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书书写格式
古籍的结构是指一部具体古籍外在形式和内容的各个组成部分,在流传过程中,逐渐书衣形成的特定的名称。
1书衣:俗称书皮,也称封皮。是为保护书而在书的前后加的封皮,一般选用较硬的纸作为书衣的材料,并在书衣上题写书名。
2书签:用作题写书名的长方形纸条,一般贴在古籍封皮左上角。有时还有册次和题写人姓名。
3书叶:按文稿顺序排列的书写、印制的单张纸叶。
4封面:位于护叶之后、所有书叶之前。常镌刻书名、作者、刊刻时间及地点等项内容。
5护叶:也称副叶,用以保护书芯或连接书古籍书封面一般是一张空白纸。在书名叶或前或后。
6书芯:指书衣以内或未上书皮以前已订在一起的书册。
7书脑:书芯订捻、缝线以右的部分。即装订时,锥眼订线的地方。
8书背:又称书脊,与书口相对,上下封皮相隔或连接的部分,相当于书籍的厚薄度。即一书装订处的侧面,如同书的脊背,所以称书脊。
9书头:书籍上端切口处。又称为书首。
10书根:用的术语叫“书脚”,解释为:书籍下端切口处,亦称书根。)有些古籍在书根上有书名、卷数、册数,但书根上这些题名不古籍书册各部位名称一定准确,有些是刻板时印上,有些是藏书者自己为方便翻检、阅读或者保护而写上去的,多半是简名。
农历牛年大年初一(2月12日)晚8点,大型文化节目《典籍里的中国》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CCTV-1)正式首播。古今两代读书人伏生和撒贝宁跨越数千年识读《尚书》 。
《典籍里的中国》作为总台精心策划、倾力打造的开年创新力作,一经播出,就以独特的思想穿透力和艺术感染力直指人心 。
**级别的穿越题材戏剧全网刷屏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视综合频道作为总台旗舰频道,是传播主流价值的主阵地,也是创新创优的示范田,这两年推出的《故事里的中国》《经典咏流传》《主持人大赛》《开学第一课》等多档节目,成为代表总台出品的原创精品与业界标杆。
**级质感节目在舞美、服装、道具尤其是表演上呈现出**级质感,观众大有在电视上看了一场**级的顶尖话剧的酣畅体验。
一部戏穿越九个朝代到惊喜的是,节目里撒贝宁穿梭于上古时期、商朝、春秋、战国、汉代、唐代等数个朝代,和古人进行思想的碰撞和对话,更有“今穿古”“古穿今”双向穿越。
倪大红让《尚书》“活”起来了倪大红用不显山露水的表演惊艳无数年轻网友,他在举手投足间将2000多年前倾尽一生读《书》、护《书》、传《书》的老人,刻画得入木三分。古今穿越,对话先贤,《尚书》“活”起来了!以“让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为破题点,《典籍里的中国》对蕴含在古籍中的中国智慧、中国精神、中国价值,进行了可视化、故事化、直观化的艺术转码。
“文化之链”《典籍里的中国》带给观众的感受也是足够有兴奋度的。
节目播出后,片中提及的“禹敷土随山刊木奠高山大川”“克勤于邦克俭于家”“满招损谦受益”等经典名句,观众们看懂了,记住了,而且这些精辟有力、耐人寻味的句子能在脑海中反复回荡;
从“华夏自古一体”的文化溯源,到“民惟邦本本固邦宁”的传承发展,思想的珍珠被串联成“文化之链”,努力构建着文明的脉络和历史的图谱。“要把提高作品的精神高度、文化内涵、艺术价值作为追求,让目光再广大一些、再深远一些,向着人类最先进的方面注目,向着人类精神世界的最深处探寻。”
《典籍里的中国》作为总台的最新文化力作,彰显着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着对自身文化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期待《典籍里的中国》为我们展示更多有骨气、有个性、有神采的作品。
我们现在在读或者看到一些古代书籍的时候,我们会发现,所有的古书包括古籍,上边的文字都是从上到下,从右到左读,这种阅读方式与我们的日常生活习惯格格不入,感觉读起来非常的别扭,那为什么古代书籍都是这种书写阅读方式呢?
