北之地。其东北也许达大别山北麓,其西南必缘大江。弦邑则正在西南部江滨,与后来楚徙邾之邑的遗址今名禹王城的方位吻合!至于秦汉以来的豫章则移名于其东南部大江对岸。弦灭国至邾迁来前,古史料从未闻此地另筑新城或册立新封君之事。故弦城后来成为楚徙封邾君之所,当在情理之中。

黄州城北楚墓发掘了不少,可惜至今还没有对禹王城进行过正式的考古发掘!这里究竟是邾迁来后所新筑之城?还是春秋时弦国之都被楚并为弦城到战国后期加从以修缮而为楚封邾君之邑?这有待于邾城正式的考古发掘报告来证实或否证。

基本概况  曲阜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北距省会济南135公里,西南距济宁45公里。北依泰岱,南瞻凫峄,东连泗水,西抵兖州。地理坐标为东经116°51′-117°13′,北纬35°29′-35°49′。南北最大纵距358公里,东西最大横距25公里,总面积89593平方公里。 “东方圣城”曲阜由于是先秦时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创始人孔子诞生、讲学、墓葬和后人祭祀之地,因此被列为我国首批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曲阜是儒学之源,儒教之根, 是儒学开山的开山之地,是国务院首批公布的二十四个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历史悠久、文物众多、气候宜人、土地肥沃、山清水秀、人杰地灵、资源丰富、交通发达,是鲁中南的一块宝地。

  曲阜是古代东夷族部落居住中心,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主要地区,亦是周代东方的礼乐之邦,孔子诞生于尼山,成长于阙里,设教于杏坛,出仕于鲁都,归葬于泗上,在曲阜留下了众多活动遗迹。

  春秋时期,鲁国文化发达,人才辈出, 国都定位曲阜。曲阜是周代东方的礼乐之邦,这就为儒学的产生于此,提供了丰厚的基础。在这礼乐得天独厚环境熏导下长大的孔子,勤学好思,孜孜不倦,治学严谨,身体厉行。初周游列国14年,后潜心治学,聚徒讲学,册《诗》、《书》,订《礼》、《乐》,修《春秋》,全面整理了中国古代文献,并培养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艺(礼、乐、射、御、书、数)者七十二人,积毕生之功力,在曲阜创立并传播了儒家学说。

  孔子思想核心是“仁”,“仁”即“爱人”。他把“仁”作为行仁的规范和目的,使“仁”和“礼”相互为用。主张统治者对人民“道之以德,齐之以礼”,以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西周盛世。孔子一生的主要言行,经其弟子和再传弟子整理编成《论语》一书,成为后世儒家学派的经典。

  作为孔子的故乡曲阜素以历史悠久、文化发达、文物丰富、及古建筑雄伟称誉世界。全市现有文物保护单位300多处,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2 处。其中“三孔”(孔府、孔庙、孔林)最为著名,已于1994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近年来曲阜城市建设基本形成了以明故城为中心,东工、西文、南新、北林的十字花瓣型城建格局。旧城城墙重新进行了修复,保持了传统的风貌和和谐的环境,新城向南新区、火车站方向发展。市区大街小巷全部建成沥青或水泥路面,各主要街道栽植了以国槐为主的行道树,道旁增建了绿篱、绿地,对大沂河公园、327国道城区段、京福高速公路出口均进行了重点绿化美化。 城区面积已达13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33、8%,主要街道保洁率100 %。昔日古老的旧城已变成道路宽阔、楼房林立、环境优美、服务设施齐全的新兴旅游城市。 区位交通  曲阜位处中国经济的区域中心,辐射国内经济最大市场的前沿和腹地。

  曲阜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地处京沪经济带和新亚欧大陆桥的交汇点上,位列山东省综合实力30强。

  曲阜位于山东省重点发展的三大区域经济中心之一的济宁中心。

  曲阜是山东省重点规划建设的三大都市圈之一济宁都市圈的核心。

  曲阜鲁西南最具发展优势的地区,连接华东与华北、沿海与内陆的重要通道。

  曲阜周边地区拥有国内最广阔的市场。以曲阜为半径的500公里范围内包括了京津环渤海经济圈、山东半岛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等中国经济最有潜力的区域。

  曲阜所在的山东及毗邻的江苏、河南、安徽等省为中国华东地区经济强省和人口大省。

  曲阜具有内陆和沿海城市的双重优势,京沪高铁的建设将给曲阜带来一个空前的机遇。

  公路:中国南北大动脉104国道、京福(北京—福州)高速公路,和东西大动脉327国道、日菏(日照—菏泽)高速公路在曲阜境内纵横交叉,连接成网。

  铁路:中国经济大动脉京沪(北京—上海)铁路通过曲阜;兖石(兖州—日照)铁路通过曲阜,向西与陇海线相连,直达中国西部、中亚、西亚与欧洲。

  高速铁路:我国第一条高速铁路京沪高铁在境内穿过并设中心站,预计2008开工建设。高速铁路建成通车后,从曲阜乘高速列车2小时可达北京,25小时可达上海。

  航空:曲阜到济南遥墙国际机场15小时,到建设中的济宁机场1小时,到徐州观音机场15小时。

  港口:曲阜距日照港240公里,距青岛港420公里,距京杭大运河重要河港济宁港40公里。 地理位置  曲阜位于山东省西南部,位居北京至上海中心,北距省会济南135公里,西南距济宁45 公里。北依泰山,南瞻凫峄,东连泗水,西抵兖州。南北最大纵距358公里,东西最大横距25公里,总面积89593平方公里。境内百余座山头绵亘在东、北、南三面边境线上,群山内侧散布着几十个大小不等的阜丘,中西部为大片的肥田沃土。山丘与平原之比为3:7, 构成了东北高、西南低的基本地势。最高点是北部的凤凰山,海拔5481米, 最低点在西南部的程庄,海拔47米,城区中心海拔605米。

