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咳3年 咽痒 有淋巴滤泡 扁桃体慢性肥大 体热爱出汗 怕热

栏目:古籍资讯发布:2023-10-08浏览:2收藏

久咳3年 咽痒 有淋巴滤泡 扁桃体慢性肥大 体热爱出汗 怕热,第1张

  本人有一积累了近50年经验,临床疗效颇佳,专门治疗喉痒咳嗽,有异物感,有淋巴滤泡等症的药方,你可以试一试。但这个方剂只能治喉痒咳嗽和咽喉有异物感,不能治白浊和便溏,也不能完全消除扁桃体肥大和淋巴滤泡增生。不过只要你信任本人,服用我开出的药物,你极可能获得良好的消除自觉症状的效果,让你不必因咳嗽咽痒而难受不已。

  桑叶12克 杏10仁克 甘草3克 连翘15克

  栀子12克 黄芩12克 薄荷10克 生石膏30克

  蝉衣10克 紫菀12克 浙贝母12克 瓜蒌壳12克

  桔梗10克 牛蒡子12克

  加减法:若便溏较重,去生石膏,加准山药15克,若咽干难忍,加玄参15克,麦冬15克

  煎煮法:连续加水煎煮3次,第一次煎煮前,加冷水500毫升,将除薄荷以外的药材浸泡20分钟,然后再用大火煮开,10分钟后,加入另包之薄荷,再煎5分钟,取药汁约150毫升。第二次再加水500毫升,先用大火煮开,然后改成小火煨20分钟左右,煎至150-180毫升,将药汁倒出,再加水煎煮第三次。第三次煎法与第二次相同。3次共加水1500毫升,共取药汁500毫升左右

  服法:每日1剂,分3次饭前或饭后半小时空腹服。,1周为一疗程,连服3个疗程。

  笔者曾于1979-1983年患此病,前3年遍求良医(当时本人已是中医学院6年制本科大学毕业16年的医生,按教科书和中医界通行的方法,治疗此病全无疗效,后来只得请我的老师一辈的大夫治疗,但始终未见疗效。最后本人遍查古籍,结合自身经验,反得琢磨,终于筛选出此方,并将本人治愈。现在我已用此方治好类似患者无数,供你参考。

  想给你补充一下,你目前的病症,用抗菌消炎,是不可能好的。有什么中成药3、5天可以见效的,我还真没有见过。我见过最多的就是经各种治疗无效的病例。对于治疗这个病证,你必须耐心服用中药。我开的那个药在1-3个疗程就明显就效的是多数,也有两例病人时间很长,一例半年基本痊愈,一例服用两个多月。当然在这个过程中,药物还须适当变化。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厥阴俞的别名 5 出处 6 穴名解 7 特异性 8 所属部位 9 厥阴俞穴的定位 10 厥阴俞穴的取法 11 厥阴俞穴穴位解剖 111 层次解剖 112 穴区神经、血管 12 厥阴俞穴的功效与作用 13 厥阴俞穴主治病证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142 灸法 15 厥阴俞穴的配伍 16 特效 17 文献摘要 18 厥阴俞穴研究进展 19 参考资料 附: 1 古籍中的厥阴俞 1 拼音

jué yīn shù

2 英文参考

Juéyīnshū BL14 [中国针灸学词典]

juéyīnshù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1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BL14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04)]

3 概述

穴位 厥阴俞 汉语拼音 Jueyinshu 罗马拼音 Chuehyinshu 美国英译名 Yin in Equilibrium locus 各

号 中国 BL14 日本 14 法

国 莫兰特氏 V14 富耶氏 V14 德国 B14 英国 B14 美国 BI14

厥阴俞为经穴名[1](Juéyīnshù[2]BL14)。出《备急千金要方》。别名厥俞[3]。属足太阳膀胱经[1]。厥阴俞是心包的背俞穴[1][2]。两阴交尽谓厥阴,在此指心包,俞即输注,本穴是心包之气转输于后背的部位,故名厥阴俞[1]。厥阴俞穴主治心肺,胸背部等疾患,如心痛,心悸,胸闷,咳嗽,呕吐,心烦,吐血,盗汗,失眠,风湿性心脏病,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心绞痛,肋间神经痛,咳嗽,胸胁满痛,肩胛酸痛,现代又多用厥阴俞穴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神经衰弱,背部软组织劳损,心肌炎,心外膜炎,胃炎,齿神经痛等。