传统书写模式,极适竹简书写
说到古籍,我们可能会首先想到竹简,竹简都是由一片片的竹片制成的,所以可能觉得造成这种书写方式的原因,是因为书写材料的限制导致的。这种说法这样看起来是有道理的,在古代造纸术未出现之前,文字的记载有很长一段时间是需要刻在木板或者书写在竹简上的,木板或者竹片虽然不是多么珍贵,但是这种材料的制造很浪费时间,我们看一下这种竹简的书写方式。
古代竹简的书写方式,竹简的书写及阅读大都是字在上这样卷起来的,方便查询及阅读。细长的竹片根本也不适合横着书写,而且横着书写时,是从右到左的,也不方便。右手用毛笔书写的时候,左手扶着竹简,书写的时候字迹更为工整,就算竹简先写后穿起来的,右手持笔写字,左手的功能这时候就是扶着竹片,假如从左往右写的时候,右边卷起来的竹简就会顶住写字的右手,根本不方便,从右往左写时,也不用担心,毛笔字墨沾手上或者衣服上,毛笔写字时手是有一段悬空距离的,是最为适合这种写法的。
实则甲骨文初现之时,这种模式就已经存在
其实这个说法我们看来是非常有道理的,但是真实的从上至下、从右到左的书写开始并不是起源于竹简的,古代最早成熟的文字证明是甲骨文,书写的笔也不是常见的毛笔,而是用刀刻画上去的,而且仔细看甲骨文,也会发现,从上至下、从右到左也是甲骨文的书写方式,这也就证明自文字产生并书写之初,就拥有了这种书写方式,而不是到毛笔竹简的时候才产生这种书写方式的,我们就来看一下为什么会产生这种书写方式。
《易·泰》:“上下交而其志同也。” 孔颖达 疏:“上,谓君也;下,谓臣也。
意寓尊崇天地,书写创立排序之时按地位排列
古人对于天地是尊崇的,认为上天是至高无上的存在,不然各朝各代的皇帝也不会说自己“受命于天”,而天在上,最早的文字书写之时自上而下,无非寓意就是古人对上天的尊敬。在“唯有读书高”的古代,读书人的地位是崇高的,处在社会阶层的顶端,读书写字是件神圣的事情,当你从上往下读的时候,头就会随之上下点动,意寓认同认可,就是先天后地,意寓对天地的尊崇。
祭天
在古代官员的站立上朝我们就可以看出来,在明朝之前,一切都是以右为大,右边站立的官员官职通常比左边的高,那从右到左读就是合理的了,《汉书》中描写的“左迁”就是意味着这个人被降官或者遭到了贬职,也能从侧面为我们表现出在古人心中,是以右为尊的,关于右为大这件事,可能是右手日常生活中所做的事情要比左手做的事情多,所有以右为尊。在人们书写之初,肯定要论上下左右顺序,这就成为了书籍的书写方式。
上下的书写方式寓意了古人尊崇天地,上下意味着高低,那古人为什么不横着写呢?其实横这个词语在古代寓意并不是很好,横刀、横死等等,意味着意外的,不吉利的。横、竖这两个字,人站立之时,就是竖,逝世后躺着就是横,所以自上而下的书写,这也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重器凝万古之志,典籍汇千载之思”的意思是中华千百年来,各种国家重器都承载着工匠精神,那些文化典籍都记录了中华民族的精神。
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从镌刻华夏民族内聚内敛、崇尚和平性格的万里长城,到展现古代中西方文化汇聚、碰撞、交融的敦煌石窟。
中华民族波澜壮阔的发展历史,中国人民筚路蓝缕的奋斗历程,凝结在遍布神州大地的文物之中。正是这些珍贵的遗产,为我们回首过往、立足当下、开创未来提供了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启示
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这早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但保护不是让它们藏之深山、孤芳自赏,而是要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走进更多人的文化生活和精神世界。人们日趋丰富而多样的精神文化需求,带动更多文物活起来的同时火起来、潮起来。
之前也许只在教科书上有“一面之缘”的国宝,借助活泼可爱的文物表情包、诙谐幽默的文物说唱和设计精巧的互动小游戏,形象愈加丰满而生动。以新的姿态走入公众视野、大众生活的文物和遗产,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持续绽放。
这四句话联起来的意思,就是: 这里既收藏了古今的名著典籍, 亦汇聚着成群的文武英才。 里边有杜度草书的手稿和钟繇隶书的真迹, 还有漆书的古籍,以及从孔府墙壁内发现的壁经。 ---------------------------------------------------- 既集坟典,亦聚群英。 "既集坟典"说的是广内殿,因为它是收藏图书的地方,收藏了古今的图书典籍。 "亦聚群英"说的是承明殿,承明殿既然是皇帝接见文武百官的地方,所以承明殿里亦聚群英,文武百官、群英荟萃。 坟指的是三坟,典指的是五典。三坟指的是三皇,即伏羲氏、神农氏、黄帝的著作;典指的是五帝:少昊氏、颛顼氏、帝喾、尧、舜,记载五帝事迹的书,叫作五典。三坟五典是中国最古老的书,早已经失传了。坟的本义是指高大的土堆,不是说死人的坟头是坟。人死了埋在一个地方,要弄一个标记,防止以后再来扫墓找不到了,就在地上堆一个土堆,叫作坟头,但这并不是坟的本义。 杜稿钟隶,漆书壁经。 广内殿里面除了三坟五典以外,还有什么好东西呢?还有古玩字画的真迹,例如有杜稿、钟隶、漆书、壁经。 汉朝有一个叫杜度的人善写草书,中国历史上写草书的第一人是杜度,不是唐朝的怀素。杜度草书的手稿,就是杜稿。三国时代的钟繇,写隶书是天下第一的,他的隶书真迹,就是钟隶。 除此之外,还有"漆书壁经"。漆书是在上古时期,笔墨都还没有出现以前,用树脂漆书写在竹简上的大头小尾的文字,现代称为"蝌蚪文"。 元代吾丘衍在《学古编》里面解释说:"上古无笔墨,以竹梃点漆书竹上,竹硬漆腻,画不能行,故头粗尾细,似其形耳。"现代出土了商代用玉石制作的漆书笔,可见漆书既是中国最早的硬笔书法文体,也是中国最古老的一种书。《晋书束皙传》记载。晋时有一个名叫不准的汲都人(今河南新乡),盗掘战国时魏襄王的墓得到13篇漆书的古籍。 壁经是指在孔子旧宅墙壁中所藏的经卷。秦始皇焚书坑儒,把所有的儒书都收缴上来,孔子的八世孙怕儒学从此失传,就把一部分经卷藏在了夹壁墙里边。汉武帝的弟弟,鲁恭王,想侵占孔子的旧宅修花园。在拆墙的时候发现了里边的竹简,内有《孝经》、《尚书》、《论语》等。
古书书写格式
本文2023-10-08 15:52:51发表“古籍资讯”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yizhai.net/article/110342.html