  境内地下水属淮河流域南四湖水系。共有大小河流14条,主要有泗河、沂河、蓼河、崄河4条河流。泗、沂两条主干河流自东向西横贯全境。 河流总长度2459公里,年平均径流量18044万立方米,年平均径流深2014毫米, 年平均实际可利用水资源总量23087万立方米。全市有水库塘坝270座,总库容15516 万立方米。其中:水库62座,主要有尼山水库、河夹店水库、梨园水库、胡二东水库、白塔水库、吴村水库、韦家庄水库等。 气候特点  曲阜属暖温带季风性大陆气候,四季分明,降水较为丰沛,具有春季多旱、夏季多雨、秋季干旱、冬季干冷少雪的气候特点。境内年平均太阳辐射热量120千卡/平方公里,常年平均日照时数2433小时,常年平均气温136℃,常年降雨量6663毫米,常年无霜期199天,年平均风速24米/秒。 生物资源  全市生物资源繁多。粮食作物15种,115个品种,主要有小麦、 玉米、高梁、谷子、绿豆、地瓜、大豆、水稻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棉花、花生、芝麻等。常种的蔬菜、瓜果类作物有40余种。各类花卉135种,其中:兰花为“市花”。 药材120余种。林木有乔、灌、花木140种及变种。经济树主要有苹果、桃、杏、梨、山楂等29种。观赏树有桧、柏、银杏、雪松、丁香等49种,其中:桧柏为“市树”。水生植物26种。畜禽主要有牛、马、驴、骡、猪、羊、鸡、鸭、鹅、兔等。各种鸟类29种,其中:鹭鸶为“市鸟”。还有野生兽类10余种,昆虫类30余种。水生动物主要有鱼类、虾类、贝类等。 矿产资源  境内矿产主要有煤炭、石灰岩、耐火粘土、磷、混合花岗岩、花岗石、磷矿、耐火黏土、地热矿泉水河沙等。已探明的煤炭储量约为10亿吨,石灰岩储量166亿吨。 历史沿革  公元前249年楚灭鲁始设鲁县,596年初定县名为曲阜。“曲阜”二字,始见于《礼记明堂位》中:“成王以周公有勋劳于天下,是以封周公于曲阜。”《尔雅》释名说:“大陆曰阜。”东汉应劭诠释说:“曲阜在鲁城中,委曲长七、八里。”这就是“曲阜”名称的由来。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曲阜,是中华民族始祖先皇古帝的发祥地,殷商故都,周、汉鲁国都城,春秋末期著名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的故乡。她以其悠久的历史文明和灿烂的东方古文化而蜚声中外,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一直是人们心中的圣地名城,被西方人士誉为“东方耶路撒冷”。

  早在上古时代,人类祖先就在曲阜一带生息劳作,开拓了早期的物质文明,文物发掘中发现大量公元前4300--前2400年间的“大汶口文化”和‘龙山文化’遗迹。据古籍记载,在四、五千年前,这里即是炎帝神农氏营都聚居的“大庭氏之墟”。杜预注释中说:“大庭氏,古国名,在鲁城内,鲁于其上作库。”《帝王世纪》记载:“神农氏,姜姓也,有圣德,以火德王,故号炎帝。初都陈(今淮阳),复徙鲁。”

  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前后,曲阜属上古尧舜时代九大部洲之一的徐州域。公元前十六世纪后的商代,曲阜为奄国国都,并一度成为商王朝的都城。公元前1066年,西周武王伐纣灭商,武王将其胞弟、王国宰辅周公旦封于故奄地曲阜,立国为“鲁”。

  鲁国是曲阜历史上的黄金时期,是当时除周王朝首都镐京外全国文化最发达的城市。特别是春秋末年,著名思想家、教育家孔子在鲁国聚徒讲学,鲁国俨然成了全国的教育中心。鲁国文化高度发达,所以,人们至今仍用“鲁”作为山东省的简称。

  公元前223年,秦灭楚,鲁县入于秦,秦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统一中国,始实行郡县制,鲁薛郡,郡治设在曲阜,隶徐州部。

  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皇帝刘启改封皇子、淮南王刘余为鲁王,以鲁县为国都。鲁王在鲁南宫泮水以北周鲁故宫废址上兴建规模庞大、雄伟豪华的鲁王宫建筑群,为在扩大王宫的面积,在拆除阙里孔子旧宅中发现孔鲋所藏《尚书》、《论语》、《诗经》《仪礼》等古文经书竹简,得以使孔子思想流传推广。

  隋文帝开皇四年(584年)诏改鲁县为“汶阳”,自鲁国灭亡改为鲁县,至是年止,曲阜以“鲁”为县名,历时长达833年。开皇十六年,诏改县名为“曲阜”,“曲阜”一名,作为地理名词历数千年,一直沿用至今。

  隋唐五代之时,曲阜虽不再是鲁南的行政中心,但因其为“圣人”孔子故里而依然受到重视。通过“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曲阜的文化、经济也空前发达。晚唐之际,仅孔家就出了六位状元和十四名进士。

  宋仙源县城是曲阜有史以来继周、汉鲁城之后的第三座古城。由于宋王朝崇儒重道,致使朝拜少昊、周公、孔子的文武大臣和学者络绎不绝,文化气氛十分醇浓。期间赐孔庙文宣王殿名为“大成殿”,于孔子墓前造立石仪。大修少昊陵,立“万人愁”石碑。宋高宗建炎二年(1129年),金兵入侵,将北宋王朝在曲阜建造的仙源县治及宫观、庙宇等建筑群及大批珍贵书籍化为灰烬,仙源县沦入金人统治之下,并恢复曲阜县旧名。

  曲阜城在历史上曾有四次大的变迁。最后一次是在明代中期。正德六年(1571年)河北刘六、刘七率领的农民起义军“破曲阜、焚官寺民居数百,县治为墟”。明武宗朱厚燳令山东巡抚于鲁故城西南隅--以孔庙为中心重筑新县城,即现存明故城。

  清代曲阜地方建制与明代略同。清皇帝累计10余次到曲阜“朝圣”,学者骚人竟相莅临曲阜,为曲阜留下难以胜纪的文化遗存。

  新中国成立后,曲阜迎来新的时代,1953年,曲阜改属济宁专署,1958年与滋阳合并,仍命名曲阜县,1962年,曲、滋分治,恢复原建制,1983年,济宁专署改为省辖市,曲阜仍隶属济宁市。1986年6月,经国务院批准,撤县制,改为省辖县级市,始称“曲阜市”,属济宁市代管。 风土人情  腊八 腊八的一切活动围绕腊八粥: 熬粥与喝粥。熬粥安排很多人,“户人”中的烧火户这天专来烧火,支起大锅,熬出来的粥分盛在很多缸里。腊八粥分两种:一种粗的,给当差的喝,粥里放大米、肉片、白菜、豆腐之类,喝粥时,一人还给一斤馍馍;一种细的,用薏米仁、桂元、莲子、百合、栗子、红枣、红豇豆、江米等熬成,粥面再放上用山楂雕刻的“粥果”,这样的粥是内宅,本族和上供用的。佛堂楼有成千上万尊神和佛,每尊佛神面前都要供一碗粥。孔府外的香火院,都在腊八这天派尼姑来要粥,要“盆头米”。