4 厥阴俞的别名

阙俞(《备急千金要方》),阴俞(《神灸经纶》)、心包俞[4]。

5 出处

《备急千金要方》:胸中膈气,聚痛好吐,灸厥阴俞随年壮。

6 穴名解

两阴交尽谓厥阴,在此指心包,俞即输注,本穴是心包之气转输于后背的部位,故名厥阴俞[1]。

厥,《黄帝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王冰注:“厥,尽也。”阴,《说文》:“阴,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盖“厥阴”为经脉名,在此意指心包络,又为阴气至极与厥逆之意。《释名·释疾病》:“逆气从下厥起,上行入心腹也。”厥阴,阴之尽也,手厥阴出自胸中,足厥阴下起大敦上至巅顶。阴极阳生,如心阳不振、四肢厥逆及逆气上冲者,皆可选用。《类经·经络类》注:“包络者,心主之脉也…故曰心主手厥阴心包络之脉。”俞,指腧穴。此穴在肺俞之下,心俞之上,内应心包络。心包络为手厥阴经,故换言而称“厥阴俞”。又以经脉的生长、发展、消尽次序而言,厥阴乃消尽之意,该穴可治心气不足、四肢厥冷之证,有通经活络之功。[4]

7 特异性

厥阴俞是心包的背俞穴。

8 所属部位

背部[5]

9 厥阴俞穴的定位

标准定位:厥阴俞穴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2][3]。

厥阴俞穴位于脊柱区,第四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伏或俯卧取穴[1]。

一说厥阴俞“除脊各寸半”(《针灸资生经》)。

厥阴俞穴在足太阳膀胱经中的位置

厥阴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厥阴俞穴在背部的位置

厥阴俞穴在背部的位置(肌肉)

厥阴俞穴在背部的位置(骨骼、内脏)

10 厥阴俞穴的取法

俯卧位,在第四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取穴。

厥阴俞穴位于脊柱区,第四胸椎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15寸。俯伏或俯卧取穴[1]。

俯伏坐位,第4胸椎棘突下与后正中线至肩胛骨内侧缘连线中点之垂线交点处取穴[6]。

快速取穴:低头屈颈,颈背交界处椎骨高突向下推4个椎体,下缘旁开2横指处即是厥阴俞[7]。

11 厥阴俞穴穴位解剖

厥阴俞穴下为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骶棘肌。皮肤由第三、四、五胸神经后支重叠分布。有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支。分布著第四、五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该穴正对第四肋间隙。其结构包括肋间肌、肌间血管和神经。肋间肌由外向内可分为肋间外、内和最内肌。肋间最内肌菲薄,或不成层,肋间血管、神经通行于肋间内和最内肌之间,因最内肌不成为完整的一层,所以胸膜炎时,可波及肋间神经,出现肋间神经痛的症状。

111 层次解剖

皮肤→皮下组织→斜方肌→菱形肌→竖脊肌[1]。

112 穴区神经、血管

浅层有第4、第5胸神经后支的皮支及其伴行动、静脉分布;深层有副神经、肩胛背神经、第4和第5胸神经后支的肌支及肩胛背动脉分支分布[8]。

布有第四、五胸神经后支的内侧皮支,深层为外侧支;并有第四肋间动、静脉后支的内侧皮支和颈横动脉降支通过[3]。

12 厥阴俞穴的功效与作用

厥阴俞穴有宁心安神、理气调血的作用[1]。

厥阴俞穴具有宽胸理气,活血止痛的功效。

厥阴俞穴是心包之气转输之处,内通于心包之气,心包为心之围外,代心受邪,也主神志,故和心俞同时配伍应用,为治疗心脏病和神志病的重要腧穴[9]。

厥阴俞穴内通心包络,可降逆回阳[4]。

13 厥阴俞穴主治病证

厥阴俞穴主治心肺,胸背部等疾患,如心痛,心悸,胸闷,咳嗽,呕吐,心烦,吐血,盗汗,失眠,风湿性心脏病,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心绞痛,肋间神经痛,咳嗽,胸胁满痛,肩胛酸痛,现代又多用厥阴俞穴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神经衰弱,背部软组织劳损,心肌炎,心外膜炎,胃炎,齿神经痛等。