  蒸壮 “蒸壮”是孔府忙年活动中最热闹的场面,就是为过年蒸各种馒头、包子、糕饼。这时“烧火户”又采烧火,蒸各式各样的馒头。

  除夕 年三十整夜包饺子,府内到处燃灯、燃檀香末、铺地毯,院子里搭彩棚、拉彩带。午后去报本堂行礼,晚饭后去祖庙辞岁。大人给孩子“压岁钱”,装在红纸袋里,上写“长命百岁”放在枕边,每人备一个景泰蓝食盒,其中放粘米面做的如意、小柿子、桔子等。 除夕夜晚衍圣公还要亲自到安怀堂(又称“九套间”)摆供,祭拜白胡子老神仙,据说孔府中所有的精灵鬼怪都归这个白胡子老神仙管。

  元旦 午夜过后所有的人起来拜天地神。在前上房院子里用席子搭起“天地楼”朝各个方向,东、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各摆一张桌子,桌上摆神的牌位,正中一张桌子上摆天地神牌位,“天地楼”旁,立“朝天竿”,点“天灯”,日夜不熄,一直点半个月。元旦早晨醒来,先不说话,用手摸摸食盒里的东西和压岁钱。起床后拜庙、拜祠堂、接受仆人拜年,本家来孔府拜年。下午当地“龙灯会”的狮子舞等进孔府表演,孔府的当差和“花炮户”燃放焰火。

  端午节 端午节日以雄黄酒为儿童抹前额。抹酒时,为幼年衍圣公在额上写一个“王”字,为女孩只横着抹几道。

  七月七 在前堂楼院子里,桌上迭桌子,迭好几层,最上面一张摆香炉,供巧果,巧果用模子扣出,有各种七巧形,油炸而成。

  接北斗 传说孔子是天上的魁星下凡,孔府里有七座楼摆成北斗星的形状,称为“明七星”,表示孔府和天上的北斗星相接。每年农历八月初四日,衍圣公都要祭北斗星,名为“接北斗”,以示孔府与天上的联系不断,确保孔府“同天并老”。“接北斗”的仪式极神秘,只有衍圣公带一个“接线人”参加。在内宅前堂楼的墙上,有个玻璃罩子,里面放着一只小表,小表里放着一团线。八月初四晚“接北斗”时,衍圣公和“接线人”,悄悄取出这一团线,到佛堂楼,摆五碗供,燃一股香,将七盏油灯摆成北斗形,名为“七星灯”。摆完供,看着佛堂楼的人出去,衍圣公先叩头,“接线人”再叩头,然后把那一团线拿出来,那是好多根不同颜色的断线,有黄、白、黑、绿、红五色,表示黄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接线人”依次将几段线接上线头,就算孔府和天上的北斗接通了。 经济概况  曲阜市工业经济运行良好,增量拉动日益增强。2003年,全市限额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2589亿元,利税352亿元,利润139亿元。日产2500吨旋窑水泥熟料、新型刹车片、变频调速器等一批项目竣工投产,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生物芯片、星村煤矿、5万纱绽纺织扩能等一批项目进展顺利。锦绣纺织、金皇活塞、天博汽配、华能电气等一批企业发展迅速,成为推动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民营经济迅速增长,规模企业显著增加。

  坚持量的扩大和质的提高并重,民营经济规模、档次有了新的提高。2003年实现营业收入6807亿元,入库税金231亿元,民营经济户数达到14702户,从业人员达到75276人。市造纸厂、圣旺集团、天幕集团、远大工程等骨干企业发展势头良好,鲁抗淀粉糖、铸造材料等一批企业发展壮大。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园区经济亮点凸现。2003年共签订招商引资项目192个,其中投资过亿元的项目10个,完成合同引资83亿元,实际到位资金113亿元,外向型经济实现新突破,全市完成出口创汇2030万美元,合同利用外资4048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1797万美元,超额完成了济宁市下达的任务目标。济宁海关曲阜办事处和监管场站投入运营,对外开放力度进一步加大。按照拓展两翼、整体推进的思路,规划启动曲阜工业园,加快建设经济开发区,拉开了曲阜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的框架。开发区一期规模全面实施,二期规划已经启动,全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53亿元,利税15亿元,入库税金1亿元。 行政区划  曲阜位于山东省西南部,北距省会济南135公里,西南距济宁45公里。北依泰岱,南瞻凫峄,东连泗水,西抵兖州。

  地理坐标为东经116°51′-117°13′ 北纬35°29′-35°49′。

  Qufu Shi

  0537

  370881

  273100

  市人民政府驻鲁城街道

  曲阜市辖1个经济开发区,2个街道、5个镇、4个乡:曲阜经济开发区(时庄镇)、鲁城街道、书院街道、吴村镇、姚村镇、陵城镇、小雪镇、南辛镇、时庄镇、王庄乡、董庄乡、息陬乡、防山乡。共41个居委会、355个村委会,483个自然村。 文化古迹  曲阜市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2处,其中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12处,被称为中国书法艺术宝库的孔庙、"天下第一家"的孔府、世界上最大的家族墓地孔林被列入世界历史文化遗产。另外,黄帝出生地寿丘、中国金字塔少昊陵、后圣颜庙、元圣周公庙以及尼山古代建筑群、九龙山汉墓群等,也都闻名遐迩。新建的孔子六艺城、论语碑苑、孔子精华苑等新景点也成为世人所景仰、所向往的旅游胜地。游览曲阜,可以装载进背包的古城特殊印记就是曲阜三宝了:碑帖、楷雕、尼山砚。

  在曲阜每年举行的主要旅游活动中国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的举行时间是每年的9月26日至10月10日。 城市建设  交通条件曲阜地处交通要津,铁路纵横交错,公路四通发达。京沪铁路斜掠西北,兖石铁路横跨东南,兖南铁路环绕腹地。104国道、京福高速公路纵贯南北,327国道、日东高速公路直穿东西。市乡村均有公路相连,全市公路总里程900公里。

  通讯手段全市邮电局、支局14处,程控电话装机容量达到25万门,开通了移动通讯通讯业务。进入了国内国际通讯网。全市13个乡镇全部开通了程控电话,达到了村村通电话。邮电系统全面实现了电话程控化,传输数字化,农村支局楼房化,业务处理微机化。

  市政建设城市规划面积160平方公里,城区面积20公里,城区人口15万人。城市布局形成了以明故城为中心、东鲁(鲁国故城遗址)、西文(曲阜师范大学)、南新(新城区)北林(孔林)的十字花瓣型。城市主干道由六横五纵和外环路组成。供水能力为65万立方米/日;建有供气能力为8万立方米/日的管道煤气厂一座,城市气化率达到80%;日处理污水4万吨的污水处理厂正在加紧建设;城市热电厂项目已进入实施阶段。

  电力供应曲阜电力供应方面,开成了以220千伏、110千伏、35千伏、10千伏四个电压等级构成的布局合理、运行经济、安全可靠的电网结构。现有220千伏变电站4座、110千伏变电站2座、35千伏变电站5座。

  发展目标未来几年,曲阜将立足于资源、区位优势,以旅游业为龙头,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深化改革和技术进步为动力,以建设“东方圣城”特色的经济强市的着力点,构筑现代化历史文化名城、世界儒学研究中心、生态式旅游城市的框架。

  文化产业曲阜已成为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

  新项目有曲阜新汽车站,09年年底投入使用,孔子商品交易城 名优特产  曲阜盛产的曲阜香稻、果旦杏、矿泉水被誉为“曲阜三宝”。生产的孔府家酒、楷雕如意、全毛地毯、龙头手仗和尼山石砚被誉为“鲁中五绝”。

  孔 府 宴是当年孔府接待贵宾、袭爵、祭日、生辰、婚丧时特备的高级宴席,是经过数百年不断发展充实逐渐形成的一种独具风味的家宴。孔府宴是吸取了全国各地的烹调技艺而逐渐形成的。数百年来孔府宴不断翻新,留传至今。

  孔府糕点也象孔府宴一样,是源远流长、世代相传的一种独具风味糕点。特别是明、清两代,孔府糕点要比市面上出售的名点好得多。孔府的糕点讲究现吃现烤,求其色、香、味、形俱佳。

  楷 雕是曲阜独有的一种工艺产品,已经有上千年的历史。楷雕的原料是楷树。孔府珍藏的孔子及夫人亓官氏二尊圆雕立像,相传是子贡为孔子守墓时用楷木雕刻而成的。曲阜楷雕的传统产品是手杖和如意。楷木木质坚实而柔韧,有直性无横性,刻制成杖,不会暴折;折枝为杖,天然屈曲,状似龙蛇,古雅可爱。楷木纹细,色呈金黄,刻制的如意,玲珑剔透,如丝不断,曾在巴拿马博览会上获奖。

  碑 贴是从碑石上用纸和墨捶拓而成的。曲阜是我国碑贴的主要产地之一。因为这里碑贴资源丰富,存有西汉以来历代碑刻5000余块,是我国石碑最为集中的地方之一。曲阜拓碑的技法很多,但不外乎擦拓和扑拓两种,而且是以扑拓为主,其拓本清细精美,深受人们喜爱。

  尼 山 砚因其石料取于尼山而得名。清乾隆年间修订的《曲阜县志》载:“尼山之石,文理精腻,质坚色黄,可以为砚”,可见尼山石制砚已有悠久的历史了。尼山砚的制作以简朴大方见长。一方砚石,巧用自然,略加点缀,情趣盎然;而且发墨如锉,舔笔如油,拭不损毫。尼山砚的佼佼者为松花砚,石色褐黄,遍布青黑色松花纹,其砚利用料石的自然形状开墨堂墨池,砚额将松花纹剔成浮雕,雅致可爱。

  曲阜香稻色白而略露青头,米质粘细油韧,清香醇口,有“一家煮饭,十里飘香”之誉,又因它是进献皇帝的贡品而名闻遐迩。 市容市貌 城市建设基本形成了以明故城为中心,东工、西文、南新、北林的十字花瓣型城建格局。旧城保持传统风貌和和谐的环境,新城向南新区、火车站方向发展。

  市区大街小巷全部建成沥青或水泥路面,各主要街道栽植了以国槐为主的行道树,道旁增建了绿篱、绿地,护城河8个桥头均进行了重点绿化美化。城区面积已达92平方公里,绿化覆盖率366%,主要街道保洁率100%,城区道路长度972公里,道路面积114万平方米。

  昔日古老的旧城已变成道路宽阔、楼房林立、环境优美、服务设施齐全的旅游城市。

〖颐和园简介〗

颐和园(the Summer Palace)颐和园[1]位于北京市西北近郊海淀区,距北京城区15千米。是利用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以杭州西湖风景为蓝本,汲取江南园林的某些设计手法和意境而建成的一座大型天然山水园,也是保存得最完整的一座皇家行宫御苑,占地约290公顷。颐和园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园林,为中国四大名园(另三座为承德的避暑山庄,苏州的拙政园,苏州的留园)之一。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颐和园[3]原是清朝帝王的行宫和花园,前身清漪园,是三山五园中最后兴建的一座园林,始建于1750年,1764年建成,面积290公顷,水面约占四分之三。乾隆继位以前,在北京西郊一带,已建起了四座大型皇家园林,从海淀到香山这四座园林自成体系,相互间缺乏有机的联系,中间的“瓮山泊”成了一片空旷地带。乾隆十五年(1750年),乾隆皇帝在这里改建为清漪园,以此为中心把两边的四个园子连成一体,形成了从现清华园到香山长达二十公里的皇家园林区。咸丰十年(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焚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慈禧太后以筹措海军经费的名义动用3000万两白银重建,改称颐和园,作消夏游乐地。到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的破坏,烧毁了许多建筑物。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修复。后来在军阀混战、国民党统治时期,又遭破坏,1949年之后政府不断拨款修缮,1961年3月4日,颐和园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11月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2007年5月8日,颐和园经国家旅游局正式批准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昆明湖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万寿山、昆明湖构成其基本框架,借景周围的山水环境,饱含中国皇家园林的恢弘富丽气势,又充满自然之趣,高度体现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造园准则。颐和园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整个园林艺术构思巧妙,是集中国园林建筑艺术之大成的杰作,在中外园林艺术史上地位显著,有声有色。