厥阴俞穴主治心痛、心悸、胸闷、咳嗽、呕吐[8]。

厥阴俞穴主治心痛,心悸,心烦;咳嗽,吐血,盗汗;呕吐[6]。

厥阴俞穴主治咳嗽,胸闷,呕吐,失眠;以及风湿性心脏病,心动过速,心律不齐,心绞痛,肋间神经痛等[3]。

厥阴俞穴主治心肺、胸背部等疾患,如咳嗽、心痛、胸胁满痛、呕吐、肩胛酸痛等[1]。

现代又多用厥阴俞穴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心绞痛、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背部软组织劳损等[1]。

1 循环系统疾病:心绞痛,心肌炎,风湿性心脏病,心外膜炎;

2 精神神经系统疾病:神经衰弱,肋间神经痛;

3 其它:胃炎,齿神经痛等。

14 刺灸法 141 刺法

斜刺03~05寸[3]。

一般向椎体方向斜刺05~08寸[1]。

斜刺05~08寸[8][6],局部有麻胀感[6],可向肋间放散[6]。

注意:本穴不能直刺或深刺,以免伤及胸膜和肺,引起气胸[6]。

142 灸法

可灸[1][6][8]。

艾炷灸3~7壮;或艾条灸5~15分钟[3]。

艾炷灸5~7壮,艾条温灸10~15分钟。

15 厥阴俞穴的配伍

厥阴俞穴配膻中,为俞募配穴法,有宽胸理气,活血止育的作用,主治心痛心悸,胸满,烦闷。

厥阴俞穴配内关、胃俞,有利膈理气和胃的作用,主治胃痛,呕吐。

厥阴俞穴配间使、神门,有养心宁神的作用,主治心烦失眠,神经衰弱。

厥阴俞配太冲、曲池,治高血压[6]。

厥阴俞配心俞、内关、神门,治心绞痛[6]。

厥阴俞配心俞、耳门、听宫,治失眠、健忘、耳聋、耳鸣[6]。

16 特效

常用 轻轻拍打厥阴俞30~60下,可缓解胸闷、心痛、心悸等症[7]。

17 文献摘要

《黄帝内经素问·通评虚实证》:热病气穴……四椎下间主膈中热。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治呕吐心痛。

《针灸大成》:脏腑皆有俞在背,独心包络无俞,何也?曰:厥阴即心包络俞也。

《针灸资生经》:厥阴俞、神门、临泣,治心痛。

《太平圣惠方》:理逆气呕逆,牙痛,留结胸闷。

《针灸逢源》:治咳逆,心痛,呕吐烦闷。

《医学入门》:主呕逆,牙疼,胸闷。

18 厥阴俞穴研究进展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病因病机 5 症状 6 辨证分型 61 顿咳·邪犯肺卫证 62 顿咳·痰火阻肺证 63 顿咳·肺阴虚证 64 顿咳·肺脾气虚证 7 治疗 71 方药治疗 72 针灸治疗 721 体针 722 耳针 723 皮肤针 8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顿咳的方剂 2 治疗顿咳的穴位 3 治疗顿咳的中成药 4 顿咳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顿咳 1 拼音

dùn ké

2 英文参考

whooping cough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pertussis [21世纪双语科技词典]

pertussis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顿咳(whooping cough[1])为病名[2][3]。是指因感染顿咳时邪,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后有特殊的吸气性吼声,咯出痰涎而暂停为特征的儿科时行病[1]。即百日咳[3]。又名痉咳[4]。见 《医学正传》。是一种儿童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4]。

4 病因病机

由感受时邪风热,痰浊阻滞气道、肺失肃降所致[4]。现代医学认为系感染百日咳杆菌所引起[4]。

5 症状

临床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和病程较长为特征[4]。本病好发于冬春两季,五岁以下幼儿易染[4]。

初起症状类似感冒,约一周后咳嗽加重,呈痉挛性阵咳,咳毕伴有鸡鸣样特殊回声,入夜尤甚[4]。常因连咳太急而引起呕吐、面红及面目浮肿[4]。病程可延及2~3个月[4]。

《本草纲目拾遗·鸬鹚》:“顿咳从少腹下,逆上而咳逆,嗽数十声,少住又作,甚或呛甚作呕,牵掣两胁,涕泪皆出,连月不愈……。”