颐和园景区规模宏大,占地面积297平方公里(293公顷),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两部分组成,其中水面占四分之三(约220公顷)。园内建筑以佛香阁为中心,园中有景点建筑物百余座、大小院落20余处,3555古建筑,面积70000多平方米,共有亭、台、楼、阁、廊、榭等不同形式的建筑3000多间。古树名木 1600 余株。其中佛香阁、长廊、石舫、苏州街、十七孔桥、谐趣园、大戏台等都已成为家喻户晓的代表性建筑。

园中主要景点大致分为三个区域:以庄重威严的仁寿殿为代表的政治活动区,是清朝末期慈禧与光绪从事内政、外交政治活动的主要场所。以乐寿堂、玉澜堂、宜芸馆等庭院为代表的生活区,是慈禧、光绪及后妃居住的地方。以万寿山和昆明湖等组成的风景游览区。也可分为万寿前山、昆明湖、后山后湖三部分。以长廊沿线、后山、西区组成的广大区域,是供帝后们澄怀散志、休闲娱乐的苑园游览区。前山以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万寿山南麓的中轴线上,金碧辉煌的佛香阁、排云殿建筑群起自湖岸边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终至山颠的智慧海,重廊复殿,层叠上升,贯穿青琐,气势磅礴。巍峨高耸的佛香阁八面三层,踞山面湖,统领全园。碧波荡漾的昆明湖平铺在万寿山南麓,约占全园面积的3/4。昆明湖中,宏大的十七孔桥如长虹偃月倒映水面,湖中有一座南湖岛,十七孔桥和岸上相连。蜿蜒曲折的西堤犹如一条翠绿的飘带,萦带南北,横绝天汉,堤上六桥,婀娜多姿,形态互异。涵虚堂、藻鉴堂、治镜阁三座岛屿鼎足而立,寓意着神话传说中的“海上仙山 ”。阅看耕织图画柔桑拂面,豳风如画,乾隆皇帝曾在此阅看耕织活画,极具水乡村野情趣。与前湖一水相通的苏州街,酒幌临风,店肆熙攘,仿佛置身于二百多年前的皇家买卖街,谐趣园则曲水复廊,足谐其趣。在昆明湖湖畔岸边,还有著名的石舫,惟妙惟肖的铜牛,赏春观景的知春亭等点景建筑非常好。后山后湖碧水潆回,古松参天,环境清幽。

多年以来,颐和园管理处以“文化建园 ”为宗旨,深入挖掘文化内涵,大力推进颐和园的保护、管理和研究工作,以借景环境、山形水系、文物古建、植被景观为颐和园的核心保护内容,建立了完整的颐和园保护管理体系。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颐和园加快了建设和保护的步伐,先后投入巨资恢复了四大部洲、苏州街、景明楼、澹宁堂、耕织图等景区,积极参与周边环境改造,延续颐和园的历史人文环境,恢复了文化遗产的完整性和原真性,建设了国内园林系统内最先进的文昌院博物馆。

〖历史沿革〗

颐和园,原名清漪园,始建于清乾隆帝十五年(公元1750年),历时15年竣工,是为清代北京著名的“三山五园”(香山 静宜园、玉泉山 静明园、万寿山 清漪园、圆明园、畅春园)中最后建成的一座。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时同遭严重破坏。

光绪十二年(公元1886年)开始重建,光绪十四年(公元1888年)慈禧挪用海军军费(以海军军费的名义筹集经费)修复此园,改名为“颐和园”,其名为“颐养太和”之义。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工程结束。颐和园成为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1898 年,光绪帝曾在颐和园仁寿殿接见维新思想家康有为,询问变法事宜;戊戌变法失败后,光绪被长期幽禁在园中的玉澜堂;光绪二十六年(公元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洗劫,翌年,慈禧从西安回到北京后,再次动用巨款修复此园。1924年,颐和园辟为对外开放公园。

[编辑本段]〖区域划分〗

慈禧大力修复此园的目的乃为了避暑和颐养天年,她独独看中了这块具有“万寿”名称的宝地。从1903年起,慈禧大部分时间在这里度过,由于慈禧常需在这里接见臣僚,处理朝政,为此在园的前部专门建置了一个宫殿区和生活居住区,所以颐和园是一个兼具“宫”,“苑”双重功能的大型皇家园林。全园可大致分为宫廷区和苑林区。

由于颐和园兼有宫和苑的双重功能。因此,在进园的正门内建置一个宫廷区作为接见臣僚、处理朝政的地方。宫廷区由殿堂、朝房、值房等组成多进院落的建筑群,占地不大,相对独立于其后的面积广阔的苑林区,二者既分隔又有联系。其中,以仁寿殿为中心,仁寿殿后是三座大型四合院:乐寿堂、玉澜堂和宜芸馆,分别为慈禧、光绪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宜芸馆东侧的德和园大戏楼是清代三大戏楼之一。

苑林区以万寿山、昆明湖为主体。万寿山东西长约1000米,高60米。昆明湖水面约占全园面积的78%,湖的西北端绕过万寿山西麓而连接于北麓的“后湖”,构成山环水抱的形势,把湖和山紧密地联成一体。颐和园自万寿山顶的智慧海向下,由佛香阁、德辉殿、排云殿、排云门、云辉玉宇坊,构成了一条层次分明的中轴线。山下是一条长700多米的“长廊”,长廊枋梁上有彩画8000多幅,号称 “世界第一廊”。长廊之前即是碧波荡漾的昆明湖。昆明湖的西堤是仿照西湖的苏堤建造的。万寿山后山、后湖古木成林,环境幽雅,有藏式寺庙,苏州河古买卖街。后湖东端有仿无锡寄畅园而建的谐趣园,小巧玲珑,被称为“园中之园”。