6 辨证分型 61 顿咳·邪犯肺卫证

顿咳·邪犯肺卫证(whooping cough with syndrome of pathogen invading lungdefense phase[1])又称顿咳初咳期,是指时邪侵袭肺卫,肺卫失宣,以初起咳嗽,喷嚏,鼻塞流涕,或有发热,2~3天后咳嗽日渐加重,日轻夜重,痰稀白、量不多,或痰稠不易咯出,咳声不畅,但尚未出现典型痉咳,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浮为常见症的顿咳证候[5]。

62 顿咳·痰火阻肺证

顿咳·痰火阻肺证(whooping cough with syndrome of phlegmfire blocking lung[1])又称顿咳痉咳期,是指疫邪化火,灼液成痰,胶结于肺,气道阻塞,以咳嗽连作,持续难止,日轻夜重,咳剧时咳后伴有深吸气样鸡鸣声,吐出痰涎及食物后,痉咳才能缓解,但不久又复发作。轻则昼夜痉咳5~6次,重症多达40~50次,痉咳3周后,可伴有目睛红赤,两胁作痛,舌下溃疡,舌红,苔薄白,脉数为常见症的顿咳证候[5]。

63 顿咳·肺阴虚证

顿咳·肺阴虚证(whooping cough with syndrome of lung yin deficiency[1])又称顿咳恢复期阴虚证,是指久咳伤肺,耗伤肺阴,以干咳无痰,或有少许黏稠痰,难以咯出,声音嘶哑,伴低热,盗汗,午后颧红,烦躁,夜寐不宁,舌红,苔少或无苔,脉细数为常见症的顿咳证候[5]。

64 顿咳·肺脾气虚证

顿咳·肺脾气虚证(whooping cough with syndrome of qi deficiency of lung and spleen[1])又称顿咳恢复期气虚证,是指咳嗽日久,耗伤肺脾精气,以阵发性咳嗽逐渐减少减轻,咳声低弱,痰白稀薄,神疲乏力,气短懒言,纳呆,自汗或盗汗,大便溏泻,舌淡,苔薄白,脉虚弱为常见症的顿咳证候[5]。

7 治疗 71 方药治疗

《本草纲目拾遗·鸬鹚》载有鸬鹚涎方(鸬鹚涎、白糖)治疗[2]。

72 针灸治疗

注意:对症情加重者,如出现昏迷、抽搐等,可能有中毒性脑炎等并发症出现,应及时配合他法抢救[4]。

721 ①体针

取天突、太渊、大椎、四缝、内关、合谷、丰隆等穴为主[4]。身热加曲池、身柱;咳带痰血者加孔最、鱼际;后期体弱者加膏盲俞、足三里[4]。

722 ②耳针

取支气管、肺、平喘、神门、交感等穴[4]。中等 [4]。

723 ③皮肤针

取肺俞、风门、华佗夹脊(胸背部)、中脘、内关、太渊、丰隆等穴,中等叩刺[4]。

8

五香粉相信很多人家里都有,平时煮肉、炒菜的时候撒上一点,能祛腥膻,增加香味,但是你知道五香粉除了用作调料以外,还有其它什么作用吗?

在中医看来, 五香粉不仅仅是调料,它的药用价值也很高

五香粉配方不一,但其主要成分大致为: 桂皮、八角、小茴香、丁香、花椒 等五种原料配制而成,它里面的每个原料都是中药, 药效更是不容小觑

八角又叫八角茴香,是一种风味独特的调味料,可以去除肉中的腥臭气,使菜肴色香味浓,炖汤炖肉味道更好,意喻“回香”(茴香)。

它既是一种香料、调料,又时也是一种药食同源的中药材。

中医认为:八角茴香, 性温,味辛,归肝经,肾经,脾经,胃经 。关于八角,在一些医学古籍种也有详细的记载:

《本草蒙筌》 :“味辛,气平,无毒,入心、肾、小肠、膀胱经。主肾劳疝气,小肠吊气挛疼,干、湿脚气,膀胱冷气肿痛。开胃止呕,下食,补命门不足,诸瘘,霍乱。”

《本草再新》 :“入脾、肾二经,温阳,散寒,理气,治中寒呕逆,寒疝腹痛,肾虚腰痛,干、湿脚气。”

八角妙用一:增强免疫力

将八角与艾叶搭配煮后泡脚,可以增强人体免疫力,提高抗病能力。

八角妙用二:消除腹胀

很多人有肚子胀痛的经历,觉得小病小痛不值得吃药,可是常用的喝热水等方式又不奏效,这个时候就可以用八角粉10克,开水冲服,帮助排出肠内积气,消除胀痛。

八角辛温,有祛风理气、和胃调中的功能,可以 调理腹部冷痛、寒性腹胀、消化不良。 注意八角是偏温性,如果有热的话则不建议这个方法!

丁香是一味常用的中药,也是为药食两用之品。入药 历史 悠久,是我国传统进口“南药”之一。

我们从中医的角度来说: 丁香性味辛、温,入脾、胃、肾经,有温中降逆,温肾助阳的功效。

丁香妙用一:散寒暖胃

《本草正》一书中提到:丁香能“温中快气,治上焦呃逆。”, 这其中的代表方就是 “丁香柿蒂汤” 。因为丁香温中散寒行气,所以经常用于中焦虚寒胃脘疼痛,比如像是 胃寒气逆所致的呕吐或者嗳气 , 就可以用丁香!

在《千金翼方》中记载的一个暖胃的食疗方— “丁香猴头菇茶 ”,里面用的就有丁香一物,丁香有暖脾胃、行气滞的作用,尤其擅长降逆,因此有温中散寒、降逆止呕、止呃的作用, 对缓解胃寒效果非常好

丁香妙用二:缓解咳嗽

另外, 感冒后久咳不愈 ,可以用将香2克,梨1个(切碎),红酒适量,一起放入碗中,蒸熟后吃,能止咳!

丁香妙用三:祛口气

丁香气味辛香,是 化解“口气”( 口臭)的良药,可以称得上是古代的“口香糖”。这在东汉《汉官仪》中有记载:汉代尚书上殿奏事,嘴里此香,用以芳香口气。

丁香妙用四:缓解牙痛

如果牙痛的时候,将丁香10粒,研成粉末,牙痛时将药末纳入牙缝中,还能 缓解牙痛 ,一般数秒就能止痛,如果牙痛的厉害,连续用2~3次,基本也能缓解!

小茴香是一种香料,平时做菜或者炖肉会经常用到,江南一带常见的

五香豆腐干、五香素鸡、五香牛肉等特产小吃,主要成分就是小茴香。

除了调味的,很多人不知道小茴香在临床上是使用频率非常高的中草药之一。

《本草纲目》记载: “小茴香性平,理气开胃,夏月祛蝇辟臭,食料宜之。”

中医认为,茴香味辛,性温。入肾、膀胱、胃经。有理气健胃,散寒止痛等作用,小茴香 用盐炒后 ,可 加强小茴香散寒止痛 的功效。

小茴香妙用一:安神助眠

不知道大家还记得吗?在之前的分享中白术也和大家提到过:小茴香中含有挥发油物质,有一定的镇静作用, 可以助眠安神 , 抓一把小茴香,放入布袋中,然后倒入小茴香一半量的食盐,封口后摇匀,睡觉时,将布袋放在枕边,可缓解失眠,提升睡眠质量!

小茴香妙用二:散寒止痛

小茴香属于温性药物, 具有散寒、止痛、理气的功效 ,小茴香与食盐一起炒,趁热装入布包内备用可以对疼痛部位热敷, 每次热敷15分钟,每天热敷两次,能散寒止痛, 这个方法对缓解周炎、腰痛、痛经等很多很多疾病都有一定的额好处!

桂皮是最早被人类食用的香料之一,香气馥郁,可使肉类菜肴去腥解腻,令人食欲大增。

除此之外,桂皮还是一种中药

《日华子本草》记载:“利关节、暖腰膝、治风痹骨节挛缩”

桂皮有 健脾益胃、调理肠胃 的作用,还能驱寒止痛,由于它有减低血糖浓度的作用,可以 帮助减肥 , 加快体内糖分的代谢, 调节血糖 ,维持血糖的稳定,也是糖尿病患者日常的食谱调理之一!