[编辑本段]〖造园手法〗

万寿山,属燕山余脉,高5859米。建筑群依山而筑,万寿山前山,以八面三层四重檐的佛香阁为中心,组成巨大的主体建筑群。从山脚的“云辉玉宇”牌楼,经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形成了一条层层上升的中轴线。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昆明湖”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铜铸的宝云阁。后山有宏丽的西藏佛教建筑和屹立于绿树丛中的五彩琉璃多宝塔。山上还有景福阁、重翠亭、写秋轩、画中游等楼台亭阁,登临可俯瞰昆明湖上的景色。

昆明湖是清代皇家诸园中最大的湖泊,湖中一道长堤——西堤,自西北逶迤向南。西堤及其支堤把湖面划分为三个大小不等的水域,每个水域各有一个湖心岛。这三个岛在湖面上成鼎足而峙的布列,象征着中国古老传说中的东海三神山——蓬莱、方丈、瀛洲。由于岛堤分隔,湖面出现层次,避免了单调空疏。西堤以及堤上的六座桥是有意识地摹仿杭州西湖的苏堤和“苏堤六桥”,使昆明湖益发神似西湖。西堤一带碧波垂柳,自然景色开阔,园外数里的玉泉山秀丽山形和山顶的玉峰塔影排闼而来,被收摄作为园景的组成部分。从昆明湖上和湖滨西望,园外之景和园内湖山浑然一体,这是中国园林中运用借景手法的杰出范例。湖区建筑主要集中在三个岛上。湖岸和湖堤绿树荫浓,掩映潋滟水光,呈现一派富于江南情调的近湖远山的自然美。

万寿山的南坡(即前山)濒昆明湖,湖山联属,构成一个极其开朗的自然环境。这里的湖、山、岛、堤及其上的建筑,配合着园外的借景,形成一幅幅连续展开、如锦似绣的风景画卷。前山接近园的正门和帝、后的寝宫,游览往返比较方便,又可面南俯瞰昆明湖区,所以园内主要建筑物均荟萃于此。造园匠师在前山建筑群体的布局上相应地运用了突出重点的手法。在居中部位建置一组体量大而形象丰富的中央建筑群,从湖岸直到山顶,一重重华丽的殿堂台阁将山坡覆盖住,构成贯穿于前山上下的纵向中轴线。这组大建筑群包括园内主体建筑物——帝、后举行庆典朝会的“排云殿”和佛寺“佛香阁”。后者就其体量而言是园内最大的建筑物,阁高约40米,雄踞于石砌高台之上。它那八角形、四重檐、攒尖顶的形象在园内园外的许多地方都能看到,器宇轩昂,凌驾群伦,成为整个前山和昆明湖的总绾全局的构图中心。与中央建筑群的纵向轴线相呼应的是横贯山麓、沿湖北岸东西逶迤的“长廊”,共273间,全长728米,这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前山其余地段的建筑体量较小,自然而疏朗地布置在山麓、山坡和山脊上,镶嵌在葱茏的苍松翠柏之中,用以烘托端庄、典丽的中央建筑群。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后湖的河道蜿蜒于万寿山北坡即后山的山麓,造园匠师巧妙地利用河道北岸与宫墙的局促环境,在北岸堆筑假山障隔宫墙,并与南岸的真山脉络相配合而造成两山夹一水的地貌。河道的水面有宽有窄,时收时放,泛舟后湖给人以山复水回、柳暗花明之趣,成为园内一处出色的幽静水景。

后山的景观与前山迥然不同,是富有山林野趣的自然环境,林木蓊郁,山道弯曲,景色幽邃。除中部的佛寺“须弥灵境”外,建筑物大都集中为若干处自成一体,与周围环境组成精致的小园林。它们或踞山头,或倚山坡,或临水面,均能随地貌而灵活布置。后湖中段两岸,是乾隆帝时摹仿江南河街市肆而修建的“买卖街”遗址。后山的建筑除谐趣园和霁清轩于光绪时完整重建之外,其余都残缺不全,只能凭借断垣颓壁依稀辨认当年的规模。谐趣园原名惠山园,是摹仿无锡寄畅园而建成的一座园中园。全园以水面为中心,以水景为主体,环池布置清朴雅洁的厅、堂、楼、榭、亭、轩等建筑,曲廊连接,间植垂柳修竹。池北岸叠石为假山,从后湖引来活水经玉琴峡沿山石叠落而下注于池中。流水叮咚,以声入景,更增加这座小园林的诗情画意。

[编辑本段]〖主要景区〗

东宫门区: 在颐和园最东边。这一带原是清朝皇帝从事政治活动和生活起居的地方,包括朝见大臣的仁寿殿和南北朝房、寝宫、大戏台、庭院等。仁寿殿东宫门现在是颐和园的正门,它坐西朝东,门楣檐下全部用油彩描绘着绚丽的图案。六扇朱红色大门上嵌着整齐的**门钉,中间檐下挂着九龙金字大匾,上书“颐和园”三个大字,为光绪皇帝御笔亲题。门前御道丹陛上的云龙石雕刻着二龙戏珠,为乾隆年代所刻,是从圆明园废墟(安佑宫)上移来的,它是皇帝尊严的象征。东宫门当年只供清朝帝后出入。

仁寿殿在颐和园大门东宫门内。是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坐朝听政、会见外宾的大殿。原名勤政殿,光绪时重建,改称仁寿殿。东向,面阔七间,两侧有南北配殿,前有仁寿门,门外为南北九卿房,所陈的铜龙、铜凤、铜鼎等,雕制均极精美。

乐寿堂 乐寿堂 :是颐和园居住生活区中的主建筑,原建于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被毁,光绪十三年(公元1887年)建。乐寿堂面临昆明湖,背倚万寿山,东达仁寿殿,西接长廊,是园内位置最好的居住和游乐的地方。,堂前有慈禧乘船的码头“乐寿堂”黑底金字横匾为光绪手书。庭院中栽植玉兰、西府海棠、牡丹等名贵花木,取“玉堂富贵”之意。乐寿堂殿内设宝座、御案、掌扇及玻璃屏风。座旁有两只盛水果闻香味用的青龙花大磁盘,四只烧檀香用的九桃大铜炉。西套间为卧室,东套间为更衣室。室内紫檀大衣柜为乾隆时遗物。乐寿堂庭院内陈列着铜鹿、铜鹤和铜花瓶,取意为“六合太平”。院内花卉植有玉兰、海棠、牡丹等,名花满院,寓“玉堂富贵”之意。这里的玉兰花很有名,现在邀月门前一株是乾隆从南方移植来的。