花椒位列调料“十三香”之首,素有“调味之王”的美誉,具有芳香健脾、温中散寒、除湿止痛、杀虫解毒、止痒等功效。

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讲道 :“花椒坚齿,乌发,明目,久服好颜色,耐老,增年,健神”、“花椒散寒除湿、解郁结、消宿食、通三焦、温脾胃”。

它的气味独特浓烈,不仅可以祛除肉类腥味,还能促进唾液分泌,提振食欲。

关于花椒的部分妙用分享:

花椒妙用一:缓解牙痛

牙痛的时候,直接用口嚼花椒可有效缓解牙痛。

花椒妙用二:缓解关节痛

花椒50克压碎,鲜姜10片、葱白6段切碎,三味材料混在一起,装在纱布包内,在药袋上放一热水袋,热敷30 40分钟,每日两次可缓解关节痛。

五香粉汇集了桂皮、八角、小茴香、丁香、花椒五种原料的优点 ,不仅气味芳香、可以调味,而且还有 温胃散寒、健脾消食、行气助阳、发散利尿、止痛止呕等作用。

五香粉 气味芳香、味辛,性质温和,具有健脾温中和消炎利尿等多种功效,平时食用以后还能提高身体素质, 增加身体的抗病能力 ,能减少一些常见疾病的发生。

对于食欲不振、脾胃虚寒或不思饮食的人来说, 可以促进食欲 , 让人变得更有胃口,可以说是很好的养胃方剂。

五香粉也有禁忌

五香粉虽然好处多多,是并不是所有的人都适合,以下这些体质须少用或慎用:

另外,五香粉里面的药物多辛热燥烈,易耗阴动火,因此天气炎热时当减少用量。

百部(学名:Stemona japonica (Blume) Miq)为百部科植物直立百部、蔓生百部或对叶百部的干燥块根。多系野生。主产于江苏、浙江、安徽、广西、贵州、四川、广东、福建、湖北、河北、河南等地。原植物生于向阳灌丛或林下。喜温暖、潮湿、阴凉环境,耐寒、忌积水,以土层深厚、土质疏松、肥沃、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最宜生长。味甘、苦,性微温。归肺经。功效润肺下气止咳、灭虱杀虫。临床用名有百部、蜜炙百部。

中医古籍相关论述

《名医别录》:微温,有小毒,主治咳嗽上气。

《本草拾遗》:火炙,浸酒,空腹饮,去虫,蚕咬,兼疥癣疮。

《药性论》:使,味甘,无毒。能治肺家热,上气咳逆,主润益肺。

《日华子本草》:味苦,无毒。治疳蛔,及传尸,骨蒸劳。

《本草纲目》:百部,亦天门冬之类,故皆治肺病杀虫。但百部气温而不寒,寒嗽宜之。天冬性寒而不热,热嗽宜之。此为异耳。

《本草经疏》:百部根正得天地阴寒之气,故《蜀本》云微寒。日华子言苦。《本经》言微温者,误也。苦而下泄,故善降肺气,升则喘嗽,故善治咳嗽上气。能散肺热,故《药性论》主润益肺。其性长于杀虫,传尸骨蒸劳,往往有虫,故亦主之。疳热有虫,及蛔虫、寸白虫、蛲虫,皆能杀之。

《本草新编》:百部,味甘、苦,气微温而寒,无毒。专入脾经,亦入脾、胃。止肺热咳嗽上气,治传尸骨蒸,杀寸白蛔虫。洗衣除虱,烧汤洗牛马身,虱不生;烧烟熏树木,蛀虫即死;人家烧烬,尽逐蠓蝇。此物杀虫而不耗气血,尤有益于人。但其力甚微,用之不妨多也,然必于参、茯、芪、术、归、芎同用为佳。大约用百部自一钱为始,可用至三四钱止,既益肺、胃、脾之气,又能杀虫。倘痨病有传尸之虫者,须用地骨、沙参、丹皮、熟地、山药共用为妙矣。

或疑百部杀虫,何能使虫之不知?夫百部味甘,虫性喜甘,投其所好,妄甘味之能杀身也。故食之而不知耳,及至已食百部,而虫之肠胃尽化为水,欲作崇而不能,有不知其何以死而死者矣。

《本草分经》:甘、苦,微温。能利肺气,而润肺温肺,治寒嗽,杀虫虱。伤胃滑肠。

现代药理研究

1 百部有镇咳、平喘作用,其有效成分为百部生物碱。

2 百部有杀虫作用,百部水浸液和醇浸液对鼠蛲虫及头虱、体虱、阴虱有杀灭作用,还能毒杀臭虫、蝇蛆、孑孓等。

3 百部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对多种球菌、杆菌及某些致病真菌、流感病毒和新城病毒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