玉澜堂:玉澜堂在仁寿殿西南临昆明湖畔而建,是一座三合院式的建筑。正殿玉澜堂坐北朝南,东配殿霞芬室,西配殿藕香榭。东殿可到仁寿殿,西殿可到湖畔码头,正殿后门直对宜芸馆。后檐及两配殿均砌砖墙与外界隔绝,是颐和园中一处重要的历史遗迹。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慈禧发动宫廷政变后,曾把主张变法的光绪皇帝囚禁于此。是光绪皇帝的寝宫。

大戏楼:在德和园内,与承德避暑山庄里的清音阁、紫禁城内的畅音阁,合称清代三大戏台。德和园大戏楼是为慈禧60岁生日修建,专供慈禧看戏。高21米,在颐和园中仅次于最高的佛香阁。戏楼共三层,后台化妆楼二层。顶板上有七个“天井”,地板中有“地井”。舞台底部有水井和五个方池。演神鬼戏时,可从“天”而降,也可从“地”而出,还可引水上台。

昆明湖:是颐和园的主要湖泊,占全园面积的四分之三,约220公顷。南部的前湖区碧波荡漾,烟波淼淼,西望起伏、北望楼阁成群;湖中有一道西堤,堤上桃柳成行;十七孔桥横卧湖上,湖中3岛上也有形式各异的古典建筑。

万寿山前景区:景区由两条垂直对衬的轴线统领,东西轴线是长廊,南北轴线从长廊中部起,依次为排云门、二宫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直至山顶的智慧海。万寿山原名金山、瓮山,海拔109米,南依昆明湖,以佛香阁为中心,形成了一组气势雄伟、巍峨壮观的建筑群。东侧有“转轮藏”和“万寿山和昆明湖”的石碑,西侧有五方阁和宝云阁。登临山顶,可俯看昆明湖景色。

佛香阁:位于在万寿山前山中央部位的山腰,建筑在一个高21米的方形台基上,是一座八面三层四重檐的建筑;阁高41米,阁内有8根巨大铁梨木擎天柱,结构复杂,为古典建筑精品。原阁咸丰十年(1860年)被英法联军烧毁后,光绪十七年(1891年)花了78万两银子重建,光绪二十年(1894年)竣工,是颐和园里最大的工程。阁内供奉着“接引佛”,供皇室在此烧香。

排云殿:在万寿山前建筑的中心部位,原是乾隆为他母亲60寿辰而建的大报恩延寿寺,慈禧重建时改为排云殿,是慈禧在园内居住和过生日时接受朝拜的地方。“排云”二字取自郭璞诗神仙排云山,但见金银台”,比喻似在云雾缭绕的仙山琼阁中,神仙即将露面。从远处望去,排云殿与牌楼、排云门、金水桥、二宫门连成了层层升高的一条直线。排云殿这组建筑是颐和园最为壮观的建筑群体。

智慧海:是万寿山顶最高处一座宗教建筑,是一座完全由砖石砌成的无梁佛殿,由纵横相间的拱券结构组成。建筑外层全部用精美的黄、绿两色琉璃瓦装饰,上部用少量紫色、蓝色的琉璃瓦盖顶,整座建筑显得色彩鲜艳,富丽堂皇。尤以嵌于殿外壁面的千余尊琉璃佛更富特色。“智慧海”一词为佛教用语,本意是赞扬佛的智慧如海,佛法无边。该建筑虽极像木结构,但实际上没有一根木料,全部用石砖发券砌成的,没有枋檩承重,所以称为“无梁殿”。长廊又因殿内供奉了无量寿佛,所以也称它为“无量殿”。

长廊:长廊位于万寿山南麓,面向昆明湖,北依万寿山,东起邀月门,西止石丈亭,全长728米,共273间,是中国园林中最长的游廊,1992年被认定为世界上最长的长廊,列入“吉尼斯世界纪录”。廊上的每根枋梁上都有彩绘,共有图画14000余幅,内容包括山水风景、花鸟鱼虫、人物典故等。画中的人物画均取材于中国古典名著。

石舫:清晏舫,俗称:石舫在长廊西端湖边,是一条大石船,取名清晏舫,寓“海清河晏”之意。是颐和园唯一带有西洋风格的建筑。它的前身是明朝圆静寺的放生台。乾隆修清漪园时,改台为船,更名为“石舫”。石舫长36米,船用大理石雕刻堆砌而成。 船身上建有两层船楼,船底花砖铺地,窗户为彩色玻璃,顶部砖雕装饰。下雨时,落在船顶的雨水通过四角的空心柱子,由船身的四个龙头口排入湖中,设计十分巧妙。

画中游:画中游是万寿山西部一组重要景点建筑。它依山而建,正面有一座两层的楼阁,左右各有一楼,名“爱山”、“借秋”。阁后立有一座石牌坊,牌坊后边的是“澄晖阁”。建筑之间有爬山廊。由于地处半山腰,建筑形式丰富多彩,楼、阁、廊分别建在不同的等高线上,青山翠柏中簇拥着一组由红、黄、蓝、绿琉璃瓦覆盖着的建筑群体,酷似一幅中国山水画。

听鹂馆:原是乾隆皇帝为其母看戏所建,内有两层的戏台,因古人常借黄鹂鸟的叫声比喻音乐的优美动听,故名之为“听鹂馆”。咸丰十年(1860年)遭英法联军焚毁,光绪时改建。在德和园大戏楼建成前,慈禧经常在这里看戏,宴饮。现在听鹂馆已成为专营宫廷菜式的餐厅,先后接待服务过上百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听鹂馆饭庄是著名的宫廷菜系饭庄。铜牛与十七孔桥

十七孔桥:坐落在昆明湖上,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用以连接堤岛,为园中最大石桥。石桥宽8米,长150米,由17个桥洞组成。石桥两边栏杆上雕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00多只。

铜牛:铜牛在昆明湖东岸,十七孔桥东桥头北侧。1755年用铜铸造,称为“金牛”。铜牛是为镇压水患而设。

铜亭(宝云阁):铜亭是中国目前尚存的工艺最精致、体量最大的铜铸品之一。建在佛香阁西侧的五方阁院中一座高4米的汉白玉石座上始建于乾隆年间,高75米,重207吨。四面有菱花扇。虽为铜制,但完全按照木构架结构而做。东、南、西三面有门,门为四扇格扇门,北面是八扇格扇窗。门窗格扇均有菱花格扇心,帘架上部也有格扇心,所有格扇心均为内外二层。

文昌阁:文昌阁在颐和国昆明湖东堤北端。原是一座城关,为清漪园的园门之一。建于清乾隆十五年(1750年),现存城楼为光绪时(1875-1908)重建。城头四隅角廊平面呈"人"字形,中间为三层楼阁。中层供奉文昌帝君铜铸像及仙童塑像,旁有铜骡一个,极富特色。

文昌院位于文昌阁之东,文昌院博物馆是中国古典园林中规模最大、品级最高的文物陈列馆。 馆内设有六个专题展厅,品类涉及铜器、玉器、瓷器、金银器、竹木牙角器、漆器、家具、书画、古籍、珐琅、钟表、杂项等,类。由于颐和园特定的皇家环境,这些艺术品代表了当时最好的工艺水平,许多珍品在当时即为国之重器;馆中还陈展了部分清代宫廷生活用品。

后山后湖景区:位于颐和园最北部,建筑较少,林木葱笼,山路曲折,优雅恬静,与前山的华丽形成鲜明对比。一组西藏建筑和江南水乡特色的苏州街,布局紧凑,各有妙趣。

四大部州:四大部州在万寿山后山中部,是汉藏式的建筑群。占地2万平方米,因山顺势,就地起阁。前有须弥灵境(现改为平台),两侧有3米高的经幢,后有寺庙群主体建筑香岩宗印之阁。四周是象征佛教世界的四大部洲----东胜身洲、西牛货洲、南赡部洲、北俱卢洲和用不同形式的塔台修建成的八小部洲。南、西南、东北、西北还有代表佛经“四智”的红、白、黑、绿四座喇嘛塔。塔上有十三层环状“相轮”,表示佛经“十三天”。塔型别致,造型端庄美观。四大部洲和八小部洲中间有两个凹凸不平的台殿,一个代表月台,一个代表日台,象征着日月环绕佛身谐趣园。

谐趣园:谐趣园在万寿山东麓,是一个独立成区、具有南方园林风格的园中之园。清漪园时名叫惠山园”,是仿无锡惠山寄畅园而建。嘉庆十六年(1811年)重修后,取“以物外之静趣,谐寸田之中和”和乾隆皇帝的诗句“一亭一径,足谐奇趣”的意思,改名为“谐趣园”。园内共有亭、台、堂、榭十三处,并用百间游廊和五座形式不同的桥相沟通。园内东南角有一石桥,桥头石坊上有乾隆题写的“知鱼桥”三字额,是引用了庄子和惠子在“秋水濠上”的争论而来的。

苏州街:是后湖两岸仿江南水镇而建的买卖街。清漪园时期岸上有各式店铺,如玉器古玩店、绸缎店、点心铺、茶楼、金银首饰楼等。店铺中的店员都是太监、宫女妆扮。皇帝游幸时开始“营业”。后湖岸边的数十处店铺1860年被列强焚毁。现在的景观为1986年重修。

〖旅游信息〗

语文课文内容:

北京的颐和园是个美丽的大公园。

进了颐和园的大门,绕过大殿,就来到有名的长廊,红漆的柱子,绿漆的栏杆,一眼望不到头。这条长廊有700多米长,分成273间。每一间的横槛上都有五彩的画,画着人物、花草、风景,几千幅画没有哪两幅是相同的。长廊两旁栽满了花木,这一种花还没谢,那一种又开了。微风从左边的昆明湖上吹来,使人神清气爽。

走完长廊,就来到了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一座八角宝塔形的三层建筑耸立在半山腰上,**的琉璃瓦闪闪发光,那就是佛香阁。下面的一排排金碧辉煌的宫殿,就是排云殿。

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的前面向下望,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葱郁的树丛,掩映着黄的绿的琉璃瓦屋顶和朱红的宫墙。正前面,昆明湖静得像一面镜子,绿得像一块碧玉。游船、画舫在湖面慢慢地滑过,几乎不留一点儿痕迹。向东远眺,隐隐约约可以望见几座古老的城楼和城里的白塔。

从万寿山下来,就是昆明湖。昆明湖围着长长的堤岸,堤上有好几座式样不同的石桥,两岸栽着数不清倒垂的杨柳。湖中心有个小岛,远远望去,岛上一片葱绿,树丛中露出宫殿的一角。游人走过长长的石桥,就可以去小岛上玩。这座石桥有十七个桥洞,叫十七孔桥;桥栏杆上有上百根石柱,柱子上都雕刻着小狮子。这么多的狮子,姿态不一,没有哪两只是相同的。

颐和园到处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希望你有机会去能细细游赏。

[编辑本段]〖颐和园-世界文化遗产〗

中文名称:颐和园

英文名称:Summer Palace

批准时间:1987

遗产种类:文化遗产

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北京颐和园,始建于1750年,1860年在战火中严重损毁,1886年在原址上重新进行了修缮。其亭台、长廊、殿堂、庙宇和小桥等人工景观与自然山峦和开阔的湖面相互和谐、艺术地融为一体,堪称中国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杰作。颐和园,位于山水清幽、景色秀丽的北京西北郊,原名清漪园,始建于公元1750年,时值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盛世--“康乾盛世”时期;1860年的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烧毁;1886年,清政府挪用海军军费等款项重修,并于两年后改名颐和园,作为慈禧太后晚年的颐养之地。从此,颐和园成为晚清最高统治者在紫禁城之外最重要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中心,是中国近代历史的重要见证与诸多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1898年,光绪帝曾 在颐和园仁寿殿接见维新思想家康有为,询问变法事宜;变法失败后,光绪被长期幽禁在 园中的玉澜堂;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

中国,这两个字最早出现在哪本古籍文献上?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是在周代《诗经》中,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国中”,还不是真正指国家。称国...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