4 百部有解痉作用,其生物碱提取物能松弛由组织胺引起的豚鼠离体支气管痉挛。

5 百部有中枢抑制作用。

提醒注意这不是食品,这是中药材,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为佳。

1-经方,一般指仲景方,来自《伤寒杂病论》。学术严谨,用药有法度,经千年 历史 检验,疗效较可靠,如果熟练掌握,至少可以应付50%疾病。

2-时方,方剂的一种,唐宋时期创制使用。时方在经方基础上有很大发展,补充和完善了前人未备而又有临床疗效的方剂,丰富了方剂学内容。

3-偏方,主要民间应用,特别是毛泽东时期,大力发掘,广泛应用,有实践基础,虽大多弄不清明确药理,但有时疗效确实。

4-专药,一般指有特效的药物。一部分在古籍中,如青蒿、常山截疟,黄连、苦参治肠炎等,一部分在民间,因民间陋习,惜很多已失传。我最喜欢收集民间单方(专药),那疗效太神奇!

5-治病最讲疗效。所以研究药与方最为要务。特别是在中医理论充满缺陷的当下。

6-个人觉得治病就是:理法+方药两部分。中医理法其实很简单:就是朴素观察、朴素思想(大道至简嘛!),现代所谓的中医大家为显示自己的水平,喜欢理论复杂化,且没系统观,使中医陷入困境,不断没落。

7-中医若要发展,最重要的就是中医现代化!必须用最严谨的现代 科技 研究、检验之。别无捷径。

对于哪些己经由上古无量祖宗大智慧文化文明大圣大贤实际实践证明证实了的宝贝方类典藏秘籍即使是中医世家然又能有几人能真正的完全彻了其中一味一方一丹一丸一散啊?更何况当下的今时今日的所谓西方科学尚在实验室之中的和正在实践等待自然规律的俭验实际待证实知。又焉能识得中华传统文化的深秘奥义呢?

无知妄论祖宗宝。

私邪空损祸无量。

本草它日遇有缘。

九天极处放毫光。

中医现代化让人听了别纽,应该在深挖中药药效潜能的基础上利用现代技术设备助力对病症更精准的诊断。开发药效潜能非常重要,它可以在特殊病例上发挥作用。

仁术仁心回答如下:

中医古方,经典方剂,一般只针对经典单一病例,多具有代表性病例,而现实中医面对患者时,多一种病多和并多种病,和多种症状的比较多,所以用药多合并,复方用药,所以药味比古方,经典方更复杂。

再说一下中医千人千方的问题,很多人认为每位中医同一种病,却开方各不相同,所谓千人千方,其实这是符合中医治疗特点,因为中医和现代医学治病有很大不同,同一种病,每个人体质,症状不同,药量加减不同,只要辨证明确,用药对症,中药治一样疾病,有很多药物可以选择,每位医生可以根据自已用药特点,和习惯选择用药。

千人千方还有跟中医辨证论治有关,打个比喻,如感冒,西医用抗生素,和抗病毒联合用药,而中医就不同,中医把感冒分为,风寒,风热,暑湿,气虚,阴虚感冒几种,当然各种感冒用药就不同,再比如咳嗽,中医也分风寒,风热,风燥,痰湿,痰热,肝火犯肺,肺阴亏虚等多种,用药也当然各不相同,每一种疾病,中医都细分多种类型,不清楚的人只知是一种病,而处方各不相同,也就不足为奇了。

所以说中医对疾病的辨证论治,到用药都有非常细致而严谨的规定,必须对症用药,因人因病用药,一人一方,随症加减用药,才是中医治病之道

其实这些方,有时候是有效的,可以在此方上创新

应该是经方。“伤寒论”理的方剂药味变化,药量加减,都很考究。一个桂枝汤加减变化出好多用途。

提醒诸位中医粉,按照中医的“辨证施治”、“一人一方千人千方”的原则,所谓的经方验方,都是没用的。

你们去找中医看病,一定要问清楚,给你开的药方是不是起过效的,如果是曾经有人被治好过的药方坚决不能要,那种以前从来没有治好过人的才是最佳选择。

目录 1 拼音 2 英文参考 3 概述 4 病因病机 5 分类 6 辨证分型 61 小儿咳嗽·风寒袭肺证 62 小儿咳嗽·风热犯肺证 63 小儿咳嗽·痰热壅肺证 64 小儿咳嗽·痰湿蕴肺证 65 小儿咳嗽·肺气虚证 66 小儿咳嗽·肺阴虚证 7 参考资料 附: 1 治疗小儿咳嗽的穴位 2 治疗小儿咳嗽的方剂 3 治疗小儿咳嗽的中成药 4 小儿咳嗽相关药物 5 古籍中的小儿咳嗽 小儿咳嗽药品说明书 1 拼音

xiǎo ér ké sòu

2 英文参考

infantile cough [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中医药学名词(2010)]

infantile cough [湘雅医学专业词典]

3 概述

小儿咳嗽(infantile cough[1])为病名[2]。是指发生于小儿的以咳嗽为主要表现的疾病[1]。

4 病因病机

小儿腠理不密,容易感冒,表邪侵入,首先犯肺,因而在冬、春气候多变的季节,最易引起咳嗽[2]。

另小儿如消化不良,以致脾为湿困,容易生痰,痰湿内蕴,则肺气失宣,亦致咳嗽[2]。

至于体质素弱,久咳伤津,导致虚火上炎而使津气亏虚,肾不纳气,则肺气更虚而咳嗽加剧[2]。

5 分类

因此小儿咳嗽,可分为外感内伤两类:外感咳嗽,如寒咳、热咳、伤寒暴嗽、肺寒咳嗽、肺热咳嗽、痰热嗽、秋燥咳嗽;内伤咳嗽,如食积咳嗽、呷嗽、涎嗽、痰血嗽、肺燥久咳、脾虚久嗽、肾虚久嗽等[2]。

6 辨证分型 61 小儿咳嗽·风寒袭肺证

小儿咳嗽·风寒袭肺证(infantile cough with syndrome of windcold invading lung[1])是指风寒侵袭,肺气不宣,以咳嗽,痰稀色白,鼻塞流清涕,或伴恶寒无汗,咽部不红,苔薄白,脉浮紧为常见症的小儿咳嗽证候[3]。

62 小儿咳嗽·风热犯肺证

小儿咳嗽·风热犯肺证(infantile cough with syndrome of windheat invading lung[1])是指风热侵袭肺卫,肺失宣降,以咳嗽,痰黄而稠,鼻塞,流浊涕,发热恶风,咽红而肿,舌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为常见症的小儿咳嗽证候[3]。

63 小儿咳嗽·痰热壅肺证

小儿咳嗽·痰热壅肺证(infantile cough with syndrome of phlegmheat congesting lung[1])是指痰热互结,壅闭于肺,以咳嗽,痰黄白黏稠,咯吐不爽,咳时面赤唇红,或伴发热口渴,咽喉痛,舌红,苔黄腻,脉滑数为常见症的小儿咳嗽证候[3]。

64 小儿咳嗽·痰湿蕴肺证

小儿咳嗽·痰湿蕴肺证(infantile cough with syndrome of phlegmdamp amassing in lung[1])是指痰湿蕴肺,以咳嗽,痰多色白如泡沫,咳时喉有痰声,或呼吸气粗,多不发热,舌苔白腻,脉滑为常见症的小儿咳嗽证候[3]。

65 小儿咳嗽·肺气虚证

小儿咳嗽·肺气虚证(infantile cough with syndrome of lung qi deficiency[1])是指肺气虚弱,宣降失司,以咳声无力,痰白清稀,面色淡白,体弱多汗,易于感冒,舌淡,脉无力为常见症的小儿咳嗽证候[3]。

66 小儿咳嗽·肺阴虚证

小儿咳嗽·肺阴虚证(infantile cough with syndrome of lung yin deficiency[1])是指肺阴不足,虚热内生,以干咳无痰,或痰少而黏,不易咯出,口渴咽干,咳声嘶哑,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细数为常见症的小儿咳嗽证候[3]。

7

久咳3年 咽痒 有淋巴滤泡 扁桃体慢性肥大 体热爱出汗 怕热

  本人有一积累了近50年经验,临床疗效颇佳,专门治疗喉痒咳嗽,有异物感,有淋巴滤泡等症的药方,你可以试一试。但这个方剂只能治喉痒咳...
点击下载
热门文章
    确认删除?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